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6年一的语文答按

谁有6年一的语文答按,第1张

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配北师)

第一单元 高 尚

一夜的工作

1. 教师点拨:课文中所描述的事坐着亲眼目睹总理一夜的工作,因此,记叙的是作者的所见所感,理解时可以从这一点入手,找出其中的具体事例。

参考答案:课文是从工作的劳苦和生活的简朴这两个方面来写周总理的。周总理工作非常劳苦,是从三方面表现的:(1)工作的时间长。“今晚上”“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说明总理整整工作了一夜,同时点名了文题。(2)工作量大。“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要一夜批完。(3)工作认真,效率高。“一句一句的审阅”,边看边画,还写到“他不是……而是……有时……有时……”,强调了周总理工作十分认真。他边看边思索,边想边问,由此可见周总理工作尽管十分繁忙,但却仔细认真,一丝不苟。周总理生活极其简朴,是从两方面表现的(1)总理办公室的陈设。(2)总理工作后吃的东西。

2.教师点拨:重音是指在朗读时强调那些在表情达意上期重要作用的字词。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字词增加分量。

参考答案:第一句话的重音应在“新中国的总理”“一夜的工作”上。因为这两处一是表达了作者激动地心情,二是赞颂了周总理的崇高品质。第二句的重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一夜的工作”。这一句是作者想到周总理崇高的品质,无比激动,想告诉全世界的人,我们有这么好的总理。

穷 人

1.教师点拨:要想理解这一点,就要从课文写作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理解。

参考答案:课文以“穷人”为题,而不以“桑娜”为题,是因为:一,课文反映的是在沙皇统治的穷人们的悲惨生活,因此以“穷人”为题显得范围更广泛;二,以“穷人”为题更能体现写作主旨。在那个社会里,像桑娜那样为了帮助别人,宁愿自己受苦的穷人有很多,他们都会诚心诚意地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2.教师点拨:心理活动同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一样,反映的是人物的品质。因此,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体会主人公的品质。

参考答案:(1)“‘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她,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画着十字。”表达出桑娜对丈夫的担心。(2)“‘她病了,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寡妇的日子真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他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这是对邻居的关心,说明桑娜是个善良的人。(3)“她脸色苍白,神情激动。他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得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一顿也好!’”尽管内心很矛盾,但桑娜善良的本质上她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不管以后会怎样,她愿意承担一切后果。

白桦林的低语

1.教师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细读课文,理清作者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体会作者的目的。

参考答案:看林人那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我”,激励着“我”。“我”爱看林人,爱劳动人民,也要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区,做一个甘愿奉献、甘愿牺牲的人。

2. 参考答案:“低吟浅唱”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白桦林的美丽可爱。“絮絮低语”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桦林对看林人的感激之情。“倾诉衷肠”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看林人对白桦林的深情和看林人忠于职守的精神。

《杨震幕夜却金》《尊敬普通人》

1.教师点拨:找出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认真品读,并结合故事发生的背景去分析,特别要抓住杨震的语言来理解人物特点,同时认真揣摩当时杨震的神态、语气、动作等,体会杨震的高贵品德。

参考答案:杨震为官,严于律己,不贪不占。他在没有第三者知道的情况下,坚决拒收重金。

2.教师点拨:注意要写“自己尊敬的人”,扣住其值得尊敬的品质去写,同时还要主义尽量按课文的格式去写。

参考答案:家境贫寒,捡到巨款后却千方百计寻找失主的出租车司机。

第二单元 美与丑

唯一的听众

1. 教师点拨:可先从课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然后再结合自己对课文中人、事、物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优美的曲子;美妙的音符;美丽的清晨;老人那美好的心灵;“我”心里美滋滋的。

2. 教师点拨:首先要根据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确定中心人物,然后再参考文章题目、开头、结尾或关键句段去寻找答案。

