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罗姆·凯根的气质理论

杰罗姆·凯根的气质理论,第1张

杰罗姆·凯根的行为抑制研究为心理学界研究气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他用批判的眼光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之后提出,要结合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尤其是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知识来研究气质;要用归纳的方法尽可能多地收集新信息,不拘泥于已有的理论和概念;要科学谨慎地使用统计方法,并不断地发掘新的、合适的统计手段。

杰罗姆·凯根(Jerome Kagan)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他早期从事儿童情绪和认知发展的研究,后来兴趣转向儿童气质的抑制和非抑制特征,并一直致力于对此的研究。他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的论文和论著,如1962年与马森合作出版《从出生到成熟》;1971年出版《婴儿期的变化与不变》,1978年与人合作出版《婴儿期:在人生发展中的地位》;1980年与人合作出版《婴儿》;1982年出版《人生第二年》;1984年出版《儿童的天性》;1994年出版《盖伦的预言》。现在,他已成为该领域最有影响的人物。近年来,我国有许多心理学工作者正致力于儿童气质的研究,但从行为抑制性的角度来认识气质的研究还不多,凯根的行为抑制性研究为心理学界研究气质提供了新的思路。 1 凯根对行为抑制性进行研究的背景

从古代一直到19世纪,气质在解释行为和情绪的个体差异时一直是较受欢迎的概念。在20世纪上半期,由于以操作原理为主的行为主义的盛行和对家庭的实证研究的重视,人们开始从行为主义和环境影响的角度来看待个体的发展,气质研究变得沉寂起来。但是,在生物学和神经系统科学领域,对动物的内在特性的研究的成果和托马斯、切斯的颇有影响的著作《气质与发展》(1979)一书的出版再一次激发了学者们对气质进行研究的兴趣,掀起了气质研究的又一高潮。凯根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开始自己的研究的。

首先,神经科学在近几十年里发展了生物医学构像技术,脑神经相关电位法,以及细胞神经科学和分子神经生物学,为直接对人类的行为活动进行研究、探求人类行为的脑神经机制提供了可能。神经系统科学的快速发展,揭示了许多新的事实,使人们有可能开始合理地假设人的行为具有相应的生理机制。例如,生物学家对动物内在特性的研究发现,同一实验室条件下饲养的动物,它们对同一刺激的行为反应却大不相同;不同物种的神经中枢环路和生物化学成份不同[1]。它们在获得一定的条件反应的难易上也有差异。生物学和行为学的不断融合为凯根理解气质的性质提供了新的思路。他逐渐意识到只用心理学术语描述和解释行为及情绪事件的心理学已成为过去。对心理过程的理解和概括不能离开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研究;同时也必须看到神经细胞的染色体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尽管每一个心理过程都是一个大脑加工过程,但并不是每一个心理过程都等同于一个神经生理学的过程。心理与大脑是不等同的,就象肺不等同于呼吸一样。建立在这种对心理学和神经系统科学的再认识的基础上,凯根提出了要用新的方法来研究气质,尤其是研究气质中的抑制和非抑制性。

其次,托马斯和切斯的研究在心理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凯根对托马斯和切斯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托马斯和切斯根据多年研究提出了气质的9个维度、3种类型。在他们的样本中,有15%的儿童属于发动缓慢型儿童。这类儿童的活动水平低,行为反应很弱,情绪消极、退缩,逃避刺激和新事物,对外界环境、生活变化适应缓慢。凯根认为在这些描述里已经隐含了这样一种观念,即儿童对不熟悉的人、地方和情境的反应倾向是一种内在气质特征[2]。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托马斯和切斯的研究采用的方法越来越体现出局限性。他们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对父母的访谈。这种方法在研究初期,面对一个复杂领域进行探索性研究是非常可行的。但是,它也极易形成偏见。当父母描述自己的孩子时,他们经常提到的是一些表面上的、围绕抚养容易还是困难之类问题的品质。凯根认为,当自然科学家开始拓展一个新领域时,他们有三种可选择的策略:一种是依赖以前的理论(如物理学家),一种是依赖新的实验观察(如生物学家),还有一种是依赖研究者或信息提供者的直觉(如社会学家)[3]。每一种策略在研究初期都是非常有用的。但历史表明,实质性的进步常常在于研究者放弃开始的直觉,创造出新的资料来源。托马斯和切斯的分类并没有错,但是缺乏对气质类型形成基础的生理学模式的深刻理解。这使许多研究者别无选择,只能关注儿童的那些外在行为表现。一个开创新领地的科学家必须要依靠在他们的时代最合理的思想和方法。正是在对以往研究既吸收又批判的基础上,凯根提出了自己收集数据的方法,开始了关于气质的行为抑制和非抑制性的研究。

