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是什么?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是什么?,第1张

经历重大心理打击或创伤的人可能会表现出一些特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特征:

1 情感波动:经历创伤的人可能会经常体验情感上的波动,包括沮丧、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以及兴奋、狂喜等积极情绪。这些情绪与创伤的记忆相关,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2 社交回避:创伤事件可能导致对社交场合的回避,对其他人的敌意或者逐渐对人们失去信任感,从而表现出疏远或者孤立自己的行为。

3 自我否定:经历创伤的人可能会把责任全部归咎于自己,并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这种自我否定可能会导致自尊心受挫、焦虑或抑郁等问题。

4 重复体验创伤:有些人会不自觉地重复体验创伤,比如不断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情,或者反复做某些事情。这种行为可能会带来持续的痛苦和困扰。

5 超度或者自我成长:经历过创伤的人可能会通过超度,尝试从外在寻找平静和安慰,也可能通过自我成长,从内在提升自己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对于创伤的体验是独一无二的,不同人表现出来的特质也会有所不同。但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情感反应,并给予合适的支持和帮助。

孩子受伤后心理疏导

 孩子受伤后心理疏导,大部分经历过心理创伤的孩子,最大的表现就是情绪波动,这种情绪波动不仅时间持续久,同时会影响到孩子其他行为,以下是孩子受伤后心理疏导方法,仅供参考。

孩子受伤后心理疏导1

  危机事件后,遭受创伤的孩子一般都有什么表现?

 即使再关心孩子,家长也仍然无法做到每时每刻都陪着他们,最担心的便是孩子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受到什么伤害,而自己又无法察觉。那么,家长该如何识别自家孩子有没有遭受心理创伤呢?

 遭受心理创伤后,孩子的行为举止会有一些变化,甚至性格习惯的突然改变,因此,家长可以从这些改变入手注意观察:

 遭受心理创伤后孩子行为上的改变

  1、情绪变化 :变得不安、紧张、焦虑、害怕,警觉增加,易受惊吓等;

  2、回避行为: 回避与创伤事件相关或相似的场景、人,并抗拒社交,不愿上学、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等;

  3、精神问题: 失眠、多梦或做噩梦、易惊醒,以及不明原因的头痛、恶性、呕吐、手脚发汗等;

  4、退行行为 :孩子会表现为行为举止退化到自己更小的时候,如十岁的孩子表现举止如五岁的样子,变得更为幼稚,更为依赖家长。

  5、攻击行为 :有的孩子甚至会出现攻击行为,这是孩子在遭受了过度惊吓后的一种自我保护,不要苛责。

 一旦孩子出现以上症状,家长就需要注意了,可能您的孩子已经遭受了很大的创伤与刺激,需要您的陪伴与安慰,以及心理上的救助与疏导。

 一般情况下,上述行为不会持续很久,通常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并会随着事件的解决而逐渐减轻,而如果一旦孩子持续的时间超过4周,且症状严重,就要考虑创伤后应激障碍(医学名词缩写作 PTSD)的可能性了。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并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患应激障碍的儿童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回避创伤事件与整体情感反应麻木,这两种行为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创伤记忆所带来的痛苦,但却会严重阻碍个体与他人建立正常联系、享受日常生活、保持创造力, 以及计划未来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本次事件中,无论是否有受伤或者亲眼目睹,该校的学生都有很大可能会诱发 PTSD,需要引起家长的注意。

  发现孩子遭受了心理创伤,家长可以做什么帮助他们?

