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种逻辑推理的谬误

25种逻辑推理的谬误,第1张

1稻草人

例子:

小明:《绣春刀2》这部**剧情很生动,是一部不错的**

小红:可是杨幂演技很差啊,这部**怎么会好看呢

小红犯了稻草人谬误

2错误归因

例子:萧敬腾被称为雨神,因为萧敬腾来广东了,所以广东才会连续下一个月的雨。犯了错误归因的谬误。

3诉诸情感

例子:路边有位残疾老奶奶在乞讨,小明给了老奶奶一块钱,小红指责小明:你那么有钱,老奶奶那么可怜,你才给了一块钱,你应该把你身上的钱都给老奶奶。小红犯了诉诸情感的谬误。

4从论证结论

例子:某个教育专家发表讲座说,学生应该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和学生的综合教育,要注意学习方法。要想变成一个优秀的学生就应该来参加他的课程。小红认为教育专家是骗人的,于是厌倦学习。小红犯了这种谬误。

5滑坡谬误

例子:一个小偷是不可能改过自新的,他曾经偷过钱,以后就会杀人放火,做更多坏事。这里犯了滑坡谬论。

6人身攻击

例子:小明考试得了100分,老师认为小明不可能考100分,他认为小明不团结同学,是个智商不高的学生。老师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

7诉诸虚伪

例子:小明提醒小红遵守交通规则,不要闯红灯,小红没有根据交通规则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违反了规则,反而指责小明:你也闯过红灯啊!小红犯了诉求虚伪的谬误。

8个人怀疑

例子:新开了一家机器人餐厅,小红说,要是机器人真的能取代服务员的岗位,那让机器人多生几个孩子也去取代其他的岗位啊!小红犯了个人怀疑的谬误。

9片面谬误

例子:小红知道一条近路可以更快到达目的地,后来发现走错路了,小红说,这条路以前来的时候就不是这样子的,一定是被人重新修过了,所以路线变了。小红犯了片面谬误。

10诱导性问题

例子:小明怀疑小红偷了自己钱包,就问小红:我的钱包里是不是有1000块钱和一张照片啊?小明使用的就是诱导性问题。

11举证责任

例子:小红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被神主宰和控制的,因为你不能证明不是神在控制着万物。小红犯了举证责任的谬误。

12语义模糊

例子:豆腐两块一块。豆腐到底是两块卖一块钱还是两块豆腐卖一块?

13赌徒谬误

例子:我昨天经过这里抓到了一只兔子,所以我今天再到这里来也能抓到一只兔子。

14从众心理

例子:小红听大家说头越大的人越聪明,于是认为这是对的。小红犯了从众心理的谬误。

15诉诸权威

例子:某知名教育专家表明,教育孩子应该多鼓励,不要批评孩子,以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于是小红在教育小孩时,无论小孩做了什么事,都鼓励他。

16合成谬误

例子:小红在看春晚的时候发现有个歌手是在假唱,于是认为春晚所以的歌曲类节目都是假唱。

17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

例子:

小红:只要是心理学家,都会看《乌合之众》这本书。

小明: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心理学专家,就从没看过这本书。

小红:所有(真正的)心理学家都会看这本书。

18基因谬误

例子:

小明:杨过是一代大侠

小红:杨过是坏人杨康的儿子,怎么可能是个好人?

19非黑即白

例子:小红对小明说,你是个医生,明天的手术你要是能救活那个患者你就是个好医生,如果手术失败了,你就不是个好医生。

20循环论证

例子:

小红:耶稣爱世人,愿意为了世人去死。

小明:你怎么知道耶稣爱世人

小红:耶稣是这么说的

21诉诸自然

例子:小红认为施了肥料的种植物和大棚种植的蔬菜,没有自然生长的作物好吃。小红犯了诉诸自然的谬误。

22轶事证据

例子:小红看到邻居因为坚持喝酸奶生了儿子,于是认为坚持喝酸奶可以生儿子。

23德克萨斯神枪手

例子:在离婚案的法庭上,老王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好丈夫,称自己为了家庭付出金钱和时间,对待家庭无微不至,只字不提家暴的事情。老王犯了德克萨斯神枪手谬误。

24中间立场

例子:小红认为一年看200本书可以让月薪提高一倍,小明认为一年看200本书不能让月薪提高一倍。老王认为两者观点的妥协:每年读200本书可以让一部分人月薪提高一倍,但不会让所有人的月薪提高一倍----才是正确的。老王犯了中间立场的谬误。

25混淆事实和观点

例子:

小明:今天天气预报34度

小红:今天真热啊!

这里气温34度是事实,天气真热是观点。

@ TOC

本篇博客是对(美)布朗(Browne,MN)、(美)基利(Keeley,SM)所著,吴礼敬翻译的《学会提问》(原著第10版)知识点的吸收总结。

整部书教授你的是如何做一个慎思明辨的人、学会提问很多恰到好处关键问题。 其实,不管是在工作中,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专业学术讨论中,都要学会去提问关键问题,去批判性的汲取知识,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甚至表述一个让人所信服的观点。

通过《学会提问》的通篇阅读和理解,感觉获益颇多,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该著进行知识点的总结:

1、批判性思维表现:

1)、有一套互相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2、遇到结论或论据时,两种常见的思维方式:

1)、海绵式思维:全盘性的吸收阅读中的知识,没有自己的观点

2)、淘金式思维:批判性的汲取阅读中的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

注:

1、 批判性的提问是检索信息和搜寻答案的最好方法

2、在决定花去大把时间客观评估一个问题之前,最好先问一下自己:“这个问题关我什么事?”

3、强势/弱势批判性思维的差异:

1)、弱势批判性思维:目的就是抵制和驳倒那些与你意见不同的观点和论述。最终让不同意见者服服帖帖地甘心认输。

2)、强势批判性思维:利用关键性问题一视同仁地质疑一切主张,包括自己的主张,强迫自己辩证地看待我们的初始看法,保证自己不会变的自欺欺人和人云亦云。

4、具有意义的关键问题一览:

1)、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4)、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假设

5)、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6)、证据的效力如此

7)、有没有替代原因

8)、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9)、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10)、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拓展: 让对话进行下去的几个小技巧:

以下开始针对关键性问题进行解读和剖析:

1、论题:

即引发讨论的问题或争议。

2、论题分类:

1)、描述性论题:是指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有关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问题。

2)、规定性论题:是指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提出的问题//有关世界该是什么样的问题。

3、结论:

即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4、怎么找到一篇文章的结论?

1)、问问论题是什么?看看这些位置:标题、开头、结尾

2)、寻找指示词(如:因此、表明、由此可知、由此得出、因此可以断定、我要说的重点是、显示出、证明、告诉我们、问题的实质是)

3)、不可能作为结论的东西(例句、数据、定义、背景资料、证据)

4)、检查一下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如果结论不明显,那么资料来源和作者或演说者的背景就会变成很有价值的线索。如那些与作者或演说者有关系的组织机构的信息就很重要)

5)、问一问“所以呢?”(例:在某一政治广告中,如“某候选人会对犯罪行为心慈手软“。此时,对句中”心慈手软“一词的语境,问一句”所以呢?“,答案就出来了)

只有当你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时,你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

1、理由:

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逻辑依据。

2、论证

由一个或多个理由来支撑某个结论的的论述,称之为论证。

3、论证有哪些特点?

1)、论证必有其目的。

2)、论证的质量有高有低。

3)、论证有两个明显的必要构成部分:结论+理由。

4、理由常见的提示词

因为、由于、因为这个原因、因为这个事实、鉴于、由以下材料支撑、因为证据是、研究显示、(第一、第二、第三)

5、如何让自己做到理由和结论一目了然?

1)、在作出结论前要探究可能存在的种种理由。

2)、找到涵盖你论题的主要刊物。

3)、帮助读者确定你的理由。

总结:

1、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成型。

2、结论本身并不是证据,它是由一个证据或其他看法支撑起来的看法。

针对多义词或短语,只有理解了这些关键词或短语的意思(无论是直接还是含蓄的意思),你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

1、关键词或短语:

这里指这些词或短语在论题的上下文语境里有不止一个意思可以解释的通。

2、怎么找到关键词?

1)、检查论题看有没有关键词

2)、在理由和结论在寻找关键词或短语

3)、留意抽象的词或短语

4)、通过反串来判断别人怎样给你特定的词或短语下不同的定义

总结:

1、字典里的定义不一定适合文章里的情景,只有出现在分析推理过程中,意思不明确的词才最为关键

2、小心那些饱含感情色彩的词语,它会让你的思维短路

3、谁想要说服你,谁就得负责解释清楚

1、假设

我们把没有说明出来的想法称之为假设

2、假设有哪些特征?

