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只待成追忆
在你一回首的凝眸里,我倾尽了痴迷,沦陷了千年。今日,这颗冰封在雪地的心还有谁会来温暖?
——题记
一场大雪不期而至,纷纷扬扬,如上天派来的天使,飘落人间,弥漫了整个大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冬眠的树木也在一夜之间似东风吹来,疏影横斜,梨花曼绽,冷香浮动……
独立在空旷的原野,心事茫茫,别样的情怀不知该如何道来。举目遥望,远方有一点猩红,若隐若现,恰似红梅点缀,暗香飘来。急匆匆追过去,原来却是两个恋人撑一把红伞,依偎而行,不时地传来莺莺软语,呢喃缠绵,踏雪发出的“咯吱、咯吱”声,像是在为他们伴奏爱的曲子,撩拨着彼此的心扉。那把红伞就像一团篝火,熊熊燃烧着只能属于他们两个的爱的火焰,温煦着彼此的身体与灵魂。
女的说:“你冷吗,看你穿得这么单薄”。男的说:“今生有你,我一辈子都不觉得冷”。
这团篝火渐行渐远,我不禁左手抚摸了一下右手,然后又双臂抱在胸前,寒噤连连,如入冰窟,空荡荡的原野只有我独自踯躅,满目苍白,茫然不知归路,徒留一地大小深浅一样的脚印……
行将离开,俯身,在雪地里留下一个心的图案。心,留下来了,但却和眼下的空气一样寒冷。抬眼,远处的猩红再次让我心动不已,但眼前的凄凉却让我倍感失落、无助。
唯独那曾经温暖的石椅,独自在风雪中回首我们往日的点点滴滴,石椅旁那棵见证过我们紧紧相拥温存一处的梧桐树,仿佛也在和石椅悄然对话,尽数他们曾经亲眼目睹的旖旎风光。
西窗红烛,蜡泪横流,灯花凝结,无心去剪,一桌诗书,难以入读。孤独地饮泣着秋天的悲凉,冬的仓惶,几番凉热,几番愁绪。踱步灯下,那支紫竹长笛,拿起放下,再拿起,再放下……
此刻,纵然笛膜吹破,又如何能吹奏出那曼妙的歌谣,唤回你翩跹的舞姿?当初,没有子期的日子,伯牙堪当何苦?即便将琴摔得玉轸摧残,金徽零乱,怎能化解他满心的烦忧,于是,他只有焚琴煮鹤,独自泣饮,醉酒当歌。今夜,没有我对你的思念怎能使我即墨添香,即便是端砚磨破,用尽红笺,也难以写出灵动的文字。
没有你,我感到满屋的凄惶,孤寂的心如同窗外飘舞的雪花,惹得满世界的冰凉。“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今生你早已心有所属,来生你也情有所归,你上清谪伦的圣女,我是折翅的天使,按照上帝的指令,王母的懿旨,寻到了你思慕已久、心仪已久的前世今生,可为什么还要你我在红尘最深处相逢?
原以为你我的重逢只为来生的携手,但这仅有的虚妄也成了美丽泡影,海市蜃楼。曾经的曾经,哪怕你编织一个美丽的童话,我也心甘为你续写美丽的寓言;过往的过往,哪怕你扯下弥天大谎,我也情愿为你守候假言。如今一语成谶,过往与曾经都成了荼蘼花开春事尽,只有一春梦雨常飘瓦,不见春暖花开开满怀。留下的是我满腹的怅惘,相识相知不相守,此时此刻此伊人,无根无涯,不是爱情富贵花。灯下枉凝眉,茫茫心事终虚化,从此任天涯。
心香成灰,玉漏荏苒。一团凉衾,满身冷寒。独拥卧榻,泪湿双枕。念想你的日子竟是这样遥无绝期,追寻你的日子竟被风干成满纸的荒唐。常常告诫自己莫对孤灯思往事,风物长宜放眼量,但你妩媚的笑靥,醇美的声音却时常在耳畔回响,凝结成无以言表的落寞,如同抽刀断水,愁载舴艋。
一段情殇,那是你的无奈,更是我的情劫,你是我爱情之路上的温煦驿站,使我无法摆脱氤氲的馨香,毕竟在这里我曾感到温暖过;我明白,今生我只能是你爱情之路上的匆匆过客,短暂的交集使你不忍丢弃多情的目光,因为这样的过客你曾感到的是惊鸿一瞥,回眸处是似雾的凄迷、似水的凄凉。
但亲爱,我还是要告诉你,轻轻地我走了,就如我轻轻地来,在茫茫红尘中我轻轻地向你挥一挥衣袖,向你作别,在你爱情的天空里我不带走一片属于你的云彩。过去的风景无法攫取,只能追忆。没有你的日子,我会很想你,我会站在那片梧桐林深处独赏合欢花,孤抱相思树……
也许,今后我还会梦游江南,浅吟低唱你我相约的歌谣,踏歌而行,逆流而上,继续寻找失落的梦……
人生苦旅,没有你,我依旧得默默上路。只是,这一天,终是冷雪倾城、涩泪呜咽;这一程,终是悲伤筑堤、腿如灌铅;这一生,终是情殇难愈、笑靥难现……
等你
等待一万年不长,如果终于有爱作为补偿。
一句“我等你”,不知道需要多大的勇气,它相比“我爱你”三个字,更加需要足够的底气。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等待。所以,一句“我等你”包含了多少千言万语,多少无可奈何。。。也许是爱不得,也许是爱不到,无论怎样,“我等你”远比“我爱你”更加动听,更加动情。可是,又有多少人经得起等待呢?或许,只有懂爱的人才能够明白。
很多时候,总是喜欢一个人,流连于夕阳西下的黄昏;总是喜欢一个人,游走在华灯初上的街边。望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人群,还有远处不知名的地方。于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回忆袭来。眼前,一幕幕美丽的画面,把我带回到从前。
还记得,你和我,相遇在花开半夏的时节。两个年轻的人,就这样,在浩瀚的人海中撞见了。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恰只有两颗驿动的心,在时光的交汇下,莫名的擦出爱的火花。不是绝对的一见钟情,也不是所谓的怦然心动。只是觉得,觉得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好像是很久以前,两个人就认识一样!似乎这一切都是美的,美的让人不知所措。又看似美的一切都不属于我,都不在我的意料之中。当时的我,就像是一株腼腆的含羞草,在心花怒放的尘世中面对你,而你却用薄荷一样清爽的笑脸给了我从未有过的亲切与安然。