最后,凯根等人对行为抑制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早期与霍华德·莫斯(Howard Moss)的合作。这项合作的成果于1962年出版,即《从出生到成熟》。该项研究的重要发现是,有一种心理品质从儿童出生头三年一直保持到成年。这种心理品质,他们起初称为被动性,现在把它称为行为抑制性(behavior inhibition)。在后来的一项研究中,凯根和他的同事从相似的社会经济背景中选出了华裔美国人和白人婴儿做一项从3个月到29个月的日常看护作用的纵向研究。结果发现,华裔美国儿童无论是在托儿所还是在家里养育,都比类似的白人儿童更拘谨、害羞、害怕;当他们遇到不熟悉的成人或儿童时;当他们的母亲短暂离开时,他们都比白人儿童哭得更厉害。此外,在实验室里,华裔儿童比白人儿童表现出较稳定的心率。这些发现提示,华裔儿童中有抑制性的生物基础。害羞、抑制行为和微小的心率变量之间的联系激发凯根继续探索这一现象,从而展开了对抑制和非抑制的长期研究。 2 凯根关于行为抑制性研究的基本进展

凯根认为,目前从事实验工作和理论工作的学者对三个问题的研究在促进着气质研究的发展[4]。这三个问题是:气质的生物基础是什么;从出生到成熟,每一种气质类型能够得以保持的程度如何;目前对气质结构的描述很多,有没有一种能得到大家认同的在理论上最有效的气质结构。到目前为止,对这三个热点问题的研究还没有肯定的结论。凯根和他的同事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着不懈的研究。对儿童的行为抑制性问题,他们在20多年的时间里,结合实验室观察、问卷调查、测查生理反应等多

种方法,对不同样本的儿童作了多项长期追踪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儿童气质的抑制性研究程序。纵观凯根等人20多年的研究工作,可以大致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凯根集中对2岁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主要探讨儿童抑制和非抑制类型的分布以及它们的稳定程度。他发现,有很大一部分被鉴别为对陌生人极端害羞和对陌生情境胆小的2岁儿童,与那些对陌生人、事件、情境不害怕、表现自然的好社交儿童相比,抑制性儿童的这些特征一直保持到了8岁。此外,他们还表现出了明显的外周神经生理特点:他们的边缘结构对新异和挑战性事件的阈限不同。第二阶段,从80年代后期一直到现在,他们把对2岁儿童的研究延伸到了婴儿期,从儿童4个月开始进行追踪,一直到5岁,主要考察了婴儿对刺激的强反应和弱反应,试图查明从婴儿期的行为反应来预测2岁以后的抑制和非抑制性的特征。 3 凯根关于行为抑制性研究的主要发现

31 气质与行为抑制性

凯根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中汲取养料,来丰富气质研究。他对以往的气质研究思路提出了置疑。众所周知,科学界存在着认识论和本体论的两种研究思路,前者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界,如生理学和化学界,人们喜欢以实验控制方式用仪器对某一现象进行分析。后者则倾向于构建高深的、权威的理论,用以解释纷繁复杂的现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后者的一个典型例子[3]。凯根认为,在气质研究领域,还没有哪一个研究者能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完全的实验控制,所以多数心理学工作者不得不诉诸本体论的研究思路,构建理论思想,为其感兴趣的现象提供一个满意的逻辑结构。但这不应该成为气质研究的发展方向。当一个领域的研究还很稚嫩的时候,运用本体论的思路进行研究情有可原。但是,用富于说服力的函数关系代替柏拉图式的定义,这也将成为发展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现在许多文章或研究报告仍旧从一些本体论的概念界定开始。如托马斯和切斯把气质定义为一个人的行为风格;高尔德史密斯(Goldsmith)和坎波斯(Campos)认为气质是能够调节情绪模式的一系列过程。凯根说,先确定一个概念,再根据概念进行研究,这在早期的研究工作中是有用的;但是,当新的证据逐渐证明这些概念已不再有效时,就应该把它们抛弃。这并不意味着心理学家要放弃所有的本体论问题,对本体论问题的思考有利于对数据的分析与理解,并由此关注由一系列相关函数界定的概念。当研究者深入考察儿童的成长过程的时候,就会揭示出新的气质概念。心理学家应该在他们还没有发现有一种气质存在之前,尽可能地反映出各种气质类型,而不应该受到理论概念的限制[3]。

