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坚持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
二是坚持理论上是行得通的东西;
三是不足的地方要弥补、不正确的地方要改正
“爱亲敬长”修改为“尊亲敬长”,修改后的目标要求更切合低年级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也更符合语言表述的规范热爱是道德情感中重要的一维,培育富有爱心的儿童是品德与生活课程重要的内容因为只有富有爱心的儿童才能热爱生活、学会关心和学会做人此目标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热爱的情感逐渐升华由爱亲敬长扩展到爱集体,从爱集体扩展到爱家乡,由爱家乡扩展到爱祖国
将实验稿中“热爱科学”修改为“热爱劳动”将实验稿“行为与习惯”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调整为修订稿“情感与态度”中的“热爱劳动”,体现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和意识的重要性
将“自信、诚实、求上进”修订为“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探究”此目标为增补内容这一目标着眼于激发儿童探究的愿望,让他们从小就有对生活中的问题探究的兴趣,在快乐中探究、勤于动手、动脑,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快乐与实验稿相比学习要求有调整,难度有所增加,如将“初步养成”调整为“养成”,体现了课程对低年级这一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关键期的重视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将“劳动习惯”修改为“卫生习惯”,突出“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来说,既是符合其年龄特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无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对其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与人交往中,如果无法表现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极易产生与环境和人群格格不入的挫折感,不仅不利于其身体的健康,而且还会影响其人格的发展将“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修改为“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因为“养成……行为”不够通顺,“遵守纪律”已经含在文明行为习惯中这一目标着眼于培养儿童最基本的公民道德素质,
《品德与生活》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从总目标可以看出,课程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并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而是把他们真正当作发展中的人,按一定的目标去积极引导,使儿童在教育引导下不断发展和提高,价值不断得到提升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
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品德教育是以一种价值教育,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要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决不是“干什么都行”“作什么都允许”的片面相对主义积极、正确的价值引导,必定是一方面建立在对社会对个体发展需求的领悟上,同时也必定是建立在对当今少年儿童内心世界所存在的期待、愿望的关注上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多不同之处,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先说它们的相同点:这两种课程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 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 这两门课程的核心
它们的不同点是:《品德与生活》注重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 热爱生活的儿童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 社会性发展,为儿童认识社会、平等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残而有为的社会主义合 格公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生活》的分目标为: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 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 情感与态度 技能、过程与方法技能、过程与方法教育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保护环境,爱惜资源;掌握自己生 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品德与社会》的分目标为: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能力 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 情感;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信、自 知识 强、自主、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乐观向上、顽强 拼搏、 立志成才的意识;
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 诚实守信热爱集体、 团结合作、 有责任心的品质热爱祖国, 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关爱自 然,认识自我、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 行为习惯
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内容所体现的是人们生活最起码的生活常识,是人刚进入生活所必备的常识,所以适合于低年级学习而《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比《品德与生活》更广泛,是人们从基本的生活逐步进入社会所要具备的最起码的社会知识的积累,因此更适合于中高年级学习层次有所不同,品德与生活强调在生活中提炼自己;而后者强调感受社会服务社会,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
纵观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品德教学目标设计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是:
(1)有总无分部分教师在设计一篇课文教学目标时仅仅设计了一个总体性的教学目标,更有甚者,这个教学目标也是从教学参考书中套用而来,没有体现划分课时的课时目标;
(2)游离学生部分教师的教学目标游离于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没有分析学生的道德品质现状,没有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在设计品德教学目标时,完全是自己的主观臆造,导致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游离于学生实际;
(3)偏离课标在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或者在随机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老师由于是兼职教学品德这门学科,在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时重视了教材相关知识的落实,在上课过程中,凸显了知识内容的教学,而且还拔苗助长,将相关内容的教学偏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1)学科本位淡化窥视一下我们现行的小学教育,可谓是素质教育大旗“随风飘荡”,应试教育大旗“逆风高扬”,在应试教育的长鞭束缚下,无论是教育行政领导,还是小学品德的任课老师(绝大多数是语文学科老师兼任)总将“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口号喊得高高,响彻了每一所校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将品德的部分课时作为了老师补习其他考试学科的时间,严重淡化了品德学科教学的重要性
(2)课程标准弱化由于受到考试学科教学方式的影响以及教者本身思想上对品德教学的忽视,从而在品德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仅仅是任务式的完成品德课程的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部分教师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熟悉甚少,更不要谈深研课标,深研教材了,从而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评价体系缺乏自从教师绩效工资下发之后,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领导为了考核教师,总是将小学语文、数学、英语这些笔试科目成绩列入到“教学质量”的考核可以说,部分学校对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些学科仍未制定适合学科特点的评价体系,为教师敷衍小学品德的教学提供了漏洞,从而出现了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不良倾向
