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学反思指的是什么?反思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2、教学反思指的是什么?反思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第1张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值得推广。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都需要相应的变革,变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其实践活动的反思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不仅是重构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教师的自我反思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研究方法不同于传统教育研究中的经验总结法,它是贯穿于整个教学生活的行为,反思切入点的多样性使得反思活动本身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反思

凡是对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过的教育教学现象所进行的一番认真思考。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行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反思之后用自己的观点、看法,评价用于自己的实践教学就是改进教学的行动。一边教学一边反思,教学与反思研究相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二、教师要提高反思能力

反思是教师教学中一种内省活动,也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要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要有自我监控能力:提高自我的观察、判断、评价和设计的能力。要求有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认识,评价进而产生的价值感、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要求有职业意识。

2、要有教学监控能力。在教学活动内容中,教师每人要求写有效的教学计划,即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之前。明确教学课程内容、学生兴趣和需要,学生发展水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可能的教学效果。

3、要有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在课堂上密切关注所有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随时准备应付课堂上的偶发事件。

4、教学中,师生言语互相沟通,教师要努力以自己积极的态度感染学生,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5、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回答、作业、交流、操作等学习行为进行及时评价,或指导学习主体或同伴对学习行为进行评价。

6、教学反思。课上完后,对自己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把它记录下来。

三、 教师要写教学反思

反思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当中,而不是某一个阶段的特殊任务。所以要求每一堂课后写一写简短的篇反思。至少每学期写10篇,两篇上交学校存档。一篇反思经验总结交教导处。

  篇一: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的确,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作为刚刚担任五年级语文教师的我,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我觉得一节好的语文课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情感共鸣中学习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例如《怀念母亲》一课,作者通过介绍自己对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怀着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和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你喜欢自己的母亲吗?谁能列举一件小事谈一谈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简短的一句话,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学生纷纷发言。正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简单的交流中,学生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正是基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正是基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不到一年的语文教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验。是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课堂上,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每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上课时,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结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尽量领悟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著,领略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回顾我听过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及自己短短的语文教学经历,特别是在整体批阅了学生的第一篇作文之后,我真正地意识到:小学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只有学生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品味、描写中,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因此,我不断鼓励我的学生坚持观察周围的一切,要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演变成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丰富资源。

 总之,我期盼着:我的语文课堂会变成孩子们学习知识、放飞梦想的理想舞台。

  篇二: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

 4”你真棒“。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如坠雾中。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中,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确实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 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曼谷的小象》,一节课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要求四人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点理解小象拉车、洗车部分,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你觉得小象怎样,哪些词语表现了小象的聪明、乖巧?小象为什么会这么聪明、乖巧?“第三次大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帮忙,我们还有哪些办法把车拉出来?“第三次合作学习,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毫无意义。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这较多出现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第七册的《新型玻璃》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读研专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请自主选择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新理念,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专挑”科技含量高,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种别人的田,荒自家的园“,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让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例如,某教师教学《家》(苏教版第一册)时,这样活跃课堂,进行学科整合:1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都在哪里?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它们的家吧。2(学生画画、展示了十分钟后)让我们再来当一回小音乐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国》,边唱边做动作(学生刚入小学,不少人不会唱这两首歌,教师又是范唱又是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唱,再表演,花去近半节课时间)。

 我们不能否认,绘画、唱歌、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更活泼,可以带给学生欢乐,使语文学习更快乐;增强课堂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开阔视野,()使语文学习效率更高,更能体现大语文观。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语文课堂,学科之间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应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服务,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如果为追求气氛而”艺术“,为整合而”凑合“,结果只能是语文学科丢失本性,异化本质。

 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篇三:

 谈到教育案例,总有一些人不屑一顾。在他们眼里,那不过是”小儿科“、”下里巴人“,充其量是”通俗唱法“,难登大雅之堂。其实不然,蕴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则则鲜活的教育案例,凝结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聪慧睿智、文化底蕴、教育情感,更凝结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以及敬业奉献的精神。不仅如此,案例(教育故事)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方法,日益受到教育界领导和同仁们的极大关注,围绕教育故事展开的活动亦日益增多。据此,本文拟从操作的层面上对案例的内涵、结构、价值及其撰写分别进行阐述,以进一步加强对案例的认识,提升”案例活动“(以案例为中心展开的活动)的水平,进一步彰显教育案例所特有的魅力,让教育案例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绽放出更加动人的光彩。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

 简单地说,教育案例就是以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中心人物和事件为素材,经过提炼而形成的体现新时期教师专业化素养的典型的记叙性短文(教育故事)。具体分析如下:

 (一)从案例所反映的对象讲,指向一个中心事件和人物。具体说,一个案例往往指的是一件事,也可以说,是个教育故事。

 (二)从案例的形成过程看,是精心提炼的过程。

 (三)从案例的内容讲,应体现教师专业化素养。

 专业化素养主要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其中,专业精神是灵魂,专业理念是核心,专业知识和能力是保证。而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表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

 (四)从案例的主要特征讲,典型是案例的生命。

 案例的典型可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第一、是从案例的内涵看,典型案例所反映的内容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感人至深。

 第二、是教师处理解决问题的典型(主要指教育机智)和教育效果的典型。

 (五)从案例题材看,是一片精彩的记叙性短文。也可以说是一则教育故事。

 二、教育案例的结构、分类、特征

 (一)案例的结构

 案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案题、案情、案析。

 第一、案题。案题即案例的题目,好的题目能点亮读者的眼睛。案例既然是记叙性短文,它的题目就应该鲜明、生动、形象,不应该是论述式、说理式的题目。

 第二、案情。即案例的来龙去脉,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及其结果。如果说案题是案例的眼睛,案情则是案例的主体部分,也是整个案例最具魅力的部分。

 第三、案析。案析即对案例的分析。具体地讲,就是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对案例进行分析。案析一要有针对性,二要论点鲜明,三要升华到理论的层面上,文字一般在200—300字左右。

 (二)案例的分类。案例可以从四个角度去分:

 第一,从案例的成功与失败分:有成功的,有失败的,还有成功和失败相结合的。

 第二、从案例的内容分:可分为教育案例、教学案例、管理案例等。

 第三、从案例的写作方法分:有总结法和设计法。所谓总结法,是指通过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回顾,提炼而成的案例;所谓设计法,是指通过先行设计,然后实践而形成的案例。

 第四、从案例的性质分:一是矫正性案例,即从问题出发,着眼于解决问题;二是发展式案例,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三)特征。一般来说,有三个特征。即真实性、典范性、情境性。

