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忽视怎么解决

情感忽视怎么解决,第1张

情感忽视,即情感的忽视,又称心理忽视,指的是在长期的生活中所产生的对他人产生情感忽视的现象。包括对亲人或朋友(或感情)的忽视和不理解。这种情况也包括对同事或朋友的忽视。人们会因为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而感到孤独和寂寞。它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在许多情况下很严重。

一、什么是情感忽视

情感忽视是一种心理疾病,是对人情感和精神上的忽视。它是一种没有自我意识的自我毁灭行为。它的形式有许多,如忽视,漠视,忽视,和忽略,以及其它形式。情感忽视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但不容易被人理解。人们会因工作或生活中的困难而感到难过,并表现出对别人的忽视。由于心理漠视所带来的伤害和破坏与人们正常的需求之间不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它具有很多方面的影响。

二、情感忽视的危害

在社会中,情感的忽视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影响很大,因为它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心理,生活和人际关系。它会给人带来压力,消极和焦虑,也会给人带来痛苦和无助。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情感忽视。因为如果我们过度依赖情感,那么我们就会失去它,所以我们必须努力保持情感的平衡,以便我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要对情感的忽视感到愧疚和愤怒。

三、如何消除这种情况

对于一个人的这种情感忽视,最好的办法就是消除它,或者在没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就把它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这种情况可以得到改善,它就会逐渐消失。如果无法消除,就必须寻找方法来解决这个想法。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并改善周围的人际关系来改善这种情况。对于这种情况,你应该尝试一下自己做些什么来缓解这种情感忽视呢?

四、对被忽视人应如何处理?

首先,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通常,他们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例如,为他们提供建议,提供一些建议,或者为他们提供一些安慰,为他们提供一些心理上的支持,或者提供一些心理上的帮助,等等。其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为他们解决实际的困难,或者与他们共同解决一些现实中的麻烦和难题。再次,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帮助。他们也应该像亲人一样对待他们,而不是像正常人一样对待他们。

我觉得重建“确定性”是可以帮助解决童年期情感忽视的方法。

我们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对自身童年被忽视的经历进行探索和认知。早年“被忽视”的体验可能来源于父母或者养育者的现实、或者心理困境,也可能来源于儿童在当时情境下的建立起来的、不恰当的保护自己的方式。 

它并不是某种致命的缺点,它只是一种“感受”。当你经历这些“感受”的时候,学习去体验它,去为它下“定义”,做命名并表达,寻求新的经验。

定义自己的需要,并逐渐重获需要。很多遭受童年期情感忽视的人都无法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需要所在,它们甚至认为自己的这些需求不值得、不配被满足。 通过和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来探索自己的这些情绪和需要,逐渐改变自己对“爱的需求”的认知。最终开始可以满足自己的这些需求。

需要我们反复提醒的是:任何深入探索自己旧体验和创伤的行为,都应该在“安全的环境或关系”中来进行。否则是有潜在危险的,如果处理不当,则容易变成一遍一遍的撕开自己的伤疤,但又无法将它愈合。

“父母”、“养育者”或者“童年”,他们都仅仅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如同我们每个人一样,他们也各有各的局限。我们去了解自己的“伤疤”,目的并不是要去指责他人的过错——真正的修复是从更深刻的理解中而来,也许现实并不能带来原谅,但是终于有机会表达、探索,和自己的感受和解。

还需要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们都期待一个“完美父母”或者“完美童年”;但其实“完美”并不存在。在生活中我们还是得有一颗向上的心,不要对自己不自信,要对生活充满希望。

即使你曾感受到被忽视,你依旧可以做出改变,去需要,去渴望,去坚定的拥有某些事物与情感。

在男女交往中,两个人交往相处,难免会在感情中有所忽视彼此。有的人忽视对方不是故意的,有的人忽视对方却是有意的。可不管有心还是无意,忽视对方本身,就是一种伤害。

只是有意的忽视,让人觉得无法接受罢了。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感忽视,会给双方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双方都会感到委屈