1)、隐藏或没有说明出来(大多数情况下如此);

2)、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3)、对判断其结论有较大影响;

4)、可能有一定的欺骗性;

3、价值观假设

在特定情形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偏向。

4、描述性假设

没有说出来的关于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怎么样的一种假设

5、如何寻找价值观结社的线索?

1)、调查作者的背景;

2)、问一下”为什么作者的立场产生的结果对她而言显得那样重要?“

3)、寻找类似的社会辩论,看看同类的价值观假设;

4)、使用反串的方法,采取与作者相反的立场,看看哪些价值观对这一相反立场显得非常重要;

5)、找一常见的价值观冲突,例如个体责任与集体责任之间的冲突。

6、如何寻找描述性假设的线索?

1)、不断思考理由和结论之间的鸿沟;

2)、寻找支持理由的哪些想法;

3)、把自己放到对立的反对立场;

4)、意识到还有其他潜在的方法可以获得理由中提到的种种好处;

5)、对论题进一步学习了解。

总结:

1)、先检查理由,然后检查结论,寻找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2)、所谓假设,就是一种看法,通常没有明说出来,而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并用来证明其表面的推理论证;

3)、在寻找价值观假设的时候,你应该尽量一直说明价值倾向;

4)、涉及规定性论题的完整推理离不开理由和价值观假设。

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判定结论的可接受程度或者价值大小。

1、谬误

所谓谬误,就是推理中的一种欺骗手段,作者kennel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其结论。

2、谬误的常见方式有哪些?

1)、提供的推理是明显错误的或者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才能成立,因此使推理和结论显得毫无关系;

2)、把那些明明和结论无关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结论有关,以此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3)、看似为结论找证据,而证据算数的前提则取决于结论本身已经成立。

3、推理谬误的六个步骤?

1)、找出结论和理由;

2)、记住结论并思考你认为可能与其有关的理由,将你的理由与作者的理由做比较;

3)、如果结论支撑某个行为,那就判断理由是否表明了某个特殊/具体的优点或不足,如果没有,就要当心;

4)、问一下自己:“如果理由成立,一个人要相信什么才能从逻辑上支撑这个结论,他还得相信什么才能让理由成立?”从而找出任何可能存在的假设;

5)、问一下自己:“这些假设有没道理?”如果是明显错误的假设,那你就找出了推理中的一个谬误,这个推理也就可以放到一边不管了

6)、看看有没有一些强烈诉求你的情况的词组可能干扰或分散你的注意力,让你没有考虑到相关理由。

4、常见的谬误例举:

谬误不计其数,我们只要主要掌握住推理谬误的方法,可以不必记住各种谬误的名称。但是我们记住一些常见的谬误还是有必要的。如果想要拓展关于谬误的知识可以看看戴默(Damer)写的《抨击错误推理》(Attacking Faulty Reasoning)。

1)、人身攻击谬误: 指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或侮辱,若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2)、滑坡谬误: 指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却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发生。

3)、追求完美方案谬误: 指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一流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发难根本就不应该采用。

4)、偷换概念谬误: 指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

5)、诉诸公众谬误: 指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个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的。

6)、诉诸可疑权威谬误: 指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7)、诉诸情感谬误: 指使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爱过主义、怜悯和同情。

8)、稻草人谬误: 指歪曲对方的观点,是他容易收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上就不存在。

9)、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 指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10)、乱扣帽子谬误: 指错误地假设因为你为特定的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的解释了这一事件。

11)、光环效应谬误: 指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情感认同的美德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其理由。

12)、转移话题谬误: 指一个不相干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面移走,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来帮助赢得一场论战。其谬误通常如下:(1)甲主题正被讨论;(2)乙主题被介绍进来,好像和甲主题有关,实际上并不相干;(3)甲主题被置之不理。

13)、循环论证谬误: 指在一个推理过程中已然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14)、以偏概全谬误: 指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小一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

15)、强求确定性谬误: 指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的话就应该被抛弃。

16)、错误类比谬误: 指有人提出一个类比,其中却存在重要而又相关的不同点。

17)、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 指以来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因素来解释一个事件,或者过分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

18)、因果混淆谬误: 指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相混淆或是认不出两件事之间可能是互相影响的关系。

19)、忽略常见原因谬误: 指认不出两件事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常见的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20)、事后归因谬误: 指假设某件事乙是另一件事甲所造成的,仅仅因为乙在时间上紧随在甲之后。

1、事实断言:

定义:几乎所有推理论证都包含了对这个世界曾经是什么样、现在是什么样和将来是什么样的看法,持论者希望我们将这些看法当作”事实“来接受。这些看法可能是结论,可能是理由,也可能是假设。我们可以把这些看法成为事实断言。

2、判断事实断言是有效的情况:

1)、当这个断言表现为无可质疑的常识,如:举重可以锻炼出身体中的肌肉。

2)、当这个断言是从无懈可击的论证中得出的结论。

3)、当这个断言在同一场交流中被很多次过硬的论证合理地加以证实,或者由我们所知道的其他证据来证实。

根据以上第三条告诉我们,要看一个事实断言的可信程度,就要问问他的证据效力怎样。

3、证据

所谓证据,就是持论者所告知的明确信息,用来证实或捍卫一个事实断言的可靠性。在规定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证实属于事实断言的那些理由;在描述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直接证实一个描述性的结论。

4、证据类型以及证据质量分析:

1)、直觉

定义:就是我们相信自己对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却不能有意识地说明理由的过程。

注意点:作为一个批判性思考的人,我们需要查明那些依赖于直觉的断言有没有其他类型的证据来证实。

2)、个人经历

定义:个人的亲身经历。

注意点:不要将单一的个人经历,或个人经历的总和,将其当作一般性的有代表性的经历样本,这是以偏概全谬误。

3)、典型案例

定义:不厌其详而又引人入胜地描绘或是塑造一个或多个人物或事件来证实某个结论。这类描述通常都是基于观察或者访谈,其形式也从深度描述到表面走过场等各不相同,我们称这样的描述为典型案例。

特征:更有说服力,其具体生动而有细致感人,容易在脑海中浮现出来;因细致生动的情感引导,交易于分散人们的注意力,方式其作为证据的价值,不再搜寻其他更为相关的证据。

4)、当事人证词

定义:引用具体当事人的一些说法称之为当事人证词。也是一种形式的个人经历。

特征:

(1)根据人的经历不同,表述带有一定的选择性;

(2)会根据个人的背景、利益、个人兴趣而导致片面的描述;

(3)描述过于简单,获取信息度不够;

(4)人为因素,如个人的可信度。

5)、专家意见

注意点:专家意见,对人来说可信度比较高,但是要记住,专家也是人,也常常会犯错误。因此在采取专家意见的时候,需要了解其背景、信誉、专业、所给意见对他个人或其团队的利害关系,从而判断其意见的权威性。

6)、个人观察

是很多日常推理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为亲眼所见,可信度比较高,如目击证人证据。

注意点:观察者并不是镜子,不能够做到客观的观察,很多都是经过一系列的价值观、偏见、态度和期望值过滤后剩下的东西。

7)、研究报告:

定义:有训练有素的科研人员来系统地收集观察数据

特点:科学研究,如果进行的比较理想的话,是我们获得证据的一个最好来源,因为科学研究强调可验证性、可控性和语言的精确性

8)、研究结果:

81)、诉诸科学研究作为证据的来源时,应注意的特点有哪些?

(1)、研究的质量有高有低,差别很大;

(2)、研究成果常常会互相矛盾;

(3)、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结论,充其量它只能支撑结论;

(4)、如同我们大家一样,研究人员也有他们的期望值、态度、价值观和需求,这使他们所问的问题、做研究的方法、解释研究结果的方式都烙上了偏见的印记;

(5)、作者或演说者常常歪曲或简化研究结论;

(6)、研究的”事实“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尤其是关于人类行为的那些断言;

(7)、研究的认为程度到底怎么样常常也会导致研究的变化;

(8)、对经济效益、社会地位、人身安全和其他因素的需求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的结果。

82)、科学研究作为依据的利弊:

利:

(1)、科学研究能接受公开验证;

(2)、研究可使用控制来让外部影响因素最小化;

(3)、科学研究使用语言方面能做到精确和前后一致;

弊:

(1)、研究的质量和认为因素变化非常大;

(2)、研究结果常常互相矛盾,事实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改变

(3)、研究结果只能支撑结论;

(4)、科学研究是人类活动,他会受到歪曲,而且主观因素在所难免。

2、在评价研究样本时,需要注意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1)、样本的覆盖率必须要大到足以产生概括或得出结论的程度;

2)、对研究结论的所有事件的类型,样本必须包含足够的多样性;

3)、样本的随机性越大越好。

3、调查样本总结:

调查本身会包含很多偏见让它们变得可疑,其中最重要的偏见就是措辞偏见和语境偏见;

哪怕是片面的调查也可能会承载大量的信息,但是你需要知道偏见之所在,以防止自己过分被调查结果所说服。

4、类比论证

定义:一个论证用两件事物之间熟知的相似点作为基础,推导出关于其中一件事物的一个相对未知特征的结论,称之为类比论证。

相关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就是直接和类比所展示的那些潜在的原则相关的。

5、如何需找类比?

