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情感模式在子女身上重演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孩子是有最深的感受的。
因为孩子一直是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的,都说言传身教,父母说的再多,孩子还是会去选择模仿父母的一些行为。所以言传还是不如身教,那么父母之间的一些情感模式,自然而然的会被孩子模仿到。
我们父母那一辈,通常都是匆匆的见一两面,然后就确定了一辈子的关系,在婚姻生活当中,肯定是需要彼此磨合的,那必不可少的就是争吵,甚至是挥拳相向。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父母是会打架的,父母打架对我造成一种心理上的伤害,我真的很害怕父亲每次生气的样子。
父母之间的这种相处模式,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家庭里面的男孩子在看到父亲对母亲挥拳相向之后,会有一种感觉就是原来拳头是可以用来打女人的。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影响,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子的。
现在我自己也结婚生子了,我希望我的孩子是在一个温暖的环境下长大的。我不希望让他看见父母之间的争吵,我也不希望她幼小的心灵有任何摧残。因为我知道,看着父母争吵,真的是会很没有安全感。
父母的一个情感模式,在孩子的心里是会留下一定的印象的,我觉得有的情况真的是会复制下来的。真心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够给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答案必然是肯定的,父母之间的情感模式不仅会重演在子女身上,而且还是大概率会重演。
生活在幸福家庭里的孩子,父母和睦,成长没有什么阻碍,长大之后的他们自然也希望可以找到一个像妈妈或者像爸爸一样的人,这样的人和自己三观相投,不会出现太大的麻烦,未来的日子也会过得相对幸福。相对的,从小就没有接受过完整父母爱的孩子,他们长大之后的择偶标准自然先是将类似父母这类性格的人排除掉,以免自己的婚姻也不幸福,再拖累自己的孩子。
就比如父母双方由于感情不和各自出轨有了全新的家庭,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对于别人给他的好意则更容易去过分解读,生怕其他人对他好是有所图谋,而且在一段感情之中也更不容易相信对方,因为他总觉得人逃不过本性,总会有出轨的一天,倒不如早早放弃才不会让自己再受到伤害。生活在暴力家庭的孩子也是这样,从小的生长环境就让他们觉得自己生活在世界上是十分多余的,没有人喜欢自己,自己的出现是个拖累,于是乎对于自己的看法也会非常极端,尽管长大之后对于择偶的期望值会增高,但最终也会降低,因为他害怕孤独。
尽管大部分孩子都无法逃脱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影响,无论这个影响是好还是不好。不过自己命运永远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只要你相信自己能够改变,那么未来的你就一定可以逃脱原本的束缚。
上次我们思考了父母的本质问题,我们已经为“要成为什么样的父母”进行深入的思考。现在我来讲一下父母的类型。
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四种,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称作儿童教养方式。
什么是儿童教养方式?
儿童教养方式(child-rearing styles)指父母在各种情境下表现出来的教育子女行为的集合体,它创造了一种持续的教育氛围。
黛安娜·鲍姆琳德在她一系列研究中,通过观察父母与学前期的孩子的交往,收集了有关儿童教养行为的资料。她的发现和其他后续研究共同揭示了能够稳定区分有效教养方式与无效教养方式的三个特征: 接纳和参与、控制、给予自主性。(Gray&Steinberg,1999;Hart,Newell&Olsen,2003)
儿童教养方式与尼尔森博士的《正面管教 》中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三种互动方式异曲同工。
儿童教养方式有四种: 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不过问型。
