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一下就有这些词汇O(∩_∩)O
审美情感 审美主体(人)对审美对象(现实中和艺术
中的美)的一种主观感受和体验。具有正面价值的审
美情感表现为精神上的快感,具有负面价值的审美情感
则表现为精神上的厌恶。审美情感是人所固有的一种高
级情感或社会情感。审美情感具有生物学的前提,离不开
审美主体的生理条件,但其本质或实质不能在生物学中
得到解释。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某些动物如鸟、鱼、狒狒
等也有审美情感,当代生物学美学的代表勒南和莫里斯
认为,猿猴已有审美情感的萌芽,但事实上这些都还没有
超出动物本能和低级感知的范围,不能与人的审美情感
混为一谈。审美情感是在人对外界对象的对象性关系和
评价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既需要有第一信号系统,
又需要有第二信号系统,既包含审美感知,又包含审美享
受。动物没能建立与外界对象的对象性关系和评价关系,
不具备产生审美情感的条件,根本不可能有审美情感。当
然,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或放弃生物学和生理学对于审美
情感的生理基础方面的研究。
审美情感是极其复杂的精神现象,它涉及人的各种
心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它的本质和实质只能在人的社会
存在和实践方面得到彻底的揭示。审美情感是在社会实
践基础上产生,并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得到丰富和发展
的。人并非天生就有审美情感。普列汉诺夫认为,劳动先
于艺术和审美,“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
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离开社
会实践不可能有审美情感。例如被狼喂养的所谓“狼孩”,
必定丧失人的一切情感,其中也包括审美情感。审美情感
以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生动直观和感受为基础,但单有感
知还不能产生审美情感,它还要求主体的精神能力、联想
能力和中介能力。中国古典美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
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对主体的
精神能力在产生审美情感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的深刻
而生动的揭示。
审美情感以日常的情感为基础,但比日常的情感要
高级,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日常情感往往
带有个人的狭隘的功利性,是对客观对象的直接的心理
反应,具有强烈的满足个人爱憎和需要的特点。审美情感
则是日常情感的升华,从本质上说,它不是孤立的个人的
情感,它不单纯是个人需要的满足,同时也是社会的审美
需要和审美理想的满足,其中包含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
理性的和社会性的评价,它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间接
地体现着社会的功利。因此,审美情感是富有理性的情
感,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和阶级性的。毛泽东指出:“马克
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就是阶级斗
争和民族斗争的客观现实决定我们的思想感情”。从表现
形式上的特点说,审美情感不象日常情感那样过分热烈
和锋芒毕露。历史上不少美学家和艺术家都曾谈到感情
过分强烈的时候不宜作诗和从事艺术创作。例如,鲁迅说
过:“我以为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
能将‘诗美’杀掉。”
审美情感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具有十分重大的
意义。古印度人说,艺术产生于难以控制的激情。艺术家
的创作欲望和冲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艺术家对现实
事物的情感态度是不可分离的,没有情感,也就不可能进
行艺术创作,更不能创造出感人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审美
情感不但推动艺术家进入创作过程,而且贯串在整个创
作过程中,成为艺术创作得以展开和进行的动力。中国古
典美学所谓“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揭示了审美情
感与艺术创造活动的相互关系。审美情感作为一种主观
的评价态度,更决定着艺术家在艺术作品反映现实生活
时的爱憎,制约着艺术家歌颂什么、反对什么,任何艺术
作品都不可能不体现着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在艺术欣赏
中,审美情感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作为欣赏对象的艺
术作品要以审美情感激起欣赏者的情感共鸣,另方面欣
赏者也要通过形成审美情感才能获得真正的审美享受。
艺术欣赏是培养欣赏者的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欣赏者
的审美情感反过来又积极地参与审美欣赏,使欣赏者潜
移默化,获得精神上的丰富和提高。
审美情感和其它各种高级情感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十
分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审美情感和理智情感、道德情
感有着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审美情感包括理
智情感和道德情感的成分,不应当把审美情感看作纯然
孤立的。没有好奇心、求知欲、兴趣这些基本的理智情感,
没有一定的道德评价,也不会有审美情感。当然,这并不
排除审美情感的特性。但这是审美情感具有教育功能的
依据,在审美教育中应当注意各种高级情感的相互联系,
把美育同德育和智育联系起来。
审美理想——
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审美理想产生于社会实践中,人的全部社会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断地认识现实、产生理想,并实现理想的过程。人的审美理想就产生于这个过程中。作为审美经验的结晶与升华,审美理想与一般的社会理想、观念又有所不同,而且有经验性的形象特征,非逻辑概念所能函盖或替代,但是,要充分表现审美理想,使审美理想“物质化”,变成任何其他人都可以接受的东西,那就只有借助于透视审美理想的棱镜来反映现实的艺术才能做到。艺术作品对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以审美理想为媒介的认识,因此,它比现实美更高、更集中,更典型。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大体上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倾向性和艺术方法、内容与形式。 审美理想是相对的,具有可变性。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审美理想表现的不仅是个别人的直觉趣味,而且是整个社会集团和社会阶级的审美关系的实践,因而它所概括的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的经验比审美趣味来得更为深刻、自觉、广泛,更鲜明地显示着一定时代、阶级的历史必然的理性要求。这使审美理想与一定的世界观、社会制度和实践要求密切相关,并在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而最终被决定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在阶级社会里,审美理想尤其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各时代、各阶级有其自身的审美理想,从而形成一定时代的审美趣味与风尚。审美理想还同时有历史继承性和共同性。每个时代的审美理想都是从漫长的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都带有历史的痕迹。由于历史地形成的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各个民族的审美理想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形成了一个民族共有的而区别于别的民族的鲜明的民族风格、特色。但同时各民族的审美理想又不可避免地有着客观的共同的要求,具有全人类的共同内容。审美理想渗透于审美感受之中,主宰着一个民族、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审美趣味、风尚和趋向。 审美理想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把实现理想的目的与手段统一起来,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强大精神动力。它可以用来衡量和评价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的各种事物与现象,引导人的正视并揭露现实中的矛盾,鼓舞人的不畏艰难,为光明的未来奋斗、拼搏。
