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具有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我每次看完孩子的美术作品之后,都不禁发出感叹!怪不得有那么多的艺术家来幼儿园寻找灵感,孩子会在美术作品中渗透出自己的情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健康领域提出“情绪安定愉快”的目标。
在一天的活动区我发现我们班的Y小朋友,在画画的时候,用的颜色非常的单一,除了肉色就是蓝色,我关注到她,问她“你怎么了,小Y?”
她抬头看着我,忽然满眼泪水“老师,我想妈妈了…”
我看了看她的画,想到可以用绘画活动进行合理疏导,使幼儿的消极情绪得到疏导。于是我问她:“你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啊?为什么用这样的颜色呢?”我想帮助她弄清楚自己的想法,并能够用语言向我表达出来。这样我才能找到帮助她的办法。
她说“今天跟妈妈生气。”
我说“那你画的是什么啊?”
“这是我和妈妈一起在楼下玩游戏。”我明白了,原来是早上被妈妈批评以后,想起跟妈妈一起快乐的玩游戏的场景了。
我慢慢的稳定她的情绪,先让她冷静下来,又让她选择了一些鲜艳的颜色来重新画一张,慢慢的,在绘画的过程中,她的情绪得到了稳定。
我记得在以前,L在❤的中间,用蓝色画了一滴眼泪,她说“我的妈妈生病了,我很难过”她用蓝色代表伤心的情绪,关于颜色带给人们的感觉,蓝色代表着忧郁、深沉就像大海,常在蓝色的环境里生活人会变得抑郁。
《指南》健康领域的教育教育中说过“要学会恰当表达调控情绪”,在绘画作品中,一定会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孩子们绘画更是如此,就像大人们说的,可能不会记得当时发生过什么,但一定会记得当时的感觉,孩子们在绘画的时候也是这样。所以在画画的时候才会想起难过伤心的事情。
印象派画家莫奈说过:“色彩完全是一种趣味和情感问题。幼儿对色彩的反应是强烈和敏感的,而且他们绘画时选择的颜色大多与自己的心情有关。”要引导幼儿用不同的颜色来传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从而了解幼儿的情绪情感,有的放矢的进行引导。幼儿表达情绪用绘画比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情绪来的更准确,这说明绘画在孩子心中,更有助于情绪的表达。
除了帮助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进行引导之外,还可以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体验,在角色区,或者娃娃家,都可以成为幼儿角色转换和情绪转换的场地和方式。
外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简笔画如下:
萨布罗什人是古俄罗斯民族的一支,即哥萨克人的一部分。17世纪,土耳其苏丹要求萨布罗什人脱离俄罗斯,归顺土耳其。画中描绘了一群勇敢、豪迈、热爱自由的萨布罗什人,在他们首领授意下,正围坐在桌边用尖刻、嘲弄的语言给苏丹回信,耻笑土耳其苏丹的痴心妄想。
情感表现( emotional expression)英国科林伍德用语。在《艺术原理》一书中提出。指情感不断显现自身的过程。认为巫术艺术唤起情感,娱乐艺术释放情感,真正的艺术则表现情感。
外国的美术作品中也有表现不同人物丰富情感的作品,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了解其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可以开拓我们的审美视野和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
外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表现,人物的感情表现,表情、动作,奥古斯特罗丹(法国),青铜时代,思想,地狱之门,思想家,巴尔扎克,罗丹作品鉴赏,加莱义民,当时法国加莱什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的。
艺术创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审美创造活动,在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的每一个阶段中又有着许多复杂的心理因素在同时发生作用。在艺术创作中审美感知、审美想象、联想、审美情感、审美理解等多种心理形式和谐融合,既有意识活动,又有无意识活动,既以形象思维为主,又离不开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它们之间常常构成了一种辩证的关系。因此,我们要揭示艺术创作的奥秘,就不能不探讨艺术创作心理中的辩证因素。
一、艺术创造的心理要素
艺术创作中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于创作客体艺术性是起决定作用的。而它们又是在大量的审美感受的基础上概括集中而形成的。审美感受是一种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审美感受的各种心理因素,可以肯定的有感觉、知觉、想象、情感、理解等。这也是艺术创造主体的心理机制。
(一)审美感知
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审美感觉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感觉。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审美知觉的对象不是事物的客观物理属性,而是事物的审美属性。审美感觉和知觉通常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黄河大合唱》的作曲家冼星海寄寓其中的浓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情绪,是以黄河巨浪般汹涌强烈的主旋律层层展开的,兼以对话、歌词,强化着这一主旋律。一个个乐段、乐章结构本身就蕴含着急风暴雨、巨浪滔天的壮美气势,将某种振奋、猛醒以至怒吼的精神力量,以自我撞击式的对话、泣诉、呼喊、咆哮,把整个乐曲推向高潮。由于乐曲是作曲家怀着强烈的唤醒危亡中的民族精神的感知,使得《黄河大合唱》成为具有倔强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永恒的澎湃不息的心声。
我们不难看出,知觉和感觉存在着一定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只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它的活动时,才会产生感觉和知觉,一旦客观事物在我们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时,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
同时,知觉与感觉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第一,感觉是知觉的基础。客观事物总是由许多个别属性所组成,没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的感觉,反映事物的整体性的知觉就不存在。感觉是一切复杂认识的心理基础,首先是知觉的心理基础。知觉必须以各种形式的感觉为前提,如果没有对各种花的颜色、气味等个别属性的感觉,就不可能形成对花的整体性的知觉。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愈丰富、愈精确,对事物的知觉也就愈完整、愈正确。
第二,感觉往往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事物的个别属性总是离不开事物的整体属性而存在。人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是以知觉形式反映事物,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于知觉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
第三,知觉是比感觉高一级的心理活动,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感觉基础上意识到感觉的意义,与理解有密切联系。知觉虽然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不同于各种感觉因素、个别属性相加之和,知觉的内容与感觉的内容具有质的不同,不是用各种感觉所能取代的。
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知觉中,大脑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而在感觉中,大脑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
第二,知觉的产生必须通过各种感官的联合行动才能获得,是在多种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感觉在客观事物单纯作用于人的某一感觉器官时也能产生。感觉直接产生于感官对客观事物的接触,这是由于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性及其关系的完整反映。也就是说,第一点区别决定了第二点区别。
审美知觉的特点和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审美知觉的整体性及其作用。只有当审美知觉不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构成一个完整性的有机形象时,才能感受对象的美,才能真正地获得美感和审美享受。
