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美术欣赏课中进行审美教育

如何在美术欣赏课中进行审美教育,第1张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美术的地位也在不断地提高,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美术欣赏教育成为美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身为一名美术老师,进行美术欣赏课,不断使自己的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并创造美,是势在必行的,它是提高学生对美的审查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的主要手段。那么,从哪几方面让学生提升审美呢?

  1 联系美术作品创作所属环境的欣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

  俗语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任何一部美术作品都不是凭空创作,它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创作出来的,不可避免的,美术作品受到当时历史环境及时代特点的影响。所以,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要把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

  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入的理解美术作品的内在意义,需要美术老师作为指导,分析美术作品产生时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故事。例如美术老师再让学生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拉斐尔生活情况,处于提倡人文精神的文艺复兴时期。又如,学生在欣赏达维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时,就可以讲解一下荷加斯家族和库里茨亚人的姻亲关系的罗马历史传说[1]。

  当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只有作为美术老师去讲历史和故事,也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让学生去了解和认知,如让学生主动上网搜查、去图书室查询等等,都是有效途径。

  2 创造情景教学,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加深体验

  在欣赏中国水墨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或者念一首相关诗词等,这样,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不断去探索,加深了解水墨画的意境和蕴意;如在欣赏外国传统建筑——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建筑时,可以放一段巴洛克时代德国音乐家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3 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情感是美术欣赏课程中必不可少的,是欣赏作品的重要因素。因为美术作品大多是艺术家的精神产物,它蕴含了艺术家的某种看法或者是某种观念,是情感领域范畴。所以在美术欣赏中,需要运用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去想象或感知美术作品,它联系着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和认知。首先,要引发学生的情感。美术老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去分析,尤其是引人遐想的细节。如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或者是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痛苦的表情,用恰当的措辞描写,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其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但问题要少而精。最后,用肯定的态度评价学生的回答,这是重中之重。情感教学,在教学中是万万不能忽视的,且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4 改进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首先,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欣赏兴趣。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属于心理因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不断促使学生学习。而直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是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赏析作品,探求作品,这就需要直观教学。咱们来举个例子,欣赏《开国大典》时,不要只是美术老师去讲它有多好多好,要让学生亲身去体会、亲自去体验,运用多种感官感受其材质和肌理的美[2]。

  其次,开展实践美术,进行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提升美术欣赏的审美能力。除去国家规定的教材学习单元外,也可适当地让学生进行美术实践体验活动,如使家庭审美教育、社会审美教育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更好地巩固、提升在美术欣赏课中所学到的知识。也能使学生很好的感知、欣赏自然美和社会美等。

  5 渗透体验来构建审美心理结构

  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数不胜数,在对优秀作品欣赏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透过作品的表层认识到作品的深层寓意。而美术教学课程教学的逐渐加深,学生就更能了解美术作品的理性内容,当学生从不同的作品中解读出作品所蕴含的人生思想、时代意识、哲理观念等内容时,内心会是一种产生愉悦的状态,同时积累了审美意识,充实了审美体验,启迪了审美智慧,进而完善和构建了审美心理。

  6 多方面着手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审美是具有差异化的,不同的学生去欣赏同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美术欣赏的魅力所在。所以,美术教师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接受不同声音,接受不同想法,并对其持肯定、支持的态度,鼓励学生多方面的探索。其中,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着重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研究方法,并锻炼学生的独立创作思维,提升其学习探索的兴趣。美术教师要充分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提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己任,使学生的学习渗透到学习中。

  7 结束语

  美术欣赏课是情感的共鸣,是情感的艺术,它能够走进人的心理,影响人情绪和思维。美术欣赏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目光,让学生体验到了美术艺术的心灵震撼和无尽魅力。在美术教师在美术欣赏课教学的过程中,从理念层面、手段方面等引导学生进入美术欣赏领域,去感受美术之美、之真、之悟,实现美术欣赏教育之审美的本质。美术教育一定能发展得越来越好,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也一定能与时代同发展、同进步。

  摘 要 在《美术》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绘画基本技能,还要提高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应注重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再创造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欣赏比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不同作品的个性差异及精神内涵,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关键词 美术教学;欣赏课;审美教育 ;教学方法

 美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术作为众多艺术门类中的一种,肩负着培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任。其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教育中有着导向性的作用。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掌握高中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的审美心理特征,并且高中学生从生理、心理都是聚变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审美意识逐渐形成,不断扩大的审美范围和日益成熟的审美价值会促使他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进行审美教育尤为重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落实审美素质教育,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再创造能力

