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班语言小新的心情日记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够结合“心情表”讲述自己的心情故事。
2、初步感知他人的情绪变化,学习调节自我情绪的简单策略。
活动准备
1、表情娃娃:(笑笑脸、哭哭脸、生气、愤怒)。
2、与幼儿人数相同的镜子若干。
3、幼儿“心情卡”每人一张
活动流程
1、师幼谈话,教师选择一首欢快的曲子让幼儿一起欣赏。
(1)、宝宝听了这首曲子你们觉的心情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一些表示心情愉快的词,如:开心、高兴等),并让幼儿用面部表情表现出来。
2、让幼儿说自由发言,和小伙伴一起来分享她们的快乐。
“宝宝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中,你们还遇到过那些高兴的事情?”
3、让幼儿用面部来表现心情。“你们有这么多高兴的事情和开心的事情,那有没有过不顺心的事情,让幼儿自由发言,当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伤心、难过、生气等)当你有这样的心情时,你的面部会怎么样? ”
4、教师出示表情娃娃,请幼儿猜一猜娃娃的心情:
(1)、笑笑脸:娃娃为什么这么开心,他遇到了什么事情这么开心?让幼儿自由回答,发挥幼儿想想力,让幼儿做一个笑笑脸。(幼儿观察娃娃的面部表情:眼睛和眉毛向下弯,嘴巴向上翘)。
(2)、哭哭脸:娃娃为什么会哭?他遇到了什么事情了?让幼儿自由讨论回答,你喜欢笑笑脸还是哭哭脸?(幼儿观察娃娃面部表情:眼睛和眉毛像上翘,嘴巴像下弯)。
(3)、生气:娃娃为什么会生气?他遇到了什么事情?让幼儿自
由讨论回答。你在生气时还会做什么动作?(幼儿观察娃娃面部
表情:眼睛和眉毛紧皱,两嘴巴一闭向上翘)。
(4)、愤怒:娃娃为什么这么愤怒?他怎么了遇到了什么事情?让幼儿给娃娃想办法把愤怒变为高兴。(发挥幼儿想象力)
小结:每个人的心情好坏有时我们会从她(他)的脸上都会看出来,遇在这样的情况时,我们要想各种办法来帮助她们。
5、在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好多开心的事情,但不可能事事都顺心,谁都有不愉快的时候,当我们遇到烦心的事情时,你会怎样让自己变的快乐?让幼儿想办法来发言,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小结:每天我们都要应该以快乐的心情去面对每一件事情,你们不高兴时,可以告诉老师、小朋友、让大家一起想办法来帮助你、还可以听听你喜欢的音乐、看看你喜欢的动画片电视、好好睡一觉、到外边散散步等等,要想办法让自己高兴起来,笑起来。知道笑能使人美丽健康。那样我们就会永远是个快乐的小天使。
6、听口令做表情游戏:让幼儿照镜子,听教师指令做不同的表情。如:“变变变,我变的很快乐!变变变,我变的很生气!… ”
活动延伸:
出示“心情卡”让幼儿认识了解,并把每天的心情画在上面,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幼儿每天的情况。
『贰』 幼儿园中班社会好心情坏心情教学反思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抱怨某个幼儿过于调皮,某个幼儿过于任性,某某孩子行为习惯太差又或者还有孩子反应迟钝,不能很好配合老师组织的教学活动等等这些情况,虽然这以孩子所处家庭环境有关,但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幼儿教师自身,我总是在孩子们吵闹的时候,不自觉的发起脾气,这总归于我们每天上班时没有带着和平的心态和良好的心情。 如果我们天天好心情,笑脸相迎,觉得每个孩子都是那么活泼可爱,天真顽皮,孩子们也会喜行于色,教室里的气氛也会顿时轻松活泼,孩子们和老师的感情很快就贴近了;我想我更愿意做一位孩子觉得没有距离感的老师,所以每天早上起床我都会对着镜子笑一笑,让自己有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和孩子们,心情好时,我喜欢每天早上一走近班级对着一个个进班级的小朋友笑一笑问问好抱抱他们与他们说说心里话,孩子们都把我当成了好朋友而不是一位看起来非常严厉的老师;孩子们会察言观色,发现我心情好时他们总喜欢在自由活动的时候围到我的身旁和说说昨晚发生的事或是有时候不说话就走进我身旁用他们的一双小手紧紧的抱住我,甚至还会拿我来打闹就像我是他们的好麻吉。 如果老师心情不好,动不动就横眉怒目,训斥批评,过于严厉,孩子就会缩头缩脑,吓得不敢乱叫;如果教师心情很差,把气发泄在个别孩子身上,就会高声训斥,或者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在一次角色游戏中,倒了收玩具时玩超市的小朋友把玩具没有归类的放到箱子里,看到这一幕的我顿时火冒三丈,开始高声训斥孩子的种种不是,把玩这主题的孩子更是严厉的批评了一番,训斥后我看到了孩子受伤害怕的表情,视乎在说老师我们不是故意的,我们以后不在这样做了,真的!看到这里我停止了训斥,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在受到老师的批评心里更伤心了,同时也会认为老师不再喜欢他们,从而跟老师产生距离感,我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悔。在这样教育环境下,教育出来的孩子将是什么样的呢?我不敢想象……,试问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哪个孩子还敢多说一句,只能用惧怕的眼神望着老师,安守本分地坐在那里,那里还能有兴趣去参加老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也就更谈不上天真活泼,轻松愉快地健康成长。 因此我觉得,教师每天上班时的心情与幼儿教育活动有十分重要的关系。我们必须带上好心情上班,让自己的好心情感染幼儿,让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每一天里过得开心、快乐和舒适。
『叁』 故事猴子秋千的教案反思
这样结课,抄紧扣歌曲的主题袭。使学生融入到故事的情节之中,融入到音乐美的感受之中。最后,学生带着满怀喜悦、满怀收获的愉悦心情,离开教室。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情感满足而又留连忘返、意犹未尽的感觉。
教学反思:
《荡秋千》是一首具有浓郁的仡佬族风格的童谣,曲调活泼、跳跃,节奏明快,它生动地反映了仡佬族小朋友欢快、活泼、团结的生活情景。很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学生一听歌曲的旋律就非常喜欢。
由于歌曲曲调欢快,因此学习歌曲我主要采用了听唱法,让学生通过每次的倾听对歌曲对歌曲加深印象,可以说学会这首歌基本上水到渠成。在最后处理歌曲方面,让学生用快乐的心情去感受收获。孩子的世界总是充满曼妙色彩,用一种童趣去解读,其实大人也会从中领略到许多的快乐。
『肆』 大班心理《好心情坏心情》教案
一、 教材分析
1、《纲要》提出:情感和态度作为幼儿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列在首位,可见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内在力。每个孩子都会有各种情绪体验,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但负性情绪过多,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师有责任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减少孩子极端不快的情绪体验,保持积极愉快的情感,情调。
2、《好心情 坏心情》这篇故事通过开心猪由坏心情变成好心情的经历,启发幼儿主动调控自己的情绪,选择好的方法来让自己保持好心情。
二、教学目标
1、随着故事情节,逐步体验怎样让坏心情变成好心情。
2、讨论坏心情的心理调节方法,让幼儿学习主动积极调节自己的情绪。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法、讲述法、提问法、讨论法
学法:欣赏法、讲述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出示开心猪
小朋友们好,今天开心猪到我们班来做客(出示),咦,开心猪怎么啦?(不开心)
问:开心猪不开心,那他为什么不开心呢?
孩子体验坏心情,并寻找原因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不开心的开心猪后来遇到了什么事。
(二)、欣赏故事
1、讲述故事《好心情 坏心情》
2、交流活动:你听了这个故事,想到了什么?
(三)、再次欣赏故事
刚才我们听了;好心情坏心情;的故事,下面我们来一边看,一边听故事
一段:
(1)我们刚才看到谁帮开心猪想办法?想的什么办法?(吹口哨)
(2)他的办法好吗?你怎么知道?
