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诗意

《牧童》诗意,第1张

一、诗意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二、原文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三、作者

唐代诗人吕岩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二、赏析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

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

琴棋书画均可为之但样样不精,心情像天空一样时常变幻着颜色。向往自由的乐趣,但也不惧怕拥抱孤独。学习、读书、成长均能让我在一份心造的意境中怡然自乐,从而寻到生命精致的快慰。每一次来自心海的消息都能令我将感动写成文字,又在文字中感动。

文学给了我纯净的灵魂和轻盈的翅膀,让我可以在多梦的花季,以一颗最平凡的心,珍惜着世界上每一处细小的美丽。尽管理想随时在变,但我仍愿意独自负起暖暖的生命,带着幸福的初体验,一边书写着青春流浪的神话,一边执着地去寻找心中的桃源。

课余时间,我最喜欢读书,喜欢让自己的目光和感受驻足于作家们的心灵深处,与其同喜同悲,甚至将其优美生动富于哲理的语言不断地斟酌敲打,并以此作为耐磨的薄片,时常碰击着自己的心弦思绪。那些黑色的文字在一片动感的底色上所堆砌出来的新奇而又充满热情和活力的世界引发了我一种巨大的快乐和共鸣。每一次的阅读和阅读后的写作,总能将我的心领进一个宁静的纵深,那里有着我所熟悉的一切快乐或者疼痛,有着我所经历过的每一次梅雨季节或者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由衷地发现了文字的神秘和瑰丽,发现了歌咏成长原来是如此幸福的一件事情。从此,我对文学的渴望和归依则更加地迫不及待。

我常常一头迷失在温暖的阅读之中,喜欢与作者们同喜同悲,并将他们优美生动富有哲理的语言不断地斟酌敲打,并从中汲取着深刻的心灵的抚慰。那些美丽的文字所堆砌出来的新奇而又充满热情和活力的世界引发了一种巨大的快乐和共鸣,并且由于这种情感上的泅渡使我的心事不再淤积,使我对青春中的所有烦恼和苦楚都多了份遥远和淡漠,虽还不能抵达范先人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但也对生命或多或少领悟到了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散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超脱以及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深邃。

这种源于同龄人身上的思考和体味,这种出自花季雨季那最本真最原始的色彩,无法表述,也无可替代。我由衷地发现了文字的神秘和瑰丽,发现了歌咏成长原来是如此幸福的一件事情。从此,我对文学的渴望和归依则更加地迫不及待。

水墨动画

1960年中国诞生了两种新的美术片形式:折纸片和水墨动画片

水墨动画片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水墨动画片是中国艺术家创造的动画艺术新品种。它以中国水墨画技法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表现手段,运用动画拍摄的特殊处理技术把水墨画形象和构图逐一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形成浓淡虚实活动的水墨画影象的动画片。

水墨动画片是上海美术**制片厂于60年代初试制成功的片种。一般动画人物的造型,都是采用“单线平涂”,而水墨动画片却具有中国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即水墨画的特点。人物造型既没有边缘线,又不是平涂,而能从影片上表现出毛笔画在宣纸上的效果。水墨动画片为中国**艺术实现民族化、群众化,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1960年1月31日,陈毅副总理参观上海美术**制片厂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会”时,对美术**工作人员说:“你们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了。”同年2月(1960年3月),上海美影厂成立了由阿达负责人物和背景设计、吕晋负责绘制动画、段孝萱负责拍摄和洗印技术的试验小组,经近三个月的时间(1960年3月至1960年6月),使《水墨动画片断》试验获得成功。1961年7月,美影摄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宣告了中国水墨动画片首创成功,该制作技术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中中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从1961年到1995年(34年),上海美影厂共摄制水墨动画片4部(1小蝌蚪找妈妈1961年7月2牧笛1963年12月3 鹿铃1982年12月4 山水情1988年10月)(水墨动画从一开始在中国动画领域就不是商业片)。每一部都有其特色,都有创新,都有所前进。

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其中的小动物造型取自齐白石笔下。 与一般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优美灵动,泼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壮丽,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它体现了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境深远。由于要分层渲染着色,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一部短片所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是惊人的。美影厂对水墨片投入巨大,制作班底也是异常雄厚,除了特伟、钱家骏这样的老一辈动画大师,就连国画名家李可染、程十发(水墨动画不仅是普通的动画片,而且要比一般动画更具艺术性,不同专业间的融合更紧密。)也曾参与艺术指导。正是因为这样不惜工本的艺术追求,中国水墨动画在国际上博得了交口称赞,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同中国人的耐心竞争,日本动画界甚至称之为“奇迹”。可是也正因为艺术价值同商业价值的脱离,也使得水墨动画面临着无以为继的尴尬。