参考答案: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是耳“聋”的老人。因为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写持久的关注和鼓励让“我”取得了成功这件事来表现中心的。

寓言二则

1. 教师点拨:要找到西施和东施最本质的区别,在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西施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本身就有着沉鱼落雁之美,她难受忧伤的样子也必定有一番楚楚动人的风韵;而东施在丑陋相貌的基础上,让五官再添愁苦之态,自然奇丑无比。

2. 教师点拨:回答这道题时,可以联系实际作答。只要说出自己受到启发即可。

参考答案:领导者对某个事物的态度往往会影响下属的选择,领导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加强个人修养,培养正确的个人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做一个最好的你

教师点拨:首先找到相关段落详细了解罗森塔尔的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再联系上下文中的一些议论句进行分析找到结论,最后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谈其对自己的启示。

参考答案:罗森塔尔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只要有自信,就能成为他渴望成为的那种人。这个结论给我的启示是:自信对一个人的成长、成功有着总要作用,我要树立自信心,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努力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有些人》《丑公主》

1. 教师点拨:要认真阅读每个故事,理解相关内容,把握故事的内涵,可以先试着从课文中找出重点句段,再从中找到重点词语来概括故事的内容;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直接概括总结。

参考答案:(1)挖出自信;(2)警卫自律;(3)陷入自责;(4)君子谋道。

2. 教师点拨:分角色朗读有利于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要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并结合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根据场合的不同,正确读出人物语气,表达人物感情。

参考答案:略。

第三单元 母亲河

长江之歌

1.教师点拨:从两节的结构形式和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第一节的1~4行说明了长江源远流长;第二节的1~4行写出了长江悠久历史和永远奔腾的气魄。第一节和第二节的5~8行,分别歌颂长江对土地的滋养和长江对中华民族及时代的贡献。第一节的9~12行与第二节的9~12行运用反复的手法深情地歌颂长江,抒发了对长江依恋的情怀。

2.教师点拨:可以先收集有关《长江之歌》的音像资料,欣赏气势恢弘的音乐旋律再请教学校的音乐老师如何欣赏《长江之歌》,然后可以分小组学习跟唱。

参考答案:略。

三峡之秋

教师点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具有提示性的词语(如:早晨、中午……),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参考答案: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写了中秋这一天三峡的景色,顺序是早晨→中午→下午→夜,条理非常明晰,给人以美的享受。

古诗二首

教师点拨: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主要内容,说说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参考答案:第一首诗:诗人由黄河的源远流长,想象黄河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一般;又有孤城四周是高山,想象山高万仞,直插云霄。第二首诗:首先由九曲黄河,挟带泥沙,波涛滚动,奔腾万里,想象它来自天涯;进而诗人展开想象,他要迎来从天涯来的黄河浪潮,逆流直上,到达银河,并和黄河一同到达牵牛织女家。

《黄河之水天上来》《最后的淇淇》

1.教师点拨:谈感受和认识的关键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再结合自己对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来谈。

参考答案:《黄河之水天上来》按照黄河发源地、上游、中游、下游、入海口的顺序,写出了黄河的古今变迁,让我们充分领略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和壮丽的景观,作者同时也揭示了黄河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如: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等。《最后的淇淇》从生命垂危的“淇淇”写起,指出白鳍豚濒临灭绝的现实,并一步步揭示生态环境恶化使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2.教师点拨:课围绕课文中提到的淇淇的经历,展开合理的想象,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去展现淇淇孤独的生活。

参考答案:大家好,我叫淇淇,我以前生活在美丽清澈的长江中下游,那里曾经是我们白鳍豚繁衍生息的天堂。我一直快快乐乐地生活在那里,直到有一天我在洞庭湖被渔民捕获且受了重伤,被人们送到了这里。从此我就过起了孤独的生活,没有同伴说话,没有同伴一起做游戏……我是多么寂寞啊!就这样过了六年。

突然有一天,我的家里来了一直雌性白鳍豚,人们叫它“珍珍”。它非常漂亮,雪白的身躯,尖尖的嘴,圆圆的大眼睛总是那么有神。它给我讲了好多好多长江的故事。我们在一起生活真是快活!

