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当摄影师宣称爱上了模特儿

移情:当摄影师宣称爱上了模特儿,第1张

克罗齐(Benedetto Croce, 1866-1952)在他的美学与历史哲学著作中阐释了他的美学观点,正如丹托在《艺术的终结》(T 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陈述:

大体上,鲜有人否认艺术品能够传递情感,问题就在于这个传递到底会不会因为角色不同,以及传递方式的差异而衰减或造成误会。

以克罗齐的「移情说」来看,他认为艺术是一种可交流的语言,其保证就在于一个基本的前提, 「凡人皆有感情」 。

创作所表达的,正是艺术家内心情感与具体事物相结合的产物。

因为人的意识具有将感觉经验转化为想象的能力,当此能力落实于创作,便形成艺术美的根源。

我曾经问一位人像摄影师:「你把人拍美的秘诀是什么?」她说:「秘诀就是爱上你拍的人。」

艺术创作是一种对于概念的再制,情感也是形成概念的一种因素。

摄影师拿起相机拍摄之前,内心可能已经有某种构念,想要拍摄出某种风格、美感的人像,但是当模特儿站在眼前,很可能那个人和自己构念中的角色是不同的。

这或许来自模特儿跟设想中的不同,也可能来自场景与模特儿的不搭调,以及摄影师本人对概念与现实情境掌握的功力太差。

最后一种情况经常发生,对美感与技术的磨练还没达到水平,所以空有器材,却无法表达出内心所想所感。

除了这个因素,前两个因素都表达了摄影师对感情的表现基本上是受限的,也就是受时空条件的限制。

这可以让我们去思考,为什么米开朗基罗要亲自挑选石材,就是因为当艺术成为一种透过现实世界,且以现实世界为表现场域的活动,就无可避免的要面对创作材料的问题。

因此我们理解到,当克罗齐在谈论艺术家从自身内在出发的移情,那个情不是一般的感情。

正如当一位摄影师表达「爱上模特儿」,所说的不是限定于某种恋爱或不可替换对象的爱。

那是一种内在情感的投射,夹杂对艺术本身的,与对自我概念即将成为现实作品的热情。

进而那种对模特儿的爱,并不如某些**中那般激情四射,或是可以顺理成章的被拿来做为某些图谋不轨的摄影师用来自我催眠的借口。

确实,如柯锡杰也曾经在《宇宙游子》书中谈到拍摄中,和摄影师发生关系,之后并结成伴侣。

但摄影师是和所有拍摄的对象都有了这样的关系和感情,还是部份?故我们不能将特例放大为一个普遍会发生,且应该被接受的事实。

爱情在摄影活动中,发生于摄影师和被摄者之间,那得建立在两人有了共同的恋爱情感的前提上。

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摄影师将自身一厢情愿的情感投射给模特儿,还是两人之间真的互为主动的感情活动?

反之,当模特儿以「对镜头产生感情」的心理状态进行专业性的肢体展现,这移情和摄影师的移情仅有一点是一致的,即「为了达成一个最为完美的作品,在思想、情感与技术上尽可能的表现」。

最终,当观者透过摄影作品看见的,是摄影师与模特儿双方移情于创作活动本身,而非彼此间必须得产生暧昧情愫。

如此才能开展出「被观者看见、感受」,乃至「理解」的必要条件。

故摄影对于技术的磨练不可欠缺,对美感、艺术思想等方面的钻研同为走向一位专业摄影师的必要功课。

至于情感,那只是创作历程中的其中一部份要素,且仅限于部份表现主义作品的充要条件而已。

  巴塞罗那1936、西班牙战士之死1937、回家路上的拣煤者1937、那不勒斯的母亲们1943、印度大干旱1951、美国军人聚会1964、医院里的杰吉1984……这些。或愤怒或冷静,或忧伤或焦虑,它们静静地流淌在观者的心中,它们似乎是在告诉我们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极为重要的事实。这事实,正如阮义忠所说:侧重摄影的社会与道德立场:陈传兴的表述:把握摄影的文化涵义。于是,我有了这样一种设想,即如何通过摄影美学课程的讲授。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并将此种情感带入到摄影实践中去。