 美术欣赏和其它艺术欣赏一样,是一种特有的精神活动。它一方面是通过作品本身塑造的艺术形象,把观赏者带到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激发起人们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感情波涛;另一方面,观赏者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作品中的形象,有时甚至以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去丰富和补充作品里艺术形象的内涵。例如:当我们欣赏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向学生介绍十九世纪俄罗斯在沙俄统治下的的社会现实,并且让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让学生听《伏尔加河船夫曲》加深学生对这幅作品意境的强烈感受,来欣赏列宾笔下这十一个饱经风霜的劳动者如何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的拉着纤绳。分析不同纤夫的不同经历和个性,及这群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苦难中练成坚韧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让学生通过对画面的分析来进一步体会画面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整幅画面给人以惆怅、孤苦、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进而理解中外美术史上不同的美术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对我们思想感情上的种种反应激发,让观者或兴奋、或崇敬、或自豪,让人们百看不厌、耐人寻味。

 做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不怕麻烦,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在美术课堂上不断地激发起观看学生再创造的兴趣,使他每看一次都有一些新的发现和体会。

  二、通过多样化的欣赏比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而有些画得不美的`作品却被教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因此在美术欣赏中学生容易对具象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对于意象,特别是抽象的美术作品难以理解。例如,在意象作品中当我们在欣赏法国画家马蒂斯的油画时,有的学生觉得他的画从形象上相当不像,更与野兽派中的野兽二字沾不上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来欣赏马蒂斯的作品呢?我们可以将马蒂斯的意象表现手法和中国写意的意象表现手法联系起来,体会出马蒂斯的野兽派和中国写意画的共同点在于画出作者的心。因此不论是欣赏马蒂斯作品还是欣赏中国的朱耷的花鸟时,都会用马蒂斯的一段话“物象背后,还有另外一种的东西,眼睛所不能见但用精神可以感觉到的真实的存在”来作为欣赏的指导。可以引导学生用内心去体朱耷画面中那种孤独、冷漠、高傲和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情绪和强烈的艺术个性。这样学生也便会慢慢理解他们的作品。再例如学生对抽象画的理解,因为抽象的东西,大多是为了表现一种瞬间或者一段时间的感情,你可能扑捉不到什么具体形状。但是可以通过色彩或者笔触等等把画面上的一种趋势,去用心感应,和欣赏好的音乐相似,最后能共鸣的都不是耳朵或者眼睛,都是内心。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比较和反差,让学生会渐渐发现艺术作品并不是单纯以画得像不像做标准,如果画得像就是好的,还不如直接用照相机去拍摄。有了这些思考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

 在美术教学中应注意多样化的艺术比较,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眼界,让学生欣赏不同的画家不同的画种,及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中具象意象还是抽象,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自然美的追求……

  三、注重欣赏不同作品的个性差异及精神内涵

 一般来说,我们欣赏的途径无外乎感性的和理性的两种。每个人的敏感度不同也造成了感性程度的不一样。理性是普遍的,而感受是特别的。因此朱耷与齐白石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安格尔和凡高的敏感度和感受触点也不一样。塞尚的平衡感与席勒的传达神经质之间的个性差异也是不一样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而绘画不仅仅只是树叶之间的区别而是火焰与巨浪之间的差异。因此美术欣赏中把握不同画家作品是的个性差异及精神内涵成非常重要。那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应该先问问自己,你看画的目的是什么呢?氛围?灵气?才气?还是写实度?还是画面是的故事。

 这世上没有纯粹抽象的绘画。写实画为抽象画包裹了一层皮肉 那层皮肉叫做 “物象”或称现实。而抽象画来源于现实却剥去了皮肉留下了骨头。其实无论是抽象画还是写实画都是拥有共通点的。中国的绘画一直是写意的或说是主观。其实许多油画也很主观,例如在课堂上欣赏吴冠中油画作品,应更多的去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的色块与线的重叠连接与交错产生的美来感受画面中带给人那种更悠远的想象的空间,体会吴冠中画中不论画的究竟是什么,他的情绪却是满溢于画面准确的传达出来的那种强烈内涵。

 总之,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主线,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以新课程标准和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研究探索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评价启发、情境创设等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的机会,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美)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 译艺术与视知觉[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31

 [2] 陈占元狄德罗论绘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我认为审美教育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情感性正是对感情真挚奔放,形象思维极强的青少年作用是最大的,审美教育更显示出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