二段:
接着往下看,谁来说说,小兔子想的什么办法?(打滚儿)
你觉得他的办法怎么样?
三段:小松鼠,小兔子很会想办法,开心猪也是会动脑筋的孩子,我们一起来看看开心猪想了什么办法让自己的坏心情变成好心情。
开心猪想了什么办法?
(来回地跑,直到跑不动)
开心猪最后怎么样了?(好心情回来了)
你听了故事,你学会了什么?
6、讨论:
(1)开心猪有坏心情,小朋友有过坏心情吗?什么事会让你有坏心情呢?
请孩子举起不高兴的脸谱讲讲自己的不开心的事。
(2)你喜欢好心情还是坏心情,你愿意把坏心情变成好心情吗?你会想一个什么办法让自己的坏心情变成好心情呢?
请孩子举起高兴的脸谱讲讲怎样变好心情,小朋友们想了这么多的办法,以后我们有了坏心情,我们就试试想办法,把好心情找回来,好不好。
一起唱〈〈快乐歌〉〉
制作:心情角
请孩子把自己想的办法画出来贴在心情角。
『伍』 大班公开课《坏心情变好心情》的教案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了解自己的心情,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2、引导幼儿积极地寻找各种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激发幼儿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不同情绪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懂得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并积极地寻找各种调节情绪的方法。
活动准备
1.了解孩子的情绪状态。请几个情绪好的和不太好的孩子说说自己的心情。
2.准备小镜子、水彩画笔、纸、音乐带、“晴”和“阴”的图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寻找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
活动过程:
一、看脸蛋,说心情
老师微笑着面对孩子:“孩子们,你们知道老师现在的心情怎么样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对呀,我的心情真的很好。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早晨活动时,很多小朋友学会了编织和绣花,我很高兴。一个人的心情怎样,往往能从他的脸上看出来。
师:现在就请小朋友看看你身边的好朋友,他们的心情怎样?谁来说说?
(老师愉快的情绪感染了孩子们,把他们带入了一个轻松的氛围。)
『陆』 急需心理健康教案时间的主人案例和反思
透视情绪ABC
一、 教学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知道基本的情绪类型及不同情绪的作用,进一步了解调节情绪的必要性,并逐步掌握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以便在实际生活中克服消极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能较好地调节和控制情绪。
具体要求:
1. 知识方面
(1)情绪的基本类型
(2)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
2.能力方面
(1)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
(2)学会调节情绪和有效方法。
(3)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情绪的不同表现。
(2)消极情绪的危害性。
(3)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情绪的含义。
(2)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
四、教学时数:两节课
五、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先看一段录像:(用PowerPoint演示)
有关情绪的问题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心理健康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节课的课题就是“善于调节情绪”
(一)、情绪
1、情绪
我们平时讲的"触景生情"这个词,“情”就是“情绪”,"景"就是引起情绪变化的 因素。比如说,你碰巧有位同学正在说你的坏话,就会产生气愤的情绪;如果是这位同学正在夸你,则会产生高兴、愉快的情绪。
人的情绪有很多种,中国汉语中描写情绪的词语有上千个,喜、怒、哀、惧是人的四种基本情绪。
2、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
同学们想一想,下面哪些是积极情绪?哪些是消极情绪?
①快乐 ②恐惧 ③愤怒 ④痛苦 ⑤喜欢 ⑥忧虑 ⑦难过 ⑧讨厌
请同学们各自体会一下,当自己处在愤怒、恐惧、痛苦等消极情绪状态下,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对你的生活和学习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当你处在消极情绪状态下,消极的情绪会减弱人的体力与精力,活动中易感到劳累、精力不足、没兴趣,思维迟钝,判断能力下降,消极的情绪还会降低人的自控能力,遇事易冲动、不理智,常会做出一些事后令自己后悔的事。
(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感受啊?)
因此说,消极情绪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二).消极情绪的危害性
请同学们看以下几个事例,分组讨论消极情绪的危害作用,归纳总结一下每一事例中消极情绪对人的什么方面有影响。
a同学小王的例子:
一天中午,小王的父亲给小王买了一只他最心爱的足球,到学校后正好背课文,很长的课文一点也没费劲;第二天,小王想再买一张最新的游戏卡,但父母都不同意,他感到非常不开心地上学去了,一篇不长的课文却化了很长的时间也没背好。小王的记忆力在情绪不同时会表现的不一样,这说明了消极情绪影响人的记忆力。
b小刚和小强是同班同学,平时体育课100米跑的速度一样快,参加学校运动会时,听到同学们的加油声,小刚心里十分紧张,害怕跑不好,而小强则是轻装上阵,结果到终点时,小刚落后小强两米多。
小刚在消极情绪状态下,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说明了消极情绪影响人的正常水平的发挥。
c小李未完成值日工作,按班规课后要重扫,重扫时小许叫他的外号,并嘲笑他,小李一怒之下打了小许而受处分。
这个事例表明:小李在消极情绪状态下易冲动,自控能力降低,说明消极情绪对人的理智有影响。
d曾有这样一例子:一个粗心的医生,将两个病人的诊断报告弄错了。原本没有癌症倾向的病人因为错误的诊断报告,而极度的伤心、痛苦、焦虑,并且情绪极不稳定。没过多久,在医院的再次检查中,果真发现了癌症的倾向。而那位本应有癌症倾向的病人,由于拿到了没有癌症倾向的诊断证明,情绪变得高涨,心情变得愉说,病情渐渐好转。
这个例子说明:不良的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调节,就可能诱发生理疾病。积极的情绪可以使人忘掉忧愁,战胜悲伤,起到治病的作用。所以说,消极情绪会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了解自己的情绪
积极的情绪有益于身体健康,消极的情绪有损于身体健康。你了解自己情绪体验的变化吗?
1、请在符合自己的选项上面画“√”
①我感到很愉快 A经常 B有时 C较少 D根本没有
②我对一切都是乐观向前看 A几乎是 B较少是 C很少是 D几乎没有
③我对原来感兴趣的事现在仍感兴趣 A肯定 B不像从前 C有一点 D几乎没有
④我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 A经常 B现在不这样了C现在很少 D根本没有
⑤我对自己穿着打扮完全失去兴趣 A不是 B不太是这样C几乎是这样D是这样
⑥我感到情绪在渐渐变好 A几乎是 B有时是 C很少是 D是这样
⑦我能很投入地看一本书或一部电视剧 A总是 B经常 C很少 D几乎没有
题做完了,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情绪状态呢?
