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写作背景,第1张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

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扩展资料: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参考资料: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难字词来疏通文意

 2体会写景的形象性,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3培养学生初步文学欣赏的能力(品味本文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教平台(电脑、录像机、电视机)

 教学过程:

 (凡行楷字部分都是用屏幕显示的)

  一、复习提问,导入 新课。(2)

 1抽查中下生翻译“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教师指出:课文3、4自然段主要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本节课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看看迁客骚人览了什么物,由此产生了什么(之)情(板书1)

二、分析第三段和第四段。

 (一)创设情境,带领学生领略洞庭湖“气象万千”之“大观”(4)

 看录像,要求结合文字与录像,体味岳阳楼一阴一晴的生动景象及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之情。

 (二)疏通文意,多种形式检查翻译情况

 1第三段(8)

 1)通过讲解难词难句来疏通文意

 难字词(要求掌握其含义)

 薄暮冥冥(迫近) 去国怀乡(离开)(国都)

 虎啸猿啼(长声吼叫)(悲啼)

 难句翻译“登斯楼也感极而悲者矣”(教师引导抓住关键词“登也,则有”师生集体试译

 教师明确

 2)提问检查翻译情况(上一节已布置了课外作业 )

 A一中下生翻译“若夫山岳潜形”

 B中等生翻译“商旅虎啸猿啼”

 2第四段(5)

 1)学生结合课外作业 中碰到的问题(主要是难字、词、句)自由提问,相互解决,教师作好调控,并注意抽查个别问题。例如:

 难字词 春和景明(日光) 而或(有时) 一碧万顷(一片) 皓月千里 心旷神怡 长烟一空(全)

 难句 登斯楼也其喜洋洋者也(注意与上一段的难句比较, 从中掌握翻译的方法)

 (三)分组朗读三四两段,结合刚才看到的录像,体会作者写景的形象性。(男生读第三段,女生读第四段)(3)

三、小组讨论下列问题。(6)

 1这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请划出有关语句。

 2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要求: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教师作好指导,从中体会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四、抽查提问后归纳内容和结构。(5)

 1第三段作者由“若夫霪雨霏霏”至“虎啸猿啼”描绘了洞庭湖一幅阴冷的画面。第四段由“至若春和景明”至“此乐何极”描绘了洞庭湖一幅晴明的画面,一暗一明,形成鲜明的对比。(板书2)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转入议论,突出主旨。(板书3)

 3、堂上练习《掌握语文》P128之3(1)(抽中下生提问)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迁客骚人”登岳阳楼的“览物之情”是悲和喜,悲则“________”,喜则“__________”。二者均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而生。

五、提问:这两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一差生回答)(1)

 参考答案:排比段,并列结构,描写和抒情(板书4)

六、品味本文精妙的语言。(5)

 1本文在写景和抒情时的语言是十分精妙的,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四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是人哪些方面来描写景物的(声音、颜色、外形、味道、动态、静态)

 2)这一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与孟子二章比较来理解)

 写景 有声有色---渔歌互答、郁郁青青、跃金

 有形有味---岸芷汀兰

 有动有静---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句式 骈散结合的句式和对偶句的运用(板书5)

 采用教师和优生讨论的形式进行,通过语言的分析,使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意境,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凝炼,从而产生审美感

 七、堂上练习《掌握语文》P127之3,P128之3。(3)

 下面是对偶句的是(ADEFGH )

 A 衔远山,吞长江 B浩浩汤汤,横无际涯C朝晖夕阴,气象万千D北通巫峡,南极潇E阴风怒号,浊浪排空F日星隐耀,山岳潜行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H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抽查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立即批改。

 A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B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C以己、以物

 八、小结。(1)

 这两段作者选取了两个富于特征的画面,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极力渲染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二者虽形态各有别,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实质却相同,都是“以物”,“以己”而生,属自私心理。由此转入下一段的议论。(板书6)

