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一种情感教育,"美学之父"是哪位哲学家?最早的美育宣言书是哪一部?

美育一种情感教育,"美学之父"是哪位哲学家?最早的美育宣言书是哪一部?,第1张

在西方美学、美育思想发展上,德国有两位思想家是人们所不能忘记的。一位是鲍姆嘉通,他于1750年出版了《美学}}(ASTRHVTIK)一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诞生。另一位是席勒,他于1795年发表了《美育书简》,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

美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的特点:

一、美和审美的形象性特征,决定着美育首先是一种形象的教育。

美育通过美的事物的形象去实现教育目的,凭借生动具体的形象,带有感情色彩地揭示了事物的审美特征和规律,从而使受教育者的审美素质、能力发生预期的变化。

二、美育对德育、 智育、 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

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

三、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蔡元培认为纯粹的美育,能陶养人们的感情,使人有高尚纯洁的习惯,使人超越人我之见,渐灭自私自利之心。通过美育,可以提升人们的趣味和情操,树立美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扩展资料

我国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是:

一、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充分感受自然界的美,培养学生对社会美的正确观点和感受社会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感受艺术美的能力等。

二、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他们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要使学生学会按照美的法则建设生活,把美体现在生活、劳动和其他行动中,养成他们美化环境以及生活的能力和习惯。

-美育

审美教育的关键问题:

感官参与度不高,缺乏审美感知力。

在课堂审美教育中,学生通过动眼多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取丰富的审美经验,通过动脑多想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审美品鉴,通过动嘴多说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审美表达力,通过动手多做锻炼自身的审美创造力,进而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但观察当下课堂不难发现,学生上课时大多数时间是用耳朵听教师讲授知识,并没有充分调动身体其他感官的参与,缺少对教学内容的多维审美体验,审美感知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

2精神兴奋度不高,缺乏审美情感力。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主观的情是有感于物而产生的,受到外界的刺激,人的各种情感便会自然而然产生。只有具有一定好奇心,产生一定内部动机,对课堂有所渴望,才能做到“有感于物”,并产生丰沛的情感。培养审美情感力的关键就是唤起学生的需要。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当前的课堂中教师过于关注知识教学,往往忽视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发,没有对教学内容的美进行挖掘,容易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无法对教学内容中的人、事、物产生情感共鸣,难以体会其中的美,导致审美情感力低下。

3身体投入度不高,缺乏审美合作力。

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肢体、语言等的积极互动,共同参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可以提高审美合作力。反观当前的课堂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手、脑、口、眼等并未完全投入,身体投入度不高,难以形成良好的审美合作力。

4思维活跃度不高,缺乏审美创造力。

审美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思维的碰撞,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激发、调动自己的思维,从而投入到发现美、鉴赏美并最终创造美的过程中去。在当下的课堂中,学生思维还未得到充分激活,思维单一化、散点化、浅层化等问题还普遍存在。

学生缺少激情,思维活动容易局限在某些狭小的区域、个别的神经网络之中,难以激发学生的审美灵感和创造力。质言之,在现实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往往不够,审美创造力也比较缺乏。

5语言丰富度不高,缺乏审美思辨力。

语言深度、广度的缺乏,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很难产生清晰合理、层层递进的推导,难以形成深入浅出、正反结合的辨析,也难以建立丰富多样、妥帖恰当的联系,难以培养良好的审美思辨力。