 即使是孩子的世界,也不是百分百天真无邪的,如果真是这样,也就不会有这次的伤人事件了,而之前也就不会有携程亲子幼儿园的曝光了。“挫折教育”、故意让孩子过早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固然不合适,但一味拒绝所有负面事件、让孩子活在真空之中,某种程度上反而更危险。

 因此,家长在平常教育孩子时就要注意取舍,给予孩子光明的一面当然重要,但也要适当教孩子认清这个世界的真相,并在认清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

 那么,该怎么做,才能既可以帮助到孩子树立正确的认知、又不会留下精神刺激和负面影响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家长需要保持冷静。 儿童虽然年龄尚小,但是对于他人的情绪尤其是家长的情绪的变化是十分敏感的,家长的负面情绪会影响到孩子,使其更加紧张、焦虑、惊慌。家长是孩子可以依靠的最后港湾,所以,无论发生了什么,家长首先要冷静下来,克制住自己的情绪,至少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并在与孩子接触时,表现得冷静理智,情绪稳定。

  2、帮助情绪的表达。 经历过创伤性事件,孩子心中会有各种负面情绪,害怕、恐慌、不安、抗拒等,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将这些情绪适当释放出来,可以先在家里营造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然后在此环境下,与孩子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孩子慢慢一点点说出自己负面情绪与想法:当时的感受、现在的心情、对于将来的担忧、害怕的原因等等。通过倾诉的方式,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一个释放,并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支持与陪伴,消除恐惧。

  3、尽量多陪伴与安慰。 急性创伤性事件,容易剥夺孩子对于世界的安全感,造成孩子抗拒与外界交流、并倾向于自我封闭。父母的关爱与陪伴对于孩子安全感的培养十分重要,在这段时间内,家长应该尽量多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做游戏、看书、画画,都是很好的互动方式。与孩子多拥抱,尽量不要让孩子一个人独处,并告诉他们现在事情已经结束了,你现在是安全的,都过去了,没有关系了。

  4、讨论分析事由并预防。 当孩子情绪比较平稳后,可以与他讨论本次危机事件的来龙去脉,比如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有什么地方可以注意、下次遇到该怎么做,并可以做一些应对的练习。胸有成竹之后,孩子的焦虑与惧怕自然会减少。

 注意,本步骤的目的是家长与孩子通过分析与讨论,达到对于同类事件的预防,让孩子心里有数,不要描述太多事情场景的细节,以免勾起孩子对恐惧的回忆。

  5、求助专业人士。 以上这些都只是家长可以做的部分,但更进一步的心理疏导与治疗,需要家长及时带孩子去求助专业人士,比如当地医院的青少年儿童心理门诊。

 整体原则是,家长需要细心观察孩子,一般情况下,孩子行为与情绪突然改变,往往意味着其中有重大变故。

 倘若注意到孩子行为的突然变化,再仔细观察是否有经历创伤事件的迹象,如果确定或者怀疑,那么先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尝试与孩子沟通,询问他/她的感受,帮助孩子面对并且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并尽量多陪伴孩子,重塑安全感。

 在孩子情绪稳定后,可以适当与孩子讨论他/她所经历的危机事件,帮助孩子做一定的应对训练,达到一定的预防效果。必要时,求助于专业人士。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与未来,也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外界的关注与帮助。行凶者自有法律去惩治,而孩子所留下来的心理创伤,却需要家长耐心的陪伴与安慰,才能逐渐抚平的。

孩子受伤后心理疏导2

  对不起

 “对不起“,是多少孩子期盼能从家长口里说出来的话语。

 每个孩子都不希望自己被指责,尤其是当家长误解自己的时候。孩子渴望家长的那句“对不起”的背后,无非是想得到家长的理解,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然而,当这句“对不起”被家长隐藏的时候,孩子内在的伤痛,正随着愤怒、悲伤、委屈等情绪一点点地累积着。

 当家长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误解了孩子,应当及时道歉。

 道歉不仅能及时消除误解,还能树立家长勇于担当、以身作则的形象,这对孩子的影响无疑是正面且积极的。

 当遭到父母的误解时,无论是哪种方式的误解,每个孩子渴望的无非都是家长真诚的道歉,填补内心深处的那个缺口。

 “对不起”尽管只有三个字,传递的信息却是:你没有那么糟糕,我误解了你,甚至伤害了你,我有不对的地方,我承认我的错误,并向你真诚道歉。

 每个家长曾经也是个孩子,

 回首自己的童年,

 是否也被自己的家长误解?