 九、作业:完成《掌握语文》P127之3、5。 (1')

 板书

 岳阳楼记

 迁客骚人

 览物(写景) 之情(抒情) (理)

 阴冷画面(暗) 去国怀乡……感级而悲(悲)

 阴森可怕

 晴明画面(明) 心旷神怡……喜洋洋(喜悦)

 春光明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识记第5段的文言字词,

 2 理解作者抒情议论的内容及意图。

 3 学习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用具:

 投影片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2'

 叫一中下生背第三段

 二、分析第五段:15'

 1 学生齐读第五段

 2教师讲解难字词句

 仁人之心: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嗟夫: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句

 吾谁与归:倒装句

 进:入朝做官

 退:退隐江湖

 何哉:为什么呢

 3学生自译课文,不懂的举手发问

 由明白的学生答或教师解答

 4随机抽二人翻译(每人一半)

 5学生齐读此段

 6优生根据提示试背诵这一段

三、讨论:(ABC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D由小组内讨论解决)

 1出示问题:

 A 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有何不同

 B 本文寓情于景很成功,愁苦之景欢乐之景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C 古仁人之心跟什么有关系他们有无快乐的时候呢

 D 作者引古仁人之心有何用意

 2 生独立思考自拟答案

 3 组交流

 4 题抽签答

 5 他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补充纠正。

 6教师评价总结并落实奖惩情况

四、总结全文。

五、堂上练习。

 投影文段阅读

 板书

 叙事:缘由

 景:――人(迁客骚人)

 描写:阴――悲

 晴――喜

 议论:古仁人之心:先天下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六、布置作业:

 1 诵5段(A类)

 2预习《醉翁亭记》

 3写第5段(B类)

本文在写洞庭湖全景是采用了一种大笔点染的手法,轻轻几笔就勾勒出洞庭湖的气势和动态,“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雄阔的气势尽展眼前。这种写景方法适合从全景上着笔,适于站在观景的远处或高处的角度来写景。

但要把景物写的细致而美丽还需要如下的写法:

1、抓住景物的色彩。

色彩对景物的特点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颜色,如《岳阳楼记》里写洞庭湖水天相衬时这样描绘“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写岸边水洲的景物时却这样描摹“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寥寥数笔,给我们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的感觉,让人读了喜不自禁。

再看相同的景物不同的时间也有不同的颜色,比如有诗云“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春天早晨海边之景,色彩浓烈而活泼,而范仲淹描绘洞庭湖的晚景却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则给人更多的感受是淡雅而安静的。

2、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是《岳阳楼记》又一大特色。

我们知道写景的文章中,一般都会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只有这样,文章才会有感染力,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动静结合,所绘景物才有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范仲淹在这方面可谓是一流大家,手法不俗,如绘春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一动一静相得益彰,“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短语。

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3、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是《岳阳楼记》的精致写法。

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

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

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扩展资料:

《岳阳楼记》一文写作上最大的特点莫过于该文虽以“岳阳楼记”为题,但除第一节外,文章的主要内容却并不是写岳阳楼,而是写岳阳楼外广阔浩渺、气象万千的洞庭湖,写迁客骚人登楼看湖而产生的不同的览物之情,特别是写作者由此引发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记楼不写楼,借“离题”之笔巧写人生情怀

第一,文中第二节所写的洞庭湖胜景乃是设想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胜景,这就突出了岳阳楼的人文价值。

文章第二节首句“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即点明了岳阳楼的这一人文价值。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作者才把自己在文中描绘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湖景象,称之为“岳阳楼之大观”。可以说,方便人们登楼观湖乃是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一个主要目的之一。

第二,文中第三、四节所写的迁客骚人在阴晴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登楼观湖的“览物之情”,这既是对上文所谓“岳阳楼之大观”进一步地具体描写,更和刻在岳阳楼上的那些“唐贤今人诗赋”相照应。这就使文中所写的洞庭湖胜景更成为“岳阳楼之大观”。

