慈:予福。也就是让对方得到好处,得福。
悲:拔苦。也就是让对方从痛苦中超拔出来。
慈悲:让对方离苦得乐。从本义上看,慈悲是无条件的,是单方面的行为。慈悲的主体对客体的行为体现是不寻求客体对等的回报的。
感情:因关系特殊而发生的情感互动行为。所以感情是有条件的,比如所夫妻感情,父子感情,朋友感情,战友感情,同事感情,同学感情,师生感情等等,感情也是双方的行为,感情的双方往往互相寻求回报。
感情与慈悲不是一回事。
慈悲更无私,更伟大,更崇高,更庄严。
以宽容与忍让接纳对方的攻击,以微笑回应俗人的讽刺与挖苦,以包容对待他人的误解与过失。
以前曾听一些出家人说过:慈悲是一种高尚的心态,是一种智慧的表现。然而,在人世间对物质利益与名誉的追求之中,根本无法去理解和体会慈悲的真正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能改变自私自利的后天形成的观念,就无法做到慈悲待人。慈悲的心可以沟通无限的能量;慈悲的行为可以引发无限的能量;慈悲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
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他能获得的能量就有多大;一个人如果慈悲心常在,那他的心量也能像宇宙一样博大,他就会拥有无坚不摧的巨大能量;一个人修炼到真正放下生死的时候,心中怀着的是永恒的慈悲。人世间的以恶治恶,无法起到根除邪恶的效果;当一个人能用他的慈悲心去感化敌人的时候,那种能量是比刀剑更强有力的武器。以宽容与忍让接纳对方的攻击,以微笑回应俗人们的讽刺与挖苦,以包容对待他人的误解与过失,不急不躁,忍辱不辩,对众生之苦充满恻隐与怜悯之念,淡然而无畏,慈悲而祥和,那就是觉者永恒的心态。
慈悲待人并不需要过多的话语,微微一笑就能把慈悲的善念传达给他人。慈悲是一种真实的能量,它能溶化人们内心的冰雪。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或隔阂,无论人们如何用人的办法努力去消除,都不会得到彻底的解决,这是因为人的办法缺乏能量。但是慈悲的力量却能化解一切冤结,使人世间的一切因果回到善解。慈悲之光胜过千言万语,它能使心灵之间的怨恨与间隔顿时消失于无形。
慈爱众生并给予其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痛苦,称为悲。救度他人的灵魂使其不致堕落,就是对众生的最大的慈悲。慈悲是完全放下自我为他人着想的一种境界,也是修炼人彻底放弃情欲之后所产生的纯净善念。慈悲之光威力无比,它能融化人世间一切不善的物质,照亮宇宙的任何一个角落。
慈悲能唤醒众生内心深处的善念。一个修炼的人即使身陷魔难之中,慈悲也能在瞬间成为他最有力的法器,铲除邪恶,救度善根尚存的生命。心怀慈悲,正念正行,无往而不胜。
问题一:慈悲是什么意思 心地善良,心肠好的意思。
问题二:什么是慈悲? 谓给人快乐,将人从苦难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怜悯原为佛教语。谓给人快乐,将人从苦难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悲悯。《智度论・释初品中・大慈大悲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南朝 梁 沉约 《究竟慈悲论》:“慈悲之要,全生为重。” 唐 王维 《子龛禅师》诗:“救世多慈悲,即心无行作。”《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尼师曰:‘出家人以慈悲方便为本,此分内事,不必虑也。’ 素香 拜谢。” 巴金 《家》二六:“太太,请你发点慈悲,可怜可怜我罢。”
什么叫慈悲
一般人都知道,孔孟谈「仁义」,耶稣讲「博爱」,佛教行「慈悲」,其意义是:宽惠正直,爱人无私为仁义;神爱世人为博爱;如果说,慈爱与同情,加之以怜悯,为慈悲的话,尚不能完全表达慈悲的真义,在此应当有进一步求得了解的必要。
依佛经的记载,慈悲二字的定义是:「与乐曰慈,拔苦曰悲」,如对人来说,拔人之苦,与人以乐,此乃对人之慈悲。按「慈、悲、喜、舍」,是佛教的「四无量心」,而慈与悲,乃四无量心之二无量心也。然而佛教行慈悲,不仅限于人类,凡对一切众生,皆应行慈悲,这叫「大慈大悲」,智度论上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所谓一切众生者,乃包含「三界」之内,水陆空行,胎卵湿化,「四生」「九有」,无量无边,广说难尽。
