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4~6个月宝宝的各项发育状况是怎样的?

2岁4~6个月宝宝的各项发育状况是怎样的?,第1张

1生理发育状况

2~3岁幼儿又较以前有许多不同,主要表现在幼儿动作的协调上比以前大有进步。智力方面,由于脑机能的日渐成熟,幼儿的语言和思维都有较大发展。

2岁~2岁半宝宝

在这个年龄的幼儿身心两方面都在迅速发展,特别是脑的机能日渐成熟。

此时的宝宝,大动作上不仅已能自在地行走,还能跑,跳跃,攀登;单足站立已不成问题,上下楼梯可两足踏一级;精细动作上也更灵活,会砌几层积木以及造桥等,还能用线穿珠子,握笔,画圆封口,有的还学会了使用筷子。

宝宝越来越爱说话,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爱提问,这个时期是口语发展的最佳阶段,掌握了基本的语言和词汇,会介绍自己和父母的姓名,背诵简单的儿歌。

注意力和记忆力也有了很好的发展,有意注意的时间增长,可较长时间地注意听老师讲故事,能很快背会一首儿歌、唐诗。认知上知道一些物品的用途,可背数1~10,点数1~4,在3以内可以区分多、少、一样多;不仅能较准确地表达热、冷、饥、渴等感受,而且知道了该怎么适应。

宝宝自我意识的发展也明显,知道“我”就是他自己,以前说“宝宝……”现在会说“我……”。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宝宝进入了“第一个反抗期”,有强烈的独立性,自己做事情不愿别人帮忙插手。可以独立吃完饭,洗手、洗脸、脱衣服等,自理能力也大大增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内不再需要有父母陪伴身边,希望与人交往,有小伙伴。

身体发育状况

1周岁以后,宝宝体格的生长发育相对以前有所减慢,但仍很迅速。2岁时,体重可达到出生时体重的4倍,2岁~3岁可增加2千克。这个年龄的宝宝的大约体重可用公式测出:体重(千克)=年龄×2+8或7(千克)。2岁~3岁身高可增7~75厘米,这一时期的身高增长是较快的,因此宝宝会显得较以前苗条一些,头围两岁后每年可增长1~2厘米,这样宝宝到2岁半,男孩平均头围为488厘米,女孩平均头围为477厘米。胸围在2岁以后发育加快,2岁半时,男孩平均胸围为502厘米,女孩为491厘米。有些幼儿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身体指标可能同平均指数有较大出入。但只要不是十分明显,也属于正常发育范围。

2体格发育状况

此阶段的幼儿,躯体动作和双手动作在继续发展,比前阶段熟练、复杂,而且增加了随意性,可以比较自如地调节自己的动作。可以自由轻松地从楼梯末层跳下。会独脚站立。双手动作协调地穿串珠,会用手指一页一页地翻书。会将纸折叠成长方形。对周围事物有极大的好奇心,喜欢不断地提问。

3语言发育状况

幼儿语言的发育。宝宝会用简单句与人交往,不仅会用你、我、他代同,还会用连词。知道许多日常用品的名称和用途。所用简单句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所用的词汇中以名词最多,动词次之。直接用名词陈述自己或别人的行为。开始出现问句如“我们上哪儿去玩”开始学会等待,如去公园玩碰碰车要排队等候。

4运动发育状况

喜欢看图书、听故事,能回答故事中的主要问题。穿鞋时能分清左、右。学习自己洗脚、自己穿有扣子的衣服。喜欢帮助妈妈做事。能自己收捡衣物和玩具。

5幼儿心理特点

幼儿在认识物体时,几乎都是按照物体的形状进行选择,而不是注意物体的颜色,说明此期幼儿认识物体,首先注意的是物体形状而不是物体的颜色。开始出现想像力,但比较简单,只是实际生活的简单的重现,如在家用娃娃当宝宝,自己当妈妈,送娃娃上幼儿园等。但想像力能使幼儿作出超越当时现实的反映,心理现象可以更为活跃丰富。

此阶段,幼儿的思维方式仍明显地带着行动性。思维与行动密切联系。能分出物品大小。能模仿画横线、竖线。口数数能数6~10。与周围人们有广泛复杂的交往,促进了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出现高级情思的萌芽。如成人给予他简单事情做,完成后会感到“完成任务”的愉快。和小朋友相处,会引起友爱、同情等情感体验。认识简单行为准则,如“对”,或“不对”,或“不可以”。

6性格发育特点

性格表现为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的感性流露。不同的年龄阶段因神经生理成熟程度不同,对物和人的认识及情趣反应也不同。神经生理成熟程度相同的小儿,在不同的家庭和不同文化经济条件下,其心理发展和性格类型也可完全不同,表现如下:

情绪反应

婴儿的面部表情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早期的微笑是模仿性的,以后的微笑常需亲人引逗。1岁后可在没有直接刺激下出现微笑。

游戏

婴儿很早就喜欢在浴盆中玩水,3个月的小儿喜欢玩手及捏弄手中玩具。2~3岁的孩子在一起各自玩自己手中的玩具,同时可互相模仿。3岁以后才能相互来往玩耍,4岁时就有了找伙伴的要求。5~6岁时就能按游戏规则和多个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戏,出现合作行为。9~10岁学生竞赛与合作能力高度发展,出现游戏中的中心代表人物。

小儿的情绪反应、对人的态度、游戏行为等都极大地受到榜样及鼓励的影响,领导能力也是可以培养的。

7典型两岁半特点

大 运 动

单足站立几秒;

用足尖走路;

自己扶栏上楼梯交替一步一级;

自己扶栏下楼梯双足踏一台阶;

可用双足或单足跳远;

会接滚来的球和反跳的球;

学走10~15厘米高的平衡木。

精细动作

会用10块积木造塔;

会用3块积木搭桥;

会用5块积木造门楼;

会用6块积木造金字塔;

每分钟穿上4~6颗珠子;

会画十、写1和0(画正方形);

拧开螺口瓶盖,按大小配盖;

套上6~8个套桶;

会解结扣子,开关末端封闭的拉锁。

言语

说出自己的姓名、几岁、性别和父母姓名;

提问“你”时用“我”回答;

背诵儿歌或唐诗一至几首;