马克思曾引用黑格尔设想的一个生动比喻,来说明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实现其本质力量叫产生的愉悦:一个小男孩,将一块石子投入水中,他看到水的涟漪不断变大,他欣赏自己的创造,从中得到无比的欣喜……而到了初中阶段,这时的学生从原来的快乐、无拘无束、天真活泼变得沉默、羞涩和严肃,他们要寻找一种新的适合表现自我意识的方式,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如果灌输给他们一种起着心灵感应作用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就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这种教育的特殊效果,是一般道德说教难以达到的。而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热,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刻,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学校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但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当代的世界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期,学生经历着空前的观念撞击和文化震荡,正如电脑和算盘同在,洗衣机和搓板并存,试管婴儿和恐龙蛋化石共生一样,生活在同一时代的精神并非同代。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美术也显得希奇古怪。如现代主义的美术,有入说是一种头脚颠倒得艺术。一位心理学家曾幽默的用生动的语言概括了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根本区别。他说:“今天年轻的一代和我们这一代投有什么不同。他们也是逐渐懂事,也离家出走,也生孩子。只是顺序倒过来的。”的确,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那里,艺术的含义更加宽泛,既包括美的,也包括丑的:既有善的,也有恶的;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既有纯实体的东西,也有纯形式的纯数学的东西。

同时,随着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上难免出现许多不良因素,商潮汹涌,文化兵败,伪劣走俏,真金蒙尘。今天,似乎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扑溯迷离和令人费解的时代。

哲学家不再尊重笛卡儿、黑格尔;文学家不再推崇莎士比亚、鲁迅;艺术家也不再欣赏达芬奇、拉非尔和贝多芬。一台国家级水平的交响乐演出,听众寥若星辰,而一位怀抱吉他,声嘶力竭,似唱非唱的“歌星”却吸引数以万计的歌迷。同样,在美术市场,一些利令智昏的画店,画商更是不吝出资,成批伪造画和名家字画。同时,在我们今天的艺术殿堂中,也似乎愈来愈难以看到人类古代所创造的各种美丽的神话,圣洁的传说,优美的音乐和令人心醉神迷的绘画。而更多的是邪恶、荒谬、仇恨、丑陋。

莎士比亚在《风月通鉴》中曾经写道:人们齐心赞赏新玩具,不理会他们是用旧物捏成,宁愿歌颂镀金的劣货,不愿欣赏盖了灰的金泊。

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的接受新的观念。在我任教的初中美术欣赏课上,我做了以下尝试:

首先,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时,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能屹立不倒,不仅仅只有外表的美,而更重要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如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艺术在他看来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喜悦,是智慧的喜悦,是在良知照耀下看清这个世界而又再现这个世界的喜悦。

学生从中获得审美喜悦,正是和艺术再现世界相对应的,即熟悉,亲切,又陌生新鲜的心灵体现。而对罗丹的大理石雕塑《沉思》,我们会同时浮现双重的现实感:一种是通过洁白润泽的大理石,造型语言等材料和媒介透出的再现形象;另一种是由这个再现形象激起的对外部客观现实的联想。这两种现实都在幻觉中产生,从再现形象到客观现实往复多次,构成心灵意象的跳跃感再现。捕捉这样一种大幅度的扩展和变化着的意象,将激起心理,智慧,想象,情意以至人生经验的涟漪,这一精神活动本身“力”图样,体现的恰是梦想与现实,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矛盾。罗丹的助手葛赛尔写下了《沉思》这座雕像给他的审美经验——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神的张弛,往复,伴随着极度的审美愉悦,呈现为精神上的创造,自由和超越。他在表现时特别注重强调和对比,把眼睛以上从眉弓推向前额,突出入类精神生活最主要的领域,以先声夺人的精神力量去接近观赏者。而下颉到脖颈再到双肩,几乎“沉没”在石座里,“突出”与“沉没”的“秀”,面目俊美的女性头像,她低着头,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显得她是非物质的头脑上帽子的边缘,好象她梦想的羽翼一样,但是她的颈项,甚至她得颔都在一块粗大得石头上,好象夹在不能摆脱得枷板中一样,不具形的“思想”在静止的“物质”中花一般地吐放出来,而且用辉煌地光彩照亮了这物质,但是她丝毫没有办法摆脱现实的沉重束缚。

而在现实当中,罗丹对艺术的执著使他自己认为是“教徒”,他在遗嘱中对青年谆谆教导:要有耐心!不要依靠灵感,灵感是不存在的。艺术家的优良品质无非是智慧,专心,真挚,意志。像诚实的工人一样完成你们的工作吧!。

学生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必定会对美术有新的认识,在欣赏美的同时,既自觉的接受了思想教育,也接受了新观念。

