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社戏》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社戏》,第1张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教学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正音;2朗读课文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

 四、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1、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写了哪些事情

 2、文中哪些事情详写那些事情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3、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

 4、作者写月下行船是从哪些方面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

 5、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6、文章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戏”真的好看吗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解说。

 四、检测延伸:练习巩固(见导学案)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对“下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中喜爱的片段进行批注赏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见导学案)

 四、检测延伸(见导学案)

 五、作业布置:

 和父母交流童年的趣事,积累写作素材,写一篇题目为“童年的花儿”的作文,500左右。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所表现的童趣,理解儿童之间的纯真的情谊。

 2、体会课文中各种描写方法,理解这些描写的作用。

 3、读写结合,进行描写性作文训练,提高描写能力。

 教学思路:本文篇幅比较长,内涵丰富,尤其文章开头对“社戏”只字未提,初一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产生困惑。因而如果按记叙的先后顺序组织教学,学生理解有较大的障碍,倒不如,把文章的结尾作为“突破口”,顺“瓜”摸“藤”,反其道而行之,更容易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美好的,我们在童年经历的件件有趣的事情,听到的各个奇妙的通话,唱出的首首稚嫩的歌谣,直至今天我们都还记忆犹新,都还怀有种种快乐与欣喜。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社戏》一文,看看作者对于这段往事是否怀有与我们一样的情感体验。

 二、新课学习

 1自读课文,感知课文

 思考作者对这段往事的总的评价是什么

 全文后一段

 2梳理情节,理清脉络

 (1)思考: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认识体会真的这戏就很好看吗豆就很好吃吗找出文中描写看社戏的段落,看看这戏是不是很好看。(在梳理情节脉络的基础上知道理由)

 (2)梳理全文情节脉络:

 平桥乐土(1——3)盼望社戏(4——9)月下行船(10—16)船头看戏(17—21段)午夜归航(22—30段)偷豆余波(31——39)

 (3)通过讨论明白:

 戏:17段白天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头老生一个也没翻,18段咿咿呀呀的小旦唱的人昏昏欲睡,起先“踱来踱去”唱,后来20段“我怕的老旦”索性坐在交椅上唱,使得大家不住地打哈欠。19段我期待的“蒙白布”,”套黄布衣跳老虎”的戏剧也没有看得见。使人振作了一下精神的是“一个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而已!于是,双喜他们“喃喃地骂”。“我”也“忍耐地等”。终于大家熬不住了,当双喜提议回家时,“大家立刻赞成”这些都表明“社戏”是乏味的。

 豆:很普通,有“但我吃了豆(六一公公送来的),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为证。况且,孩子们夜晚在船上匆忙中所做的,带有泥土气,缺少调味品的豆,很难和在家由大人精心制作的好吃。

 3精读课文,深入研讨

 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很乏味,为什么“我”觉得那样“好”

 首先缘于我当时有一种失而复得的心理,二是因为那里景美(自然美),关键的是人美(人性美)。

 (1)缘于我当时的独特的心理——看社戏是我盼望的,是我焦躁、失落、伤心之后得以实现的愿望。

 a作者是怎样描写“我”看戏前的心理的

 课文抓住心情急剧变化来写。先是“盼”,接着是“急”,“急得要哭”。然后是猜:“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样把儿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进而“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写进了我的失落与伤心,小伙伴们高兴地讲戏,却“只要我不开口”,同时从不同的角度渲染:母亲的为难,外祖母的察觉都突出了我当时的伤心之情。

 b正是这样,当所有的难题解决了以后,我能够去看戏了,我是怎样的心情“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愉悦、喜悦之情。

 (2)景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A平桥是乐土:

 a平桥是乐土吗

 课文写乐土平桥村,用这样一句话:(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第 一,写清它的地理位置:离海临河,极偏僻;第二村子小,住户不满三十家;第四,人民的生活情况: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说明多是劳动人民。

 b从这些来看,平桥算不上乐土可作者却认为是乐土,原因何在

 受到优待,不用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这种枯燥乏味的东西,人与人之间平等友好的人际关系,还有诸多乐事:掘蚯蚓钓虾、一同去放牛(放牛被欺负)

