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爱力量,但却很少考虑如何去显示它。——爱默生
2、我爱力量,我所爱的力量,一只蚂蚁所显示出来的可以和一只大象显示的相等。——司汤达
3、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韦伯斯特
4、弓如果永远不张,便会失去它的力量。——奥维德
5、我们征服了力量,于是我们便得到了力量。——爱献生
1 音韵美
运用十字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准确恰当地运用朗读十字方法“快慢、停连、高低、长短、轻重”,掌握诗歌节奏,在前后四人组成的小组内读。
2《立》《峨》题目内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立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放号”是“吹响号角”。
《峨日朵雪峰之侧》“峨日朵”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当地的一座或几座小山峰都可以被称为“峨日朵雪峰”。作者在登峰的过程,和雪峰是对视平视的。
1 老师为什么一厢情愿把这两首诗歌放到一起?请你猜一猜。
明确:这两首诗让我感受到了“力”,一个是字面上的“力”,表面上的力量,一个是潜藏在深处的力量。
2 这两种力量都很强大、有力。怎样表达出来这种力量?
《立》是“力”,出现七个力,力量强悍之美;《峨》是“征服”“快慰”,坚强无畏之美。
(1)意象运用不同:
意象是什么?给人的感受?意象选取有什么特点?
《立》白云、北冰洋、太平洋、地球、洪涛,雄奇磅礴,尤其让人感受到一种狂风暴雨般的变革的力量。
意象选取很神奇,在作者眼中,竟然将北冰洋、太平洋、地球无不庞大的物象缩小化写入诗中,北冰洋能够被看到全貌,太平洋成了能够推倒地球的人,地球成了能够撼动并随时推倒的东西。作者对这些意象的处理和运用,前所未有。
《峨》太阳、石砾、罅隙、崖壁、雄鹰、雪豹,意象壮丽、高大,让读者看到征服过程中的艰辛和痛苦,蜘蛛,意象弱小、卑微,让读者看到作者对生命力,生命的平等的赞颂。
(2) 艺术手法不同:
《立》
(1)拟人(太平洋能够提起全身的力量推倒地球,极富大胆的想象力)
(2)反复、排比(力呦,力呦!不断的毁灭,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彰显力量的毁灭和创造的双重作用。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将力量转化成多维物体,让读者从多个侧面感受这前所未有的力量。)
《峨》
(1)比喻: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形象地表现了征服过程中的凶险;指关节像铆钉,则彰显作者作为征服者的力量、坚强、不屈服的意志。
(2)视听结合:太阳是视觉,太阳决然地跃入一片山海,让读者感受到太阳勇敢而又有力量,异常壮丽的视觉画面;石砾滑坡是听觉,一块石头的下落引发一次更多的石头下落,地震一般,发起巨大的声响,像军队的喊杀声,让读者听到不寒而栗,对凶险充满恐惧。
(3)对比:太阳跃入山海,从高处往下的运动轨迹;石砾滑坡一个从上向下迅速滚落的过程。两者都是向下的运动轨迹,向下的力量,均属自然之力,难以阻挡。和征服者攀登不断向上的生命力量,形成了对抗。在这组对抗和较量中,让读者感受到征服者的强大,内心深处的无比坚毅。
作者脑海中虚构出自己渴望为伴的是雄鹰和雪豹,和现实眼前的蜘蛛形成对比。一个强大,一个弱小,一个高贵,一个卑微。对比之中,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界中万物有灵,每一种生命不管多么渺小,都有坚强的生命力。蜘蛛默享自然的恩赐,作为一种生命平等的彰显。
生命虽然短暂,但是所有的生命一样拥有平等机会。生命的短长,不能决定生命的弱强,不能决定谁的生命力更强大,谁的生命更有价值。
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是勇敢积极地征服,还是被动地接受挑战是自己的选择。但前者都是强者,不断去追求征服一个又一个的新高度,生命呈现出勃勃生机和强大力量。征服过后,默享自然的快慰,才是人生一大乐事。
两首诗歌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力量?一个是社会变革的力量,一个是生命的力量。这两种力量的源头到底是什么?
郭沫若诗中的洪涛的源头是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像一股巨大的洪流,席卷全国,推翻了旧有的东西,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科学、民主、生产力等,创造新的一切。西方一切先进内容,也像巨大的洪流,席卷全球。当时在日本的郭沫若都感受到了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洪涛,用这首诗歌象征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
他的这个生命力量的源头是昌耀当时人生的境遇坎坷种的突围力量。这首诗写作的年代是1962年。昌耀因被打成右派,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一个文化人,变成了一个体力劳动者,被剥夺了读书写作的权利。他的生命遭遇困境,正如诗歌中征服过程中的种种艰难一样,但是他仍然要不断突破,征服,彰显顽强的生命力。
写一段展现力量的诗歌或文段。
峨日朵雪峰之侧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访湟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的无穷的山海。 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太阳俄日多之雪巨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昌耀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自始自终有着一种震动人心的忧郁和伤感,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是诗人对生命本真与尊严的追寻和捍卫。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又似乎是一个积极的生命体验者,他在这首诗中开始他的征服之旅,继而完成旅途。继而完成了自我超越。 我想,昌耀应该属于西部。
《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这个判断句还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仿佛是一切艰辛的一种报偿,“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一个宛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写那太阳彷徨久之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还未见过有人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如此精炼地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长句极易写得或累赘或松散或拖沓,而这里意象的密度却显示了诗人锤炼的功力。
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而且在读者的生理上引发一种紧张。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事实上也在竭力使我下坠。千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