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宏艳
家庭教育 2011年12期
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亲子沟通也与以往大相径庭,无论是沟通的内容,还是方式、途径。在沟通内容上,过去父母们知道得比孩子多,现在孩子们嫌父母太无知,称父母为“蛋白质”——笨蛋、白痴加神经质,一沟通就谈学习。在沟通的方式上,过去父母说话孩子肯听,现在孩子不屑于听父母讲话,因为他们嫌父母太啰嗦、太古板、太高高在上;在沟通的途径上,过去比较单一,主要是面对面和写信沟通多,现在电话、电脑、视频、短信、即时通、博客、微博……途径比过去丰富得多。如果家长们不掌握这些途径,就有可能离孩子越来越远。
因此,网络时代的亲子沟通难度更高、挑战更大。如果父母们掌握了新时代的沟通秘笈,就会离孩子更近,与孩子沟通更顺畅,形式更多样。这样才有利于父母更贴近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共同成长。
《湖南困惑青少年成长辩护》调研报告对外一发布,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数据显示,462%的父母严重丧失了与孩子沟通的能力!专家们通过对上万例求助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孩子很反感甚至拒绝与父母交流,不愿意与父母谈心;父母主动与孩子沟通时,孩子流露出极为不耐烦的神情,甚至发脾气,孩子动不动就说:“你不懂”、“懒得和你说”、“你好烦”……
父母们觉得很冤枉:我们和孩子交流得并不少啊!自己每天都和孩子聊天,很努力地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吃饭、学习,怎么能说父母不和孩子交流呢?可是,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一位中学生说:“周杰伦出了新专辑,我高兴一下,我妈妈就在一旁冷冷地说:‘这跟你有关系吗?没关系还是去看书吧。’做完作业,我上网去玩一会儿,还没到半小时,爸爸就责问我说:‘多长时间了?这些时间可以做多少道题?’所以,我认为父母跟我们几乎没什么交流,每天就是吃饭、睡觉这些简单的话题。”
一份调查恰好印证了孩子的话。复旦大学完成的《上海居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与教育支付能力实证研究》显示,不管是请家教还是上辅导班,上海家长都十分舍得投入,毫不吝啬,但物质投入与时间情感投入极不匹配。71%的家长经常询问孩子的学校生活,26%的家长只是偶尔询问。当问及“你对孩子最关心的是什么”时,回答顺序依次是成绩(781%)、身体(655%)、与老师同学的关系(524%)、前途(459%)、性格(424%)。可见,父母对孩子成绩的关心程度远高于其他方面,这样的结果自然导致孩子们不爱和父母交流,甚至觉得有烦恼无处诉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也显示,210%的学生遇到烦恼无人倾诉,这样的亲子沟通质量,怎么能收到较好的家庭教育效果呢?
实际上,家庭的良好沟通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益,而积极有效的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
亲子沟通的三大障碍
《重庆晚报》报道:重庆市沙坪坝区滨江小学二年级学生、8岁女孩瑶瑶的新年愿望是希望爸爸永远生病。刚看到学生的新年愿望,班主任胡老师愣了。她想:难道这位父亲虐待孩子?后来,经了解才知道,原来瑶瑶的爸爸是某大公司的销售经理。因为工作关系,一到年底几乎天天在外应酬,瑶瑶每晚睡觉前,爸爸还在忙;早上起床时,爸爸又在睡觉,父女俩很少能见上一面。一次,爸爸对女儿承诺如果考试100分,带她去吃肯德基。结果,女儿拿着满分试卷回家,等到10点爸爸也没回来。睡前,瑶瑶很不高兴地掰着指头对妈妈说:“爸爸不爱我了,都已经有整整十天没见到他了。”
后来,爸爸喝酒喝到胃出血,被紧急送到医院。此后几天,爸爸不得不请假休息,每天输完液就回家待着。那几天,瑶瑶和爸爸一起吃晚饭,饭后爸爸还辅导她写作业,帮她听写。有时候,还带她去附近的超市买零食。然而快乐的日子很快过去了,爸爸的身体恢复之后又开始了忙碌的日子。因此,才有了女儿这样“恶毒”的新年愿望!
是什么阻塞了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渠道呢?