选A得O分 选B得1分 选C得2分 D选得3分
良好情绪 < 9分 < 不良情绪 如果这种情绪持续下去将会影响身心的健康。要想保持良好的情绪了解调节情绪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2、你最近有不顺心的事或不良情绪吗?是怎么引起的 请简明扼要地写下来:
(四)、调节情绪的方法
当你有了不良的情绪时,你调节情绪的方法是什么?你所了解的方法有哪些?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
1、转移注意力。
2、转移注意力就是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的事情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这样就可以使人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从而激发积极、愉快的情绪反应。
转移注意力可以通过改变注意的焦点来达到目的。当自己情绪不好时,可以做一些自己平时感兴趣的事,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通过游戏、打球、下棋、听音乐、看**、读报纸等正当而有意义的活动,使自己从消极情绪中解脱。转移注意力还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达到目的。当自己情绪不理想时,到室外走一走,到风景优美的环境中玩一玩,会使人精神振奋,忘却烦恼。把自己困在屋里,不仅不利于消除不良情绪,而且可能加重不良情绪对你的危害。
2、合理发泄情绪。
不知同学们在看电视和**时注意到这样的镜头没有:某人因有不良情绪,便跑到旷野、海边、山上无拘无束的喊叫,或者拼命地击打树木,或者狂奔。这就是合理发泄情绪。合理发泄情绪是指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可以防止不良情绪对人体的危害。
①哭--适当的哭一场。
从科学的观点看,哭是自我心理保护的一种措施,它可以释放不良情绪产生的能量,调节机体的平衡。哭是解除紧张、烦恼、痛苦的好方法。许多人哭一场过后,痛苦、悲伤的心情就会减少许多。
②喊--痛快地喊一回。
当受到不良情绪困扰时,不防痛怜惜地喊一回。通过急促、强烈的、无拘无束的喊叫,将内心的积郁发泄出来,也是一种方法。
③诉--向亲朋好友倾诉衷肠。
向朋友诉说是一种良好的宣泄方法。把不愉快的事情隐藏在心中,会增加心理负担。找人倾诉烦恼、诉说衷肠,不仅可以使自己的心情感到舒畅,而且还能得到别人的安慰、开导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请记住培根的名言: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将得到两个快乐;把忧愁向一个朋友述说,则只剩下半个忧愁"。
④动--进行剧烈的运动。
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时,往往不爱动,越不动注意力就越不易转移,情绪就越低落,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可以通过跑步、打球等体育活动改变不良情绪。
发泄的方法不同于放纵自己的感情,不同于任性和胡闹。如果不分时间、场合、地点而随意发泄,既不会调控好不良的情绪,还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调节情绪最好的方法是学会自我调控。
3、学会控制情绪。
控制情绪就是要做到“喜怒有常”和“喜怒有度”。
"喜怒有常"就是要符合常情,合乎常理。当喜则喜,当怒则怒。情绪能在适当的时间、场合表现出来,这才是人之常情。但是,情绪表达时,也不能任其发展。在我国历史上、小说中有不少典故,像楚国大将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三国演义》中周瑜怒不可遏,吐血而亡;《岳飞传》中牛皋高兴而死,都是情绪过度的表现。所以情绪的表达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喜不能得意忘形;怒不可暴跳如雷;哀不能悲痛欲绝;惧不能惊慌失措,做到"喜怒有度"。否则,自己的身心健康就会受到情绪的影响。
自我控制情绪的方法很多,我们只给大家介绍四种。首先,我们做一个小实验:你静下心来,在心中默念"喜笑颜开"、"开怀大笑",并且想象这些情景,你会产生什么感觉呢?
(让同学们尝试几分钟。)
你也许会产生一种真的很高兴的感觉。这个实验,说明了语言能对人的情绪产生暗示作用。当你发怒时,可以反复地暗示自己"不要发怒,别做蠢事,发怒是无能的表现,发怒有害无益";当你陷入忧愁时,可以暗示自己"忧愁没有用,无济于事,还是振作起来吧"。这种缓解情绪的方法称为自我暗示法。
① 自我暗示法。
② 一个人在消极的情绪中,通过名人名言、警句或英雄人物来进行自我激励,能够有效地调控情绪。
②深呼吸法。
通过慢而深的呼吸方式,来消除紧张、降低兴奋性水平,使人的波动情绪逐渐稳定下来的方法。
步骤:a站直或坐直,微闭双眼,排除杂念,尽力用鼻子吸气
b轻轻屏住呼吸,慢数一、二、三
c缓慢的用口呼气,同时数一、二、三,把气吐尽为止
d再重复三次以上
小结: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不良情绪的 和伤害,积极的方法是及时消除和克服,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和宣泄两种途径,但有人发怒时进行严重自我惩罚,或把别人作为出气筒,损坏别人的东西,甚至打人、骂人,这是万万要不得的。故宣泄要做到有理、有度,既不损害他人,也不损害自己,做到了这点,快乐就掌握在你的手中。希望同学们能把我们这些课所总结出来的方法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同时利用这些方法热情地帮助我们周围的同学和朋友。
巩固新课
(五)、学以致用
1、如果有个同学少了东西,他怀疑你,你很气愤,并想揍他一顿。这时你该怎么控制自己的怒气?
2、如果你在考试中遇到难题而非常紧张,这时你该如何消除这种焦虑感?
3、一向活泼开朗的小阳,这段时间一下子沉默了许多。上课时无精打采,平常总是闷闷不乐,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她在周记中写道:这些日子以来,我觉得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疼爱已远离我而去。他们整天在闹,吵着离婚,留给我的只有悲伤与烦恼。我好羡慕身边那些有父母关心、疼爱的同学,我真想离开这个令人伤心的家。
摘 要: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双向过程,在初中政治课中实施情感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必然。本文从三个方面出发,结合相关实例,探讨如何在初中政治课中开展情感教育等问题。
关键词: 初中政治 情感教育 师生互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双向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是新知识的传授、解惑过程,又是对学生心灵启蒙的情感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情感教育的培养过程。政治课缺乏情感教育必然导致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缺失,而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缺失又会阻碍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1]。因此,在初中政治课中实施情感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必然。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的体会和教学事例,从几方面讨论初中政治课中的情感教育。
一、坚持政治理论的规律性,以“理”动人
初中政治课具有科学性,规律性。概念,形式,内容大多数较为抽象,初中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更难掌握。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科学性、规律性,克服上课过程中的随意性,坚持以理服人,以理动人。加强政治与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度、可信度和科学性,逐渐满足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情感的需求。教师应该把政治知识点讲清楚、讲明白,切忌很权威地泛泛而谈,停留在教条主义上。否则,更大拉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培养。
比如笔者在《成长不烦恼》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幼儿园和小学成长过程中自己觉得不应该做的事情。一位学生犹豫半天小声说起小学六年级的一件事情:因女同桌与班上另外一男同学之间有点小摩擦,他为了打抱不平,显示气概居然把男同学的一只手打折了。当时,他讲完后全班鸦雀无声,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好像空气都凝固了。该学生说:老师,以现在的年龄我再也不会做那样的事情了,太冲动。我顺势利导:这就是你成熟的表现,你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同样是令人尊敬的,人的成长应该遵循规律性、科学性,任何“拔苗助长”式的成长都是违背规律的,这样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成长就像打地基建造房子一样,步步为营。恭喜你已经长大了。这样总结本堂课,才能使教与学统一起来。
二、坚持以生为本的导向性,以“情”动人
生本教育是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式。生本教育基本核心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认为学生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是学生的感悟,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既然教育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政治老师就应该顺应当前教育理念发展的潮流,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的导向性,以“情”动人,教师通过准备特设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其中得到身心的陶冶和锻炼。
比如笔者在《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过程中,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2008年5月12日下午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的大地震的视频,接着播放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发生大地震、海啸、核辐射的视频,然后用幻灯片投影出汶川灾后的场面和四面八方的救援。有的学生欢呼雀跃,但大部分学生保持沉默,甚至看到救援场面眼中带有泪水。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讨论如何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总结本组的心得,一致认为人类不应过度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笔者顺势总结:人类不要太多干涉大自然,应该经济、政治、文化与环境协调发展,落实好科学的发展观,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大家共同保护好我们共有的家园。而且特别表扬班上两位同学在观看视频时的一些细节:眼中带有泪水、默默地、静静地观看,那是多么富有爱心的同学啊,那些受灾的人们就像自己的亲人受灾一样,多么难过。本堂课下来,学生的身心得以陶冶和锻炼。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性,以“效”动人
政治理论联系实际,应用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要求的基本之一,是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途径、根本原则,更是政治教学富有鲜活的生命力。要想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开阔视野。教师在备课时要掌握教材、啃教材、吃透教材,备学生时应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安排理论与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性,以“效”动人,以实际行为感召学生。回归到学生的内心和生活世界,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主动、积极、协调发展。
比如笔者在《我们不能选择父母》这堂课中,课外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在家帮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并暗地电话联系家长确认已经实施此项活动的学生,集中表扬学生,也顺势巩固已学的内容。