男女交往相处,如果在情感中有所忽视,那么会让人心里觉得非常委屈。这样的委屈,就会让自己内心万般痛苦。如果不说出来,憋在心里会非常的难受。如果说出来,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发脾气,争吵,甚至冷战。

而另一方如果并非有意在情感中忽视,同样会觉得委屈,甚至觉得你大题小做,大惊小怪。总之,会感觉到莫名其妙。当两个人都有委屈的时候,可想而知这样的相处本身来说就是很大的危害,会严重影响两个人的感情。

第二:双方容易误会对方

在男女交往中,情感上的忽视,很容易让两个人产生误会,甚至猜疑。这种情感上的忽视,容易让人心里没有任何的安全感,甚至会胡思乱想,产生误会。比如说,对方之所以忽视,是不是因为不爱自己了。对方的忽视,是不是在嫌弃自己。对方的忽视是不是因为在外边已经有了别人。

总之,当感情没有了安全感,很多可怕的想法就会不停的冒出来,感觉两个人的感情岌岌可危。而因为情感上忽视而带来的不安全感及胡思乱想,便容易让两个人产生误会,矛盾升级,相处起来越来越困难。总觉得两个人在一起,没有那么开心,舒服了。相反,会让人觉得疲惫,心累,甚至会有窒息感。

童年时期没有被识别情绪的孩子,长大后也不会识别和确认自己的情绪,更不会去处理情绪,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他们在生活中感到空虚和麻木,质疑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生活在痛苦之中。

填补缺失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改变”这件事:改变是如何发生的,怎样又不会发生,是什么阻碍了改变等等。

首先,我们来看看有可能阻碍成功改变的几个强大因素。

错误的期望

我们都希望改变会呈直线一样,立竿见影,变化很大;或者像是爬楼梯,自己一步一步平稳地向上前进。

但真正的改变是忽上忽下,进三步退两步的。在改变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许多计划也无法按期进行,这都不会影响最终的结果,关键在于我们要坚持不懈,努力地迈出下一步。

逃避

想要改变,会在不同层面遇到困难。我们要强迫自己做不熟悉的、觉得有困难的事情,需要坚持不懈下很多工夫,才能实现改变。

遇到这些挑战,人最自然的反应就是逃避。但逃避是进步的敌人,唯一的方法就是直接面对。可以拿笔记下你想逃避的那些时刻,提醒自己,所有值得拥有的事物都需要付出努力,鼓励自己继续坚持。

不适感

改变会打破我们原来的生活,也会影响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这可能会让我们感觉不适。就像我们第一次减重几公斤后会突然感觉不一样了。哪怕是自我感觉更好了,这种感觉也让人感到陌生,引发种种不适感。

这种情况下,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坚持。

怎样对待我们的情绪?

情绪是生存的必需品,比如,恐惧告诉我们要逃跑,进行自我保护;生气促使我们反击;爱,促使我们关心配偶、孩子和他人;难过是告诉我们失去了某些重要的东西。

情绪是身体和我们沟通的方式,帮助我们适应、存活和茁壮成长,还能滋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赋予生活深度和丰富性,让生活有价值。

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却不会识别自己的情绪,他们被训练要消除、否认、隐藏自己的情绪。

当情绪被掩埋或忽视时,它会转变成别的现象展现出来,比如:

可能会变成身体的病症,表现为肠胃不适、头疼、背疼;可能会转变为抑郁,在饮食、睡眠、记忆、社交等方面引发一系列问题;可能会让你毫无原因地发脾气,加重焦虑和恐慌心理;可能会让你与他人的关系只能停留在肤浅的层面,缺少深度;可能会使你质疑自己生活的目标和价值等等。

要想阻止或者预防这些现象发生,我们首先要学会认识自己的感觉,并用文字描述它们,说出“我感到难过”、“我很沮丧”,或是“你那样做伤我心了”。这些话看似简单,却有着巨大的魔力。

当我们能识别并向自己和他人说出自己的感觉时,这意味着我们将内在的东西表达了出来,说明我们在运用情绪这个最有价值的资源,开始掌控自己的生活。

如此看来,识别自己的情绪非常关键。那么该怎样来识别呢?