摄影美学,是摄影学和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它是建立在摄影学和美学基础之上的、研究摄影艺术中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当摄影进入人们的生活,即与人类发生现实的审美关系时,摄影美学也就应运而生了。摄影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牵引着人类的视线去观看、去思考、去解读我们所生存的空间以及正在发生着的事件。运用摄影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重要文化行为,人的道德、价值、愿望、情感、智慧等人文特征都可以运用摄影语言体现出来。摄影美学课堂教学可以从“人文”角度发散思考,引导学生关注摄影与人的情感、价值观、生存态度之间的关系,关心人类的文化现象,对各种人文学科中蕴藏着的美的因素进行发掘提炼,并以摄影学科的直观形式展示出来。

摄影课堂上教授学生们摄影知识与技能的多少固然很重要。但更应该启迪他们对摄影的感觉,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感受,对人类悲苦感同身受的大爱。我们可以看看一些摄影大师们关于自己作品的表述。法国摄影家迦克昂利・拉帝格有句名言:“我用爱来拍照,所以我试着使爱成为艺术的对象……”出生于沙皇时代俄国的摄影师罗曼・维希尼克是推动《关心摄影》最为有力的人之一,而《关心摄影》的主旨是:“摄影为人间目击者,是一种报告性及记录性的工作,它要传达人性的课题,了解和关心是照片所要表现的重点。”

如果我们观看了这些大师们的作品,我们会深深体味到只有拥有一颗挚诚挚爱能够感知宇宙之博大、生命之美丽的感恩的心,才能够创作出如此撼人心弦的画面:如果我们了解摄影作品及影像文化在西方社会中持续、广泛而深层的影响,我们更会深刻地意识到摄影美学中人文情怀教育的迫切性。

很明显,学生不可能仅凭掌握一点摄影技法就能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尤其是做人的根本。除了掌握技法外,还必须熟悉摄影艺术的发展历史,具有欣赏摄影艺术的趣味和评价摄影艺术的洞察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摄影美学教育是包含在其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美学指导的空荡荡的摄影教育,将会是怎样盲目的和不成熟的摄影教育,是与实际不相联系的空洞美学。

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注重技能培养以考虑学生的未来生存就业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关注他们现在的想象力和情感世界将同样重要。摄影作品应该囊括了人生和自然的灵魂。而这一理念,正是通过摄影美学教育所要首先提及的。

今天的摄影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们充分享受着日新月异的摄影科技成果,但却忽略了摄影过程中情感和精神的内容。由于没有普遍形成科学认识世界的方式。许多学生的人文情怀日趋淡薄。这是摄影美学教育所面临的又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形下。更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道德、美好感情,令他们真正意识到:获得哲学、文学、诗歌、绘画和建筑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创作出优秀摄影作品的强有力的支持。

发掘学生的审美敏感度也同样是面对摄影美学教育时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拍摄实践中,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去感受别人的生活、别人的经历。去体会自然的美丽与世事沧桑……也就是说,要鼓励他们运用摄影技术把内心创造出来的或唤出的充满情感的美感很好地表达出来。在摄影美学教育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体验到的东西进行反思或思考,他们就可以把握自己或其他人作品中的情感层次,进而,将其转变成新的刺激。激发出新一轮的创造过程,产生新的作品。

当摄影美学教育中的人文情怀得以张扬的时候。摄影文化背后蕴含的情感因素就会更好地突显出来,摄影的人文因素对学生心灵的滋润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将人文情感融入到摄影美学的教育中,才能够涌现出一批批摄影人才。他们可以通过创造和欣赏艺术,更好地掌握和认识自己,而并非仅仅是让无感情的技术和机器控制自己,同时应该是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采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富有活力和魅力,更富有进取精神的高素质的摄影才能。

让我们在课堂中大声地说,同学们,看看那些冰冷的镜头背后炽热的心灵,让我们试着去做这城市温情的抚摸者;去用心地交流吧!听听那些安静的背后大声的呼喊,让我们成为这美好世界轻柔的讲述者。