第三,某种程度上讲《岳阳楼记》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即托“岳阳楼之大观”,言作者胸襟抱负之志。

这些内容看似与写岳阳楼没有任何关系,其实不然。因为这些内容是由前文写迁客骚人登临岳阳楼观览洞庭湖胜景而表现出来的“以物喜,以己悲”的精神操守而自然联想出来的,并且这里所写的“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怀和上文所写的迁客骚人登岳阳楼看洞庭湖胜景而表现出来“以物喜,以己悲”的精神操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以说,这篇文章自始自终都是写迁客骚人登临岳阳楼观览洞庭湖而生的“览物之情”,所以全文都没有一句真正的离题之笔。同时,作者在这里也是借“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高尚精神,呼应文章开头,赞誉虽遭贬谪但仍积极有为并重修岳阳楼的好友滕子京,这就使这些内容更与岳阳楼有了紧密的联系。

《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怀。

目录

原文

注释

成语

字词讲解

古汉语句式

诗词鉴赏

全文分析

问题研究

作者介绍

创作背景

关于岳阳楼

展开

编辑本段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ǔ)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sha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yín)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

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ié)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yī)!微斯人, 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古文翻译

  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在岳阳楼上刻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上。连接着远处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水波浩荡的样子,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景象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如此,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边直到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官员和诗人,大多在这里会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的雨繁密的样子,接连几个月都不放晴,阴冷的风呼啸着,浑浊的水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自己的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贾和旅客不能赶路,桅杆倾倒,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猛虎吼叫猿猴哀啼。(这时候)登上这座楼来,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感叹到极点而感到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的海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和小洲上的花草,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来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啊?这时登上这岳阳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那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时间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编辑本段注释

  记: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念)。

  1)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死后谥(shì)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岳阳楼

[岳阳楼]

岳阳楼

在湖南岳阳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2)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3)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滕子京,名宗谅,子京是他的字,范仲淹的朋友。古时朋友间多以字相称。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做州郡的长官。巴陵:郡名,即岳州,治所在今湖南省岳阳市。

  4)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越,及,到了。

  5)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政,政事;通,通顺;和,和乐。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6)百废具兴:各种该办而未办的事全都兴办起来。废,各种荒废的事业。具,通“俱”,全,皆。兴,复兴。 

  7)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增,扩大。旧制:原有的建筑规模。

  8)唐贤今人:唐代和现代(宋)的名人。

  9)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属,通“嘱”。作文,写文章。以,用来,连词。

  10)予观夫巴陵胜状:夫,语气助词,不译。胜状,胜景,好景色。一:全。

  11)衔(xián)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衔,衔接。吞,吞纳。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汤汤(shāng):水流大而急。 

  12)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际涯:边。(际、涯的区别: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的边界)。

  1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朝,在早晨,名词做状语。晖:日光。气象,景象。万千,千变万化。

  1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此,这。则,就。大观,雄伟壮丽的景象。

  15)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备,详尽,完备。矣,语气词“了”。之,的。

  16)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通:到达

  17)南极潇湘:南面直达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南,向南。极,尽,到,到达。 

  18)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迁客,降职远调的官吏。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会,聚会。于,在。此,这里。

  19)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览,看,观赏。得无……乎,莫非……吧,大概……吧。异:不同。

  20)若夫霪(yín)雨霏霏(fēifēi):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下文的“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论述。“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又如”霪(yín)雨,连绵不断的雨。霏霏(fēi),雨(或雪)繁密的样子。霪,过多。

  21)开:原意指解除,本文中指天气放晴。

  22)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阴,阴冷。号,呼啸;浊,浑浊。排空,冲向天空。

  23)日星隐曜(yào):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光辉。

(23)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岳,高大的山。潜,隐没。形,形迹。

  24)樯(qiáng)倾楫(jí)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樯,桅杆。楫,船桨。倾,倒下。