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先闭上双眼,放空你的大脑,想象你的脑海里有一个空白的屏幕,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屏幕上,关注你的内心。

第二步,问自己:“现在我有什么感觉?”

第三步,仔细关注你的内心活动。要特别注意那些跳入你脑子里的杂念,快速抹去它们,并集中于这个问题:“现在我有什么感觉?”

第四步,试着辨识你的感觉,并用文字描述它,这可能需要好几个词。

如果你很难辨识出任何感觉,那第五步就是借鉴、查阅感觉词汇表,看看是否有一个或更多的词跃入你的眼帘。

当你找到了可以比较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感觉的词,就可以进入第六步,试着想想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比如,你可以问自己:“我现在为什么会感到难过?”

找出情绪背后的原因对很多人来说是很困难的,这里我们来模拟一下这个过程。

假设现在你识别出的感觉是难过。

再一次闭上双眼,专注于内心,可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那个感觉。

“最近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不高兴了?”

“最近发生的事是不是让我想起了过去一些难过或麻烦的事?”

“这种难过的感觉是否似曾相识?”

“如果是,那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为什么会那样?”

这个练习看似简单,做起来是有难度的。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往往很难与自己相处,这正是这个练习能够奏效的先决条件。

如果你第一次尝试时感到十分困难,甚至无法做到,那你必须继续尝试。你强迫大脑去做新任务的过程,就是在重新构架神经活动网络,随着不断练习,哪怕有时练习并不成功,这个网络也会逐渐增强,性能会更好。

建议每天至少要记录三次自己的感觉,目的是让我们逐渐学会关照自己的内心,这样当情绪出现时,我们就能自然地发现并关注它们。

当这种自我认知形成之后,我们就能紧握情绪带给我们的力量,从费心费力去压抑情绪的情况中脱离出来。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自己的情绪了,下面我们来学习怎么对待情绪。

对待情绪,首先要做到的是接受并信任自己的感觉。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会意识不到各种情绪的存在,或者压抑自己的感觉。

在他们心目中,感觉是不好的,会给别人带来负担,让自己变成坏人。所以,需要先改变这个观念。

请务必记住下面这三条规则。

1情绪没有好坏之分。

情绪本身没有好或坏、正确或错误、道德或不道德。每个人都会时不时感到厌恨、愤怒、嫉妒,这些情绪本身并不坏,也不会让我们变成坏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对待这些情绪。通过行为,而不是情绪来审视自己。

2情绪并不总是理性的,但它的存在总有其原因。

每种情绪都承载了身体想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只要我们努力去试,所有情绪都是可以解释的。

一个表面上看起来没道理、无意义的感觉,实际上有充足的理由存在。

3情绪很强大,但依然可以被掌控。

隐藏的情绪对我们有很强的控制力。当我们能意识到它时,就能掌控它。

我们对待自己的情绪,要经过 识别、接纳、归因和行动 四个步骤,把情绪的价值最大化,并从中吸取能量,指导我们的改变。

先识别情绪,再接纳情绪,不以对错来评断它;接着,分析产生这个情绪的原因,也就是归因;最后,看看情绪是否对应着某个行动,如果是,就以合适的方法来应对。

请牢记,情绪本身不是坏事,如何对待情绪才是重要的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感觉。

有一个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和利用情绪的力量,就是自信而平和、有同理心地表达情绪。