能够回答父母提的“谁”“干什么”“在何处”“好和坏”等问题;

会唱3个音阶的歌曲几首;

会说若干英文单词。

认知

认识食物、动物、日常生活用品名称和用途;

知道动物的特点、叫声和生活习性;

认识几何图形和颜色3~4种(红、黄、黑、白)。

会用配对

拼上切开2~6块的拼图;

懂得冷、饿、渴、困时怎么办;

知道分辨图中画的人是“姐姐”还是“哥哥”;

知道区分1和3哪边多,两边都是5是“一样多”;

背数1~10,点数1~4,会取2~3个玩具;

复述2~3位数;

认识若干汉字;

区别天气晴、阴、雨、风、雪,白天和晚上;

按命令伸出左手、右手、右腿、左腿。

情绪与社会行为

正确使用礼貌语言“谢谢”“您早”“您好”“再见”等;

同大宝宝做合作游戏“过家家”时会表达意见、服从命令;

用杯子倒水不洒出;

会用勺或筷子自己完全独立吃完一顿饭;

及时上厕(坐盆),穿脱松紧带裤子;

自己按程序洗手擦干;

会穿鞋(不分左右)袜子(不会拉后跟);

穿上背心和套头衫;

用洗涤剂洗净水果;

能离开家长05~1小时。

1岁之后,宝宝逐渐能说话,有自我表现意识:最突出的表现包括:“不”字当头、打滚撒赖、一意孤行、占有欲强、自私霸道。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只是因为,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但他们不懂得表达,甚至他们自己也不甚明白他们自己的意图。他们一点儿也不坏,一点儿也没有折磨妈妈、蛮不讲理的意思。

对待这么小的小宝宝,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导、绕道为主。

安全第一:不要告诉孩子不许玩不许碰。你自己把该锁起来的锁起来,该扣好盖子的扣好盖子。

生活规律:饿了、渴了、累了、困了、闷了,孩子就容易发脾气。你应该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导致坏情绪的陷阱之前,采取恰当措施,比如让孩子吃饱、睡觉、带到其他地方玩等。

转移注意:这么小的宝宝,注意力移动得很快,你要好好利用。比如,你抱孩子进餐椅吃饭,孩子打挺不肯进去,你就不必坚持。拿些小胡萝卜丁啦小麦圈啦什么的哄哄他,等他吃得高兴心情愉快时,再抱进餐椅里去。

不当观众:当孩子打滚撒赖时,不当观众。没有观众了,这演员也就没趣了。

绕开硬碰硬:如果你问,“你要不要洗澡” 这答案肯定是“不!” 你可以换个说法,“你想在澡盆里玩小鸭子,还是玩小水桶”

放松你自己:当你自己太累、太困、太饿时,你也会和孩子一样,容易发脾气。就像对待孩子一样,在预计你自己要进入“坏情绪区”之前,好好善待你自己一下,给自己充足电。       

       

     

1~2岁幼儿心理特点

1~2岁幼儿心理特点,很多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已经可以说一些简单的词汇了,但毕竟说的不多,所以很多时候可能无法能表达自己心中想的事情,那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想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1~2岁幼儿心理特点吧。

1~2岁幼儿心理特点1

宝宝到了1岁左右,可以自如爬行,可以站立片刻,发育快一些的还可以独立几步。手眼活动从不协调到协调,如可以自如地自喂饼干,五指从不分工到有较为灵活的分工,如可以用食指和拇指对捏糖块。

双手从各自为政到能够互相配合,如可以一同摆弄玩具。精细动作获得发展,如可以独自抱着奶瓶喝奶,打开瓶盖,把圈圈套在棍子上等。

1岁多的宝宝可以听懂自己的名字可以听懂一些简单的词汇,会叫爸爸妈妈,能同成人一样可以分辨声源,有了明显的回忆能力,可以想起很久前记住的事情,将之运用于当前的工作中。

可以模仿大人的动作。

这时能随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自发地手舞足蹈,并努力配合鲜明活泼的音乐节奏做动作,会初步分辨颜色,喜爱色彩鲜艳的玩具,爱看漂亮的人脸,爱看图画书和大而鲜艳的图杂。

能听懂妈妈的话,可以听懂常用物品的名称,开始学说话,可以用简单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意思,如用汪汪代表小狗。他们害怕陌生人,害怕陌生,怪模样的物体,害怕未曾经历过的情况。

这时有明显的依恋情结,喜欢跟妈妈的脚,妈妈去哪里,他就跟着去哪能里,喜欢与成年人交往,知道大人是高兴还是生气,会设法引起大人的注意,如主动讨好大人或者故意淘气。

和小朋友有了以物品为中心的简单交往,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往,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可以把自己和物品区分开,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有了最初的独立性,会拒绝大人的帮助,愿意自己动手,而且可以做些简单的事情。

一岁半到2岁宝宝,不管看到或听到什么,总是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从这个时候开始,宝宝的语言能力急速成长,几乎把所有精力都花在记事物的名称上。

宝宝一旦知道所有的东西都有名称后,就开始胡乱提出问题想要记起新的名字。

而大人对此询问法通常不加理会。不过2岁前后的问题阶段所问内容都相当单纯,只是令大人感到罗唆罢了。宝宝就是由这种方法来记人名及事物的,这也是一种聪明的表现。

进入2岁的宝宝,面临着许多需要学习、掌握的东西,他也开始自己思考问题,会不断地提问,但当你在教宝宝时,你会发现那些非常简单的事物,他怎么就那么难懂,总是会搞错。

所以你要耐心,不要以你二、三十年生活去跟他不到2年的经历相比,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世界对他来说很复杂,需要你的引导和解释。

宝宝到了2岁左右时,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了逃避父母的保护和自我意识强烈,正在尝试独立自主,父母若不马上适应这种急速的变化,只会带来泄气和灰心,如果顺着他,也许反抗心还不至于太强,其实一个可爱且有依赖性的宝宝试着反抗,这对大人而言也算是件可喜的事。