 三、案例(活动)的意义

 (一)典型案例具有示范价值和导向功能

 典型的案例一是可以彰显教师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的魅力,二是转变教育观念的示范,三是可以阐释教育的本质。

 (二)撰写案例是提升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撰写案例的过程是提升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的过程。一篇典型案例,是实践和理论相互融合的产物,它既要有理论的高度,又要有实践的深度。为此,每位教师在酝酿撰写案例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理论的学习和深入的实践。不仅如此,撰写案例的过程还是教育反思的过程,而教育反思是教师角色的核心特征,是教育创新的动力。无疑,撰写案例的过程就是提升教师素质的过程。

 (三)”案例活动“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有力抓手

 围绕案例开展的撰写、评比、论坛、结集等系列活动,具体、形象、生动、感人,它将现代教育理论寓于具体的教育情景中,它既可以使教师从感人的事例中受到震撼和感染,又能从案例所蕴涵的教育理论中深化理论知识,这两者结合就能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四)教育案例是展示教师教育成果的有效方式

 从我们接触到的教师以及他们的案例看,除了重视与不重视的因素以外,可以说,教育案例的水平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写作水平的综合反映。

 四、教育案例与个案研究报告的比较

 教育案例与各案研究报告在写法上容易混淆,现将两者的区别阐释如下:

 (一)内涵不同

 教育案例是通过对一个中心人物和事件的描写,以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故事。

 个案研究法是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它是针对一个特定的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全面、系统、深入、具体地追踪调研、阐明特征、阐明原因、揭示规律。

 从研究对象看,案例指的是一个个体,而个案研究指的是特定的个体,这个个体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从研究的方法讲,案例注重描写法、寓意法,()而个案研究注重跟踪法、归纳法;从研究的时间看,案例是以一个人、一件事情为对象,时间相对要短,个案研究是对特定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单位、地区)较长时间的跟踪调研,研究周期较长。

 (二)研究步骤不同

 教育案例是围绕中心人物、事件经反复提炼而成为教育故事。

 个案研究的过程是:一是确定对象,二是搜集资料,三是分析诊断,四是揭示规律,五是写出报告。

 (三)结构不同

 教育案例有案题、案情、案析三部分组成。个案研究报告有五部分组成:一是个案件简介,二是个案诊断,三是个案矫正,四是结果与分析,五是讨论。

 (四)写法不同

 教育案例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的手法,力求生动、形象、感人;个案研究报告主要运用记叙、议论、说明的方法,力求客观、准确。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小班主题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班主题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1

  活动目标:

 1、对分类活动有兴趣,能坚持。

 2、学习利用物体之间的差别进行分类与配对。

  材料提供:

 1、自制小丑三个,并在帽子上标有不同标记。

 2、魔术棒若干。

  操作层次:

 第一层次:学习按颜色进行分类,让小丑变出同色不同形的图形。

 第二层次:学习按形状进行分类,让小丑变出同形不同色的图形。

 第三层次:学习按颜色和形状进行分类,让小丑变出同形,同色的图形。

  指导建议:

 1、教师可让幼儿自己确定分类方法,与同伴合作游戏。

 2、第三层次可让能力较强的幼儿先完成。

  活动反思:

 本次数学活动的目标是引导幼儿学习用折剪的方法将平面图形二等分、四等分,并重叠验证部分和部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在活动的一开始,学习二等分的时候,我刚说完让幼儿帮助小熊来分蛋糕(圆形的),大家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都努力的想办法来帮助小熊,充分的融入到了活动氛围当中。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起了手回答说,“可以用笔在中间画一条线”,“用手指在中间把它撕开”(另外一个小朋友立刻就问:你怎么知道哪里是中间呢)这个问题已经被小朋友们发现了。

 带着他们自己的问题,孩子们又一次的展开了讨论和尝试。“只要把这个圆形对折一下就知道了。”又是孩子们自己的总结。在整个的活动中,我都大胆的让孩子们自己去操作、尝试、提问。他们的兴致比较的高,同伴间的合作和争论也此起彼伏。

小班主题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2

  一、活动目的

 1、知道母鸡会下蛋、孵小鸡。

 2、巩固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物体。

 3、体验在游戏中学习的快乐。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1、母鸡生蛋的视频,小鸡破壳而出的视频或。

 2、小鸡若干,大点数卡两套。

 3、分别画有1条虫、2条虫、3条虫的卡片若干。

  三、活动过程:

 1、鸡妈妈下蛋。

 (1)模拟母鸡下蛋的声音,引导幼儿自由交流:这是谁在叫?鸡妈妈在做什么?

 (2)组织幼儿观看母鸡下蛋的视频,指导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出鸡妈妈下了几个蛋。

 (3)引导幼儿操作《点数鸡蛋》,教师巡回指导。

 2、帮助找小鸡。

 (1)幼儿观看小鸡破壳而出的视频。

 教师:一天天过去了,我们来看鸡妈妈在做什么?鸡蛋有什么变化呢?

 (2)组织幼儿到贴有小鸡的草丛中与同伴一起玩"找小鸡"游戏,并交代游戏规则。

 (3)幼儿分享交流:我找到了X只小鸡。我在图卡上贴了X个圆点。

 3、捉小虫喂鸡。

 (1)将小虫的随意洒落在地上,引导幼儿玩游戏"捉小虫"。

 教师:小朋友们帮鸡妈妈找到了小鸡宝宝,鸡妈妈真高兴,现在她还想请大家帮忙,捉些小虫送给饿了的小鸡宝宝吃。

 (2)幼儿动手捉"草地上"的小虫,鼓励幼儿说自己捉到了几条虫。

 (3)引导幼儿将捉到的小虫送给鸡宝宝吃,要求一只小鸡吃一条小虫,两条小虫的卡给两只小鸡吃。

  四、活动延伸:

 1、音乐区:学唱《老母鸡》。

 2、美工区:涂色,添画"鸡的一家"。

  五、教学反思:

 这一话题,孩子们比较感兴趣,都愿意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

 本文扩展阅读:鸡是一种家禽,家鸡源出于野生的原鸡,其驯化历史至少约4000年,但直到1800年前后鸡肉和鸡蛋才成为大量生产的商品。鸡的种类有火鸡、乌鸡、野鸡等。而且鸡也是12生肖中的一属。

小班主题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3

  设计意图: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家园里有一个太阳和月亮,但是对于小班小朋友来说,还分不清什么时候会出现太阳,什么时候会出现月亮。