1)、识别你正在研究的情况的一些主要特征。

2)、尽量找出与上述情况有相同特征的其他你所熟悉的情况,开动脑筋,尽量想像出多种不同的情况。

3)、尽量判断熟悉的情况是否能为你提供关于不熟悉的情况的一些同见。

注:

1、所有经过类比推敲出来的结论,就应该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来支撑两者间最重要的相似点揭示出的具体原则。

2、 方法论: 在开始独立研究之前,研究者往往先建立一套程序或规则来指导研究的过程,这些程序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法论。

1、替代原因:

是指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

2、因果关系的常见类型有哪些?

1)、日常人际交往的推理

2)、以往或正在发生的世界大事

3)、科学研究的结果

3、常见因果关系可以表明:

1)、很多类型的事件都可以通过各种相互替代的原因来解释。

2)、专家可以检查同一个证据而发现不同的原因对其加以解释。

3)、大部分持论者只给你那些他们喜欢的原因,独立思考的读者或听众必须自己找出替代原因。

4)、想出替代原因是个创造性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这类证据不会是一目了然的。

5)、特定因果断言的确定性和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的数量正好成反比。因此,找到过个提到原因可以让批判性思考的人真正变得理智和谦逊。

拓展:

1、我们找出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原因都极有可能只是引起事件发生的其中一个原因,而不是唯一的原因。

2、一件事紧接在另一件事后面发生的这一发现本身并不能证明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这可能知识一个巧合。

3、很多时间并非只有一种解释,千万不要贸然接受你所遇到的事件的第一个解释。

数据统计可能而且经常骗人。他们并不必然就证明表面上想要证明的一切。

1、平均值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1)、平均数:把所有数值相加然后勇总数除以相加的数值个数

2)、中位数:将所有熟知从高到低排列然后找到位于最中间的数值

3)、众数:计算不同数值出现的次数然后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

2、数据的展示与欺骗性:

1)、数据的不同展示方式会产生不一样的欺骗性。

2)、不知来历的和带有偏见的数据,我们要先问一声它们是怎么来的。

3)、不同平均值的计算方式,其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4)、省略数据也是带有欺骗性的。

5)、表述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3、如何正确的评估数据?

1)、尽量找出如何获取数据的相关信息,越多越好(数据来源的科学性)。

2)、要警惕描述的平均值,多考虑数据的全距和数值分布。

3)、数据使用者拿一件事的结论来证明另一件事时你要特别当心。

4)、先不去看作者或演说者使用的数据,把所需的数据证据和实际提供的数据证据做比较。

5)、从数据中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如果这结论和作者或演说者的结论不一致,那么很可能其中有什么地方出错了。

6)、判断有什么信息缺失了。对于误导性的数字和百分比以及缺失的比较,要特别当心。

1、重要的省略信息

就是那些影响到推理过程的信息。

2、不完整的推理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1)、时空对论证产生了限制。

2)、由于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限制,论证必须尽快完成。

3)、持论者的知识总是不全面的。

4)、论证常常是为了欺骗。

5)、持论者常常与你有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

3、以下是一些重要类型的常见的省略的信息,同时列出一些提问的例子来帮助我们发现它们:

拓展:

1)、在被说服之前,应该警惕几乎任何一个你所遇到的信息都是有目的的。

2)、在考虑省略掉的信息是要记住问一句:“这个行动潜在的长期的负面效果是什么?”

3)、自动声明,只要信息仍然找不到你就不能做出决断,那就会阻止你形成任何观点。

1)、从单独一套理由中推断出多个备选结论,他们都可能是这套理由得来的结果。

2)、结论只有在某人对理由的含义进行特定的解读或者假设之后才能得出来。

3)、二分式思维方法:妨碍我们考虑多种可能性。二分式思维方法,即非黑即白、非是即否、非对即错、非正即误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4)、为避免在寻找最好的结论时出现尔分式思维,可以使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为什么”等问题来为这些结论提供限制的语境。

1、如何获取更多备选结论?

1)、努力找出从理由当中可以推导出的尽可能多的结论。

2)、使用条件句来制定备选的结论。

3)、重新将论题表述为“我们该怎么样来处理乙问题”。

一个文化的核心源头是其价值观,而价值观是情感模式的选择,所以,要探寻一个文化的根基就必须追溯其情感模式!

如果我们在百度搜"情感模式",会发现其对情感模式的定义非常奇怪,正好与心理学的共识相反!认为,人类的情感模式是被价值观所决定的,即价值观塑造情感模式,这样的谬论和唯物论及进化论是一脉相承的!我们想要对自我和中国文化有理性的认知,就要突破这个谬论!

情感模式是一切体验和价值定义的前提,人类是先有情感模式,后有价值定义!中国文化之所以成为一个蒙昧的文化、一个残酷的文化,就是因为因为中国文化的情感模式过于低级和病态!

一个文化的情感模式也可以被称为"内视角",即内心所关注的内容!中国文化的内视角关注两个内容:一个是安全,一个是尊荣,通俗来说,就是恐惧和面子!这样的内视角和动物差别不大,这使得中国文化停留在了一个动物性本能的蒙昧之中,而中国人的人生动力则在"生存"和"荣华富贵"的两极之中摇摆,数千年来没有丝毫的改变!

不管是个人还是一个文化,其情感模式下的内视角都是决定性的,既是起点又是目的!情感模式就像一个隐藏的驱动程序,必将驱动人生走向其预设的目的,可以说,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对其情感模式呼应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在童年被塑造了扭曲病态的情感模式,那么他的一生必然是追逐病态体验的一生!

"生存恐惧"和"荣华富贵"必然造就麻木、隐忍、对抗、贪婪的民族性格,也必然造就"等级尊卑"的病态价值观!如果我们不改变和提升中国文化的情感模式,就永远不可能抗拒其隐藏的"必然性的驱动力",永远的回到野蛮的原点!对一个文化来说(或者对一个人来说),其情感模式主导的价值驱动是不可抗拒的!

西方文明的情感模式是关爱和崇高,其内视角的内容是自由和平等,那么,这个情感模式是如何被塑造的呢?原因很复杂,比较普遍的共识是被宗教、艺术和理性哲学所塑造的,而这些高贵的情感源头,却似乎从来没有在中国文化里出现过,所以,也有人说"中国人是被上帝遗忘的民族":上帝虽然创造了中国人的肉体,却没有赋予中国人审美性的情感模式,这让我们永远停留在了一种动物性的蒙昧之中,被生存的恐惧和贪婪的欲望死死的拖住,并会本能的抗拒一切的文明!

情感模式包含了动力和目的,它就是自我实现的驱动力本身,这种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

化蛹    2019-05-09

在我的一阶课程里,有请学员们预习24个逻辑错误、防御机制等内容。有同学对此不太理解:我们是来心灵成长的,看逻辑错误用来做什么呢,我们又不是来学逻辑的?

我想就此来说说。

众所周知,在我这里,成长的主要方式是:觉察。初级课我们讲过关于纠结等等有些人没听过,也没关系。试想,一个人如果内心有纠结,有一些痛苦、难受,很多时候,其实是由我们的想法、信念引起的,是不是这样?

