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安史之乱”,让他完成了从流氓到诗人的华丽转身

韦应物:“安史之乱”,让他完成了从流氓到诗人的华丽转身,第1张

在大唐璀璨的诗词天空中,不乏许多耀眼的明星。比如天才少年王勃、骆宾王,潇洒飘逸的诗仙李白,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以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佛王维等等。

在那个人才济济的年代,优秀的诗人多如过江之鲫,或许您一口气都数不过来。他们大多是从小饱读诗书,年轻时就崭露头角,声名在外之流。

但这其中有一位诗人,他小时候却放荡不羁,是街头里巷人人嫌恶的小霸王一枚。在经历过“安史之乱”后,才完成了个人生命的从成长,从“流氓”逐渐蜕变成了一名胸怀家国天下的爱国诗人。他,就是韦应物。

1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从小飞扬跋扈。

说起韦应物,他的身世可不得了。他家是长安关中地区的世家大族,曾祖父曾担任过武则天朝的宰相。

在当时的长安城中,曾流传过这样一句歌谣:“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是说韦姓和杜姓两大望族,门槛可不是一般的高。除了帝王之家,如此显赫的地位,恐怕也没人能及了。

在这样的家庭中出生的韦应物,自然是被宠溺惯了。他从小聪明好动,酷爱舞枪弄棒,却不能安静地坐下来,认真地学习四书五经。家人拿他没办法,也只能由着他的性子。

及至到了少年时期,皇帝要选拔一批贴身侍卫。于是,出生于高干家庭,又长得高大帅气的韦应物,自然成了被选拔的对象。

或许别人要拼尽全力才能达到的高度,无非也就是他的起跑线而已。

15岁时,他被送入宫中,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显赫的身世和地位,让一批小混混迅速集结在他身边。这让他更加飞扬跋扈,骄横不可一世。

各位看官可自行脑补一番这样的场面:一群鲜衣怒马的少年,耀武扬威地从街头走过。若有人让他们看不顺眼,轻则一顿痛斥,重则拳脚相加。

他们以欺凌普通百姓为乐,一般人也是敢怒而不敢言,见了他只能远远地躲避。

除了这,关于韦应物的恶劣行径,有不少还是他自己后来回忆起来深感后悔的,比如:公然窝藏亡命之徒;白天聚众赌博,晚上四处游荡,看到年轻美貌的女子,便强行占为己有。

凡此种种,令京城恶少的声名远播。

当地司法机关忌惮于他那显赫的家世,并不敢拿他法办。而这,更助长了他嚣张的气焰。

2“安史之乱”,让他尝到了流离失所的滋味。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没有谁的人生会是一帆风顺的。

要不是因为一场叛乱,也许,韦应物的人生就是一个由小流氓慢慢变成老流氓的过程。

可是,一切来得猝不及防。“安史之乱”,打破了韦应物原来骄奢糜烂的生活。

那一日,叛军突然杀进皇宫,唐玄宗被吓得面如土色,仓皇中,带了爱妃和部分近臣匆匆出逃,甚至都没有通知韦应物一声。

那一刻,韦应物才深深的尝到了生活的苦水。原本显赫的家族,也遭到了叛军的洗劫,呼啦啦如大厦将倾,难以保全。他呆愣在那里,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不知该何去何从。

他流落于长安街头,困顿时,甚至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昔日耀武扬威的纨绔子弟,在这期间,受尽了世人的白眼。有一个成语叫“云泥之别”,说的就是他此刻的境况吧。

一天,他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行走,不觉中来到了华清池。但见昔日灯红酒绿、繁华高贵的温柔乡,如今竟是荒草丛生、断壁残垣,心头更有无限的的感慨。

回首前尘往事,韦应物深深地为过去的行径而后悔。为什么要等到失去以后,才明白曾经的过错呢?

