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四个意象各有什么含义

《乡愁》的四个意象各有什么含义,第1张

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

邮票(小)——母子深情(绵长)

船票(窄)——夫妻恩爱(厚重)

坟墓(矮)——生死悲痛(巨大)

海峡(浅)——思乡哀愁(绵绵无尽)

这里看下写作的分析:(可能对你有帮助)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死悲痛(巨大)海峡——思乡哀愁(深沉)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帮你总结一下: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对爱人的惦念

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

希望能帮到你!祝你天天开心O(∩_∩)O~望采纳!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四种直观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之间虽是独立的,但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它们意象的递进性和抽象性。递进性是指全诗使用排比式结构而使得它们的意象内涵一层层深化。抽象性是指它们意象间的隐性内涵:

  “邮票”意象涵蕴着的是诗人忧愁的情感,它暗示着造成最为亲密的母亲不能直接相见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由于大陆和台湾政治上的睽隔;

  “船票”暗示随着岁月的增长,乡愁的睽隔也日益沉重;

  “坟墓”暗示乡愁因长时间的睽隔而化为永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剧;

  “海峡”则把隐性的政治显性化,深刻地暗示大陆和台湾的政治睽隔,不仅是个人、家庭的悲剧,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全诗抒发了诗人深沉、凝重、哀伤、苦闷的乡愁情怀,表达了热切渴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精神诉求。这种精神诉求流淌着炎黄子孙沸腾的热血因子,因而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的爱国情怀,引起亿万中华儿女的无限共鸣。

《乡愁》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余光中所作的《乡愁》原文如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首诗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特点如下:

1意象的具体性。

乡愁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一种内在情感。 但是,诗人却通过“邮票”这个载体把思乡的内在情感外化为形象可感的意象。 由于对母亲的思念而不能直接相见,从而需要使用邮票来传递情感。

2意象的抽象性。

《乡愁》的四种直观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之间虽是独立的,但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这就是它们意象的递进性和抽象性。

作品赏析

《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

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就像爱情在某男某女间的生离死别一样;乡愁又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

乡愁是源于对往昔之物的特别缅怀,当夜雨响在耳边,乡愁也就如约而至在我们精神的海底。因为每次的归去来兮,所以我们的乡愁像西出阳关的旅人,充满了蓦然回首的美感。

我曾为乡愁的纯真浮想连翩,可一首童谣一段故事之后,我却只能为乡愁的解构而伤逝。乡愁不是离我们越来越远,就是被现代之物改造得面目全非。现实生活是物质的战场,是没有硝烟的金钱与道义的较量,是渐渐容不下乡愁的避难所。精神性情愫的全面溃败,工具主义的无往而不胜,我们的时代还有人类憩身休闲的后花园吗?

也许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因此当海峡般的乡愁被摩登高楼慢慢遮蔽的时候,当血缘般的乡愁被流行文化一举稀释的时侯,当大陆般的乡愁被感官享乐全盘击败的时侯,我们无聊的心底或许已经忘了回家的方向。乡愁还能成为乡愁吗?返身回顾之间,乡愁曾是一段尘封历史的精神勾连,故纸堆中惊雷的声声诉说,已在川流不滞的文化长河中传说着“故人、故事、故园”的隽永灵魂。

当落日夕阳带走了生命中春天的记忆,薄暮的黄昏你还能迎来考古者挖堀史海钩沉的快乐吗?

也许乡愁的解构是一个无奈的现实。当它不成其为艺术品,当它被说成是感情的奢侈,当它已成一段淡漠的回忆,乡愁的刻骨铭心岂不成了弥天大谎。

事实上,我们也正处在一个没有乡愁的物质社会,支撑我们心性的那座精神纪念碑,就在一场没有暴风雨的灾难中轰然倾倒。我们喜爱陌生的城市,我们流连于酒后的街头,我们欣赏新鲜的演出,我们欢呼青春的流浪。

四海为家、浪迹天涯是多么美!乡愁是否只会让我举步维艰?更让我们尴尬的是,回眸中靓丽如花的故园早在漫天的风沙中逝了它的容颜。我们又怎么可能在久别重逢的最新一次邂逅中,为它骄傲的写下最真的言辞。