先来说一下不过问型儿童教养方式,它表现为 对子女 低接纳、低介入、低控制,并且漠视孩子对自主性的要求。 这种父母往往因夫妻感情不和而情绪低落,被生活压力完全压垮,以至于很少时间和精力关心孩子。
不过问教养的极端形式是一种儿童虐待,称为忽视。对孩子越早的忽视,越会阻碍孩子发展的几乎所有方面,包括依恋、认知、情感和社交技能。即使父母的不过问并不严重,孩子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仍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情感的自我调控力差,学习不良和出现反社会行为。
我小时候是不过问型的教育方式,因为能体会到母亲独立一人撑起这个家的艰辛,所以我很懂事,极力把真实感受掩藏起来。导致于在青少年期去市区读书时出现众多问题。自我感觉调控力也是极差。
回归话题,现在我们来讲一下放任型教养方式,它表现在 对孩子疼爱、接纳,但是不介入。放任型的父母对孩子过分放纵,放任自流。 他们很少控制孩子的行为,在孩子无能力做决定的年纪,就让孩子自己做主。
只要孩子愿意,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吃饭、上床睡觉,随心所欲地看电视。孩子不必学会礼貌或做家务。有些放任型父母确实认同这种教养方式,但还有许多父母这样做是因为对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缺乏自信。
放任型父母的孩子容易冲动、不顺从并且反叛。比起那些父母控制更多的儿童,他们还对成人有过度的要求和依赖性,完成任务的坚持性较差。对男孩来说,放任型教养行为和依赖、无成就的行为之间有较高的相关。
第三种,专制型儿童教养方式,它表现为 对子女的低接纳和低介入,高强迫控制,孩子的自主性低。 专制型父母看上去冷漠而拒绝。为了实施控制,他们喊叫、命令、批评和威胁。“我叫你这样做你就得这样做”是他们的态度。他们替孩子做决定,希望孩子唯命是从。如果孩子反抗,专制型父母就会以武力相向,严厉惩罚。
专制型教育出的儿童焦虑,不快乐,低自尊,低自信,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敌对反应。男孩尤其表现出高度的愤怒和反抗,虽然女孩也会冲动行事,但她们更多的是依赖,缺乏探索精神,易被困难任务击败。
除了对孩子进行直接控制之外,专制型父母会采用一种所谓心理控制的狡黠(xia)的控制方式,侵入并操控孩子的言语表达,个性和对父母的依赖,他们希望替孩子决定一切事情,经常打断或否定孩子的一切想法、决定以及对朋友的选择。
当他们不满意时就会收回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感情取决于孩子是否听话。专制型父母抱有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往往超出了孩子的发展水平。受到心理控制的儿童会表现出焦虑、退缩、反叛和攻击行为等适应性问题。
最后一个方式是最有效,也是最成功的儿童教养方式——权威型儿童教养方式。表现为 对子女的高度接纳和参与,恰当的控制技巧并给予一定的自主性。 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和蔼、关注,对孩子的需要敏感。他们建立起一种令人愉快、充满感情的亲子关系,亲子之间连接紧密。
其次,权威型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富于理性而坚定,她们要求孩子表现出成熟行为,并对自己的期望作出解释。再次,权威型父母逐步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性,允许孩子在能力具备的方面自己做决定。
在整个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儿童多方面的能力有关,如乐观、自控、坚持性、合作、高自尊、社会性和道德成熟、良好的学习成绩。
为何权威型教养方式有效且成功呢?
在很多相关的研究中,人们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儿童发展的关系各有解释。有人认为,适应良好的儿童,其父母表现出来的权威型教养方式,是因为他们的孩子有合作、顺从的素质。但追踪研究表明,权威型教养方式能促进各类气质的儿童成熟。它通过以下方式为积极的父母影响营造了一种情感背景:
1、疼爱、参与型的父母在给孩子制定的标准中感到安全,他们能够为关心、自信和自控的行为提供榜样;
2、儿童更可能遵守并内化他们认为公平、有道理而不是唐突、武断的控制;
3、权威型父母根据孩子对自己负责的能力提出与之相匹配的合理要求,给予适当的自主性。这些父母让孩子知道他们有能力,能够为自己成功地做一些事情,因而培养了儿童高度的自尊以及认知和社会成熟性。
