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的培训让我们受到了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我们这群新时代的学生浸润在浓浓的民族精神之中。我们从优秀古典诗文中摄取着精神的玉露甘泉,滋润心灵,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领悟人生的真谛。还能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陶冶我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比如从屈原的《天问》中,我们能体验上下求索与质疑的精神;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西出阳关无故人”中品尝永恒的孤独感;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领略大丈夫的万丈豪情;从“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去接近人类的奉献精神;从“悠然见南山”“海上明月共潮生”感受人对自然的憧憬与和谐。可以说,诗歌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人们读诗,正是通过对瞬间的把握,以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或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
诗,是随感而发的, 唐前的诗人就是这样,比如说陶渊明。且那古典诗经,虽然说也有祭祀时故意歌颂的诗,但是总体还是古代劳动人民因生活感受而写的居多。诗是激情的流露,太功利的人不会有诗歌。诗是童心的专利,对世对事对人没有好奇心,没有强烈的关怀,没有一片赤诚,就不会有真正的诗歌。所以写诗,都是为了唤起一种美好的情感,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同时表达了自己对饱尝离愁之苦的人间妇女的深切同情。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
在银河东南方向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
织女正摆动着那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也札札地响个不停。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赏析
诗的第一句是从织女的感觉来写,第二句才是正面描写织女,“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是为后文的“清且浅”做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
诗句三、四句描写了织女手的特征和劳动的情景,塑造出一个勤劳的形象。“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意在点出织女的心理活动,说明织女无果的原因。这两句诗,表现出了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感叹,“盈盈”和“脉脉”都是形容织女的仪态之美好。整首诗感情浓郁,通过对织女的描写,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同时表达了诗人对饱尝离愁之苦的人间妇女的深切同情。
读诗有感
在老师的引导下,我读了第一首诗:《春夜喜雨》。第一次读诗时,好无趣啊,里面的字好多都不懂意思、拼音。可是,慢慢的,我去查资料、查工具书,理解了意思后,我发现这首诗很有妙处。其中有一句对仗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全诗中没有一个喜字,却处处透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从那后,我读诗读出了兴趣,像《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它告诉我们,每一粒米,都是珍贵的,都是辛苦的。还有《草》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一句多好的诗句啊!这句写出了草的坚韧不拔,同时教导我们要向草学习那种精神读诗,使我感受到一种儒雅的气息,如我多读诗,假以时日,定能成为一个我向往的诗人!
我不抱有幻想我的回答会被采纳(ˇˍˇ)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是展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民族智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学好这些古诗文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把古诗文教成了阅读课文,把一篇文质兼美的古诗分解的支离破碎,一字一字地解,一句一句地讲,台上老师口燥唇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而今,在如火如荼的教改中,有的教师又脱离双基,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这样一来学生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合起书本之后,却是一片茫然。那么在课改新形势下,应如何进行古诗文教学呢怎样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呢?这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激起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从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我尝试以下教学方法:一、感受诗意,陶冶情操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反复诵读诗句、词句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这既可深化学生理解诗意,又可引导学生自然地体会、感受诗词所蕴含的意境。诗意的语文课堂不能把具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作理性的分析,应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受、视像、想象、情感、直觉、灵性等,去感受词语的气息,去触摸词语的质地,去把握词语的脉动和心跳。古诗词是古代的文人墨客宣泄内心情感成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字,是作者心血的凝炼。而我们读者,要凭借含义深远、高度浓缩的文字体会诗词蕴含的境界,必须驰骋自己的想象,运用丰富的联想。如孟郊《游子吟》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复吟咏之间可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身为子女应该感念亲恩、报答慈母的良好规劝。学生通过吟诵感受,读透了,讲述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同时,学生的情操也能得到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熏陶。一、 抓诗眼,感悟诗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真实想法,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对他眼睛的观察。学诗亦如此,想要彻底了解一首诗的意境、诗情,最好的方法是紧扣诗眼。抓诗眼首先是诗的题目,所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析诗题,对理解诗意,完成教学目标是相当有益的。就是通过题目了解作者生平的情况及有关诗文的一些简单的历史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诗的语言是构成诗的意境的要素。所以教学时,要凭借已经创设的诗歌描写的情境,也就是为再现诗人胸中的诗境,在这个境界中来咀嚼诗句,学生才能品尝出诗的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二、品词句,体会语言美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好处。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一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三、反复吟诵,以读为本,感悟诗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古到今,伴随着中华儿女的成长,不可或缺的便是从小对古诗文的吟诵。古诗文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念的活水,采取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儿童学习古诗,进入了诗境,弄清了诗意,品味了诗句,最主要的还要体验、感悟诗情,而这些不是孤立地一项一项的进行的,应该是在诗境中,通过儿童进入情境激起的情绪,再通过咀嚼、品味诗句,体验、感悟诗的情感进行的,在这中间很重要的手段就是读,而且是反复吟诵。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朗读,通过吟诵,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时诗的语言便成为了有声有色的图画。反复吟诵,直接诉诸于儿童的听觉,那诗的韵律、节奏,激荡其间的情感,与情境所展示的形象,结合在一起,促使儿童势必带着情感,又通过儿童自己的运动觉,吟诵出来的那感受必然是深入了一层。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叶圣陶先生说过: 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诵读不是简单记背,诵读的要义是得他滋味。在古诗词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美读呢?《忆江南》这首词言简意赅,作者白居易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那如火如荼的春花,澄碧温莹的春水,不仅唤起学生对江南湖光山色的向往,更激起学生对祖国河山和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教学这首古词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词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总之,新课程的古诗文教学还有很大的空间等待我们去开发、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着让学生乐学、乐读、乐于推敲祖国古诗文的原则,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梅花 / 梅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生长在墙角,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就算自己身居简陋,梅花也依旧“独自开”,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
诗人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这首诗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是为了强调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虽然这首诗语句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但是让人读后意味深远。所以我认为我们为人处世时,就算在困境里,也要不畏艰辛,无惧旁人的眼光,静静的努力,总有一天会像梅花一样,暗香盛开,为人所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