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读书推荐《恰如其分的自尊》

樊登读书推荐《恰如其分的自尊》,第1张

荐 语

自尊不能解释一切,

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行为、表现都与它休戚相关。

你了解自己的自尊水平吗?

你想知道人群中自尊大致分哪几种吗?

自尊的来源是什么?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尊?

成年人又要如何维护、提升自己的自尊?

这本书为你全面、透彻地讲解自尊。

作 者 简 介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Christophe André)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及畅销书作家。出生于法国南部蒙彼利埃,著有《冥想》《幸福的艺术》《静能量》等。

弗朗索瓦•勒洛尔(François Lelord)

一位在法国和美国皆屡获成功的精神病医生,创作的多本心理自助类畅销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其中《艾克托寻找幸福之旅》全球销量达到200万册。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恰如其分的自尊》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认识你自己的自尊水平

二、全面了解自尊是怎么回事

三、学习如何修补及维护自尊

正 文

放眼望去,人群中每个人的自尊可能都不尽相同,有人自恋,有人自卑,还有人刚好平衡。自尊的影响不是翻天覆地式的,它默默渗入日常生活的诸多细节,所以了解自尊的意义,在于更科学地认知自己,帮助我们建立完善、独立的自尊体系,让生活变得更美一点点。

本文将从“认知你自己的自尊水平”、“全面了解自尊是怎么回事”以及“学习如何修补及维护自尊”这三大部分进行解读。

一、认知你自己的自尊水平

1 构成自尊的三大支柱

① 自爱

自爱,是无条件的。无论你表现得好、表现得糟,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你值得爱和尊重。自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时期从家庭中获得的爱及情感的滋养。

② 自信

自信,是认为自己有能力在重要场合采取恰当行动。自信主要来自我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模式和学校教育模式——通过具体的行动,我们得到反馈,得出“自己有能力胜任此事”或相反的结论。所以说自信需要行动来维持和发展,平日里的小小成功对于维护自信是必需的。

③ 自我观

自我观,是我们看待自己的眼光,对自己优缺点的评估——无论是否有根有据。每个人对自己的评价中,主观性都占了绝对优势,比如在旁人看来十分优秀的一个人,可能在他自己心里却是个一无是处的失败者。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期待是积极的,它会成为一种内在的力量,让人经受住挫折考验,达成最高目标。

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主要来自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为他制定的发展目标。如果父母的期望过高,孩子的压力过大,疑虑和不安将使他日后在自尊心方面受到打击。

2 如何判断自己的自尊水平是高还是低?

首先回答三个问题:

① 我是否能全面、无条件地接受自己,不管是好是坏?(自爱)

② 我是否认为自己有能力采取恰当行动?(自信)

③  我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自我观)

根据回答,你就能有一定的结论。

高自尊者自爱与自信的程度更高,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很清楚,会用肯定且明确的方式谈论自己,用积极的方式描述自己,对自己的说法基本前后一致,他们对自己的评判也比较稳定,一般不受环境和谈话对象的影响。

低自尊者自爱与自信的程度较低,他们评价自己时会使用更为谨慎的方式和措辞,他们的说法有时会前后矛盾,使他们看起来总是不太有说服力。他们常使用比较中性的方式谈论自己,使用模糊的描述来形容自己,对自己的评判不太稳定,常常受到环境和谈话对象的影响。

还有其他一些问题也可以用来辅助你了解自己的自尊水平:

① 你是否习惯性贬低自我?

② 你易于做出决策并行动,还是相反?

③ 你易受周围人的影响,还是相反?

④ 你易于坚持自己的选择,还是相反?

⑤ 你对失败和批评特别敏感,还是相反?

⑥ 当被人说到痛处时,你受到的打击是严重还是轻微?

⑦ 你有没有“假冒者综合征”?(“假冒者综合征”是指担心自己并不真正匹配工作岗位,是个假冒者。)

⑧ 你是否有幸福焦虑?

⑨ 当你被称赞时,会觉得尴尬还是轻松?