 摄影最本质的东西不在摄影技术本身,而在于它可以凝聚画面传递思想,可以定格瞬间成为永远,可以雕刻时光延伸流传下面是我整理的两则对摄影艺术的感悟,供大家参阅。

摄影艺术感悟一:摄影的感悟

 闲暇之余, 携妻儿逛商场,漫步于街头巷尾,看见一群群为生活忙碌和奔波的人。男女老少,来来往往,摆滩的、叫买的、构成一个多彩缤纷的世界。如果你有一双锐利的眼睛会发现许多动人的或有趣的一幕,这时候如果你身边有架照相机,记录下这一个又一个精彩瞬间,或许成为摄影大奖呢!当你在春暖花开或 白雪皑皑的季节,步入大自然会令你心旷神诒,在北方赏雪景、堆雪人、打雪仗别有一番情趣。深秋的早晨,一层厚厚的冰霜覆盖在树上、草上。远远望去、像一层雾、又像一层雪,近看晶莹剥透。附在植物上奇形怪状。如果这时间你随便对着按几下快门,会摄取几幅富有诗情画意的美妙镜头。

 总之,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如果用心感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会发现值得记录和留恋的东西很多。因为生活中有许多丰富而精彩东西,精彩的生活还要人去感受。在非典前沿、抗洪一线、美伊之战等许多危急关头,总有一些舍身忘死、奋勇向前的摄影人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对世界、社会的挚爱摄取一个又一个珍贵的镜头,记录下历史精彩的一瞬。

 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自从第一次拿起照相机后,感觉到摄影不光是对被摄体咔嚓、咔嚓地按快门,而是要用眼睛去发现,用感情去思维,用心灵去构图,塑造人间的善与恶,美与丑。以与时俱进的眼光看世界,真实反映社会的各个方面和时代变迁,这是新时代摄影人的职责,也是摄影创作的源泉。因此、摄影艺术也要植耕于人民群众,深入到最基层,和生产一线,亲身体验和感受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拍出反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并富有时代特色的摄影作品。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可以鼓舞人、振奋人、激励人。尤其是新闻摄影作品如同战场上的一杆枪,和文字并驾齐驱,同样有震憾力和战斗力。并且在某种场合在宣传作用上更直观、更具体。

 新世纪我国的新闻舆论进入图文并茂的宣传模式,在某些报刊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和位置,尤其是在一版,比如《南方周末》和一些地市晚报几乎是大幅占据整个一版。大多数报社成立了总监,说明新闻摄影改革对的视觉效果尤为重视,这对新闻摄影记者和通讯员的拍摄要求提高了,从我看过许多报纸的,第一感觉是一付好的新闻不只是一付新闻或某种劳动场面,而是一付以新闻性、艺术性、趣味性相互柔和的产物,在说明新闻事件的同时,给读者一种直观的视觉冲击力,让读者象阅读一篇好文章一样,反复审视、细细品味。这才是一副完美的新闻摄影作品。同样,一幅好的艺术作品,凝聚着摄影人的灵感、智慧、思维和对大自然、对社会的热爱,更是摄影人的汗水结晶。他们为了摄取一个优美的大自然风光镜头,往往是风餐露宿、冒严寒酷暑、战风霜雪雨,迎来曙光、送走晚霞,我从事业余摄影五年来,亲身感受到要成为一名摄影家,首先要有吃苦耐劳和不畏艰险的精神,其次要有洞察事物的能力和善于发现的眼光。总之,一个称职的摄影家,是集历史、地理、文学、美术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受到我的摄影启蒙老师孙国才同志陶醺,我对摄影的追求一发而不可收,个人的工资维四口人的生活已经够简朴的了,两个孩子一年没有填件新衣服,平时生活土豆就着米饭和面条,却把60%的工资用在摄影上,购器材、买胶卷、洗照片、从不 吝惜。节假日、别人在家陪妻子做家务、辅导孩子复习功课,我肩上挎上三角架、背上相机,去村庄、去田野、拍风土人情,拍家乡的四季风光,一到家连饭也顾不上吃打开电脑挑选,从中寻找乐趣。两年下来,计算机里存了许多题材的,闲暇之余、打开看看、有风光的、新闻的、民俗的、虽然称不上什么艺术大作,但也记录了自己奋斗和拼搏的艰苦历程,几年下来,给摄影网络、报刊、杂志发了不少照片,有些被发布和刊用,极大的鼓舞和激发了我对摄影的执着和不懈追求。

 摄影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一门至纯、至真、至爱的艺术,这辈子爱上摄影,我无怨无悔。