谁知好景不长,两年以后,珍珍却患肺炎死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遇到我的同胞。听说现在我家乡的环境越来越差,也不知道我的父母和伙伴们都怎么样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我也一天天老了,虽然我得到了人们精心的照料,但我还是希望能回到我的家乡!

我何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回到我的家乡?

3.教师点拨:可以先了解长江、黄河被称为“母亲河”的原因,明确了“母亲河”的含义,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答案:“母亲河”是对于民族世代繁衍生息息息相关的河流的亲切称呼。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只有长江和黄河才能被称为“母亲河”。但我们家乡的河流,同样像长江、黄河一样滋润两岸,为我们的生存提供动力和源泉。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我们的“母亲河”。

第四单元 体 育

体育颂

教师点拨:要在把握课文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体育的理解解答。

参考答案:真正的体育精神,是指对人类个体的力与美的创造,对精神方面的正义、勇敢、荣誉、乐趣的培养和对人类整体的培育、促进及对和平精神的弘扬。因为体育体现了生活所追求不到的公平、合理,奥林匹克所倡导的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所渴望和向往的,所以体育能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联系在一起。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

1.教师点拨:要结合孙晋芳在训练和比赛时的具体表现在感受她的体育精神,特别是要抓住她的神态、动作、心理及一些细节描写来感受她那高大的形象。

参考答案:孙晋芳是以“顽强拼搏、友谊团结”的体育精神进行训练和比赛的。

2.教师点拨:首先要弄清相关短语的本义,看看短语有什么特点,然后再联系上下文,结合短语的特点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具体意思。

参考答案:(1)心海中的暗礁:指孙晋芳对队友的不理解、埋怨等心胸狭窄的表现。(2)闪闪发光的金钱:指孙晋芳身上所体现的团结拼搏、善解人意的精神品质。(3)指挥演奏:指孙晋芳是女排队长,每场比赛都由她带领、指挥。(4)一缕袅袅青烟:指孙晋芳高超的传球技艺吧对方险恶的来球接传得非常平和,让队友能很好地扣杀。

学 奕

教师点拨:首先要反复朗读课文,了解人物的表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再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由此设计人物的语言、动作和表情。

参考答案:略。

《足球史话》《手拉手》

1.教师点拨:结合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和课文内容,依据自己对足球运动的理解畅所欲言,只要有理有据即可。

参考答案:略。

2.教师点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主题曲《手拉手》曾被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称作“历史上最伟大的奥运歌曲之一”。歌曲的旋律舒缓、简介、朗朗上口。学唱时注意体会这些特点。

参考答案:略。

第五单元 往 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教师点拨:可先精度相关内容,然后用加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

参考答案:(1)谈《水浒传》;(2)笑谈“隔壁”;(3)燃放花筒;(4)救助车夫;(5)关心女仆。

2.教师点拨:可以通过读书、上网等多种方式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当时鲁迅先生的所作所为来理解。

参考答案:“四周黑洞洞的”,指的是当时社会的黑暗,“隔壁”是指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遭受的挫折与迫害。鲁迅为了让人们看清反动势力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揭露国名当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文章,引起反动派的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而且对鲁迅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花 脸

1.教师点拨:结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思考作答。

参考答案:“我”悟到一个祖传的经验:一年之中唯有过年这几天是孩子们的自由日,在这几天里无论怎样放胆去闹,也不会立刻得到惩罚。我从被子里装满水后,就没有任何空间可以盛放多余的水这一现象中悟出:做人不要自满,要谦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学到新的知识。

2.教师点拨:精读就是要认真度、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段落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

