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移守密州 苏轼
东武望馀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ps:苏轼写给朋友的,后来三毛在《滚滚红尘》里改写为“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伤”,我喜欢这句话,很喜欢。觉得大气洒脱。不知道多少人可以做到。
苏轼作有《南乡子·集句》三首,这是其第二首,词中所集皆唐人诗句。详审词意,当作于迁谪黄州时期。
“怅惘送春杯。”起笔取杜牧《惜春》诗句,点对酒伤春现境。怅惘著这杯送春之酒,撩起了比酒更浓的伤春之情。次句直抒伤春所以伤老。“渐老逢春能几回。”取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句。杜甫此诗是漂泊成都时作。渐老,语意含悲。逢春,则一喜。能几回?又一悲。非但一悲,且将逢春之喜也一并化而为悲。一句之中一波三折,笔致淡宕而苍老。前人谓杜诗笔老,说得极是。东坡拿来此句,妙在正好写照了自已在“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的相似心情。东坡黄州诗《安国寺寻春》云“看花叹老忆年少,对酒思家愁老翁”,可尽此句意蕴。此时正是看花叹老,对酒思家,所以下句便道:“花满楚城愁远别。”此句取自许浑《竹林寺别友人》诗。时当春天,故曰花满。谪居黄州,正是楚城。远离故国,岂不深愁!花满楚城,触目伤心,真是春红万点愁如海呵!取此句实在切已之至。楚城一语,已贯入词人受迫害遭贬谪的政治背景这一深层意蕴,并隐然翻出之,词句便不等同于伤春伤别之原作。这极能体现集句古为今用之妙。“伤怀”,短韵二字,分量极重,囊括尽临老逢春远别之种种痛苦。上片有此二字自铸语,遂进一步将所集唐人诗句融为已有。“何况清丝急管催”,此句取自刘禹锡《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诗。伤心人别有怀抱,更何况酒筵上清丝急管之音乐,只能加重难以为怀之悲哀呵。周邦彦《满庭芳》云:“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语意相似,若知人论世,则东坡此句实沉痛过之。据载,“东坡来黄州、二君(指太守、同判)厚礼之、无迁谪意。君猷秀惠,列屋杯觞流行,多为赋词。”(《苏轼诗集》卷二十一《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施元之注)词中所写酒筵丝管,当是黄州太守为东坡所设。
过片著力写思乡之情。“吟断望乡台。”取自李商隐《晋昌晚归马上赠》诗。义山原诗云:“征南予更远,吟断望乡台。”这里虽是取其下句,其实亦有取上句。东坡宦游本不忘蜀,其《醉落魄·席上呈杨元素》云:“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退隐还乡,几乎是东坡平生始终缠绕心头的一个情结。人穷则思返本,何况南迁愈远故国。当饮酒登高之际,又怎能不倍加望乡情切!下边纵笔写出:“万里归心独上来。”此句取自许浑《冬日登越王台怀归》诗。词人归心万里,同筵的诸君,又何人会此登临之意?“独”之一字,突出了词人的一份孤独感。东坡黄州诗《侄安节远来夜坐二首》云:“永夜思家在何处?”语意同一深沉。万里归心,本由宦游而生,更因迁谪愈切。无可摆脱的迁谪意识,在下句进一步流露出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取自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盖有深意。原诗云:“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两句之中,闲字三见。东坡取其诗意,是整个地融摄,又暗注已意。春日之景物,只因此身已闲,始得从容登临见之真切如此。此句虽是言登临览景,其实已转而省察自身。闲之一字,饱含了自已遭贬谪无可作为的莫大痛苦。东坡黄州词《念奴娇》(大江东去),即发抒理想落空、“人生如梦”(一作“人间如梦”,此组《南乡子·集句》之三“须著人间比梦间”可参)之感。此句,正是感喟这份无可作为的痛苦与愤懑。然而,此时词人又能如何?“徘徊”此二字,也是下片唯一自铸之语,但它所关消息甚大,暗示著词人此时心态由外而转向内向之一过渡。辗转徘徊,反思内心,正是“一寸相思一寸灰”。结笔取李义山《无题》(飒飒东海细雨来)诗句,沉痛之极,包孕至广。东坡黄州诗《寒食雨二首》云:“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正是结笔乃至全词的极好注脚。君门不可通,故国不可还,两般相思,一样寒灰。一结哀感无穷。东坡在黄州,自有人所熟知的旷达一面(《念奴娇》、《赤壁赋》),可也有心若死灰的另一面。此词深刻反映了东坡当时心态的一个侧面。