4、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好处包括,父母的接纳、参与、理性控制,帮助儿童免受家庭压力和贫困消极的影响。
久而久之,父母教养和儿童成长变成一种双向关系。父母耐心而坚定的干预会促进儿童产生良好的适应,为积极的亲子关系打下基础。
思考题:在教育细节中,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做到权威型的教育方式,请列举2-3个例子。
首先,单亲家庭的孩子都会相对敏感,怎么个敏感呢?就是害怕失去,你想,一个本该拥有两份爱的孩子仅仅只剩一份爱了,那TA是不是会更加恐惧失去这份爱呢?那敏感就不可避免,对他们来说,一份非常有安全感的爱情将会是他们首选。 但是单亲家庭是可以再分的,分为父/母去世和父母离异,父母情感状态分为恩爱、家庭暴力和存在出轨等情况。对于父/母去世的单亲孩子我接触的比较少,我就不重点描述,主要表现是容易产生自卑情绪,渴望被爱和被珍视,敏感而脆弱的心灵一旦被刺激将变得十分情绪化。 我这里重点分享一下,因一方出轨导致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这有两个极端,就是孩子跟谁亲,如果孩子跟被出轨一方亲,那么孩子可能就会是一个极度厌恶放荡和随便的性格。 他们会非常讨厌这些让他们家庭破裂的东西,他们对待爱情婚姻更可能表现出一副谨慎严肃的心态,甚至不能容忍半点感情瑕疵。如果孩子跟出轨一方亲,那么孩子可能就会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性格,对待爱情婚姻更可能表现出一副玩世不恭的心态,最后甚至沦落为到处约X的性瘾君子。 因为TA的婚恋价值观来源于出轨方父/母。对于这样的父母,我只能说一句,你们能不能把那些肮脏的事情在地下处理掉,不要拿到台面上争吵,不要让孩子看在眼里,听在耳中,记在心上。 说一个比较微妙的东西,单亲家庭的孩子们都是比较容易被感动的,只要你愿意对他们付出你100%的真心,包容他们,关心他们,深爱他们,你就能收获到一份牢固的友情/爱情。 单亲家庭的情感会有什么不同2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我们一直说要让孩子在健康幸福的家庭中成长,但是在无意之间却伤害了他们。毕竟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家庭的和睦幸福,如果说失去了一般的家庭,那么自己的人生还是完整的吗,这对于自己的人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不管是在自己的婚姻中,还是在自己的生活中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对待感情上面和正常家庭中的孩子肯定是不一样的。 一:缺乏安全感。 很多的女生在婚姻中都缺乏安全感,而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原生家庭,我相信如果说孩子是在一个被爱包围着的家庭成长的话她一定对婚姻是充满美好想象的,而不是缺乏安全感。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很容易缺乏安全感,因为自己少了一半的爱。 二:对婚姻存在恐惧感。 还有的女生会因此对婚姻产生恐惧感,因为这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自己亲眼见证父母婚姻的破裂,两个人的吵架,冷战自己都是看在眼里的,所以说慢慢的也会影响自己的婚姻观,她会害怕自己也会遭遇这样的婚姻,重蹈覆辙。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对待婚姻就会更加的犹豫,不敢去相信婚姻。 三:影响到自己择偶。 因为自己从小就对父爱母爱的缺失,正所谓缺什么就希望补什么,在自己以后的择偶过程中,可能很多的人都会参照自己父亲或者是母亲的样子去找,因为自己从小缺了这一部分的爱,很多的女生会喜欢成熟大叔类型的,就像自己的父亲一样。 还有的男生会喜欢比自己年纪大的女性,渴望从她的身上找到久违的母爱。 所以说家庭的破裂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也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够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完整的童年。 单亲家庭的'情感会有什么不同3 单亲家庭长大的人,感情方面会受哪些影响? 对待感情不信任 在单亲家庭中生长的孩子,如果是父母离婚的话,他们对待感情是不信任的!害怕对方突然不爱自己,害怕突然的分手和离婚!他们往往不敢将自己投入到一场认真疯狂的恋爱中,而是循规蹈矩的做着一些事情! 