二是审美知觉的选择性及其作用。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是纷繁的、各式各样的,对许多感性事物,人不能同时接受,而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地接受少数事物,这样知觉才会鲜明和清晰,才会体现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种选择性在审美欣赏中是非常突出的。
三是审美知觉带有浓郁的情绪和感情色彩。比如人在高兴时感觉月色溶溶、夜静荷香,在人愁苦思乡时却可能感到月色清冷、寂寥惆怅。
四是审美知觉有统觉作用。统觉是一种感觉唤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是感觉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当我们欣赏故宫的建筑美时,不仅通过视觉看到了故宫建筑的外形、色彩搭配,质料等;而且我们通过视觉所看到的故宫建筑结构的宽窄、高低、繁简等有规律的变化以及门窗、廊柱等有规律的排列,唤起了听觉对音乐所产生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这种视觉和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心理现象,就是统觉现象。统觉在审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感知事物整体特征和进行审美联想的基础。
通过审美感知过程,艺术家已经对所要表现的事物有了一个全面初步的认识,这个认识在以后的活动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审美想象
1.审美想象的概念
想象和情感一样,是构成艺术的基本元素。审美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特征是具体可感性和非逻辑性。想象不是理性的逻辑推理,而是以鲜活的感性形象进行思维。
审美想象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以及获得审美经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别林斯基则把想象看作形象思维的中心。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行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借助想象产生预期结果的表象。任何劳动过程必然包括想象。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它贯穿了艺术生产的全部活动。
心理学将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再造性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形、音响的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则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在形成美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想象,人就不能形成审美理想,不能创造出比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更美的现实美和艺术美。一方面,人类总是不断想象更美好的生活理想,才不断创造新的、更美的生活形象;另一方面,艺术作品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创造都是艺术家创造性想象的结果。艺术创作中以创造性想象为主,再造性想象只是在参与创造性想象过程中起作用。
2.审美想象的特征
第一,审美想象离不开表象记忆。审美想象是在大脑皮层已经形成的旧有的联系系统基础上实现新的综合的,它总是离不开旧有的表象记忆。因为,不论它提供的新形象何等奇特,不管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首蛇身的女娲、伏羲,还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都不过是对现实中人、狮、蛇等形象的组合和改造。鲁迅说的好:“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来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鲁迅的话,实际上肯定了审美想象在艺术创作中是离不开表象记忆的。
第二,审美想象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对于一个没有想象力的艺术家,再好的素材也无法使之成为艺术作品,失去了想象,就无从创造艺术形象。想象的积极能动性和丰富性直接影响艺术作品的魅力。中国喜剧**之所以拥有较少的观众市场,最大病症就在于缺乏想象力。卓别林的影片的超奇的想象力赢得了一代又一代不同国度和肤色的观众,如《淘金记》、《摩登时代》等优秀作品,其中大量富有想象力的细节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餐桌上的面包舞、摇晃的小木屋、舞厅里狗绳作腰带、衣服纽扣当螺丝帽等。
第三,审美想象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情感不仅仅意味着个人意义上的即时性自然情感,更包括经过了深刻体验和长期积淀之后的人类情感。创造主体的思想越深刻,其情感就越是远离偶然性与个别性。在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艺术家面对客体对象,同时又唤起自身的记忆机制,究竟要如何复现和重塑新的形象或意境,主要须由情感的结构模式来决定,亦即要符合情感的逻辑。创造主体无论怎样驰骋想象,也不会违背内在情感本身的模式和结构。情感的柔和与平静,就会与相应平和的物象相联系;情感的壮阔与雄奇,自然会与相应壮美的物象相联系。鉴于表现感情的需要,创造主体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运用象征、变形、夸张等手法,甚至采用抽象的手法来表现。
3.审美联想
审美联想是指审美主体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引发而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和联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联想往往能激发艺术家的想象,想象与联想也可以相互交叉与融合。
联想是从对当前事物的感知中回忆起有关的其他事物,是中枢神经中已经形成的暂时联系的恢复;而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中枢神经中旧的暂时联系经过重新组合形成的新的暂时联系的过程。因此,联想的结果是记忆形象的再现,而想象的结果是记忆形象经过重新组合而形成新的形象。
联想具有多种样式,按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我们可将它分为以下几种:
接近联想,指甲、乙两事物在空问或时间上接近,由甲联想及乙,从而引起一定的情绪反应。“睹物思人”、“爱屋及乌”,看到瑞雪想到丰年,“憎恶和尚恨及袈裟”这都是一种因物的联想激起人情绪的变化。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虽只直接描写了甲物,却可以借助联想的功能将欣赏者想象的活动引向乙物。“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猿声触动了人的哀愁。“风急天高猿啸哀”“两岸猿声啼不住”是人对自然景物的移情。这样的接近联想,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心理活动,在艺术创作中有重要作用。
类似联想,指甲、乙两事物在某一点上有相似之处,人们感知到甲就联想到乙。类似联想是由事物间的相似性引起的,这种相似不仅限于事物在形状、色彩、质地等形式方面的相似,也包括事物性质、本质方面的相似。艺术创作中的比、兴手法都是以类似联想为基础的。
对比联想,指甲、乙两件事物具有相对立的性质特征,人们感知到甲时就联想到乙。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联想能够使人们在艺术创作中鲜明、有力而精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使欣赏者更深刻、准确地领会创作意图,与创作者产生极大共鸣。
关系联想,由感知的事物想到该事物的意义及与其相关联的事物,称为关系联想。如由文具想到钢笔、铅笔、橡皮等具有种属关系的事物;由阴天想到下雨等具有因果关系的事物等等。
关系联想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
第一,使人由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的现实意义联系到它的历史意义;
第二,使人由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所产生的结果联想到它产生的原因;
第三,使人由审美对象的部分审美特征联想到它的整体或全部的审美特征。
以上这几种联想都是由于感知事物引发起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在艺术上的创造。这些联想和事物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而创造了艺术作品。而想象与联想又可以相互交织与融合。联想是想象的方式,而想象又可依靠联想,在艺术创作中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有时分不清是想象还是联想,它们融合在一起为艺术创作创造了丰富的心理因素。