  25)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冥冥:昏暗的样子。

  26)斯:这,在这里指岳阳楼。

  27)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则,就。有,产生……(的情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惧怕别人批评指责。去,离开。国,国都,指京城。去国,离开京都,也即离开朝廷。畏,害怕,惧怕。忧,担忧。谗,说坏话。讥,指责。

  28)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萧然,萧条的样子。感,感慨。极,到极点。而,表示顺接。者,代指悲伤感情,起强调作用。

  29)至若春和景明:如果到了春天气候暖和,阳光明媚。至若,像那。春和,春风和煦。景,日光。明,照耀。

  30)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一丝波澜。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31)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一,全。万顷,极言其广。

  3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沙鸥,沙洲上的鸥鸟。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指美丽的鱼。鳞,代指鱼。游:指水面浮行。泳,指水中潜行。

  33)岸芷(zhǐ)汀兰: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芷:一种香草。汀:小洲。

  34)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35)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而或,有时。长:大片。一,全。空:消散。

  36)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

  37)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是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38)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碧玉一般。璧,圆形的玉。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

  39)渔歌互答: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答,应和。

  40)何极:哪里穷尽。极:尽头。

  41)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

  42)宠辱偕(xié)忘:荣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偕,一起。宠,荣耀。辱,屈辱。

  43)把酒临风:端酒面对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临,面对。

  44)洋洋:高兴得意的样子。

  45)嗟(jiē)夫:唉。嗟夫为两个词,皆为语气词。

  4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心,思想感情(心思)。

  47)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异,不同于。为,这里指心理活动。二者,这里指前两段的“悲”与“喜”。

  4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4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中做官担忧百姓。意为在朝中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

  50)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意思是远离朝廷做官。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51)是:这样。进:在朝廷做官。退:不在朝廷做官。

  52)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其:指“古仁人”。必:一定。

  53)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54)时六年:庆历六年(1046)

编辑本段成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范曾手书 岳阳楼记 全文]

范曾手书 岳阳楼记 全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旷:开阔;怡:愉快。

  “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就是了

  “政通人和”:政令推行顺畅,人民团结;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百废具兴”:许多被废置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现在规范词形写作“百废俱兴”。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雨霏霏”:形容细雨连绵不绝的样子。

  “波澜不惊”:是岳阳楼月夜里风平浪静时的景色。现在一般的说法是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自乱阵脚,不惊不诧。

  “一碧万顷”:一片碧绿,广阔无际。顷,极言其广。

  “岸芷汀兰”: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

  “宠辱偕忘”: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春和景明”:形容春风和煦,阳光明媚。

编辑本段字词讲解

一字多义

  以: 1)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2) 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 1) 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

  2)表句尾感叹 嗟夫

  观: 1) 看 予观夫巴陵胜状

  2) 景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 1)尽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穷尽 此乐何极