这些想法、信念,在我这里,统称为:念头。比如: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呢?比如:他为什么这样对我!又比如:啊,是我不够好啊等等。

我们的情绪,往往和这些念头紧密相连 。 于是, 觉察这些念头的内容以及这些念头背后隐藏的逻辑,就变得很重要了。

我们内在的逻辑,相当于我们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我们的心境。很多时候,我们会被错误的逻辑方式所蒙蔽,绕在各种念头里面出不来。包含逻辑错误的各种念头,就像一个迷宫,一个没有出路的迷宫

下面的图,一张是莫比乌斯环,一张是克莱因瓶。

莫比乌斯环

克莱因瓶

我在表达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的思维,有时候就会绕到类似这样的“循环”中。然后我们就会越想越痛苦。就比如经典的:你为什么这样对我?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我们把关注点都放在探索对方为什么去了。如果了解了我们思维的逻辑错误,就能比较容易的看出这里有存在问题的。

我有一个学生,我让他看24个逻辑错误,他看了之后惊呼:“啊,这里面的一大半都是我经常说经常想的!”所以,就我的经验来说,如果不能轻松的看到逻辑错误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觉察自己,就几乎是一个梦想。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看看24个常见的逻辑错误。

第一条:稻草人

稻草人是用稻草扎成的小人,它不是真正的人。在这个比喻中,“稻草人”意味着容易对付的事物,你先把对方的观点变成一个容易推翻的版本,然后将其驳倒,但实际上你驳倒的并不是对方真正的观点。

在与他人辩论的过程中,如果你为了能够更加轻松地攻击别人,而故意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例如,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这就犯了稻草人谬误。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

举例

甲:我自小就喜欢台风天气。

乙:多么冷血啊!你知道台风造成多少人命伤亡和经济损失吗

注释:台风的破坏力非常大。甲冷血到喜欢这种惨象?不见得,他说他喜欢台风天气的时候,脑中想到的可能只是他的个人感受——喜欢凉爽的天气,或者喜欢风中怒吼的刺激感。然而,在乙的道德大棒之下,甲真是百口莫辩。稻草人被轻易打倒,甲也黯然退下。这个稻草人很成功,旁人一时也难以看出问题。

举例

甲:我喜爱日本艺术。

乙:什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侵略过中国,你怎能喜爱他们,你这个汉奸卖国贼!

注释:“喜爱日本艺术”与“喜爱日本军国主义”是两件事。

举例

小明:“你为什么不回我的微信?”

小华:“我昨天在忙,本来要回,后来忙着忙着就忘了。”

小明:“我知道在你心中,工作比我重要。”

举例

老婆说:“老公,该打扫车库了”。老公抗议道:“什么?又要打扫了?难道我每天都要打扫车库吗?”

也就是说稻草人谬误便是对论点进行断章取义和偷换概念。稻草人谬误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在论证中一定要保证论题的一致性,否则犯了稻草人谬误是无法有效的削弱论点的。

第二条:错误归因

你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你看到了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你的错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同样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举例

小明非常饥饿,买了一只烧鸡、两个烧饼,吃了但还是觉得饿,于是又弄了两碗米饭吃掉了,才觉得饱了。于是小明总结:烧鸡、烧饼都不充饥,只有米饭才管用!

举例

看到马云成功了,小王总结道:他不就是早干几年电商么?看到华为成功了,小赵总结了:人家就是狼性精神加技术牛逼。

这类人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是很难把所有条件所有的因都挑出来的,一个是知识储备不足,而另一个则是——思维惰性。

第三条:诉诸感情

一个论证犯了诉诸情感谬误,当且仅当,它试图通过诉诸人的情感而不是理性去证明结论为真。

你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等等。一个逻辑严谨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是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逻辑论述,那你就犯了诉诸感情的错误。每个心智健康的人都会受感情影响,所以这种谬误很有效,但这也是为什么这种谬误是低级和不诚实的手段。

举例

小红在饭店看到小明吃狗肉,于是上前训斥:“你怎么可以吃狗肉,小狗多么可爱,就像小朋友一样,你忍心伤害小朋友吗?”小红犯了诉诸感情的谬误。

举例

妈妈这么爱你,怎么会骗你呢?

举例

买了我们的车,你就拥有了比他人更高的身份。

第四条:谬误谬误

你看到别人的逻辑有错,或论述水平很低,就认为他的观点中没有正确之处。

很多时候,辩论的赢家获胜并不是因为观点正确,而是因为辩论技巧更好。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你不能因为别人的论述中存在谬误或者错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举例

A:“我们需要膳食均衡,因为这对管控雾霾很用帮助。”

B:“什么乱七八糟的论述!看来膳食均衡就是骗人的。”

举例

汤姆:“我说英文,所以,我是英国人。”

小张:“美国人、加拿大人还有其他一些国家的人,也说英语。把说英语和是英国人联系在一起,你这有逻辑错误。所以,你不对,你不是英国人。”

注释:汤姆可能是英国人,也可能不是。他的论点有谬误,不足以说明他的结论是错误的。

举例

小王:“所有的猫都是动物,咪咪是一只动物,所以,咪咪是一只猫。“

小张:“你这么说犯了逻辑错误,所以,咪咪不是猫。”

第五条:滑坡谬误

又叫过度引申。“如果发生A,接着就会发生B,接着就会发生C,接着就会发生D,……,接着就会发生Z,所以A不应该发生”,使用连串的因果推论,却夸大了每个环节的因果强度,而得到不合理的结论。

你不讨论现下的事物(A),而是把讨论重心转移到了意*出来的极端事物(Z)。因为你没能给出任何证据来证明A的发生一定会造成极端事物Z的发生,所以这是一种诉诸恐惧的谬误,也影响了人们讨论A时候的客观性。

举例

小红反对同性恋婚姻,因为她认为如果我们允许同性恋结婚,那么就会有人想要和桌子、椅子结婚。小红犯了滑坡谬论。

举例

必须好好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就只能扫大街!你难到想一辈子扫大街吗!

举例

“连个房间都收拾不好,以后能干好什么其他事儿?”

第六条:人身攻击

通过攻击一个人本身(人格、地位、动机、态度、阶级或处境等),而不是攻击其论点,来转移讨论话题,最终达到诋毁其论点的目的。即,所谓的“对人不对事”。

人身攻击时不一定是直接进行攻击,也可能是通过背后捅刀子、暗示听众等等方式来造成对对方人格的质疑。你试图用你对别人人格的攻击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举例

当小明提出了一个很合理的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提议的时候,小红说她不相信任何小明说的话,因为小明不爱国,经常批评政府,不懂得感恩。小红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

举例

“你又不是历史学家,你有什么资格发表看法?”

举例

“你是石油公司的员工,为了利益,你当然会质疑全球暖化!“

第七条:诉诸虚伪

我指出你的错误,你反过来指责我的错误:“你不也曾经”,从而回避承认或解释自己的错误,这是常用的逃避问题乃至降低内心负疚感的一招。

你想要把通过用批评回应批评的方式,免去你为自己辩护的责任。你通过这种方法来暗示对方是个虚伪的人,但是不管别人虚伪与否,你都只是在回避别人对你的批评。

举例

A:“你怎么没经过我的允许,把我的书给扔掉了?”

B:“上次你不是也没经过我允许,把我的零食吃了么?”

举例

“凭什么他做了你不说他,我做了你就要批评我?”

举例

A:“自习期间请不要大声讲话” B:“你不也在讲话?”

举例

“对不起,麻烦您安静一下,打扰到我看**了”

“谁让你坐我旁边的?我又没请你。”

第八条:个人怀疑

你因为自己不明白或者知识水平不够,就得出一个事物可能是假的的结论。

一些很复杂的概念,比如生物进化等等需要一些基本的理解和知识。有些人因为不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而觉得这些东西是错误的。

举例

小红指着块石头说:“你说进化论是真的,那你让这块石头进化人给我看看。”小红犯了个人怀疑的谬误。

举例

“我不懂这玩意儿,所以它不可能是真的。”

第九条:片面谬误

在自己的论点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通过改变规则、编造例外或特例来给自己开脱。

人都不喜欢被证明是错的,所以当被证明自己是错的时候,总会想办法给自己开脱。只有诚实和勇敢的人才能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且承认自己犯错了。

例子:小红说自己有特异功能,能用塔罗牌算出未出生小孩的性别,但是孩子生下来后发现猜错了,于是她就说是算命的人缺乏信仰。小红犯了片面谬误。

举例

“我知道咱们家的约定是,谁弄乱了东西谁负责打扫。但是,我刚才弄乱了可我并没觉得是个事儿,要是你看不下去,你应该去打扫。”

举例

“我们公司的制度是出差坐经济舱。但我是老板,我得坐商务舱。”

第十条:诱导性问题

问题中预设了某种圈套,对方无论如何回答都难免负疚难堪。

你试图用诱导性的问题来逼对方回答你提出的低级问题,从而破坏理性的讨论。

举例

小红怀疑自己的丈夫孙越搞外遇,为了一探究竟,于是就问他:“陈轩的屁股上是不是有个胎记?”小红使用的就是诱导性问题。

举例

甲:你还在抽烟吗?

乙:没有。

甲:看吧!你果然抽过烟!

甲的问题已预设乙抽过烟,乙无论回答“是”或“否”,皆无异于承认以前抽过烟。 如果乙根本没抽过烟,最安全的做法是回答“我从未抽过烟。”或干脆不回答。

举例

“你觉得陈大文身高是多少?”“160公分。”“确定吗?再给你一次机会,好好想想。”“我觉得是160公分。”“你要不要再考虑一下?”……

第十一条:举证责任

你认为举证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于质疑观点的人。

当有人提出一个观点结果被人质疑后,你认为举证的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质疑者。不能证伪一个事物,或者举出反例,并不能证明这个事物的合理性。当然,如果只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一个事物是合理的并不能肯定地说明它是不合理的。

举例

A:“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体制应该要改进。” 

B:“为什么要改?”