情感是决定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行教育实践中,人们普遍重视智力开发而容易忽视对情感的教育,尤其在幼儿教育阶段。本文以幼儿园美术教育为载体,首先从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不足和幼儿心理的一般不良表现来说明实施情感教育的之重要和必要。其次,从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美术是幼儿表现情感的重要裁体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证明在美术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是可行的。最后,本文从如何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理解幼儿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心理,帮助幼儿疏导和控制情绪情感,正确评价幼儿的创作等四个方面描述了现实美术教育中渗入情感教育的一些基本途径与手段。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的:“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而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可见情感教育对人之高尚行为形成的重要性。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情感教育的目标是在尊重幼儿自然情趣的基础上,建立以快乐、兴趣为主色调的积极情绪状态、健康情感品质和初步情感能力。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教育工具,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应是其固有的教育功能,但是如何充分应用美术教育这一载体,对生活充满情绪色彩、对一切美好事物具有强烈的情绪感受能力的幼儿 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促进其健康道德情感的形成,是我们当前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是人格要素的核心因素,幼儿的发展,不仅是认知的发展,也是情感的发展,但是,人的情感成长往往容易被忽视。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哲学家就批评日本的教育因为缺乏情感教育层面而成为“忘掉了另一半教育”、“ 牺牲了另一半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也是如此,尤其是处于培养人格要素的基础时期——幼儿园教育阶段,普遍忽略其情感的成长。在美术教育体系中,幼儿园的美术教育目标一直定位于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初步掌握使用美术的工具及材料的技能,表现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等,教育重心倾向于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美术教学的不足之处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幼儿不善于很好地感受自然、社会、生活,不能很好积累情感经验,丰富自已的情感和能力。后来尽管对美术教育目标进行了修正,把美育的目标定为:“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但由于这是一个较为笼统的美育任务,具体到美术教育领域尚不明确,因此幼儿教师在现实教学实践工作中,往往仍沿袭着一些旧体制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传授一些美术活动知识和技能技巧,强调幼儿对美术的理解和反应。

步入21世纪的中国幼儿教育,应该是通过各种教学途径来实现幼儿认识、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我国目前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比较宠爱甚至溺爱自已的孩子,容易造成不听话、不合群、自私、自信心差等不良表现,如不加以引导和培养,容易造成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健康道德情感的形成。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幼儿时期是各种感受器官完善阶段,是接受情绪刺激最敏感阶段,是健康情绪和基础情感形成的关键期,也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期。因此如何系统的、有目的地培养好幼儿的积极情绪状态、健康的情感品质和初步的情感能力显得犹为重要与必要。美术是儿童表现情感的重要手段,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应充分运用美术教育这一载体,鼓励和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和情感,疏导和控制消极情绪和情感,利用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多元性及个性的特点,让幼儿在体验成功的创作喜悦,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促进其宽容大度、尊重他人、豁达乐观等道德情感的形成,这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对未来的生活和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可行性

1、好奇心是实施美术情感教育的基点。情绪和情感的态度决定着人们对某种情境或对象是接近还是回避,是喜欢还是厌恶,从而影响人们对认识目标的选择,进而影响其对目标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美术活动也是如此,很多美术家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对美术保持着长久不衰的兴趣。因此,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可以有目的引导儿童用形、线、色去描绘周围事物,吸引他更多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从而不断丰富其情绪和情感。

2、美术活动是实施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实质上内在情感的外部表现,是用形、线、色构成的情感生活意象。美术对于幼儿,其作用不在于其艺术性、思想性如何地深刻,也不在于美术技艺表现如何娴熟,是纯属于情感发展的需要。处于涂鸦阶段和图式阶段的幼儿美术绘画活动,因为已经具有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能够按照个人的主观经验来反映对象,表达自已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并将这些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通过自已的创作传达给他人。所以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幼儿美术教师可以按照美的标准和美的规律,引导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将自已的亲身体验和情感通过色彩、线条等表现出来,使幼儿的内心情感和外在形式达到同构,同时由美术泛化到生活其他领域,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情感世界。

三、实施情感教育的基本教学手段

情感教育不同于认知教育,它不是以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它的教育过程也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它更多地依赖于人本身的情感及经验,强调感受、感知、体验、理解和反应,其中最核心的机制是让幼儿感受和体验。