这些从书中总结出来的问题都颇有代表性,根据你的答案,对自己的整体自尊水平是高还是低,你应该有大致的结论了吧?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自尊的不同类型,帮助你更详细地评价自己的自尊水平。

3 自尊的四大类型

(1) 稳定的高自尊:受外界影响小、平静、坚定

① 日常情况下自尊水平波动小

② 很少花费力气吹嘘自我

③ 处于少数劣势、面对批评或失败时很少为自己辩解

④ 理性倾听批评

(2) 不稳定的高自尊:易受刺激、反应激烈

① 日常情况下自尊水平波动较大

② 花费很大力气吹嘘自我

③ 处于少数劣势、面对批评或失败时极力为自己辩护

情绪化地对待批评

(3) 稳定的低自尊:逆来顺受、不愿主动表达观点、消极

① 日常情况下自尊水平很少波动

② 往往处于消极负面的情绪状态

③ 面对外界反应会有情绪变化,但行为很少受影响

④ 坚信自己无法达到个人目标

(4)不稳定的低自尊:取得成功后自尊阶段性提升、谨慎、小心、努力塑造更好形象

① 日常情况下,遇到成功,自尊水平可能上升

② 处于积极与消极参半的情绪状态

③ 面对外界反应会有情绪变化,行为相应作出调整

④ 渴望社会赞许,导致偏离其个人兴趣

4 题外话:低自尊的好处与高自尊的弊端

(1) 低自尊的好处

① 擅长倾听、易抓住他人需求、易被接受

② 重视别人的意见,虚心接受他人的反馈以调整自己

③ 谦卑、尊重他人,不将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

④ 谦虚,不被骄傲冲昏头脑

(2) 高自尊的弊端

① 从自信到过度自满只有一线之隔

② 从执着到固执只有一线之隔

③ 更乐意冒险,包括违反社会规则,酒驾、超速、从事危险运动……

④ 七宗罪之首——骄傲

所以说,高自尊和低自尊分别有其优点,不应绝对地评判哪个更好。实际上,社会阶层才是决定性因素:也许最重要的是拥有与你身边的人价值观相符的自尊水平。

二、 全面了解自尊是怎么回事

1 自尊从哪里来?

(1)  概述

自尊的起源与自我意识的起源有关,一般儿童在8岁左右开始具有一种整体的自我意识。来自父母的爱、肯定和鼓励,来自同辈的认可与欢迎,来自社会的认同与称赞(包括但不限于老师、亲戚等)以及来自亲密朋友的评价都是构成一个人自尊的力量源泉。

(2) 影响孩子自尊的其他因素

① 习得父母的自尊类型,父母是什么类型的自尊,孩子很容易有样学样。

② 别人的评判眼光(父母、老师、同辈等),别人如何评价他,会影响他对自己的看法。

③ 出生次序,一般长子的自尊水平较高,幼子的自尊水平较稳定。

④ 学校的教育环境,竞争性的学校体制会提升高自尊孩子的自尊,而破坏非高自尊孩子的自尊。

⑤ 父母是否平衡好孩子的“安全感”与“规则”,是否给予适度的爱(无条件的支持)和教育(有条件的支持与要求)。

(3) 给父母们的建议

儿童与青少年自尊形成的五个方面:外貌、运动能力、在同辈中的受欢迎程度、行为是否符合规范(礼貌、自律等)、学习成绩。

当孩子评判自己并表现出怀疑和抱怨时,一定要认真对待,这样他们长大成人后才会习惯于寻求这种社会支持:与身边亲近的人探讨自己的困难,获得有用的信息或积极的情绪反馈。

2 成年后,影响自尊的因素还有哪些?