A:“为什么不改?”

注释:A犯了举证责任的谬误。本该由对方证明其断言正确的时候,人们往往被不经意间诱导,认为必须由自己证明对方的断言是错的。

举例

“此时此刻,有一个茶壶正在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轨道绕日公转,你们肯定没法证伪吧,所以呢,这个说法是对的。”

第十二条:语义模糊

用双关语或者模糊的表述误导或歪曲事实。

你使用双关语或者意思存有歧义的语言,当你被别人批评的时候又利用这些有歧义的语言作为自己的挡箭牌。

举例

地上一个猴,树上qi个猴,一共几个猴?

举例

“向慈善组织捐助是正确的,因此,慈善组织向我们要钱也是正确的。”

注释:这里是在某一重要词语的两个或更多含义之间游移不定。 “正确”(right)一词有歧义,既可以指某事是对的或者好的(例如“这次测验我的答案都正确”),也可以指某人对某物拥有权利(例如“人人都有生命权”)。重要的是应保证在论证中所使用的主要词语的含义始终一致。

第十三条:赌徒谬误

赌徒时常有一种心态:他的运气已经连续好了这么多把,该倒霉一把了;我已经连续倒霉好几次,该转运一次了吧?而事实上,每一轮赌局都是独立的随机事件,相互之间并没有任何关联。赌徒谬误,就是强行联系独立的随机事件。

赌徒一旦深信这种联系,便会将其当做不容置疑的真理。生活中常见的赌徒谬误包括:彩民对中奖号码的分析;股市专家对大盘的“走势分析”;“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举例

“前面连着五个硬币扔出来都是正面,下一个肯定要是反面了。”

举例

“前面两次都生了女儿,这第三次应该是男孩了。”

第十四条:乐队花车

受气氛感染,人们时常不由自主地跟随乐队和花车的节奏起舞。同样的,人们的思维也总是习惯于随大流。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或相信同一件事物,所以大家认为这件事情就是正确的。乐队花车谬误是指,你试图说明因为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相信同一件事物,这件事情就是对的。

一个事物/观点的流行程度和它本身是否合理没有关系。地球是球形的,在人们相信地球是平的时代地球也是球形的,地球才不管你信不信它呢。

举例

看到《货币战争》那么畅销,小红相信一定是罗斯柴尔德和共济会在背后操纵着整个世界。小红犯了乐队花车谬误。

举例

“大家都这样,所以这样一定不会错。”

第十五条:诉诸权威

你利用一个权威人物/机构的观点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要证明一个观点,只是摘录别人的观点是不够的,至少要知道所提到的权威为什么有那样的观点。因为权威人物/机构也是会犯错误的,所以不能无条件的假设合理性。当然,权威人物/机构的观点有可能是对的,所以不能只因为对方使用了诉诸权威的谬误就认定这个观点肯定是错的。

例子:

小红不知道怎么反驳进化论,于是就说:“我老公孙越是大科学家,他觉得进化论是错的。”小红犯了诉诸权威的谬误。

第十六条:合成谬误

认为一个事物的部分所具有的特性,也是适用于这个事务的其它部分或整体。

对某些局部合理,并不意味着对其他局部同样合理。但某些人总是固执地认为,如果一个总体的某些局部具有的特性,那么这个总体的各部分也具有该特征。我们需要给出存在这种整体一致性的证据。

举例

小红在看晚会的时候发现有个歌手是在假唱,于是认为晚会上所以的歌曲类节目都是假唱。

举例

盲人摸象的故事:每个盲人都只摸到大象的一个部位,但却以为这就是大象整体的样子。

第十七条: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

当一个人主张「所有的A皆为B」却遇上「A不为B」的反例时,改口主张「B这种A不是‘真正的A’,所有‘真正的A’皆为B。」此时,“真正的A”和“为B”只是互相定义的套套逻辑,而原来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因为A不一定是“真正的A”。

你提出了一个观点,并受到了别人的批评,你试图用“诉诸纯洁”的方式来回避对方的批评和掩盖己方观点的漏洞,通过马后炮和修改标准的方式来维护自己有缺陷的观点。

例子:

小红:只要是心理学家,都会看《乌合之众》这本书。

小明: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心理学专家,就从没看过这本书。

小红:所有“真正的”心理学家都会看这本书。

举例

A:  男人都好色。 

B:  不不不, 牛顿是男人, 但牛顿不好色。

A:  牛顿不是真正的男人, 真正的男人都好色。

例子:

A: 努力一定会成功。

B: 我很努力, 但没有成功啊。 

A: 你那不是真正努力, 或者努力程度还不够。

第十八条:基因谬误

你通过一个事物的出身来判断它的好坏。

你试图逃避正面的讨论,而转而讨论事物的出处。这种做法和本文第六条“人身攻击”类似,都是想试图通过已有的负面印象来从侧面攻击对方,却不能正面地回应对方的论述。

举例

非洲黑人怎么会怕中国的热天气?

举例

小明说:“150年来日本两次崛起,是因为他们最彻底地学习欧美现代文明。”

小红说:“日本明明是亚洲国家,怎么可能比俄国更像欧美国家?”

小红犯了基因谬误。

第十九条:非黑即白

你把黑和白作为仅有的可能,却忽略了其它可能性的存在。

在存在多种可能性时,却只提供两种可选的可能性。想通过非黑即白的选择来误导讨论,破坏辩论的建设性。跳出这种谬误,应该是要先发制人,多问“凭什么”:凭什么要听你的,不是A就是B啊?!

例子:

在谈到反恐战争时,总统说如果你不支持反恐战争,你就是支持恐怖分子。总统这里犯了非黑即白的谬误。

举例

抵制日货就是爱国,不抵制日货就是不爱国。

举例

年轻人就应该给其他表面看起来需要座位的人让座,不让就是没有素质,个人道德低下。

第二十条:窃取论点

你采用循环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一个被包含在前提里面的观点。

你把你的前提假设默认为真的,然后利用循环论证的方式来证明它。基本可以这样认为:“窃取论点”就是要求读者径直接受结论而并不给出任何真正的证据。这种逻辑混乱的争论常常发生于人们心中存在根深蒂固的假设的情况下,因为人们已将这些深植内心的观点作为确定的观点。

例子:

我知道有上帝,因为《圣经》是这样说,而《圣经》是不会错,因为它是上帝写的。 

举例

非洲是最大的洲,因为它比其他任何洲的面积都大。

举例

抽烟能要了你的命,因为香烟是致命的。

举例

学生:“为什么我这次论文没得满分?”

老师:“因为你写的内容没有达到得满分的要求。”

第二十一条:诉诸自然

你认为一个事物是“自然”的,所以它是合理、必然并且更好的。

事物的自然性并不能使之具有好或坏的属性。互相杀戮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不应该互相屠杀。

举例

小红认为吃草药肯定比吃人工制造的药有效,因为草药更加“自然”。小红犯了诉诸自然的谬误。

举例

素食是愚蠢的,因为人类已经吃了几千年的肉。

第二十二条:轶事证据

你试图用个人经验或者单独事例,譬如生活中听闻的朋友故事,或者某一个来访者的案例,来取代逻辑论述或者有力的证据。

比起复杂而确凿的证据来说,轶事证据更容易获得,但是却要粗浅很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量化衡量的科学数据、确凿证据比个人经验、轶事要更加可信。

举例

小红爷爷是个30年的老烟枪,现在80多岁身体还很健康,小红因此得出吸烟对身体无害的结论。小红犯了轶事证据的谬误。

举例

大量吃糖不会导致蛀牙,因为,小张每天都吃很多很多糖,可他都没蛀牙。

第二十三条:德克萨斯神枪手

你在大量的数据/证据中小心地挑选出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证据,而不使用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数据/证据。

简单来说,这个逻辑错误是,打哪儿指哪儿,即先有一个结论,然后为之找理由。你先开了一枪,然后在子弹击中的地方画上靶心,搞得自己真是个神枪手一样。你先决定了自己的立场,然后才开始找证据,并且你只找对自己有利的,而对于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就选择性忽略。

举例

老婆:你是不是外面有了别的女人?

老公:我对天发誓,我绝对没有别的女人!