六十年代的水墨动画片

1《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集体编导,背景设计:郑少如、方澎年,动画设计:唐澄、邬强、戴铁郎、阿达、吕晋、严定宪、矫野松等,艺术指导:特伟、技术指导:钱家骏,摄影:段孝萱、游涌、王世荣,1961年7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根据方惠珍、盛璐德创作的同名童话改编,取材于画家齐白石创作的鱼、虾等形象。影片开头是银幕上出现一本素雅的中国画画册,封面打开后,是一幅幽静的荷塘小景,镜头渐渐向画面推去,古琴和琵琶乐曲悠扬而起,把观众带进一个优美抒情的水墨画世界。池塘里的小蝌蚪慢慢蠕动起来,它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什么样子,于是开始寻找妈妈……它们经过误认金鱼、螃蟹、小乌龟、鲶鱼为自己妈妈的一个又一个波折,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它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有志者事竟成。影片里小蝌蚪活泼可爱,犹如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漫画家方成说:“这部片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每个镜头都是一幅动人的画面,使观众感到象是走进了艺术之宫。”法国《世界报》评论这部影片时赞扬说:“中国水墨画,画的景色柔和,笔调细致,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1962年,茅盾看了这部影片,写下诗一首:“白石世所珍,俊逸复清新。荣宝擅复制,往往可乱真。何期影坛彦,创造惊鬼神。名画真能动,潜翔栩如生。柳叶乱飘雨,芙渠发幽香。蝌蚪找妈妈,奔走询问忙。只缘执一体,再三认错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认识不全面,好心办坏事。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1962年影片获第一届《大众**》“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1961年获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节短片银帆奖,1962年获法国第四届安纳西国际动画节短片特别奖和1964年第四届戛纳国际**节荣誉奖,1978年获南斯拉夫第三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节一等奖,1981年获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第四届国际青少年**节二等奖。(由于艺术性较一般的商业动画高,所以获奖的可能比一般的商业动画大,水墨动画在形式上具有更出色的艺术表现能力)

2《牧笛》

《牧笛》是一部童话题材的影片,编剧特伟,导演特伟、钱家骏,摄影段孝萱,背景设计方齐众,动画设计邬强、矫野松、林文肖、戴铁郎,绘景方澎年、秦一真,笛子独奏陆春龄(民族音乐首次被加入了水墨动画之中)。1963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用抒情的笔触,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初夏的早晨,江南田野,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童骑着水牛去放牛,做了一个梦,牛忽然失踪了,原来牛被飞流千尺的瀑布所吸引。牧童唤它,它不动。牧童从风竹发出的音响有所领悟,削竹为笛,吹奏出悠扬悦耳的乐曲,水牛被笛声吸引到牧童身边。他骑上牛背,踏着暮色的田埂,悠然归去……影片故事简单,通过牧童“失牛、找牛、得牛”的情节,抒发牧童与水牛间的亲密关系,最后牧童用竹笛的音乐战胜了代表大自然的瀑布,赢得水牛归来,从而完成影片的主题:“艺术高于自然。”影片中水牛是根据画家李可染的风格(水墨动画形象一开始就是从传统绘画中提取出来的,带有天然的艺术性)绘制的。李可染画的水牛,气宇轩昂,质朴无华,有独特风姿。为了这部影片,他特地画了十四幅水牛和牧童的水墨画,给绘制组作参考。影片聘请山水画家方济众担任背景设计。《牧笛》背景采用了中国江南景色:小桥流水、杨柳成行、竹林幽深、田野风光。并借牧童一路找牛,展现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高山峻岭和飞流千尺的气象,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整个影片充满诗情画意,是一幅清丽淡雅的放牧图,也是一首质朴隽永的田园诗,又是一曲娓娓动听的交响乐。画面优美,意境深远,节奏流畅,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影片完成不久,极“左”思潮使影片不能与观众见面,在片库禁闭了十多年。重新上映之后,立即受到国内外的一致赞扬。1979年获丹麦第三届欧登塞城国际童话**节金质奖,1980年特伟去美国讲学时,带去《牧笛》,美国观众看了后发出阵阵掌声,说:“实在太美了”,“简直是奇迹”、“这真是完全中国式的动画片。”1981年日本动画协会举办“中国美术**展览”时,观众看了《牧笛》后,深感惊讶。一位日本动画人士在留言簿上写道:“当听到水墨画能动起来,简直不敢相信,可是,看了以后,真是大吃一惊。这样的作品,是用什么技术搞的呢,确实难以想象。能够把水墨动画制成动画片,表明了中国人民对自己传统艺术有很深的感情和深刻的了解,外人只能说是‘了不起’。