传统的气质观点认为气质类型是一种核心本质。它有一个不变的行为层面和生理层面。出生头一年表现出的气质模式是一种本质的、持久的结构,它可以不随生活的变迁而保留下来。凯根则认为,气质一词在意义上类似于动物的内在特性。气质是指以生物为基础的生理、身体、行为特征的聚合体,是生物基础加上个人经历的聚合体[5]。生命的第一天所呈现出的形象并不是气质类型,而是气质类型后期发展的基础,气质类型是环境作用于这一基础的产物。气质的类型数量不会穷尽,随着研究的深入会越来越多,并且将涉及人类情感、行为和智力各个层面。目前,研究最多的气质类型有社交性、神经性、焦虑、易激惹性、活动水平等等。而行为的抑制性和非抑制性也是大量气质类型中的两类。这两种气质类型涉及到儿童面对不熟悉的人、物、环境或有挑战性的情境时的最初的行为反应。在遇到不熟悉的成人、同伴或物体时,有的儿童非常拘谨,盯着陌生人,退回到母亲身边,几乎不去主动接近陌生人;而有的儿童则没有任何拘谨的表现,继续游戏,甚至主动接近陌生人。熟悉环境和陌生环境好像对他们没有心理意义上的区别。凯根把前者称作抑制儿童,后者称作非抑制儿童。凯根等人认为,对同伴或成年陌生人的害羞是广义上的气质类型,即面对不熟悉的人和事物的抑制状态。当婴儿长到大约7~9个月时,面临不同的刺激物,他们开始出现不确定状态。抑制型儿童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不熟悉性的反应是回避、苦恼或压制情感。在其它物种中,这种类似反应发生的开始年龄分别是:猴子在2~3个月,猫在30~35天,小鸭在5~7天[6]。不确定性的来源可以是人、情境或事件。一个抑制儿童可能随着经验的积累学会控制对陌生人的回避行为,在其他人面前不再表现出害羞。但是,该儿童可能保持了一种对不熟悉的非社会性挑战或对不熟悉的地方的回避风格。因此,抑制性气质的概念假设:一个儿童可能在某些情境中表现出回避退缩,但并不一定在所有情境中都回避退缩。与此相反,非抑制型儿童则表现出喜欢交际、对陌生人的出现泰然处之。在不熟悉的社会情境中,抑制型儿童的行为并不等同于那些通过后天的经历使他们变得害羞、腼腆的人的特征。前者表现出较少的自发微笑、较多的肌肉紧张。因此,把本质就是害羞当作一种独立的品质而脱离儿童的年龄、生活经历、生理特点以及具体的观察情境是不明智的[4]。

32 遗传与经验

凯根认为,抑制和非抑制特征是可遗传的。在儿童期,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在害羞、腼腆等行为上的表现更相似。科罗拉多大学行为遗传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曾进行过一项同性别双生儿的追踪研究。第一次观察在14和21个月,以后一直追踪到儿童晚期。以在实验室和在家的直接观察为基础,抑制和非抑制行为的遗传率在05和06之间[7]。此外,抑制型儿童的父母比非抑制型儿童的父母更内向。虽然遗传对婴儿反应性和抑制、非抑制特点有中等程度的相关,但遗传并不是百分之百地起作用,它总是与经验共同起作用的。1/3以上的强抑制婴儿在第二年的测查中并没有表现出害怕。对50个强抑制和50个弱抑制头生儿的家庭观察表明,保护型母亲一直保护其强抑制婴儿免受任何压力,这使她的孩子在控制对陌生人或陌生事件的回避时更加困难。接纳型母亲则努力帮助自己的强抑制孩子克服缺点,提出适合孩子年龄的要求,帮助孩子克服恐惧。经验的作用可由在每一气质类型中的变异来解释。凯根等人在儿童45岁时检查了两组截然不同的孩子在行为上的变异:在14个月表现出强烈恐惧的女孩(N=16)和在14个月时表现出不害怕的女孩(N=28)。尽管前一组比后一组表现出极显著的较少自发微笑和讲话,但在每一组的组内差异还是很大的。不同组的组内的广泛差异可以部分归因于不同儿童的不同经历。每一种气质类型的发展轨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过去人们认为遗传基因是稳定的,它们的作用是固定的。这种观点已逐渐被一种动态地描述基因作用的观点所取代。Takahashi(1995)发现,有些基因非常易变,这种基因的变化产生出了新的特殊的蛋白质[8]。这就等于说,儿童的经验可能降低或增强最初的气质倾向。例如,一个儿童出生时有强抑制和害怕的生理基础,但他随后经历了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没有严重的不确定性,那么,该儿童很可能在大脑环路上产生一些生理变化,而正是这些环路在调节情绪反应和降低苦恼。最初所赋予的基因物质并非是决定性的,它们也要服从于经验的调节。

33 行为抑制与非抑制是一个连续体还是气质的两种类型?