总而言之,学生的心灵熏陶需要教师全心全意用情感来浇灌,教师要善于扮演新角色,融洽师生关系。教师应由灌输者变为引导者、主宰者变为交流者,由提问者成为问题意识培养者。用心、用爱、用情感召每位学生[2]。以仁、信、爱为基础的情感教育,对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荣荣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情感教育的点滴体会[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18):56
[2]何瑞丰论情感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13):141
一、设计导语,奠定情感基调
导语是讲述一篇课文的前奏,如同一个故事的序幕。导语设计得好,充满感情,那么课文会更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1984年,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学《少年中国说》一课时,正值国庆节后,她便将国庆盛况引进课堂说:“我们还沉浸在国庆35周年的欢庆日子里,可是请同学们想一下,从1840年到1900年,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哪些丧权辱国之事?”学生们纷纷讲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海战等等。这个条约那个条约,一件件,一桩桩,都是丧权辱国的。老师说:“所以,凡是有爱国心的人,都去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尽管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逃亡期间,他还念念不忘中国的崛起,向往着憧憬着有一个少年中国。梁启超所向往的‘少年中国现在已经成为现实。那么,我们今日之责任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国庆游行的电视屏幕上的最后几句话:祖国的儿女,祖国的命运就是你们的命运,你们的命运也就是祖国的命运。梁启超这个人尽管非常复杂,从维新派变成了保皇党,但是,他毕竟有‘一颗中国心啊。”当时,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刚刚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学生对“我的中国心”非常熟悉,感情一下子掀起了高潮,全场活跃,顷刻由梁启超那种感情升华到热爱祖国的感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兴趣升华,精神振奋,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奠定了整篇课文的情感基调。
二、运用背景音乐,烘托课文的情感气氛
文学和音乐之间向来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背景音乐可以更加形象地展示课文内容,传达文章的情感信息。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就经常用音乐来烘托课文的情感气氛。比如,讲述《荷塘月色》时播放《月光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月光下的荷塘以及荷塘上的月色,使人仿佛置身于朦胧的月影之中。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我总是先放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然后,我以歌曲《母亲》为背景音乐,在它的烘托下,给同学们讲述史铁生对已逝母亲的怀念,对母爱的追思。每到这个时候,同学们眼里总是噙着泪花,心灵上也受到强烈的触动。在讲述柳永的《雨霖铃》时,可以配小提琴曲《梁祝》,那种恋人间的缠绵离别之情历历在目……可见,恰当的背景音乐更能渲染课文内容的情感,起到意想不到的授课效果。
三、示范朗读,传达课文的情感信息
语文教材选用的大都是一些名人的典范文章,也都是一些形质兼备的美文。教师授课时应范读课文,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课下多下些功夫,朗读时尽量做到声情并茂,能准确传达课文的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笔者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前,总是充满感情地示范朗读一遍课文,先用声音让学生领略一番荷塘月色的美好景致,这样就为他们接下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做了有效的铺垫。如果教师感觉自己朗读得不尽如人意,也可以播放名家的朗读录音或视频,目的就是让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意境中,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气氛,体会作者的心境。
四、设置教学疑难,激发求知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教师要经常设疑,而且要善于设疑。比如讲授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针对开头一段的叙述,教师可提出疑问:作者在此引用了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几句话,可并没把荔枝描述清楚,甚至还有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方。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荔枝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了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迫不及待地读起了课文。
五、组织课堂活动,丰富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一些课堂活动,能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课堂活动常见的形式有:
(一)演讲与交流
学生可以对所学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二)学生讲课活动
对一些课文,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备课,由学生进行课堂教学。
(三)演课本剧
这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形式,适用于记叙文,特别是小说的教学。比如在讲授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时,教师分析讲述课文之后,可指导学生把它修改成剧本,并由学生分担角色排演出来。这样,使文章内容更形象、更直接,同时,学生对它的理解也更深入、更全面。当然,这需要的时间较多,师生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
总的来说,语文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它担负的责任是重大的。要搞好语文教学,营造良好的情感气氛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思想品德课程目标分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及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终极目标,是思想品德课的最高境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目标,成为教师的教学难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政治课堂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意义、策略、方法和应当注意的问题作了一些探索,有如下一些体会。
一、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意义
1、法律要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使思想品德课的目标落实有了法律依据。
2、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的总目标指出:“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3、社会及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
二、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状况
1、重视程度不够。在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对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考试主要还是考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难“考”得出来,难以评估和测量,所以上课时往往忽略,导致许多学生参加中考所答非所想,分高德差。
2、部分教师缺乏教学艺术和教学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需要教师很好地领悟教材,潜心研究课程标准,精心设计教案;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技能和艺术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三维目标层层落实,能够恰到好处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实现价值观的内化。许多教师缺乏教学艺术,一些教师经验欠缺,难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策略
1、思想上重视。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系统而完整地把握《课程标准》关于三维目标的要求。
2、教学上与时俱进。网络时代的初中学生,他们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比以往中学生丰富得多,用老一套的方法不但难以适应他们的要求,甚至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感和嘲笑。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把电脑、网络、音像制品、FLASH动画、网页、博客等等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3、加强经验积累。教学是一门讲究经验的艺术。有责任感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教学,不生搬硬套;善于学习其他教师的好做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品位;善于从身边的生活小事及国内外新闻大事中寻找教学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及时改正不足,发扬长处;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循循善诱,潜移默化。
四、在思想品德课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方法
1、创设情景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热爱这门学科,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我们可用创设情景法,让学生身临其景,感同身受,教师再适时点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便容易水到渠成。例如,一教师在讲授《身边的诱惑》时,一上课就说自己很激动,让学生猜为啥。学生说可能是上公开课的原因。老师说是其QQ信息提示他中了二等奖,奖品是58000元现金和一台笔记本电脑,但条件是要先寄900元的费用。老师问学生要不要寄出这笔钱。这时学生很兴奋,七嘴八舌地说“不能寄!”,“骗人的!”老师问:“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生1:收到短信:“爸妈,我生病了,请寄3000元到××帐号。”
生2:收到20多封信,说我中了一台电脑,但要先寄100元过去。但我都没理他。
生3:……
师: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诱惑,金钱就是其中之一,钱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是生活的必需。但获得金钱,要取之有道,即应该通过正当途径和合法经营取得。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2活动教学法。每一个观点的介绍和形成都借助活动,可使教学生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活动中内化知识,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讲解“从众”心理时,老师先请甲同学离开教室,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两条一样长的线段AB和CD(稍长些),并告诉在座的同学,等甲同学进教室时,要告诉他AB比CD长。果然甲同学进教室时,大多数同学都说AB比CD长,老师请他不要受别人干扰,要有主见。但在大家的呼声下,他同意了大多数的看法,认为AB比CD长。教师指出,甲同学的表现就是“从众”心理。然后教师再通过联系身边的哈韩及追星等现象,层层深入,让学生明白“从众”心理的利与弊。