新时期的水墨动画片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美影大力进行拨乱反正工作,使中断17年之久的水墨动画片恢复生产。

1《鹿铃》

《鹿铃》编剧桑弧,导演唐澄、邬强,摄影段孝萱,美术设计程十发,背景方济众、方澎年,动画设计常光希、陆青等,1982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这是部童话题材的影片,是根据庐山“白鹿书院”中一个有趣的传说编写的,并赋于新的内容;老药农和他的小孙女在深山采药时,救护了一只受伤的小鹿。小孙女把小鹿领回家,细心照料,建立了亲密的感情。在小孙女为保护小鹿而腿部受伤时,小鹿还代小孙女上集市卖药和采购食物。后来在上山采药时小鹿忽然遇到失散的父母,小鹿戴着小孙女赠送的铜铃,依依不舍地和祖孙俩告别。这部水墨动画片是在相隔近20年后恢复制作的,摄制组人员大部分是新手,加上**胶片和洗印技术的发展,过去的技术条件和数据已不适用,这些都必须重新作出试验和确定标准。经过一年多努力终于摄制完成。女导演唐澄运用水墨画的艺术形式,使影片呈现出清秀、淡雅、抒情的特色。该影片1983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第三届中国**“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同年7月获苏联第十三届莫斯科国际**节最佳动画片特别奖。

2《山水情》

《山水情》编剧王树忱,总导演特伟,导演阎善春、马克宣,摄影段孝萱,动画设计孙总青、姚沂、陆成法、徐建国、金国忠,1988年10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述老琴师在回乡途中寻觅知音,找到一个渔家少年,结为师徒。老琴师循循善诱,少年聪颖好学,终成大器。高山流水之间,老琴师将心爱的古琴赠给少年,独自走向山巅白云之间,少年弹奏古琴,悠扬的琴声,送走消失在茫茫山野的老琴师……影片把人物作为主体,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相当和谐的结合,对于人物不占重要地位的中国传统水墨写意山水画有了突破和提高。摄影师打破前三部传统逐格拍摄手法,对准原幅背景进行拍摄,再与逐格拍摄的动画镜头相合成,充分发挥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在处理师徒离别的影片高潮戏时,采用画家现场作画,摄影师现场拍摄的手法,再与动画镜头合成,使影片充分显示出艺术家们笔情墨意带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这部仅18分钟的影片,格调清新、洒脱、空灵、飘逸,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进了每一个画面里。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那云气缭绕的山,那烟雾朦朦的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深厚传统。同时,与之紧密揉合的各种现代动画手法,把中国水墨动画这朵艺术奇葩推向新的境界。在国内,该影片1988年获第九届中国**“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首届全国影视动画节目展播大奖和广播**电视部优秀影片奖,1991年首届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在国际上,该影片1988年获第一届上海国际动画**节大奖,1989年获莫斯科青少年**节“勇与美”奖,同年10月获保加利亚第六届瓦尔纳国际动画**节优秀影片奖,1990年获加拿大第十四届蒙特利尔**节最佳短片奖,1992年获印度孟买国际**节最佳动画片证书奖。

水墨动画片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1960年,上海美影厂拍了一部称作“水墨动画片断”的短片,作为实验。同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其中的小动物造型取自齐白石笔下。该片一问世便轰动全世界。

与一般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优美灵动,泼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壮丽,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它体现了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境深远。

由于要分层渲染着色,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一部短片所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是惊人的。美影厂对水墨片投入巨大,制作班底也是异常雄厚,除了特伟、钱家骏这样的老一辈动画大师,就连国画名家李可染、程十发也曾参与艺术指导。正是因为这样不惜工本的艺术追求,中国水墨动画在国际上博得了交口称赞,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同中国人的耐心竞争,日本动画界甚至称之为“奇迹”。可是也正因为艺术价值同商业价值的脱离,也使得水墨动画面临着无以为继的尴尬。