① 伴侣关系

伴侣关系和谐,被崇拜、被理解,成年人的自尊会得到提升;反之,失恋或觉得自己没有吸引力则自尊水平下降。

② 孩子

孩子是否出色,会影响父母的自尊水平。

③ 朋友

朋友之间的相似、互相理解可提升自尊水平,自吹自擂(高自尊者)或整天怨声载道(低自尊者)则会让朋友远离你。

④ 工作

工作是影响成年人自尊水平的重要因素。但如果它在整体自尊中占比过重,则令人过于依赖工作。工作成就会提升自尊,工作中的人际往来,也会影响自尊,失业则令未来变得不确定,自尊会受到较大打击。

⑤ 外貌

外貌或自我形象对自尊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例如自恋的那喀索斯和自卑的弗兰肯斯坦,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⑥ 权势

大权在握的人有这样四个特征:他们相信自己的命运、高瞻远瞩、他们接受失败并且永远愿意付诸行动,这都指向高自尊的倾向。所以,手握权力也易使人的自尊水平向高处靠拢,得到巩固与提升。

3 四种现有的自尊理论

(1) 自尊=成功/自我要求

这是由现代科学心理学奠基人之一、研究自尊议题的先驱威廉·詹姆斯(Willian James)提出的自尊方程式,根据自尊公式可以发现,在自我要求恒定的情况下,获得的成功越大,那么自尊越强。

前提是自我要求不能过高,否则自尊水平将变得很低且难以改变。

(2) 自尊需要定期投资

这一理论相信自尊不是恒定不变且源源不断的,它认为自尊需要定期投资,才能不贬值。

且收益与风险成正比,并且初始资本越大,越容易决定冒险。

按照这一理论,我们不难发现它看起来如此不公平:一般高自尊者对人生的态度比较主动,他们更愿意冒险、积极出手、所以得到更多成功的机会,自尊水平得到巩固与提高,自尊进入高位循环。

而低自尊者,因为自尊水平低而谨小慎微,不愿意冒险,只有在有保障或迫不得已时才出手,这使得他们少了许多提升自尊的机会。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就是我们眼见的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理论下,我们得记住,任何资本都会日渐消耗,需要主动投入,如果没有持续主动的投入,我们的自尊终将变得脆弱而稀薄。

(3) 自尊是一种镜像自我

这个理论把自尊看作是“我”所感觉到的“他人对我的看法”的综合描述,是一种对他人评价的反馈。它认为,我们对自己感到满意,是因为感觉自己得到了别人的欣赏,反过来,我们自尊水平低,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再被人欣赏。

(4) 自尊取决于现实和理想的差距

在这一自尊理论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中的自己,我们将之对比现实中的自己,如果和理想的差距大,则我们的自尊水平会相应偏低,如果和理想的差距小,则自尊水平就相应偏高。

三、 学习如何修补及维护自尊

这一章节可以说是我们学习整本书的最终目的。我们先来看一下由于自尊方面的问题可能引发的一些心理疾病:

1 与自尊有关的心理疾病

(1) 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大都会有自尊低下的表现,他们会陷入极度的的消极心态中,并且伴有持续而强烈的病态的哀伤。

稳定的低自尊者也是处在长期的心态消极下,也不努力摆脱困境,这导致他们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加大。

还有不稳定的高自尊者,他们总是努力维持自己的地位和形象,而面对失败和别人的排斥时会非常脆弱,这些令他们心力交瘁的状况也使他们患上抑郁症的风险变大。

(2) 自尊偏差(躁狂症与自恋型人格)

躁狂症属于抑郁症的一种形式,又叫双相情感障碍,发作时,患者自尊水平直线上升,妄自尊大,会做出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甚至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或主宰。

自恋型人格则是另一种心理失调。其特点是坚信自己比他人优越,自恋者的自尊水平会显得特别高,他们一点也不谦逊,往往招致身边人的反感。

(3)从情结到躯体变形障碍

患者表现为坚信自己有某种缺陷,且不管旁人怎么说他们也不肯相信,哪怕只有他自己相信这一点。同时,他们把几乎所有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缺陷上,不停地照镜子或想办法修饰和掩盖自己的缺陷,并且他们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困难也都被归结于这种缺陷。