  摄影艺术感悟二:对摄影的感悟

 摄影,以光为笔,以影为墨,寓情于景,感悟于心,

 对摄影的感悟。它是发现“真”的一种方法,是传承“善”的一种途径,是赞颂“美”的一种艺术。摄影最本质的东西不在摄影技术本身,而在于它可以凝聚画面传递思想,可以定格瞬间成为永远,可以雕刻时光延伸流传,可以予人黑暗中光明、寒冬中温暖、雨夜中晴天。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着震撼心灵的画面,我爱摄影,更爱用眼睛寻找、用镜头发现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感动瞬间。 作为一名宣传员,我喜欢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的经典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在去年抗击“721”特大自然灾害中,我跟随抢险队员一起奋战在一线、感动在一线。在过腰的积水中,我拍到了抢险队员舍小家、顾大家,奋力救助受困群众脱险;在过膝的泥泞中,我拍到了抢险队员接驳水泵时双手沾满污泥的画面;在凌晨四点,我拍到了暴雨后黎明前那连续奋战30多个小时依然挺拔的身影;在抢险间隙,我拍到了那疲惫不堪却依然灿烂的笑脸„„ “站在一线更前方,镜头聚焦最基层。”是我对于摄影的感悟,只有深入一线,作品才会真实,才会有冲击力;只有贴近最普通的劳动者,作品才会感人,才会有生命力。我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瞬间情与景,宣传身边人和事,见证感人言与行,这些照片中传递出的正能量,又将激励我在温暖中继续向前!

 走进“高烧”,走过四季,走过酸甜,走过苦辣,人生如此,摄影如此。

 曾几何时,命运之神偶然想起了我,并毫不客气地叩响了我的心扉,引着我走进了一个凝聚着光与影、线与色、历史和现实、思想和情感、痛苦和欢乐的瞬间世界,凭着一股浓浓的激-情,从那时起我开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关注生活,关注人生。

 摄影是座山,山高入云霄,不知是谁说过,摄影是一种苦涩的美丽,是需要经历种种磨难,痛苦与孤独,用心、用生命去体悟。走乡窜户,东跑西颠,参加过大兵团的“作战”,却更喜欢三五成群的游击“战”。名山大川,留下过我的足迹,却更喜欢关注上身边社会这部巨著。为了一个理想的构图,登高爬低,东往西瞧,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会为一个美好的瞬间而激动,为漏掉一个场景而懊悔。曾有过深夜还在崎岖的山道上行进,“三伏”有被阳光曝晒退皮的经历,也有“三九”天躲在车内等待黎明的日出。曾有过恶狗的袭击,白眼黑脸的冷遇,当然更多的是人之初性本善的人间真情融入了镜头触向生活底层,那里有我不曾感受过的美,不曾感到的力量。走进生活的原野,有过客居山乡夜宿农家的陶醉,走进艺术的原野,也有过身居闹市的孤独。为了一个场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而感动。我的作品谈不上个性,更没有前卫意识,自己深知自己作品的“档次”,仅仅是用自己的摄影语言表述内心的感悟,

 如果能在光与影的交错中,黑与白的反差里,悟到人格的力量,精神的伟大,生命的永恒,这便是我莫大的欣慰。

 我做过许多“梦”,而摄影“梦”一做便是二十多年“高烧不退”,就连做梦也发起了高烧,尽说胡话。对我而言摄影是对生命的一种追求,有着不断的创作激-情,这是内心对世界感悟之后渴望表达的愿望。每一次从取景框里看这片土地时,越来越感到她的迷人魅力。我用“长焦”去刻画内心的细腻,用“鱼眼”记录宇宙浩瀚的天际,用“滤镜”滤去世俗的浮躁,用生命脉搏启开情感的阀门,释放酝酿许久的情感,让快门奏响情爱的乐章,变瞬间为永恒,用三角架升起生命的高度。

 生命因摄影而精彩,精彩因瞬间而永恒。

 喜欢摄影,很简单的是因为它能记录下动人的瞬间,能在以后的日子久久回味当时按下快门的情景、心境。但是摄影并不等于照相,摄影是倾注你的情感于照片上,每按一下快门都应该思考为什么要拍下这张照片,它的意义,如何运用手中仅有的工具去表达你心中想表现的东西。我佩服一名摄影师会有洞察事物实质的观察能力,纯属的技巧与不断累积的经验等。所以我想向这个一位摄影师的能力靠近,上完这个摄影基础选修的时候,学到的并只是快门、光圈、感光度等名称及意义,学到不只是操作相机的技巧、经典构图方法,而是学习培养一颗习惯观察的心,把自己比作一部相机,用静止的眼光留意这个大千世界的美丽,宏观、微观。