害怕被抛弃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可能在父母离婚的时候受到了一些打击,对于许多父母来说,在离婚后都是不想要孩子的,有的父母甚至还闹到了法庭上!这给孩子的童年阴影是非常大,所以他们害怕在感情中被抛弃,害怕自己面对所有的事情! 自卑,没有安全感 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受到父母全部的爱,自己失掉了父亲或者是母亲。当别人问起家中条件的时候就会选择自我逃避,看见其他同学或者是朋友有父母的陪伴会感觉到非常的羡慕。 长此以往会形成孤僻的性格,不知道怎样跟人交往,也不知道怎样能让人开心,在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一味的迁就别人,没有自信! 占有欲强 对另一方的占有欲可谓是非常的强,时常会担心对方是否不爱自己了?对方是不是想分手了?让自己陷入许多矛盾的困境中,也可以说是整天“疑神疑鬼”,她们的占有欲相当强烈,跟异性正常的人际交往在他们眼中都是有问题! 单身家庭长大的孩子的确会给感情有一些影响,但是他们个人对感情非常认真,生活态度也非常的积极乐观!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董卿爸爸对女儿的教育,感觉是2个字:“严厉”!吃饭是爸爸的“训话时间”;寒暑假被爸爸安排勤工俭学当服务生;想考艺校遭遇爸爸强烈反对……当看到女儿在宾馆辛苦工作,爸爸只是摸摸女儿的头,这个动作就让女儿感动了许久。
倘若有人问董卿爸爸“你不爱女儿吗”,董卿爸爸大概会愕然。董卿爸爸对女儿,便是“不懂表达爱”的类型。
▷中国大部分父母表达爱的形式比较含蓄,通常有两种方式:
1、借用“物质”表达爱
这些爸妈从不跟孩子说“我爱你”,而只会买一大堆的玩具或衣物给孩子,又或者给孩子大把大把的零花钱……以为这是爱的表达。但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这些行为跟“我爱你”往往是扯不上关系的,相反,有些孩子还会把父母的物质表达当“日常养育”——爸妈经常这样,已经成了孩子的基本需求,倘若哪天没了,反而会引起孩子的怨恨。
除此之外,那些经常以“物质”表达爱的父母,如果他们平时对孩子缺乏陪伴,并且在难得的陪伴里还以暴力“教育”孩子,那么后果一定是很糟糕的。冷漠加粗暴,大概就是孩子们对这种父母的印象了。
曾经有一位妈妈跟我抱怨她的儿子“不懂感恩”,夫妻俩每次给孩子买玩具“很舍得”,一花便是半个月工资,但往往一个月还没结束,孩子就跟老师和亲戚说“爸妈不爱我”。“每次抱着玩具时高兴得像一只猴子,竟然还说我们不爱他?”这位妈妈和丈夫常年在外工作,把孩子留在老家上学。其实每个孩子内心的需求很简单,那就是感受到父母真实的爱,但父母把“买玩具”当成了“爱孩子”。
2、通过“间接”行为表达爱
曾经看过一个让人感慨的视频:一位小孩从树上摔下,断了腿,被三轮摩托车载着去医院。他的妈妈恶狠狠地在一旁不停地骂,说孩子让人不省心,还唠叨说再也不管孩子……但是当摩托车离开后,这位妈妈便忙着给孩子熬补身汤、做孩子最爱吃的腊肠饭,希望孩子腿部接驳手术完成后能立即喝上热腾腾的汤、吃上香喷喷的饭。因为过于着急,她粗糙的大手被烫出了4,5个泡。结果到了医院后,做完手术的孩子不仅生妈妈的气,还不吃她做的东西。
其实,有些父母并不是不爱孩子,但就是不懂得正确的表达方式。就像上面的妈妈,她把爱放在了做饭上,但在孩子眼里,看到的却是一个因为儿子调皮而暴跳如雷的冷漠妈妈。很多父母对待孩子,情感表达太“间接”了,常常带来孩子误会,“爸妈肯定不爱我”,“我不确定爸妈是否爱我,因为他们从没说过爱”……毫无疑问,“间接”表达爱的父母,通常也会养出“间接表达爱”的孩子,孩子继承了父母表达爱的方式。
▷为什么亲子间“直接表达爱”会更好?
记得有这样一句动人的话:“开口说爱,最简单也最困难的告白!”
值得注意的是,1982年心理学家Rubenstein, CM有一项大规模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孤独的成年人,回忆童年时期父母对他们冷淡,开口说爱更是稀罕。相比之下,“直接表达爱”常常是暖心父母的表现。
除此之外,孩子越年幼,思维越简单,他们看到的是父母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父母不了解这一点,常常以为“我对孩子的付出,天知地知!”,只可惜“孩子不知”。父母对孩子日常的细心陪伴,比如经常陪孩子玩耍、遇到困难耐心鼓励孩子……其实这些已经是“表达爱”的行为,但相比之下,直白地表达爱的形式,孩子会更值观。“有爱便说出来”,对年幼的孩子更合适。
记得有一次,我在轻轨上听到坐在前面的一位爸爸跟儿子谈父母离婚的事情,他要求儿子跟自己生活。父子下面的对话让我觉得特别有深意。
儿子:“爸爸,你为什么从不跟我说’我爱你‘呢?”