 B江南水乡独具魅力:月下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等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

 a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讨论归纳:

 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横笛,宛转,悠扬)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心理: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表现了自己陶醉于这样的自然美景之中)

 b学习这部分时还可注意以下内容:

 “朦胧”在句子中究竟是什么意思

 交融,晕染之意,作动词。(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

 运用比喻的手法,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之快,也突出了我急切兴奋喜悦的心情。

 c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

 d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e至于“深夜归航”的描写又怎样呢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欣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语句是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社戏舞台的描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江南水乡水雾弥漫,舞台灿烂斑斓的美丽景象,仍然表现了作者为此深深陶醉的心理。

 体会“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作者写得带有童话色彩,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高兴喜悦的心情。

 f结论:那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无边的豆麦,悠扬的笛声,仙境般的戏台无不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3)人美:主要以双喜、阿发、六一公公为代表

 A双喜:聪明能干,考虑问题周到,办事果断,很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是个孩子王。

 理由:①真正把无船问题解决的是双喜(租不到船就借船)②解除大人疑虑的是双喜。(打包票,三条理由十分充足)③出发时,站在船头,水性好,划船技术熟练。④安排船上的坐法很讲究,说明有组织能力。⑤第 一个提出返航且大家都赞成,善于掌握大家的情绪。⑥告诫大家不要偷得太多,以免被大人发现,说明他比较细心。⑦与大家商量对策对付八公公。⑧巧用“请客”对付六一公公。

 B阿发:憨厚淳朴,待人真诚。让小朋友偷自己家的罗汉豆。(憨厚——“往来的摸了一回”“偷我们家的吧”)

 六一公公:朴实善良,热情厚道,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对别人却又那么慷大方。(嗔怪——询问——送豆——夸奖)

 C结论:他们的办事能力,劳动本领,真挚的感情令人敬佩。

 由此可见: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这段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4比较探讨,总结规律

 A《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明确:《社戏》的题目放在戏上,按理说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正因为如此,戏的内容写得并不多(甚至并没有写出戏究竟好在哪里,相反倒写了许多对戏不满的内容),围绕看戏,选取了一些戏外的生活素材,这些材料都是集中反映主题思想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材料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

 B我们懂得了主题和材料的关系,来思考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社戏》有相当大的篇幅写戏外的生活琐事,作者对这类生活琐事取而不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以作者一段童年经历为题材,写了百草园的有趣和三味书屋的枯燥。但有两件有关鲁迅读书的事没有写上;一是当时一般学生到先生面前背书,希望别人大声读书,使先生听不清楚自己的背书,因而胡混过去。鲁迅书读得熟,背得熟,不需要打混。二是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他为了勉励自己,从此不再迟到,在书桌上刻了个“早”字。这两件事作者舍而不取。请把两篇文章比较一下,为什么前者取而不舍,后者舍而不取

 明确:《社戏》写戏外的生活琐事,实质是表现了“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赞颂劳动人民,正是出于表达主题的要求,所以对这类材料取而不舍。相反,鲁迅没有将在三味书屋的两件事写进文章,原因在于这篇文章主题表现对封建教育的不满和反抗,与此无关或不合题意的材料便舍而不取,两篇课文材料的取舍说明了: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材料是用以表达主题的,材料的取舍由文章的主题决定。

 三、课外拓展

 写作训练

 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呵,童年却是—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亿深处/放声歌唱

 相信童年,也给你留下诸多美好的回忆:粘知了,捉麻雀,下水淘鱼,偷杏儿,爬树捋榆钱儿,折柳枝做柳笛,跟小伙伴过家家,跳房子,折纸船,养小兔子,跟小朋友争吵打架,到外婆家闯祸,生病时妈妈给我百般呵护,与家人一同外出旅游,与小朋友一起下棋、玩游戏哪些给你带来了乐趣哪些给你带来了不悦,甚至是忧伤让我们珍惜它,让我们用童心稚笔串起这一粒粒珍珠吧。具体要求:(1)请以“童年”为话题,自选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2)要有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好配合一定的景物描写;(3)确定主旨:表达或悲、或喜、或辛酸的感情,以及对童年一定的感悟和认识。