这种缺陷常常来自于一种相对的事实,可能这个人的鼻子是略微有点长或身高比同龄人稍矮一点,但具有这种情结的主要标志是过分在意这一点,并把它当成一切的中心。

(4) 酗酒

酒精可以使人暂时忘却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但是治标不治本。加上酗酒带来的生理伤害(神经递质紊乱导致生理依赖、身体衰老、皮肤变差……)与心理伤害(羞愧感与社会排斥、觉得自己没用)……

同时,酒精的抑制作用会造成盲目的“壮胆”作用,可能导致酗酒者做出不理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这一切都令酗酒者的自尊在酒醒后不断降低,如不去寻求实际的改变,又借酒消愁,则导致恶性循环。

(5) 心理创伤

受到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受害者,他们的自尊也常因为已发生的伤害事件而动摇,如性侵案件、暴力伤害案件或者灾难幸存者,被伤害或没有与死者共患难令他们羞愧,这种羞愧导致他们陷入长期的痛苦,否定自我的价值。

而那些从小被“有毒”的父母养大的孩子也会留下深刻的心理创伤阴影——例如父母事事控制、酗酒、言语虐待、体罚、性侵或以其他形式虐待孩子的,都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让他们的自尊备受打击。

2 只能有限调整自尊的手段(人们常用的伪方法)

① 心理防御机制

这是低自尊者更常用的逃避等手段,他们宁愿主动失败,也不愿努力去面对现实。例如他们会说:“我考试考得不好,是因为我没高兴复习。”

② 间接成功

这又是低自尊者爱用的招式——通过他人的成功而间接获得成功:我的孩子很优秀、我的朋友非常出色、我喜欢的球队三连冠、我崇拜的idol永远举世无双……

③ 归因偏差

这是高自尊者容易寻求的保护自尊的手段:都是外界的错,我尽力了。或者他们会将错误都尽可能地归罪于他人、运气、环境等等。

④ 向下比

漠视自己的问题,向下比,寻找比自己更差的,以此来衬托自己,显得自己还算行。这也是高自尊者容易关注他人错误这一特点的体现。

⑤ 对评判者的批评

当自尊受到挑战,高自尊者常常会使出这招釜底抽薪,贬低或否定评判者的价值,继而表示他们的言论当然也一文不值。惯用的句式例如:“你算什么?像你这种人对我的批评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⑥ 消费

这在如今相当常见,有些人会通过购物、休闲、娱乐等消费行为占有物质、资源、服务来获得自尊的提升,有时甚至通过炫耀,引人羡慕来达到这一目的。

⑦ 在虚拟世界寻求安慰

通过幻想虚拟世界,看小说、阅读漫画故事,或者在游戏中成为高手等手段来提升自己的自尊水平。

⑧ 诋毁、诽谤和嘲笑他人

常常说“这个家伙,一点也不行”或者“这个女孩很漂亮,但是蠢得很”等等……通过诋毁、诽谤和嘲讽他人来缩小自己与他们的差距,以此来维护自己的自尊。

⑨ 自吹自擂

常见的手段是不经意提到一些大人物,让别人知道自己与知名人物走得很近,或者拥有别人没有的信息,指出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以及以退为进求恭维,极力假装谦虚,引得他人对自己大加赞赏。

3 真正有效提升、保护自尊的方法

(1) 认清自己

借助类似乔哈里窗(Johari Window)等工具科学地认识自己。

一般认为,当一个人的“开放区”扩大了,他的自尊就会增强。

将“盲区”转化为“开放区”,需要学会聆听,主动请周围人提出对你的意见,并对他们表示感谢。无论他们提出的是批评还是赞扬,都不要主观否认,而是听进去,并与自己的行为相印证,进行客观评估。

将“隐藏区”转化为“开放区”,主要的工具是自我披露,诚实而不失礼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将“未知区”转化为“开放区”,要鼓励自己进入不熟悉的环境、尝试新的经历,这些都是大有好处的。