(三)审美情感
在艺术创作中,情感作为一种审美心理因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心理学家把人所特有的复杂的社会性情感称为高级情感,并据此划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三种。
1.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审美情感则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情感就其内容而言是丰富多样的,也就是说,人的情感的根源在于极其多样的自然和文化的需要。凡是能满足已激起的需要或能促进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积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作为稳定的情感而巩固下来。凡是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或是可能妨碍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消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也同样作为情感而巩固下来。因此说,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带有社会历史性。
2.审美情感在创造活动中是联系感知、表象、想象、联想、理解、判断等心理因素的中间环节,是将诸种心理功能综合在一起的“混凝土”,是推动艺术创造思维进展的内驱力。在艺术创造主体的创造活动中,感知、表象、联想、理解、判断这些心理因素都含有情感因素,或是在情感因素的推动下在艺术创造中发挥作用的。在审美中,审美对象引起的感觉、知觉、表象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而在知觉、表象基础上进行的想象和联想活动,更推动情感活动的自由地扩展和抒发。对艺术创造对象的审美理解、判断的过程、情感同样起一定的作用。理解判断中的爱与憎、是与非、美与丑,无一不受情感的驱动。在艺术创造中情感已经将这些心理功能综合起来了。成了混合在一起、推动整个艺术创造思维的内驱力。“情景交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古人在艺术创造中审美情感活动在艺术创造展开的描述,这里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内驱力是显而易见的。
3.与人的日常情感相比,创造主体的审美情感更加丰富、深沉和细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同时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
(四)审美理解
(1)审美理解是人在审美过程中对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联系、内容与形式的审美特性及其规律的认识、领悟或把握。理解是通过揭示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心理过程。按照理解深浅程度的不同,可将理解分为对事物外部联系的理解和对事物内部联系的理解,这两种理解形式在美感活动中都不是仅仅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形式进行的。审美理解是与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等审美心理因素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具有生动的形象性。
(2)审美理解是和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领悟式的理解,它是一种透过表面直达深层的理解,它体现出积淀在感性中的理性,是审美判断和逻辑推理的结果。感知、想象、情感这些心理机制由于个人所具有的感性因素在其中占据,所以它们之中必然有许多不符合定式的东西,必然要有一个充满理性的过程对它们的结果进行一个修正,从而达到实际的要求。
(3)审美理解是美感深化的表现和必要环节,它能够推动想象和联想的展开,并促成艺术意蕴的升华。对于每一部艺术作品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和提升更不能脱离理解因素。在中国美学中,艺术作品常常追求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或“象外之旨”;在西方美学中,艺术作品常常追求一种“寓意”、“意蕴”或“哲理”,但中外美学把这种追求都看作是审美的极致。艺术意蕴构成了艺术作品最深的层次,使得艺术作品在“有意味的形式”中传达出一种极其特殊的艺术魅力。显然,只有调动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才能提升出艺术形象的深刻内涵,并促成艺术作品产生深邃的人生哲理和艺术意蕴。
感知、想象、情感、理解作为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虽然各有不同的发生作用和顺序,但实际上它们是互相依赖的,相互区分不是那么明显,缺少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使升华难以实现。这个心理机制过程实现了从采集到整理到加工的全过程,推动了艺术创造的进程在艺术家头脑中的逐步发展和飞跃,对于艺术创造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二、艺术思维
(一)形象思维
1.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是艺术的认识过程离不开具体的活动着的人和环境。它的思维过程离不开形象,并且把认识的结果用活生生的形象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离开具体、生动的形象,形象思维就无法进行。
关于形象思维,文艺界和学术界至今仍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多数人都已承认这一思维现象的存在。作为一种艺术的思维方式,它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表现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是艺术地把握世界的特殊思维形式,也是艺术家审美感受力和艺术感受力的体现。艺术创作是一种形象思维。别林斯基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用形象和图画说话。”艺术创作始终和具象可感的形象连在一起。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形象性是最突出的美学特征。另外,形象思维的过程不依靠逻辑推理,而是始终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因此,形象思维成为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主要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具象性,即形象思维过程始终不能离开感性形象。如同抽象思维始终离不开概念一样,形象思维的特点是自始至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总是运用形象来进行思维。
第二,情感性,情感是人展开形象思维的动力,也是贯穿于整个形象思维过程的重要心理因素。在情感的作用下,感知、联想、想象等成为形象思维的主要心理活动方式。
第三,创造性,即形象思维过程依靠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能够在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从未有过的新形象、新事物。
第四,整体性,如果说抽象思维侧重于分析,那么形象思维更侧重于综合。形象思维更强调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通过事物的整体形象来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由于形象思维具有的这些基本的特点,因而它成为了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主要思维方式。
首先,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始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艺术家在着手创造艺术形象之前,先经过一个艺术体验或构思的过程,将要创造的形象,已经以表象的形式在他的头脑中自发和自觉地活动起来。形象思维的这种具象性特点,可以被所有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所证实。鲁迅在谈到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产生时说过,阿Q的形象,在我心目中似乎已有了好几年。”许多作家艺术家在这一点上有相同的体会,他们将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实际上已经在他们头脑中酝酿构思了相当长的时间。艺术家在创作时,大量具体可感的事象和物象,与创作主体的情感和心智相交融,作为主体进行形象思维的基本依据和材料,使其逐渐衍生和形成为审美的艺术意象。而当艺术家将艺术意象不断完善并欲物化为艺术形象时,他所赖以思维的众多事象或物象并未失去其具体性与可感性,只是这些事象与物象已经不是最初的状态,而是经过与艺术家审美情感及心智的交融与化合,已经成为升华了的事象与物象,其具体可感性依然突出和鲜明。