多少产生点反抗意图,较能激起他应对人生冲突的意志而增加思考能力。

在2岁宝宝的成长中,最明显的是运动功能的发达,所以当宝宝眼睛一张开就开始吵吵闹闹。

这时他们的思想也逐渐成熟,而且趋于复杂化,大人这时不可再一味地认为宝宝什么都不懂。

他们喜欢凡事都有规律性,看电视的时间若加以分配,让他在固定的时间看喜欢的节目他会很高兴。

这时对时间的知觉是较大含糊性和局限性,他们从成人那儿模仿学到了一些有关时间的词语,但却不能把它用在正确的地方。说明了宝宝对时间概念的认识还末清晰。

他们的注意力从1岁起就开始不断地发展,一般来说,1岁半时能集中注意力5-8分钟,2岁10-20分钟,能长时间地注意一个事物,自己也能独立地玩较长的时间。

这时应让宝宝更多地参与日常生活,在这些活动中,即能促进一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让你的感受到宝宝给家庭带来的无尽快乐,而且还能在活动中教宝宝数数、认识事物,教宝宝说话,培养他独立的能力,爱清洁、整齐的生活习惯。

1~2岁幼儿心理特点2

1、不断地发问

一岁半到2岁的孩子,经常会说的话是: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当孩子这样发问的时候,就表示孩子的语言能力急速成长来到了,孩子这时候几乎把所有精力都花在记事物的名称上,一旦知道所有的东西都有名称后,他便会每天不厌其烦地东问西问。

不过2岁前后的“问题阶段”所问内容都相当单纯,可能让妈妈们感到非常罗嗦,因此有的妈妈对此询问感到非常厌烦,通常不加理会。

但是,孩子就是由这种方法来记人名及事物的,这说明宝宝已经开始自己思考问题,并且在充满热情地学习,你的冷淡会打击孩子学习事物的热情。

这个时候,做妈妈的要多说话,不厌其烦地告诉宝宝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别以为那么简单的东西没有必要说,不要以你的生活经验去和宝宝不到2岁的经历相比,所以你要有耐心,去积极地解释和引导宝宝,保护好他学习的热情。

2、凡事喜欢有规律

他们喜欢凡事都有规律性:妈妈的杯子就是妈妈用的,偶尔爸爸用一下,他就非常不高兴;自己的鞋子一贯放在哪个位置,就必须放在哪里,放在别的地方是不行的;

如果他已经开始自己学习叠衣服,如果你帮他叠好了,他可能会哭闹着把叠好的衣服散开,重新自己叠。

对于这些“固执”的举动,有的妈妈很生气,觉得孩子是简直是无理取闹。

实际上,这种表现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发展特征。这种规律感,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之一,是孩子对于事物做出准确分辨与判断的基础,也是孩子建立道德意识的奠基石。

孩子的规律感来源于对环境的控制欲望,这种控制欲望的根源在于对未知未卜的恐惧。生活有序,孩子才感到安全。一旦这个秩序有所变动,孩子感到未卜,就会产生焦虑和恐惧。

只有一遍遍重复原有规律,不断巩固安全感,直到把握了这个规律的恒定,内化了守恒概念,知道在一定范围内的发挥不会影响后果,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他才能进一步发展。

3、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

两岁孩子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认识,就是使自己既成为主体,又成为客体,把自己和外界区分开,意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特别是自己和别人的关系。

这是比较高级的心理活动,两岁孩子只是处在萌芽阶段,其出现的主要标志是能够运用代词“我”,开始不听从父母的要求和意见。会出现独立行动的'需要,常说的话是:“我自己来”,开始“知道”自己的力量,会用语言指使别人。

出现占有意识。两三岁的孩子开始能够意识到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另外,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孩子也会出现新的情感萌芽,如自豪感、自尊心、羞愧感、同情心等。

4、进入人生“第一反抗期”

2~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人生“第一反抗期”。不少父母也感到两岁左右的孩子不听话、不服管、脾气大。

这时父母不了解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不按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正确的教育,认为孩子“成心找碴儿”、“惯坏了”、批评、斥责甚至镇压孩子的情绪反应。

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后果是导致孩子出现真正的执拗、任性等不良性格。其实一个可爱且有依赖性的孩子试着反抗,这对大人而言也算是件可喜的事。

多少产生点反抗意图,较能激起他应对人生冲突的意志而增加思考能力。随思维的真正发生,孩子也会出现探索和求知的萌芽,通常会说出一些父母认为的“歪理”,其实这是随生活经验和思维的发展,孩子在头脑中形成的自己的标准。父母切勿认为这是孩子对你的反抗。

1~3岁是孩子心理发育的飞速发展时期,孩子的人格在这一阶段基本形成,但是这阶段冲突也会有很多,因此,妈妈们一定要多注意这个时间段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因势利导,为孩子健康的人格打好基础。

1~2岁幼儿心理特点3

有强烈的好奇心,不自觉地搞破坏。

《可怕的两岁》中说,学步儿童是好奇心极强的生物,但凡是看到的东西,他们就想弄清楚它们是什么、是怎么运作的等等。

孩子会做出很多让大人意想不到的“坏”事情,让大人崩溃不已。这种情况下,父母要最大限度地肯定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当他想做什么的时候,只要没有危险,应尽可能地支持。

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的解答。

大动作能力增强,动不动横冲直撞。

孩子在2岁时,大动作能力越来越强,仍然处于发展高峰期,主要发展跑这样快速的动作和跳这样高难度的动作。孩子想掌握这些动作就是不断自发地练习,在练习中如果不注意保护就容易发生危险。

在生活中不要忽视墨菲定律,只要我们想到一个件物品或者一个动作,有可能发生危险,就一定防微杜渐。

什么都想自己做的时期。

“我想自己做”的诉求会越来越强。此时的宝宝会为了看到妈妈开心的笑脸而努力,所以当宝宝能帮上妈妈的忙时,要大大地表扬宝宝一下,这样有助于培养宝宝“我想做”的精神哦。

真正开启“我不要我不要”模式。

宝宝有了自己的主张,“我不要”之类的反抗也会随之增多。妈妈可能会对宝宝的顽固和执着束手无策。但是,这是宝宝自我意识萌发的重要时期,不要以大人的决断也强制宝宝服从。

2岁孩子各项能力发展迅速,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不要忽视了孩子的安全。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家居环境,家长责无旁贷。 同时不能让孩子远离我们的视线,时刻注意孩子的一行一动,保护孩子的安全,也为孩子身心更好发展提供助力。