新课标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知识与技能:即每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即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扩展资料
教案设计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
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4、反馈性原则
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扩展资料
科学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促进人发展的目标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前者是科学教育本体功能的体现,后者是科学教育外在职能的体现。随着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和全面,对科学价值的认识日益深刻,科学教育目标也不断发展。
总的来看,科学教育育人目标与科学教育内涵的发展是一致的。从最初的注重知识、技能到关注方法与过程,到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把握科学本质。
科学教育育人目标的重心在发生着摇摆和震荡,并不断寻找着平衡与融合,这种平衡与融合集中反映在当代“科学素养”理念的提出与发展,也表现在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全面科学教育目标。
科学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培养科技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就是一个典型例证。科学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随着社会实践和对科学本质的逐渐认识而发展的,是一个不断反省与进步的过程。
-科学教育
-三维目标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现实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下面就怎样用新课标理念指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 课标中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建议
第一学段:
1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2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教师则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3 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的多样化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4 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
第二学段:
1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习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和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空调思路
3 加强估算,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4 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本学段学生的重视、能力、情感和态度与第一学段的学生相比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1 学习需要的分析这个环节是对所要教的女人进行为什么要学
2 以及所教学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作用的分析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
3 教学内容的分析是对教学内容构成要素(知识点)及要素间的关系分析通过分析,明确教学任务这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4 教学对象的分析这是对教学对象已有的知识基础、年龄特点和学习风格的分析,明确教学的起点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开心内容分析和教学对象的分析主要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5 教学目标编写这是教案编写的重要方面应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制定出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实施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标对教学目标的编写确定了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知识技能目标;二是过程性目标;三是情感目标我们在编写教案时应仔细运用,把握准确,不随意拔高,也不随意降低
6 教学策略设计是指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通过教学策略设计,明确怎样教的问题,也包括怎样指导学生学的问题,促使教学过程最优化虽然我们不可能做到每堂课都最优化,但是,我们可以建立起这个意识每堂课尽力去做,这样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
7 教学媒体设计是指在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媒体去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帮助教师数学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设计和教学媒体的设计都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8 教学评价的设计对所制定的教学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实施后的效果做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预期价值判断,使其更完善,更具有实施价值这一环节的工作能对前6个环节的设计做出修订,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注意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教学内容不同、各章节要求不同,这就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所以,教学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
2 注意教学资源的建构性(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先前的教学,教师是教材的奴隶,教师只能教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在课标指导下,教师是教材的主宰,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适当调整课程,自主开发教材一切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内容和手段均可作为课程资源教师可根据课标的精神自主编写教材——开发校本教材
3 注意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主观愿望,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将生成一些出乎意料的状况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有预见性、前瞻性,多准备几个预案,要有较强的处理课堂上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4 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课标指导下的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如用数学中,常常只呈现一个或几个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呈现的内容自己提问,自己用掌握的知识去选择性的解决教师在教案编写中不可能全部写出来,但是,对学生将会有什么问题,应当认真考虑,有必要的应对措施
新课程倡导的是开放的、多样化的教学,因而,课堂教学设计的形式也是开放的多样的我这里所说的只是最基本的一般要求望朋友们扬其长,避其短,探索出更有效的,更优化的教学设计,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