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第1张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达的情感: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之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解析:九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意味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岑参(718年-769年),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其边塞诗尤多佳作,代表作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主旨: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原文: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诗人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蹋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353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