 孩子们对太阳是白天出现的,而月亮是黑夜才出现的这样的一个自然现象了解还比较模糊。《太阳和月亮》这节课中的白天和黑夜是一个最突显的素材,根据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的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再加上班上孩子喜欢琅琅上口的诗歌,于是,我尝试通过引导幼儿对儿歌的欣赏和音乐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体会文学作品的情趣。所以我选择了《太阳和月亮》这篇充满趣味性、童真性的诗歌,萌发孩子们对诗歌活动的兴趣,乐于参与集体教学活动。

  主题目标:

 1、有阅读图书的兴趣,会按画页的顺序阅读图书内容。

 2、能根据画面理解画面内容,体会画面内容的美好情感。

  半日活动时间安排:

 7:30——8:00晨间活动8:00——8:30生活活动(早餐)8:30——8:40 整理活动8:40——9:00集体活动9:00——9:10生活活动(入厕、喝水)9:10——9:40区域活动9:40——10:00生活活动(入厕、喝水)10:00——11:00户外活动11:00——11:10生活活动(入厕、盥洗)11:10——11:20餐前准备11:20——11:50生活活动(午餐)11:50——12:00散步12:00——14:30午睡

 一、晨间活动

 1、迎接幼儿入园,师幼主动打招呼问好,引导幼儿与家长告别。

 2、对幼儿进行"一摸三看",是否带危险物品入园。

 3、组织幼儿进行谈话活动,了解白天和晚上的不同。

 二、生活活动入厕:

 1、教师组织幼儿轻松、有序入厕,不推不挤,相互谦让。

 2、培养幼儿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引导幼儿便后认真洗手并正确使用自己的毛巾擦手。

 进餐:

 1、进餐前教师为幼儿介绍饭菜名称及营养,进餐中,做到细嚼慢咽,不催促幼儿进食,做到吃饱吃好。

 2、餐后用餐巾擦嘴,将餐具送到指定地方并自主进入班级区域。

 三、集体活动活动领域:语言领域活动内容:诗歌《太阳和月亮》

  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内容,学习说"……醒来了""……睡着了"认知发展:

 2、体验诗歌表现的"热闹"和"静悄悄"情感态度:

  活动准备:

 1、各种小动物

 2、音乐《公鸡的叫声》《快乐的早晨》《雪之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导入:播放音乐①听声音:(公鸡叫声)

 提问:听!什么声音?公鸡叫是在告诉我们怎么了?

 天亮了谁会出来呢?

 二、基本部分分段配乐理解诗歌内容。

 1、理解诗歌第一段内容。

 2、出示图一,播放音乐②

 3、感受热闹的音乐:随《快乐的早晨》的音乐,师生共舞。

 4、理解诗歌第二段内容。

 5、出示图二,播放音乐③教师小结:哦!小朋友们说得非常对!很安静一点声音也没有,我们来用一个好听的词语来说:静悄悄。

 6、配合音乐,整体感受白天和夜晚的不同。

 三、结束部分游戏:《白天和黑夜》。

 游戏规则:

 《快乐的早晨》的音乐时,小朋友离开座位,做花、草、小动物醒来蹦蹦跳跳的动作;《睡着了》音乐时回到自己的座位坐睡觉的动作。

 活动效果:

 四、区域活动

 1、美工区:《画太阳》

 材料投放:各种不同颜色的彩纸条、油画棒、水彩笔活动规则:

 (1)本区可进入6人。

 (2)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归类放好。

 重点指导:

 (1)掌握纸的撕法

 (3)引导幼儿画出不同图案的太阳。

 2、益智区:《拼图》

 材料投放:太阳、月亮、小动物的拼图活动规则:

 (1)本区可进入6人。

 (2)自主选取材料到桌子上操作。

 (3)活动后,会主动整理材料按类摆放。

 重点指导:

 指导幼儿按颜色和不同的形状进行拼图。

 五、早操、户外活动早操:小青蛙、功夫宝宝、幸福的脸

 户外活动

 1、集体活动:《多变的呼啦圈》

 玩法:幼儿分成两组,5——6个呼啦圈并摆在地上幼儿一个一个的跳过去,哪组最先到达终点,哪组获胜。

 2、小组游戏:

 《好玩的报纸》

 玩法:

 a、拿一张旧报纸,尝试各种玩法。

 b、学习将报纸铺在地上,双脚并拢从报纸上跳过去。

 c、将报纸揉成团向上,向前扔。

 《追沙包》玩法:教师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幼儿用力将沙包投出,另一组幼儿待沙包落地后,迅速跑去捡沙包,捡到沙包第一个跑回来者为胜,从中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及练习定向跑。

 3、自选游戏:

 器械:

 呼啦圈、大、小沙包、滑滑梯等。

 要求:

 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行选择器械进行游戏。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利用彩纸的多色性,和幼儿一起感受了与彩纸游戏的乐趣。

 活动中,教师不仅引导幼儿学会了单的撕贴彩纸的方法,还让他们通过色彩的搭配练习,进行创建“大花园”,巩固幼儿对常见色的认识,更让幼儿在撕纸、粘贴活动中感受到集体创作的乐趣。

 其实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他们对颜色还不能很好的辨认,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学会辨别色彩与搭配,更注重了一些细节性的动作提示,以及语言提示,让幼儿随着活动环节的深入不知不觉的学会了这些知识,也让创建“美丽的花园”这一节活动变得更加精彩。

 此节美术活动的成功之处,也在于教师巧妙运用了一些教学方法的原因,如:语言暗示、肢体演示、情境创设等。在感受作品成功的这一环节时,为了让全体幼儿都能感受到这份快乐,教师又采用了引导幼儿集体创作的方法,使幼儿在体验合作的乐趣中再次感受创作成功的快乐。

小班主题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4

 一、设计思考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

 ①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

 ②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习俗。指黄豆做的粽子、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

 ③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

 ④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⑤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二、各年龄段主题活动目标年龄段 小班主要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氛围;

 (2)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一起做做、玩玩、尝尝,共享节日的快乐。

 三、主题活动实施概况

 四、主题活动环境创设及资源利用环境创设

 (1)园内大厅布置"赛龙舟"的场景;

 (2)班级中陈列幼儿收集的与端午节有关的物品,悬挂艾草、粽子、鸭蛋、香包等;

 (3)各班以端午节为主题更换主题墙饰,展示幼儿参与端午节活动的全过程及在活动过程中的发现、收获与体验:

 ①中、大班可以以"我的调查"、 "我的发现"等为标题展示幼儿端午节活动进展情况,如:有关端午的问题以及对端午的传说与习俗方面的调查资料等;

 ②小班则可以以"我们在端午节里"为题展出幼儿的活动情况;

 (4)区域中提供与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如:

 ①图书角:提供有关端午节的图书、,供幼儿欣赏、阅读;