此词落墨于酒筵,中间写望乡,结穴于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反思,呈现出一个从向外观照而返听收视、反观内心的心灵活动过程,由外向转向内向,是此词特色之一。这一点极可注意。北宋晁补之称东坡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而此词则证明,东坡词在横放杰出风格之外,更有内敛绵邈之一体。若进一步知人论世,则当时东坡之思想蕲向,实已从前期更多的向外用力,转变为更多的向内用力。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元丰三年(1080)谱云:“到黄(州)无所用心,辄复覃思于《易》、《论语》,端居深念,若有所得。”可见此词呈现反观内心之特色并非偶然。同时,词中取唐人诗句无一而不切合词人当下之现境、命运、心态,既经其灵气融通,遂焕然而为一新篇章,具一新生命。集句为词,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如自已出,是此词又一特色。东坡黄州诗《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五首》云:“世间好语世人共,明月自满千家墀”,“用之如何在我耳,入手当令君伤魄”,正是夫子自道。东坡这首集句词之成功,足见其博学强识,更足见其思想之自由灵活。陈寅恪先生《论再生缘》说:“六朝及天水一代之思想最为自由,故文章亦臻上乘。”又说:“苟无灵活自由之思想,以运用贯通于其间,即千言万语,尽成堆砌之死句。”可以移评东坡此词。好的集句实无异创作。宋代诗词盛行用典、櫽括、集句和古人韵等法式,自其低下者而观之,不过为卑不足道的技巧。但自其高明者以观之,则体现了一种以故为新、善继传统和尚友古人、认同古人的文化精神,可说是技近乎道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此词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慨之情。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天下英雄谁敌手?”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比曹、刘强。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如对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这不就是历史上所有屈膝乞和、靦颜事仇的缺乏骨气的人的共同的可悲命运吗!
曹操所一褒一贬的两种人,形成了极其鲜明、强烈的对照,在南宋摇摇欲坠的政局中,不也有着主战与主和两种人吗?这当然不便明言,只好由读者自己去联想了。聪明的词人只做正面文章,对刘景升儿子这个反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众了。然而妙就妙在纵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因为上述曹操这段话众所周知,虽然辛弃疾只说了前一句赞语,人们马上就会联想起后面那句骂人的话,从而使人意识到辛弃疾的潜台词:可笑当朝主和议的众多王公大臣,不都是刘景升儿子之类的猪狗吗!词人此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颇类似歇后语的作用,是十分巧妙的。而且在写法上这一句与上两句意脉不断,衔接得很自然。上两句说,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刘备配称孙权的对手。连曹操都这样说,生儿子要像孙权这个样呢!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拍案叫绝!再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蕴含和思想深度来说,南宋时代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竟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旧历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五代花间词人李珣有《南乡子·烟漠漠》一词,这首词写游子在江南暮春烟雨中的思乡之情。首三句描绘出江南水乡烟雨茫茫的美丽风光;后三句于潮退水平、扁舟野渡、暮色迷离之中渗透着淡淡的乡愁。全词前后照应,结构完整,字少思深,平易感人。
南乡子·烟漠漠
五代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白话译文:
烟雾苍茫,风雨凄迷。岸边的花儿已凋谢,只听得鹧鸪声声啼。远方的来客乘着一叶扁舟靠近荒野渡口。这种地方最容易引发阵阵乡愁,看江上潮水已退水面平静,时间已到暮春时候。
赏析:
这首《南乡子》,是一幅着墨不多的水墨画,一片江乡暮春景色,却被作者弄得满纸春愁。说起来,烟当然漠漠,而雨却未见得人人都觉得凄凄。以愁眼看世界,雨不免凄凄。至于岸花零落,当然是自然现象,但斯时也故有斯落也。它自落它的,根本不买任何人的账,看落花泛乡愁的人,即使给他看花开,他也只会看到“愁”。有人说,这是点明时间,却没有想到乡愁与时间全不相干,没有任何人可以证明,乡愁只能在某个时间段才会产生。作者只是把他无处发泄的思乡之情,像喷泉一样喷射,谁碰上也免不了变成“愁根恨苗”。作者的感情,使这些烟枝雨叶改变了它们的本来面目。只有这样,才能从这些被扭曲了的事物身上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感情。