突如其来的缘起,给正值花样年华的时期,增添的些许的美丽。平淡的交往中,我们渐渐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彼此之间,也日以俱增的熟悉起来。如今,只要想到我们相识的仲夏、相知的深秋、相惜的隆冬。。。。心里就像是吃了蜜糖一样,甜甜滋滋的。可是,怎么也想不到,我们会在阳春白雪之间长久的别离。现在,细细想来,并非春天遗忘了我们,而是我们从未属于春天。
人各有志,志在四方,你总想走出去,闯一个名堂。就这样,当你背起重重的行囊,离开了从小生活的故乡和生你养你的爹娘。而我,所能做的,只有默默祝福着你!因为,我们彼此是朋友。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于是,我怀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心态,也保持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状态。虽恬静遥远,却源远流长。然而,冥冥之中,缘分让我们的交情,在相处的细节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及迅速的升华。像是偶然也像是天意。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日久生情吗?以前,我不懂什么是爱?也不懂如何去爱?直到你说要离开,才发现: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了你。我不懂那种感觉是不是爱?只知道我会每天不经意的想起你,想着我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一切都在你离开之后,才明白:我早已把你深深来爱了。
明知道,两个人的世界,多少人想得美。感情不能流太多眼泪,不能舍不得付出一切。如果爱得太憔悴,只会什么都不对。而我,宁愿为你付出一生,宁愿为爱受伤最深;宁愿为你等待一生,宁愿为爱奉献牺牲。满脸的泪痕,满心的伤痕,又一次把我带回到从前。
记忆中,你走的那天,天空下着冷冷的雨。请原谅,我没有前去为你送行。是因为我不想让你看见我不舍的眼,更加不愿让你看到我流泪。你知道的,看似柔弱的我,从来就是孤傲的。看着时钟一分一秒的过去,最终,不听话的心和不争气的泪还是背叛了我,当我不顾一切的赶到车站,那个无数次上演分离和相聚的地方。当我在拥挤的人群中寻找你的踪影时,却已经忘记错过了时间,无情的火车早已把你带走。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围绕在站台附近,失声呼喊着你的名字,一遍,一遍,又一遍……此时,千言万语,还来不及对你说,我的泪早已泛滥成灾。没有人看到我流泪,没有人知道我找谁。在声声呼喊之后,我徘徊在那个下着雨的车站,久久不愿离去。看着别人欢喜来迎接,我却是伤心来相送。顷刻,雨水和泪水将我湮没在潮涌的人海里。
偶然,听见有人提起关于你的消息,我忍不住的多问了几句。他们说:事情过去了这么久,到如今,我居然还在挂念你!其实,我又何尝愿意面对这样的问题,只不过是情不自禁。而今,离开后的你,是否能明白我对你的爱?虽然,我从未对你说过:我爱你!但是,却和你说过:我等你!你应该会明白我的爱,虽然我从未向你坦白。这些年来,默默对你深切的关怀,为什么你还是不明白……此后,等待的岁月里,那个离别的车站,成了我的相思地,多少次我在那儿痴痴的看。离别的一幕总会重演,我几乎把嗓音喊到沙哑。何时列车能够把你带回,我在这儿痴痴的盼。
每当,路上碰见和你神情相似的人,脚步总是停留,忍不住多看几眼。目光里不断的千寻万觅,多么希望你能陪在我身边。当泪花模糊了视线,当泪珠悄然的滴落,才发现:那只是一场太过思念的幻影。穿过浸满忧郁的记忆,所有的回忆都黯然而凋零。只剩下,说不出的伤感,深深的埋在心扉,沉淀了多少思念与牵挂。而今,候鸟迁徙几回了,人儿何时才能归来?是否不再苦苦的等待苍白的无奈,心情就不会潮湿,心灵就不会疲惫!寒来暑往的时光里,我盼望着与你再度重逢。春去秋来的季节里,我等待着你迟迟的归期。失落的梦太多,刻意追寻梦里的景象,带来的,徒有梦醒时分的迷茫和思忖。
有人说:“等待不苦,苦的是没有结果的等待”。可是,放眼望去,古往今来,寻得知己的人寥若零星,觅得真爱的人绝非多数。如此看来,我遇到了,深爱了!值与不值,已经没有关系了。对我而言:世上最动听的三个字不是“我爱你”而是“我等你”;世上最唯美的三个字不是“在一起”而是“在心里”。
人生一世,岁月悠悠。飘走的是多少沧桑和眼泪。人生苦短,时光匆匆,沉淀的又是多少往事和回忆。惟有等爱的人是不离不弃的,尽管彼此的心渐行渐远,直到各自都垂垂老死。可是,在四季的轮回和年岁的交替中,惟有等爱的人是无怨无悔的。
天涯路远,山高水长。有几许款款情意,遗留在旧梦里。而今,我多想向远方的你娓娓道来。青春的花季里,我感谢上苍让我遇见了你。自从有了你,生命里处处都是奇迹。多少欢笑、多少泪滴,交织成一片灿烂的记忆。因为生命里出现了一个你,所以我用真情唱尽人生中的点滴悲喜。我知道,缺少等待的眼睛是寂寞的,缺少希望的生活是荒凉的。纵然繁华落尽,不变的依然是:红尘有你,就已足矣。
等你是我不变的爱,爱在我心中变成了无奈。无奈的独白,无奈的感怀,无奈的写着没有爱的未来。也许有一天你会回来,也许永远都不再回来。可是,爱只能在我心中一次次的深埋。但是我却选择了可怕的等待。也许等来的只是一片空白,也许等到的已是青春不再。但是爱却依然为你存在,存在于你的千里之外,存在于你离开的地带。因为,等你是我不变的爱,哪怕变成刻骨铭心的伤害。