乡愁被工业文明放逐之后,聊以告慰的情感替代品,只能是机器流水线上制造的后天物质,它有助于身体的肌肉强壮,却丝毫不问心灵的温暖与否?现代化的“乡愁版本”竟然是这么的新潮与另类:键盘敲打的“雨夜寄北”以网上传情的惊鸿一瞥,成就乡愁的未来时;电话情思的无聊滥觞,以话语的盛宴多余的倾倒后现代的情感垃圾;支票汇款信用卡的包打天下,以最经济实惠的功利交换把爱的精神脂肪一口吸干。

乡愁难道真的只剩下情感空壳,它的后花园还在桃花深处吗?假如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乡愁的苦味你就可以放到一边让别人自斟自饮吗?缅怀乡愁,让一世情缘唱得美一点再美一点!“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在遥远的他乡总有寂寞的时候,所以我们的笔端,我们的吟唱,我们的沉思,难免有乡愁满溢出来的芳香。那时候回不去的故乡是那么的可爱,像童年时母亲在自己摇篮边轻吟的那首儿歌。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 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C、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余光中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 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离死别(悲痛) 海峡——思乡念国(深沉)

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余光中所作的《乡愁》的主要内容是: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所作的一首现代诗。全诗原文如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首诗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

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容的《乡愁》都是抒写乡愁,但在在表达上各特点

这两首诗的相同点:

1作者的时代背景相同

2抒发的思想感情相同

3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4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词方法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

1余光中的《乡愁》感情朴实

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席慕容的《乡愁》比较含蓄

2余光中的《乡愁》是抒情诗,而席慕容的《乡愁》是散文诗

解析:

从表达上看余诗用多节来表达主题,而席诗则短小,一节包含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余诗的节奏分明,每一节结构匀称,而席诗则没有这样的限制;余诗在表达上用时间来作为线索,而席诗则以意象为主来体现主题

余光中的《乡愁》诗用衬托的方式,从远到近,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一层又一层铺叙出乡愁之浓如果说余光中的《乡愁》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个的小故事,那麽席慕容的《乡愁》则为大家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女诗人用超凡的想象力,新奇的比喻,缠绵的情思,细腻的表现了乡愁的主题

而两首《乡愁》都把无形的魂牵梦绕的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愁思之重。

这两首诗的作者有着相似的背景。

我们知道,

余光中是在抗日战争中随父母逃难到江苏、

上海等地,而后随家到香港,

1949

年赴台湾的,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席慕容是个生

活在台湾的大陆人,她的故乡在大草原上,后来赴台生活。故乡时时在她的梦里。俩人

对故乡的思念,以及现实对故乡的渴望都存在于空间阻隔的纷繁中,还存在于旷远的时

空中,

只有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

在诗中,

都体现了一个主题,

家始终是每个人的归属,

身处异地、他乡,家是心中唯一的挂牵,思乡、念乡之情决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

益增添,永难相忘,只会眷恋着故乡的一切一切,至纯至真的乡情哟。

这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余光中在诗中把乡愁比喻化为四种具体的事物,

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写进书信寄给家人,故把乡愁喻为邮票;长大后,与家人分居两地,

船是与家人团聚的媒介,是乡愁的寄托,所以把乡愁喻为船票;后来,母亲的离世,与

至亲的阴阳两隔,让作者失去了支撑的力量,于是作者就把愁绪比作为坟墓;而现在,

由于政治原因,两岸人民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对祖

国的统一的那种强烈的渴望。全是随着时间的变迁,感情也一步步加深、升华。

席慕容的《乡愁》中,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四季中有多少个晚上没有

月光,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不刻怀乡之情;离别家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随时间的推

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用雾里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别后对故

乡绵绵思念,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心间“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深似海洋的愁绪和

怀恋情感。表达了作者的乡愁无法消解、永无尽时。比喻生动形象,又别出心裁。

诗歌充分地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反衬等修辞手法。含蓄,委婉地把思念故国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希望回归,盼望祖国统一的信念同执着难消的乡愁揉和在一起,更加深了诗的艺术感召力。

在形式上,这首诗体现了诗歌的结构美与音乐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每节均衡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具有参差之美。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美的旋律上,又加上叠词的运用,低回婉转,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752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