认清自己的同时,我们也要学着全面接受这样的自己,对自己诚实,接受眼前真正的自己,才有益于提升自尊,学会爱自己,用更宽容的心态对待自己。

(2) 采取行动

自我观察,看看自己身上是否存在“自我攻击”现象——要放下这些对自己批评性的成见,发现它们的存在是第一步。

此外,允许自己失败。在生命里,偶尔的失败也算是小小的成功,它让我们发现错误,修正行动,为下一次的成功添砖加瓦。

然而最重要的是,你要明白,这一切全是为真正采取行动做铺垫,行动本身才是实现自尊提升的有效动作。行动、获得正向反馈、然后自尊提升;或者行动、失败、正视失败、再次行动直到成功、然后获得正向反馈、实现自尊的提升。

(3) 改善关系

要改善和他人的关系,首先要做的却是肯定自己。明白自己可以不带挑衅地说“不”,也可以不带歉意地去要求某些事。

同时做到换位思考,这样在你说“yes”的时候,在答应别人请求的时候,你知道,这些都是发自真心的,而不是带着怨气或满腔的不乐意勉强接受的。

为了提升自尊,改善与他人的关系是为了做到建立健康、妥善的社会人际关系。这样,当我们遭遇挫折,碰到烦心事,遇见麻烦时,才会自主向周围的人求助,寻找情感依靠。这些社会支持会给你带来自尊的两种珍贵养料:被爱的感觉和被帮助的感觉。

(4) 改变的策略

如果你准备好要改变自己了,那么这里有几个改变的策略奉送:

① 将抱怨转变为目标,例如将“我对什么都没兴趣”变为“我希望产生一些兴趣”。

② 选择适当的目标,例如将“经常邀请朋友”(取决于你)当做目标,而不是“经常被人邀请”(取决于他人)。

③ 分阶段进行,例如在“我不满意感情现状”的现实,和“我想有一个挚爱的人”的理想之间,嵌入可以落实的“多参与朋友、同事间的互动,认识更多异性”的具体步骤。

(5) 求助心理治疗

有时,独自一人真的很难调节好自尊的问题,如果你常常不满意、抑郁、悲伤,觉得无能为力,如果情场或职场的失败总是反复出现,甚至你身上抑郁、焦虑、酒精依赖等问题都在加重,那么寻求心理治疗或许对你会有好处。

结 语

人生短短数十载,父母领着我们长大成人,朋友与我们嬉闹一阵,爱人相遇后企望能彼此笑看一生。

而孩子,成为我们长久年月里再无法放下的挂念。

人生虽短,却也精彩。

旁观过、参与过、陪伴我们度过全程的,却是常常被遗忘的我们自己。

打理自尊,是看见与自己的关系。

这看似只与“我”和“我”有关的物什,读到底,

原来也和我的全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开始行动吧,去成为更懂自己的人,尊重自己、爱自己,也值得人爱,这就是真相。

其实,我个人认为,可能是因为你和他们是不一样的人吧,所以就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我也有过和你类似的经历,就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喜欢的是我所厌恶的认为低俗的东西,而我喜欢的别人又不懂,所以很是困惑了一阵子。后来渐渐明白了,没有必要找适合自己的人,爱吃肉的人不愿意和素食主义者一起进食,喜欢乘船的人不愿和爱乘飞机的人一起旅游,只因为我们不想改变,所以把责任推给别人,说是不适合自己。

目前精神病学对心理精神问题的定义都是表面的,不同的病名,症状重复交叉、混乱不堪,把人都彻底搞糊涂了。他们把人类所有的负面情绪都集合在一起,即使是一个正常人,人生中难免会出现不良的负面情绪,这是很正常的,如果去对照那些心理精神疾病的症状,正常人都能找到自己对应的症状。可怕可悲的是有些正常人就因为出现一点负面情绪或症状而去查询心理疾病的症状,对号入座,不断去强化自己的症状,结果给自己扣上一个心理疾病的帽子,从而被套进心理疾病的陷阱中,越陷越深,走不出来了,痛苦不堪,真是悲哀。