如果我们以一种慈悲心,视天、人、鬼、畜及地狱,十方「六道」众生,如自己父母、兄弟、姊妹、子侄等亲人眷属,缘之而常想给与快乐,解除苦恼之心,此为「众生缘慈悲心」。以上多是凡夫或学佛未断烦恼的人而起的慈悲心;修学佛法的行人,既已断烦恼,入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圣位,了达一切法空,已破吾我之相,灭一异之相,所谓灭一异者,乃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之圣者,怜愍六道众生因不知万法皆空,执着不舍轮回之苦,而一心欲拔此诸众生之苦,使之得乐,随其意而拔苦与乐,这叫「法缘慈悲心」。若已达佛地,诸佛之心,是不住于有为无为性之中,不住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中,知一切缘法皆不实,所见众生,无非颠倒虚妄,故心无所缘,但佛以众生不知诸法实相,而轮回六道,心着诸法,取舍分别;故佛心已无众生缘,而使一切众生自然获得拔苦得乐的利益,这叫「无缘慈悲心」。总而言之,凡学佛的人,对一切众生,不论有缘无缘,不起分别执着妄想希求之心,视彼之身,等同自己之身,常思拔苦与乐,常行拔苦与乐之行,这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
在这法界之内,凡众生皆苦恼,唯有佛教的大慈大悲方能救济,使众生离苦得乐,故观无量寿经曰:「佛心者,大悲心是,以无缘大慈,摄诸众生。」故十方三世诸佛世尊,以大悲为根本,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为佛;菩萨与声闻缘觉之慈悲,亦自佛心而出,故佛之慈悲,真是伟大已极。慈悲之心,虽通于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然就行慈悲之道,以观世音菩萨的行愿,尤为特出,故公认大悲观世音可为慈悲法门之代表,故有观音即慈悲的说法,真实不虚,请观音经上说:「一切兴世安乐众生故,异口各各身端坐金刚座,口出五色光莲华叶形舌,赞叹大悲者,调御师子法。」这位大悲者,当然是指大慈大悲,普门示现,救苦救难广大灵感的观世音菩萨了。
问题三:慈悲的意思是什么 [释义]
(形)对人关怀,侧重指关怀而怜悯(原是佛教用语)。
问题四:佛教中什么是慈悲心? 慈于众生乐 悲拔众生苦 以众生为主
与感情是不一样的 感情是以自己为主
问题五:吾佛慈悲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就是我佛慈悲的意思。 你不知道慈悲是什么,可以想想平时说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就是母亲爱孩子的那种状态,就是慈。
慈从悲来,恰如曹操所说:”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我们平时只所以关心,大部是因为担心。
如同,我们生活中但凡喜事,多是悲事一样,譬如,生孩子大喜,孩的娘却要鬼门关走一圈,亦譬如,结婚是喜事,但往往都累的跟狗一样。再比如人死,虽是悲事,却也是喜事,所以你看庄子,就会发现,庄子听到老婆死了,虽是悲事,却”鼓盆而歌“。
关于慈悲,其实儒、释、道三家都是相通的,譬如道家,在道德经上,有一句话叫做:”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问题六:佛教的“慈悲”到底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慈悲,其实是就是一种解决为题的态度和大智慧,是宇宙的根本法则!慈悲,通常被现在的汉传佛教,解释成慈悲心。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完全~!
真正的慈悲,是一种理解,宏大的心胸,代表着柔韧。我们经常说的慈悲心,是说心软,善于被感动。但是,有些人,为什么一被感动,心就裂了呢?为什么就会感动到伤身了呢?这就是乱感动,乱动情,不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后果!
真正的慈悲,是爱,是柔韧的,心是软的,碰到任何事情,都及其的坚韧,不能被摧毁的。
这种态度源自众生的智慧启蒙,并不是有了佛教,有了文字后,才出现的这种智慧。而是因为,这种智慧本来就存在,只是佛教发现了这种特殊的智慧,然后去散播。
这也就是经典中讲的,舍利子智慧结晶,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道理。
因为这种智慧本来就存在,只是我们发现了而已!