注定无法相聚的人,会在等待中悄悄死去。
遇见你,是我最美的意外
我与你是如此的亲近,亲近到忽略了你的存在,你对于我是个最美丽的意外。你的飞花落木,朝霞夕阳,你的春风化雨,倾情教导,你永远年轻着微笑的迎来一批又一批地莘莘学子,抚慰一届又一届桃李花开的欣喜,可你从不刻意的展示你的厚重,你只简单的存在着,如一缕轻轻而过的炊烟。遇见你,在高三伊始,那个炎热的夏天。一进校园,看到广场上偌大的规划图,给我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尽管前期的工程还未完工;尽管道路还未完全硬化;尽管一切的设施还未完备,但你以你特有的一中速度,向我们诠释着高效率的时代节奏。“目标明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你的性格吗?你不断发展壮大着自己,你严谨的治学,你淳朴的校风,你宏伟的蓝图,你进取的精神,都让我热血沸腾,豪情万丈。我是那么的以你为傲,我也再同你一起努力着,我多么的希望在你的历史中,我能作为栋梁之才支撑起你的伟岸。
遇见了你,走进了你,我才从真正意义上体会到了青春赋予生命的特殊含义。
喜欢你座座楼房林立,唱出时代新绿的默契;喜欢你广场上红旗招展的雄伟壮观;喜欢你操场上,放眼望去的一片新绿;喜欢走在你的跑道上,踏出富有青春朝气的动感旋律。喜欢你的学子,站在阅报栏前专注于时代信息的神情;更喜欢看你的学子,为梦想奋斗的身影。
走进了你,解读你,让我多了一份激情,一份执着,一份对梦想的渴望与坚守。
你是三月里暖人的日光,是一片智慧的沃土,你是我唱歌时的音符,是我舞蹈时的鼓点,是我呼吸时的空气,是我飞翔时的翅膀。你嫩绿的草叶,你芬芳的花香,你洁净的走道,你的与时俱进,你的自强不息,还有你溅湿我心扉的露珠,都让我知道,今生遇见了你,就注定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与我无关的风景,你是我永远的牵挂,永恒的背景。
我也深知我的一言一行代表着你的尊严。你记载着学子们的求知历程,绵延着花季少女的期盼,青春在你的怀抱里闪光,灵感在你的脑海里迸发,一颗颗不平庸的年轻的心在你的怀抱中奔腾激荡。我相信,随着我们的成长,你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我不知该怎样来形容你,一切文字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亲爱的母校,我只想对你说:“遇见你,是我今生最美的意外!”
小口尖底瓶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瓶身高462厘米,腹大底尖,腹部两侧有用作系绳的耳环。汲水时手提绳子将瓶子置于水中,因为瓶子是空的,重心在瓶子的中上部,于是瓶子会马上倒置于水中;随着水不断地注入瓶中瓶子的重心就转移到瓶子中下部,使瓶口朝上直立起来,以确保汲到的水不再流出整个过程是由瓶子自行完成,无需人力去摇动
“姓”从女从生,其本意是源于同一女姓始祖的族属共同所有的符号标志。显然,姓应该起源于以女方为依据确定亲属关系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它是各个氏族间相互区别的标志——族号。那么,在同一部落内部各个氏族又如何区分呢这就需要有新的标志,因而产生了氏。姓与氏实则是主干与分支的关系。
一般来说,女字旁的姓多起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属于古姓,如姚、姜、赢、晏、姬、姒等。关于这些古姓还有不少的故事传说。这些古姓后来又衍生出很多氏,如同代的吴、管、鲁、卫、沈、韩、郑等都是姬姓之国,而他们又各自以其封国之号为氏。
在奴隶社会,存在森严的等级界限,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姓氏确定某人尊卑贵贱。到了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大变革,一些地位低微的新兴地主逐步掌握政权,而原来奴隶主贵族日趋没落,他们世代以之为荣的氏也失去了罩在其上的神圣光环,丧失了区分贵贱的功能。至秦灭六国,六国贵族被彻底打到,姓氏与便“混而为一”。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罗贯中(1330-1400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而皆知。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水浒传的故事早就在民间传诵。南宋时,王的《东都事略》等,书已有零星记载。宋末遗民龚圣与作有《宋江三十六赞》;无名氏的《大宋宣和遗事》记述了宋江等人的事迹。元代有25种水浒题材的剧目,水浒故事传到元末大致形成了今本《水浒》的规模。
《水浒》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施耐庵(1296-1370间),名耳,祖籍苏州。明初著名小说家。35岁中进士,后弃官退居故乡,从事创作。传说他同元末农民起义运动有一定的联系。