3、实践教学法。初中思想品德课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即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以本年级外出进行海滨环保活动为例,学生经历的车行、野炊、拔河比赛、“两人三足跑”比赛、环保等活动过程,对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相容、相处、相让、相助关系,处理好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等,都是很好的机会,实现了“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的目标。
4、生活教学法。初中思想品德课具有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内容和方法要生活化,即要接近学生生活,接近学生经验。教师要下功夫研究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能够借助鲜活的生活案例,用最浅显的语言,最巧妙的办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书本知识。首先要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本地大事,上课时能够顺手拈来,适时引用。其次,要关注网络热点,利用网络热点进行案例讲解,引起学生的兴趣。
五、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调控课堂气氛。一堂课要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必须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下生成和实现。试想一堂课吵吵嚷嚷,纪律涣散,要让学生体会到美感是不太可能的。相反,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恹恹欲睡,老师一言堂,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大道理也很难让学生信服。
2、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学生最关注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如果老师对他们的回答评价不当,课堂将越来越不活跃,教师教起来就很吃力。有经验的教师特别重视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标准”的答案,能够及时发现本堂课的目标是否实现,善于让师生改正不足,发扬优点。
3、借助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同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校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营造公平、民主、和谐、尊重的氛围。不要让体罚、歧视、偏心等观念沾污了学生的心灵。全社会要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不要让社会上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一夜成名、就业困难以及“范跑跑”、“杨不管”现象,影响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总之,只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定能够很好地落实。
(作者单位:防城港市第二中学,广西防城港,538001)
一、 认识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一)主客体关系的含义
主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有目的的承担者。
客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关系范畴,是就具体的活动而言的,离开具体的、现实的活动,就无所谓主体与客体。
活动中的主体具有主体性,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主观性等。
自主性是指活动的自我决定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活动者自己确定目的,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进行活动。
第二, 活动者在活动中自己选择活动的方式方法,自己掌握活动的进程。
第三, 活动者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
(二)关于教师与学生主客体关系问题的几种观点
1“教师主体、学生客体”说
教学过程是教师讲授、影响学生的过程,教授、影响活动的执行者事教师、而学生是作为教授、影响的对象而存在的。
2“学生主体”说
教学过程是学生进行认知活动从而获得发展的过程,认知活动的承担者事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有两种见解,一是认为教师其辅助作用,二是教师起主导作用。
3“学生双重地位”说
一种观点:就教的活动而言,教师是该活动的承担者,因而是主体,学生是该活动的承受者,因而是客体,教材是中介;就学的活动而言,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而教师永远是主体。
二种观点: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一方面,教师影响学生,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另一方面,教师又是学生认识、影响和学习的对象,在此,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4“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说
教师和学生都是人,都是有目的地、能动地活动的人,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材是客体。
二、 社会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都是社会的人,他们所参与的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过程,在此社会过程中他们形成的关系即社会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本书中用“师生人际关系”称谓。
(一)师生人际关系的含义、特点和功能
与师生主客体关系相比,师生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 直接性。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往中形成的,没有中介。
第二、 交互性。是完全双向的,具有强烈的交互性。
第三、 情感性。相对于师生主客体关系主要是认知性的,师生人际关系主要是情感性的。
师生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功能:
第一, 它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的前提,教与学总是在师生交往的背景下进行的。
第二, 它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第三, 它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第四, 它是师生进行交往活动从而满足情感需要的一个前提。
第五, 师生人际关系还是影响学校风气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师生人际关系的类型
从教师的领导方式看,师生人际关系主要有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性三种。
沃贝尔斯等人从师生人际交往中教师行为的风格,总结出八种师生交往类型:①指导型;②权威型;③容忍和权威型;④容忍型;⑤非决断/容忍型;⑥非决断/挑衅型;⑦压抑型;⑧辛劳型。
按照李威特的小团体交往模式理论,可以把师生人际关系分为五种:链型、Y型、轮型、环型、全渠道型。
三、 教学论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关于教与学的关系,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相当流行的看法是:教与学是合为一体的,大致归为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 教与学属于同一种活动,是同一种活动的两个方面。
第二、 教与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也就是说,教与学是同一事物中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而矛盾的双发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第三、 教与学之间是一种共存共变的关系,也就是说,教与学相互依存,没有教就没有学,没有学就没有教;同时,教的变化影响着学的变化,学的变化也影响着教的变化。
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新解释,基本观点是:教与学是性质不同但又密切联系关联的两种活动。基体地说,主要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1) 教与学是两种本质上不同的活动。①活动主体不同;②活动的直接目的不同;③活动形态不同;④活动过程和活动方法不同;⑤活动范围不同。
(2) 学是教的依据,即教依据于学。一是教的功能在于引起、维持和促进学,这种“引起”、“维持”、“促进”是以学为依据,遵循学的特点和规律。二是教只有在引起学的情况下才发生,没有学就没有教。三是如何教受到如何学的制约,按照陶行知的说法就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3) 教对学有着多方位的影响作用,即教对学起着引起、维持、促进等作用,同时还可能起着消极的限制作用和环境的制约作用。
(4) 教与学在时空上是部分重合的。
感悟本节介绍了三种师生之间的关系,认识论意义上的师生关系、社会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书中以师生人际关系称)和教学论意义上的人际关系。对书中介绍的师生人际关系的映像是比较深刻的,对我个人而言也是比较认同这种关系的。
首先,我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接触等相互作用中形的,相比较于认识论意义上的主客体师生关系,师生人际关系更符合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其次,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处于一个平等交流的关系上的,在一个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学的积极性以及教师教的积极性都会很大程度的提高,进而落实学习学的有效性和教师教的有效性。
一、教学中的掌握知识目标
(一)知识的概念
日常语言哲学家赖尔(GRyle)明确地把知识分为“知什么”和“知如何”,分别命题性知识(prepositional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
当代心理学家安德森(JR Anderson)主张把知识分为两类:一是“知什么”的知识,成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这种知识包括我们所知道的事实,它可以用语言传递和表达;二是“知如何”的知识,即如何进行的知识成为程序性知识,这种知识不能言传,它实际上包括当代心理学家通常所说的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
梅耶(RE Mayer)认为知识包括以下三种类型:语义知识,即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即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和操作步骤;策略性知识,即关于如何进行的知识,包括记忆、解决问题和自我控制的一般方法和策略。
综上所述,广义的知识包括两大类:一是陈述性知识,即“知什么”;而是程序性知识,即“知如何”,它包括理智技能和认知策略。
(二)陈述性知识的范畴和掌握陈述性知识的意义
根据心理学研究,陈述性知识的范围包括:词语、名称、术语或标记;单一的命题或事件;作为有联系的论述而组织起来的命题或事实的组合等。
从微观上说,一个人的思维活动,是通过一系列的术语、概念、命题等多种陈述性知识来进行的,离开了这些,也就难以进行思维、产生思想。从宏观上说,那些有丰富的思想的人都是具备了大量的陈述性知识的人。
(三)程序性知识的范围和掌握程序性知识的意义
作为关于“如何做”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包括智慧技能、动作技能中的认知成分、认知策略三类。
智慧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完成一定的智力活动的能力。根据加涅的研究,它包括五种类型:
(1) 辨别即区分事物之间的不同点的技能;
(2) 具体概念,即对事物进行归类,并能对该类事物中的任何一个事物作出反应;
(3) 定义性概念,即概念的定义对事物进行分类,并能对该事物中的任何一个作反应;
(4) 规则,它是运用单一规则来完成某一类智力活动,即对一类刺激情境作出反应;
(5) 高级规则,这是同时运用多条规则来完成某一种或一系列智力活动。
二、教学中的发展智力目标
(一)智力的概念
“智商”的概念早就提出,但“智力”直到现在一定程度上任然是一个抽象的、假设性的概念,人们还没弄清它的实质。然而,它又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学生智力的意义