其次,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始终依赖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因而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只能是形象思维。哲学家的思维方式是抽象思维,是用概念或范畴来进行判断和推理,它需要客观地、冷静地对待事物,揭示出潜藏于事物中的“真”。而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它离不开艺术家生动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艺术家通过积极能动的创造活动,发掘出蕴藏在事物中的“美”。在艺术创作中,想象是核心,情感是动力,离开了想象和情感,就没有艺术。
再次,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始终具有整体性的特点,这也是形象思维的一个基本特点。为了保持一个艺术作品的整体性,作家可以忍痛割爱,删去某些或许够得上精彩的情节和细节;**艺术家则可以剪掉许多拍摄精致的画面和镜头。据说罗丹在完成巴尔扎克雕像的过程中多次进行了加工修改,有一次在完成雕像的雏形后,他找来三个学生征求意见,哪知这三个学生都对雕像的那双手赞不绝口,有的赞扬说只有上帝才能创造出这双手,有的赞扬说单凭这双手可以使罗丹在艺术史上不朽。罗丹听完后,出乎他们意料之外,抡起斧子砍掉了雕像的这双手,并且告诉学生们,“傻子们,这双手太突出了!它们已经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它们已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所以我不能不把它们砍掉。记着,而且好好地记着:一个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加重要的。”
由此可见,形象思维的这些基本特点完全符合艺术创作的需要,显然,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基本的和主要的思维方式。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艺术创作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审美创造活动,远不是那么简单和单纯,艺术创作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同时也离不开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
2.形象思维具有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等特性。形象思维的具象性是指形象思维始终以具体可感的事象或物象作为思维的材料;形象思维的情感性是指形象思维过程中渗透着丰富的审美感情色彩形象思维的创造性是指在原有思维材料基础上促成新形象或新意境的生成。
(二)抽象思维
1.艺术创作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以形象思维为主。那么,是不是艺术创作就不需要抽象思维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尽管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式,但抽象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
抽象思维是人类最普遍的思维形式,是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方法。抽象思维主要应用于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领域中的理论研究和逻辑推理。从通常的意义来看,科学研究虽以抽象思维为主,但有时也需要形象思维,通过对形象思维中想象、联想、情感等因素的借助,推动科学研究、社会管理及物质生产等项事业的发展。
2.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可以在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中相互交叉的转化。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抽象思维在艺术活动中,必须服从于形象思维的规律,有机融合在形象思维之中,如钱钟书先生所讲“理之在诗,如水中盐……无痕有味。”事实上,在艺术活动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也正是这样相互融合、彼此渗透,共向发挥作用。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都是人们对现实的把握,二者不是相互对立和排斥的关系,也不能互相代替,而是在不同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之中相辅相成地发挥作用。由于社会各类实践活动性质的差异,人们对于二者的采用也各有侧重。艺术家在审美创造中主要地要使用形象思维,而哲学家、科学家以及更多从事社会管理及物质生产的人们则主要地使用抽象思维。同时,艺术创作也离不开抽象思维。在艺术构思与创造的过程中,尤其是某些宏篇巨制,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像一些小型的即兴之作,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艺术家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艺术构思才能开始创作。诸如作品体裁的选择、主题的提炼、结构的安排、人物性格的设计、表现手法的选择等等,都离不开抽象思维活动。有些作品还包含一定的哲理思考,这就更离不开抽象思维。现在,科技的发展为艺术带来了新的转机。如高科技在**中的运用已非常之多。这也证明,艺术创作主要依靠形象思维,但也离不开抽象思维。
(三)灵感
1.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质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的、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
灵感可分为两种:一是在形象思维中爆发的灵感;一是在抽象思维中爆发的灵感。前者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出现的机会较多,后者在科学思维过程中出现的机会较多。这是为艺术家和科学家都承认并经历过的。
灵感是艺术家长期精心构思、艰苦寻觅的精神能量在一瞬间的突然爆发,它与无意识或潜意识也有一定的关系。所谓无意识,或者潜意识和下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在普通心理学中,无意识指人的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艺术创造是艺术家有目的、有意识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因此,艺术创作中意识的作用,得到普遍的承认。但是,对于艺术刨作中究竟有没有无意识的作用,就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意见了。我们认为,从总体上看,艺术创作无疑是艺术家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活动,意识在艺术创作中起着主要和支配的作用。然而,艺术创作中又确实存在着一些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活动,这种无意识或下意识常常成为激发顿悟、灵感的契机,也常常成为表演艺术二度创作的最佳瞬间。事实上,无意识或下意识并不神秘,它其实也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活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构成了一种辩证的关系。
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正在逐步揭开灵感的奥秘。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灵感具有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等特征。
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灵感构成了十分复杂的辩证关系,它们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在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是主体,抽象思维和灵感也在积极发挥作用。灵感是形象思维的深度表现。
2.灵感的特征: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
3.形象思维与灵感有一定的联系,二者往往交互作用。
总之,在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是主体,但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准备了,供大家参考!