《水浒传》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作者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义士,当他被逼上梁山之后,「替天行道」,壮大了起义军的声威,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由于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义事业登上峰巅之时选择了妥协、招安,终于葬送了起义事业。小说通过宋江起义的失败客观上总结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
小说以高俅发迹作为故事的开端,意在表明「乱自上作」,高俅是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作者还写了大批的贪官污吏和地方恶霸,正是他们狼狈为奸,渔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们不得不挺而走险,奋起反抗。小说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深层原因。
《水浒传》的结构独具一格,先以单个英雄故事为主体,上一个人物故事结束时,由事件和场景的转换牵出另一个人物,因人生事,开始下一个故事。就好象一个个环,环环相扣,环环相生。其中也有一些自成段落的故事,集中表现了众多英雄好汉,智取生辰纲和三打祝家庄等即为其例。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如同涓涓细流流向长江大河,终于汇合成滔天洪流,汇合成声势浩大的英雄大聚义。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武松、林冲、鲁智深、李逵等人物形象。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紧扣人物身份和经历刻划人物性格;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斗争中生死存亡的关头来描写人物性格,还善于运用比较法、反衬法来突显人物性格。
《水浒传》没有丝毫的脂粉气儿女情,它具有豪放粗犷的阳刚美和崇高美。这种美学风格对后来的英雄传奇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西游记》的故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唐僧玄奘赴天竺(今印度)取经的史实,经《大唐西域记》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记述和某些夸张,在唐代广为流传,并演化成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至刊印于南宋的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取经故事有重要发展,已初步具有了《西游记》故事的轮廓。猴行者已取代唐僧而成为取经故事的主角。到元代(至迟到明代),又出现了更加完整生动的《西游记平话》。它很可能是吴承恩直接据以加工创作的底本,在《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由宋至明,取经故事也活跃在戏剧舞台上。其中某些情节、内容均与吴著《西游记》相似。这说明在吴著《西游记》之前,取经故事已经众手加工而广为流传。孙悟空的形象,也经历了一个同样漫长的演变过程,与大禹治水时收伏的一个淮涡水神无支祁有关。无支祁原是个神通广大的猴精,后被镇锁在淮阴龟山脚下。吴承恩就是在前代传说和平话、戏曲的基础上将无支祁传说跟取经故事结合到一起,并熔铸进现实生活的内容,创作出了这部规模宏大的杰出神话小说《西游记》。
思想内容
《西游记》由3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写唐僧身世及取经缘由。第三部分写孙悟空皈依佛门,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捉怪,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成了「正果」。大闹天宫的故事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蔑视皇权、敢于造反的孙悟空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的热情歌颂。第二部分主要起过渡和连接的作用,有较明显的宗教迷信色彩。故事主体部分的取经故事在题材内容和主题思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矛盾。但由于主人公前后性格的一贯性,斗争对象和情势的变异并未能影响小说思想内容的大致统一。孙悟空因法力不及如来佛,造反失败、皈依佛门,最终表现了「佛法无边」的宗教思想,这与作者的历史局限和题材的宗教性质都是分不开的。但作为孙悟空这一主人公形象,不管前后都始终保持了战胜邪恶、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这也是《西游记》这部书的积极意义所在。