 当我们自己被误解时,

 是否也曾渴望家长跟自己道歉?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内在很深创伤的修复,

 有时仅仅只需要一句:

 “对不起”

  这不是你的错

 孩子内心受伤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来源于外部,也可能源于内在。

 当孩子受伤时,常常伴随的是恐惧、悲伤、自责等负面情绪,而且往往容易将矛头指向自身,认为自己很糟糕,爸妈会因此不爱自己,厌恶和否定自己。

 创伤心理学认为:处理创伤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受伤者感受到安全感,让其建立正性体验,暂时远离负性体验,让其感觉到安全与支持。

 因此,当受伤的孩子责难自己的时候,家长应直接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错”。

 也许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受伤确实是因为他自身的某些问题,这时告诉他不是他的错,不是助长他推卸责任吗?

 于是很多家长可能会利用此时进行说教,试图让孩子达到痛定思痛的效果。

 殊不知此时的`做法,如同火上浇油,雪上加霜。

 试想,当你处于强烈的负性情绪体验中,此时有人还在你耳边进行指责或说教,你的感受是什么?

 “这不是你的错”直接传达的信息是:我没有指责你的意思,并不会因为这件事情否定你这个人,我依旧是爱你的。

 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孩子说一些鼓励性的言语,效果会更好。

 当家长的指责和训斥,

 转变成一种包容与理解时,

 孩子的伤害很快就被疗愈了。

 父母与孩子之间,

 孩子和他人之间的感情,

 就会自然的流动下去。

  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

 当家长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时,应该第一时间坚定而决绝地告诉孩子“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

 很多来访者在咨询室里痛诉自己的成长经历时,经常会提及家长如何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自己的心灵。

 家长自己却从未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却没有任何的反应与表示,甚至搪塞、否认、狡辩。

 比如,一个来访者的孩子说,母亲曾经拆过她的信件,并且因此侮辱她。但母亲却矢口否认,表示没有这回事,孩子当时脸憋的通红,眼泪一下就掉下来了。

 对于孩子而言,尽管从辈分上自己未能与家长平起平坐,但是在他们的心里,常常有着一杆天平,自己在这头,家长在那头。

 孩子渴望能够与家长平等、真诚地沟通。

 而当天平常年失衡时,家长看似是赢了、战胜了孩子,但孩子的心,早就对父母关闭了。

 如果说“对不起”是一颗救心丸,

 那“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

 就是一颗定心丸。

 在孩子受伤时,

 “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

 的分量重如泰山,

 一是修复现实的创伤,

 二是给予了孩子希望。

 这是一句一言九鼎的话,需要家长自身的反省、担当和魄力。

 作为灵丹妙药,使用需要谨慎。

 假如家长总是不停地重复保证,却依旧故伎重演,那么孩子的信任也将随着家长的失信而下降。

  我爱你

 “我爱你”——这是多少孩子梦寐以求能从家长口里说出来的一句话,是多少家长想表达却深埋心底的一句话。

 当孩子受伤时,特别是当孩子觉得自己犯了错、闯了祸、变得糟糕透顶、不可饶恕时,往往沉浸在担心、害怕、恐惧中,觉得家长不会再爱自己了。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

 意大利的一对夫妻,结婚多年后生了一个男孩。夫妻恩爱,孩子可爱。孩子两岁时,有一天,丈夫出门的时候,看到桌上有一瓶打开盖子的药水,他大声地提醒妻子记得把药瓶收好,然后匆匆赶去上班。

 妻子在厨房忙得团团转,忘了丈夫的叮咛。男孩拿起药瓶,被药水颜色所吸引,一口气喝光了药水。由于药的成分剂量高,孩子虽然及时送到医院,但已经回天乏术。

 妻子被突然发生的意外吓呆了!