值得一提的是,「万氏兄弟」对中国早期动画片的贡献以及万籁鸣摄制的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已有人作专题报导。在此简要介绍万籁鸣的弟弟万古蟾,我们已经从录像带看到很多中国大陆的剪纸片,追根溯源,剪纸片的创始人就是被尊称为「二万老」的万古蟾。万古蟾经过多次试验,1958年成功拍摄了第一部彩色剪纸片,有别于西方很早就有的却以黑色剪影形式出现剪纸卡通片。在以后陆续拍摄的《渔童》、《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等影片中,技巧臻于成熟。万古蟾和他的创作伙伴们汲取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使各种类型的剪纸人物或动物在银幕上传达出各自的喜怒哀乐,有的古色古香,有的精灵活泼。在剪纸人物(动物)的关节处,用细铜丝或者从桌球拍的贴胶处刮下的小黏粒联结,然后把它们放置在摄影机前逐格拍摄。当然,也有个别片段是用动画片的动画绘制方法拍摄的,例如金鱼游动、渔夫撒网时的柔软扩散以及主角的摇头等。就拿金鱼的游动举例子,那种轻纱般飘动的尾部动作,就不得不用画在赛璐璐上的动画片段来代替,只是画法上仍采用剪纸的刚劲有力的线条,以免用动画代替的镜头与剪纸片镜头之间出现明显的差别。

到了80年代,剪纸片试用「拉毛」剪纸新工艺,出现了水墨风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拉毛」工艺使《鹬蚌相争》中渔夫穿的蓑衣和鹬的羽毛直接产生水墨晕染效果,拑摄过程比较简单,不会像拍水墨动画片那样反反复覆繁琐无比。后来,连羽毛工艺画的特色也被剪纸片引用,把羽毛贴在剪纸鸟类的身上,装饰与写实兼备,使1985年出品的《草人》获得好评。

剪纸片的摄制成本比动画片低,缺点是剪纸人物的表情变化和转面、转身都不能像动画片那么灵活自如,动作有局限。当某一个镜头中的剪纸人物动作和角度须要大幅度的改变时,只能借助于下一个镜头,而当下一个镜头中的人物动作和角度又须要改变时,不得不又依赖接下来的另一个镜头……于是,不断的剪,不断的画,一部短短的剪纸片拍下来,同样的人物,不知道要剪多少个。剪得再多,画得再多,还是难以避免人物动作长久保持同一个角度的缺点,但这个缺点也正是剪纸片的艺术特色。有的动画片,不是也很讲究「酷」味,让主角长久保持一个表情或者一个姿势一动也不动吗

大陆的木偶片早期受东欧国家影响,凡是苏联有最新出品的木偶片,必定在美术**制片厂多次放映作为工作参考用,连动画系的学生也不止一次的从**厂借调捷克木偶片《皇帝和夜莺》、《仲夏夜之梦》观摩学习。著名的木偶片导演靳夕,曾经在50年代远赴捷克向木偶片大师特伦卡(大陆译作德恩卡)学习,他在1963年拍摄的《孔雀公主》长达80分钟,走的就是特伦卡的抒情路线。其中一长段孔雀公主南麻喏娜在刑场上向众乡亲依依惜别的舞蹈,细腻动人,足以代表中国大陆木偶片的水准。拍木偶片的木偶脚底下,都一律用脚钉固定,塑料制作的四肢用银丝贯穿,银丝甚至贯穿到五指,使特写镜头中的手指伸展自如。也有木偶不用银丝,而在手腕、手肘、膝盖等处装置灵活的关节,也适合逐格拍摄。为了不同的表情,只能用「换头术」了。

现在的水墨动画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由于其制作过程繁琐又耗时间,但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动画作业都在宣纸上完成。我们虽然在萤幕上看到活动的水墨滃染的效果,但是只有在静止的背景画面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水墨笔触,只有背景画面才是如假包换的中国水墨画。原画师和动画人员在影片的整个绘制过桯中,始终都是用铅笔在动画纸上作业,一切工作如同画一般的动画片,原画师一样要设计主要动作,动画人员一样要精细地加好中间画,不能有半点差错;如果真的要在宣纸上用水墨画出那么多连续动作,世上没有一位画家能把连续画面上的人物或者动物的水分控制得始终如一。