 从选修课中了解到相机的发展历史,过去摄影的成本不是普通人能够承受得起,只有贵族或者富豪才能探索它的魅力,初期摄影更多的只是担当纪实的功能,器材的笨重,甚至比作画需要更久的曝光时间等都使它的艺术功能得以削弱。再后来光学胶卷相机便携性大大增强,光学相机摄影要用胶卷,当场没法知道拍得满意不满意,要洗出来才知道。必然要浪费大量胶卷,成本高,所以光学摄影往往是惜“镜”如金,轻易不按一下快门的,乃至精思细量地抓住镜头拍上一张,回去冲洗后才能知道结果,如果不够满意那就难了,时过境迁想补救已来不及了,所以老摄影家常常感叹光学摄影是充满遗憾的艺术。到现在数码相机时代,技术发展,相机越做越小,相机随处都是,如果手机都属于相机的话,那么基本每人都会有一部,每个人都有记录有趣事物的能力,单反相机配合长焦镜头能把很远的风光、人像都摄进储存卡内,一切都变得简单而方便。科技以人为本,技术使我们按下快门的成本下降,其实我们拿起手中设备的时候更应该把握摄影的本质,用更精良的设备去捕捉感动人、美丽的瞬间,而不只是照相。我们有了更多练习的机会,照下可以马上回放观察,不满意消去重来,可以围绕想拍的东西选定若干个场景,每个场景先围着它转几圈,拟出不同角度、不同光线条件例如:逆光、顺光、测光等下的拍摄方案,记录各组曝光组合数据,积累经验,使以后更得心应手。

 在课上欣赏各大师的作品,一边了解作品里的精妙之处,一边模仿学习。在解决了曝光、清晰度等问题后,这个时候,构思更多的不仅仅限于技术层面,更多的是意境的表达。摄影构思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构思、即时构思和后期构思。前期构思是在拍摄摄影作品前,构思观察,思考如何运用摄影语言及其表现手段来表现作品的意境,如使用什么光线、什么色彩,如何定标题、如何构图等;即时构思是在拍摄一幅作品的之时即运用摄影语言及表现手法来表现摄影作品意境的整个思维过程。摄影艺术的瞬间性决定了即时构思成为摄影构思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环节;而后期构思则是在拍摄后的暗室后期进行制作完成,并通过电脑进行修复,也是摄影构思的最后环节。一张照片看似简单看似按下快门几千分之一秒很快完成的事,其背后需要很长准备时间,有时等待一个场景,一个机会,少不了耐心的等候,孤独的坚持与不断的自我交流。

 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是执着,摄影也是。一份执着的热情,不断观察练习积累,我在这条路上收获喜悦,付出更多精神。

选择摄像机拍摄角度是影响影像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合理的拍摄角度可以使影片表现更加生动、立体和具有感染力。以下是一些拍摄角度的重要意义:

1影响视觉效果:不同的拍摄角度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例如俯视角度可以让物体显得小而远,仰视角度可以让物体显得大而高。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可以更好地表现场景和人物,增强视觉效果。

2传递情感和心理:不同的拍摄角度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例如低角度可以让人物显得威严和强大,高角度可以让人物显得弱小和卑微。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可以更好地传递情感和心理状态,增强观众的感受。

3突出主题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可以突出影片的主题和内容,例如选择特写镜头可以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选择长镜头可以表现出广阔的背景和场景。通过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可以更好地呈现影片的主题和内容。

因此,在选择摄像机拍摄角度时,需要根据影片的主题、情感和场景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的拍摄角度,以达到最好的影像效果。

摄影的意义:对于摄影艺术来说,照片就是人类视觉的延伸。通过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人类可以看到本不能看到的世界,可以感受到超越时空的情感。

摄影不只是单单的记录,通过这些照片可以丰富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的思想。摄影在科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医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都将摄影作为拓展自身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使得摄影的价值变得更加意义非凡。

摄影价值:摄影从诞生到现在,一直是人们进行教育的重要工具。在近代中国,摄影家们通过作品,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异,人们开始改变现状,进行革命。在抗战期间,摄影家们创作出了一系列的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作品,鼓舞了士气。