1、多陪伴:2岁宝宝随着年龄增大,越来越需要情感陪伴。如果2岁宝宝感觉自己没有得到父母的爱,没有得到充分陪伴就会感到孤独,有可能会通过哭泣吸引父母注意,出现2岁宝宝突然特别爱哭的现象。此时需要父母多给予陪伴,并且一定要有耐心,通过更多的陪伴,可让宝宝产生充分的安全感。

2、满足其合理需求:部分2岁宝宝出现突然特别爱哭的情况,可能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需求,若家长并未满足,就会通过哭的形式达到自己的目的。此时家长应尽量满足其需求,一段时间后相关症状会有所缓解。但需要注意要掌握原则,不能无休止满足,要让宝宝明白道理。

3、多进行沟通:由于2岁宝宝已经懂很多事情,该阶段又非常敏感,有时会跟家长存在冲突,或者有时处理方法、方式不一致,家长也不能理解,宝宝就会用哭的方式表达自己。此时家长一定要注意,要与宝宝多沟通、讲道理,若是父母有错,一定要当面说清楚,而且要及时改正。如果是宝宝无理取闹,此时也要温柔制止,不能助长其养成不良习惯。

父母需要了解宝宝的情绪情感

 父母需要了解宝宝的情绪情感,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自身的情绪情感,宝宝也是一样,有些父母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往往都护理孩子的情感,下面我分享父母需要了解宝宝的情绪情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父母需要了解宝宝的情绪情感1

  父母要了解宝宝的情绪情感

 情绪本身是种比较短暂的状态,比如说有满足自身组要而引起的高兴、满足、欢畅、愉快等;也有违背自身意愿而引起的否定的态度,哀怨、烦恼、绝望、愤怒、忧愁和憎恨等。情感则指的是这种反应的稳定与否、持续的态度反映等等,比如说义务感、美感、责任感和道德观等。

 情绪反映则是因戈尔适应生存的一种手段,新生儿有的情绪表现有很多。像是吃饱就变得安静,饥饿或者不适就会哭闹等等。

 而婴儿的情绪和情感的发展过程,也是有自己的特征的:

 2-3个月的时候,吃饱或者睡好之后都会笑;有人逗她的时候,她会全身都感觉很活跃;5-6个月的时候对新鲜玩具都会有欣快或者跃跃欲试的感觉;

 6-7个月的时候,就会开始对父母产生依赖感,并且对陌生人开始有怯生情绪;8-10个月的时候,对于分离就会有焦虑的情绪,而且会越来越的强;

 12-16个月的时候,分离的情绪就可以达到高峰;18个月之后,这种情绪才会逐渐的开始减弱。

 1-2岁的时候,婴儿已经开始有鲜明的个性情绪,比如说害怕、快乐、高兴和厌恶。而且这种情绪的表现是短促或者是爆发性的,同时也会很容易从一种情绪迅速转变到另一种。举个例子,小朋友对妈妈抱别人会表现出嫉妒,但是当收到责罚的时候有会表现出由衷的同情。

 3-4岁的时候,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就会逐步的变得稳定起来。而相对的随着活动空间的扩大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一些不切实际额的需要就很可能得不到满足,进而会产生愤怒、恐惧和嫉妒等不良的情绪体验。比如说,3岁的时候会对黑暗、雷电和动物产生恐惧。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恐惧的情绪会逐渐的减少,而愤怒的情绪很有可能会逐渐的增长。孩子通过愤怒来达到某种情绪,或者是试图引起别人的注意等等,都只是一种愤怒或者不满的情绪的表露方式。

 婴儿的情绪情感特征虽然在年龄还小的时候是没有形成的,但是他所经历的很多情绪体验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所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给孩子良好的情绪体验,这样才有助于他们的情感形成。

父母需要了解宝宝的情绪情感2

  宝宝情绪失控怎么办

 2岁宝宝的注意力往往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因此,父母们往往会感觉他的情绪波动非常大。这时的宝宝正在学着独立,对他们而言,每一次成功都会为他们带来无以伦比的快乐。当他完成一项新任务,比如:用蜡笔画画,做拼图游戏,他会感到非常自豪。但当拼图拼不好,或被阻止在墙上画画时,他又会表现出非常不满和沮丧。

 对爸爸妈妈而言,最大的挑战是既要帮助宝宝自立又要使他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特别是那些消极情绪。

 尽管2岁宝宝已经开始有了语言表达能力,但与人交流的能力还是十分有限,常常不能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宝宝生气的原因,常常是因为大人不明白他的意思。

 另外,2岁宝宝遇到自己不满意的事情时自控能力往往比较差。当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时,感觉就像到了世界末日。当妈妈对他说不能做什么事时,他感到完全没有可选择的余地。

 所幸他们的沮丧不会维持太长时间。他很容易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但注意力很快又被其他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宝宝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的时间不会超过几分钟。因此,聪明父母只要充分利用宝宝注意力分散的特点,就能从容控制宝宝的情绪。

 如果宝宝不高兴或是遇到了挫折,你可以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例如:当思思在厨房里吵闹着要玩小刀时,妈妈会把她带到一水池的肥皂泡面前分散她的注意,她很快会安静下来。另外,场景的迅速改变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安静地把思思从厨房带到房间里去,那里有许多吸引她注意的东西,玩具恐龙、图书都可以让她忘记刚才的不愉快。

 和宝宝谈感受,教他区别不同的情绪

 尽管分散注意力能阻止宝宝情绪失控,但对父母们而言,和宝宝谈论他的感受也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你不可能期待一个2岁的宝宝能告诉你他很愤怒、孤独或者无聊,因为他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和相关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你可以教他如何表达自己,“那件事一定让你很生气”,或是“你看上去很伤心”,诸如此类的话能帮助宝宝认识到有很多的语言能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最终,宝宝会认识到这些感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比如:如果每次宝宝都拼不好拼图,你说,“哇,你真的很生气”,多重复几次,宝宝就会把这句话和他自己的感受联系起来。当宝宝快3岁时,开始能理解像生气、伤心等词的意思,很快,他就能谈论他的感受了。