传统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都无法彻底解决心理问题,甚至越治越严重,这是很多心理精神问题的人真实的经历。 找心理咨询师咨询,把内心的负面情绪和痛苦倾倒给心理咨询师,当时可能感觉好受一些,但是内心产生痛苦的根源没去除,还是会源源不断的产生负面情绪和痛苦,而且每次跟心理咨询师诉说自己的症状,相当于又在内心强化一次,让自己的痛苦不断放大,所以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就像吃止痛药一样,药劲一过,症状又来了,继续痛苦,甚至有些人一辈子需要咨询师陪伴,花费巨大,也无法根本解决问题,浑浑噩噩度过一生。如果找精神病科医生吃药调理,效果甚微,只是通过药物来暂时控制神经。要知道我们是心病了,这颗看不见摸不着的心怎么可能靠药物来治愈呢?而且西药的副作用非常大,吃过的人都能体会到越吃身体越差,脑子像坏掉了一样,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语言能力下降,整天过着行尸走肉的日子,一旦复发症状更加严重,药物更难以控制,所以这两种方式都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方向,坚持到底,彻底走出心理苦海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超心理学—量子力学+能量状态理论可以彻底解决一切心理精神问题,其中就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神经衰弱症等等心理精神问题。通过网上听课,跟着李嘉琪老师学习,真心相信照做,在短短的2年多时间里已经彻底治愈了几百人,不管症状有多么严重,多么难以忍受的痛苦,时间有多长,学历高低、男女老少都可以彻底治愈。真的是做到不用吃任何药物,没有任何副作用,好了以后不会再复发,走出心理苦海以后生活得比以前更加健康快乐幸福,彻底打破了“心理癌症、需终生服药、不可治愈、容易复发”等等这些让人陷入绝望境地的错误观念,真正能帮助患者获得重生。现在世界上有几亿甚至十几亿心理痛苦的人到处寻医问药,耗尽钱财和精力,一直找不到正确的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每天过着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生活,真的是不忍心。我是经历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痛苦的人,能体会心理精神问题的人内心的痛苦,所分享的方向绝对是正确,也是唯一的道路,就看你们肯不肯相信了,无论如何都不要放弃正确的道路,一旦放弃可能都要跟心理精神问题纠缠一辈子了。祝所有处在心理精神困苦中的人们早日摆脱痛苦。愿全世界所有心理精神问题的人都能早日找到正确的方向,早日摆脱困苦,获得健康快乐幸福的人生!

美国心理学家及精神病学教授Kay Redfield Jamison是世界顶尖的双向情感障碍权威之一。

她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围绕着这一种疾病进行研究、讲座、撰写著作。这种恰好也贯穿她整个成年生活的疾病。

在她的回忆录《一颗不安的心》里,Jamison详细描述了患上双向情感障碍的体会和意义,她写到自己曾数日不眠不休,或感到长时间的狂喜。并且在笔记本上涂满飞驰的想法和不切实际的主意。

在这种狂躁的状态下,她经历了急速膨胀的自尊感,也因为一时冲动做了很多当时很爽但后果令人痛苦的事情。

比如奢侈血拼/参与*乱的行为/刷爆信用卡和银行账户,但是这种行为都伴随着情感崩溃,反复无常的抑郁把她送进企图自杀的漩涡里。

在她28岁那年,Jamison试图通过服用大量锂来自杀,结果最后导致昏迷不醒。幸好她从昏迷中清醒过来,决心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寻求帮助。

在她的研究与写作中,Jamison医生开拓了我们对于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症和一系列心理疾病的认知。

它们现在都被视作情绪失调,而且在那些活得充实却仍然患有精神疾病的成功人士之中,她可能是我们能认识的最好的代言人。

就像平时常常提到的焦虑症一样,情绪失调被世人误解了,它们被稀释弱化成那种可以通过做一天水疗就能治愈的沮丧情绪,或者被描述成神经质的抑郁。

仅仅只是因为这些人明明昨天还那么难过,今天就有了积极情绪了。作为一个心理学研究人员,我们的任务是去真正理解情绪失调的本质。

它们是怎样表征的,以及什么会导致这种失调。这个领域的探索一旦开始并不容易,这些失调可以把人从骇人的快乐颠覆推向莫测的绝望深渊。

但在这二者之间,正如Jamison医生所说的:“因你的情感变化多端,丰富多彩,天马行空的生活成为可能。”