通过摄影宣传自己的思想,让人民了解国家的想法,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摄影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和风气,有利于人们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摄影的宣传教育功能能够提高人的智慧,陶冶人的生活情趣,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扩展资料

摄影术的诞生是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运而生的,150多年来,它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速向高速、由手工向自动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但万变不离其宗,总也脱不开照相机和胶卷的传统模式,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100多年来,人们也一直在为寻求一种新的感光材料和更为方便实用的摄影方法而苦苦追求,以取代复杂、陈旧、落后的传统摄影方式。20世纪末叶以来,伴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迅速普及,数字时代已经来临,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新的冲击,应运而生的数码相机,开拓了数字影像丰富的世界。

1、摄影的大众普及性;

摄影的最大特点在于纪实性、即时性、普及性。拍摄照片、欣赏照片、评价拍摄水平等活动中能激发人们的创作灵感,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品位,这是摄影艺术的价值所在,摄影艺术可称为一种全民艺术。全民的参与有助于推动摄影艺术的多视角、多空间表现,为摄影艺术在文化艺术领域奠定坚实基础。

2、摄影的日常生活性;

摄影已经普及到每一个平民家庭,由曾经的奢侈品变成了家庭用品,成为所有人都可以从事的文化艺术活动,人们可以在观光、旅游、婚庆、节日、聚会、纪念等各种特别的时日进行摄影留念,可以随时随地拍摄日常生活的点滴与他人分享,传递情感与故事。

3、摄影的易于复制性;

摄影的机械复制性使大众也能走上艺术创作的舞台,在摄影的机械复制过程中,艺术的观念更为普及化、平民化,大众在摄影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审美趣味,有助于丰富大众的业余生活,提高大众的审美品位,体现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

人像摄影是摄影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也是最能体现摄影师艺术境界的摄影领域之一。以笔者拙见,人像摄影的艺术境界从低到高,可以概括为赏心悦目、惟妙惟肖、张扬个性、诠释生命四个层次。

一、赏心悦目

赏心悦目是一般大众也包括一般摄影师对人像摄影作品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商业人像、家庭留念照、新闻人像乃至任何一个摄影领域中涉及的人像,无论是被摄者、摄影者和观看者,只要无特殊目的,无不希望看到赏心悦目的人像,而使观众、听众的身心得到愉悦是任何艺术形式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赏心悦目首先成为商业摄影师和顾客共同追求的目标。而现代摄影的发展从技术上以较轻易地解决了很多前辈摄影家很难或无法解决的问题,因而使实现赏心悦目这一境界变得相对轻松一些,对于商业摄影来说。这一境界的人像摄影作品,除了对摄影师本身的素质提出要求之外,还依赖于一些客观因素,如:优秀的化装师、美丽的服饰、精致的道具,高档的摄影器材、高级的灯光、设备先进的摄影棚,高级的照片后期加工系统、精美的装裱和精心的编辑策划等等。对于这一境界的人像摄影来说,非摄影本体语言过多的介入和摄影本体语言的淡化是最大的缺陷。所谓摄影本体语言就是摄影技术、艺术的独特表现手段,包括胶片的运用、曝光的控制、摄影用光和构图的经营等等。而非摄影本体语言主要是指原本对摄影起辅助作用的非摄影表现手段,如化装、服饰、道具等等。

在这些人像摄影中,摄影本体语言一般较为淡化,而在所剩无几的摄影本体语言中,绝大多数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和套路,甚至还会有所扭曲。比如在用光上说,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更多地采用了正面光和柔光;在曝光上说,为了使肤色显得更白,经常采用曝光过度的方法。

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顾客,这是无可厚非的。赏心悦目就是使顾客和普通大众的身心得到愉悦,所以,这种人像摄影本身就是摄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这种赏心悦目的摄影作品把万千大众吸引到影楼里,而这成为中国摄影艺术尤其是业余摄影艺术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

既然摄影作品具有吸引大众的能力,就说明摄影作品具有引导大众的审美倾向的能力。这种以赏心悦目为代表的商业人像摄影流行十年以来,大众的审美倾向已经在悄悄地发生改变。

而且,近年来,随着一批极富艺术表现力的青年摄影师对商业摄影的突出贡献,使的目前的人像摄影正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二、惟妙惟肖

