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下片用了哪些典故?它们对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作用?

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下片用了哪些典故?它们对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作用?,第1张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将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作品。词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味与希望。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态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优美,富于哲理,情感动人,而绝唱至今。

《水龙吟》辛弃疾原文:

楚天干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所用的典故有:桓温感叹年华虚度、张翰弃官归乡、许汜为刘备所羞

下阙中三个典故∶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普书张输传》) 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 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汇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差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汇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汇)那样的琐眉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 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 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M仲谋处,舞榭部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堂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的上片运用了两个典故∶ 一个是用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事,他重用周瑜等能人而建功立业;另一个是用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字寄效)事,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

词的下片,也运用了两个典故∶ 一个是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为其年号)事,他想学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误听王玄谟之言,派王玄谟率兵草率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得狼狈不堪;另一个是用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廉颇的故实,他曾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赵王以为他年老而不再用他辛弃疾在此词中运用这些典故,恰到好处,有助于词人怀古伤今,表现其收复中原失地的强烈愿望与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而使之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南宋文学家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表达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采用了景中寓情、移情入景、以动作写情、用典故达意的表达方式。

原诗: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代: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栏杆 一作:阑干)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释义:

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腐败,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

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

我可不会像张翰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令人佩服。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

扩展资料: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路的愤懑怨恨和无限的痛苦。辛弃疾满怀着爱国的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

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

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辛弃疾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百感交集,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感慨唏嘘,激情难抑,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46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