真实的情况是:他有了别的男人

第二十四条:中间立场

你觉得两个极端观点的妥协,或者说中间立场,肯定是对的。

虽然大多数时候,真理确实存在于两种极端的中间地带,但是你不能轻易地认为只要是处于中间立场的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谎言和实话的中间地带依然是谎言。

举例

小红认为疫苗会造成儿童自闭症,小黄从科学研究的结论中得出结论认为疫苗不会造成儿童自闭症,小橙认为两者观点的妥协——疫苗会造成儿童自闭症,但不是全部的儿童自闭症——才是正确的。小橙犯了中间立场的谬误。

举例

为了吸引更多关注,小兰认为需要重新设计公司的网站,小黄认为没必要对网站做任何改动。小绿认为,所以,最好的办法是重新设计网站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应该懂点逻辑学,特别是在网络时代,更多的信息和评论发表,我们要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考来辨别里面的真伪。

 这篇文章主要摘录《简单的逻辑学》一书里的第五章,弥缝选出了最常见的20种逻辑思维错误(非逻辑思维形式,Informal Fallacies)。通过阅读本文,我相信你可以把这些理论与很多网络上“五毛”的非理性评论,一些事件中产生的错误逻辑观点或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事件对上号(弥缝也在一些思维模式的最后添加了实例,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看这几种网络上流行的“五毛党”惯用的伎俩:

  对人不对事

 在论证中,我们要关注的是论证本身,而不是做出论证的人。如果一个人忽略论证本身而故意去攻击论证者,那么他们就违反了这个原则。所谓的对人不对事,就是在他人辩论时,通过向公众传达关于对手的与论证无关的信息,例如生活中的负面信息,以此来达到击败对手的目的。这种谬误制造者的目的是转移听众对论证的注意力,这种情形通常是由于论证者本人处于劣势。

 如果论证的目的仅仅是获胜,对人不对事谬误将会有效地发挥作用。它可以使听众以同论证毫不相关的理由来反对你的对手,而你则可以用同样的理由来取悦听众。它造成的后果是,你可以庆祝你战胜了对手,但恰恰是你所没有做到的的——至少在逻辑上。你的胜利并非源于观点的价值,而是源于你扰乱听众视听的能力。

  以出身论英雄

 现在假设你是一个声誉斐然的公司的从事经验。作为工作的一部分,你对全国著名的大学和学院知之甚多,并且对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尤其,你知道X学院在这个领域内声名狼藉。目前,你的公司正在招聘一个重要的职位。在浏览候选人资料时,你扫到一个X学院的毕业生,彼得,于是你立刻决定拒绝他们进入下一轮,仅仅是因为他们所毕业的学校。这个时刻,你已经产生了谬误。

 不是说你的决定完全不合理。毕竟,以你对X学院的了解,彼得或许确实不是一名合格的人选。但是,这不是必然的。一颗闪亮的新星是可能出于类似X学院之类的学校的。你所犯的谬误的根源如下:知道一个来源一般是坏的,于是认定出于这个来源的所有都一定是坏的。这并不必然成立。

 考虑我们所考察的人或事的出身肯定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必须走得更远。首先我们要问:彼得从哪里来紧接着,更关键的问题是:他的品质如何

 弥缝注这两种逻辑错误主要在于辩论方向不在论题上而是参与论证的人上。《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雄中吴国儒士的问话:“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和“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其中都是对刘备和诸葛亮进行人身攻击——一个织席的和一个没写过经典著作的两个人如何能登大雅之堂,论国家大事。另外一些例子,如“他父亲是个罪犯,所以他的儿子也不是一个好人”等。

  稻草人谬误

 论证中,我们要对事不对人,要紧扣论证中给定的论点。在与他人辩论的过程中,如果你为了消弱对方的论点而故意扭曲其论证过程,那就犯了稻草人谬误。在这个比喻中,“稻草人”意味着容易对付的事物。在我们误解某个论证时,或是当一些论证非常复杂,我们在理解上犯了一些无意的错误时,我们犯的并不是这种谬误。稻草人谬误不是无心之过,因为它是在有意地歪曲别人的论点。

 弥缝注常见的稻草人谬误,如对论点进行断章取义和偷换概念。比如说这篇新华网文章(随机搜索到的),倒数第二段中提到“美国还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过滤软件生产国,世界各国封堵信息使用的过滤软件大多数都是美国公司生产的”和前面那一句是对“网络自由”论点的偷换概念。

 接着看一些看起来容易识别的,现实中却容易犯的逻辑形式错误:

 否定前项

 在讨论条件论证时(形式A->B),我们知道有两种有效的式:肯定前项和否定前项。

 与此相对应,无效形式也有两种:第一种就是否定前项。这种论证的形式如下:

 如果A,那么B

 不是A

 所以不是B

 举例如下:

 如果路易斯在跑步,那么他们在移动。

 路易斯没有跑步。

 所以,他们没有移动。

 分析: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路易斯没有跑步不是他们没有移动的充分条件。大前提告诉我们的是,如果A实现,则B必然实现(路易斯没有移动则必然没有跑步)。但是这不意味着A是可以导致B的惟一条件(路易斯在移动可以是因为他们在走路,或者在睡梦中翻身,或者是在跳舞机上跳舞)。就是这样,仅仅是A的缺席并不能得出B一定缺席的结论。记住,这是一个无效论证,因为结论并不具备必然性。那么结论可能是正确吗可能,但是不能确定。

 肯定后项

 条件论证的另一种无效形式称为肯定后项。形式如下:

 如果A,那么B

 B

 所以,A

 举例如下:

 如果路易斯在跑步,那么他们在移动。

 路易斯在移动

 所以,他们在跑步。

 分析:首先我们可以看出结论不成立。为什么不成立让我们回头来看大前提。它告诉我们,为了某个随之而来的特定结论(路易斯移动),某个特定的条件(路易斯跑步)必须要满足。依据原来所讲过的论证,这个命题并不是说惟有这个条件成立,才能得到所要的结论。因此,如果结论已经成立(路易斯移动),我们不能得出特定条件(路易斯跑步)就是惟一解释的结论。除了跑步,还有其它许多途径可以使路易斯移动。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但不是必然正确的。

  中项不周延

 在讨论三段论时,我们知道中项(出现在前提中但不出现在结论中)必须至少有一次是全称的(周延的),因为它要有适当的范围来联结大前提和小前提。如若不然,应付产生中项不周延谬误。通俗一些,可以称之为牵连犯罪。针对后一点,我们来看而下面的例子:

 几个纳粹党人是凯撒俱乐部的成员。

 汉斯是凯撒俱乐部的成员。

 所以,汉斯是纳粹党人。

 分析:这是个错误推理,并不能因为汉斯是俱乐部的成员,而俱乐部里有几个纳粹党人,就能得出汉斯也是纳粹党人的结论。这种情况下,汉斯是有嫌疑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把自己的猜测作为真相来宣布。

  循环论证

 有时也称为恶性循环。这一谬误的要点如下:首先,命题A被作为另一个命题B的前提条件;然后,过程被反过来,最初的前提A现在变为结论,而最初的结论B则变为前提。我们来看下面的论证:

 因为人的命运是注定的,

 他们缺乏自由的愿望。

 然后,几页之后,我们又读到:

 根据人类缺乏自由愿望的事实,

 所以他们的行为是被注定的。

 如果这两个论证前后相连地放在一起,它们的循环性就会很容易被看出来。所以夹在它们中间的很多内容是故意放进去的,以便将其岔开很远,以期读���在读到第二个论证的时候,已经忘记了第一个论证的内容。

 弥缝注循环论证,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另外一个常引用的例子则是《圣经》与上帝。

 问:《圣经》是否是可信的

 答:是。因为那是上帝的语言被人记录下来的。

 问:上帝是否存在

 答:《圣经》中说上帝是存在的,所以上帝是存在的。

 在参与辩证时,我们还容易受到自身对事物理解的影响,比如以下三种:

  情感误导

 当我们选择性地忽略一些与我们的信仰相抵触的重要信息时,我们就犯了情感误导谬误。导致的结果就是对所讨论问题的严重扭曲。

 假设我在写一部关于我的母校X大学的历史的书籍。我热爱我的母校,将在校园的日子视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我想在我的书中向人们证明我的母校是全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但是,研究得越深入,我越发现母校过去的历史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可是我不改初衷,所以我在写作的时候,决定剔除所有母校历史上的负面新闻,只反映它光辉的一面。于是,我就犯了情感误导谬误,我在书中所描绘的X大学的面目已经被严重扭曲了。

  功利误导

 效果不能单独确定一个行为的价值。当我们仅仅注重于一个方法对想要得到结果的作用而不考虑其他方面时,我们就犯了功利误导谬误。仅仅看到目标是不够的,但那经常是我们所关注的全部。问题是:我们是如何达到目标的