第一段:(1-3)回乡消夏。写“我”在平桥村受到小朋友的热情接待,过着自由的生活。

第二段:(4-21)坐船看戏。写“我”和小伙伴到赵庄看社戏的情景。

第三段:(22-30)偷吃蚕豆。写看社戏后返回平桥村途中偷吃罗汉豆的经过。

第四段:(31-40)公公夸奖。写第二天偷吃罗汉豆的事被揭穿,六一公公送豆的情景和“我”对看戏、吃豆的思念。

内容简介: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作品写到在北京看戏的时候,说那是“倒数上去二十年中”的事。从作品发表时算起,倒数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

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如刚刚经过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8年的戊戌变法,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者正在“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加紧奴役和盘剥中国人民。

鲁迅于1902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留学于日本,1909年至1911年年底先后任教于杭州、绍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于1912年1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对此,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和支持,并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员,后随教育部迁北京。此后接连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他说“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终于使他认识到,经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现状“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没有什么改变。

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暴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于是用笔起来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

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敌人接连投去匕首和机枪,表现了鲜明的革命者的立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表了小说《社戏》。

人物背景:

“我”:是富裕人家的子弟,平常在城里受着封建教育的束缚。与双喜、阿发等相比,难免有一些缺点,只会死读书,不会干活,看不到戏就“急着要哭”;但“我”到底还是个孩子。心地无邪,对封建教育极为反感,以“免念诗书”为乐事,所以更加向往农村生活。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小领袖一般,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

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他的亲切体贴。

他敢于负责,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又表现了他体贴他人的好品质。

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代表,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

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然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最后一段虽很简短,但实在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蕴含着深刻的含义。那一晚的戏,看得人昏昏欲睡,气得小伙伴们破口大骂;那一晚的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气息的普通罗汉豆。那么,文中为什么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究竟好在哪里呢?原来“看社戏”和“偷豆吃”是“我”在平桥村这块乐土感受最强烈,印象最深刻的两件乐事,它们给“我”的少年时代带来最美好、最愉悦的心灵感受,使我永远不能忘记那里人们朴实、真诚、善良和聪明能干,也不能忘记美丽动人的江南水域风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这一切都是“我”在“那夜”以后的城镇生活,人生旅途中再也不曾感受到的。因而,这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既表达了“我”对乐土生活的赞叹,又抒发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社戏》中作者的感情变化:第一部分描写的内容及内心的感受,最后进一步强调对于都市京剧舞台的告别,小说的第二部分所描写的则是另一种迥然相异的环境气氛及人情人际关系。这里有美的自然环境,有美的生活情趣,有美的人际关系,有美的人情意味。

《社戏》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作品写到在北京看戏的时候,说那是“倒数上去二十年中”的事。从作品发表时算起,倒数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

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如刚刚经过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8年的戊戌变法,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者正在“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加紧奴役和盘剥中国人民。

鲁迅于1902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留学于日本,1909年至1911年年底先后任教于杭州、绍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于1912年1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对此,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和支持,并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员,后随教育部迁北京。

此后接连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他说“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终于使他认识到,经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现状“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没有什么改变。

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暴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于是用笔起来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

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敌人接连投去匕首和机枪,表现了鲜明的革命者的立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表了小说《社戏》。

《社戏》主要内容

《社戏》一课记叙了“我”和小伙伴们去赵庄看社戏的过程,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农家孩子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课文从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写到去赵庄看社戏的整个过程,其间,重点描写了“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社戏》分段段意

第一段:(1-3)回乡消夏。写“我”在平桥村受到小朋友的热情接待,过着自由的生活。

第二段:(4-21)坐船看戏。写“我”和小伙伴到赵庄看社戏的情景。

第三段:度(22-30)偷吃蚕豆。写看社戏后返回平桥村途中偷吃罗汉豆的经过。

第四段:(31-40)公公夸奖。写第二天偷吃罗汉豆的事被揭穿,六一公公送豆的情景和“我”对看戏、吃豆的思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994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