3得遇贵人,让他有机会重返学堂。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他黯然神伤、孤独无助之时,他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贵人,父辈世交杨开府。

杨开府不但收留了他,更建议他应该重新走进学堂,以知识的力量充实自己的头脑。而这,恰好符合了韦应物此时的意愿。

于是,作为23岁的大龄青年,他有了重新进入太学读书的机会。

因为年少时的顽劣,他腹无诗书,几近文盲。相较别人,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行。对于这迟到的机会,韦应物格外珍惜,他摒弃了无效的朋友圈,每日只是焚香、扫地、静坐读书。

虽然,他参加科考并没有成功,但他的实力与努力,还是得到了认可。27岁那年,他终于凭借自己的能力,重新入朝为仕。

反观当下,当我们不肯努力时,总是为自己的懈惰寻找借口。看看人家韦应物,我们就应该明白:任何时候,只要想学,都为时不晚。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4因为经历,所以常怀一颗悲悯心。

韦应物于是从基层小吏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学做好官。

因为经历,所以懂得。曾经的苦难,让他常怀包容仁爱之心。他的仕途,也是起起落落,并不顺利。但无论在哪一任上,他都恪尽职守,政绩斐然。努力为百姓办实事,是他余生最大的追求。

他曾经给友人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因为官场的黑暗以及身体的原因,让他多次产生过辞官归隐的念头。但当看到自己治下的百姓因为贫穷而流亡,内心实在不安,于国于民都心中有愧,所以又不能一走了之。

这两句,流露出深深的忧国忧民的情绪,让人感动。

为官多年,他依然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晚年,离任苏州时,竟因为没钱返京而客死他乡。

5他的诗作,奠定了他在大唐文坛上的地位。

韦应物的诗作,有对“安史之乱”后社会离乱、民生疾苦的反应。但更多的是山水田园诗,诗风恬淡高远,清新自然又值得反复回味。

在网络上,曾经有这样一句诗火了:“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其作者就是韦应物。

这句诗点燃了人们情感的共鸣。人生旅途,有许多的无奈,但幸亏我还有一瓢酒,可以用来慰藉奔波的生活。

好的诗词就具有这样的魅力,它具有一种感发的力量,穿越千年的风霜,依然能熠熠生辉。

接下来,咱们再来聊聊韦应物另一首著名的代表作《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描写暮春时节景象的一首诗。诗人不爱那千娇百媚的繁花,却独独喜欢生长于无人问津的溪涧边的野草。

其实,那自甘寂寞,于孤寂中依然要努力给春天增添一抹绿色的小草,不正象征着作者本人高标逸韵的风格吗?

而傍晚因为一场雨的缘故,春潮更加汹涌。在寂静无人的渡口,只有一叶扁舟随意的停歇在那里,更营造了一种旷达悠远的意境,给人感觉禅意满满。

都说“言为心声”,一个诗人的人格,也早已注定了其作品的格局。在经历了滚滚红尘中的繁华与凋零后,依然努力地热爱生活的人,是值得敬佩的。

表达了诗人对于“安史之乱”结束的欣喜,以及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

一、出处

《绝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二、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释义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唐肃宗宝应元年(762),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治今四川三台)。

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回到成都再次镇蜀。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杜甫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

二、作品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

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

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

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

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

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释]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3.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孩子。4.漫卷:随便卷起。5.白日:白天。纵酒:纵情喝酒。6.青春:绿色的春天。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8.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解说]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最后一年写的

新安吏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暮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嚎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潼关吏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孙有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新婚别

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一作固)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一作致此)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垂老别

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月夜

杜甫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昨夜闲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逞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悲陈陶

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故事从这里开始,它既揭 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统领着全文。而唐玄宗本人既是悲剧的 承受者,又是悲剧的制造者。紧接着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叙述了 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 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春宵苦短日高起,从 此君王不早朝”反复渲染了唐玄宗的杨贵妃之后的荒*无度。三千宠 爱集于一身,姐妹弟兄都封了大邦,一家门户生光,“遂令天下父母 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用夸张的手法不无讽刺的介绍了一个重色轻国 的帝王, 一个恃宠而骄的妃子。 形象地暗示我们, 唐玄宗的迷色误国, 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诗人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 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 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六军不肯前进怎么办?想救也就不了,只能掩面而泣,血与泪的交织展现了一 个帝王的悲哀,不难看出诗人在这里表现了对唐明皇的同情和悲哀。 此后日日夜夜的思念, 魂魄未曾入梦来的哀婉, 她死了, 自己还活着, 恨吗?心爱的人死在自己面前,可是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无能,恨 谁?再恨最后也只能在寂寞的宫廷化作一声无奈的叹息, 让人禁不住 潸然泪下。 后面道士的出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再到仙 境的出现,整个过程给人一种真实感而不是空中楼阁,情感达到了高 潮, 玄宗天上地下寻找爱人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 动人心魄。 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 “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 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 “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 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深化 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 期”二句,也把李、杨的爱情悲剧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爱情的叹息 和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捉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 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 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455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