 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忽视宝宝那些不正确的行为。你需要了解宝宝的感受,例如,询问宝宝对丢了东西是否很伤心,或是对妈妈占着电话聊天感到生气,然后你应该让他知道因此而尖叫或打人都是不被允许的。尽管宝宝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讯息,但是这种交流能为他形成一种理念奠定基础,那就是:过激的情绪,甚至消极情绪都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但是伤害和破坏性的行为是绝对不被允许和容忍的。

 要教宝宝区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当宝宝满意高兴的时候,你可以说,“我看你真的很喜欢吃冰淇淋”或者“和爸爸妈妈玩捉迷藏的游戏让你很快乐,对吗?”这可以帮助宝宝区分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可以教会他认知所有的情绪,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生活中很正常的。

1、整体特质:固执、蛮横

2、动作、语言等能力:

情绪容易紧张且紧张时会咬手指头、结巴

精细动作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双手可以不再同时行动,串珠子效率提高

喜欢角色扮演和拆分拼装的游戏

学会用简短句式

3、心智能力

有次序感、空间感、对距离产生兴趣

讲故事没有逻辑性,引导他给你讲故事可以培养他的想象力

如果孩子出生后心智正常,只需要为他提供丰富的玩具、小儿书和喜欢的东西,并每天抽出时间关爱和照顾他,孩子的心智就会正常发展。

4、人际关系:总是和大人(尤其是妈妈)对着干

5、睡眠习惯:午睡时间最好控制在两个小时之内

6、饮食习惯:防止挑食的重要功时期,给孩子的食物除了要营养均衡还要注意美味。

7、大小便训练:准备牢固的小凳子放在马桶前有助于训练孩子自己用马桶。

8、洗澡穿衣

进行饮食教育为时过早,可以为他准备一些点心

偏爱自己的服饰,特别是帽子和手套,在陌生环境甚至不愿意脱掉

为孩子制定详细的睡觉规矩,如何家里每个人亲亲道晚安

9、与孩子相处的技巧

尽量不要创造他可以直接给出否定回答的机会,例如,与其说:”现在要吃饭吗?“不如说:”吃饭的时间到了。“

可以送孩子到托儿所照顾或者请人代看

情况紧急或者相当重要的情形,不宜让孩子做出选择

当孩子不想做我们让他做的事情时,用谈话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家长多问为什么可以帮他增长知识

转移注意点或带孩子离开

给出选项让孩子自己选择(适用于简单场合,且可以将你想要孩子选的选项放在后面一个)

可以恰当的为孩子安排电视节目

培养幽默感的最佳时期,要拓展孩子兴趣,增添幽默情境

昨天跟朋友聊天时,她说到最近有一次因为工作原因没有到幼儿园接四岁的女儿贝贝。

一开始,贝贝并没有着急,和其他几个小朋友在教室里玩。后来,当班上的其他小朋友都被家长接走之后,贝贝便坐在座位上哭了起来。老师见状,赶紧走过去安慰她,而她却哭着说:“妈妈不要我了,怎么办?”

老师安慰道:“别着急,妈妈是有事给耽误了,一会儿就来接你了。”为了转移她的注意力,老师还播放了她最喜欢看的动画片,但是贝贝却一直闷闷不乐的。

后来,朋友去接贝贝时,她并没有像往常那样高兴地跑过去,而是委屈地大哭起来,并抽泣着问:“妈妈,你是不是不要我了?”

朋友急忙说:“傻孩子,妈妈就你一个宝贝,当然要你了。”

“那你以后能不能早点来接我呢?”

“没问题,妈妈下次一定会准时来接你的!”听到妈妈这样说,贝贝停止了哭泣,跟着回家了。

当孩子到了四五岁的时候,会进入情感表达敏感期:突然非常依恋父母、黏着父母,对父母的态度、情绪非常敏感、脆弱,会因一点儿小事而哭哭啼啼。

作为父母,我们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读懂他的情绪,并尽量满足他的情感需求。

解读孩子的情感表达敏感期

情感表达敏感期:

4-5岁的孩子,进入该时期,会表现出非常依恋父母、粘人;对父母的态度、情绪非常敏感;变得比之前脆弱。

像上面朋友家女儿贝贝,如果放在4岁以前以前,也许不会有如此的表现,但是当她对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之后,就会对父母的态度变得敏感,会因为一点小事就觉得委屈,甚至认为妈妈不要自己了。毫无疑问,这就预示着孩子进入了情感表达敏感期。

情感敏感期是孩子从依恋走向独立的过程,在这个阶段,父母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只有获得情感满足,孩子才能安安心心的走向独立,他要有足够的爱来确定,无论如何父母都是爱他的,支持他的,然后才能独立。

孩子为什么会经历这样一个特殊的敏感期呢?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与父母的分离

在孩子三四岁之前,父母一直用自己无微不至的爱陪伴着他成长,他已经习惯了父母给予他的爱。但是,到了三四岁的时候,孩子要上幼儿园了,这意味着他要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要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这种改变自然会让他表现出不安、恐慌。

其二,认识到表达情感的喜悦

当孩子逐渐意识到包围在身边的爱时,他内在的情感世界被唤醒了,他突然发现,情感世界是可以互动的。

所以,他就会学着父母的样子,用亲吻、抚摸等形式向喜欢的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当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爱后,就会有一种情感得到释放后的巨大喜悦。

其三,对感情有了深刻认识

对于三岁之前的孩子来说,当他与父母分离时,会大声地哭闹,这是因缺乏安全感而自然流露的一种情绪反应。

但是,到了四岁之后,他有了丰富的情感,对情感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果父母没有陪伴他,没有及时去幼儿园接他放学,他就会伤心、哭泣,会觉得这是父母不爱自己的表现。

然而,面对孩子在这一敏感期的种种表现,很多父母因为不理解将其定义为脆弱、承受能力差、爱哭等,会因此而无视他的感情,甚至会压制他把自己的情感表露出来。

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任何一种情感只有表达出来,才有积极的意义,而且,人的生命是依靠爱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人的童年情感经历将会决定他将来的情感状态。