 她不知道如何面对丈夫,陷入了巨大的恐惧中。当丈夫接到消息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时,面对孩子的尸体,尽管他也很伤心,但是他拥抱住妻子,在妻子耳边说了一句话“我爱你”。

 丈夫对妻子的爱,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在巨大的伤痛面前,“我爱你”这句话充满着温暖的治愈性,简单直接、直抵心灵。

 当孩子受伤时,一定是他最虚弱时,请用爱为他作最好的治疗。心理学家说卡尔·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我爱你”这简单的三个字,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我理解你此刻的难受与伤痛,我愿意接纳这样的你,无论你做了什么,变成什么样,你永远都是我最亲爱的孩子。

 每个孩子,

 都值得拥有无条件的爱,

 不管他做了什么样的事情,

 都是值得被爱的。

 纵使有千言万语,

 抵不过一句“我爱你”。

  我为你感到骄傲

 在心理咨询室里,无数的来访者提及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总会因为自己的努力与成绩没能得到家长的肯定而潸然泪下。

 有多少孩子,终其一生的努力拼搏,

 仅仅为了获得家长的一句肯定。

 受伤的孩子,内心脆弱时,更需要家长的及时肯定。

 假如孩子总是得不到家长的肯定与鼓励,除了一根筋死磕到底证明自己以外,还可能走向极端,自暴自弃,或破罐子破摔。

 面对受伤的孩子,“我为你感到骄傲”这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你的努力和付出,你的成绩和进步,我看到了,你很棒!

 在“看到”的基础上“肯定”,是家长需要传递给孩子的态度。

 但大多数的父母在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就会表现出指责、不耐烦、失望的态度。

 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态度可能会促进部分孩子发愤图强,但是往往也传达了一种“你是优秀的我才爱你”的信号,潜台词就是“如果你不够优秀,我就不爱你了”。

 对于孩子而言,

 在有条件的爱中成长,

 时常会感觉到受伤,

 质疑家长爱的是否是自己。

 “我为你感到骄傲”

 是一种价值鼓励,

 让孩子觉得他是优秀的、

 被爱的、值得被爱的,

 将来,他就会成长成一个

 充满自信、充满爱能量的人。

 想象当年你的父母对自己说“我为你感到骄傲”时你的内心体验,或许你很快就明白了这句话的力量。

  我永远不会离开你

 当孩子受伤时,常常会有强烈的恐惧与焦虑,担心家长抛弃自己,其状态往往是退行到一个婴儿的状态。

 孩子的这种担心被家长抛弃的感受,追根溯源,源自最初与抚养者之间的依恋。

 一般小孩在6个月的时候,就会与母亲(或最初的抚养者)之间建立起依恋关系,当母亲消失在视线中的时候,孩子会哭闹,此时会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如果在最初阶段母婴间的依恋关系没有处理好,对孩子而言,内心会留下一种创伤。

 当日后再次出现创伤性事件时,孩子就会重新体验到被母亲抛弃时的创伤性场景,痛彻心扉。

 因此,当孩子内心受到较大的创伤时,此时孩子的心理状态与婴儿无异,作为家长,应让孩子体验到一种被完美的爱照顾着的感觉。

 “我永远不会离开你”,能把孩子带到与母婴一体化的那个温暖、舒适的场景中,让孩子在正性的体验中,修复根源于童年早期时的创伤。

 “我永远不会离开你”,

 传递的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陪伴与关怀。

 即便在现实层面,

 我离开了你,

 但是我对你的爱,

 将会内化为一种力量,

 在你心底,陪伴着你,

 温暖着你,滋养着你。

 每个人的"内在小孩",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过伤害,都需要被疗愈和被滋养。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以上的六句话,可以多讲给孩子听,疗愈孩子的创伤、让亲子之间的爱可以重新顺畅流动;

 也可以多说给伴侣和自己,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用爱和理解包裹自己、疗愈自己,拥有更加幸福快乐的生活