爸爸:“……没必要!”
儿子:“爸爸,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你是不是真的爱呢?妈妈每次说’我爱你‘时,我会觉得很有安全感……”
▷除了用嘴巴说,其实还有其他两种直接表达爱的方式:
拥抱。
除了用语言表达“我爱你”,拥抱也是一种直接的表达爱的方式。在孩子的婴儿期和幼年期,被父母拥抱是常有的行为,但是当孩子稍大后就没有了,父母们都感觉很尴尬,尤其是爸爸对女儿,或是妈妈对儿子。相比之下,西方父母拥抱孩子的次数更频繁,父母们爱与孩子们像朋友那样搂抱。就如家庭治疗师弗吉尼亚‧萨提亚说,“我们一天需要4个拥抱让关系不死,8个拥抱以维持关系,12个拥抱让关系成长。”事实上,拥抱表达爱是亲子矛盾的“良药”。
借助小信物。
想起了台湾小萌娃夏天的“亲吻铃”,那个跟诺一小朋友很要好的混血小女孩。在夏天的家里,有个小铃铛是“爱的约定”,当夏天摇晃小铃铛时,爸妈就会给夏天一个亲吻;当爸爸或妈妈摇晃小铃铛时,夏天就会给爸爸或妈妈一个亲吻。夏天的爸爸说,亲吻铃是为了引导女儿“勇敢表达爱”的方式。
▷暖心父母的收获
父母懂得表达爱,孩子内心充盈。
父母懂得表达爱,他们的孩子常常是快乐的孩子。感觉被爱的孩子,事实上他们是那些跟父母建立安全依附的孩子,这些孩子从父母的语言和行为中获得爱的能量,这些孩子的内心是充盈的,安全感满满的;相比之下,那些童年感觉不到被爱的孩子,父母切断了与孩子传达爱的管道,这些孩子的内心冷漠,不相信亲密的情感却又对亲密的情感存在强烈的渴望。
“文坛祖母”冰心曾经问自己母亲:“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她的母亲用脸颊抵住女儿的前额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听到母亲这样的回答,没有哪个孩子不被温暖包围。
父母鼓励孩子表达爱,孩子得以成长。
我去年生了一场小病,本来打算让儿子到奶奶家住几天,待我生病好了才回来。儿子皱着眉头说:“妈妈,小朋友也可有照顾人呀!”我笑了,想起了一句话:“其实小孩也需要爱妈妈,小孩也需要爱妈妈的机会呀……”想着想着便感觉很忏愧。
得到同意的儿子很高兴,他小跑着到厨房帮我拿药和倒水,小心翼翼地端着水杯过来,走到我跟前时,衣襟已经被洒湿了一大片。我吃完药后,他还暖心地给我盖被子,两只小手轻轻地在被子四周压了一遍,就像一位责任心满满的大男孩,让我的鼻头酸了许久。
▷有爱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受益
有习惯爱孩子的父母,会养出习惯爱父母的孩子,父母的爱能塑造一个有爱的养育环境。正如儿童心理学家Kenneth Dodge说,父母的温暖能够藉由模彷、或塑造出一个有利的环境,促使孩子朝正向行为发展。
有一年跟亲戚外出旅游,有个孩子的爸爸因为临时出差不能同往。在汽车开启前这样交代自己的儿子:“我老婆就交给你了,你要照顾好她……”惹得我们全部人都笑了。所有人都知道,这两夫妻感情非常好,妻子经常会为了给丈夫吃上竹笋饺子跑到离家几十公里外的市场买鲜嫩的竹笋,丈夫经常为了妻子晚上不被孩子吵而把妻子“赶到”客房睡。一路上,小男孩是车里的“开心果”,不仅给哭闹的小表弟唱歌,还给晕车的小表姐讲故事,太暖心了。
所以,如果父母真爱孩子,请不要让孩子猜,而是直接表达爱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