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辛弃疾赏析
这首词起句突兀,立意辽远。虽然说气势上稍逊东坡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境界的阔大、胸襟的磊落却是一样的。它仿佛令你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象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范开曾在《稼轩词序》中论道:“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他的见解是比较本质地点出了辛词的艺术特色。
南宋时代,民族的矛盾冲突贯穿始终,是激烈而紧张的。尽管辛弃疾出生在金朝统治之下的北方,但他自小受到祖父影响,心系南宋,怀有爱国之情,立志推翻异族压迫,实现祖国统一。为此,他很早就投身到抗金斗争中去。年二十一岁时,便聚义民二千余众参加耿京队伍,矛头指向金政权。后来事变,他又能独带五十余骑,于五万敌军之中,孤胆擒缚叛徒张安国。辛弃疾平生自诩有济世报国之才,而他的过人胆识,雄伟的志向又使他不甘平庸一生。因此反映到艺术创作中,他的词写来便豪迈奔放。不过,同是做为豪放派的词人,苏东坡似乎参透了人生、生死成败无计于心,所以他的词达观潇洒、不乏恢谐。而辛弃疾则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执着于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词中时时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沉郁、悲愤和愁苦。于是我们看到,当辛弃疾的笔从第一句的水天一色的辽远之处稍微近缩了一下的时候,那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闲愁。
闲愁万种,万种闲愁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的凄清和冷寂,自从他南归宋朝,就一腔热血,伺机报效国家,建立功业。然而在政治上,他并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遇。非但没有人来与他共论北伐大计,相反却横遭朝中权贵们的猜忌,始终难酬壮志。顾此,他摘下佩刀,默视良久,拍栏长叹。意谓此刀不正如我,本来它是用来杀敌建功的,而今置闲,何时是了?孤独的他,找不到理解的知音。
在上片,辛弃疾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情随景迁,由远及近,层层推进,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委曲地抒发出来。到了下片,作者进一步阐明自己的人生信念是坚定不可动摇的,尽管一时不算得志,但是决不消沉退缩。
他说,不要提什么鲈鱼切得细才味美,你看,秋风已尽,张翰还乡了吗?据《晋书》讲,张翰在任齐王冏大司马东曹掾时,因惧怕成为上层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同时又生性自适,便借着秋风起,声言自己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而辞归故里。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的,不过却是反用其意。他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
辛弃疾一方面反对逃避现实斗争的归隐生活,同时也更鄙视置国家危亡于脑后,只知贪恋爵禄的享乐行为。他十分赞赏刘备对于许氾的讥讽。《三国志》里讲,当许氾向刘备述说陈登对于自己的拜见不但不置一言,还让他睡在床下时,刘备说道:你是有国士之名的,而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陈登希望你能忧国忘家,有救世的主张。可你却向他求田问舍、言无可采。这正是陈登最忌讳的,所以他与你也就没有什么话好说。如果是换上了我,那就不仅仅是让你睡床下,我睡床上,而是要让你睡地下,我睡百尺高楼上了。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辛弃疾称之为“刘郎才气”,亦以自比。他认为,在他的英雄气概面前,那些求田问舍、谋取私利的朝士权臣们是无地自容的。
然而,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辛弃疾此时感到自己好象当年东晋北伐的桓温,看到了十年前琅邪栽种的柳树已经十围,不禁流泪慨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光阴无情,年复一年,时间就在风雨忧愁,国势飘摇中流逝,而自己的济民救国之志尚难遂愿,好不痛惜。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这后片的最后一句与前片的最后一句正紧相呼应。在感情上,它更深一层地抒发出辛弃疾功业未就、有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恨。
这是一首登临之作,是辛弃疾爱国思想表现十分强烈的名作之一。作者即景生情,把全副笔墨集中用于抒写主战与主和这一现实生活的主要矛盾之点上。作者胸怀大志,以抗金救国、恢复中原为己任。他虽身处福建南平的一个小小双溪楼上,心里盛的却是整个中国。
辛弃疾水龙吟
主题思想:此词借登建康城西赏心亭游览之际,抒发了自己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愤慨与痛苦。全词写景能选取清秋、落日、断鸿、西风等,创造出悲凉的艺术氛围;抒情,则酣畅淋漓,感人肺腑。