孩子受伤后心理疏导3

  1、细心观察 充分关爱

 首先需要让孩子离开施虐场所,远离施虐者,父母多陪伴和关心孩子。通过鼓励儿童摆弄玩具,安全地让儿童与创伤事件保持一定的距离,逐渐缓解情绪,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控制由事件所引起的危机及与之相伴的焦虑和恐惧。如果出现除了身体表面的伤痕外,例如抽动症、自闭、失忆等症状,一定要求助专业幼儿教育者和儿童心理专家,针对孩子的情况进行评估和干预。

 可以运用一些艺术治疗的方式,比如绘画等帮助儿童疏导和宣泄。

  2、父母稳定情绪

 减少在孩子面前展现自己难过的情绪。

 父母特别见不得孩子被伤害的新闻,换成任何一位父母亲,孩子被这样对待都会心痛、气愤。

 但是,父母的情绪会直接传染给孩子,有时,父母的焦虑、恐惧、愤怒会带给孩子二次伤害。先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至少,在孩子面前,不要表现出过分强烈的被害者情绪,如无法控制的痛苦、愤怒、仇恨等。

  3、重塑安全感

 事件过后,孩子的情况已经稳定时,父母需要跟孩子说,当时你遇到了这个事情,老师这样对待你是不对的,她已经收到了惩罚,任何人都不能这样对待你,并且教孩子,遇到什么事情要及时告诉爸爸妈妈,父母是他最好的依靠,可以帮助他解决问题。

  4、寻找专业的治疗方法

 在携程虐 童事件中其中一个孩子,已经产生了应激反应,需要心理疏导。

 创伤后应 激障碍(PTSD)指儿童遭受严重的创伤性体验后出现的持续性焦虑和无助感状态。多由于突发性灾难事件、车祸、目睹恐怖场景、遭受虐待、强烈应激等所致。

 当孩子遭遇了意外创伤,建议家人先采取紧急援助措施,包括心理援助和尽快脱离创伤场合:与儿童接触与交流;安慰和给予安全保证;控制和稳定情绪;确认儿童遭遇的伤害与PTSD程度;创伤治疗与心理治疗并举。

一篇心理学上关于祛除情感疤痕的文章说,当人们遭受情感的伤害之后,由于遭受巨大心理创伤,在愈合的过程中形成情感疤痕,这一疤痕不但是让人们避免遭受最初伤害的那些给心理带来巨大伤害的事件再次出现,同时他也把所有人拒之千里之外。

当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一个厚厚的盔甲,对自我进行保护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

心理上有情感疤痕的人,会使我们活在阴影中,不敢表达真实的自我。

生活中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

佳佳是一位35岁的单亲妈妈,她经过二次起诉离婚,终于判决离婚之后,才艰难地结束了长达十年的非人的婚姻关系。由于在感情上遭受巨大的伤害,形成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佳佳再也不愿走进新的亲密关系,更不愿意开始新的感情生活。

佳佳的经历,让她相信,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所以,她再也不愿意,再也不敢,轻易的去开始一段新的情感生活。这对佳佳来讲,虽然说让她避免了再次受到情感伤害的可能性,同时,也阻挡了她开始新的、可能幸福生活的道路。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有情感疤痕的佳佳,虽然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层层包裹起来,使她的心沉浸在感情的阴影里,害怕再受到伤害。同时也可以看到,她,其实 内心深处特别希望得到别人无条件的关心,无条件的爱,希望有男人值得信任。 只是他再也不敢轻易的付出感情,不敢再相信任何人了。

显然形成情感疤痕的佳佳,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会对她的生活带来很不好的影响,有没有办法消除这种情感疤痕,从而走上新的生活呢?