1没有认识到亲子交流的价值
很多父母没有认识到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中的价值。有的父母认为亲子交流就是和孩子谈话,和孩子谈话就是要谈学习和成绩问题,因此亲子交流变成了说教和唠叨,变成了督促学习和批评指正,这样的亲子交流自然难以被孩子接受。
《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数据统计显示,父母关心学习成绩超过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交友情况和情绪变化,其中,觉得“父母对我的学习成绩很关心”的中国高中生最多。868%的中国高中生、812%的美国高中生、828%的韩国高中生觉得“父母对我的学习成绩很关心”,而日本高中生觉得“父母对我的学习成绩很关心”的只有591%。不仅如此,还有821%的中国高中生表示父母平时最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位居父母最关心之首,不仅高于对孩子身体健康(791%)的关注,更远远高于对孩子生活习惯(498%)、交友情况(445%)和情绪变化(319%)的关注。
2没时间交流
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脚步越来越匆忙。因为忙碌而成功,因为成功而忙碌,人们渐渐发现,和家人悠闲地交流已经成了奢侈品。《生命时报》和北京零点指标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五大城市的1425名居民进行随机电话调查显示,近1/4的人除了睡眠以外,每天与家人相处时间不足两个小时。学历越高的人,和家人交流越少,自我满意度也越低。即使在这两个小时里,交流内容也大多限于低层次的日常问候和生活交流,情感和心灵交流极度匮乏。
夫妻之间没有时间交流,亲子之间同样没有时间交流。一项调查显示,118%的家长每天无时间与孩子交流谈心,463%的家长每天无时间与孩子一起锻炼,306%的家长没时间辅导孩子的功课。可见,仍有一成多父母因为忙没有时间和孩子交流。
3缺乏沟通技巧
也有的父母虽然有时间,但是却没心情与孩子交流。因为在他们眼里,孩子就是孩子。父母的责任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让孩子有好的物质生活。而交流是大人之间的事情,和小孩子说些什么他们也未必懂。所以,生活中常常发生一些错位的亲子沟通。
以为孩子不懂大人的话:孩子不快乐就一定有不快乐的事情。父母要及时和孩子沟通,告诉他父母看得到他的不愉快,告诉他父母很想帮助他,这样父母与子女之间就可以打开交流的窗户,互相倾诉。如果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自然难以和孩子交流,他们也不会向父母打开心扉。
以为沟通就是不厌其烦地讲:沟通是双方的事情,父母们往往表面看似与孩子在沟通,但却一厢情愿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听自己的话,这种单方面的说教不是沟通。
和孩子没话说:父母对子女不了解,不知道孩子想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因而缺乏沟通话题。父母与子女谈来谈去就是“学习”,父母的话题与子女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才会南辕北辙,自说自话。
缺乏沟通平台:城市家庭里父母与子女在一起的时间往往并不多,餐桌成了沟通的主要平台。如果父母能够多创设一些沟通渠道,更有利于亲子沟通。例如,和孩子一起运动、外出散步、看电视和读书,这些活动都是很好的沟通平台。
四类孩子更需要亲子沟通
信息时代,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父母们常常非常担忧:孩子简直成了“白眼狼”,宁愿和网络上的人聊天,也不爱和父母说话!网络聊天虽然对孩子有一定好处,但是如果过于沉迷网络,的确既影响亲子沟通,也影响孩子的安全和健康。研究发现,四种孩子更容易沉迷网络:一是生活在家庭氛围冷漠、缺少温情教养方式的孩子;二是采用幻想和退避等不成熟应对方式的孩子;三是社交焦虑情绪较高和社交效能感较低的孩子;四是自我认同度较低的孩子。如果父母能在家庭中多关心孩子,避免上述四类孩子产生,可能更有利于孩子与父母沟通。
☆缺乏温情教养方式的孩子
案例:我们家以前有3个孩子,我6岁时父母离婚了,我被判给了父亲。我妈走了以后,我爸很多方面考虑不到。有时父亲说我我没听,他渐渐就养成了打我的习惯。可是越打我越不听。后来就打皮了,等我念到初中,这多少年了啊,十年了,他还打我。其实他打我只是因为家里面的一些小事,有时候是做家务,洗碗把碗打碎了呀,或者说是其他的,都是一些小事……什么事儿他都看不过眼,看不过眼就直接打一顿。他可能受我爷爷的影响比较多,他小的时候我爷爷就老揍他,后来轮到我。他揍完我就和我说他信“棍棒下出孝子”的说法。
——16岁男孩,因抢劫网络游戏费用入狱
原因:
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支持,他们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会因此觉得孤独寂寞,到网络中寻求精神依靠。而且,父亲过分的惩罚和干涉都可能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转而到互联网上进行发泄。
对策:
1父母要多学习教育理论及教育方法,尤其要学习一些沟通的艺术;
2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家中充满音乐声和欢笑声;
3经常和孩子一起活动,最好家庭成员间能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4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们为自己的生活做主,不过多干涉孩子。
☆面对压力缺乏应对能力的孩子
案例:在我爸妈眼里,我永远都是坏孩子。我考试得95分的时候,他们就会问我怎么人家都得100分?在学校每天跑步太累,回家后我刚刚躺一会儿,我妈就说人家怎么都能回家就写作业?我和他们谈谈歌星,他们两个人就都火了,说这和你有什么关系?再后来我就不和他们费话了,我在网上聊天。网上多好啊,总有人陪着我聊天。
——15岁,男生
原因:
