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
看《灯笼》一课的时候,我的解读是通过对灯笼往事的回顾,逐层铺垫,最后表明自己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为保家卫国作出自己的贡献,哪怕现身!对于文本特质的解读,我认为本文运用了一线串珠的方法,叙事与抒情双线交织,以小见大。从单元目标的角度来看,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有情感价值(长幼情笃、母子情深、岁月沧桑),有风俗习惯(乡俗还愿、元宵佳灯、族姊远嫁、朱砂描红),历史文化(汉献帝伴灯、辛弃疾挑灯看剑、霍嫖姚、李广、裴度、蒙恬等英雄人物)。鉴于此,我将文章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从春节中走来,如果用一种物品来代表纯洁,你会选择哪种物品呢?
学生说某一个物品之后,就让他们说一说关于这个物件的事情。比如饺子,大家一起包饺子的高兴,和谐,温馨。
比如放鞭炮,大家在一起的开心快乐。
如果有学生提到灯笼,就说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他对灯笼也很有情节,那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箫的《灯笼》。
如果没有谈到灯笼,那就直接引出作者对灯笼有着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一起跟着吴伯箫走进《灯笼》。
二、预习检查
1、生字:溺炕、神龛、犬吠、争讼、斡旋、怅惘、幽悄
3、背景:九一八
三、感知灯笼
1、这里以“灯笼”为话题,主要写了关于灯笼的哪些事情呢?
接祖父的灯,上学的灯,乡俗还愿的灯,元宵节的灯,族姊远嫁的灯,用朱砂描红的灯,汉献帝的灯,历史上的灯,愿做灯的马前卒。
2、能不能把这些事情的顺序调位呢?交换一下,不要把第一件放到第五件的位置。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去发现每件事情背后的情感特征。
迎接祖父:对亲情的怀念。
母亲吩咐:对母爱的珍爱。
乡俗还愿:乡俗的温暖。
元宵节的:乡间习俗的热闹,喜悦。
族姊远嫁:家庭破落的伤感。
朱砂描红:对灯笼文化的热爱、迷恋。
汉献帝的灯:同情、怜悯。
英雄的灯:历史人物激励自己奋勇向前,感情是逐层深入。
本文是按照由个人情感到像素温暖,再到历史文化,最终提升到自己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是逐层递进的,由小我到大我由个人的历史由个人到国家逐层递进的关系
这是以小见大的方法,也是一线串珠的方法
品性语言感受多种表达方式,肾结合的妙处
评选三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
学生,系统文本找出文中的抒情句议论句
议论句: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真的,灯笼的缘结的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抒情句:我愿做灯下的马前卒。
本单元的抒情句、议论句有哪些?
议论句: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抒情句: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间接抒情: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动作)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语言)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场面)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