心理学认为。自我意象是可以重新塑造的情感和身体上的疤痕一样,可以通过整容来恢复,这里,需要对情感疤痕进行手术―― 心理控制技巧 。

第一,回忆成功的经历。

这种成功的回忆,越多越好,越清新越好,越细致越好。

这些经历,会让我们明白:成功的时候,我当时的心情怎么样?我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自己是什么样的感觉?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事实上,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这种 成功的自我意象建立 机制后,过去的情感疤痕就会自动消除。当然,有一点也应该引起注意,当我们尝试敞开心扉展现自我的时候,可能会失望,甚至再次遭到伤害,因此我们必须有心理准备,坦然应对就好,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

还是那句话,给自己时间,给自己制造机会,让自己慢慢成长。

第二,接纳当下不完美的自己。

有些人受到伤害之后,内心非常不平静,只想报复对方,发泄怨气,寻找平衡。这无异于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对自己的伤害,更容易得到心灵的宁静和幸福。真诚的彻底的原谅,像一把手术刀一样可以把疤痕组织提出,使伤口愈合。

第三,避免再次留下情感疤痕。

在情感疤痕的心理意识去除之后,建立新的健康的情感意识之后,要避免再次受到感情创伤,进而留下情感疤痕。

这需要我们了解自己为什么遇到某些情况会做出那样的反应,通过理性思考,认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认清自己的情绪反应模式,找准自己应对相似情况的有效的方法,这就等于给自己建立了一个健康的情感免疫系统,防止情感再次受到伤害。

第四,建立独立完整的人格。

事实证明,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在情感上不依附于其他人,就更不容易受到伤害。

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得到他人的爱,但是,独立能力强的人认为自己有必要给予爱,相反那些依赖别人的人,总是期望别人关心他们,认可他们,这让他们变得更加脆弱,一旦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感觉受到伤害。

客观的说并不是有人要伤害他们,而是他们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

因此要 想避免伤害,就需要培养独立的、完善的人格,培养自力更生的生存模式。

我是小猫喵喵,欢迎关注,一起探讨更多心理学知识。

       我们日常最容易见到的两种就是拒绝和孤独。

       拒绝会给人们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呢?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暴力犯罪都是拒绝诱导的。当一个人感受到被拒绝以后,他被这个社会拒绝,他被周围的朋友拒绝,被女朋友拒绝,这时候他会有特别强的愤怒感。所以,拒绝带给我们的第一个伤害就是愤怒。

      接下来,拒绝会使你不理性。愤怒,而且会伤自尊,会让你的自我评价逐渐降低,你会离群索居,没有归属感。那么怎么能够减少拒绝所带来的伤害呢?这里边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叫作与自我批判争辩。什么叫和自我批判争辩呢?就是你脑海当中只要一闪现这种想法,他们不给我传球,是因为我打得烂,你就要跟它辩论。不是,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我在球场上的位置和作用,他们也欠缺和团队配合的能力。你需要保护自己,你需要给自己做一些自我争辩。

      第二个,叫作恢复自我价值。恢复自我价值的方法,叫作找到自己的价值感,也就是寻找你的亮点。所以,一个被人排斥的人,一个被别人拒绝过的人,一定要学会去寻找自身的亮点,找到自己身上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放大的,可以让别人喜欢的。

       孤独被称作是心理伤害当中的肌无力,就是一个孤独的人会慢慢地变得感受不到周围人的存在,他自己也没有爱别人的能力,别人爱他,他也没有感受,这就是孤独。孤独引发的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抑郁、自杀、失眠、对社会的敌意等等。而且最要命的是,孤独症的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比例就会陡增。把这个孤独的问题解决掉,

      第一个就是摘掉有色眼镜。当你觉得孤独的时候,你要首先摘掉有色眼镜。什么叫摘掉有色眼镜呢?孤独者通常对于整个世界会有一个负面的评价。

       第二招叫作找出自我拆台行为。仅仅因为一点小小的借口,就拒绝别人的聚会,说我今天下午很忙,我得洗衣服,我没法去。这就叫作自我拆台的行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849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