凯根在行为抑制性上一直坚持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选择连续的行为维度还是选择特质类型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托马斯和切斯(1977)把儿童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容易型、困难型和缓慢发动型。但他们却把在9个维度上的每一种中的变异当作连续体。他们描述了接近-退缩维度,好像所有的婴儿都能够根据对不熟悉事件的接近或退缩倾向的反应放在连续体上的某一点上。由于未能解释清楚,他们好像拒绝这种可能性,即那些经常接近陌生人的儿童可能是特质上而不是数量上不同于那些回避陌生人的儿童。但是,很可能,极端害羞的儿童是特质上不同于那些一般害羞的儿童。因为极端害羞者(占很小的比例)与那些看似与害羞无关的特征联系在一起。这些特征包括:眼睛的颜色,脑电活动的对称性以及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

在个体差异的实验研究中的一个矛盾焦点是:人是在同一维度上数量上不同、每个人可以最好地描述为一个因素分数上的值,还是有一些人属于特质上与众不同的群体。有一种强烈的偏见倾向于连续体而不是类型。心理学家喜欢连续体而不是类型划分的一个原因是:在心理学中存在一些不良的思想影响[3]。在相对论提出以前,物理学家假设物质和能量是性质不同的两件事。一块燃烧的木头不同于木头所发出的热和能。理论权威和物理学上的成功的相对论改变了这种假设。爱因斯坦指出,物质和场之间的区别是量的区别而不是质的区别。确实,如果一块木头和它所散发的热量能在一个抽象的能量的连续体上置换,心理学家就可以捍卫这样一种观念了:没有一个人是在任何一个心理学维度上特质不同于其他人的。爱因斯坦曾说,在一个观察者的观察范围内,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物体就会变短。为了使这一法则普遍化,他甚至认为,这种缩短甚至发生在当人挥动网球拍的时刻[3],他认为这一规律可以用一个线性函数来表示。但在科学中也存在普遍的非线性函数。在转变的点上出现新质,那就是类型。

另一个更明显的原因是新一代心理学家所接受的统计训练进步了。二战之后,推论统计被社会学家广泛应用。相关系数、t检验、方差分析所计算的应该是连续变量。因此,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人没有特质上的类型是非常有用的。所有人都可以看作在本质上相似,即在他们的感觉、知觉、记忆和情绪上相似。统计分析计算的是用不同实验条件获得的连续数据,而不是来自不同的人的分数。但是,凯根在自己多年的研究中发现,有些被试在本性上不同于样本中的其他大多数人。然而,当这些小群体在数量上很小时,一般的推论统计经常不能达到所需要的005的水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一致的算法能使研究者鉴别出一部分被试是属于另一种性质不同的群体。心理学家应该重新考虑个案和一些有极端分数的亚群体,并努力从统计技术上来解决这个问题[3]。

凯根在自己的研究中运用较有说服力的Mechl(1973, 1995)的数据分析技术(该技术假设,当样本包括两类特性的时候,一种人格类型的两个指标之间的相关应该是最大的;如果样本只包括一种类型时,它们之间的相关就是最小的)。把在4个月时的害怕分数分成6个大体相同的小组。他们的恐惧分数分别是0、1、2、3、4、5或5以上。然后计算身体扭动和哭叫的平均数,以及在6个小组的每一组中扭动和哭叫的相关。应用Mechl的统计技术的结果表明:在样本中存在性质不同的类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凯根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凯根尽可能地吸收生物学、神经生理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研究。他坚信,当以前互相孤立的几个领域用共同的语言和方法研究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就能出现加速度的进步[3]。这种联合能给研究者提供新的信息,从而提炼出都能接受的专业术语,重新阐述那些陈旧的观点。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第一阶段的联合已经揭示出了一些新观点;生物观点和行为研究上的成果的互相渗透是一种发展趋向。他把这些思想贯穿到了整个研究过程中,体现在研究方法上,他和同事在对儿童的长期追踪研究中,既有实验室观察,也有家庭访谈,问卷调查,还有一系列生理指标的测查,并试图从各种角度对结果作出解释。其次,在研究思路上,他提倡用认识论的归纳方法尽可能多地收集新的信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概念的限制。第三,在对所收集的数据的分析上,他对推论统计方法的应用持谨慎态度,不盲从盲用统计知识;同时,又积极吸收了新的统计技术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1919年1月,英、法、美等27个国家正紧锣密鼓地商讨解决战后问题,全国上下绷紧了弦,等待外交部谈判归来,这便是史上有名的“巴黎和会”。就在这个时候,一部优美凄婉的中篇小说《田园交响曲》发表于法国期刊上,给战争中的国民带来一丝心灵抚慰。

《田园交响曲》是安德烈纪德的代表作品之一。由于纪德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富裕的宗教家庭,从小受到宗教教育的熏陶,他的作品大多以宗教为背景著写。其中,作品小说《背德者》《窄门》《田园交响曲》被誉为纪德的“道德三部曲”。

1947年,《田园交响曲》以“为了他广包性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的理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田园交响曲》主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一位乡村牧师收养了一位盲人少女,牧师对盲女进行启蒙教育,使她脱离蒙昧。在教育的过程中,牧师一步步堕入情网,而盲女错把感激之情当作爱情。在治好双眼后,盲女明白她爱的是儿子亚科而不是父亲,她意识到这种爱给他们一家带来无尽的痛苦。于是,她决定以死来了结,假借采花的时机,失足落水身亡。

法国文学研究学者盛澄华先生曾对《田园交响曲》做出评论:“这场戏的精彩处正是牧师自身那种崇高的虚伪。人们往往能设法寻觅种种正大高尚的名义去掩饰自己的卑怯行为,因此纪德以为愈是虔诚的人,愈怕回头看自己。因此固有的道德的假面,才成为他唯一的屏障,唯一的藏身之所。”

这部小说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值得各位文人学者对其深究呢?