慈悲,本来就存在,慈悲的名字,叫做慈悲,形容的是一种智慧!
还有慈悲并不是一种怜悯~!慈悲也不是什么可以生出来的存在,而是源自于宇宙法则,本身就存在的一种存在。我们可以通过修习佛法,去找到这种宇宙间的根本法则,这就是修行的目的。
比如:高温可以把木头点燃。这个就是法则,并不是因为你相信高温可以点燃木头的结果,对吗?如果你不相信,高温就点燃不了木头了么?还是说,在你发现高温可以点燃木头以后,这个法则才存在呢?
佛陀只是把这个根本的法则告诉了我们,我们才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慈悲!
明白没?
问题七:佛教慈悲是什么意思 慈悲: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
问题八:慈悲什么意思 慈悲一词出自佛家,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即是慈互的象征。
慈悲
汉语拼音:cíbēi 意义:谓给诸有情快乐与快乐之因,并将彼等从苦难与苦难之因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怜悯。 慈悲与同情的区别:因为恐惧而怜悯是同情,因为爱而怜悯是慈悲。
问题九:什么是慈悲? 一、
慈,梵语maitrya,maitri^,巴利语metti;悲,梵语karun!a,巴利语同。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无有更广、更大、更上于此悲者)。
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将慈、悲赅摄于四无量心中,而分别称为慈无量与悲无量。另据大智度论卷四十、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五等载,慈悲有三种:(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之慈悲亦属此种,故亦称小悲。(二)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之慈悲,又称中悲。(三)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系佛独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称为大慈大悲(梵maha^ -maitri^-maha^-karun!a^)、大慈悲。以上三种慈悲,并称为三缘慈悲、三种缘慈,或三慈。[菩萨地持经卷七、十地经论卷二、佛地经论卷五、大毗婆沙论卷十七、卷八十二、十住毗婆沙论卷一、顺正理论卷七十八、往生论注卷下]
二、
与乐曰慈,拔苦曰悲。四无量心中之二无量也。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三、
持哀愍之念以怜物之谓。慈悲是佛道门户、诸佛心念。南本《涅盘经》卷十四云(大正12・698b)U‘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观无量寿经》云(大正12・343c)U‘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又,慈悲为万善之基本、众德之伏藏。《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云(大正25・256c)U‘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中略)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o世生死中,心不厌没。’
《十住毗婆沙论》卷一尝谓,自大悲无生之母,生一切诸如来。以是佛道修行之最初,以五停心治诸乱心,立慈悲观对治嗔恚,修行渐进。或以四无量,或以信等十行等,皆不离此慈悲怜愍之念。复立悲智二门,表佛法之觉德,并以观音象征弥陀之慈悲门、普贤象征释迦之慈悲门。《慈悲道场忏法》卷一云(大正45・922c)U
‘此慈悲诸善中王,一切众生所归依处,如日照昼,如月照夜,为人眼目,为人导师,为人父母,为人兄弟,同归道场,为真知识,慈悲之亲,重于血肉,世世相随,虽死不离。’
四、
慈与悲。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
