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第1张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德育过程的内涵来看,构成德育过程的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环境以及德育过程调控等。其中,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师与学校的团队组织、学生会、社会文化团体和家庭,都是教育者。

受教育者则包括个体教育对象和各种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团体教育对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关系,但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客体不应被看作消极被动的纯承受者,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外在影响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运动起作用。

德育方法是根据目标和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说服教育、实际锻炼、陶冶教育以及指导自我教育等。

德育环境对德育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包括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它们之间又是逐层包含的关系,但由于各自的特殊性,必须将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区别对待。德育过程调控就是对德育过程中的各个因素与环节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以达到优化德育过程的目的。

中国的德育

中国古代很重视德育,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对道德修养及其过程有过大量的论述。如孔丘把学、思、习、行看作是道德修养过程的4个重要方面。以后,思孟学派系统化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见《大学》、《中庸》)5个步骤,并且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的出发,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于修身的道德修养过程。

在中国古代的这些论述中,也提到了道德修养过程所包含的一些因素,如道德认识和判断力的提高,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等;同时,还提出了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些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德修养过程的规律。

但是,中国古代道德修养论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很多人都是把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看作脱离特定社会关系与社会实践的一种内心反省、自求自得的过程。同时,他们一般都比较侧重于个人自我修养方面,夸大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作用,没有科学地阐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德育主要有四大基本规律

(一)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这一规律是指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其中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知情意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又相互独立,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知情意行的发展是不协调的,并不是都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具有多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薄弱环节入手。

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

(二)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在德育过程中要同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家校社保持一致。尤其注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三)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主要包括三种类型:认识性质的矛盾、能力性质的矛盾和思想性质的矛盾。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这些矛盾积极转换的过程。

(四)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个体品德的发展与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个体品德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德育过程的长期、反复、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

道德的发展规律:

A、道德发展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B、道德进步是一个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

C、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

道德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认识社会伦理道德规则和准则,形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过程。既受到个体周围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个体的成熟和认知、情绪发展,特别是其从事的交往和道德活动的制约。

扩展资料:

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包含如下的一些特征。

1、道德发展的各阶段都是一个“结构化了的统一体”,一个有组织的思想系统。

2、每一阶段的核心特征标志着阶段与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异。

3、这些阶段形成一个自然的连续顺序,在发展过程中,新的阶段从前一阶段中发展出来,因而是旧与新的综合体。

4、每一个体都是为建立他自己的综合体积极努力,而不是去接受一个社会文化所规定的现成模式。

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就是能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具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服从周围成人的道德判断。

人际关系和谐协调的或(愿做一个)“好孩子”的定向阶段。好的行为就是帮助别人、使别人愉快、受他人赞许的行为。这很大程度上是遵从一种老看法,就是遵从大多数人的或是“惯常如此的”行为。

——道德发展

——道德发展阶段论

道德发展的规律简称道德规律,道德规律是道德要素之间、道德和其他社会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包括内在规律和外联规律两大方面:

一、内在规律

道德的内在规律是道德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1、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相统一的规律。

道德原则是一个社会用以调整道德关系、规范道德行为的根本准则。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是集体主义,资本主义的道德原则是个人主义。

道德(规范)是调整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劝导性的行为规范,通过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维系。道德规范包括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①道德原则统领道德规范;

②道德规范体现道德原则。

2、各种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协调的规律。

道德规范在中国已经系统化、精炼化。

①个人品德(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②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③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④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其中贯穿着一项重要规范——诚信:个人品德中的“明礼诚信”和职业道德中的“诚实守信”。诚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

3、道德发展曲折前进的规律。

人类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进步、升华和完善;尽管在特定历史时期可能出现滑坡、恶化和败坏。形象地说,道德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道德是从简单到缜密、从愚昧到科学、从盲从到自觉的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

从整体上看,现代人的道德好于古代人的道德,或者说现代人的道德比古代人的道德好。

二、外联规律

道德的外联规律是道德和其他社会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道德作为思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产方式、政治上层建筑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密切相关。

1、道德和生产方式相互作用的规律。

①生产方式决定道德;其中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直接决定道德,生产力通过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道德。

②道德反作用于生产方式。

第一,道德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力量。公平分配和奉献精神促进产量。

第二,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背叛剥削阶级家庭是道德的。

第三,道德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影响其形成、巩固和发展。从“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到“公有制是平等之基”。

2、道德和政治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规律。

①政法制度推广和保障道德。政府表彰和保护道德楷模。

②道德肯定和维护政法制度。廉政道德让人民拥护政府。

道德与政法制度相辅相成维护社会秩序。

3、道德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相互作用的规律。

①哲学指导道德科学——伦理学;伦理学体现和丰富哲学。

②艺术表现和宣扬道德;道德规范和促进艺术。

③科学为道德奠定理性基础;道德为科研制定行为规范。

等等。

德育的四个基本规律是: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少年儿童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基本内容: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即道德认知;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习惯。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教育是外因,思想斗争是内因;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既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又在活动和交往中表现出来。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和反复的过程。

德育的内容: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485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