1、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幼儿的意愿。人们常说“孩子凭兴趣做事”、“幼儿是情绪的俘虏”。我们在绘画教学时可以观察到,幼儿对绘画有兴趣时,注意力很集中,绘画很投入;不想画时,怎么叫他画都不画,因此这种带有原始感情性质的兴趣和好奇,是一种内驱动性的情绪,是幼儿早期认识发生的动力源泉。例如,幼儿小王画了一辆很多轮子的轿车,当老师纠正他侧面轿车只画两个轮子就可以时,他却不接受,反而振振有词地认为“轮子多才跑得快”。其实小王把自己的情感容入了画中,表达了他想让汽车跑得快一些,当老师了解了他的创作意图后,应先对他加以肯定,避免打击他的积极性,然后通过一些实物观察活动,让他了解事物的基本特征,这样既尊重了孩子,又能从孩子的意图出发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幼儿从小对生活、对周围环境抱有浓厚兴趣,能热心地参加各项活动,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2、理解幼儿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心理。一是注意从幼儿绘画作品中捕捉他的 情绪状态和情感类型。由于受到绘画技能的限制,幼儿把形象画得歪歪扭扭,怪诞而丑陋,而这些怪诞的形象却是幼儿当时头脑中的情感意象。如情绪体验给幼儿留下最深刻的记忆时,笑——是眯成一条线的眼睛,上弯的嘴角;哭——是大颗大颗的泪珠;吃——是最高兴的,表现出来的是张大的嘴巴。又如画“我的爸爸妈妈”作品中大部分孩子在纸的中间画上了一个大大的人,并认作是妈妈,旁边的小人一个是爸爸,一个是自己,可见在幼儿绘画创作时,把心目中的妈妈、爸爸和孩子间不同轻重情感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二是要理解儿童绘画的创作心理。幼儿用绘画的形式直觉表现来抒发情感,有时是心情愉快,抒发情感;有时是心情消极,发泄情绪。如画“过生日”时,很多学生的画面上除了生日蛋糕外就是一张张大嘴巴,看不到一个人,但我们站在幼儿的心理角度分析时,就可以充分理解孩子过生日吃大蛋糕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又如一名幼儿想帮老师拿东西,却拿不动,他就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画了一个有四只手的小男孩,一只手拿书,两只手搬桌子,表达了自己希望帮老师拿东西却力不从心的心情。虽然孩子的画不能与成人的艺术作品相提并论,然而他们却能在形象、色彩以及绘画空间的表现方面突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使画面更具抽象性、直觉性。因此,我们只有充分捕捉儿童的心理、情绪时,在美术教学活动时就可有目的的、针对性地培养和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促进其健康心理的成长。

3、帮助幼儿疏导和控制情绪情感。人们常说:“画画能宣泄情感,使儿童心理得到平衡。”大量观察发现,大部分儿童常通过画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一名小女孩很喜欢吃蛋糕,可是每次吃下一小块后就吃不下了,于是她在“生日”为题的作品中画上了一个蛋糕和有着一张奇大无比的嘴的小姑娘,表达自己对蛋糕的喜爱和想多吃一些的愿望。也有一些孩子用绘画来发泄情绪,如孩子小赵在游戏中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他在美术活动时画了一幅人物图,画完之后却用笔画上粗粗的黑色线条将那画面上的人涂掉了,这是他在宣泄自己压抑的情感。因此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借助一些美术游戏或意愿活动,引导和帮助孩子在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的同时,诱导幼儿体验乐意与人交往的乐趣,体验美好事物给自已带来的喜悦,体验集体活动的愉快等等,如鼓励小女孩过生日时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吃蛋糕分享快乐;鼓励小朋友在遇到困难时愿意主动找亲近的人商量解决等,从而逐步培养起幼儿健康的情感品质和初步的情感能力。

4、正确评价幼儿绘画的创作。评价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地评价是维护幼儿参加绘画活动的兴趣的重要保证。

(1)让幼儿感受美术绘画创作成功。每个人都希望能够通过活动来体现出自我的价值,通过成功的作品来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誉。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能够经常地让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悦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培养起学习的兴趣,更能增强他学习的信心,良性循环可促进他完成更出色的作品。我们班的中中小朋友性格内向,胆子较小,画画非常拘谨,常常画出物体很小的画,有一次他正为自己一不小心画得太大的圆圈发愁时,老师及时地肯定了他画的圆,并大大表扬了他,还请其他小朋友参观,这事对中中影响很大,此后,他的画作有了明显的进步,物体画大了,色彩也丰富了,更重要的是中中喜欢画画了,而且每次作画都充满了自信。