所以,当孩子的情感表达敏感期到来的时候,我们要尽量满足他的情感需求,要学会接纳他的感情,从而让他拥有更丰富的情绪和更有意义的爱。

对于黏人的孩子,父母要给予表达情感的自由

孩子特别喜欢黏着妈妈或爸爸,对妈妈的态度、情绪非常敏感,非常依恋。

这说明孩子并不是脆弱的,而是开始表达情感,关注父母是否爱他。

孩子在0~3岁之间,接触最多的人就是妈妈,所以他对妈妈的依恋是任何人所无法替代的。

在亲子交往中,依恋是一种充满情感的、积极的心理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情感世界会被父母唤醒,他会特别喜欢黏着妈妈或爸爸,享受着来自父母的爱与温暖。

敏敏从3岁开始上幼儿园,一开始表现得挺积极,每次都会愉快地挥着手跟妈妈说“再见”。一年之后,她突然变得特别黏人,每次妈妈送她上幼儿园,她都会拉着妈妈的衣角不让走,并且会不停地叮嘱妈妈:“妈妈,记得早点来接我,别忘了。”当妈妈来接她放学的时候,她会兴奋地来到妈妈身边,缠着妈妈,让妈妈带她玩,并给妈妈讲幼儿园的事情。如果妈妈去做饭,她也会一直跟在妈妈身边。总之,敏敏的吃喝拉撒睡,都要妈妈来陪。

如果家里有像这个敏敏一样的“小黏人”,恐怕很多父母都会感到麻烦,甚至会拒绝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

其实,孩子有这样的表现,是在表达她自己的情感,关注我们是否爱她,也是在向我们发出信号:我想跟你们在一起,我需要你们的陪伴。

这种出于本能的对母爱、父爱的需求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恰当的“黏人”,也有利于孩子日后的人际交往

所以对于孩子的“黏人”表现,我们要这样做:

1、要读懂孩子对情感需求的行为

对于处在情感表达敏感期的孩子来说,我们一定要读懂他的行为。不然的话,很容易误会孩子,从而使他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比如,孩子明明自己会穿鞋子,却撒娇地让我们帮他穿;我们刚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来,他就要撒娇地让我们抱抱。

这时候,如果我们认为这是孩子懒惰、依赖的表现,那就真的误解了他。因为,孩子的真实意图很可能是想从我们这儿获得关爱。

2、尽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当孩子向我们索求关爱时,如果我们没有满足他的情感需求,他幼小的心灵就会受到伤害,甚至认为爸爸或妈妈不再爱他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满足他的情感需求,向他表达我们对他的爱。

有一次接女儿从幼儿园回家,一进门,她就央求我道:“妈妈,你陪我玩会乐高吧”,我本来想去做饭的,听到女儿这样说,便一口答应道:“好,妈妈陪你玩一会,不过,只能玩10分钟哦,我们定个闹钟,因为我还要做我们的晚饭。”

其实,我们一旦满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他们就会坚定地相信,爸爸或妈妈是爱我的。

如果我们因为忙于自己的事情而无法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那么就要向他说明原因,得到孩子的谅解,并在忙完事情后及时满足他的情感需求。

3、给孩子表达情感的自由

孩子在这一敏感期,除了特别在意父母是否爱自己之外,还常常会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表达爱。

比如,有段时间女儿特别喜欢往我怀里钻,还喜欢亲吻我的脸,有时还会给我梳辫子。在这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或心情好坏作出反应,而是要读懂孩子的行为举止,高高兴兴地接受她的爱,积极主动地配合孩子。

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用哭泣表达情感

瑞士和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阿尔戴·索尔特告诉我们:哭泣是对自我修复的天然工具。

尤其是孩子,当他们还无法准确的用语言表达情绪的时候,他们只能用哭。即使是大人,有些时候也需要哭出来来表达情感。

每个孩子都会用哭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孩子在3岁之前,一般会因生理方面的原因而哭泣,如饿了、尿湿了、身体不舒服了等,很少因为情感因素。

当孩子处于情感表达敏感期的时候,他对委屈是非常敏感的,比如,我们没有及时去幼儿园接他,小朋友没有叫他一起出去玩,他失去了一件心爱的玩具,我们误解了他等等。这时候,孩子都会用哭泣来表达内心的委屈。

有次带女儿去公园玩,在花坛边不小心摔倒了,膝盖擦破了一层皮,并且也流血了。

因为有点疼,女儿掉眼泪抽泣着,我一边把她抱在怀里,一边对她说:“妈妈知道你摔倒了有一点疼,不过,等咱们回到家,就给你把伤口包扎好,不会觉得疼了。”她点点头停止了抽泣。

回到家后,婆婆看到女儿的伤口,大声说:“带孩子得好好看着点,都擦破皮流血了,孩子能不疼吗?”一边心疼地安慰女儿说:“摔疼了吧,快让奶奶看看”。

没想到,婆婆的这种安慰方式却惹得女儿嚎啕大哭,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一样。

女儿的这种委屈是在婆婆的过分渲染中被激发出来的。因此,当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用理智的态度对待他,要理解、关爱他,从而驱除他内心的委屈。

1、认同并理解孩子的委屈

当孩子受了委屈之后,他希望对最亲近的人倾诉,作为父母的我们自然就成了他的首要倾诉对象。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并不需要我们为他做主,或替他讨回公道,只需要我们理解他的感受,认同他的委屈。

有一次,去幼儿园接女儿,路上碰到女儿的同学晓彤在伤心地哭泣,连忙问晓彤:“发生什么事情了?”