 ②体育角:提供"赛龙舟"游戏所需的竹竿、彩条、纸棍、小旗等,供幼儿游戏;

 ③动手区:中、大班提供纸、线等材料供幼儿尝试包粽子、缝香包、编鸭蛋网,小班提供油泥让幼儿尝试自制绿豆糕、鸭蛋。

 (5)家长园地:介绍主题活动中须请家长配合的内容、主题活动进展情况等

 资源利用

 (1)请家长协助幼儿进行相关资料的调查及收集,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

 (2)请家长来园参加活动,和老师、幼儿共同感受节日做做、玩玩、尝尝的快乐;

 (3)在本地组织"赛龙舟"活动时,组织师幼前往参观并摄像

 五、主要教育活动方案

 (一)小班活动一:参观端午节的环境主要涉及领域:社会

 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园内环境,感受节日氛围。

 2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一些习俗。

 3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园内布置的端午节的环境。

 活动过程:

 1谈话,激发参观兴趣。

 2参观园内环境,自由交流、讲述与端午相关的物品。

 3集体交流,了解端午节的有关习俗。

 ★指导语:

 ①你看到了什么

 ②幼儿园里为什么要挂这些东西

 活动二:好吃的粽子主要涉及领域:科学

 活动目标:

 1知道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通过观察,了解粽子是由粽叶、糯米等包成的。

 2喜欢吃粽子,通过品尝活动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愉快。

 活动准备:

 1粽叶、糯米、棉线。

 2煮熟的粽子、生粽子人手一只。

 活动过程:

 1观察粽子,知道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激发活动兴趣。

 2进一步观察粽子的外形、气味等特征。

 ★指导语:粽子是什么样子的闻起来有什么味道

 3观察包粽子的材料,了解粽子的制作过程。

 (1)知道材料的名称,了解其用途。

 ★指导语: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呢怎么包

 (2)观察老师包粽子、煮粽子的过程。

 4品尝粽子,体验快乐。

 (1)探索剥粽子的方法。

 (2)品尝粽子,与同伴说说自己吃的粽子的口味及自己吃粽子的心情。

 活动三:绿豆糕主要涉及领域:艺术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油泥自制"绿豆糕",感受做做、玩玩的快乐。

 2注意保持桌面的干净,有良好的活动习惯。

 活动准备:

 小盒、油泥、装绿豆糕的塑料盒、各种玩具等辅助材料。

 活动过程:

 1观察绿豆糕的外形,激发兴趣。

 ★指导语: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制作绿豆糕的方法及要求。

 (1)讨论制作绿豆糕的方法。

 ★指导语:怎么做绿豆糕(根据讨论情况,请个别幼儿示范绿豆糕的制作方法。)

 (2)讨论制作绿豆糕的要求。

 ★指导语:做绿豆糕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课上,我把重点放在了端午节的习俗上,如: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做香包、挂艾草等,以及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这些习俗中,孩子们对包粽子比较熟悉,其次,对赛龙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其他的习俗在我们这里并不多见,所以就没有作为重点去讲。而且端午习俗较多,也都离孩子生活经验较远,只需孩子了解,所以没有讲得太细,以免内容深奥不便于孩子的理解。我需要注意的地方是语言组织以及提问上,应该再贴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才会有更好的课堂气氛。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班游戏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班游戏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1

  活动目标

 1练习从高处向下跳,发展幼儿身体的平衡能力

 2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

  活动准备

 1宽敞、平坦的场地。

 2自制青蛙胸饰(幼儿每人1个)。

 3教师用自制青蛙妈妈、小蛇胸饰各1个

 4蚊子若干(散落放置在"池塘"里,幼儿每人1~2张)。

 5凳子(高20~40厘米,充当荷叶,幼儿每人1个,教师1个6儿歌(见游戏资料)

  活动过程

 教师戴胸饰扮演"青蛙妈妈",带领全体幼儿扮演的"小青蛙"走到"池塘"周围,各自找到一片"荷叶"(凳子),站上去休息"青蛙妈妈"和"小青蛙"一起说儿歌:"小青蛙,捉害虫,轻轻跳进池塘里,啊呜啊鸣吃个饱。""小青蛙"听到"吃个饱"后,马上从"荷叶"上跳到"池塘"里,弯腰捡起一张蚊子,捉"蚊子"吃另一名教师戴胸饰扮演"小蛇",游(慢跑)到"池塘"里"青蛙妈妈"看到"小蛇"游来了,对全体"小青蛙说":蛇来啦!小青蛙快快站到荷叶上。""小青蛙"听到了,马上把手中的"蚊子"扔到"池塘任到一片荷叶"上去站好。"小蛇"抓不到"小青蛙",游出"池塘游戏可反复进行。

  游戏规则:

 1当"青蛙妈妈"说到"吃个饱"后,"小青蛙才能跳到"池塘"里。

 2听到"蛇来啦","小青蛙"马上回到"荷叶"上站好,否则会被"小蛇"抓走,停止一次游戏

 3 "小青蛙"每次只能到"池塘"中捉一只"蚊子子

  指导建议:

 1此游戏适宜在宽阔、平坦的软地面上进行。"池塘"的大小可以根据本班幼儿人数进行调整

 2凳子可以用其他材料代替,如平衡木、地垫等高度可以根据本班幼儿实际能力调整

 3幼儿向下跳跃日时扌,教师要提示幼儿轻轻跳进"池塘"里。

 4当听到"蛇来啦"时,教师要提示幼儿注意安全,踩稳凳子再上。

 5扮演"小蛇"的教师要慢跑着去捉"小青蛙"同时注意保护幼儿安全地踩到凳子上。

 6游戏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反复进行。儿歌小青蛙,捉害虫轻跳进池塘里啊鸣啊鸣吃个饱

  活动反思:

 这是一个体育游戏活动,活动的目的是使幼儿学习、掌握青蛙跳的姿势,发展幼儿的跳跃能力,并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小班幼儿对模仿动物比较感兴趣,幼儿一般模仿的都是小白兔、大老虎等,模仿小青蛙对幼儿来说比较新颖,可以充分的调动幼儿的兴趣,在选材方面比较适合小班幼儿年龄发展特点。

 活动前我准备了大荷叶和“害虫”。在准备部分,我扮演青蛙妈妈来找我的蝌蚪宝宝,带领宝宝做手部、腰部和腿部的运动,宝宝从蝌蚪变成了青蛙。准备活动是为内容服务的,我设计的准备环节与内容一致,这是比较好的;但也有不足之处,青蛙喜欢蹲跳,如果加上了蹲跳动作,准备活动可以更好。