篇一
课题:另一种选择-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欣赏,使为学生对外国风景画、静物画产生和发展概况有初步认识。了解印象派及后期的风景画、静物画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色
2、技能目标:通过欣赏和评述等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合作、互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标:外国风景画、静物画作品欣赏活动中感受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领悟与感悟外国风景画、静物画的所表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创造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够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自主建构分析作品的系统认识。
教学重点:
①让学生了解如何表现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美,自然风光与艺术的关系以及与情感世界的关系。
②认识17世界荷兰风景画、静物画技艺的娴熟已达到可以乱真地步,在西文艺术有着重要的地地位是欧洲近代风景画、静物画的重要阶段。
教学难点:
①如何让学生领会常态的自然风光和日常静物与画家们的风景画、静物画之间的区别,提高对风景画、静物画所表现的自然和生活之美的感受能力。
②如何引导学生对分析美术作品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制作课件、艺术家生平
学生准备:在网上搜集相关和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分组讨论:
1、上学期的第一课学习内容是什么?
2、赏析了哪些美术作品?作者是谁?
3、这些美术作品的美在哪里?
4、当初看了美术作品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的什么?
二、小组汇报(略)
三、教师小结引入新课:
上学期赏析的外国风景画、静物画属现实主义绘画,所描绘的是我们身边的自然风光,是在现真实,有整齐、整洁之美,看了以后有身临其境的之感,画法细腻,形象逼真,有照片的效果。面本学期的第一课我们继续赏析外国风景画、静物画(二),另一种选择……
四、学习新课:另一种选择
1、播放课件
2、赏析印象派作品(讨论)
①画家选择了什么?
②这时画家追求什么?
③他们所画的作品是真实的吗?
④我们如何理解《日出酚∠蟆返恼媸担/P>
⑤画家为何选择在船上画睡莲?
⑥小结:
印象画派所选择是表现真实,追求的是某一时刻的光色效果,强调室外写生,讲究笔触。
3、点彩派作品赏析讨论(播放课件)
①点彩派和印象派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②点彩派和印象派有什么相同之处?
③点彩派和印象派在效果上的什么不同?
④小结:
点彩派在表现效果上强调工整,技法上采取的是“点”它和印象派要比都上追求光色效果,强调环境色的作用。
4、后印象派作品赏析讨论(略)
5、立体派作品赏析讨论:
①立体派和前面的各画派相比,它的特点是什么?
②从两幅范画来看你能看出什么?
③树叶的形象能看出来吗?
④立体画派追求的是什么效果?
四、课堂小结:
1、分组讨论:
①外国风景画、静物画发展过程中什么?请你描述一下。
②从外国风景画、静物画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什么?举例说明。
2、分组阐述
3、教师小结(略):
篇二:人物速写
一、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
(1)工艺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绘画作业不像小学美术教学那样突出,而工艺性作业的效果较有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初中生的动手能力(力量性、协调性、精确性等)迅速发展,有可能在各种工艺课业中做出较好的作业;同时也由于初中生的兴趣转向现实,对某些创意、设计类的课程比较感兴趣。
(2)知识性。初中生的求知欲非常强,所以,知识性较强的美术常识、美术欣赏课越来越受到初中生的欢迎;同时由于初中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日益发展,也希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美术作业。
(3)创造性。美术课都应成为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的想象和形象思维,为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提供机会。
(4)个性化。初中生的个性差别日益明显,使美术作品呈现出风格各异的景象。
(5)动机作用。小学生“无意性”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兴趣。初中生的学习也需要激发兴趣,但动机的作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画一画人。板书课题。
2、讲解“速写”。什么是速写呢
速写,是以简单而迅速的笔调表现一种动态形象的图画,即在短时间内用简炼的线条扼要的画出对象的形体、动作和神态。
它的目的是记录生活,为创作积累素材,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及迅速表现对象(描绘)的能力。要画好速写,必须坚持勤奋练习。
3、欣赏:
欣赏课本4、5页的画,以加深对速写的理解。
讲明简单的线条表现动态、神态。
4、写生前的准备:
教师挑选四位特征明显的四位同学,摆出看书的姿势,讲明模特的要求。
5、教师示范:
(1)抓大形,大构架,大比例。(2)用简单的长线表现特征,省略繁琐的。(3)细描。
6、指导练习:
记住:“站七坐五盘三半”,也就是说,坐着看书时,人高是五个头高。站的时候,人高是七个头高;坐在地上时,人高是三个半头高。
我们在画人物速写的时候,抓住人物头、手与书本的微妙关系,才能画出动态。注意线条越简单能体现动态越好。
7、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8、讲评:
对作业中线条简练、概括的表扬,鼓励学生在课外、课间休息的时候多画画人物速写,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篇三
课题:欣赏·评述
单元总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形象直观的表现方面的不同特点,以及多种表现手法。
2、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古今中外的美术家在进行艺术表现或与他人进行艺术信息交流时的艺术语言。
课时:5课时
第一课欣赏与评述
课时:2课时(双周连上两节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艺术作品,主要是绘画作品的不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使学生了解到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语言和表现方法。