网络《田园交响曲》中的双重矛盾

1压迫的成长环境与向往自由的叛逆

安德烈纪德出生在宗教氛围浓烈的家庭,父母都是新教徒,从小受到诺曼底文化和普罗旺斯文化的双重影响,在浓厚的宗教环境下成长。

在原生家庭里,母亲认为“孩子应当顺从,而不需要明白为什么”,父亲则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向我解释清楚”,纪德从小就得接受这两种矛盾的教育观。

后来,父亲去世了,纪德跟随母亲前往外祖父家生活。尽管外祖父家生活条件优渥,但是封闭式的教育和严苛的家规,使得他长期处于紧张而忧郁的状态。

纪德渴望自由的思想,但他始终受到宗教思想的束缚。他有自己的信仰,但有时候并不能理解和认同。从接受的角度来讲,纪德更多是被动接受母亲赋予的清教徒式教育。由此,也酿成了他叛逆的性格。

从纪德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到矛盾的存在,比如小说《窄门》里,阿丽莎深爱着杰罗姆,但因为她恪守清教徒的自我约束,认为只有在上帝那里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于是,她把所有的感情深埋于心底,最后积忧成疾,不幸身亡。

而在《田园交响曲》里,牧师信仰基督教,怀着善心拯救盲女,但因为他的私欲,掐掉了儿子亚科与盲女的爱情苗头,最终导致盲女走上绝路。

文学家莫言曾说:“任何一个作家创作都离不开其生活的根源,这个根源我想就他的故乡记忆、童年。他经历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在作品中留下痕迹。”

宗教信仰是纪德童年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后来也成为了他生活经历的一部分,这也是他的作品大多以宗教为背景的原因。

《窄门》和《田园交响曲》都是以悲剧收场,而造成悲剧的结局恰是人们信奉的上帝。纪德不仅仅是讽刺主人公阿丽莎、牧师的自欺欺人,也是讽刺宗教的无能。

2无私的拯救与自私的占有

纪德曾说:“真正的伪君子是一个已经无法觉察自己在行骗的人,是一个真诚的说谎者。”

故事里的牧师,就是个真诚的说谎者。

牧师出于善意收养了孤独无依的盲女热特律德,不顾妻子阿梅丽的反对,为热特律德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计划,他觉得作为牧师,他有责任履行“上帝”的意愿。

牧师不仅在热特律德身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还要求阿梅丽帮他照顾热特律德,他的行为引起了阿梅丽的不满,她觉得:“你对你所有亲生的子女都没有像对她这样费心费力。

但是,牧师对此却不以为然,还用基督教里“上帝找回迷途羔羊”的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行动是多么有意义。然而,当牧师对热特律德教育没有效果时,他很快就有了放弃的想法,他说:“我对她的兴趣完全消失了,我感到失望极了,觉得自己不应该收留她。”

事实上,牧师不管家里的孩子,不帮妻子分担家务,执意要收养热特律德,还要求妻子帮她照顾少女,这里不禁让人怀疑牧师是不是真的那么无私?

得知儿子亚科喜欢少女时,牧师不分青红皂白就对亚科一顿辱骂,还警告他说:“作为热特律德的监护人,我再也不容许你跟她见面、讲话,不容许你再碰她一下。”

当亚科坦诚说出真实想法,他打算做热特律德的丈夫时,牧师想的却是:“我必须要阻挠这场婚姻,不管要为此付出多大代价,我都在所不惜,我的本能就像良心一样真实可信,它要求我必须要这样做。”

面对儿子早恋的问题,牧师的想法和做法并不是出于父亲的角度,与儿子进行一次心与心的沟通,而是站在男人的角度,把儿子当成情敌,对儿子发出严厉的警告,这里再度看出牧师的私心与占有欲。在这部作品里,纪德借助牧师的形象,来揭示人性深处的黑暗面,还原人性固有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明知道婚外情是禁忌,为什么牧师会允许自己深陷其中?