摄影术的出现使得人像再现的“相象”问题变的轻而易举,当代人像摄影的发展又似乎脱离了这一发展方向,尤其是流行的当代商业人像越来越不象本人,而离惟妙惟肖的距离也显得更为遥远。这里的惟妙惟肖当然不仅仅是简单的“相象”,而是在赏心悦目基础上的神形兼似。

这一境界的人像摄影作品,一般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摄影本体语言和非摄影本体语言的正确运用

摄影本体语言的运用不以是否赏心悦目为唯一依据,而以能否表现人物的神态特征为主要依据,用光自然考究,曝光准确,体现正常肤色及质感。化装道具不过分张扬和哗众取宠。化装的目的不时掩盖什么,而是要进行衬托,道具只是修饰而不是表现什么。

2:精妙的神态捕捉和眼神塑造神态的捕捉是摄影师永恒的主体,也是一幅人像摄影作品能否做到惟妙惟肖的关键。,在柔美型的当代人像摄影中,应该说在这一点上做得是很不错的。在在眼神的塑造上就有所欠缺了。这主要是由于摄影用光的平淡造成的。正面的柔光所营造的高调是很难突出眼神的。所以通过光线的运用来表现人物的眼神是这一境界的人像作品的关键。

三、个性飞扬

人像摄影中个性的张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张扬被摄人物的个性,二是张扬摄影者的个性。从被摄影者的角度出发,拍摄人像的目的无非是留念、欣赏及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从这一点上说,摄影师就是要帮助被摄者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而从摄影者的角度出发,他作为一个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要通过摄影手段、借助于模特的表现能力来表现自己的摄影创意,来体现自己的摄影风格乃至通过摄影语言来诉说自己对生活的确理解。

这一境界的人像摄影作品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独特的摄影本体语言

从摄影语言的运用上说,第一境界人像摄影作品的摄影语言运用一般流于平淡,第二境界人像摄影作品的摄影语言运用趋于自然,第三境界摄影作品的摄影语言运用重在卓然不群。用光是摄影最独特的本体语言。

如谢墨拍摄的《对影双姝》,巧妙地利用阴影,营造了奇妙的错觉,令人过目难忘 。又如朱恩光的《圣徒》,柯林·托马斯的《一线光明》,萨博·亚历萨顿的《纯》等等。摄影本体语言妙处体现得淋漓尽致。

2:独特的而简练的戏剧性情节

如阿德莱尔·穆萨威拍摄的《生命中的阴影》,画面中的男女主人公在摄影者苦心经营的光影效果中诉说着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它不是一部电视剧,但却似乎比一部电视剧要说的更多。当然,这幅作品在用光和构图上也都有独到之处。

3:展现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

纯粹的人像摄影也许是不包括自然的,但在这个特殊的环境危机时代,不少摄影者把镜头对准了自然,对准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或是热情的讴歌,或是尖锐的批评。不管是卡尔·考雷的《人与太阳》还是易水生的《人与太阳》,都表达了人与自然融合的渴望。 4:强烈的视觉冲击

无论是匠心独具的光影、别出心裁的构图还是创新大胆的镜头运用,其目的都是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张扬被摄人物的个性就是使拍摄出来的人像摄影作品要与众不同而富于戏剧性的。而摄影者个性的张扬要通过自己个性化的摄影本体语言来展现自己对摄影的理解、对被摄人物的理解、对人像摄影的理解,甚至对生活的理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摄影作品就是摄影者无声的自白。

四、诠释生命

伟大的人像摄影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刻画了人物的灵魂,是因为它讴歌了生命的伟大,是因为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是因为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大悲大喜。

从人的个体来看,伟大的人像摄影作品深刻地记录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是悲伤或是喜悦,或是思索或是呐喊。也正是因为它呈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这样的摄影作品才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同时它讴歌了生命的可贵与伟大,面对这样的作品,每一个观众都将为拥有生命而自豪。

从人类社会的总体来看,伟大的人像摄影作品记录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大悲大喜。伟大的人像摄影作品的意义已经完全超出了普通肖像的意义。它是社会的象征,是时代的象征,是历史的象征,从这一意义上说,人像摄影的意义远不止被摄者的留念和摄影者的个性张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361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