当你自信而平和地表达某些东西时,表达的方式是要让其他人可以接受的。为了保证充分的自信而平和,你必须对人有同理心、感同身受,要知道自己说的话会如何影响他人。

比如,你在排队取餐,一个不讲道德的家伙插在了你的前面。要自信而平和地应对这一情况,不要将怒气压在心底,也不用小声跟朋友抱怨,更不要对那个人大吼,你只要拍拍他的肩膀,小声但坚定地说:“不好意思先生,但是队伍末端在后面呢。”

这既不让他尴尬,又让他听了之后感到羞愧,排到他应该去的位置,当然他也有可能不这么做。关键是你表达了自己,没有将感觉闷在心里,让它们从内部吞噬你。

尽管你无法控制别人的反应,但只要你是自信而平和的,那么不管他怎么做,你都会为自己采取了合适的行动而感觉更好。

我们要有所改变,可以先去改变错误的期望值,不能逃避,并做好心理准备,接受改变带来的不适感。

我们可以通过识别、接纳、归因和行动四个步骤来识别情绪,自信而平和地表达情绪,这样更利于与他人建立起情感连接。

-----笔记2

情感忽视是一种来自童年的隐形力量,是我们在童年缺失的东西。它难以察觉,却对我们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

许多成年人看起来很正常,但由于他们在儿童时期,情感上没有得到足够的照料,缺乏与父母和他人的情感联结,因此他们的内心一直处于悲伤、焦虑,或是生命的虚无感中。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情感忽视,任何一个家长都有过让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误。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童年。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视的父母对孩子成长中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情感忽视有代代相传的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生家庭的影响。

说起父母与孩子的情感问题,我们来通过 依恋理 论看一下健康的情感是怎样培养的。

父母至少要有三个关键的情感技能:

一,父母能感到与孩子有一种情感连接。

二,父母关注自己的孩子,把他看作是一个独特而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自己的延伸、附属品,甚至负担。

三,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适当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这些技巧听起来很简单,但组合起来,它们会成为非常强大的工具,能帮助孩子认识和管理自己的天性,建立起安全的情感纽带,使孩子拥有健康的情感来获得快乐的成年生活。

但没有人天生会当家长,父母都是在育儿路上摸索着前行。

作者列举出12种类型的父母,他们都会对孩子的童年造成情感忽视。这12种类型分别为:

自恋型父母、专制型父母、放纵型父母、离异/丧偶型父母、成瘾型父母、抑郁型父母、工作狂父母、成就/完美导向型父母、反社会型父母、把孩子当家长看待型父母、“都是为你好”型父母。

自恋型父母

他们希望子女尽可能完美,不让他们丢脸。最常见的是,有些父母一看到孩子的成绩不好就大发雷霆,不去分析孩子考不好的原因,更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自恋的父母无法顾及孩子的感受,更没意识到子女是独立的个体,反而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延续,应当按照自己的需求去做。

如果孩子表达自己的愿望,他们会教训孩子这是自私的,不善解人意。

专制型父母

他们推崇规则、限制和惩罚,用一种强硬要求的方式抚养孩子。专制型父母经常会说这样的话:“孩子应当老老实实的,不要多嘴!”“孩子就得严格管教,玉不琢不成器!”