当一个人面对压力时,采取的方法往往是不同的。有的人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有的人逃避、自责。态度积极的人大多能够较好地处理压力,表现为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而态度消极的人处理压力较困难,经常会转向互联网,通过更多地使用互联网来缓解压力。
对策:
1用平常心养育孩子,不给孩子过大压力;
2为孩子确定合适的成长目标;
3接受孩子的失败,相信孩子的能力;
4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帮助想办法解决问题。
☆缺乏社交能力的孩子
案例:我在班里没有朋友,大家都瞧不起我,他们觉得我是从农村转学来的,见识少。有一次,老师要求同学们自由组合社会实践小组,谁也不肯跟我一组。当时我觉得特别没面子。后来我也害怕了,见到人不敢开口说话,甚至不敢抬头了,课堂上老师一叫我发言我就紧张,手心儿都是汗。有一天我心里苦闷,到家附近的网吧里上网,这才发现网上真好,网上什么都有。我变得爱说话了,在网上和人说啊说,什么都敢说……
——16岁,男生
原因:
伙伴交往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孩子如果不敢与他人交往,或者缺乏交往技能,就会逃避到网络中去,因为互联网有很好的互动性,而且人们可以虚拟、匿名地与他人进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孩子缓解压抑的心情。
对策:
1父母要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伙伴交往;
2经常鼓励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
3教给孩子一些与伙伴交往的技巧;
4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与他人交往。
☆自我认同度低的孩子
案例:我上网就是因为我太胖。那时我可自卑了,觉得自己特别丑,不好意思见人。所以,还是在初二我就不上学了,整天在家里待着。爸妈都忙,他们也不管我,我就自己上网玩。在网上聊天可好了,没有人笑话我胖,他们都认为我是一个身材优美擅长舞蹈的女孩儿。我最喜欢用QQ聊天,我那上面有网友两百多人,几乎24小时都有人和我聊天。在网上我也认识了好多男朋友,我和他们谈恋爱,还结婚和离婚。
——15岁,女孩
原因: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增强,他们会不断地思考和审视自己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帅吗?聪明吗?漂亮吗?潇洒吗?这些问题都会让孩子一再地去比较和判断,因此会产生“理想我”和“现实我”的冲突。“现实我”与“理想我”差距较大的孩子,自我认同度比较低,也就是说对自己不够认可,他会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较差,因此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害怕与人交往,逃避社会。这样的孩子比较容易在网络上创造一个甚至几个“理想我”,以理想的身份、外表、性格等聊天、交友,网络为他们暂时缩短、消除了现实与理想间的差距。
对策:
1经常赞扬孩子的优点;
2不要总是拿孩子和他人比较,让孩子自己和自己比;
3多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在成功中培养自信心;
4帮助孩子发现他的价值,让他感觉到“我能行”。
有效亲子沟通的五个技巧
1尊重是沟通的前提
父母往往觉得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口婆心,孩子也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而只会唠唠叨叨。因此沟通变得困难而且障碍重重。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障碍,首要原因是父母对子女缺乏足够的尊重。很多父母认为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好,自己的话都是有道理的,因此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也大多理直气壮,沟通的目的只是希望让孩子听自己的话。所以,本来应该平等的沟通变成了生硬的命令式。这种不尊重孩子的做法,难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因此沟通出现障碍。如果父母能够把孩子当做独立的生命,从爱子女的角度出发,尊重孩子的想法,这就为有效沟通建立了桥梁。
尊重不只是理念。说起尊重,有的家长觉得太虚了,似乎并不是沟通的有效方法。但实际上,尊重不仅仅是父母教育子女、与子女有效沟通的理念,它还是实实在在的方法。父母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多让孩子选择自己的生活;(2)抓大放小,不在细节上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3)接纳孩子出现的失败。
2学会用身体语言沟通
科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身体接触的渴望,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会出现心理学上所谓的“皮肤饥饿”,从而造成心理上的不满、情绪的不安,甚至影响身体的发育。例如,在婴幼儿时期,父母的抚摸就是孩子成长的“安全激素”,即让孩子感觉到安全、能够增加增长速度和提高质量的因素。
尤其在孩子童年期和青少年期,身体语言更多地促进了父母与子女间的交流。身体的接触并不限于拥抱、亲吻与抚摸,迅速地摸一下孩子的头发、碰一下他的肩膀或手臂、轻拍他的背和腿,并加上几句鼓励的话,对于成长中的孩子都是很有意义的爱的表示,也是父母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
3体察孩子的感受并共情
沟通不仅仅是表达,还包括倾听。亲子沟通中,比“说”更重要的是倾听,是感受,是与孩子共情。长久以来,我们做家长的太善于“说”了,太着急“说”了。当孩子向父母陈述一件事情时,父母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感受。