此词给读者的是“愁云恨雨,满目凄清”的感觉,而拆碎下来,却是烟、雨、落花与鹧鸪的叫声而已。但就在开头这十三个字里,却使人觉得这些碎玉零珠滚滚而来,既是互相连贯,又能互相配合。说到底,这都是作者那条感情丝线上悬挂的琼瑶,它们是由感情组织在一起的。
这首词属于“单调小令”,但它有个特色,那就是前十三字用平韵,后十七字换仄韵。从韵脚的改变,使人产生一种分了上下片的错觉。实际上这首词在行文方面也的确如此。前十三字,以比兴见作者情思;后十七字,用叙述方式说明上文的情思是自己的乡愁。在韵脚上似断,而在文字和内容上却一气呵成。
野渡扁舟,水平潮退,是不得不思乡处,客路风雨,又值春意阑珊,又是不得不思乡之时。野渡凄寂无人,不堪鹧鸪之啼也。前后照应,结构完整,字少思深,平易感人。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此词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慨之情
表达了诗人情真意切的送别之情。
《南乡子·送述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他的同僚与好友陈襄调到河南商丘做官,苏轼送了他很远,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这首词清新中有深意,自然中寓浓情,也颇耐人寻味。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下片则述归来怀念之情。友人既已远去,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表达了词人情真意切的送别之情。
这首《南乡子》,是一幅着墨不多的水墨画,一片江乡暮春景色,却被作者弄得满纸春愁。说起来,烟当然漠漠,而雨却未见得人人都觉得凄凄。以愁眼看世界,雨不免凄凄。至于岸花零落,当然是自然现象,但斯时也故有斯落也。它自落它的,根本不买任何人的账,看落花泛乡愁的人,即使给他看花开,他也只会看到“愁”。有人说,这是点明时间,却没有想到乡愁与时间全不相干,没有任何人可以证明,乡愁只能在某个时间段才会产生。作者只是把他无处发泄的思乡之情,像喷泉一样喷射,谁碰上也免不了变成“愁根恨苗”。作者的感情,使这些烟枝雨叶改变了它们的本来面目。只有这样,才能从这些被扭曲了的事物身上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感情。
此词给读者的是“愁云恨雨,满目凄清”的感觉,而拆碎下来,却是烟、雨、落花与鹧鸪的叫声而已。但就在开头这十三个字里,却使人觉得这些碎玉零珠滚滚而来,既是互相连贯,又能互相配合。说到底,这都是作者那条感情丝线上悬挂的琼瑶,它们是由感情组织在一起的。
这首词属于“单调小令”,但它有个特色,那就是前十三字用平韵,后十七字换仄韵。从韵脚的改变,使人产生一种分了上下片的错觉。实际上这首词在行文方面也的确如此。前十三字,以比兴见作者情思;后十七字,用叙述方式说明上文的情思是自己的乡愁。在韵脚上似断,而在文字和内容上却一气呵成。
野渡扁舟,水平潮退,是不得不思乡处,客路风雨,又值春意阑珊,又是不得不思乡之时。野渡凄寂无人,不堪鹧鸪之啼也。前后照应,结构完整,字少思深,平易感人。
登临怀古的词作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任镇江时期。
登临怀古的词作
全首即景抒情,借古讽今。作者之所以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无疑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故国之思 词的开头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神州”,指中国,这里专指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一带的金兵占领区。这两句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66岁做江苏镇江知府时写的《南多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1140-1207),山东济南人。在他出生前13年,金兵南侵,徽、钦二帝被掳,中原陷入敌手。宋南渡以后,朝廷置人民痛苦和民族危难于不顾,屈辱求和,苟安江左。辛弃疾始终坚持抗金救国的政治主张,但长期不为朝廷重用。在写这首词前不久,宰相韩侘胄企图以出兵北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了辛弃疾。他们起用辛弃疾,不过是想利用他的名望作北伐的旗帜而已。同年三月,辛弃疾被派到镇江任知府。辛弃疾怀着复杂的心情登临镇江东北的北固亭,不禁感触连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