艺术手法:叙述、描写、抒情、渲染。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这是一首借描述沦丧国土山水景色寄托作者一腔思念故乡和渴望恢复失土爱国情怀的诗词。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空有一腔报国之志的作者力主抗敌、主张武力收复被元侵占国土。满腔报国之志,得不到当权者采纳,处处受人排挤,没有施展才华为国效力的机会。此日,满腹悲愤辛弃疾无奈独自一人登上南京建康赏心亭,登高远眺,望着眼前绿意盎然的绿山碧水大好河山,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
此词上片可分四个部分:第一句与第二句为第一部分,概括描写沦丧国土的辽阔无边。“楚天千里清秋,水接连天秋无际”,“楚天”,指江南长江中下游地区,春秋时期此地属于楚国地界,故称之。此处的“水”,是苏轼笔下“大江东去浪涛尽”所指的长江水。辽远空阔的江南大地此时也满眼秋色,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东流延伸至天边,奔流不息已至天际之外。江南翠绿的深秋,碧茫茫一片无边无际。暗里惋惜被虏掠国土之大、之广、之美。
第二层次为中间三句:“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进一步描绘国土山川之美。“玉簪”,指古代妇女头上插的玉制装饰品;“螺髻”,指古人头上梳挽的发髻。“遥岑远目”,因江南多阴雨多密雾,唯有深秋时节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才能登高极目远眺,风光无限的秋色才能尽收眼底。作者登上高高的建康赏心亭,眼前重峦叠嶂,有的山像美人头上佩戴的玉簪,有的山峦像美人头上高挽的发髻。望着眼这茫茫的壮美山河,回想着它已落入异族人的手中,不仅悲从心生,“献愁供恨”。“献愁”,国土沦丧,家破国亡,愁猴年马月王师方能北定中原恢复失地;“供恨”的是,自己有家不能回、亲人难以团聚的凄凉、悲惨的命运。
第三部分“落日楼头,飞鸿声里,江南游子。”,作者面对着西斜的夕阳,站在高高的楼上,望着天空中回归的雁阵,孤独凄凉之情再次袭上心头,黯然神伤。望天兴叹,在这深秋季节大雁尚且思乡知归,我这天涯游子却什么也做不了。
第四部分“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仔细端详腰间的佩刀,依旧寒光闪闪、刀锋锐利无比,但空有一身抱负却没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愤恨之余,作者把面前的栏杆通通拍打一遍,一泄心中的愤懑无奈之情。心中长期郁积的怨恨,有谁能够理解。此时他登临建康赏心亭的真正用意,又有谁能知晓。
下片作者用了三个典故,将下文串连起来。第一个典故说的是张翰辞官。张翰,字季鹰,当年在洛阳为官,见东风起,秋风正劲,想起此时家乡吴地正是鲈鱼肉肥鲜美之时,因“鲈鱼堪脍”而辞官归家。第二个典故说的是东汉末年胸无大志的许汜辞官归乡买田置房的故事。许汜辞官回乡后,去拜见昔日好友陈登,陈登对其十分冷淡,夜间让其睡在下床。许汜十分不解,于是就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当今社会动荡,战乱不止,民不聊生,你却不管不顾,他怎么能看得起你呢。他还让你睡下床,如果是我定住高楼顶层,让你睡在地上。第三个典故说的是桓温的故事。桓公北征,路过金城,见到自己以前亲自栽种的树已经长得几圈粗了,无不感慨地说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已经长得如此高大粗壮,人又怎能不衰老。
从三个典故中,作者一针见血批评了张翰和许汜胸无家国情怀,心中只装着自私自利的自己。同时,也赞扬了刘备、桓温为国为民为家,鞠躬尽瘁不惜奋斗一生的英雄气概。
下片最后三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请谁为我找来,红楼歌女,替我拭去眼角的泪滴。词人贯穿始终的哀怨、悲凉、孤独的心声,终了再次展现人们的面前。
此词上片主要以写景为主,下片着重抒情。通过写故国山水壮美,唤起人们爱国的激情。呼吁人们起来为恢复中原故土而戮力杀寇。本词作者感情真挚细腻,爱憎分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上片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
下片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1、典故一: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关于晋朝张翰典故,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不必说他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了。然而他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他想回到故乡,谈何容易。
2、典故二: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也是用了一个典故。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3、典故三: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表明了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
辛弃疾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一说此词为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年—1170年)辛弃疾在建康任通判时所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