 基本过程我主要设计了小青蛙练本领,我先带领幼儿去荷叶上玩,先示范青蛙怎样跳,然后再进行动作讲解,边讲解的时候幼儿边做动作,然后幼儿自由练习。运动后请幼儿坐到荷叶上面休息,休息时告诉青蛙宝宝最大的本领是捉害虫,请幼儿学习捉害虫的方法,幼儿学的非常认真,积极性很高,幼儿存在个体差异性,在幼儿练的过程中有些幼儿姿势做的不到位,我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活动中孩子们始终处于兴趣盎然的情趣中,使气氛达到了xx。整个活动比较符合孩子们的身心特点,发展了孩子的协调能力,齐心合力消灭害虫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这次体育活动,孩子们感受到了快乐,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身体,掌握了技能。本节课始终贯穿于游戏中,使活动生活化,便于孩子接受,避免了枯燥乏味,把体育活动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活动。

 不足:

 1过平衡桥时教师没有示范,幼儿比较三随意。

 2语言不够童趣化。

 3害虫贴的太高了,幼儿很难捉到,应该降低高度。

小班游戏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2

  目标:

 1、熟悉音乐旋律,尝试双手同时在铃鼓上随乐一下一下地演奏。

 2、通过找害虫的游戏情境及教师的语言提示,能随乐用乐器表现青蛙跳,用动作表演躲猫猫和吃虫。

  准备:

 1、拴好绳子的铃鼓16个。

 2、16名幼儿围成半圆坐。

 3、音乐《快乐的一只小青蛙》

 4、小池塘、稻田。

 5、彩虹伞。

  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出示池塘背景图):今天天气真好呀!青蛙妈妈要带小青蛙宝宝们出门去玩。我们跳呀跳呀,跳到池塘里,与妈妈玩捉迷藏吧!咦,看见一条小虫子,啊呜一口吃掉它。

 二、动作创编。

 师:小青蛙的小脚可喜欢在荷叶上跳啦!我们的身体是一片小荷叶,你们想在身体的什么地方跳啊?

 三、教师带领幼儿随乐律动。

 师:小青蛙在哪里啊?哪个小朋友找到了?

 师:现在我们去找一个虫子吃吃吧!(教师再次带领幼儿随乐律动。)

 师:咦?这次我们吃到了一条什么虫子呢?

 师:又发现一条虫子,我们快去吃掉它!(教师第三次带领幼儿随乐律动。)

 小结:虫子和青蛙都隐藏在小池塘中,露出身体一部分方便幼儿寻找。

 四、乐器加入。

 1、教师出示乐器,并引导幼儿使用乐器。

 师:你知道吗?我们每只小青蛙都有一片小荷叶呢!现在妈妈这里有一片小荷叶,妈妈先把小荷叶慢慢地挂起来,你看妈妈哦,我会在荷叶上跳啦!

 2、幼儿尝试使用乐器。

 师:小青蛙,你们会在荷叶上跳吗?拿出你们的小荷叶挂在脖子上。(教师检查铃鼓佩戴情况。)

 五、增加新的游戏情境:稻田里捉虫子。

 师:接下来我们要去帮农民伯伯到田里去捉虫虫了,农民伯伯的田里啊,有虫虫了,要请青蛙宝宝们去帮忙啦!虫虫到底长在绿色的田里还是**的田里,我也不知道,我们等下来找找看吧。

 (游戏4遍,每次结束请一位幼儿上去找一块颜色的田反过来看有没有虫虫。)

 师:原来虫虫都生活在什么颜色的稻田里呀?(绿色)

 六、放松。

 师:农民伯伯说要奖励你们一朵五彩田田,我们到五彩田田上来捉虫虫。请宝宝们起立,站到五彩田田的边边上。

 师:现在请青蛙宝宝们轻轻跪在五彩田田上。(游戏1遍)师:捉到虫虫高兴吗?

 师:虫虫捉完啦,请宝宝们把捉虫虫的神器拿下来,轻轻地放到妈妈这里。

  实录:

 一、引入

 T:呱呱,我是谁啊?

 S:小青蛙。

 T:对了,我是青蛙妈妈,你们是?

 S:青蛙宝宝

 T:今天啊,妈妈要带你们到池塘里去玩,玩一个好玩的游戏,最后我们还要捉虫虫。最后我们要干什么啊?

 S:捉虫虫。

 T:对了,最后我们要捉虫虫。

 T:青蛙最喜欢的一个本领就是跳,对不对?那现在我们的小身体就是一片小荷叶,你们想在哪里跳?

 S摸摸肚子

 T:哦,那我们就在肚肚上跳一跳。

 二、律动(师带幼儿共同游戏一遍。

 语言提示:捉住了一只小虫虫,啊呜一口吃掉它。)

 T:刚我们在哪里跳啊?

 S:肚肚。

 T:那你们还想不想在肚肚上再条一遍啊?刚刚妈妈跟你们玩了一个什么游戏啊?

 S:捉虫虫。

 T:哦,捉虫虫的游戏,在这个之前还玩了一个什么游戏?(提示:教师做躲猫猫的动作,"躲"、"呱")

 T:捉迷藏,躲猫猫的游戏。

 总结:

 T:妈妈带你们出门,先跳,然后玩了一个躲猫猫的游戏,然后又捉虫虫了。那我们再去捉虫虫好不好?再去吃好多好多虫虫。(师带幼儿第2次游戏。)师带领幼儿强化第三段音乐的动作,语言提示:捉住了一只小虫虫,啊呜一口吃掉它。

 T:妈妈说,这个池塘里藏着我家青蛙宝贝呢,你们找找它藏在哪里啊?你们怎么发现的?

 S:大眼睛。

 T:青蛙宝宝,来玩躲猫猫,捉虫虫了。

 T:除了肚肚上,还可以在哪里跳?

 S:胸口

 T:胸口,可以吗?

 (师带幼儿第3次游戏)

 T:吃吃看,香不香。我要请一个宝贝来帮我捉虫虫了。

 师请1名幼儿上来找虫虫(隐藏在图中)

 T:你怎么发现这个虫虫的?虫虫露出了什么?

 T:虫虫露出了触角。

 取出毛毛虫,

 T:那你吃吃看香不香,你在请其他小朋友都来吃一吃。

 T:刚才我们是在胸前跳的,你们还想在哪里跳一跳?

 S:腿上,肩膀上。

 T:那我们先在腿上来跳一跳吧。(师带幼儿第4次游戏T:谁来帮我找虫虫?(请1名幼儿上来找)

 T:你怎么发现它的?

 S:头露出来了。

 T:这是什么啊?这是蚯蚓,弟弟你吃吃香不香?