《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在孙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孙悟空的积极乐观、敢于斗争的精神,是中国人民长期斗争生活的艺术概括,是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孙悟空对立面的神佛世界和妖魔,都具有非正义的性质,玉皇的昏庸暴戾正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缩影;而取经路上妖魔的阴险*恶则反映了社会上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正由于有了这样的对立面,孙悟空才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英雄人物。也正是因为书中突出了斩妖除怪的内容,而使取经的目的退居次要地位,甚至仅有象征性意义。对于唐僧这个人物,作者是批评大于肯定。他恪守宗教信条和封建礼仪,迂腐顽固,不分是非,从而由一个被歌颂的人物变成一个被讽刺嘲笑的对象。这也是《西游记》与传统的取经故事的不同之处。此外,书中还刻画了猪八戒这样一个既憨厚纯朴、吃苦耐劳、对敌斗争从不屈服、同时又贪馋好色、不能辨识敌我、以及嫉妒心强、斗争不够坚定的社会小生产者的形象,作者对他给予了戏谑嘲笑和善意的批评。作者正是通过书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写,歌颂了正义、无畏和勇敢的斗争精神,鞭笞了黑暗、邪恶势力,劝戒人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对敌要狠,除恶务尽。从而使这部书具有了深刻的寓意。
艺术成就
《西游记》在艺术上有着鲜明的特色。故事情节生动、奇幻、曲折,表现了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力。书中人物既有浓厚的神奇色彩,又有强烈的现实感。神性(幻想性)、人性(社会性)、物性(自然性)三者的有机结合,是《西游记》人物塑造的一个突出特点。《西游记》的语言生动、流利,人物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一种幽默诙谐的艺术情趣,使整部作品充满了艺术魅力。
影响
《西游记》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明代神魔小说的杰出代表。和《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成为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名著。现存《西游记》最早的刊本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唐氏世德堂《新刻出象宫板大字西游记》。1954年出版了整理本。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刊行二版。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居士。清代伟大小说家。祖籍一说是河北丰润,一说是辽宁辽阳。清人入关后,入正白旗内务府籍。从他曾祖至他父亲,其家世袭江宁织造。幼年时家势贵盛,气派显赫。后来其父因事获罪,产业被抄没,家道衰落。曹氏全家从南方北迁,中年后住在北京西北郊,家境清贫,过着「举家食粥」的日子。曹雪芹多才多艺,能诗善画,嗜酒健谈,性格傲岸。《红楼梦》写到80回时,因贫病交迫,加之爱子夭折,含恨而逝,使《红楼梦》成为未完稿的著作。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同时,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描绘,牵涉到封建社会政治法律、宗法、妇女、道德、婚姻等方面的问题,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世态,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及其统治的腐朽与罪恶,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宣告了这一社会必然走向灭亡。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生动的人物形象。宝玉始终站在封建主义精神道德之外,他视仕途为禄蠹,以应酬文字为沽名钓誉之工具,视读圣贤为畏途,既具有浓厚的贵公子的纨裤习气,又具有反封建的叛逆性。他尊重女性,尊重个性,追寻自由,是一位贵族家庭乃至封建制度的叛逆典型;黛玉是一位冰清玉洁、孤高自许、多愁善感的贵族**,她视爱情如同她的生命,但她的爱情却因不容于贵族家庭而被摧毁;宝钗是一位遵奉妇道、恪守妇规的封建淑女,她同样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红楼梦》突破了传统的取材和构思方式,将社会高度浓缩于家庭范围内作整体展现,贾府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红楼梦》写人的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所描写的人物皆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具有多重性格,打破了以往小说写人类型化的特征,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有: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的个性化,心理描写具体而简洁;把人物放在特定的艺术气氛里,烘托人物的内心情绪。