一些父母觉得自己应该每天多问孩子问题,因此常常对孩子“狂轰滥炸”:“今天开心吗?”“今天在学校表现好吗?”“今天挨老师批评没有?”“你去哪儿了,都去干什么了?”父母过多的询问同样会让孩子觉得不耐烦,他们会认为这是父母控制孩子的表现。因此,有的孩子会用不合作来对付父母。“没干什么”、“没去哪儿”、“还行”、“一般”,而这些回答往往不能达到有效沟通。其实,父母要做的是倾听,当孩子想表达的时候,父母停下手里的工作,移开对着电视或网络的视线,耐心倾听孩子的话,并很好地回应孩子的话。
4学会赞扬孩子
父母的赞扬也是打开沟通之门的钥匙,会鼓励孩子更好地与父母交流,也会使亲子关系更融洽。同样是交流,获得的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鼓励性的、赞扬性的交流,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和自信,而批评性的、责备性的交流,给孩子带来的是紧张、压力和不自信。
赞扬也是有学问的。最有价值的赞扬是恰当地、及时地称赞孩子做得对的事情。父母要描述自己看到的内容,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赞扬很具体、很真实。
5给予孩子具体的指导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他需要的是可操作的具体指导,而非泛泛的大道理或严厉的要求。父母需要对所做的事情提出具体的要求,耐心地、全面地、科学地给孩子讲解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网络、网课、手机……在信息网络时代,上网轻而易举。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部部长、研究员霍雨佳指出:触网年龄低龄化,家庭成为小学生、学龄前儿童的上网主要场所,这最值得关注。
正值暑假,家庭网络素养教育该如何进行,孩子的网络素养该如何提升,亲子共同成长的数字家庭关系又如何营造——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显示:2020年年底,中国6岁至18岁未成年人网民已达18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49%。如何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家庭网络教育该如何实施?未成年人消费观与用网习惯如何培养?怎样才能够达到网络安全?一系列现实而急迫的问题亟待破解。
调研显示,父母在青少年的网络管理、网络价值和认知行为方面影响力明显不足
青少年网络素养如何?
“如果按5分制,测出来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平均得分是356分。如果换算成100分,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目前是70分左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表示。
今年5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召开“首互未来”未成年人网络司法保护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自建院以来涉未成年人网络纠纷审理情况并发布典型案例。案件反映出未成年人用网方面的四大问题:一是未成年人用网行为受监管不足,网络沉迷问题较为突出;二是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意识较弱,易受不良信息侵害;三是未成年人既是人格权侵权的受害者,也是加害者;四是未成年人缺乏理性消费习惯,易进行冲动消费。
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在2017年、2020年和2021年做了三次大规模大数据样本测量,探索家庭因素对网络素养影响。调研显示,父母在青少年的网络印象管理、网络价值和认知行为方面的影响力明显不足。
腾讯未成年服务中心马滢和同事将出现网络问题的孩子称为“藏在游戏里面的孩子”。在结合上百个真实案例展开相关的调研与分析后,马滢发现,这些孩子大多是充满无能感、不自信、缺乏社交、遭遇变故的孩子。“我们需要不断引导家长,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去找到那些更深层次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满足他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孩子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边玉芳认为,家庭教育要关注青少年学习需求、关系需求、自主需求、价值需求的统一。家长的高质量陪伴有助于促进亲密关系的建立,满足孩子自主发展的需求,驱动孩子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样才能实现孩子健康成长。
在家庭教育里,温暖的家庭、良好的亲子关系愈发重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每年对几十万名孩子进行分析发现,亲子关系每增加10%,孩子网络成瘾问题能降低7%到8%。
“家长要以身作则,承担起陪伴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第一责任。”方增泉建议,实施家庭网络素养教育计划,具体包括:提高家长的网络素养水平;注重沟通,增加温度,减少不必要的控制;安全上网,引导青少年识别有害垃圾信息;引导青少年正确参与网络互动,健康文明上网,家长要担起第一导师,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围,教导孩子恰当利用网络为自己塑造良好形象;鼓励孩子从网络内容消费者转变为内容创造者,规范孩子的网络价值认知和行为。
专家呼吁,切实树立责任意识,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家长
孩子触网让不少家长很焦虑,一天可能对孩子吼上多次。这里面反映了什么问题?