2、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不同绘画作品与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语言和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对他们学习有什么帮助。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所见到或亲自画的画,都要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这些造型要素极其运用方式我们把它称为美术作品表现的艺术语言。
三、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一)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以绘画作品为主)让学生进行对比。
活动一:欣赏作品提出思考
东方传统绘画大多用什么来进行造型表现的
(二)结合欣赏,介绍绘画作品的基本造型手段,线条、形状、色彩。比较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本造型手段的基本造型手段的异同,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基本造型手段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欣赏评术活动。
西方绘画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
(三)结合欣赏,介绍绘画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所欣赏作品的艺术语言。
在以前的美术学习中,自己学习过哪种美术语言和表现方法,有什么体会。
第二节
3、发展阶段
(一)结合欣赏,介绍线条在绘画作品中的地位和造型的独特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绘画作品中的线条的不同变化形式的造型特点。
(二)结合欣赏,介绍光影变化在绘画作品中的地位和对造型的影响并引导学生观察、认识、比较。
(三)结合欣赏,介绍色彩在绘画作品中的的地位和对绘画表现形式的影响。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绘画作品中不同表现形式的影响。比较不同时期绘画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
3、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
让学生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重画一幅着名的绘画作品。
第二课讨论与研究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理解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各自具有的特殊表现意图和表达方式。
2、认识和理解不同的画家在作品中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课堂学习
(1)引导阶段
1)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以绘画作品为主)让学生进行对比。
活动一:欣赏作品提出思考
思考:
1、东方传统绘画大多用什么来进行造型表现的
2、欣赏达·芬奇的作品说说达·芬奇的"明暗转移法"
2)介绍绘画作品的不同艺术语言。如:马蒂斯和野兽派的色彩,雷诺阿的造型表现特点,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作品等。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基本造型手段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欣赏评术活动。
思考:西方绘画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
3)结合欣赏,介绍欣赏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所欣赏作品的艺术语言。
(2)发展阶段
结合欣赏,介绍造型要素的不同组合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绘画作品中画家对不同造型要素进行组合的特点。
思考:欣赏作品《宫娥》谈谈作品的内容、形象特征及艺术特点
结合欣赏,介绍不同画家的不同艺术表现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不同艺术表现对作品的影响。比较和分析不同时期绘画作品在艺术表现语言特点上的异同。
4)介绍美术作品的整体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绘画作品整体的有机结构对绘画结果的影响。比较认识和理解不同画家的绘画作品不同的整体有机结构。
依次欣赏《持阳伞的女人》《静物》《曼陀铃和吉他》的艺术表现语汇。
了解"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画派
组织学生讨论"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画派的艺术表现特点。
了解"野兽主义"、"抽象主义"画派
(3)收拾与整理
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不同时期画家在运用相同的艺术表现语言时,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段。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不同时期画家在表现相同与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和表现的结果。
课后拓展
1)让学生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重画一幅着名的绘画作品。如:雷诺阿的方式创作《戴帽子的女人》或以具相的内容描绘《黄红蓝与黑的构图等》。
2)运用电脑图象处理的方法,改变世界名画的艺术表现语言。如减弱马蒂斯画中的色彩,模糊孟德里安的界限等。
第三课评论与总结
课时:2课时(连上两节课)
教学目标
1、认识造型要素与艺术表现手段在绘画作品中的作用。
2、认识和了解中外美术中常用的艺术语言。
课堂学习
(1)引导阶段
1)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以绘画作品为主)让学生进行对比。
活动一:欣赏作品提出思考
思考:
1、不同构图形式对绘画内容的影响
2、人的视觉习惯与绘画造型手段和艺术交流语言的关系
2)介绍黄金分割率等基本的绘画构图手段。比较古代今中外绘画作品的构图特点。以引导学生在认识不同构图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欣赏评述活动。
思考:西方绘画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
3)介绍欣赏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所欣赏作品的艺术语言。
(2)发展阶段
1、请同学结合具体作品讨论造型要素和造型艺术手段在艺术表现与艺术交流语言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2、以小组为单位阐述自己的观点。
1、如有不同意见,可以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讨论。
第二节
4)收拾与整理
组织学生到多媒体教室上课
1、让学生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从重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的角度写一篇对某一幅绘画作品的分析文章。