《红楼梦》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的营养,又提炼了大众语言,熔铸成准确、精炼、纯净、传神、典雅的语言。
《红楼梦》的情节安排脉胳分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结构既筋络相联,纵横交错,又主次分明,有条不紊,一如生活本身,不露人工斧凿之痕。
《红楼梦》表面看来都是平常的生活琐事,但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反映生活的本质,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意义。
《红楼梦》问世后,以其深进的思想意蕴与精湛的艺术魅力,震撼着一代代读者的心灵,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巨大的影响,在学术研究领域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红学」。在经历了二百多年风风雨雨之后,「红学」不唯没有衰微,反而更为兴盛,这足以说明《红楼梦》所具备的艺术价值。
《红楼梦》的版本有两个系统,一是仅流传八十回的脂评抄本系统;一是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的一百二十回印本系统。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120回校订注释本,是一种较为完善的新读本。
二十五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司马迁撰。初名《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记》、《太史记》。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父职,在太初元年(前104)参加制定《太初历》后,开始撰写《史记》。经10余年努力,终于成书。
该书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历时3000余年。所述史事,详于战国、秦、汉。据《太史公自序》记载,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5265万字。该书的宗旨是探索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研究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作者提出了「忠-敬-文」这一朝代更替的周而复始的固定公式。这种认识并不科学,不过当时人们也只能达到这种认识水平。该书取材丰富,对《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多所采摘,又利用了国家收藏的档案、民间保存的古文书传,并增添了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的材料。作者在广泛取材的同时,又注意鉴别和选择材料,表现了审慎的科学态度。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该书堪称第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由它开端的史书纪传体影响深远,后来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一体裁。它的大部分文字生动精练,写人叙事形象鲜明,对中国后世的散文和传记文学有良好的影响。司马迁死后,了解该书的人并不很多。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祖述其书,公布于世,从此开始流传。该书现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黄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认为善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校勘本《史记》,便于阅读,所据底本为金陵书局刻本。
汉书
中国纪传体西汉断代史。共100篇,其中包括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后人析为120卷。作者班固。其父班彪撰写《后传》65篇,作为《史记》续篇。班固以此为基础着手撰写《汉书》。他死后,其妹班昭续补8表,马续补修《天文志》。该书首创断代为史的编纂方法。同时,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书"改曰"志";又不用"世家",载入《史记》"世家"的陈涉、外戚和汉代诸王一律编入"传"内;"列传"简称为"传"。这些体例上的变化,对后来的一些纪传体史书影响很大。同时它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史籍,就保存西汉历史资料来说,现存的史籍以《汉书》最称完备。《汉书》还第一次创立了《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收录人物从传说时代的太昊到秦朝的吴广,区分为9等,加以评价。