以上是我对初中美术欣赏的几点肤浅见解。应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于效果如何,还是未知之数。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提高对美的审美能力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美的享受。如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美术教育的最佳效果呢?设计一节美术课应该从头开始到结尾、教师的语言引导、教具的制作、音乐的选择配合,每个环节都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熏陶。轻松愉快地接受美的知识,美的技能。中学美术课程进行了新的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分几个学习领域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学的方向,鲜明地提出发展学生的基本美术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1]。现代中学生要充实自我的美术欣赏和审美评价,从而提高各个方面的知识能力。

一、欣赏教学特征和审美评价的含义

我们在提高现代中学生的欣赏作品中的审美能力时,首先就要明白它们各自的含义。现在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是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从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局限,因而使教学活动的进行较为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而现在的的中学生对作品的欣赏都只是在于绘画本来是不是好看或是像不像你所画的哪个物品,当他们看高层次的绘画时总是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使他们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我们就可以从上面的情况中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辣手的问题。一但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现性作品欣赏教学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我们观察某件铜盔的金属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画有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到达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觉和感知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附加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感知的内容一样也是附加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我曾做为一名高中的实习教师,在我上欣赏课期间有许多学生提出来这样一个疑问∶“毕加索”、“凡高”、“塞尚”他们的画好在那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或者是“说明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那么在这里我们就要对作品作出审美评价就必须了解绘画的价值是什么?对于这些学生有这样的看法我作出了几点分析:第一、是学生不了解这些作家在所处年代,在这个年代的绘画趋势。第二、学生不明白绘画的中心思想以及表达现实意义。第三、他们为什么要画这副画,以什么样的形式画这副画。学生只是简单的明白这副画一点也不像什么,甚至连画的什么也不知道,只看到了上面五颜六色的色彩,而没有看见隐藏着的价值是什么。所以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是具有客观性的。那么审美评价是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所以要对作品作出评价就必须了解作品的价值。

一:中西绘画审美的观念及表现形式的差异

就“观念”来说。中国人向来感性,向来善于寄托情怀,中国画是按照中国人特有的表现形态发展而来的。中国古人写诗大都抒发感受情趣,文化系统也离不开情感,很少有物质独立的东西,比如说表现一条河一丛花草一只动物都会有意无意中透漏出人的情怀,一幅中国画里面贯穿的始终是发自人内心的感受,非常注重对生活的描绘,一座青山一顶茅屋若隐若现在万树丛林之中就是一种烟火不食的境界,他们认为生活是什么样子,画面就应该从属什么意境。而西画的观念总是脱离不了“科学”,理智的思维表现出同样理智清晰的画面,它们无须着重反映人的情感,房子就是房子,关乎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人就是人,强调解剖看重形体关心一些可能存在的物理变化,他们始终把自然科学摆在首位。这种观念上的差异长此以往影响着中西绘画的总体。

从中西观念上虽然谈已经涉及到了“意境”和“趣味”的问题,但是从他们的表现形式来看,中国画偏重“写意”西方的趣味在于“写实”。中国画把意境作为第一位,画面上呈现的不是一部分物质而是整个人性化的意境。而西方却觉的描绘物质的构成渊源更有趣味,他们认为事物是什么样子就应该在画面上真实的表现什么,比如完成一幅风景创作,西方关注画面与实际景致想吻合,画肖像追求与模特的外形想吻合。

其次是着重点不同,表现方式也不相同。中国画着重于把结构形态和神韵合而为一以上说国画注重表意,并不是说国画的表现就不重视对造型的把握,而是在国画的创作过程中貌似简单的线条描绘已经包含了形体的精准,一幅好的作品永远是在造型完整的前提下才能充分的表现出其情感的。貌似简单的国画,每一次运笔都是历经日积月累才能体现出其如生的一面。我国有作为的国画大师无一不是在刻苦磨练中锤炼自己准确的造型能力然后才能游刃有余的驾驭画笔从而才能创造出一批又一批生动美妙的画面。所以说结构与神韵的完美结合对国画创作尤为重要,表现方法主要依线条为主,一条线包含了结构造型囊括了所有情感。而一幅好的西画首先具备的是“真理”,更偏重于对内在结构的描绘强调客观现象。他们看重素描关系,立体效果,明暗调子,注重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原理来描述对象和营造气氛,一幅好的素描里必然出现鲜明的调子充足的结构关系。从古典画派的经典之一安格尔的绘画中就能看出着一点,他的油画把素描关系放在第一,充分的利用点线面的相互结合来塑造画面来驾驭色彩。还有德国画家德加的素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067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