(2)教师要准确地把握住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美术表现的心理特征。幼儿自我体验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的过程,幼儿常常是通过这些赞扬、鼓励来作为学习的动力。我们每周举办一次画展,但展出的并非一定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只是对于孩子本人来说有进步的作品。作品的展出促进了孩子自信心和荣誉感的增强,从侧面鼓励了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热情,而这一股热情能使他们产生耐力和毅力,尽管累,可心情却是愉快的,因此及时地肯定和赞誉是帮助孩子确立自信,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使他们初步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情感品质。

这个是在网上找到的,你可以参考一下~~~

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其来源是康德的()三分法

A知

B行

C情

D意

正确答案:ACD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审美情感则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表现为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的一定的主观(肯定或否定)态度及其体验。它不同于审美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因为它是对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而不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活动。审美情感和其他审美心理诸要素一样,都是在人类的长期劳动和审美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积淀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内容,具有社会意义,并且同时对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人的一切审美感受都蕴含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情感活动有时被称作审美 ,但审美 同生理感官的 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生理感官的 只是生理欲求得以满足、冲动得以发泄后所引起的身心的快适,本质上是物质功利性的。审美的 虽然首先要以生理 为基础,但主要则是精神需求得以满足而达到的心灵的愉悦,使人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所以是人的一种高级的情感活动。

审美活动中主体的情感活动是以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外在感性形式的感知为前提的。感知是感觉、知觉、表象的统称,主体在对具体可感的审美对象进行感觉、知觉、表象活动间就已包含着一定的情绪或情感的因素,事物的感性形式都是激 感的原因。在感知基础上进行的想象活动中,情感活动更加深沉、更加强烈。中国古代诗论、画论中就曾提出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观点,并成为衡量艺术作品的艺术性的一条重要标准。在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欣赏者不但要感知作品中景物形象的描绘,还要用身心去感受浸泡着这些景与物的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对艺术的真正欣赏。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审美中的情感性质也呈现出差异。审美对象内容的不同会引起不同的情感态度。观赏悲剧所产生的 同观赏喜剧所引起的 有很大的差别,优美、壮美、崇高在人心中激发出来的情感也有明显的差别,审美情感是丰富多采的,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由于审美情感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一定的主观态度,因而决定感情性质的现实条件是客观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关系。客观事物于人有利,则会引起人的肯定情绪或情感体验,如满意、喜悦;倘若客观事物对人有害,就会引起人的否定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痛苦、恐惧和仇恨。随着主体的立场、观点需要、愿望诸主观条件的不同,具体的审美情感也就有所不同,表现在不同时代的人就同一审美对象所唤起的情感态度不甚相同,在阶级社会里则主要表现在人的阶级性上,不同阶级,尤其是敌对的阶级的人,会有不同的甚至尖锐对立的情感态度,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功利性质。

儿子初三谈恋爱家长怎么教育孩子:

1镇定面对孩子早恋,正确引导

当发现孩子有早恋的苗头时,家长不要惊慌失措,要对孩子进行热情的帮助,可以告诉孩子:喜欢心目中特定的异性是这个阶段的孩子都会发生的,但这种喜欢只能保持在友谊的层面,不能成为“恋爱”,因为你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年龄阶段,生理、心理发展尚不成熟。

2尊重孩子,正确冷处理

孩子对所爱慕的对象魂不守舍时,家长不能用讥讽、责骂甚至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更不能冲向学校、对方家中,或向邻里诉苦,弄得满城风雨。要告诉孩子初、高中生谈恋爱最后“终成眷属”的还不到3%,早恋对中学生学业有影响,如果因谈恋爱影响到不能继续求学深造,即使两人结婚了,生活也必将充满坎坷与矛盾冲突。