参考答案:略。

荷塘旧事

1. 教师点拨:联系作者在外祖母家度过的时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结合文章结尾的抒情句,来理解荷塘留给作者的印象为什么难忘。

参考答案:令“我”难忘的不仅仅是荷塘美景,更是那些淳朴无华、憨直可爱的小伙伴们,他们的友谊永远令“我”铭记在心。

2. 教师点拨:此题的目的是让我们了解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可先精读这一部分,认真体会作者的感想,再大胆展开想象,像放**一样把作者在文中描绘的所有事情展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再把荷塘换成别的不美的事物,如一片废墟, 对比这两幅画面的不同,从而体会其作用。

参考答案:课文中的2~4自然段不能去掉,因为这几个自然段描写荷塘的美丽景色,一方面间接交代“我”怀念“荷塘”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写人作渲染和烘托,更加突出了小伙伴们心灵的纯洁、善良、淳朴。

《报纸的故事》《母亲的纯净水》

1.教师点拨:首先要认真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我”当时的处境和“我”订报的原因,来评价“我”要订报看报这件事。

参考答案:从“我”想订《大公报》的原因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严肃正直、一心追求真理的人,因而会订《大公报》且对其他报纸不屑一顾。“我”在自己失业在家、家庭经济状况很差的情况下,仍千方百计订报纸,更是突出了“我”对文学和真理的不懈追求。

2.教师点拨:首先想一下“穷”本来指什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再结合“心”代指人的精神这一理解,去体会后一个“穷”的含义。

参考答案:第一个“穷”是指经济上的贫困,是指物质或金钱的匮乏;第二个“穷”是指思想上的贫困,是指精神境界的粗俗。

第六单元 地球家庭

期盼世界和平的孩子

1. 教师点拨:要熟悉课文,从雷棣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体会他的内在情感,在联系当时的具体情境加以体会。

参考答案:雷棣在得知父亲雷润民为维护世界和平捐躯的消息后,对父亲的思念和对和平的期盼,给了他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动力,他决心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未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2.教师点拨:先要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再归纳出主要的事件,然后思考各个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参考答案:本文交错叙述了五件事,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应该是:第一件事:父亲的殉难,让雷棣认识到自己身为一个小男子汉,应该帮妈妈减轻生活的压力,因此生活上非常关心妈妈;第二件事:关心国际政治,特别是关心那些战乱中受伤害的妇女儿童;第三件事:发奋读书学习(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读史书名著,努力学习外语);第四件事:谢绝别人的帮助,决心靠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第五件事:写信给前任联合国秘书长,表达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以及自己顽强的意志。

黑孩子罗伯特

1.教师点拨: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丽莎爸爸说的话,想一想丽莎的表现,它为什么会这样做。

参考答案:丽莎不停地叫罗伯特“小黑鬼”,并拒绝他的友谊,表明了白人队黑人的歧视,也表明了小罗伯特的心灵为脆弱、敏感、压抑和痛苦所笼罩。这也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不公平给一个孩子带来心灵和情感的创伤和社会的不合理性。写丽莎对罗伯特的不友好态度也为下文表现罗伯特纯真、善良、宽容的美德作铺垫。

2.教师点拨:要联系以前丽莎爸爸对黑人的态度和当丽莎爸爸走过来时罗伯特的恐惧心理来理解。

参考答案:罗伯特知道丽莎的爸爸最讨厌黑人,心里不接纳他们,而现在丽莎的爸爸却改变了态度,主动和他拥抱,这令罗伯特非常激动,表现了萝卜特善良、宽容、豁达的美好心灵。

别挤啦

1.教师点拨:首先可以联系社会现象理解“挤”的含义。在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挤”的真正含义,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

参考答案:“挤”指(思想上,行动上)不道德的行为。在诗中,应该对“不要挤”做宽泛的理解,其实作者希望人们摒弃不道德的行为,用宽容、善良、真诚的心对待生活,这样,人间才会更美好。