专制型的父母希望孩子事事顺从他们。如果孩子质疑父母的要求,父母会觉得不被尊重,也会因为被拒绝而产生受伤的感觉。

孩子穿哪身衣服、周末去哪里玩,都是父母做主。有的父母甚至要求儿女按照他们的意愿来选择结婚伴侣,如果儿女不遵从父母的意见,就会发生家庭大战。

放纵型父母

这类父母遵循“快乐”原则,不给孩子建立任何限制和规则。他们不喜欢说“不”,觉得与其教孩子做家务,还不如自己来做更轻松;当孩子惹了麻烦,他们会找理由为孩子开脱。

放纵型的父母不会和孩子发生任何冲突,也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

书中讲到的萨曼莎,她不想上学,和父母说了就可以休息一天;晚上想玩到几点就玩到几点,父母也不因为第二天上学而督促她早点睡觉。

她的父母认为孩子应当拥有绝对的自由,这样才能快乐地成长。萨曼莎为不需要遵守规则而快乐,但她在学校里,却成了一个聪明而不守纪律的问题学生,无法发挥她的潜能。

父母放纵的教育方式使她没做好面对外面世界的准备,成年后她也是一事无成。

虽然青少年渴望自由,但毫无约束对他们而言并不是好事情。

青少年需要一个可以与他们对抗的强大的父母。他们在与父母的规则和违反规则的后果的冲突中,学习怎样做出好的决定和管理他们的冲动,这样才能得以健康成长。

离异或丧偶型父母

书中有个案例,莎莉八岁时,爸爸生病去世了。妈妈在整个过程中,很少和她说起爸爸生病的事,之后也从不提起爸爸。妈妈不会应对悲伤,更没法和孩子一起来面对,只是每天辛苦地打工,尽力来维持生活。

这种环境中成长的莎莉学会了不麻烦妈妈,怕给妈妈增加负担。成年后,她工作很成功,却总是感觉自己的世界是灰色的,一直挣扎在无法摆脱的悲伤和空虚感中。

父亲去世对她造成的情感冲击,一直没有得到消化,被埋藏在心底,使她不会处理自己的情感。

工作狂型父母

这类父母长时间工作,痴迷于他们的工作,给予孩子的需求与感受的精力相对不足。他们忙于工作,给孩子提供了物质生活保障,却让孩子感觉自己的情感需要不重要。

这些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自我价值低、低自尊和自责的感受,并迅速累积起来变成抑郁。

“都是为你好”型父母

这是构成情感忽视父母的最大类群。前面讲到的几种类型的父母,他们的内心都是爱孩子的,都会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用自己的方式来爱孩子。

但他们只是重复自己在童年所经历的东西,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快乐、有情感连接的生活所必需的养料,从而对孩子产生了情感忽视。

情感上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会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盲点。当他们自己成为父母后,他们不明白自己孩子的情绪,他们抚养的孩子又会有相同的盲点,继而重蹈覆辙,对下一代产生情感忽视。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父母的关爱,还要求父母能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实际上,我们多数的父母不会是单一型的,而是复合型的更多,只是在孩子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一个表现。

---来自《被忽视的情感》笔记

情感忽视、虐待的界定:故意的让孩子产生内疚羞耻的行为,目的为了控制孩子。

躯体虐待:摇晃孩子的身体、托起孩子做扔出去的动作、打、踢、用其他物品伤害孩子身体。

这些虐待伤害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身体上创伤很快可以愈合,但心灵上的创伤是一直在那里的。

它会引起孩子一些慢性的焦虑和抑郁,损害亲子关系中的信任,使孩子对自己和他人产生攻击性,孩子使自己压力过大,那么他想使自己更好的难度更大,对孩子的影响特别深。

成人在和孩子的关系互动中,会产生愤怒、挫败的情绪,会使成人产生攻击性,无需隐藏,这会使孩子知道什么情况下父母会生气,父母压抑不表达的话,孩子也会迷惑,不懂自己生气时该如何表达,允许愤怒的表达,合适的方式去表达,不在身体和情感上伤害到孩子,如何保持界限、合作型解决方案?

让孩子自己找到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是来自于他的内心、内在的,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习到是如何理性的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创伤形成的影响因素很多:

父母的意图、孩子的敏感度、情景发生的背景……

对孩子的影响:

早期的这些成长经历,经受了这种虐待,容易形成孩子的行为模式框架,孩子会形成固定的反应模式,内化在自己的身体里,根深蒂固,与父母以外的他人(朋友、伴侣、孩子)进行连接产生相同的模式。

只有爱才会使孩子产生孝顺的感念

痛苦和恨不会让孩子产生这种感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265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