  3)表示程度深 感极而悲者矣

  或: 1)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 

  2)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空:1) 天空 浊浪排空

  2) 消散 长烟一空

  通: 1) 顺利 政通人和 

  2)通向 北通巫峡

  和:1)和乐 政通人和

  2)和煦 春和景明

  居:1)处在 居庙堂之高

  2)居住 面山而居

  3)停留 不可久居

  一: 1)一片:一碧万顷

  2)全: 长烟一空

  3)整个: 在洞庭一湖

  开: 1) 放晴: 连月不开

  2)打开: 开我东阁门

  3)开设 设置:旁开小窗

  则: 1) 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为 :1) 行为,活动 :或异二者之为

  2) 作为: 全石以为底

  属:1)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

  2)连接:属引凄异

  3)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景: 1)风景,景致:四时之景不同。

  2)日光,阳光:至若春和景明。

  3)景象;情况:晚景之计如何

  渔:1)捕鱼的人,渔夫:渔歌互答

  2)捕鱼:临溪而渔

  临:1) 面对:把酒临风。

  2)临:来到:临溪而渔

  3) 到,至:东临碣石

  4)靠近,坐落于:翼然临于泉上

  进: 1)在朝廷做官:是进亦忧,退亦忧

  2)奉献:进尽忠言

  微:1)要没有,要不是:微斯人,吾谁与归。

  2)微小,轻微:名微而众寡。

  3)秘密,偷偷:微闻有鼠。

  4)稍微,稍稍:土膏微润。

  具:1)都;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详细地:问所从来,具答之。

  3)具备:有各具情态

  胜:1)非常美好;美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2)胜过;超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胜任,禁得起: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禁住,忍受得住:驴不胜怒。

  会:1)会合,聚会: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2)恰巧,正好:会天大雨。

  3)必然,一定:长风破浪会有时。

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动词作形容词,被贬谪的)

  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7锦鳞游泳(用锦鳞代指鱼群)

  8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9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10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事态; 今义:天气变化)

  2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

  4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

  5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

  7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 今:准备)

  8增其旧制(古:规模 今:制度)

  9作文(古:写文章 今:作文)

  10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

  11则有去国怀乡古:国都;今:国家

  12则有去国怀乡古:离开;今:前往

  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

  14越明年古:及,到;今:越过

  15宠辱偕忘古:荣耀;今:恩宠

  16沙鸥翔集古:群鸟停息在树上;今:集体,集中 17进亦忧古:在朝廷做官;今:前进

  18退亦忧古:不在朝廷做官;今:后退

通假字

  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2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编辑本段古汉语句式

  1倒装句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2判断句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语气。)

  3省略句

  例: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滕子京”。)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分松滋、太平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 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之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何等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3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霪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怎能不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呢?

  第4段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古文观止》的作者总评本文说:“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这一评语确实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实质。

编辑本段全文分析

中心思想

  这篇记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主题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一提起岳阳楼,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范仲淹,千古名文《岳阳楼记》, 想到其中表明范仲淹宽阔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会赞颂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可以说,人们把太多的目光和关注给了范仲淹,而很少会有人想到功不可没的滕子京。 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从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

相同点:两文作者欧阳修与范仲淹是同一时期的人,且身居高位,而且正是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才被贬,文章写于两人被贬之后,都是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不同点:《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所追求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主要突出一个“忧”字,但《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所追求的是与民同乐,突出一个“乐”字,这两种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从写作手法上进行比较:

相同点:

1、两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在写景时都注意了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如《岳》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迹涯”这句话就充分抓住了水的那种波澜壮阔的特点,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那种宏伟的景象,再比如说《醉》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短短2句话就将早晚的景象描绘了出来,写出了山谷“晦明变化”的特点;

2、两篇文章都注意了骈散结合,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3、两篇文章都注意了动静结合,如《岳》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句话,描写了宁静的夜晚岳阳楼的景象,其中“静”字突出了夜晚的宁静,“浮光跃金”中“跃”又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两者相结合,就将夜晚宁静却又不乏生气的特点写了出来,《醉》中“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既写出了树林枝叶繁茂,又写出了鸟的叫声,给人以一种生动,不乏味的感觉;

4、两篇文章语言都很生动凝练,如《醉》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只有21个字,却将四季的景象都描绘了出来,且都抓住了它们的特点来写。

不同点:1、《岳》中的景物描写给人以一种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的感觉,《醉》中一开始的景物描写则给人以一种九曲回肠的感觉,如第1节中“林壑尤美”中一个“尤”字,就将琅琊山从众多山中突出了出来,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中一个“闻”字就将读者从琅琊山带到了泉水,下文又从一个“峰回路转”由泉写到了泉上的亭,这样环环相扣,吸引着别人去往下看;

岳阳楼记

朝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霪雨 通:*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赏析:

《岳阳楼记》全文有三百六十八字,共六段。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二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有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三、四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本文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岳阳楼记>第一段:

①交代写作背景;②叙述了重修岳阳楼的作记缘由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349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