2. 教师点拨: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相应的诗句。

参考答案:作者向往人间的美好,追求人间的真、善、美,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用宽容、善良、真诚的心对待生活。从“保证你自己不使别人受到压抑”“给道德以应有的地位,给每一件好事以恰当的鼓励”“给别人生的权利,活的余地”等诗句中可以体现出来。

《瑞恩的井》《阳光皮肤》

1.(1)教师点拨:在熟读两篇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具体的事例说一说。

参考答案:瑞恩是通过做额外的家务等来挣钱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并且瑞恩将卷募活动一直进行了好几年。这表现了他的爱心和恒心。罗伯特为了攒钱,利用周末到别人家打扫卫生,两个多月后,终于攒够了买别人战斗机模型的钱。然而,对平常奚落他的丽莎,他不但没有记恨,还把自己辛辛苦苦攒的钱,全部捐给了生病的丽莎,体现了罗伯特纯真、善良和宽容的思想品质。

(2)教师点拨:要分别抓住这两篇课文的中心思考这个问题,文章记叙的详略是由中心来决定的。

参考答案:这两篇课文都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爱心,都是为了说明哎是不分种族的,爱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爱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瑞恩攒钱的目的就是为帮助非洲儿童,所以攒钱的过程是体现人物品质的主体,因此,作者重点写了攒钱的过程。而罗伯特攒钱的目的是买战斗机模型,正是捐钱时的取舍彰显了他的品格,这是作者重点写的原因。

(3)教师点拨:可以结合他们两个人不同的经历和身份来思考。

参考答案:瑞恩来到非洲,看到自己捐的钱帮他们打了井,受到了非洲小朋友的热烈欢迎,他感到非常高兴、自豪。罗伯特第一次流泪首先是因为自己辛辛苦苦攒的钱捐给了丽莎,自己再也不能买梦寐以求的战斗机模型了;其次是因为怕丽莎死。第二次哭,一是因为丽莎爸爸改变了对黑人的态度,令罗伯特感动;而是因为丽萨死了,他很伤心。

(4)教师点拨:首先在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然后结合具体的情节和人物当时的情感,来分析它们的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句,照应了前文,衬托出罗伯特纯真、善良、宽容的心。同时也预示着世界正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第二句,既是瑞恩攒钱的原因,也是他能实现梦想的精神动力,起到了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

2.教师点拨:前一问可以结合小朋友们介绍自己国家时的语言,读一读,体会当时的语气和心情。后一句,要先理解“阳光皮肤”的含义,然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小朋友们在介绍自己的国家时,是自豪的,他们讲了祖国令人骄傲的一面,并且希望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示例:能。“阳光皮肤”即在和平的阳光普照下的皮肤,是指生活在地球上,生活在同一蓝天下的所有人的皮肤。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论贫富,我们的皮肤都是美丽的,都是“阳光皮肤”。

第七单元 战 争

古诗二首

教师点拨: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中所描写的场景及形象,深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十五从军征》是从一个老兵回乡后的悲惨情况来描写战争的,它主要想表现的是战争带给人们的深重苦难,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恨。《出塞》是从感叹无良将保卫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来写战争的。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感叹的是边战不断,国无良将。

夜莺之歌

1.教师点拨:题目往往是点明中心的,我们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可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中心,再结合中心来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因为夜莺的歌声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文章围绕夜莺的歌声记叙了小夜莺给敌人带路、巧送情报、游击队员全歼敌人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小夜莺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以“夜莺之歌”为题具有明确线索、赞颂人物的作用。

2.教师点拨:想象是在一定的基础上展开的。本文的基础就是对小夜莺这一人物形象的把握,他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品质是我们展开想象的源泉。只要想象合理,符合小夜莺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他很快地钻进密林深处,从树叶的缝隙中看到敌人一个个倒下,心想:“你们这些强盗,这是你们应得的下场!看你们还敢不敢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家!”他正想着,忽然一个念头浮现出来:“这些家伙会被游击队叔叔收拾掉的,我还是回到路旁继续做小夜莺吧!”于是,他飞快地向树林的另一个方向跑去。