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与知识相比,智力对人的认识有更广泛的作用。
2) 与知识相比,智力对人的作用更长远,它一旦发展起来,就可能使人终身受益。
3) 智力是影响整个学习效果包括知识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智力只是为个体现实的能力、成就提供一种可能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智力的意义是有限的,不能高估发展智力的意义。
(三)教学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发面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教学能够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对文化环境不良的儿童来说,较为明显;对所处文化环境正常的儿童来说,教学对其智商的作用极小。
有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月80%由遗传决定,后天因素在个体智力差异中所起作用并不像我们所期望的那么大,作为后天因素之一的学校教学,影响就更小了,所以,教学不能以发展智力为主要目标。
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发展能力的两个方面
究竟应该怎样解释能力?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 严格地说,能力不所谓潜在的能力与现实能力之分,被称为能力的, 就其本身来说都是现实的。
第二、 不存在纯粹的一般能力。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而活动是具体的,个人能力的强弱也是因具体活动领域而异的,所以能力总是带有具体性的。
第三、 能力并非相对稳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
概括地讲,能力是保证个体“能”顺利完成一定活动、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主观条件,是由知识和智力等构成的有机整体。
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实际上,能力的培养包括很广泛的内容: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程序性知识,即智慧技能、动作技能和认知策略;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即提高学生的基本认识潜力。只要这样,才能完整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二)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应该成为教学在智育方面的主要目标。
发展智力则不能成为教学在智育方面的主要目标。
作为能力结构的两个有机体的组成部分,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智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知识的掌握又能促进智力的发展。
一、教学的认知过程
(一)什么是认知
美国心理学家豪斯顿(JPHouston)等人对心理学关于认知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五种:
1) 认知即信息加工;
2) 认知即心理上的符号运算;
3) 认知即问题解决;
4) 认知即思维;
5) 认知是一组相关的心理活动。
我国对“认知”这一概念的界定:
广义上,指人们认识事物的整个心理历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具体的过程;
狭义上,即再认,是记忆过程的一个环节。
(二)影响教学的认知因素
1认知结构
指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及组织结构。奥苏贝尔:“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奥苏贝尔等人的研究表明学生认知结构中最重要的变量有三个:
一是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知识的概括程度;
二是认知结构中已有相关知识与新教材中相应知识的可分辨度;
三是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知识的巩固程度。
2认知发展准备
指学生在从事某种学习时,已经具备的认知功能和一般认知能力发展水平。(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
任何学习都是在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前提下进行的,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的高低制约着新的学习的水平(尤其抽象水平)和速度。
3认知风格
又称认知方式,指学生个体在认知即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持久一贯的独特风格。
认识风格是学生的理智特征,构成学习风格的主要方面。
(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
二、教学的情感过程
(一)什么是情感
广泛意义上的情感:一切态度体验包括情绪体验都属于情感的范围。情感与认知是相对的。
(二 )影响情感过程的情感因素
1学生个体自身的情感因素
主要包括人格因素和动机因素两类:
人格:价值观、意志特征、理智特征等;
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力量,它由多种因素组成,主要包括学习的需要、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等。
2教师的情感因素
主要有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投入、教学风格等。
人格特征优秀的教师对学生具有一种无形的感召力;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投入,如果全身心投入,充满感情,那么会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教材内容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的一个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反应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情况。同时,教材是相关人员按照一定社会、阶级、时代的要求设计的,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设计者的意志。
由于教材中蕴含有大量的情感因素,因此教材和学教材的过程中可以以而且应该相应的带有情感。
4教学环境中的情感因素
教学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类。
心理环境中蕴含环境因素的情况更普遍,如课堂氛围是指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它受校风、班风、班集体发展、师生人际关系和教师对偶发事件的处理方式等的制约。
(三)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
教师与学生都不仅进行着传递知识与掌握知识以及训练智力的认知活动,而且进行着各种情感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是相伴进行的。
三、认知与情感的相互关系
(一)认知与情感构成一个整体
(二)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
认知对情感的作用:
第一, 认知是引起情感产生的一个主导性因素。
第二, 认知发展是促进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认知活动的结果使人产生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导致情感分化;另一方面,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人的判断、评价能力和自我概念的发展,从而促进情感的发展。
情感对认知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MLHoffman)把情感对认知的作用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情感可能引发、终止或中断信息加工;
第二, 情感可能导致选择性加工;
第三, 情感可以组织回忆;
第四, 情感有助于带有情绪成分的归类的形成;
第五, 情感可以为社会认知提供输入信号;
第六, 情感可以影响决策和问题解决。
感悟教学既是一种认知的过程,也是一种情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适应学生个体身上的认知因素,强调教学的因材施教。同时教学过程也受各种情感因素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进行着各种情感活动,并且相互影响。教师情感的输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的情感,而学生学习情感的表现又反作用于教师的情感体验。
认知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统一的整体,在教学中不可认为的将这两者割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重要,而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同样重要。
一、接受学习
(一)什么是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即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的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将教师呈现的材料加以组织和内化,纳入到已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内化,是指将新的学习内容通过整合贮存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二)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心理学条件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才是有效的。根据奥苏贝尔等人的研究,接受学习能否变得有意义,取决于学生能否将新的知识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
学生具有进行意义学习的心向和学习材料具有潜在的意义是有意义学习缺一不可的条件。
(三)接受学习的优点与局限
接受学习的优点:
第一, 它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又有助于学生掌握的知识达到系统化。
第二, 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第三, 对教育设备、设施的要求相对较低,经济易行。
接受学习的局限性:
第一, 只在一定范围可行,对于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使接受学习受到限制。
第二, 对于认知发展已经达到形式阶段的学生,学习新知识仍在一定程度上以自己的具体经验为基础,仅靠接受学习是不够的。
第三, 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方面的作用不如发现学习。
二、发现学习
(一)什么是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本质特征是强调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知识。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直接经验。
(二)组织发现学习的策略
1组织发现学习的一般步骤
第一,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现象的显著点并逐步缩小观察范围,把注意点集中于某个中心点。
第二, 引导学生提出假说并加以验证,推导出概括性结论。
第三, 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即通过自己的发现得出的结论纳入到自己认知结构中的适当位置,并运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使其得以巩固和深化,形成迁移能力。
2提高发现学习效率的策略
1) 不要求学生再现知识发现的全过程,而只要对之进行“剪辑”,使之缩短。
2) 对发现难度太大的知识,适当降低难度,使之对学生来说仍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能够完成。
3) 精简发现过程中的迷途、岔道、可能性等。
(三)发现学习的优点与局限
优点:
第一,促进智力发展。
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有利于学生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
第四,有助于保持记忆。
局限性:
第一,效率低。
第二,主要适用于理科教学。
第三,要求学生具备发现的需要、发现的经验,并树立有效的假设。