在作品里,纪德采用现实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妻子的形象。阿梅丽尽着做妻子和母亲的责任与义务,忙于照顾丈夫和孩子的起居生活。对于五个孩子的母亲来说,阿梅丽整日忙于家务,对生活感到疲惫是肯定的。

牧师忙于外面的事物,常常早出晚归,家务基本落在阿梅丽一人的肩上。尽管如此,阿梅丽依然支持和推崇牧师的工作。牧师在不与阿梅丽商量的情况下,收养了热特律德,她还是豁达地接受了少女的到来,为了洗澡换衣服,对她悉心照顾。

然而,当看到牧师把时间和精力投到热特律德身上时,阿梅丽为自己和孩子感到愤怒,她抱怨丈夫没有把时间花在有作为的事情上面。当看到牧师带着少女去看音乐会时,阿梅丽抱怨牧师:“你为她做的这些事,你从来都没为你的家人做过。

看到牧师对少女做的种种,阿梅丽为自己和孩子感到不甘,而唠叨则成为她与丈夫抗衡的唯一武器,可是牧师却把妻子的话语当成抱怨与责骂。

在日记里,牧师曾这样写道:“等到夜幕降临时,我返回家中,所见所闻却总是充斥着苦闷、责怪与争吵,但在这样的时刻,我往往已经觉得非常疲倦了,休息与充满热忱的关怀才是我迫切想要得到的。”

牧师对阿梅丽的世俗产生了厌恶之感,以至于看到孩子萨拉都觉得“她模仿自己的妈妈,零零碎碎的俗事就是她唯一关注的对象,从她呆板的面部表情中,你根本就看不到她内心燃烧的丁点热情,只觉得她的脸就好像凝固了一般。”

与世俗的妻子和呆板的孩子相处,牧师觉得他是孤独的,而这种孤独感让他感到痛苦,因此他在家里的做法就是“躲到书房里去,相对而言,那地方更适合我。”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美国作家,他的著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1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2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

3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4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5有人认为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许真是这样的,莱斯特**。但你知道我怎么想吗,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6你一定得认识到自己想往哪个方向发展,然后一定要对准那个方向出发,要马上。你再也浪费不起多一秒的时间了,你浪费不起。

7对一个人来说,一辈子里注定会不时去寻找一些他们自身周围所不能提供的东西,要么他们以为自身的周围无法提供,所以放弃了寻找,他们甚至在还没有真正开始寻找前,就放弃了。

8我说不清楚我的意思。即使我说得清楚, 我怕自己也不一定想说。

9一定要和笑点跟你一样的人结婚。

10当我爱你的时候

用一千种理由仰望你

你却以飞鸟的印痕出现

仰望的星空里

你为我刻下呼啸的美

今夜星星是漫天的烟火

小小的等待让我彻夜不眠

你如是我尘世的一口陷阱

我愿意体验自由落体的惊险

11快乐要有悲伤作陪,雨过应该就有天晴。如果雨后还是雨,如果忧伤之后还是忧伤请让我们从容面对这离别之后的离别。微笑地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你。

12你不管做什么事,如果做得太好了,一不警惕,就会在无意中卖弄起来。那样的话,你就不再那么好了。

13我虽生活在这个世界,却不属于这个世界。

14人生是场球赛,你得按照规则进行比赛。

15我经常要对别人说“很高兴见到你”,尽管我见到他们根本不高兴。

16所有的窝囊废都恨别人叫他们窝囊废。

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1、你学过的每一样东西,你遭受的每一次苦难,都会在你一生中的某个时候派上用场。---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离岸》

2、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泰戈尔

3、在欧洲文化熏陶下的童话故事,无论开头悲惨得如何惊天动地,也往往逃不了一个恶俗的结局;由亚洲文化滋生出的浪漫情缘,则无论结局忧伤得如何有创造力,也往往逃不了一个狗血的开始。---唐七公子《她的名字叫凌小路未来》

4、冒险没有关系,但当承担风险时,不要赌上全部财产。---索罗斯

5、一个人要拼搏奋斗,动力绝不来自于敬重,而是恐惧。---迈克尔·道布斯《纸牌屋》

6、很佩服这类女孩子:当她发现对方不是真心喜欢她,她可以立刻洒脱的分手。其他女人,可能会继续自己骗自己,一个人苦撑。真正有智慧的女孩子明白爱情是怎么一回事:爱情,要两情相悦。你爱他,他不爱你,这段关系就没意思。肯放手,就是爱自己。耐心一点,等待那个真正两情相悦的人吧。

7、强大的人不是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柴静《看见》

8、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亚伯拉罕·马斯洛

9、诚实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按照自己身体的意愿行事,饿的时候才吃饭,爱的时候不必撒谎。---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10、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安妮宝贝《彼岸花》

11、记忆是不重要的。记忆只是个体与万物擦身而过遗留的残余物而已。---乔靖夫《吸血鬼猎人·华丽妖杀团》

12、我只想找个人过寻常日子,没有波澜,却也不会悲伤,遇到蚊子欺负我的时候,我把他推出去挡蚊子,他也不敢说不。---张小娴《我的爱如此麻辣》

13、人们都把我的成功归功于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而已。---爱因斯坦

14、希望死后的墓志铭可以有底气刻上:一生努力,一生被爱,想要的都拥有,得不到的都释怀。---八月长安

15、有人认为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许真是这样的,莱斯特**。但你知道我怎么想吗,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塞林格《破碎故事之心》