 S:香。

  教学反思:

 《新纲要》要求将幼儿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玩玩乐乐中学到本领,本着这个教学思想,

 我能用游戏贯穿活动始终,首先创设了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成长过程,然后引入主题——小青蛙学本领(练习双脚并拢往前跳),接着幼儿分组练习各种双脚跳,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活动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最后利用游戏《小青蛙捉害虫》巩固双脚跳。整节课让幼儿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本节课总体来看,教学效果明显比较成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教学目标指向不明确(区分颜色、巩固数数可以忽略不要)。为了提高幼儿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在开始活动、练习活动、结束活动中增加音乐,使整个活动更加完美。

 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使我认识到了一节课中,教师深刻研究教案才能正确把握好重难点,其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能仅仅体现在教案的设计上,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的把握教学机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汲取这节课的教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小班游戏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3

  一活动目的:

 1激发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兴趣。

 2初步进行表演,熟练掌握故事中的角色对话,并能大胆地用动作进行表演。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5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二活动准备:

 三只羊(大羊、中羊、小羊)的头饰若干,大灰狼头饰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师出示小羊头饰,激发幼儿说出故事的名字及主要内容。

 师:这是谁我们在哪个故事里见过它

 里面还有谁

 故事里说了一件什么事

 2师小结:三只羊上山去吃草,碰到了大灰狼,小羊用角顶,中羊和大羊一起用头撞,一起把大灰狼撞下悬崖摔死了。

 3师幼一同完整讲述故事一遍,引导幼儿边说故事边进行表演。

 师: (1)小羊是怎么跑的大灰狼怎么问小羊是怎么回答的

 引导幼儿做出小羊"的笃的笃"跑的动作,并模仿大灰狼的声音和动作)

 2)中羊是怎么跑的大灰狼怎么问中羊又是怎么回答的(引导幼儿做出中羊"踢托踢托"跑的动作)

 3)小羊和中羊碰到大羊,它们是怎么说的大羊怎么说

 模仿小羊中羊害怕的样子及大羊"笛度笛度"跑的动作)

 4)三只羊一起上山,大灰狼怎么问它们是怎么回答的

 5)与大灰狼打斗,小羊怎么做中羊和大羊怎么做

 4分组进行表演,师将头饰事先放中间,幼儿自由取放。

 师:小朋友到中间去拿头饰,你想当什么小动物,你就拿什么头饰,一人拿一个以后戴在头上,然后按椅子上的小动物,找到和你戴的头饰一样的一组坐下来。

 师:小朋友到中间去拿头饰,你想当什么小动物,你就拿什么头饰,一人拿一个以后戴在头上,然后按椅子上的小动物,找到和你戴的头饰一样的一组坐下来。

 接下来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来当故事里的山羊,我们一起把故事演一遍,小朋友要注意想,看看自己演的小动物应该是怎样的(引导幼儿从声音和动作两方面进行考虑)

 5师扮演大灰狼,师幼一同进行表演。(2遍)

 师:小朋友要注意听,当轮到你的时候,你就做动作走出来,看要怎么做

 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进行表达,并能做出相应的动作来

 6请个别幼儿上来扮演大灰狼,师参与到其中知道幼儿进行表演(多次进行)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我都采用了游戏的形式,真正做到了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每个游戏都符合我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们积极地参与游戏,乐在其中,与我配合的十分默契,我每提问一个问题,孩子们都会积极回答,个别孩子的答案很独特,显示出其丰富的想象力。我相信,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是在愉快地、主动地学习,他们确实成为活动的主体,而我作为教师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小班游戏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4

  活动目标:

 1、喜欢和老师一起模仿炒菜、喂娃娃的动作并演唱歌曲;

 2、进一步感受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爱;

  活动准备:

  游戏道具:

 爸爸镜框几副、妈妈用的假头发、娃娃一个、小勺子、小碗、音乐磁带等

  环境创设:

 一个“娃娃家”

  知识准备:

 幼儿会唱歌曲、事先请两个能力强的幼儿学习表演。

  活动过程:

 1、律动表演《头发、肩膀、膝盖、脚》

 “小朋友,现在请你们跟着音乐来做做动作吧!

 指导语:小朋友每天在幼儿园唱歌、跳舞做游戏真快乐!那

 你能告诉王老师你们最喜欢做什么游戏娃娃家里有谁他们

 会在家里做些什么事情王老师把小朋友玩娃娃家的游戏编成了

 一首歌曲,名字叫《我们一起过家家》你们还记得吗那我们一起来唱好吗

 2、幼儿演唱歌曲《我们一起过家家》

 小朋友唱的真好,那有两个小朋友想来表演这首歌曲你们想看吗

 3、欣赏幼儿的表演,激发幼儿表演的兴趣。

 指导语:小朋友,刚才这两个爸爸妈妈表演的怎么样象不象爸爸妈

 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爸爸戴眼睛、妈妈有卷卷的头发)

 有没有谁做的动作和他们不一样呢

 4、让幼儿学习表演炒菜的动作

 指导语:“你看到爸爸妈妈是怎样炒菜的你能学一学吗”引发

 幼儿模仿表演的兴趣;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动作表现炒菜;幼儿听

 音乐尝试表演。老师反馈较好的动作供大家模仿表演。

 5、集体表演

 分角色两两结伴进行表演。提出表演要求:表演时眼睛要看着和你一起表演的小朋友,象玩娃娃家游戏时一样。你也可以请客人老师参加你的表演。

 6、结束语:

 小朋友的表演真棒老师为你们高兴,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欢快的音乐跳起舞吧!

  教学反思: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小班游戏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5

  目的:

 培养幼儿及家长的敏锐能力

  准备:

 椅子30张,鼓一架。

  玩法:

 将六名幼儿和家长为一小组,将比幼儿数目少1的椅子摆成圆圈,在鼓声中开始围绕圆圈向同一个方向跑步。鼓声停,家长则抱着幼儿开始抢椅子坐,未抢到椅子的家庭离开场地,然后减少椅子继续游戏,最后留在场地的家庭为胜。

  活动反思

 抢椅子游戏是我们传统民间游戏中流传非常广泛的一个游戏,游戏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操作性强。但是如果长时间使用一种规则进行游戏的话幼儿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为了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和持久性。我在原有游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创新,注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将一种游戏演变出多种玩法,让抢椅子游戏的更丰富、更好玩、更能调动起幼儿的兴趣点。

 从整个游戏过程来看,幼儿积极投入,兴趣高涨。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走、跑、跳等基本动作,提高了幼儿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同时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让幼儿充分体验到了椅子游戏的快乐。