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关系及其教学意义
(一)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主要区别:
1 侧重点不同。
2 呈现学习材料的方式不同。
3 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不同。
4 教师所起到的作用不同。
一方面,发现学习要以接受学习为基础,接受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基础促使有效的发现学习。另一方面,发现学习也是促进接受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发现学习可以获得接受学习所需要的基体经验。
(二)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关系的教学意义
首先,总体上说,学校教学应以接受学习为主,发现学习为辅。
其次,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应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而相应的变化。
再次,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应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相应的变化。
最后,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决定采取哪一种教学方式。
感悟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并没有那种教学方式是绝对的好,也没有哪种教学方式绝对的差。最要的是,在合适的场合将合适的方法用于合适的教学内容上教授适合的学生,从孔子时代就强调要因材施教,说的就是对于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或者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去教授学生知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有固定的模式,但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思想的人,这就决定了学生和老师具有能动的采用合适的方式去学习和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注重“活”字,活教,活学,活用。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幼儿园感恩主题教案模板(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园感恩主题教案1一、说活动目标
孩子学东西很直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在点滴事物中,用行动和语言让孩子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关爱,同时也希望通过老师的引导能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关爱。《纲要》中也指出:“…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因此在本活动中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我喜欢你们”、“我们是朋友”等简单的手语,初步了解手语的表达方式。
2、培养幼儿喜欢和关爱聋哑人的情感。
二、说活动重难点
要与聋哑孩子交流语言上不通,势必得学会一些手语才行,因此我们在活动中将请幼儿学习“我喜欢你们。”“我们是朋友。”等一些简单的手语动作,并通过送礼物共同表演“感恩的心”这个节目来进一步提升幼儿对聋哑人的关爱之情。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使活动进行更为顺利我做了如下准备。
1、拍摄了聋哑人活动录像。
2、《千手观音》片段及手语版歌曲《感恩的心》。
3、老师学会一些简单的手语
四、说教法
遵循“幼儿是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进行学习的”这一认知发展规律,本次活动运用的方法有:倾听表述法、视听讲演结合法、与聋哑人互动法,将不同教学方法交替使用,互相补充,使幼儿真正的切身感受到要去关心别人,并能将感恩的心扎根在自己的心底。
五、说过程
本次活动,我能以新《纲要》为指导,从播放录像,导入活动――学习了解手语,激发孩子喜欢和关爱聋哑人的情感――手语表演《感恩的心》一步步将幼儿的情绪调动起来,使孩子们受到了一次以往教学中从未有过的情感体验。
(一)不露痕迹引课题
美的事物总能吸引更多的人的眼球,也会记忆的更深刻,我在活动的第一环节用了春节晚会上聋哑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进行导入,由于这个舞蹈十分的优美孩子们一下就被带入到活动中来了。提问时老师也给了个悬念请小朋友们说说:这儿的演员与我们有不同吗?从而很自然引出了聋哑人。使幼儿知道社会上还有和自己不一样的、特殊的人群。
(二)精彩互动露真情
有了前面的铺垫老师就顺势请上了特邀的五个聋哑孩子,进入到了活动的第二环节,这会儿我们的孩子正式近距离的与聋哑孩子们面对面了,由于平时的生活中很少接触聋哑人幼儿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孩子们都急切的想和他们交流,但是由于双方的勾通方式不一样,学习手语就很重要了,于是老师教孩子们学习了“我喜欢你们。”“我们是朋友”一些手语动作,而且学会后马上与聋哑孩子进行交流互动,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情感。在互动中,小朋友们知道了不少有关聋哑的情况也从而使自己对聋哑人有了发自内心的关爱之情。
(三)小小礼物表心意
孩子们通过互动后于聋哑哥哥姐姐间的距离已有了很大的拉近,在第三环节的赠送礼物也是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对聋哑人关爱之情的一个方法。这时聋哑孩子也对我们的小朋友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就这样在双方无声的互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关心、喜欢别人的快乐。小朋友通过边送边说边做手语,一方面对学的手语有个巩固,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他们想关心别人的心情。我们能在说说、做做、抱抱的过程中,感受到浓浓的情义。
双方的情感表达在此时有了个升华,聋哑人也被小朋友的情感所感动他们有代表来“发言”用手语表达自己的心声,虽然小朋友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但有了老师的翻译后,孩子们也能理解。紧接着我们就进入了第四个一个环节,看聋哑孩子的学习生活录像,能过一个个画面在银幕上滑过,让我们的小朋友更清楚的了解到聋哑孩子其实也和我们正常的孩子一样,他们也需要得到关心帮助,从而进一步的激发了小朋友想去关爱他们的愿望。通过这个录像又让我们的小朋友与聋哑人一起体验关爱与被关爱的快乐。
(四)无声表演再体验
一曲《感恩的心》结束了整个活动,大家一起用着特殊的语言――手语进行表演,互相表达着自己的心情与祝愿。整个活动让我们孩子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让孩子们了解到在社会上有很多需要自己去关心,帮助的人。
培养孩子关心爱护别人的能力,方法很多,我们要以爱滋润孩子的心灵,使他们能乘着“爱”快乐、健康的成长。本次活动是我们利用了人文资源来对幼儿进行教育。结合课题在今后的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熏陶下,我也将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以上有不当之处,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幼儿园感恩主题教案2一、活动目标:
1、促进家庭和睦,完善人际关系。
2、了解爱妈妈,爱长辈的美好情操。
二、活动准备:
小动物头饰、音乐CD。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音乐响起)教师讲故事《小乌鸦爱妈妈》
二、基本部分:
1、有感情的复述故事
引导幼儿感受故事的含义。
2、启发提问:故事里面都有谁?
幼儿:小乌鸦、乌鸦妈妈、小燕子、小喜鹊。
提问:乌鸦妈妈为什么不自己捉虫子吃?小燕子和小喜鹊说什么了?
幼儿:乌鸦妈妈因为生小乌鸦得病了。小燕子和小喜鹊说乌鸦妈妈懒。
提问:那你们觉得乌鸦妈妈懒吗?
幼儿:不懒。
提问:小燕子和小喜鹊最后知道事情的真相了吗?小乌鸦是个好孩子吗?
幼儿:知道了。小乌鸦是个好孩子,他爱妈妈。
引导幼儿大胆发言,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
三、和幼儿讨论‘我的妈妈’
四、结束部分(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总结长辈对我们的爱)
孩子们是妈妈将我们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是妈妈和爸爸给了我们美丽的衣服和好吃的饭菜。在我们摔倒时,是他们将我们扶起,当我们生病时使他们将我们照顾,所以我们要记住爸爸妈妈的爱并感谢爸爸妈妈。
五、家庭作业(请家长辅助)
1、回家认真吃妈妈做的饭菜不挑食。
2、帮妈妈爸爸捶背。
幼儿园感恩主题教案3活动设计背景
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加上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使多数幼儿形成了自我中心,只知获取、不懂给予的众人为我的心理倾向。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作为即将毕业的大班孩子,想通过此次综合活动:《感恩的心》,借助《口渴的蚂蚁》这样一个故事情节,体验小蚂蚁期盼、惊喜、感恩的心情。然后在表达交流中,将教学的重心回归到幼儿的生活,并以制作感恩卡的`形式,引导幼儿体会别人对自己的爱,同时,也要教育幼儿学会把自己的爱积极的反馈给别人。
活动目标
1、知道我们的城市有很多人为我们大家服务。
2、通过故事和谈话,体会她人对你的帮助,并运用自己的方式回馈别人对你的爱。
3、初步培养感激之情、感恩之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通过制作感恩卡等活动表达父母、老师给予他们的爱。
难点:让幼儿学会感恩,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及人有感恩的心。
活动准备
1、音乐:感恩的心;多媒体课件。
2、彩色卡纸、黑笔、固体膏等。
活动过程
一、引发兴趣
1、 教师出示小蚂蚁,引出故事《口渴的蚂蚁》。
问题:
①小蚂蚁口渴了,谁帮助了它?
③小女孩遇到了什么困难?
④小蚂蚁又是怎么帮助她的?
2、 师小结:小蚂蚁心中有一颗感恩的心,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别人。我们也要像小蚂蚁一样,去帮助别人。
二、迁移经验,说说自己生活中被关心、被帮助的情景。
1、说一说自己在家里、幼儿园里都得到了谁的帮助?
2、教师出示清洁工。
问题:
①她们是谁?在干什么?
②如果没有她们,我们的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子?
3、出示交通警察。
问题:
①他们是谁?在干什么?
②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城市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4、师小结:清洁工阿姨,叔叔为了保持我们城市的清洁,非常辛苦。交通警察叔叔为了我们这个城市的安全畅通也非常辛苦,我们大家都要感谢他们,那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该送给他们什么礼物来表示我们对他们的感谢呢?
三、示范、讲解做贺卡的方法
1、师:有的小朋友说啊,可以做贺卡送给他们,那我们今天就来做贺卡,好不好啊? 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老师已经做好了几张贺卡,你们看看,我是怎么做的
2、教师操作,把几张卡粘在一起,就可以把它做成一个更好看的像灯笼一样的贺卡了!
3、师:恩,小朋友们都非常聪明,待会你们做的时候可以和老师做一样的,也可以做不样的,我要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比较能干,可以做出不一样的?
4、幼儿制作贺卡,教师巡视。
5、展示作品,你想送给谁?说一句感恩的话。
四、播放音乐《感恩的心》,一起做动作,结束本次活动。
幼儿园感恩主题教案4一、活动目标
1、让孩子知道感恩节的来历。
2、通过活动,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促进亲子关系。
3、通过活动,也让家长感受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与幼儿园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幼儿的感恩教育。
4、将感恩的种子播撒在幼儿的心田,给孩子一颗感恩的心。
二、活动准备
1、环境准备:
与感恩节的节日氛围相适应,可以准备一些感恩的话语,、事例讲解等。
2、材料准备:
感恩卡片,许愿箱,音响,话筒,投影、丝带等。
三、活动形式
在幼儿园由老师、全体家长、幼儿共同参加
四、活动过程
(略)
五、活动时间:
小班活动时间:11月日下午4:30开始
中班活动时间:11月日下午4:30开始
大班活动时间:11月日下午4:30开始
六、活动延伸
1、父母与孩子回家后一起探望老人,说出对父母感恩的话。
2、幼儿园展开为期一月的感恩活动,每天家长来接送孩子时,要求孩子跟爸爸妈妈说声我爱你!
3、鼓励让孩子跟周围的人学会感恩,大胆说出“谢谢”!