小英雄雨来

1.教师点拨:首先在文中找出这句话出现的地方,仔细分析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它表现出雨来怎样的思想品质,对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前两次表明了雨来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这是雨来与敌人斗争的力量源泉和思想基础。第三次表明雨来不屈服于敌人的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它是雨来能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这句话既点明了雨来顽强不屈的力量源泉——“爱自己的祖国”,又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2.教师点拨:可以先读懂前两部分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看一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一些内在的联系。

参考答案:课文的前两部分分别写了雨来的游泳本领高和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下面雨来能机智勇敢、顽强不屈地同敌人作斗争的重要条件和思想基础,为下文整个事件的开展做了铺垫。

《狼牙山五壮士》《螳螂捕蝉》

1.教师点拨:对于“壮”字的理解,可以抓住这五位战士在完成整个掩护任务时的表现,体会他们的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壮”的意思是强健有力。在文中它表达了作者对五位壮士的歌颂与敬佩之情。“壮”字贯穿全文,五壮士用自己的“壮志”“壮行”“壮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颂歌。

2.教师点拨: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再设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

参考答案:略。

第八单元 岁寒三友

《墨竹图题诗》《苍松怪石图题诗》

《墨竹图题诗》

1.教师点拨:首先可以从诗歌入手,把握竹、松、梅的形象,再结合三位诗人的资料以及平时积累的材料,体会它们象征的精神。

参考答案:“竹”高雅、纯洁、虚心、有节,这儿象征了诗人淡泊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松”四季常青,姿态挺拔,不畏风霜,生机勃勃,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漫天飞雪之际,独有梅花笑傲严寒,“梅”超凡脱俗,象征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2.教师点拨:我们要先看书法作品的神采、气韵,再看它的章法,感悟作者的创作环境和思想活动,从而领会作品的美。

参考答案:略。

3.教师点拨:可以在熟读诗歌,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也可以在总体把握诗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分层背诵。

参考答案:略。

《竹颂》《梅香正浓》《黄山松》

1.教师点拨:首先,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全面把握竹的特点和品格,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竹子的由衷赞美。其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吧自己的心融入文中,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参考答案:文中处处表现了作者对劲竹的热爱,对劲竹品格的赞美。

2.教师点拨:可以结合课文所提到的人物,以及详写的史可法的故事,来体会文章的中心,进而把握“梅香”的含义。

参考答案:“梅香”表面上是指梅花的芳香,实际上它象征了英烈们所体现出来的凛然正气和民族气节。

3.教师点拨:熟读诗歌,用心感受诗中所描绘的黄山松的形象。

参考答案:我感受到黄山松顶风傲雪、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以及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

荷塘旧事》是一篇回忆性的写景叙事散文。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荷塘的美丽景色。其中,还叙述了发生在荷塘里让作者深深铭记在心的一件往事。通过美景旧事,抒发了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纯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交待事件的起因,目的是引出往事,为下文做铺垫。

第二部分,属于回忆往事部分。

2、3、4、5段是写白天和夜里荷塘的美丽景色,景色美是怀念的一个原因。

6、7两段写“狗刨比赛”,突出了童趣,突出了小伙伴们快乐的生活,纯真的性格与美丽荷塘的和谐美。

接着写“打水仗”,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纯朴和亲密无间。

第二部分的最后写“我”溺水被救,表现了小伙伴们聪明、机智、纯朴、善良。

第三部分点明本文主题:我认识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的纯朴的爱。这一部分很有启发意义,能引起读者对生活中美好一面的深层思考,也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荷塘旧事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

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 年 8 月 12 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选集》。

(1)“来到塘边……繁星闪烁。”