我们一直探讨一些与你预想的有些偏差的概念和术语,但这一次“情绪”这个术语不是其中之一,在心理学语境里,“情绪”的定义和你想象的差不多。

它们是比情感更主观、更难定义的情感状态,尽管心理学家们已经定义了十种基本情感(愉悦、惊讶、伤心、愤怒、失信、蔑视、羞耻、恐惧、愧疚、兴趣或兴奋)。

“情绪”却往往落入两个广泛且变化无常的分类,你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

“情感”和“情绪”两者最重要的差别在于:“情绪”是长期的情感状态,而非零散的、昙花一现的感受。

而情绪失调倾向于是长期的困扰,具体表现为:感情极端、难以调解情绪,困扰包括抑郁症,表现为长期失望、精神懈怠、和最广为人知的双向情感障碍。

所以它的表现为在抑郁与狂躁之间波动。抑郁症被誉为心理疾病界的感冒,并不是说它并不严重,而是说它太过常见且普遍。

并且抑郁还是人们寻求心理健康帮助的首要原因,我们都曾因为失去某些东西而情绪低落,一次失恋或失业,挚爱的逝世……

事实上在这些情况下,你也确实应该感觉很糟,这种状态实际上对身心都是有好处的,

它起码可以让你缓一缓,慢慢消化你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带给你的伤害,但总的来说,这些伤心应该都是暂时的,只有当伤心和悲痛超出了我们一般能够接受的社会常理时,

或者你陷入了太深的痛苦以至于严重失调时,你才进入了抑郁症的范畴。

DSM-5(即“精神疾病诊断与数据手册 第五版”是美国业界最权威的诊断依据),我们实用的心理疾病指南正式确认:

当病人已经经历了至少五个抑郁症状,且病情超过两周时,即被确诊为患有抑郁症。

这些症状不仅包括情绪抑郁,还包括明显的体重或食欲减少或增强,睡得太多或太少,对一切活动都缺乏兴趣,总是感到无用、疲劳或者精神懈怠、难以集中精力或做出决断、反复出现想要死亡或自杀的念头。

所以尽管每个人都经历过伤心,但抑郁症是一个心理学和生理疾病,它干扰着你的睡眠、食欲、能量和神经递质,这些都影响到你身体自身的运作。

再加上由于心理疾病也是一种真正的疾病,这些症状会导致患者或者其周围的人长期痛苦,他们最高级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正如普遍的焦虑症患者会不自愿离开家一样,一个确诊的抑郁症患者常常感觉灭顶的绝望,以至于无法正常生活。

和双向情感障碍不同的是,抑郁症患者一般只经历低谷,你可能听说过“躁郁症”,那是“双向情感障碍”一种过时的说法。

它包括了大量传统的阴暗抑郁、也包括不少相反的极端狂躁,在较为严重的病例中,患者的情绪会在两级间不停波动。

在一天、一周或一个月之内时而正常、时而抑郁、时而狂躁,真正的狂躁状态不等同于精力充沛或精神振奋,而是一段激烈的、无休无止的、而又往往乐观多动的时期。

此时你对自己和对自己的能力、想法的认知往往是歪曲的,甚至歪曲得非常非常厉害。

有些患者很少经历狂躁症状,但一旦发作,后果可能是严重的。Jamison自己的经历就证明了,有一次她的狂躁症发作时,她买光了整个药店库存的蛇伤急救包。因为她确信马上会有一场只有她知情的响尾蛇进攻在家里发生。

还有一次她一口气买下了企鹅出版社的20本书,因为她说:“如果企鹅们能建造起一个殖民地也挺好的的。”