16、被特别在乎的人忽略,会很难过,而更难过的是你还要装作你不在乎。---佚名

17、我始终相信,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周国平

18、命运的酒杯越苦涩,我们倒越应该张着笑脸向人,以便那些泰然旁观的人不致因我们的苦脸而感到不快。---歌德 《歌德自传》

19、过度的希望,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极度的失望。---博尔赫斯 《巴别图书馆》

20、你在乎别人的评价,要么你站的不够高,要么你在做淘宝。---《意林》

爱是想要再次触碰 却又放手收回

爱是想要再次触碰 却又放手收回

人一脆弱便会变得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就会变得敏感,随之胡思乱想,尤其是碰到自己在乎的,更是如此。所以,你只有让自己变得独立强大,才能获得心安。

当一个人在看天空的时候,TA并不想寻找什么,TA只是寂寞。

女生的失望源自于你嘴里各种最后一次 我再也不会了 我以后不这样了 然后你还是之前那个样子 丝毫没有任何改变 可以包容你的不成熟 可是没人受得了你一直长不大

得意时莫炫,失意时莫馁。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衰,三分靠运,七分靠己,努力过就好,尽了心就行,结果不是最终的目的,过程的体会,才是最真的感悟。生活就是这样,你越是想要得到的东西,往往要到你不再追逐的时候才姗姗来迟。

以前手机能发信息就很开心 现在买了不久却又喜欢刚出的新款 以前有件布料舒服的衣服就很满足 现在天天看时尚杂志却发现普通款式不喜欢而fashion的又买不起 以前有糖果吃就很幸福 现在各种甜点美味却担心减肥失败 以前和朋友玩弹弓捉迷藏就很快乐 现在觉得唱K没意思看**太无聊 世界变了还是我们变了

如果每一句对不起都能换回一句没关系的话,这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脏话了,很多时候虽然别人嘴上说了没关系,但其实只是碍于情面而已,而往往就是有这么一些不识相的人,以为别人说了没关系就真的是没关系,以后继续犯了同样的错,别把自己的愚蠢当成借口,没人可以原谅你一辈子。

有人说过,这世界上两样东西最简单,一是花别人的钱,二是批评别人的东西。能随时掏出泥巴糊别人脸上的人,口袋里装的也都是泥巴。

给自己时间,不要焦急,一步一步来,一日一日过,请相信生命的韧性是惊人的,跟自己向上的心去合作,不要放弃对自己的爱护。

你可以爱错三五个人渣,但你不能爱一个人渣三五次。走错路可能是运气不好,但是总往一个坑里跳就是智商不好。

塞林格名言

塞林格名言

1、我认为因为不能爱而受苦,这就是地狱。生活的碎片,它们轻快、细小,却使人遍体鳞伤,并且有一种景况告诉我们,任何平淡的生活,都延伸出恐惧。

2、我正在经历一个阶段,谁都会经过某些阶段,不是吗?

3、幸福和快乐唯一的区别在于,幸福是固体而快乐是流体。

4、老天爷,我真希望你当时也在场。

5、有人认为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许真是这样的,莱斯特**。但你知道我怎么想吗?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6、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里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的守望者。我知道这点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

7、猜猜看,一堵墙对另一堵墙说什么?答案是:在拐角处见。

8、要把一个人打昏过去并不那么容易,除非是在那些混帐**里。

9、问题是,每当你要跟一个姑娘行事的时候我是说不是个做妓女什么的姑娘十有九次她总不住地叫你住手。我的问题是,每次我都住手了。大多数男人都不这样。我却由不得自己。你总拿不准她们是真正要你住手呢,还是她们害怕得要命,还是她们故意要你住手,万一你真的干了那事,那么过错就都在你身上,她们可以脱掉干系。

10、有一种长得十分漂亮的家伙,或者一种自以为了不起的人物,他们老是要求别人大大帮他一个忙。他们因为疯狂地爱着自己,也就以为人人都疯狂地爱着他们,人人都渴望着替他们当差。说起来确实有点儿好笑。

11、你不管做什么事,如果做的太好了,一不警惕就会在无意中卖弄起来。那样的话,你就不再好了。

12、有一个深爱的人是实现理想的捷径密匙:他是你所有梦想的发轫,他是你所有思虑的中心,他是你所有计划的开始,他是你所有努力的目地。你会发现,你的道路不再复杂,变得单一而充实。你清楚的知道他在另一端。即使在最后你找不见他,却惊讶自己走完了全部旅途。初心,是那么重要。

13、麻烦就在这里。你永远找不到一个舒服、宁静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地方根本不存在。你或许以为有这样的地方,可你到了那儿,只要一不注意,就会有人偷偷溜进来,就在你的鼻子底下写了X你的字样。你不信你可以试试。

14、一个男人不成熟的标志在于他甘愿为某项事业悲壮地献身,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在于他甘愿为某项事业卑贱地活着。