水墨动画片的奥秘都集中在摄影部门。画在动画纸上的每一张人物或者动物,到了著色部分都必须分层上色,即同样一头水牛,必须分出四、五种颜色,有大块面的浅灰、深灰或者只是牛角和眼睛边框线中的焦墨颜色,分别涂在好几张透明的赛璐璐片上。每一张赛璐璐片都由动画摄影师分开重复拍摄,最后再重合在一起用摄影方法处理成水墨渲染的效果,也就是说,我们在萤幕上所看到的那头水牛最后还得靠动画摄影师「画」出来。

工序如此繁复,光是用在摄影摄一部水墨动画片的时间,就足够拍成四、五部同样长度的普通动画片。难怪已初步掌握水墨动画拍摄技巧的日本人回国后都不想轻易尝试,对一切讲究时效的西方卡通**工作者来说,他们也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在每一张画面上分解、描线、分层著色并且在摄影台上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固定和拍摄。中国人天生好耐性,能够在一根发丝上雕刻佛像,在一粒米上镂满经文,用同样的细心,再加上那么多描线女工,著色女工和从不抱怨的动画摄影师的合作,也使得水墨动画片创造成功。当时的文化部长茅盾在感动之余,还写了「创造惊鬼神」的题词案到上海呢。就凭著那种水滴石穿的功夫和毅力所创造出来的水墨动画片,确实也引起西方国家、港台等地动画界人士的赞叹。《牧笛》中的牧童骑著水墨淋漓的老水牛从柳树中穿出,走过夕照中的稻田,走向村庄。动作细腻,感情含蓄,完全是中国格调的动画片,和狄斯尼卡通片中的趣味迥然不同。

笛子独奏十大名曲:《姑苏行》、《春到湘江》、《喜相逢》、《牧笛》、《小放牛》、《牧民新歌》、《鹧鸪飞》、《黄莺亮翅》、《五梆子》、《扬鞭催马运粮忙》。

1、《姑苏行》

昆曲音调,江南风味,乐曲典雅,表现古城苏州(古称姑苏)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旋律婉转动听,使人久久沉浸在美景中,流连忘返,韵味深长,发挥了曲笛音色柔美,宽厚而圆润的特征。

2、《春到湘江》

乐曲表现湖南湘江两岸秀美的春光和人们欢欣鼓舞、建设家园的豪情壮志,展现出湘江碧波滚滚、烟雾缭绕的壮美景色。那轻盈的旋律,时而吟唱般低回,时而激扬高歌,柔美动人,深情交融,洒脱豪放,诙谐乐观的神态跃然笛声里。

3、《喜相逢》

原为内蒙古一首民间乐曲,被山西梆子、二人台吸收为过场音乐,用来伴奏戏中角色入洞房、拂试灰尘等动作,表现一对情人惜别和重逢时的心情,描绘出全家团聚时的欢乐情景。

4、《牧笛》

根据双人舞《牧笛》的舞蹈音乐改编,表现五十年代农村年轻人的美好生活。清新、明快的引子将人们带到新的农村生活,表现了男女青年在放牧嬉戏时的快乐心情,抒发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恋人的热爱。乐曲的演奏能随情所至,充分的、恰当的、深刻的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

5、《小放牛》

河北民间曲调改编。原是河北民间歌舞《小放牛》中一对男女的对唱曲调,描写村姑向牧童问路,牧童姑意为难,考问她的风趣情景。表现年青人的天真活泼情绪。《小放牛》演奏的`乐器各异,戏曲也用作唱腔。

6、《牧民新歌》

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乐曲描绘了宽广辽阔的大草原,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倾吐了牧民对新生活的热爱。描绘牧民骑着骏马奔驰的欢乐情景。表达牧民们对社会主义的衷情歌颂,渲染了一望无边的草原上人欢马叫的热烈气氛。

7、《鹧鸪飞》

湖南民间乐曲改编,注入了江南丝竹的风格,使乐曲更加清丽动人。乐曲通过对鹧鸪飞翔的形象描绘,表现了人们向往自由、追求光明的崇高愿望。音乐悠扬委婉、明澈圆润、活拨流丽,表现鹧鸪展翅高飞的情景。

8、《黄莺亮翅》

乐曲表现了东海渔民欢乐而又紧张的劳动生活以及他们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乐曲描绘大海波涛,以号子音调刻画的劳动场面和宽广激情的歌唱性主题,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当代渔民的气质和生活热情。