 当我们利欲熏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时,就犯了功利误导谬误。操纵这种谬误的态度是:只要我成功了,如何取得成功并不重要。

 弥缝注在唐骏学历门上的网友辩论上,就常常出现这样的功利误导。

  简化主义

 如前所述,一个整体大于其组成部分的总和。例如,人的身体可以根据化学元素被分解,但是如果声称人的身体等同于一堆化学元素,那将是对最简单的推理的盲从,是向简化主义谬误屈服。

 这种谬误发生于当我们选择性地只对整体的一部分加以关注时。例如,当我们只把精神放在一个人的缺点上,并因此认为我们已经完全了解了这个人的本质时,这个谬误就正在发生作用。

 在一下篇文章中弥缝将介绍另外十种容易出现的逻辑思维错误。

 有时候,辩证方试图通过各种外在压力或事情来证明一件观点,比如说:“如果你还想在公司里干活,不管公司制度对不对,你都得认同。”

 以下就是类似的三种:

  误用传统

 传统是业已建立的处理事情的一种方式。好的传统是值得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如果它与当下的条件相符合的话。传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可以被视为一套日积月累的先例总和。“以前事情都是这样处理”的事实并不能成为强制后来者遵循老方法的充分理由。到底采取什么方法完全取决于目前的实际情况。习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不分析实际上是否值得就遵循习惯做事,我们就会成为习惯的奴隶。在评价给定的实践时,我们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实践本身,而不是它的历史。

 但是,对于传统,我们还可能犯一种相反的错误。如果将历史悠久作为坚持传统的惟一原因是不合逻辑的,那么将历史悠久作为拒绝传统的惟一理由同样也不合逻辑。这种错误背后所反映的态度是某些新新人类所坚持的,他们认为只有新的才是有价值的,只有变化才是惟一永恒的。经验不会因为它背后的历史而变得一无是处。实际上,传统的生命力完全取决于它本身的价值。

  滥用专家意见

 专家是某个特定领域的权威。在论证中,去向相关领域的专家请教是合情合理的做法。但是在向专家请教时,一定要保持警惕。我们来看以下论证:

 史密斯教授说项目A很好。

 琼斯教授说项目A很好。

 约翰教授说项目A很好。

 所以,我们应该接受项目A。

 让我们假设这三个教授才是项目A相关领域内真正的专家,即他们的资质和项目是相关的。可是我们更深入地来想一下,没有任何一个教授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会认为项目A是好的。教授们没有论证。这个项目会被接受仅仅是因为他们这么说。

 但是,应该是论证本身,而不是专家的话占据主导地位。上例中的论证远远不能让人信服,因为除了专家的话之外,它什么都没有提供给我们。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专家的话,本质上说是说:“不要问任何问题,按照我们的话去做。”

 专家的主要意见,要结合他们秉持这种意见的理由,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得到的都不仅仅是他的意见。

 正如我们要检验自己的主张是否与事实相符一样,在论证中所用的专家意见同样要经过检验。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自以为是的专家。检验的标准不是他们在说什么,而是他们是如何通过论证来得到它的。

 无需强调,一个专家只有在其已经建立威信的领域内做出的主张,才是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这个显而易见的观点仍要被提及,是因为很多时候它会被忽略。一个仅仅因为音乐而就而闻名于世的音乐家就经济或是全球变暖问题所提的观点没有权威力量。

  以暴易暴

 直观上,我们认为两个错误的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事实上,两个错误带来的仍旧是两个错误的命题而已。我们所讨论的这个谬误,可以用如下最简单的方式表示:“因为……已经完成,所以现在应该做……。”这些空格的选项可以是人类的任何行为,从善意举止到丑恶罪行。

 这个论证的推理有赖于如下假设:先例独立决定未来的行为。实际上先例不能为未来的行为提供有效的支持。已经完成的行为只有历史意义。在决定先例是否有借鉴意义时,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是事物酸本身的性质。

 这是再明显不过的道理。然而一旦谬误出现,接下来人们都将拜倒在非理性之下,以至于非理性的推理和行为是如此显而易见。历史的篇章写满了这种谬误的例子,而且常常以最宏伟的规模出现。

 “他们先做了,所以我们应该以牙还牙。”但是,如果他们所做的是错的,我们的行为就成了一种报复,双方都是错的也不能使这种行为立刻变成对的。

 错误推理通常很有迷惑性,有时甚至比较正确推理听起来更合理。错误推理通常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的方式来战胜正确推理。以下四种就是最为常见的以情感来破坏推理的逻辑错误:

  以笑饰非

 当不能对某个论证做出合理反应时,我们会用这种策略,假装这个问题不值得严肃对待,仅仅是个可以一笑而过的问题。使人们嘲笑某个论证是反对它的强有力的途径,但是这种方式对论证本身的价值没有任何影响。如果辩论者不能使听众嘲笑论证本身,他可能会试图将他们的对手作为笑料,将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一些无关主题的事情上,例如,演讲中对手的口吃,等等,以此来回避他们所不能胜任的辩论。

  以泪掩过

 除了可以运用嘲笑策略外,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博取听众同情的方式来达到同一个目的。这种谬误通过精心设计的情感爆炸来模糊论题。

 论证经常遭遇情感方面的问题。当遇到这种问题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做出比平常更多的努力来控制情感。强烈的情感和清晰的思维是成反比的,一旦情感超过一定界限,引导论证正确进行的机会就随之归零。

 这种谬误发生的表现为,故意忽略或低估手头上的问题,只是把焦点放在论证的外围问题,或者无关的问题上,通过这样来直接影响听众的情感,试图赢得他们的同情。假设我受邀出席一个镇上的集会,要发表对教育业税收增加问题的意见。我本身是非常反对的。一旦站在演讲台上,我就罔顾大会的首要目的,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向听众展示在学生时代,本地教育系统给我们造成多少无法挽回的悲哀与悔恨。通过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我成功地赢得了听众情感上的支持,赢得了大家对增加税收无形的反对。

  民主谬误

 在一个给定的社会中,大多数人对某个给定的事物秉持同一个观点是个有趣的心理学现象,但是没有必要将事物的真实与否考虑进去。大多数也不代表着正确。当然,也可能是正确的。民主谬误是说,如果大多数人都认为命题X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可以就此得出结论说X是正确的。

 如果社会上大多数人认为白就是黑,黑就是白,这个社会就是黑白不分的。虽然事物是黑还是白不是主观的看法,而是客观的事实。如前面所说,我们必须承认,在情感方面,民主谬误是很有说服力的。如许多历史事件所证明的,当民众黑白不分的时候,为坚持真理而站在民众的对立面是件很艰难的事。

 弥缝注当一个人对你说:“人人都同意这个观点,那还会有错”,你就要思考一下了。拓展阅读:《羊群效应》

  混淆视听

 我们讨论几种目的使我们遗漏真正论点的谬误形式,它们通常以转移我们对目前事物注意力的方式发生作用。正如我们对人不对事谬误中所看到的,通过提供与论证毫无关系的爆炸性情感信息来攻击对手。混淆视听提供了这种策略的另一种样本。它是故意提出一些无关的情感信息来分散对方的注意力。这种谬误有两个特点:(1)它直接诉诸于情感,而不是推理;(2)它所提供的信息与所要进行的论证毫不相关。

 路易斯和劳伦斯是化学家,他们正因为是否应该将一种新型化肥投向市场的问题在公司的一个部门内争论,而最近这个部门的员工加薪已被管理层内部否决。路易斯,新型化肥的开发者,强烈主张这种产品应该尽快投入市场。但是他感觉在辩论中的表现并不尽人意。事实上,看起来反方劳伦斯将取得胜利。绝望中,他们宣布了最近拒绝加薪的消息。结果,混乱出现了,辩论立刻被终止。在此,加薪被拒这个消息无疑是用来混淆视听的。

 剩下的是三种比较难分类,但最为容易出现的逻辑思维错误:

  两难陷阱

 英语中的进退两难(dilemma)来自于希腊语的两个单词,翻译过来就是“两种可能”的意思。生活中确实存在“或者”的情况,就是说,有且仅有两个选项可供我们选择。相对的,也存在很多可供我们选择的情况。

 这里我所说的两难陷阱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当问题实际上有很多选项时,我试图说服你只有两种。这里进退两难是假象,因为它是对真实情况的扭曲反映。

 这种谬误试图对听众造成情况紧急的假象,强迫他们在假象制造者所给的选项中做出选择。当两个选项都没有特别的吸引力时,这种紧迫感的制造尤其重要。假设我给你两个选项A和B。我希望你选择A。于是我说:“A确实不是个令人愉快的选择,但是惟一的可供选项B,将会更加糟糕。你当然更不想那样!”