2018年印度VIPPASANA 静心(十)———忘掉慈悲,先静心
最后一天,播放葛印卡老师的录音带领做慈心观的静心。以前自己也经常会做慈心观的练习,特别是在关系中遇到让自己情绪低落的状况时(别人伤害了自己,或者是自己伤害了别人感觉内疚时),然后感觉情绪和能量很快会转化,但是体验都没有这次这么深刻。
当开释说到:“你们这十天做内观是具有非常大的功德,现在要把这功德也分享给别人,你们暂时与尘世脱节,就是为了要与别人分享你们在独处时的获益。愿众生也跟你们一样获得和平、宁静、快乐和解脱。”这时,心轮的能量波动起来。当观想:愿众生无仇怨、无嗔恨,无身体的痛苦,无精神的痛苦,愿众生平安快乐时,忍不住的眼泪奔涌而出,心非常的痛,在这燥动不安的时代,人们承受着疾病与痛苦,心里不断祈愿:愿众生快乐,愿众生自引起痛苦的尘垢中解脱,愿众生安详和平。
做完慈心观后,内心有更深更多的宁静和满足,满到不断地溢出来。慈悲是一种庆祝,它是成就之舞,圆满之舞……你是如此满足,以至于你能分享。生命里最深的痛苦是当你无法表达,无法沟通,无法分享的时候。最穷的人是一个没有东西可以分享的人,或者他有东西可以分享,但却失去了如何去分享的能力或是分享的艺术,这样的人便是个穷人。
当时当刻的我,只觉得自己的心如此地柔软,就象邱阳创巴仁波切在《觉悟勇士》里所写道的:“让这世界轻触你的心 /如果你寻找那觉醒的心 /如果你把手伸进胸廓之中 /要去感觉它 /那里除了温柔 /不会有任何事物 /你觉得心痛 /你觉得柔软 /若你对世界张开你的眼睛 /你会感受极大的悲伤 /这种悲伤并非来自他人的苛待 /它的产生 / 是因为你的心完完全全地被揭露了 /没有一片表皮覆盖在它的上面 /它是完全生裸的肌肤 /即使一只小蚊子停在上头你也要深受感动。 /真正的无惧 /是温柔的产物 /它来自让世界轻触你那颗生裸的 美丽的心 /你意愿要敞开你的心 /没有拒斥 /亦无羞怯 /面对这个世界 /你欣然地把你的心 /和他人分享”
真正的慈悲,并非情感,并非含糊的同情或共情。慈悲不能通过思想,通过训练、控制、压抑而培养出来,也非友善、礼貌、文明、道德可滋养。只有当世智思维在根源上止息时,慈悲心才会萌发。当真正的慈悲在一个人身上发生,任何来到他身边的人都会得到治疗,慈悲是具疗愈性的,慈悲是最高的疗愈力,
在那时更深地体会到真正的慈悲带来解脱,带给自由,但那个慈悲只能来自于静心,没有别的办法。佛陀说慈悲只是一个副产品,一个结果。你无法直接抓住结果,你必须走完整个过程,你必须创造出因,果才会来。所以如果你真想明白慈悲是什么,你必须明白静心是什么。彻底忘掉慈悲,先静心,慈悲是自然而来的。你必须先静心以获得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才能以慈悲解决他人的问题。静心是花,慈悲是花朵的芬芳,当花朵盛开,芬芳才能随风散向四面八方,被吹到地球的尽头。
佛陀通过静心达成了慈悲,耶稣通过静心达成了慈悲,但世界上很多宗教人士只是练习爱、慈悲,想服务人类,但结果证明他们头脑的慈悲是世上一股非常有破坏力的力量。他们的慈悲创造出来的只有纷争和混乱,让他们最后深陷精神上的牢狱。
“人内在带着盛开的潜能。除非人的内在开花,否则慈悲的芬芳是不可能的。慈悲无法被习练,它并非戒律。你搞不定它,它超越你。如果你静心,有一天,突然你意识到了一个新的现象,奇怪极了——慈悲从你内在朝着整个存在盛开了,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它正散向存在的尽头。
每当有人成道时,他变成一朵充满雨水的云。佛陀形容成道的人是达成摩迦三摩地(me-ghasamadhi) ——摩迦的意思是云,三摩地的意思是最终的意识:一个已达成充满最终的意识的云。他为什么用“云”这个字?因为那个需要去洒落的本能。一个成道的人变成一朵绽开的花。在东方神秘家被称作是你的心、你的存在、你的意识的最终的开花,撒哈斯拉(sahasra) ——千瓣的莲花。当这朵千瓣莲花绽放时,你怎么可能不分享你的芬芳?那是很自然的、自发的;它开始散布到风中。
佛陀走了,但它的慈悲没有。花朵迟早会死——它是大地的一部分,尘归尘土归土——但散发出来的芬芳永远不会消失。佛陀走了,耶稣走了,但他们的芬芳没有。他们的慈悲仍然会持续存在,任何对他们的慈悲敞开心的人都会立刻感受到其影响,被其感动,踏上新的旅程,踏上新的朝圣之旅。”——-奥修
我愿意在地球上与每日生命中看到圣洁性,将贪心改为感恩,将孤立改为相连,我感恩地放下那些会阻碍圣洁性的习惯,我供养我的"能力,天份,这个人"给生命的整体。
最后,我再一次分享我2018年vippasana 内观的所有功德给此刻阅读这些文字的你,愿你得无尽爱,愿你在安静中学会慈悲。