9、《五梆子》

根据一首北方民间曲牌改编。曲调明快、欢悦、乐观向上、质朴明快、诙谐风趣、音乐轻快、热烈。

10、《扬鞭催马运粮忙》

乐曲以通俗的音乐语言,热情的歌颂丰收后的农民不忘支援国家建设,喜送丰收粮的热烈场面。马蹄击节,车轮吟唱,快乐的农夫扬鞭催马,把丰收的喜悦铺撒在运粮的小道上,清脆的梆笛演奏体现得淋漓尽至。

以上内容参考-《姑苏行》-《春到湘江》

  起初,记下这些文字,是因为寂寞。

  于是选择了这样的方式安慰自己,回避那些尖锐的令人难过的细节和段落,回避那些沉淀在漫长岁月里的颓伤的情绪和木然的眼神。每一次的考试,我都感觉像是在穿越一座没有边缘的森林,那些我叫不上名字的植物,伤害着我的手脚,但我停不下来。

  我只有一直一直地向前走着。在初三那些暗淡的日子里,祈求着能被所谓的光芒击中,从此世界变成另一种模样。那时候的寂寞,并不是友谊的缺失,或是偶尔的无事可做,而是像安妮宝贝所说的,是精神强度较弱者面对较强者对流露出的困惑和恐慌。

  每当寂寞的时候,我就埋下头来写字,静静地听我们成长的声音。那声音,好像风吹动高大的落叶松,哗啦啦,哗啦啦。

  那一瞬间,所有寂寞生出影子,都开满了毛茸茸的花朵。并不特别美丽,却是我们三年来相亲相爱地走过的凭证。

  生命像一条平静清澈的河流,带着琐碎的爱和思想,缓缓流过,一去不返。

  暑假里最后一个美好的懒觉,被朵朵的电话破坏掉了。

  “千万别说让我帮你补作业……”懒洋洋地抓起手机,先发制人。“切!去米乐星K歌吧,怎么样?我做东!”她兴奋的声音从听筒中爆出,有点突兀,像要跳出来似的。

  “唔?哦,好啊。”我欢快地醒了过来。想象着电话那端的她,一定是汲着果汁,猫一般的样子。

  ……

  我常对阿透讲的一句话是:“让你的笑容甜蜜些吧,别辜负了你的名字。”她却依然苦大仇深的样子,即使笑,也是一副杀死人的目光。半年前或更早一些,一个男生送玫瑰花给她,那天,她幸福得目中无人。花,不敢明目张胆地带回家,就扔掉花枝,把花瓣塞进一个塑料袋里。花的碎片鲜艳夺目,比开放更加的意味深长。

  ……

  小说《瓶中沙》刊登在第8期《东方少年》。这是我第一次把内心朦胧的渴望和秘密公然拿出来叙说。

  青春期的情感。我以为我和它心照不宣,其实只是耿耿于怀。成人给予它的定义不能让我信服,而我对它的好奇、向往和惊慌又无法得到释怀。真的,我只知道它像什么,而不知道它是什么。

  ……

  傍晚,开始下雨。我向窗外望去,大地混沌萧瑟,漆黑的城市吹着漫长的风,反反复复,像是某种诗意的推敲。夜色稀薄,天空,空空荡荡,灰涩,深远,如一个寂寞的孩子的脸。

  天空有多深,天空,天空有多深,天空就像天空,那么深。

  ……

  学校的伙食费不动声色地上涨,质量显而易见地下降。打饭一族陷入空前的悲惨世界。我和阿透每天瞪着嚼不烂的牛肉择不净的豆角炒不熟的茄子,伤透了脑筋。

  午休时和安然在操场散步,听她讲新结识的一个男生。

  ……

  3:20下课。回扶轮小学。路上,买了两束鲜红的康乃馨。踏进熟悉的红漆大门,最初是短暂的凝神与惘然,既而,我轻轻闭上眼睛。一股鲜活、甘甜的气息扑面而来,忽浓忽淡,若有若无。浮尘在阳光中的跳跃,就像心事,在寂寞中颤动,忽远忽近,似是而非。

  王老师在上课。我站在窗外向他招手。他还是不善言词,见了面只是重重地拍我的头。潘老师在办公室里批改作文,撂得高高的

  ……

  今天开始加晚自习。一晚到5:40,二晚到7:30,个别班有三晚也说不定,犹如海浪,一波高过一波。

  身体上的疲惫精神上的虚无。课程循规蹈矩地上着,日 子不好不坏地过着。面对残酷的现实,除了咬紧牙关,我们无能为力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145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