审美情感学 又称“审美情绪学”。主要研究审美创造美中情感情绪机制、功能、特征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的内容为:审美创造美中情感、情绪、感情发生发展的生理机制、心理基础、类型、结构、性质、功能和变化规律;情感介入、体验、情绪激活、强度、转换、释放、逻辑和共鸣、距离、逆反等情感情绪反应;审美意象创造和艺术形象、意境创造中的动力机制;文艺作品中的情感符号、情感表现、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情绪流动、情感张力和感染力等。
重点研究舞蹈艺术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舞蹈艺术的特征、舞蹈艺术的发展规律等问题。舞蹈和其他艺术一样,都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舞蹈和其他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于艺术表现工具和表现手段的不同。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工具是人的身体,主要表现手段是人体的舞蹈动作。舞蹈是一种以人体的动态形象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舞蹈起源于对生产劳动、战斗、社会生活动作的模拟再现,图腾崇拜和表现、交流思想感情的内在冲动。从简单的模拟再现,到复杂的概括表现,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进程。从群众自娱性、社交性、礼仪性的抒发单一情绪的生活舞蹈,到表现繁复多样的社会生活内容,形成多种舞蹈形式和体裁的艺术舞蹈,是舞蹈艺术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在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中,舞蹈家们为了扩大表现生活题材的范围和丰富舞蹈艺术的表现能力,不断从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中汲取滋养,逐步形成高度发展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舞蹈源于生活,又对生活予以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舞蹈艺术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娱乐、交谊、健身等功能和作用。
舞蹈理论的研究又分为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主要门类。舞蹈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舞蹈和生活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舞蹈艺术的本质和特性、舞蹈的起源和发展、舞蹈的内容和形式、舞蹈的种类和体裁、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舞蹈应用理论主要包括:舞蹈创作理论(或称舞蹈编导理论)、舞蹈表演理论和舞蹈教育理论等。舞蹈创作理论主要研究舞蹈创作的一般规律和创作各类体裁舞蹈的特殊规律、舞蹈创作的过程、舞蹈的创作方法,以及舞蹈编导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技巧。舞蹈表演理论主要研究舞蹈演员如何以自己身体为工具和手段,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深刻地反映和表现广阔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以使观众在舞蹈的审美活动中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鼓舞、情感上受到陶冶和净化;以及舞蹈演员所应具备的条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能力。舞蹈教育理论主要研究训练和培养创作、表演、教学、理论研究等各种专业舞蹈人才的方法,必修的主要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大纲制定的原则等,通过对各种舞蹈人才的培养,以期达到在继承、保存、创造、发展、提高和普及舞蹈文化方面保持其科学性和系统性。
由于舞蹈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由于各人研究方法和侧重面的不同,舞蹈理论的研究必然要向多方面发展,产生各种不同的新科目。如从社会学(包括民俗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来对舞蹈进行研究,就形成和发展起舞蹈社会学、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解剖生理学等一些新的学科。进入80年代以来,中国有些舞蹈理论家已经开始从事这些学科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发表了一些学术论著,目前仍处于开创建设阶段。
然而人体动作的艺术有许多,舞蹈的特点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的人体艺术,原因在于它表达着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艺术形象,以表达舞蹈的创作者和表演者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和生活的审美属性。舞蹈是美的化身,领悟舞蹈作品就是领悟美的开始,领悟艺术的开始。但这并不能包括舞蹈的全部功能与价值。
舞蹈表演中动作与情感之间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艺术表现的需求
舞蹈的艺术性不是仅仅通过高难度、繁琐的动作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仅仅在舞蹈中渲染情感就能增强其艺术性。舞蹈表演中的动作与情感表达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和谐统一,才能够令舞蹈表演回味无穷。比如,《碧波孔雀》是杨丽萍所创造的一种新孔雀舞,正统的孔雀舞来自于傣族部落,是只限男子跳的舞蹈,舞者手持两片道具翅膀,并在腰间栓系羽屏挂饰,在舞蹈最后张开羽屏模仿孔雀开屏。杨丽萍所创的《碧波孔雀》则是通过女性舞蹈者柔美的舞蹈动作,展现傣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画面。孔雀在傣族象征着吉祥、幸福、美丽、善良,舞蹈者柔和的手部动作和微笑的面部表情,都深刻的诠释着傣族人民的这些情感。舞蹈动作与情感的结合,将《碧波孔雀》的艺术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两者的结合下,既能使观众欣赏到优美的舞姿,又能使观众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独特的精神色彩。在技巧性的舞蹈动作中能够将舞蹈所蕴含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情感的表达中又能显示出舞蹈动作中的技巧,从而使整个舞蹈作品显得更加出色。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只有表演者将自己内心的情感积极的调动起来,才能通过舞蹈动作对情感进行展示,观赏者在对舞蹈者的肢体动作进行欣赏时,才能够领会到每个动作的具体内涵。因此,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表演者每个动作的最终目的都应该是要表达一定的情感。
(二)是观众欣赏的需求
观众欣赏舞蹈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自己内心对美的追求,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对观众而言,优秀的舞蹈作品不仅是要在动作上进行创新,增加舞蹈动作的难度,还要在动作中融入情感,注重情感的表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