2、运用电脑图象处理的方式,分析并总结相同的构图形式对不同的绘画作品的影响或相同内容运用不同的构图方式产生的不同效果。
要求:1、电脑打出400--500字的分析文章。
3、两题选一题。
美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书法、篆刻、设计、新媒体和摄影等类型。下面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八年级美术的课件,内容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欣赏表现主观情感的美术作品,体验其视觉感受,了解其外在的形式。掌握有关主观情感表现的知识,使学生对在美术创作中表达主观情感、创作思维过程、形象塑造方法等有初步体验,从而加深对表现性美术作品基本特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师生对作品艺术形象的分析、评述和讨论,使学生了解表现性美术作品通过造型、色彩及构图手段所传达的内在含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及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教学重点:
对表现主观情感的美术作品所包含的造型手段、表现手段及作品所传达情感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美术作品情感心绪的表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引导阶段 引导学生看背投,播放一组作品,有中外画家的表现性美术作品和兼有再现、表现两种方法而偏重于表现的美术作品。 观看视频,直观的了解再现、表现两种方法。 以直观的形象导入,加强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发展阶段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说一说如果美术创作表达自己对某种事物的看法和主观感受而不采用客观再现这一事物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通过师生对以上问题的交流讨论,导出本课课题。 学生讨论交流 以学生独立的分析所引发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激发其探知欲。
三、欣赏阶段 进入作品欣赏。由具象形象的作品入手,逐步向抽象形象的作品过度,师生共同从作品中寻找、分析、讨论作品所包含的造型要素和表现手段、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表现意味、表现性美术作品外在和内在的基本特征;回忆前课所学的再现性美术作品及其创作方法,比较两者的不同,启发、引导学生能否在本课作品中感受出作者所表现的某种情感。 师生共同分析、欣赏美术作品 播放一组, 有再现的、表现的、抽象的,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任何美术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艺术家主观思想情感,同时也是他对社会的审美评价与审美理想的表现。
四、作品欣赏 表现: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着重反映作者的主观感受。
板块1:梵高的作品 课件展示:梵高作品《星月夜》
告诉学生欣赏美术作品表现的方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作品形式
2作品内容
3美术作品的背景文化
教师提问:看到这样一幅《星月夜》,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对作品进行分析:《星月夜》中的世界仿佛在燃烧,树木如同火焰升腾,星星如同爆炸的火团,天空似在旋转动荡,这些描绘,都表达了梵高的主观情感。
梵高的作品,都充满了他对生命的热爱,诉诸了他内心强烈的感情。
通过梵高作品表现强烈的个人感情因素,加强学生对绘画表现主观的认识。同时使学生了解很多艺术形式都可以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拓宽学生的思路。
板块2:不同表现方法的美术作品 课件展示:《到处是生活 》《我和我的故乡》《绿洲》
教师提问:你能感受到这些作品所表现的不同情感吗
课件展示《到处是生活 》雅洛申柯
课件展示《我和我的故乡》夏加尔
教师提问:画面的村庄是我们视觉的真实吗
这幅画看似复杂、奇怪,理解它并不困难。作者给这一作品所起的题名,就是解释这幅画的一把钥匙。
课件展示《绿洲》马格利特
教师提问:在画面上你看到绿洲了吗树怎么会长到桌子上白云为什么挂在树上作品为什么叫绿洲 这件作品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个生活的侧面,被流放的老人、工人、士兵、工人的妻子和孩子,大家凑到窗口来欣赏窗外一角的情景。 通过《绿洲》的创意,引发学生的思考,领悟主观情感的表现在这里变得更为夸张。
板块3:马蒂斯的作品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种美术作品情感表现的风格。
课件展示。
教师提问:这样的画面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绘画中,色彩对于情感的表达有着十分强烈的影响。色彩在作品中是怎样表现情感的,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解读它。
观看“野兽派的绘画”视频。 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色彩在作品中是怎样表现情感的。
板块4:抽象画 课件展示《即兴30》
教师提问:我们再来看这幅作品,它表现了什么情感
教师提问:这是一幅抽象画,我们看到具体的形了吗
教师总结:这幅画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画的,康定斯基自己说,它是在人们“对战争经年不断的谈论”导致的一种强烈的精神压力,下意识地创作出来的,反映出战前人们那种躁动不安的情绪。
教师提问:“情绪”有具体的形象吗
教师总结:虽然没有具体形象,也能表达画家的情感。所以作者采用抽象形式表现更为合适。这种形式也正表现了作者的主观认识。
知识点:讲解热抽象、冷抽象的特点。
课件展示《红蓝**的构图》蒙德里安、《黄红蓝》康定斯基
冷抽象:作品展现的是冷静、规则的几何构成。被称为古典、几何的抽象艺术。
热抽象:是明显直接表现情感。被称为浪漫的、有机的抽象艺术。
观看视频了解抽象画中画家主观情感的表现。 了解抽象绘画的情感表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无论是再现艺术、表现艺术还是抽象艺术,都是人类美术史上长久存在的艺术形式,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不同的艺术,能够表现人类不同的精神内容、创造出不同的形式感,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
板块5:分组讨论赏析作品 根据前面的分析,分组来讨论分析以下几幅作品。
课件展示:《舞蹈》马蒂斯、《高更的椅子》梵高、《百老汇的爵士音乐》蒙德里安、《克里斯蒂娜的世界》怀斯、《呐喊》蒙克、《内战的预感》达利