———李佩珊于2018年12月21日
(后记:当承诺了要分享这次内观时,我知道这其实是内观后另一个艰难的任务,也是一个责任,既是对别人也是对自己,十天的过程全部都在内在进行,不象其他活动有很丰富的表现可描述,而且十天无纸无笔没有任何记录,在这段时间写分享时凭着回忆好像又走了一遍内观,一边在喜玛拉雅山跟老师学习、修炼昆达里尼,一边更进一步实践内观觉察自己,这对我是非常珍贵的过程。感恩阅读我的分享的朋友们,感恩你们一路的陪伴。)
在医学临床工作中,有人特别强调,医生要有同理心,要同情患者,要把患者的痛苦当做自己的痛苦,这种想法和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最近读书,看到万维钢老师对同理心与慈悲心的论述,通过学习,我对此有了明确的认识。
那什么是同理心?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同理心,就是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看到你这么痛苦,我自己也感受到了同样的痛苦。
同理心跟一些原始的本能感觉成分有关,这些感觉连动物都有。
一个是“感觉运动感染”,就是你看到身边一个人的手被针扎了一下,然后你就感觉这个针是扎在了自己手上一样,甚至还能体会到那个疼痛。
一个是“模仿”,比如说我们看体育比赛,会忍不住把自己代入成电视里的运动员,跟着他做出相应的动作。
还有一个更高级的就是“情绪感染”,你看到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自己也跟着激动起来。
由此可见,真正的同理心,是不但能感受到对方的痛苦,而且还能感受到那个痛苦的意义,会让你为了这个意义去采取行动,比如,你去帮助他去解除痛苦。
按理说,同理心如此之好,我们每个医生都应该具备,事实是怎样的呢?
事实是,脑神经科学家研究发现,首先,同理心并不可靠,一个人能不能产生同理心,跟具体的情境非常有关系。
比如,我们对自己所在群体的人的痛苦容易产生同理心,对陌生人不会;对本阶层的人容易产生同理心,对其他阶层的人不会。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同理心总是同时启动情绪成分和认知成分,这就需要消耗能量,是一种认知负担。对不亲近的人,你必须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感受他的痛苦,而你不愿意费这个力气。
其次是,同理心真正关心的不是别人的痛苦,而是你自己的痛苦。或者说,同理心的本质不是感受他人的痛苦,而是感受他人的痛苦,让自己也很痛苦。
比如,你看一个悲剧**。剧中人物的命运十分凄惨,全程泪点满满,让人特别有代入感。你时而义愤填膺,时而伤心欲绝,在影片的结尾,你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你的同理心爆表,仅此而已。
另外,同理心常常会激发人去设法解除别人的痛苦,但是这个关系不是人越感到痛苦,就越想去帮助别人。事实上,当你因为别人的痛苦而感到自己特别痛苦的时候,你反而不想去帮助别人了 ,你想的是,赶紧先解除自己的痛苦吧!
有人做过实验,在同理心刺激下,一个人的心跳速度越快,他的焦虑感就越强,他的杏仁核(是大脑中负责人情绪的原始脑组织)就越活跃。研究者发现,这时候他帮助别人的意愿就会越低,而不是越强。因为他自己先受不了了,他要先去解除自己的痛苦。
自己正饿着的人,自己正处在压力之中的人,不会有太多心思去做什么慈善。因为,强烈的同理心会让你自顾不暇。
孩子怕打针,他一哭你同理心上来就决定不给他打疫苗了。熟人的痛苦,会让你不公正地对待陌生人。
这就是同理心的害处,因此,国外有人建议,医生必须接受的一项训练,就是学会跟痛苦保持距离。或者说,医生必须克制自己的同理心。病人是来看病的,不是想让你陪着他哭的。
医生需要克制自己的同理心,但应该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对,就是佛教说的“慈悲”。
悲,或者说慈悲,是一种特别高级的情感。悲的意思是我理解你的痛苦,但是我不跟你一起感受那个痛苦,因为我有一个更积极的姿态:我要帮你解除痛苦。
慈悲,意味着你要和痛苦保持距离,有一种超然感,然后设法帮助别人。
慈悲,这是医生看病人应有的情绪,而且,这也是佛学修行者致力于修炼的情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