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实质: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又称为权威阶段。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又叫做可逆性阶段,开始按照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认为道德是可以修改的,即不单纯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遵守规则,要求平等。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品德心理结构(mental structure of morality),是指各种品德心理成分按照一定的联系和关系组成的结构。一般认为,其心理成分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 [1]
详细信息编辑
道德认知,是个体对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和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当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成为推动个体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构成了道德动机。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内外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内部过程。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认知的支配下采取的对他人、对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也是个体道德认知的外部表现和品德的重要标志。
这四种成分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其中由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构成的道德动机处于核心地位,对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1]
其他学者观点编辑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不少心理学家不同意这种知、情、意、行的“四分法”,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主张。
中国章志光从品德形成的动态结构的角度,将品德结构分成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和定型结构三个维度。
1)生成结构是指个体从非道德状态过渡到开始出现道德行为或初步形成品德的心理过程,即个体活动道德规范的行为经验、产生是非感、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2)执行结构是指个体在品德生成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有意识地对待得到情境,经历内部冲突、主动定向、考虑决策和调节行为等环节的一种复杂心理过程及其结构。
3)定型结构是指个体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品德结构。
林崇德则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品德结构是一个多侧面、多形态、多水平、多联系、多序列的动态的开放性的整体和系统,它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 [1]
一是品德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即道德动机系统和关系系统,即道德动机系统和道德行为方式系统;
二是品德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品德心理特征系统;
三是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即对道德规范的意识和注意的品德定向系统、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产生道德行为的品德操作系统和品德的反馈调节系统。
道德情感是教资心理学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
道德情感,是指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之上,根据道德观念来评判他人或自己行为的时候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直觉的道德情感
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当感知到某种情境就会迅速产生一种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因为产生迅速,当事人不能明显意识到。
一个人走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孩子突然冲向马路,这时他会不经思考的去拦下那小孩,这就是一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未经思考迅速发生,拉开以后才可能意识到自己可能也会陷入危险,或假如错过拉开怎么办等。
2想象的道德情感
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例如想象历史上的某位名人,从而唤起自己的钦慕、敬佩之情。
3伦理的道德情感
是以道德的理性认识为基础,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伦理的道德情感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伦理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是道德情感的最高形式。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就是一种伦理的道德情感。
以清楚意识到的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伦理的道德情感。
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意识到的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扩展资料:
道德感按其形式可分为:
(1)直觉的道德情绪经验,它是由于对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
(2)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它是通过人的想象发生作用的一种情感;
(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它是可以清晰地意识到道德要求为中介的情感。
-道德感
从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上看,以清楚的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是高尚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说明你的做法会得到大众的认可。伦理的道德情感,符合人伦的最为自然的本性为出发点。
“道”是万物万法之源,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 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也是道的体现,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罪莫大于无道,怨莫大于无德。
1态度: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实质: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②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态度的结构:
(1)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情感成分,指伴随着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各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3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实质:
①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
②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③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④具有相对稳定性
⑤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4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①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②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
(3)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
(1)直觉式道德情感;(2)想象式道德情感;(3)伦理式道德情感。
6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推理发展阶段理论;
(2)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发展阶段论;
(3)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
7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10岁以前,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2)10岁以后,判断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8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9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
——强调青少年期的社会参与经验对其道德发展的持久影响。
10社会参与经验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
(1)可促使青少年联系他人反思自身,从而改善道德观念和行为;
(2)可以影响其若干年后自愿参与社会的行为;
(3)可能提高成年期参与政治活动和各种社会团体的可能性。
11道德同一性具有两个基本的要素:
(1)对他人的尊重;(2)对社会的尊重。
12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②自我意识增强;
③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13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1)亲历学习;(2)观察学习。
14品德学习的形成过程:(1)依从;(2)认同;(3)内化。
15品质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
16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澄清;(5)奖惩控制。
17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
——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
(1)选择阶段:①自由选择;②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③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
(2)赞赏阶段:④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⑤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3)行动阶段:⑥按自己的选择行事;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18利用群体约定的操作程序:
(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令人满意;
(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
(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5)使全体一致同意计划付诸实施,每位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
(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7)引导大家对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