“家庭教育存在着家长能力不足的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主任郑宁表示,家庭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与网络素养相关的规定,强调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要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宣传教育,维护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家长‘依法带娃’首先要自己懂法,最重要的是守法。”郑宁举例道,危害国家安全的、*秽色情暴力恐怖、侵害合法权利的信息、谣言等不能发;网站获取信息要取得监护人的专门同意,家长在朋友圈“晒娃”时不要把孩子个人信息曝光;授权信息给手机软件时要谨慎等。
2021年以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领域对监护人的需求越发明确,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仍出现了一些监护人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成年人账号、监护人主动协助未成年人完成成年人人脸识别使得防沉迷系统失效等现象。不少专家呼吁,家庭要切实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家长。
在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郑素侠看来,相比于“言传”,父母的“身教”更有助于约束少年儿童的上网行为。父母言行合一,约束青少年上网行为的效果更好,父母言而不教、不言不行更容易加剧青少年的不良上网习惯。
数字时代,让网络成为亲子互动新空间
“又在干什么?把手机给我!”不少家长并不清楚孩子拿着手机在做什么。
北师大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显示:1476%的父母知道孩子上网做什么,知道一点的占到338%,将近7%完全不知道自己孩子在做什么,也无法控制孩子上网。家长对儿童上网的管教方式有时候效果不佳,有3723%儿童不会听从,认为家长的管教方式粗鲁。
“家长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是自己总抱着手机玩,很多家长回到家以后,恨不得有点空闲、有点放松的时候就自己玩手机,而且大多不太会去学习新的网络使用、网络世界带来的新生活方式。孩子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我们是移民,他们对网络的使用和更新有天然的能力,这时候家长更多地要向孩子学习,并且管好自己。”霍雨佳说。
不管是做心理咨询、临床干预还是实地调研,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刘勤学都发现,很多父母在制定监管的方式时很僵化,总是对孩子说今天必须怎么样,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更改。父母想把规则有效性以及执行性贯彻到底,但孩子则是会分情境或者分特殊情况去执行的。如果父母积极监管边界不够灵活,最终会失去应有的作用。他建议,父母要积极监管,包括建立网络行为有效规则、双边性规则、开放性讨论、灵活边界,用讨论、商量来解决问题。同时,以网络作为亲子活动的共同空间和纽带,开发网络的正向工具性使用功能,避免娱乐性使用沉迷。
数字时代,一方面需要父辈在陪伴的前提之下给孩子引导、指导与情感支持;另一方面在数字家庭的形成上,与孩子共同建立数字包容、数字平等的理念,亲代和子代共同努力,一同致力于两代人之间数字代沟的消弭。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媒介与教育工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海波的体会是:家庭是基础,是第一课堂,学校是一个中心,是教育的联结中心,社会是一种资源。网络素养教育不仅是大人对孩子的教育,在共育时代,最好的办法是让儿童参与进来,儿童作为主体而不是作为客体参与进来。儿童主动发声带动身边影响小伙伴,小手拉大手,形成一个更好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一位名人说:“细节决定成败。”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细小的情节,把细小的地方想到,把细小的事情做好,聚沙成塔,才能铸就伟业,而做好一件事情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有一个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能否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养成教育在小学教育工作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简述在农村小学任教多年,教学实践中我注意观察到:有近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由于个人素质和家庭教育比较好,学生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学习主动,认真踏实,成绩优秀并能协助老师做好班级工作;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习惯表现一般,其特征是管理到位,他们的表现就较好,成绩还能上升,一旦管理疏忽,表现就差,影响学习;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其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很差,表现为不讲个人卫生,衣冠不整,上课不专心听讲,不积极思考,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校内校外屡犯错误,作业书写极不认真,校内作业要在老师的及时督促下才能勉强完成,课外作业从不主动完成甚至根本不做,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整体平均水平,各项能力几乎谈不上,成了拖后腿的问题学生,为此老师伤透脑筋,为他们付出多于别人几倍的心血。二、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生成的原因现在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并不好抓。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农村家庭成员文化素养偏低,家长的不良一言一行,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巨大。现在的农村家长,大多也只有初中或高中的文化水平,他们对现在的知识缺乏认识,由于工作和劳动的关系,他们没有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新时代的知识信息,去观察指导自己孩子的道德行为表现、学习态度方法等,这就造成了在家庭中对子女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出现了真空地带,无疑加重了学校教育的责任,也降低了学校教育的效果。2、社会不良导向带来学生的可塑性发生偏差。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而且这个成长的时段有些因素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人生。如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的传输量大,速度快。社会上的信息好坏参半,甚至有些不良信息以极快的速度影响了青少年学生,使学生的可塑性发生偏差。3、现代教育中的孩子缺少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早些时候的孩子学习的榜样很多,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雷锋等众多榜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而现在的学校很漂亮,很气派,可是已经没有了那会说话的眼睛了。英雄、榜样离孩子们越来越远了。