 游戏环节安排:在游戏环节上,我采用了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方式。从双脚跳抢椅子——单脚跳抢椅子——蛇形跑抢椅子——双圈抢椅子I——站椅子——多人站椅子。每一轮的游戏在难度上各有不同,满足了幼儿不同的动作发展需要,提高了游戏的质量和效果。

 游戏过程分析:游戏开始部分有效利用椅子进行了活泼有趣的热身活动,让幼儿初步体验到椅子的游戏功能。

 自由探索部分可以让幼儿的思维充分发散,在玩玩试试的过程中把椅子当做游戏工具,发现椅子的多种玩法,知道用椅子可以玩很多好玩的游戏。

 接下来的抢椅子游戏我设计了一个由易到难的游戏过程。首先是“双脚跳抢椅子”,在进行游戏的同时发展幼儿的双脚连续往前跳的动作。然后提高难度变成“单脚跳抢椅子”,发展幼儿单脚连续往前跳的动作。接下来的“蛇形跑抢椅子”,发展幼儿绕过障碍物跑的能力。“双圈抢椅子”可以让幼儿对于男孩女孩有一个性别认知,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站椅子”的游戏为接下来要进行的“多人站椅子”做好铺垫,使幼儿认识到“抢椅子”不只是坐在椅子上,还可以站在椅子上。“一把椅子多人站”是一个游戏的提升环节,是对幼儿平衡能力的一种考验。从两人站椅子到五人站椅子,一步步的增加难度,满足幼儿的挑战欲望。幼儿要团结合作、开动脑筋才能完成挑战。

 在整个游戏过程幼儿的参与度很高,兴趣高涨。在游戏中幼儿积累了经验,得到了快乐,增强了自信。

小班游戏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6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我是XXX,坐上火车快快跑”的句式进行表述。

 2、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讲话。

  活动准备

 课件,火车头饰,各种动物的头饰、。

  活动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题。

 出示课件(火车):听!"什么声音?开来了一列小火车,火车上有许多小动物,你们猜!会是谁呢?

  二、示范讲解,学说句式

 1、利用课件学习短句。

 猜一猜,谁坐在火车上?小朋友猜对后,出现小动物。

 演示介绍第一列车厢:听一听,小青蛙说什么?

 (我是青蛙呱呱叫,坐上火车快快跑)

 幼儿集体、个别练习。

 2。幼儿练习第二列车厢小羊的话。

 3。幼儿交流讨论:第三、四列车厢中小青蛙、小狗的表述。

  三、利用“小动物开火车”游戏,巩固句式。

 1。交代游戏名称,介绍游戏场景。

 2、幼儿自选角色(小猫、小羊、小鸭、公鸡),老师扮火车头。

 3、明确游戏规则:坐上火车前要说一句好听的话。

 4。师生共同游戏。

  四、游戏“小朋友开火车”,创编讲述内容。

 1、幼儿交流讨论自己有什么本领。

 要求用:“我是XXX,我会XXX”进行表述。

 2、介绍游戏名称。

 3、交代游戏规则:

 (1)有三列火车,老师扮火车头。

 (2)被邀请的幼儿上车前先作自我介绍。

 4、师生共同游戏。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继续引导创编并进行游戏。

  教学反思:

 课堂环节紧凑,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下享受,由于在游戏过程中,我讲游戏规则不到位,导致幼儿在游戏过程有的捣乱,气氛太过度的活跃,导致我控制不住场面。今后我要加强本班的游戏规则的培养,是幼儿愉快、友好的分享游戏乐趣。

小班游戏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7

  活动目标:

 1掌握双脚向前行进跳、手脚着膝爬的动作。

 2遵守游戏规则,初步感受竞赛的乐趣。

  活动准备:

 课前熟悉故事《龟兔赛跑》;布置活动场地(乌龟的跑道:海绵垫四块;兔子的跑道:小河、小树);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引题师:《乌龟赛跑》的故事小朋友都很熟悉了,故事里的乌龟和小兔子决定今天再来比比谁跑的比较快。小兔子上次输掉比赛很难过,决定好好练习一下再跟乌龟去比赛,乌龟呢!它也要好好练习,希望能爬的快一点。

 二、热身操随音乐跟着老师一起做各种兔子、乌龟的热身动作。

 三、在游戏中自由探索行进跳、手脚着膝爬的动作

 1幼儿自由选择角色练习动作。

 2请动作正确的"兔子"和"乌龟"示范,老师讲解。

 3自由结伴练习动作。

 4交换角色练习动作。

 四、游戏"乌龟赛跑"

 1教师讲解:兔子和乌龟要开始比赛了,这里有扮演兔子和乌龟的道具,你想变成谁就选择它的道具打扮自己。"要求第一只兔子从起点跳到终点后,第二只兔子才可以出发,这样一个接一个地往前跳;乌龟也一样,第一只乌龟爬到终点后,第二只乌龟才可以出发,一个接一个往前爬。

 2竞赛游戏:将兔子和乌龟分成两组站在起点处,游戏开始,每组幼儿依次做相应动作前往终点,先到达的一组获胜。

 3比赛开始,播放轻快的音乐,所有兔子和乌龟一个接一个往前跳或爬,先到达终点的一组就赢了。

 4点评幼儿游戏,指出不规范的动作,提醒幼儿要遵守的规则。

 5鼓励幼儿交换角色进行游戏,体验不同角色带来的乐趣。

 6整理物品,结束活动。

 4:00-4:15离园准备(入厕、整理衣服)

活动反思:

 通过幼儿都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来提高幼儿跑的能力,同时结合这故事本身蕴含的意义来教育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科学观,而幼儿也正经过这次的教学活动懂得了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

 采用“龟兔赛跑”寓言故事情境法来组织教学的。学习目标是以运动参与领域目标:乐于参与各种游戏活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学练情况比较好,活动与游戏的积极性很高。龟兔赛跑是儿童非常熟悉的寓言故事,因此,在教学中能使幼儿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感,再通过一定的音乐渲染、语言的描绘、道具的运用,又能激发幼儿模仿的兴趣感。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评价,达到提高兴趣、促进发展、鼓励进步、增进健康的目的,从而更有效地完成活动学习目标。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热情,保证了探究活动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有效进行。

 教师在活动中能支持幼儿的自我挑战活动,使幼儿获得成功感;能及时发现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并作出反馈,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和自信心;注意活动中部分幼儿心理负担过重的问题并加以引导,使幼儿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

教完之后,深刻反思,有以下心得体会:  