15、你千万别跟任何人谈任何事情。你只要一谈起,就会想起每一个人来。

16、他妈的金钱。到头来它总会让你难过得要命。

17、女孩子就是这点好笑。遇到那种地地道道的杂种十分卑鄙,或者十分自高自大你每次只要一跟姑娘们提起,她们就会说他有自卑感姑娘们的问题是,她们要是喜欢什么人,不管他是个多下流的杂种,她们总要说他有自卑感;要是她们不喜欢他,那么不管他是个多好的家伙,或者他有多大的自卑感,她们都会说他自高自大。连聪明的姑娘也免不了。

18、我不在乎是悲伤的离别还是不痛快的离别,只要是离开一个地方,我总希望离开的时候 自己心中有数。

19、做人要大方、大气,不放弃!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只在一个点上。 心中平,世界才会平。 学会给别人机会。 名次和荣誉,就像天上的云,不能躺进去,躺下去就跌下来了。 一个男人不成熟的标志在于他甘愿为某项事业悲壮地献身,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在于他甘愿为某项事业卑贱地活着。

20、我到底还是没睡觉。有人已将睡眠谋杀。干得不坏。

21、她的心肠软得就跟他妈的狼差不离。那些在**里看到什么假模假式的玩艺儿会把他们的混帐眼珠儿哭出来的人,他们十有九个在心底里都是卑鄙的杂种。

22、我喜欢耶稣什么的,可我对《圣经》里其他那些玩艺儿多半不感兴趣。就拿十二门徒来说吧,他们都叫我腻烦得要命,我老实告诉你说。耶稣死后,他们倒是不错,可耶稣活着的时候,他们起的作用,简直等于是在他的脑袋里打了个窟窿眼儿。他们只会泄他的气。在我看来《圣经》里的任何人物都要比十二门徒强。

23、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的活下去。

24、我虽然生活在这个世界,却不属于这个世界。

25、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Like”是一种主动的形式,由主观意愿决定,而不被抑制。“习惯”是一种允许被动情绪存在的能力,它可能是这一运动的长期原因。

例如,在早上刷牙,你是否知道刷牙的好处,但不是主观的希望完成这个动作,仅仅因为习惯+动机,好让你坚持这个动作。“喜欢”是不同的。这部分取决于你的个人感受。生活是没有必要的,但只有满足你的情感需求,即使它对你没有益处或有害。

就像快餐店一样,几乎每个人都不知道油炸食品,但是因为他们喜欢吃,这种感觉,在他们自己的生存之外需要额外的享受,是一天的需要,必不可少的“习惯”。“喜欢”的创造是简单的,来自于自我的直接感觉。

牛奶对你是客观的好,而不是主观的情感满足。所以很难培养喜欢的东西。或者,主人可以试着让自己享受牛奶,试着满足自己,也许时间会有所改善。(这就是我习惯吃酸奶的方式,它比早上的普通酸奶更酸。我很失望,我甚至都不喝。我不能推荐书籍。喜欢这是很多书中常见的分析,它对事物有广泛而广泛的反应。

我记得杰罗姆·K·杰罗姆说过这么一句话

“ 只有在你工作堆积如山时,你才可能享受闲暇。当你无事可做时,空闲就变得一点也不有趣,因为空闲就是你的工作,而且是最耗人的工作。闲懒和吻一样,当它被盗走了之后,它的味道才是甜的。” 

是代表着浪漫的爱情,又或者是比较珍贵的初恋。

曼哈顿Manhattan,和简单直率的Martini一样,Manhattan也是最经典的鸡尾酒之一。但即使是这样一种简单朴素的饮料,Manhattan仍然有很多不同的调制方法。

是用普通的威士忌还是波本(Bourbon Wisky)安古斯图拉树皮苦精,桔子苦精,甜苦艾还是无甜味苦艾,用摇和法(shake)还是搅拌法(stir),都可以!精要处在于各种成分的比例。

酒品特色

“曼哈顿”鸡尾酒被推举为“鸡尾酒皇后。有关其设计者的说法有几个版本,人们更倾向于认为是英国已故首相丘吉尔的母亲珍妮.杰罗姆;还有人认为这款鸡尾酒诞生于1896年美国第19任总统选举时的纽约曼哈顿俱乐部。这款鸡尾酒所使用的基酒黑麦威士忌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威士忌。

调制这款鸡尾酒时最好选用美国威士忌或加拿大威士忌。这款鸡尾酒香味浓馥,甘甜可口,宜于女性饮用,但是应该注意其酒精度也较多。

1、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英国)达尔文

2、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歌德,德国诗人

3、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比阿斯

4、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至死都不能放手。——伏尔泰

5、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司汤达

6、有罪是符合人性的,但长期坚持不改就是魔鬼。——乔叟

7、只要持之以恒,知识丰富了,终能发现其奥秘。——杨振宁

8、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约翰逊

9、我们应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居里夫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181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