3帮助认识危害,转移情感

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早恋的危害,用理智来战胜这不成熟的感情。早恋最直接的危害是严重干扰学习。早恋处理得好,可以产生“合动力”同时,可以引导孩子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紧张的学习和健康的课余爱好上去这样,心胸和视野就会开阔,抱负就会远大,就会焕发出勃勃朝气,永远前进。

4改变认知观念,调整焦虑心态。

在学界,根本就没有“早恋”一说!都是人为捏造的!如果一定要把“16岁以前谈恋爱”定性为“早恋”的话,我们的祖先都是“早恋”者!因此“早恋”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早练”继而乱恋。日本有个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日本的学校允许初中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向喜欢的异性表白。

5接受并祝福孩子的感情。

如果你得知你的孩子在最为紧张的备考阶段竟然在谈恋爱。千万别勃然大怒,甚至把孩子暴搓一顿。你要很开心(其实心里隐忧不断,但要稳住,不要传递给孩子)地表示接受,大赞自己孩子有魅力,竟然有人喜欢了,可喜可贺!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好处在叛逆期!他们的刺激系统已经在生理发育的促使下生成,而他们的控制系统却要在18至20岁成熟。父母若要干涉阻止,就很容易唤醒他们的刺激系统,进而作出一些丧失理智的事情出来。  

6在接受的基础上营造好家庭关系。

此时夫妻双方要把所有的矛盾放一边!双方矛盾再大,都不如帮助孩子度过危险期大!孩子为什么要选择在初三来谈场恋爱?原因当然很多,但有一条不容忽视,那就是家庭原因。如果在家里获得的爱已经很充足了,他不需要在外面去寻找代替品。

如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一、所谓早恋,我们现在不称为早恋,因为早这件事情很难界定,所以我们把所谓的早恋改称为青春恋,属于正式恋爱的实习阶段。父母不必为孩子的所谓的早恋故意焦虑,甚至是恐惧的。处理好了,所谓的早恋,还对孩子的成长以及学业都会有促进的作用。

二、孩子没有出现早恋,父母也担心孩子、防范孩子,时时处处的盯着孩子,这是完全属于多余的焦虑,是不信任自己的孩子,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在逆反的作用下,可能会起到促进早恋的作用,得不偿失。采取最适当的方式,还是以理解理智的态度,迎接孩子的青春恋的事实。最适合的方式是,首先孩子在有可能进入青春恋的前期,也就是具体来说是孩子九岁左右的时候。

三、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前期,父母要完成对孩子的恋爱的启蒙性教育,方法是要借题发挥,不要直接问孩子的有关问题。有效的消除孩子的戒备心理,创造出一种亲子谈论敏感话题的氛围,不管孩子会不会有青春恋发生,妈妈已经做好了沟通上的准备就不怕了,只要亲子保持沟通,孩子把事情告诉妈妈,妈妈就处于主动的地位,听取妈妈的意见以后,教孩子是怎么安全的,怎么去正确恋爱。

四、在孩子出现一些疑惑的时候,比如说,孩子写纸条给女孩子,女孩子不回答,孩子不懂她是怎么回事,或者男孩子约孩子出去见面,孩子又想去,又不想去怎么办。问妈妈这些事情应该如何对待的时候,这是进行恋爱的情感教育、美学教育、礼仪教育、风险教育、安全教育的最佳时期。

五、如果孩子的青春恋已经如火如荼,不可遏制,有失控的危险。父母第一要做的就是平息自我的焦虑、紧张、愤怒和恐惧。因为以上的情绪与理智是相反的,对处理孩子的问题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首先要平息怒火,平复情绪。在此基础上,与孩子共同面对问题、讨论问题,听取孩子的解释,不管孩子的做法对不对,总归是孩子的情感表达也需要得到尊重。

其实,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出现一些危机,也是属于正常的。父母没必要为此大惊小怪,惊慌失措。所以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保持我们的冷静和理智,这样父母才是智慧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829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