也就是说,狂躁常常使人作出错误的判断,甚至可能更糟的是,完全发作的狂躁症患者通常会被送进精神病院,因为他们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危险是不可估量的。

当狂躁的高潮终于结束时,阴暗的抑郁期往往紧随其后,如果不及时治疗,还会伴随着自杀或者自杀倾向。

Jamison的经历也能证实这一点,正如心理学中很多事物一样,情绪失调的诱因往往是生理、基因、心理和环境因素的结合。

比如我们都知道,情绪失调可以在家族内遗传,基因很重要,如果你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双向情感障碍,你也比一般人更有可能患上这种病。

研究显示:如果同卵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上双向情感障碍,另一个就有十分之七的几率也患病,无论他们是分开抚养还是一起长大。

尽管一个压抑的事件不能使人患上双向情感障碍,但它可以导致一个有病史的人狂热或者抑郁症发作,或者让一个没有病史的人开始出现严重抑郁症状。

也就是说一个失去挚爱的人可能从伤心转为抑郁,或逐步表现为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的症状,但该事件不会让人在一开始就立即患上双向情感障碍。

在抑郁症的案例中,大部分患者有幸在几周、数月甚至多年之后从抑郁中恢复,回归到正常健康生活的基本底线。

全球范围内被确诊为严重抑郁的患者中,女性普遍多于男性,不过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这仅仅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寻求心理治疗。

也有可能是因为男性表达抑郁的方式更多是愤怒和激进 而不是悲伤和绝望。足以说明抑郁不仅仅是悲伤,目的和缺失的感觉可以表现为许多不同的形态。

由上图也可以看出,抑郁状态下的大脑运动缓慢,而狂躁状态下的大脑活动飙升,所以人才难以平静、专注和入睡。我们大脑中的化学神经递质随之改变,比如去甲肾上腺素,一种通常能提升兴致和专注度的物质,在抑郁的大脑里严重缺乏,而在狂躁的大脑中又多的离谱。

事实上,减少狂热的药物一部分也是通过降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来生效的。还有另外一种物质与抑郁相关,那就是低血清胺,而慢跑或者霹雳舞随便什么运动都能提高血清胺含量,所以为什么体育锻炼常备建议用来治疗抑郁症。

大多数针对抑郁症的药物似乎都靠提供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胺水平工作。还有另外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即社会认知角度,研究的是我们的思考和行为如何影响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通常通过内置视角或思维模式去看待负面的事物,这影响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你向自己解释事物时是消极还是积极的,真的能影响你是否能从抑郁症中恢复,还是一蹶不振。

在抑郁症状里的人会把一些倒霉的偶然事例归结为自己的错误,自己再无法把事情做对,这种负面的思考方式,有缘由的无助感,自我谴责和过度解读自我循环,甚至扼杀了大脑中所有快乐的可能,最终负面思考就会引发一个有头无尾的死循环。

好消息是这个循环可以通过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治疗来破除,或转移注意力,做有趣的事情,甚至可能是换一个新环境,但是同样的,社会认知也只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一块,正面的思考陈然重要,但要凭借一己之力和基因、神经学对抗,还是太单薄了。所以情绪失调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很少有单一的轻易就可以根除的疗法,相反它往往可能伴随你的一生,正如Jamison医生向我们展示的那样,你也能活得很好。

最后总结一下:

1情绪失调是什么,以及不是什么。

2抑郁症和双向情感障碍的症状分别是什么样的。

3导致情绪失调的生理、基因、环境和社会认知方面的诱因。

你是个好姐姐,家里有个病人要照顾真的很不容易,不好意思,书籍倒是没找到,不过下面的东西可能会对你有用。

http://wwwjswkwcn/jsbmore1aspChannelIDs=23

病情分析: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多是需要首先药物进行控制病情的

意见建议:是需在药物控制患者情绪后再考虑心理疏导的因为在急性发病期间患者有时候是躁狂的,是不鞥正常进行交流的,所以是先稳定患者的情绪症状的,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123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