1、重视学生的体验  

根据课标的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由此可见,重视学生的体验对激发参与热情,体现学生的自主,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培养思想情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亲自动手算一算,计算哈尔滨、海南岛、台湾、乌鲁木齐距离四川的距离学生从计算结果的数据中,很清晰地认识到祖国地域辽阔学生对这知识的认识不是被动的吸收课本上或教师讲的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生动的思维活动,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真正体现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自主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展  

2、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教育即生活”,儿童认知的发展和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将静态的教学内容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体验,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教学中,我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即汶川大地震与本课的教学目标,即认识祖国面积大结合起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使学生获得认识,受到教育不仅认识到祖国面积大,同时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从而对伟大的祖国产生亲切感和热爱之情,落实了本课的情感目标在“镇江面积与全国面积比较”的环节中,同样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熟悉的家乡为对照,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获得了非常直观的认识

情感教学的情感原则分析

 随着情感教学越来越被重视,老师有必要通过学习情感原则,运用积极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达到完成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情感教学的情感原则分析论文,欢迎阅读借鉴。

  摘要: 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学中“重知轻情”的状况,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的作用。笔者分析了积极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后,从不同角度提出三点情感原则:快乐原则、动机原则和适应原则,并分析怎样通过这三点原则以达到提高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课堂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情感 情感教学 积极情感 情感原则

 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教学中“重知轻情”的状况,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的作用。笔者分析了积极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三点情感原则:快乐原则、动机原则和适应原则,并分析怎样通过这三点原则以达到提高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课堂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一、情感教学的含义

 “情感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就是通过情感来优化教学。”具体的说,就是在充分考虑教学中认知因素的同时,又充分重视情感的作用,努力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以达到提高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课堂,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其中包涵了两层意义:第一,在情感教学中要重视积极情感的作用。情感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情感,如自信,自尊,高兴等都有利于教学;而一些消极的情感如自卑,焦虑,沮丧等不仅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还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焦虑,会破坏大脑前额叶的神经环境,严重阻碍记忆功能的运转,大大的减弱了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有利于教学的积极情感,尽量减少消极情感的产生来提高教学质量。第二,始终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情感教学的目标。情感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教学本身,甚至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学术领域,而是促进学生的生理与精神上的全面发展。心理学家和作家Daniel Goleman博士曾有力地提出了对于所有教育制度需要扩大其任务范围。他指出尤其是在18世纪的西方教育中,人们一直致力于误用甚至是否认一切情感领域的问题或者可以称为“情感文盲”。他将“一种新的学校可实行的培养学生的方法——将能力与情感同时带进课堂”做为解决办法,并说明了许多在教学中运用情感的成功例子。我国多为应试教育,大多数学生只会做题,不会做人,因此将情感带入课堂更显得尤为重要。

 二、情感原则

 情感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每一种教学理念在运用于实践时,首先一定需要建立相应的原则。简单的说就是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借鉴和运用的一些情感规则。在我国的教学理念中,老师大多重视学生认知的发展,即使有一些教学上的情感原则也没有对情感教学的提高有所帮助。鉴此从教学心理学的不同角度,我们提出了三条情感原则:快乐原则,动机原则和适应原则。

 1快乐原则

 作为情感教学的基础,快乐原则取决于教学中产生的所有情感,重点关注其中积极情感的作用。例如,学生在上学之前刚刚挨了一顿骂,如果老师没有及时发现并正确开导学生,使其迅速调整状态,那该学生在此次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能力一定会受到影响。“快乐”在此有两种涵义:开心与兴趣。开心是兴趣的基础。情感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将情绪(mood)分成了三种:基本情绪(emotion),感觉(feeling)和感知 (sentiment)。第一种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理需求;第二种包含了人们的社会情感需求如亲情,友情,爱情;第三种成为了人们情感中高级的社会需求如对知识,美的渴望。这三种感觉是递进的。只有当学生满足了前两种“开心”,才会相应的产生最后一种的“兴趣”。心理学家通过分析人的大脑得出当人的大脑接收到来自外界的刺激时,它会进行评价和做出相应的反应。评价的结果有两种,积极的与消极的,同样做出的反应也分为积极与消极。例如,如果一个老师在第一节课时留给学生深刻的良好的印象,学生的大脑就会对此老师做出积极的评价,此时他的积极的情感就会使其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感兴趣,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动机原则

 有了学习的兴趣之后,更深入的情感的动机就成了学生学习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正如希尔加德所说的“精力充沛的行动会引导它的方向”。动机原则更多的被运用于学生第二语的教学中。Gardner和Lambert根据学习目的不同把动机区分为两大类:1)融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特殊兴趣,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2)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指学习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找工作,阅读和翻译技术资料等而学习语言的动机。Gardner认为:持融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很可能比持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更成功,在特定的环境中,持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也有可能比持融合型动机的学习者更成功。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可以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是指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等内在因素;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是指学生受外部因素的推动而学习外语,如为了表扬,想要出国等。因此在情感教学中,老师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具型动机与内存动机。

 3适应原则

 适应原则考虑的是教学过程中的环境。我们可以将教学环境看作是一个电脑。外部环境如教室,书本等是其硬件设备,教学中的情感环境则是其软件设备。优质的硬件设备固然重要,但软件设备从本质上决定一台电脑的价值。适应原则正是要求老师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环境。教学是学生与老师围绕书本展开的一种行为活动。其目的是认知,但如果没有良好的情感环境,恐怕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一项对309个在校学生的调查中显示,有70%的人同意对老师的态度直接与对其所教的内容的兴趣程度有关。

 三个情感原则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三个原则从不同的角度指导着教学。快乐原则基于教学中产生的所有情感因素,重点关注积极情感所起的作用;动机原则基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的学习目的,重点关注积极情感作用下的动机怎样帮助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适应原则则基于教学中积极的情感教学环境,重点关注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的积极作用。

 虽然三个原则的着重点不同,但在一定意义上是相互重合的。例如,情感原则强调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学习状态,这同样有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动机原则强调积极的有利于教学和学习的情感动机,这也同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适应原则强调情感的教学环境,这同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与认知动机。总之,老师在运用情感原则的过程中不仅要认识到其不同之处,更要将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加以运用。

 一个好的教学过程包含认知与情感两个方面。随着情感教学越来越被重视,老师有必要通过学习情感原则,运用积极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达到完成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这是一个较长的实践改变过程,只有在重视认知的基础上,靠对情感教学不断的研究改进、积累经验才能最终使情感教学真正的走进课堂。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运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Arnold, Jane Cambridge Books for Language Teachers: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3]Hilgard, E, R L Atkinson and R C Atkinso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M] 7th ed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9

 [4] Gardner, R, P Smythe, R Clement, and L Gliksman "Second-Language learning: a social-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1976,(32):199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47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