晓彤哭着说:“我看到宁宁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我也想加入,他们不让我一起玩。”

在一旁的晓彤妈妈听了哈哈大笑说:“傻孩子,就这么点事情,还值得哭。好了,咱们赶紧上车回家吧。”

妈妈的话并没有打开晓彤的心结,她反而哭得更伤心了。

在这里,晓彤之所以会哭得更伤心,是因为妈妈没有理解她的感受,没有认同她的委屈。长久下去,孩子就会渐渐不愿意向父母倾诉内心的委屈了。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孩子内心的委屈得不到及时消除,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当孩子向我们倾诉他的委屈时,我们要耐心地倾听他讲述,让他把内心的委屈一吐为快。当孩子倾诉完内心的委屈之后,我们不要急着讲大道理,而是要对他的委屈表现出同情和理解。

比如上面晓彤的事例,我们可以这样说:“他们不让你玩,你很不高兴,妈妈能够理解”。用这样理解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到心有所依,心里就会好受一些。

然后,我们再给孩子分析一下事情发生的原因以及正确处理的方法,他就会更容易接受我们的建议,内心也不会留下阴影。

2、允许孩子用哭泣表达情感

哭泣,是一种情绪表达方式,任何人都有权利用哭泣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然而,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哭泣是一种脆弱、懦弱的表现,会强制性地剥夺他哭泣的权利,尤其是对于男孩。

事实上,孩子任何一种情感的产生都是有理由的,也是正常的,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哭泣。而且,哭泣可以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减轻痛苦,释放坏情绪。

所以,我们要允许孩子用哭泣表达情感,表达内心的委屈。

不过,凡事都要有个度,如果孩子特别爱哭,我们就不能坐视不管了,而是要寻找他爱哭的原因,并对症下药。

比如,孩子试图用哭泣的方式引起我们对他的关注,那么,我们就不要只在他哭的时候才关注他,在平日里也要多给予他关注,这样,孩子就会慢慢远离哭泣。

在众多经典低幼绘本中, “可爱的鼠小弟”系列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它关注的重点不是孩子的习惯养成,不是情绪管理,也不能简单概括为性格培养,若真要归结出什么,那就是 情感 , “可爱的鼠小弟”关注的是孩子作为人的 情感 。

对身边事物的感受、对亲人朋友的关怀、对自我的认知……成年人常常遭遇 情感 上的困惑,而“可爱的鼠小弟”早早地就告诉了孩子破译这一人生难题的密码, 让他们能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可爱的鼠小弟”的诞生

“可爱的鼠小弟”系列是 日本“夫妇档”绘本作家中江嘉男和上野纪子的代表作。 夫妇俩是大学同学,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美术科。

成为绘本作家之前,中江在广告公司工作,“做广告需要满足导演、赞助商等多方的要求,很多我觉得不错的作品总是行不通。所以我就一边在公司工作,一边自费出版了些绘本。”但这些自费出版的绘本一直没有得到出版社的认可。

1973年,抱着再试试的想法,夫妇俩在纽约休假期间,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创作《大象的纽扣》,拿着它拜访了许多出版社。终于,在他们即将回国的前一星期,哈珀·柯林斯(当时为Harper & Row)出版社决定出版这本书。

《大象的纽扣》英文版

同年,《大象的纽扣》 “逆输入”在日本出版,引起巨大反响。之后,在出版社编辑的邀请下,夫妇俩开始专职创作绘本。接下来创作什么故事呢?

《鼠小弟和大象哥哥》的内文图

《大象的纽扣》画的是 “从大象到老鼠,一点点变小” 的故事,那就画画 “从老鼠到大象,一点点变大” 的故事吧!就这样,《鼠小弟的小背心》诞生了。

1974年,“可爱的鼠小弟”系列的第一本 《鼠小弟的小背心》 在日本出版。

《鼠小弟的小背心》

(点击封面,即可进入网站购买)

别具一格的样式、清爽可爱的画面、幽默智慧的故事、丰富细腻的 情感 ,《鼠小弟的小背心》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喜爱和业内人士的盛赞,第二年便获得日本讲谈社出版文化奖等多项大奖。

之后,“可爱的鼠小弟”系列以每年一本的速度出版。

《可爱的鼠小弟》(1-22)平装套

(点击封面,即可进入网站购买)

关于自我认知: 在大大的世界里,每个小小的我都是主角

鼠小弟很小——个子小、力气小、胆子小……但在“鼠小弟”绘本的舞台上,他是绝对的主角。而这潜移默化地让年幼的孩子明白:哦,人小没关系。 在大大的世界里,每个小小的我都是特别的存在。

从一开始,作者就承认了鼠小弟的小,同时绝对肯定了鼠小弟的重要。这一点从绘本样式上就能看出来。打开第一本 《鼠小弟的小背心》 ,一只小老鼠站在画面中央,红色的小背心格外醒目。

《鼠小弟的小背心》内文图

他用炯炯有神的眼睛看着你,看起来微微上扬的嘴角带着天然的自信和骄傲。

“妈妈给我织的小背心。挺好看吧?”

接下来将发生什么呢?小鸭子、猴子、海狮……接连登场,借小背心穿。

“小背心真漂亮。让我穿穿好吗?”

“嗯。”

“小背心真漂亮。让我穿穿好吗?”

“嗯。”

整本书,整个系列,“可爱的鼠小弟”始终保持着同样的绘本样式和绘画风格。曾有读者觉得这样太简单了,甚至怀疑“这是笔记本吧?”也有读者关切地建议:“可以画上一些风景?”

作者也曾怀疑过,但最终还是保持风格不变。因为这样的画面能让读者在读故事时,目光始终会聚焦在角色身上,小小的鼠小弟是绝对的主角。

“这就是鼠小弟的世界啊。我们也想过画上一些风景,但最后还是放弃了。如果画上其他的,那就不是大家熟悉的那个世界了。”

孩子是聪明且敏锐的。绘本作家们坚信这一点,中江嘉男和上野纪子也不例外。除了在绘本样式上,在整个系列的故事里,孩子都能感受到对自我的肯定。

《想吃苹果的鼠小弟》 是系列中传播较广的一本。

《想吃苹果的鼠小弟》

(点击封面,即可进入网站购买)

在这本书里,鼠小弟想吃树上的苹果,这一幕是不是很像孩子想吃高高的桌上或冰箱里的好吃的?但他没有翅膀,不能像小鸟那样飞起来衔一颗苹果;不会爬树,不能像猴子那样上树摘苹果;没有长鼻子、长脖子,不能像大象、长颈鹿轻松够到苹果……

来了一只猴子,拿了一个苹果。

来了一头大象,拿了一个苹果。

因为自身的局限,鼠小弟就吃不到苹果了吗?当然不,作者给出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鼠小弟遇到了同样只靠自己绝对够不到苹果的海狮,海狮拿出自己的绝技。

很多孩子读到这里时,不禁感叹:“原来这样就可以了啊。”不难想象,他们在平常生活中也遇到过很多“自己怎么也办不到”的事,而鼠小弟的故事给了他们鼓舞。

《大象哥哥和鼠小弟》 这本里,作者更直接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读“鼠小弟”的故事的孩子都会羡慕大象哥哥吧?怎么能不羡慕呢?