 弥缝注同样还有如:“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便是一种过于极端地认为事物只有两种必然形态。

  以先后论因果

 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这个谬误,从拉丁语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发生在其后,故因其所致”。在因果关系中,原因总是等于结果发生,所以大家会有发生在结果之前的就是原因我错觉。但实际上因果之间是有一定的时间差异的。首先,我点燃了炸药包的引线(原因),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燃烧,最重产生了惊天动地的爆炸(结果)。当事件A发生后,紧接着事件B也发生了,所以我们认定,A是引起B的惟一原因,A导致B。这种仅仅以发生的先后来断定因果关系的做法就是以先后论因果谬误。

 一个具有哲学思想倾向的原始人,有一天突然注意到,鸟儿总是在太阳升起之前歌唱。由此,他们高兴地得到结论:是鸟儿的歌唱导致每天的日出。他犯的错误是以先后论因果谬误。

 一件事恰巧出现在另一件事情之前,这并不足心断定它们之间必然有因果关系。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来做判断。如果我们只能得到这么多信息,那么我们能得出的最好结论是,先发生的事情可能是后发生事情的原因。如果我们的原始人的哲学思想可以走得更远一点,他们就会发现:鸟儿歌唱然后太阳升起,并不能得出歌唱导致升起的结论。

  无力反驳不算证明

 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能够加以反对的论证,并不能因此而证明其为真。不能仅仅因为你不能证明我是错的,就说我的观点是对的。我们来看如下例子:

 威廉博士:我们并不是宇宙中惟一的生物。我坚持认为在广阔的宇宙中有其他生物的存在。

 伯德博士:你有证据吗

 威廉博士:我没有。但是你有证据可以证明宇宙中没有其他生物吗

 伯德博士:我也没有。

 威廉博士:哈哈,这就证明我是正确的。

 虽然双方都没有证据来证明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的生物,但是对方缺乏证据并不能成为乙方观点成立的证据。

稻草人谬误:

故意歪曲别人观点为了更加轻松地攻击别人,或者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因为如果一个人可以负面地歪曲别人的观点,就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

2错误归因谬误:

将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件事强行关联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发生或存在的原因”的结论。因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但事实是,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可能因为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更可能的是,这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的共存只是巧合。同理,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也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3诉诸感情谬误:

用操控别人感情代替论述试图通过操控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可操控的感情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等等。诉诸感情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如果只用感情操控而不用逻辑论述,就犯了“诉诸感情”的错误。每个人都会受感情影响,所以这种谬误很有效,同时也很低级。

4谬误谬误:

将论述过程中的错误当成观点错误当看到别人的论述水平很低,或者别人的论述里面有谬误,就认定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的。有时候,辩论的赢家往往并不是因其观点正确,而是辩论技巧更好。但是,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不能因为别人的论述中存在谬误或者错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的。

5 滑坡谬误:

用臆想的恐惧来逃避真实的当下如果A发生了,那么Z也一定会发生,由此认为A不应该发生。有些人总是不愿意讨论现下的事物A,而把讨论重心转移到臆想出来的极端事物Z上,但却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A的发生一定会造成极端事物Z的发生,所以这是一种诉诸恐惧的谬误,也影响人们讨论A时的客观性。

6人身攻击谬误:

用攻击取代说理讨论问题时,对他人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阶级、处境等进行攻击,并以此为理由或证据去驳斥对方的观点,或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所谓人身攻击,不一定是直接攻击对方,也可能是以背后捅刀子、暗示听众等方式来故意引导其他人对对方人格产生质疑。对他人的人格实施攻击,以此试图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7诉诸虚伪的谬误:

用批评别人来回应别人的批评不正面回应别人的批评,而是用批评别人作为回复。比如,“你不也曾经……”这种心态就是想通过用批评回应批评的方式,免去为自己辩护的责任。比如,通过这种方法来暗示对方是个虚伪的人。且不管对方是否虚伪,这种反应都只是在逃避别人的批评。

8怀疑谬误:

自己不懂的东西,就是错误的对于自己不明白,或者知识水平不够不能理解的东西,不是去学习,而是认定一个事物可能是假的。要搞懂一些复杂的概念,比如生物进化,需要一些专业的知识背景。有些人因为自己不懂,就认定这些概念是错误的。

 9片面谬误:

用特例为自己的错误开脱当自己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就用特例给自己开脱。人都不喜欢被证明是错的,所以当一个人被证明是错的时候,总会想办法给自己开脱。

 10 诱导性谬误:

问题暗含陷阱,怎么回答都是错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加入了诱导的成分,使得对方只能按着他的意思来回答。就是试图用诱导性的问题来逼对方回答你提出的问题,从而破坏理性的讨论。

11 举证责任的谬误:

让质疑者承担举证责任认为举证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于质疑观点的人。当自己的某个观点被人质疑后,认为举证的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质疑者。即便不能证伪一个事物或者举出它的反例,也并不代表这个事物就是合理的。当然,如果只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一个事物是合理的,也不能肯定它就是不合理的。

 12语义模糊谬误:

把有歧义的语言当作挡箭牌用双关语或者意思存有歧义的语言来歪曲事实。比如,故意使用双关语或者意思本身存有歧义的语言。当他因此被别人批评的时候,却又把这些有歧义的语言作为自己的挡箭牌。

第一条:稻草人

你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你自己能够更加轻松的攻击别人。

你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因为如果你可以负面的歪曲别人的观点,你就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

例子: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 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

第二条:错误归因

你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你看到了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你的错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同样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例子:小红指出,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海盗数量减少,全球温度在升高,从而得出是海盗的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海盗能够降低全球温度。小红犯了错误归因的谬误。

--------------------------------------------------------------

第三条:诉诸感情

你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你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等等。一个逻辑严谨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是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逻辑论述,那你就犯了诉诸感情的错误。每个心智健康的人都会受感情影响,所以这种谬误很有效,但这也是为什么这种谬误是低级和不诚实的手段。

例子:小红在饭店看到小明吃狗肉,于是上前训斥:“你怎么可以吃狗肉,小狗多么可爱,就像小朋友一样,你忍心伤害小朋友吗?” 小红犯了诉诸感情的谬误。

--------------------------------------------------------------

第四条:谬误谬误

你看到别人的论述水平很低,或者别人的论述里面有谬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很多时候,辩论的赢家获胜并不是因为观点正确,而是因为辩论技巧更好。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你不能因为别人的论述中存在谬误或者错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例子:一个提倡健康饮食的人在电视上发表了很荒唐的饮食理论来推广健康饮食理念,小红看后觉得健康饮食就是骗人的,于是开始每天暴饮暴食。小红犯了谬误谬误。

--------------------------------------------------------------

第五条:滑坡谬误

你搞得好像如果A发生了,那么Z也一定会发生会,以此来表示A不应该发生。

你不讨论现下的事物(A),而是把讨论重心转移到了意*出来的极端事物(Z)。因为你没能给出任何证据来证明A的发生一定会造成极端事物Z的发生,所以这是一种诉诸恐惧的谬误,也影响了人们讨论A时候的客观性。

例子:小红反对同性恋婚姻,因为她认为如果我们允许同性恋结婚,那么就会有人想要和桌子、椅子结婚。小红犯了滑坡谬论。

--------------------------------------------------------------

第六条:人身攻击

你讨论时针对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阶级或处境等,而进行攻击或评论,并以此当作提出了理据去驳斥对方的论证或去支持自己的论点

人身攻击时不一定是直接进行攻击,也可能是通过背后捅刀子、暗示听众等等方式来造成对对方人格的质疑。你试图用你对别人人格的攻击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例子:当小明提出了一个很合理的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提议的时候吗,小红说她不相信任何小明说的话,因为小明不爱国,经常批评政府,不懂得感恩。小红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

--------------------------------------------------------------

第七条:诉诸虚伪

你不正面回应别人对你的批评,而是用批评别人作为你的回复——“你不也曾经”

你想要把通过用批评回应批评的方式,免去你为自己辩护的责任。你通过这种方法来暗示对方是个虚伪的人,但是不管别人虚伪与否,你都只是在回避别人对你的批评。

例子:小明在和小红争论的时候指出小红犯了一个逻辑谬误,小红不正面捍卫自己,反而回应:“你之前也犯了逻辑谬误。” 小红在这里犯了诉诸虚伪的谬误

--------------------------------------------------------------

第八条:个人怀疑

你因为自己不明白或者知识水平不够,就得出一个事物可能是假的。

一些很复杂的概念,比如生物进化等等需要一些基本的理解和知识。有些人因为不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而觉得这些东西是错误的。

例子:小红指着块石头说:“你说进化论是真的,那你让这块石头进化人给我看看。”小红犯了个人怀疑的谬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920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