(2)“整个月牙泡泛着金光……恰似蓝天上一弯晶莹的新月。”

(3)“白天……在微风中荡着绿浪”

(4)“又点缀着许多……像披着青纱跳舞的少女。”

作用是描写荷塘景色的美好。含义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下文作者赞美大自然和谐的美和表现农村少年天真、善良、淳朴美好的心灵作铺垫。

扩展:

《荷塘旧事》是一篇经典美文,重在引导学生把握“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和谐统一,许老师导学时突出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学习的主体和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立足文本,有效导学,把课堂重点放在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教学的切入点独具匠心,教学环节层层推进,构建了本真的语文课堂,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节课中,许老师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景色美、情感美,而随机的点拨与指导,让学生顿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本文的高潮之处就是溺水遇险被救部分,许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找出“我”遇险时的危机来突显伙伴们那铁链般的友情,几句简单的过渡让学生清楚地直入文章的中心——为何作者会如此留恋荷塘。

在阅读教学中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很重要的。许老师在注意让学生反复读文的基础上更重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如,课件出示的温馨提示中:交流时,可先再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效果。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

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 年 8 月 12 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选集》。

二、月夜有无蝉声?

《荷塘月色》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时听到了蝉声。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后来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为此问了好几个人,他们也都认为陈的话不错。朱自清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又去请教他在清华大学的同事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刘崇乐则从别一个人的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给朱自清,这一段文字说月夜确有蝉声,不过那位著者又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那一个月夜,却听到它们在叫。这么一来,朱自清反复考虑,就把“好几个人”的话当作“客观实际”,而把那个著者的亲耳所闻当作“是个例外”,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写,则自认是“记忆错误”。于是朱自清给陈少白复信,表示了感谢,并且慎重表示:散文集《背影》(里面收有《荷塘月色》一文)以后再版要删掉月夜蝉鸣的句子。

过了些时候,陈少白又在《新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再次讨论这个问题,并且涉及到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驿》一诗,因为这首诗里也有月夜蝉鸣的描写。也就在这个讨论之后,朱自清自己又有两次亲耳听到了月夜蝉声,“跟《荷塘月色》中所叙的有相同的地方”,朱自清因为“有切己的问题在心里’,所以对此印象格外深刻。这才写了《关于“月夜蝉声’》一文,公开作答。从这番周折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对写文章是极其认真负责,绝不含糊的。

朱自清还从这件事中引出一个更深的教训,他在作答的文章中深有感慨地说:“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夜晚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其实只是成见。这种成见,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或加以歪曲的解释。我自己在这儿是个有趣的例子。”朱自清这一段话意味深长,它告诉我们轻率的推论会使人们误把成见认作真理,妨碍我们获得新的经验,接受新的知识,这个体会和认识已经远远超出“月夜”有无“蝉声”的讨论本身了。

三、荷塘夕照明——怀念朱自清先生

今年(1978)八月十二日,是朱自清先生逝世三十周年。清华大学为了纪念他,把座落在“水木清华”池边的古老方亭命名为“自清亭”。它和附近小山坡上纪念闻一多先生的“闻亭”比邻而立。朱、闻两位老教授,都是毛泽东同志称颂过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自清亭”的命名,使我想起解放初清华园的荷花池畔,也曾为纪念他而建过一个草亭,名“荷塘月色’。那草亭早因破旧而拆除了,可是,那荷塘呢?