《百官公卿表》篇幅不多,却比较清楚地反映了当时的职官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汉书》的志尤为人们所重视。由《史记》八书演变来的一些志,内容与《史记》也多有不同。在八书内容之外,《汉书》又创立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系统地记载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兼述了古今兵制的沿革。《五行志》专载五行灾异,剔除其中天人感应的迷信色彩,志中保留的有关自然灾害、地震、日月蚀的记载,是研究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户口数字以及各地物产、经济概况、民情风俗。《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派别的源流�载录了存世的书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汉书》的志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又在篇目上有所创新,扩大了历史研究领域,因而受到后人的推誉。但由于它喜用古字古训,比较难读,东汉末年,服虔、应劭已开始注音释义。唐颜师古汇集了前人23家的注释,纠谬补阙,完成了《汉书》新注。至清末又有王先谦作《汉书补注》,征引的专著和参订者多达67家。颜、王的注本,是《汉书》旧注的代表作。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汉书》标点校勘本,是较好的版本。
后汉书
后汉书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范晔撰。
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生於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三九八)。他是晋豫章太守范甯的孙子,宋侍中范泰的庶子,因为出继给堂伯范弘之,袭封武兴县侯。任彭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几次升迁,官至尚书吏部郎。宋文帝元嘉元年(公元四二四),因事触怒刘义康,左迁为宣城太守。后汉书是这时候开始写的。后来又几次升迁,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公元四四五),有人告发他跟孔熙先等密谋拥立刘义康,於是以谋反的罪名被处死刑。
二
在范晔以前,已经有不少人用纪传体编撰后汉一朝的历史。除属於官史性质的东观汉记外,私人编撰而著录於隋书经籍志的,有三国吴谢承的后汉书,晋薛莹的后汉记,晋司马彪的续汉书,晋华峤的后汉书,晋谢沈的后汉书,晋张莹的后汉南记,晋袁山松的后汉书。范晔以东观汉记为主要依据,参考各家的著作,自定体例,订譌考异,删繁补略,写成后汉书。他能够撷取众家之长,所以各家关於后汉的史书后来逐渐淘汰,而他的后汉书却作为「正史」,跟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范晔编撰后汉书,原定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合为百卷,跟汉书相应,但是十志还没有写成,他就被杀害了。现在后汉书里的律历、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百官、舆服等八志,是后人从司马彪续汉书裏取出来补进去的。
范晔来不及像史记有太史公自序和汉书有叙传那样,给后汉书写一篇自序。他在狱中写过一封信给甥侄们,详细叙述自己的治学态度,并对未完成的后汉书表示自己的看法。这封信含有自序的性质,殿本后汉书就用自序作标题,附刊在全书之末,现在我们改用狱中与诸甥侄书的标题,把它附在后面。
三国志
晋·陈寿 原撰 南朝宋·裴松之 注解
《三国志》简介
《三国志》六十五卷,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寿事迹具晋书本传,松之事迹具宋书本传。凡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其书以魏为正统,至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立异议。自朱子以来,无不是凿齿而非寿。然以理而论,寿之谬万万无辞;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孚於当代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於当代哉?此犹宋太祖篡立近於魏,而北汉、南唐迹近於蜀,故北宋诸儒皆有所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於蜀,而中原魏地全入於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世,未可以一格绳也。惟其误沿史记周、秦本纪之例,不讬始於魏文,而讬始曹操,实不及魏书叙记之得体,是则诚可已不已耳。