《大象哥哥和鼠小弟》

大象哥哥个子高,看得远,力气大,什么也不怕,一顿吃得下好多东西……

什么都不怕。

做大象真好啊!不光和鼠小弟一样小的孩子,连大人都会这样感叹吧!

做大象真好!

但是,大象哥哥拉的屎那么大,还把花踩倒了。真拿他没办法!鼠小弟呢?

鼠小弟他虽然是胆小鬼,个子小,力气小,腿又短,但是……

对我好,所以我喜欢他!

就是这样对自我的肯定,让孩子喜欢着鼠小弟,喜欢着小小的自己。毋庸置疑, 自我肯定是自我认知的重要命题。

“现在我们会更多地去关注那些耀眼、令人快乐、引人注目的事物,但是能在那些微不足道的、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不同寻常的东西,靠的是人类的想象力。我希望创作出能让孩子们思考的绘本。”

——中江嘉男

关于对他人的关心: 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

幸福的人生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大人常常教孩子要关心他人,懂得分享。“可爱的鼠小弟”当然也会告诉孩子这些,小背心一开始就借给了小伙伴呢!

但“鼠小弟”有一个前提是孩子自己愿意,并能从对他人的关心中感到幸福。毕竟很多实践和研究都表明,幼小的孩子有很多东西是不愿意分享的。

《又来了,鼠小弟的小背心》 里,鼠小弟决定不把小背心借出去了!

《又来了,鼠小弟的小背心》

“小背心真漂亮!让我穿穿好吗?”

“不行!”

“求你了,就穿一下。”

“不行,不行,绝对不行!”

但有个例外,鼠小弟一开始把小背心借给了小蛇。

“反正我穿上也不会好看。”

“不、不会的!我借给你吧!”

“我说不好看吧。”

“小蛇真可怜!”

或许看到这里,我们还无法感受到鼠小弟对他人的关心。但在一次又一次的拉扯过程中,小背心越来越大。

于是,鼠小妹把小背心变成了一顶帽子。这顶帽子,小鸭子、狮子、大象……戴上都不好看。这时,鼠小弟想到小蛇。

“小蛇,你戴上一定很好看。”

故事的最后,小蛇穿着小背心,唱着歌走远了。鼠小弟正被鼠小妹数落:“怎么……怎么搞的?又变成背心了!”

再也没有什么分享比这样创造性的分享更快乐了!

对他人的关心源于孩子的想象力和内心丰富的 情感 ,而绘本能够帮助孩子培养丰富的精神世界。除了《鼠小弟的小背心》《又来了,鼠小弟的小背心》,“可爱的鼠小弟”系列还有《鼠小弟的又一件小背心》《换换吧!鼠小弟的小背心》《只能是红色的,鼠小弟的小背心》。

“可爱的鼠小弟”用一件小背心的故事,为孩子在满足自我自我需求和关心他人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教育学专家季颖曾写到,“可爱的鼠小弟”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幸福的种子。 这棵幸福的种子必将长成大树,结出累累果实,其中就有关心他人之果。

关于对身边事物的感知: 鼠小弟没有去冒险,是对作者极大的挑战

“可爱的鼠小弟”讲的是孩子身边发生的事情,关于这一点, 上野纪子说:“孩子真正能接触到的只有他们身边的世界啊!”

随着系列故事越来越多,创作会变得很难。

《鼠小弟过生日》

《鼠小弟荡秋千》

《鼠小弟参加音乐会》

《鼠小弟玩跷跷板》

《鼠小弟堆雪人》

从对身边事物的感知中,孩子就能发挥极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时候作者实在没有好点子了,编辑说要不让鼠小弟去旅行吧!于是,中江嘉男和上野纪子创作了 《鼠小弟去海边》。

《鼠小弟去海边》

“今天天真热啊!”

“要不我们大家一起去海边吧?”

“哇!大海!”

幼年时,我们的幻想无边无际,其实去过最远的地方不过是家附近的海边。在这次去海边的旅行中,鼠小弟遇到了什么趣事呢?大家可以打开书看看。

“可爱的鼠小弟”系列: 适合幼儿的,也是适合所有人的

“可爱的鼠小弟”系列是非常适合幼儿阅读的,是让孩子从小爱上阅读的经典绘本。

故事很有趣,里面还有大量重复的话语。看了《鼠小弟的小背心》的孩子,很容易就能说出“让我穿穿好吗?”“挺好看吧?”这样的话;看了《鼠小弟和松饼》的孩子,就会懂得“做饭”“香蕉做的东西”等词。

“我想吃香蕉做的东西。”

“我想吃鱼做的东西。”

“可爱的鼠小弟”的 译者猿渡静子 说: “《可爱的鼠小弟》是儿子8个月大的时候我给他读的第一套绘本。他6岁时已经读过300多本绘本,能自己阅读文字书。至今我并没有刻意教他认字,老师都称赞他理解和表达能力超过同龄的孩子。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可爱的鼠小弟》,是它让孩子爱上了阅读。”

“可爱的鼠小弟”也是适合所有人的。 作者中江嘉男说,“有时我们看到一本书会眼前一亮,不知不觉中被某种情绪所包围了,那是自己独有的一种相遇。在书架的一角,一定有那么一本书等着你某天来看它。当你遇到这本书时,内心的那种感动、惊喜具有一点点改变人生的力量。”

“可爱的鼠小弟”系列就是作者怀着这样的心情被创作出来的。

一直和鼠小弟在一起

一直以来,“可爱的鼠小弟”系列都是中江嘉男写故事,上野纪子画画。

2019年2月28日,“可爱的鼠小弟”系列绘者上野纪子因病离世。除了45年来创作出来的“鼠小弟”,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上野纪子画的新的“鼠小弟”了。

谢谢你,上野纪子,让我们拥有鼠小弟这样美好的朋友。

《可爱的鼠小弟》(1-22)平装套

(点击封面,即可进入网站购买)

[日]中江嘉男 著 [日]上野纪子 绘

南海出版公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995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