夏日的黄昏,刚下过一回阵雨。雨过天晴,我信步来到荷花池畔。荷塘一片碧绿,间杂着朵朵莲花,微风中送来阵阵清香。

我想起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这是我在中学里读过的。在解放前,到清华念书的时候,我打听到朱先生笔下的荷塘,就是这个荷花池,走去一看,原来不过是一湾死水,几树垂杨,败叶残花,潦倒其间。塘中央还有座小岛,岛上杂树丛生,荆棘遍地,偶尔还从斜刺里跑出一两只野兔来,人称荒岛。

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时候,这里是“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这篇文章的头一句话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冷僻而又有几分清幽的荷塘月色,就正好成了他“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暂时“自由”“独处”的地方了。

我那时虽是工学院的学生,由于爱好文艺和对朱先生的倾慕,对清华园里的进步文艺活动,总是要挤进去听听的。朱自清经常出席文艺晚会,发表演讲。他这时已不是我想象中风度潇洒的诗人,而是一个扶着手杖,身材瘦小的老人了。但看去精神却很好。他认定了前进的方向,提出要做“向下的”知识分子,即接近工农大众的知识分子。他领头发表反对国民党打内战的和平宣言,在抗议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学生的争人权宣言上签名,起草教授罢教宣言,还常扶着手杖去征集签名。“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他这用以自况的诗句,表明晚年的朱自清的确不再是写《荷塘月色》时感伤独处的朱自清了。

朱自清写过一首《挽一多先生》的诗,称闻一多是“一团火”,那么,自清先生又该比作什么呢 他同闻一多的性格是大不相同的,也许是一池清水吧。虽是清水,也会时起波澜,甚至卷起千堆雪。不是吗 你看他在 “一·二九”运动中,跟随清华学生游行队伍进城,“一·二一”运动中,他到灵堂向四烈士致敬。闻一多被害时,他冒着危险,在成都各界人士追悼会上发表演说。他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他在日记中写道:“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心签名……此虽只为精神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在弥留之际, 他还一再嘱咐家人不去买那出卖中国人灵魂的“救济面粉”……

在池塘边漫想,清华园这些年的风风雨雨,更教人心潮难平。从朱自清的诗句,想到叶帅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这两句诗反映了我国老一辈革命家的壮志豪情;我想,也反映出今天老知识分子们的心境吧。而《荷塘月色》呢,该另有新篇了。

(摘自《光明日报》)

四、《采莲赋》参考译文(罗定五)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示范教案

荷 塘 月 色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

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要点

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二、学生默读课文,参照“练习”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教师先读课文、正音并解释词语。

四、理清全文的段落。教师归纳: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 1 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大段,(2—6 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大段(末两个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

五、讲读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

(二)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师生共同谈话,注意“忽然”两字。

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六、讲读第二段:

(一)提问,这一段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这一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按照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现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 2 节)——荷塘(第 4 节)——月色(第 5 节)——荷塘周围的树(第 6 节)

漫步——思索(线索)(板书)

(二)讲读第 2 节:

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提问: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树的特点(板书),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点。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随荷池弯曲,呈曲折之态。多树则蓊蓊郁郁,更显幽深僻静。

文章用了对比的方式,衬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三)讲读第 3 节:

提问:这一节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请学生把“象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段话划出来。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坏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四)讲读第 4 节:

背诵课文第四段,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有何特点

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2)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 曲曲折折 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 田田 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 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荷波 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3)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五)讲读第 5 节:

背诵课文第五段,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4)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5)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6)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七、讲读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八、写作特点: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2)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3)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九、归纳中心思想。让学生归纳,教师总结。从荷塘月色美丽景色的描绘中,表露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扩展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点,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

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领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绿中的思想感情,并与《荷塘月色》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比较。

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附:板书设计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荷叶像裙 形态美

荷花似星

月下荷塘 荷香比歌 动态美

叶颤如电

“波浪”凝碧 静态美

流水含情

月光如水

荷 薄雾似纱 正面为主

塘 荷塘月色 花叶若梦 素

月 灌木黑阴斑驳 淡

色 杨柳倩影如画 侧面为主 朦

光影和谐似曲胧 胧

树色如烟似雾

杨柳风姿绰约 静

荷塘四面 远山隐隐约约 ↑

灯光没精打采 ↑ 衬

蝉蛙静中显闹 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89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