宋元嘉中,裴松之受诏为注,所注杂引诸书,亦时下己意。综其大致约有六端: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其中往往嗜奇爱博,颇伤芜杂。如袁绍传中之胡母班,本因为董卓使绍而见,乃注曰「班尝见太山府君及河伯,事在搜神记,语多不载」,斯已赘矣。锺繇传中乃引陆氏异林一条,载繇与鬼妇狎昵事;蒋济传中引列异传一条,载济子死为泰山伍伯,迎孙阿为泰山令事;此类凿空语怪,凡十馀处,悉与本事无关,而深於史法有碍,殊为瑕类。又其初意似亦欲如应劭之注汉书,考究训诂,引证故实。故於魏志武帝纪沮授字则注「沮音菹」,犷平字则引续汉书郡国志注「犷平县名属渔阳」,甬道字则引汉书「高祖二年与楚战筑甬道」,赘旒字则引公羊传,先正字则引文侯之命,释位字则引左传,致届字则引诗,绥爰字、率俾字、昬作字则皆引书,纠虔天刑字则引国语。至蜀志郤正传释诲一篇,句句引古事为注至连数简。又如彭羕传之革不训老,华佗传之旉本似专,秦宓传之棘革异文,少帝纪之叟更异字,亦间有所辨证,其他传文句则不尽然。然如蜀志廖立传首忽注其姓曰补救切,魏志凉茂传中忽引博物记注一繦字之类,亦间有之。盖欲为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欲删弃,故或详或略,或有或无,亦颇为例不纯。然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厓略。又多首尾完具,不似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皆翦裁割裂之文。故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於陈寿本书焉。
明史
中国清代官修的记述明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始纂于康熙十八年(1679),乾隆四年(1739)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等在康熙时所撰《明史稿》的基础上撰成。从顺治二年(1645)开史馆起历时95年,是中国历史上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官修史书。共332卷,包括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另有目录4卷。该书取材于《明实录》、《大明会典》、档册、邸报,以及文集、奏议、稗史、方志、传记等有关著述和材料,由于有著名史家万斯同等的整理和考订,该书体例严谨,叙事清晰,编排得当,文字简明,引述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明史》体例多有不同于前代正史或其他史书者。建文、景泰两朝均列为本纪,不同于《明实录》的附录形式;《历志》中的图表,简便易明,为过去所未有;《艺文志》只记述明代著述,不同于前代正史中的《艺文志》;在表的部分,较前代诸史增加了《七卿表》;另专门立有《阉党》、《流贼》、《土司》等列传,突出记述了明代的主要社会问题,为了解明代宦官、明代农民起义和明代民族关系,提供了比较集中、系统的材料。《明史》的记事有些过于简略,立传的人物也不够完备,且多回护之处。现通行的《明史》版本是乾隆四年的武英殿原刊本,1974年中华书局又据以校勘、标点出版。
续资治通鉴
序
镇洋故尚书毕秋帆先生著续资治通鉴。盖自司马温公作资治通鉴,而明王氏宗沐、薛氏应旗各有续通鉴之书。国朝徐氏乾学,复有通鉴后编,即王氏、薛氏本而增损之,今原稿谨存,亦不无淩乳国佚。芘书以宋、辽、金、元四朝正史为经,而参以续资治通鉴长编、契丹国志等书,以及各家说部、文集,约百十馀种,仿通鉴考异之例,著有考异,并依胡氏三省分注各正文下,事必详明,语归体要。经营三十馀年,延致一时轶才达学之士,参订成稿,复经馀姚邵二云学士核定体例付刻,又经嘉定钱竹汀詹事逐加校阅。然刻未及半,仅百三卷止。集梧于去葳买得原稿全部及不全板片,惜其未底于成,乃为补刻百十七卷,而二百二十卷之书居然完好。缘系毕氏定本,故稍为整理,不复再加考订。其翻译人、地、官名,亦依原书遵四库馆书通行条例改定。
假的,历史上的包拯虽然没有电视剧里的那样厉害,但是也没有所说的那么差劲。毕竟历史上的包拯要是没有丝毫优点,还会有人以他的名义写一部书赞美他。如果包拯的表现真那么不堪,估计别人写书就不会赞美他,而是贬低他。
其实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包拯形象,主要是来自清朝嘉庆年间石玉坤的小说《三侠五义》。虽然对于包拯的形象,我们主要的印象来自于这本小说。而现在电视剧中关于包拯的事迹,也是通过这本小说改编的。
但是小说是小说,小说虽然说来源于现实,但是也高于现实。对于包拯的形象,小说中说他断案厉害,为老百姓做主,是青天大老爷。但是历史上包拯也只能算铁面无私为百姓着想,而断案如神却和他沾不上边。
在历史上曾经记载了包拯掌管京城治安的时候,京城曾经发生火灾。这个时候,正常人肯定会提着水去救火,谁会去管这些水来自哪里。但是就有一个小吏脑子瓦特了,问包拯要用甜水巷的水还是苦水巷的水救火。
包拯一听现在这么紧急的时候,还问他去用哪里的水灭火,脑子是不是有问题,于是包拯一气之下把这个小吏杀了。
对于这件事,有人认为他乱杀人,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这件事包拯处理的有道理。这么紧急的时刻,这个小吏还问这么白痴的问题,绝大部分是想表现自己。但是谁知道包拯不买账,如果不处理这样的人,那么下面的人有样学样,很容易耽误重要的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