问题:感受美术作品中的不同情感的表现,分组选代表谈感受。(从形象、色彩、构图等方面去谈) 学生分成六组,由组长确定本组讨论的作品,进行讨论研究,选出代表总结发言,教师根据情况及时补充。 探究性学习,通过学生分组的研究讨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相互交流和互动。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欣赏、讨论,我们了解到美术作品可以表现画家对社会、对生活、对命运的主观情感感受。画家通过不同的造型、色彩、构图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我们也体会了作品所传达出的情感。下节课让我们亲自尝试通过绘画作业表现某种情感或心境,老师期待着同学们的作品。
总结加强认识,同时鼓舞学生做好下次课的准备。
六、课后拓展
在教师指导下搜集各类美术作品,在教室里开辟作品专栏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注意分析作品的再现与表现创作方法。
1、色彩的情感表现色彩的情感表现色彩的情感表现色彩的情感表现 在一幅画中,最能体现画家情感的是色彩的变化。如果说画家的情感表现是一幅作品的灵魂,那么色彩就是绘画手法中的灵魂。画家的绘画创作目的就是用作品来表达自我的情感,那么只有通过对事物的色彩研究、总结、归纳,才能完成这一创作目的。 在画面中,体现的往往是高兴的或悲剧的。爱德华·蒙克的作品体现的就是浓重的悲味,在他的作品中给人的感受往往是压抑的、悲惨的,在画面中有一种类似被抽干血肉的干尸或骷髅的感觉,他们像幽灵一样在画面上晃动。而他通过使用纯度较高的亮色与暗色的混合使用强化了这种感觉,使作品带有鲜明的个人情感。 在色彩情感表现的世界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毕加索,他的一生是可以用颜色总结的:忧郁的蓝色时期、快乐的玫瑰时期。在孤独无助的蓝色时期中,其所创作的作品中最具代表的是《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而在玫瑰时期的作品,画面人物表情虽依然冷漠,却已注重对和谐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又已从先前蓝色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摒弃先前贫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充满了兴趣、关注及信心。 所以我们在表现中,就要利用色彩的冷与暖、厚与薄、亮与暗寻找色彩的象征性和表现性,使其描绘的对象具有象征意义,让它们产生精神上的含义。
2、线条的情感表现线条的情感表现线条的情感表现线条的情感表现 线条的情感表现是多样性的,曲线表示优美,直线表示刚强。而在油画创作的世界里,线条的作用也是多样的,对于写实油画而言,线条服务于造型,更多的是一种辅助的效果,而对于表现性油画创作中,线条则是情感的抒发,在画面中也更加的具有独立性、生动性。 在创作中线条的应用中,概括来说,可分为两种:一是线条情感的艺术表现,二是线条情感的自然表现。两者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第一,线条情感的艺术表现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画面效果,不会毫无顾忌地使用线条,在使用线条的时候更加具有目的性。而线条情感的自然表现则是更加随心所欲一些,他表现的是画家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反应,也许当时线条的应用只是一丝丝的灵感,而恰是这一丝丝的灵感,创作出一个遐想的空间。第二,线条情感的艺术表现是丰富的、细腻的、繁琐的,也许会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而线条情感的自然表现则是单调的、狂野的、简洁的,拥有更多的是作画者的个性展现。而在创作过程中,只有把艺术表现与自然表现更好地融入在一起,才能创作出拥有自我真实情感的作品。 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席勒,他的作品受蒙克、克里姆特等人画风的影响,注重线条的表现是席勒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家作品最明显的标记。席勒的绘画作品充满灰暗、焦虑、扭曲、痛苦、让人感受到席勤的生命始终笼罩着死亡的阴影,极具艺术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和充满震撼力量的线条,使得艺术家的内心真实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悟跃然纸上。他的作品《死神与少女》、《自画像》、《干洗房》等以扭曲的人物造型、神秘的自然风景表达对人类生存、对生与死的思考,运用颤栗紧张的线条和夸张变化的色彩加强感情的力量,致使画面笼罩着一种痛苦、憔悴、紧张和性压抑的气氛,体现出强烈的表现主义精神。
3、创作内容的创作内容的创作内容的创作内容的情情情情感表现感表现感表现感表现 如果说色彩是画面的灵魂、线条是画面的骨骼,那么创作内容就是画面的血液,时刻流淌在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只有选择正确的、合适的内容去表达,才能够在创作中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心甘情愿地为创作去付出、去思考。 在创作内容的选择上,往往有两种误区:一是“题材决定论”就是认为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只有表现重大题材的艺术创作才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表现平凡题材的艺术作品只能具有平凡的艺术价值。这是不正确的,它否定了油画创作的表现性和多样性。达·芬奇认为艺术可以表现任何题材。他说,宇宙中存在的一切,不论是可能存在、实际存在还是在想象中存在的,都能出现在艺术家的“心里”,“然后移到他的手上”,称为艺术作品的题材。其次,题材不能决定作品艺术价值。18世纪的英法艺术家认为,“历史画”是高贵的,“肖像画”、“静物画”、“风景画”是低贱的,这是不对的。19世纪德国画家马克斯·李卜曼有句名言:“画得好的白菜头比画得坏的圣母头更有价值。”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完全取决于画什么,而是看画家的综合素质和在创作中所投入的真实情感。 二是“题材无差别论”,认为题材仅仅是艺术家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对艺术作品是无关紧要的。克莱夫·贝尔说,艺术作品的题材,如“叙述性绘画”,具有“历史方面价值的画像”,乃至连环画中所讲的动人故事都是非艺术因素,“不仅不能唤起审美感情,反而会影响它和干扰它”。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题材在艺术创作中不具有破坏干扰作用,也不是无关紧要的,题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艺术作品的价值,只有符合时代背景下的艺术创作,才能更容易地唤起自身的情感,将之描绘在画布上。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达维特的《马拉之死》等题材都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品的价值。 总之,创作内容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构成艺术作品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也是表现画家情感的基础,只有拥有好的创作内容,才能呼唤起画家对创作的兴趣和激情。
摘自赵君超、马信中《浅谈油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希望对你有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