三、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完善的对策面对客观现实,针对困难与问题,作为在农村小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在抓养成教育工作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积极营造有利于养成教育实施的氛围。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校园内可设置醒目的标语、墙头板报、花园警示语、人文景观雕塑、德育教育专栏、法制教育专栏,开校园广播沟通师生心灵,报道发生在校园里的好人好事。比如,学校把卫生间文化当做一件学生养成卫生文明习惯大事来抓:雪白的墙壁上悬挂着“举手投足下、干净你我他”“你讲文明、我讲文明、人人都讲文明”等大幅礼仪标语和卫生间管理制度,使学生在如厕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2、言传身教,带动养成。人们常说“身教胜于言教”。有研究调查表明:效仿是很多科学家成功的秘诀,而学生的成功成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效仿。俗话说“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可见示范的重要性,对他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亲可敬的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其人格魅力吸引着学生接近、模仿,激励其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处处做好表率: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教师要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而对学生言传身教;在劳动课中,老师应当与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劳动任务;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同样要提高自己的认识,不能认为老师的责任只是教育学生,而忽视“律己“和“垂范”。这样说得再多,教育效果也不会很好。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尽最大的努力给学生做出表率,切实做到对学生的“身教”。3、积极评价,引导养成。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从评价的内容上,学校可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编制《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评价细则》,对常见的道德行为习惯分类别编制指标体系;从评价的时间上,可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日一对照、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每学期一表彰的作法;从评价的方式上则采取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同时,在日常管理中可以采取“班级创星台”,颁发“五星”“四星”“三星”流动红旗,激励学生争先创优。在评比的过程中,领导亲自检查评比,亲自颁发流动红旗。通过检查、评比,一些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逐渐养成,班级之间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这样不但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而且可以在学生中树立起行为规范标兵,使学生有榜样可学。另外教师要事实求是地按照制度对学生的操行进行评定,对做得好的加以肯定,对做得差的指出努力方向,从而使学生不断进步。4、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落实养成教育。课堂教育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把养成教育落实到课堂中,是实现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写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进行。其次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的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还要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以及学会求知的习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认知结构,让学生从中悟出学习的方法,学会求知。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身边发生的事,适时进行养成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通过一些现实的生活素材感化学生,将现实生活搬进课堂,将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这样,从根本上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不仅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使学生接受养成教育。5、加强监督,不断强化。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长期而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如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才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进而使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地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而能终身受益。6、家校配合,巩固养成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要强调与家庭配合,积极探索家、校协同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1)为了向家长普及的家教理论知识和家教方式、方法,提高教孩好子女的思想意识,学校可举家教讲座,解决农村家长在家教方面的种种困惑和误区。同时还可组织家长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2)老师还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及时与家长交换在家庭中进行养成教育的意见,让学生感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关注,从而形成教育合力。(3)通过家教征文以及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情况,围绕“教育子女好、以身作则好、配合学校好”等三方面内容,评选出优秀好家长给以表彰。并利用家长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典型作正面引导,召开家教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好家长进行现身说法,介绍家教经验,交流学习体会,畅谈学习心得,让家长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形而又直接地影响着孩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养成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好的事,但只要有恒心、有爱心、有热心,并不断努力,总会出成果。城市也好,农村也好,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遇到的困难会越来越多,那么就让我们与时俱进,为培养合格的二十一世纪竞争人才而努力奋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