幼儿园感恩主题教案5活动目标
1、懂得感谢关心和帮助过自己的人。
2、体验“感恩”的快乐。
3、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4、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活动重点
懂得感谢关心和帮助过自己的人。
活动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感谢” 、“帮助”。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幼儿表演手指游戏《毛毛虫》,引入主题。
1、请幼儿表演手指游戏《毛毛虫》 小手拿出来(做手指游戏——毛毛虫),小虫虫胆子小,不敢爬出洞,它就一直呆在洞里吗?这群毛毛虫真可爱,都知道同伴之间互相帮助。那么,在平时的生活中,有谁帮助过你、关心过你呢?
2、初步引导幼儿讲述关心和帮助过自己的人,他们都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
二、根据幻灯片《感恩》迁移生活情景。
1、图一:请幼儿讲述父母是怎样关心和帮助自己的。
出示第一张。小朋友猜一猜这两个人是谁?小朋友都上中班了,从生下来到现在,平时爸爸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帮助你的?(引导幼儿说一说)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做什么?
2、图二:老师是怎样关心帮助小朋友的?你最想对老师说什么?
出示第二张。小朋友从上小班到现在,很多时间都和老师在一起。想一想,老师是怎样关心和帮助你的?(联系实际引导幼儿说说)你想对老师说什么?
3、图三: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小伙伴是怎样帮助自己的?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
小朋友猜一猜,这幅图上都有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幼儿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三、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感谢” 、“帮助”的意思。 引导幼儿结合生活实际从家里、幼儿园生活的各个方面说说关心和帮助过自己的人,用“感谢” 、“帮助”各说一句话,感知和体会“感恩”。
四、学习儿歌《感恩》。
感恩感谢亲爱的父母,感谢敬爱的老师,感谢我的小伙伴,感谢帮助过我的人。
五、播放歌曲《感恩的心》,教师和幼儿一起表演。
说了这么多,小朋友都累了吧,接下来,咱们一起来欣赏歌曲《感恩的心》(老师带动幼儿一起做动作)。
六、活动延伸。
幼儿自由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关心和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
幼儿园感恩主题教案6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产生感恩的心理,知道感恩是一种美德。
2、让幼儿在感知体验中获得表达爱心的愿望。
3、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5、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活动重点:让幼儿深切地感知情意,从而产生感恩的心理。
活动难点:让幼儿将自己的爱心用语言表达出来。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爱心展板一块、小礼物若干、音乐《感恩的心》
活动过程:
(一)感知活动:
1、 多媒体展现,让幼儿感受幼儿园的美。
2、说出美丽而干净的幼儿园是谁每天来帮我们打扫的?
3、原来是您————门卫叔叔。
4、播放门卫叔叔工作情景,了解门卫叔叔的辛勤工作。
(二)体验活动:
1、现在你想对门卫叔叔说些什么?让幼儿大胆用语言说出自己的心声。
2、用行动表达爱意,自选小礼物把它放到爱心板上,并对叔叔说一句感谢的话。
3、播放《感恩的心》音乐,用肢体表达爱心。
(三)活动延伸:
幼儿园里除了要感谢门卫叔叔,还要感谢谁?为什么?教学反思: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于让幼儿能够感知情意,懂得情感,并乐于表达情感。我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想通过幼儿亲身体验、自主表达、主动参与的过程来表达自己的感谢与爱,在表达爱心的过程中让感恩内化为一种行动。活动中幼儿通过观看录像,了解门卫叔叔工作的辛苦,从而激发幼儿的感恩情感,让他们从小懂得对周围的每个人都要有感恩之心,知道知恩、感恩、报恩是一种美德,活动中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让温馨的话语贯穿整个活动。
幼儿园感恩主题教案7设计思路。
爱父母,尊敬长辈,是我们祖国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今天的父母已经把所有的努力都献给了爱和照顾孩子。久而久之,孩子觉得这种爱是理所当然的事。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我设计了这个“我爱你”的活动。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感受故事中表达的爱,并尝试通过语言和行为的方式大胆表达。
2、体验爱与被爱的快乐。
3、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活动准备。
1、父母给孩子的信,制作的相册,给孩子的单词(录音)课件。
2、爱卡和蜡笔。
活动流程。
1、欣赏故事,导入活动。
(1)我们班那么多好朋友,相亲相爱,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小獾的家也是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听听小獾在说什么。上面写了什么?他们会有什么感受?
老师:小獾说他的爱。你有多爱你的爸爸妈妈?
少年:给妈妈带水,给爸爸妈妈捶背扫地。
老师总结:文明爱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大声说,怎么爱?
第二,听信,爸爸妈妈对朋友的爱。
老师:你们都很爱父母,父母更爱孩子。听着,他们在说什么?
(1)教师读信。
老师:听完有什么感受?
杨:你应该爱你的爸爸妈妈。
老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书信来传递我们的爱。
(2)看“相册”
老师:从这些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爸爸妈妈爱我们。我们一起看一个爱情相册吧。请每个孩子说出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总结:专辑可以离开我们的爱。
(3)听录音。
猜猜爸爸妈妈有多爱你,亲爱的孩子,猜猜我有多爱你,山有多高,海有多深,我有多爱你,天有多大。
老师总结:每个人都有父母。他们每天都在为我们忙碌。真的很难。我们要好好报答父母。
第三,你对爸爸妈妈的爱。
(1)看视频。
问题:你看到的孩子是怎么爱父母的?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爱父母的?
(2)画爱情卡。
我们在许多方面爱爸爸妈妈。为了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我们把我们的愿望画在一张爱情卡片上,并把它们送给爸爸妈妈。
活动扩展。
把你的爱卡送给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各种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课后评价。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理解了“爱”的含义。这个活动以孩子为主题,是最突出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引导孩子感知和体验自己。同时,他们给孩子自由活动,有勇气大胆说话和想象。老师主要通过各种方式(比如看信、看相册、听录音)让孩子感知父母的爱。老师巧妙地引导孩子:你对父母的爱,最后,给父母做爱卡。本次活动设计环环相扣,语言精炼,教学紧紧围绕主题。
幼儿园感恩主题教案8[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情节中男孩子与大树的四次会面的情景。
2、通过看图、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大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德,以及男孩自私自利,不断索取的特点。
3、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懂得感恩。
4、通过观察,引导幼儿讲述内容。
5、喜欢并尝试创编故事结尾,并乐意和同伴一起学编。
[教学重难点]
体会寓意,懂得感恩。通过看图、提问,体会故事表达作用,知道不能无度索取,懂得回报父母的事理。
体会故事表达作用,知道不能无度索取,懂得回报父母的事理。
[教学准备]
视频展示仪、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引出故事内容
孩子们,你们一定见过许许多多的树吧!那你们有没有见过一棵有爱心的树呢!今天我们一起听一个感人的故事《感恩大树》你就会了解了。
1、出示CAI课件
这是一个老树墩,这是一个(孤独、忧伤)的老树墩。可它曾经是一棵大树。
2、了解故事内容。
看,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好大好大的树)你还发现了什么?(树上结满了果子)从树杈露出的小脚丫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调皮)孩子告诉大树自己的苦恼时,大树怎样做的?孩子又是怎样做的?如果是你,你会不会把所有的果子都摘走?当小男孩向大树提出自己想盖一栋房子时,大树又是怎样做的?现在大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了,小男孩还会提出要求吗?他又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要求?大树最后只剩下什么了?
3、再看视频,了解故事寓意。
再看视频,感受: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这个小男孩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小男孩?
4、拓展延伸:
你认为文中的大树像我们生活中的谁呢?
5教师总结:
是呀!故事中的大树就像我们的父母,他们一心只想着我们,只要我们有要求,他们就会无条见的满足我们,直至付出了。孩子们,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用自己的行动向关爱过我们的人表示感恩。
教学反思:
活动结束后,通过走访了解到,不少的孩子告诉家长不像故事中的小男孩学习,自己的事情争着自己做了,比如:会自己穿衣服、自己刷牙,还会帮助家长扫地、给家长捶背等,看到这些可喜的变化,我想我们的教育略见微效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