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特征所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即能欣然接受自己现实中的状况,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 此外,自我接纳是人天生就拥有的权利。一个人并非要有突出的优点、成就或做出别人希望的改变才能被接纳。 二、自我接纳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自我接纳是人健康成长的前提。一个人如果不接纳自己,连自己的问题都不敢正视,那他怎么能引导自己向上?更何况,在生活中,不接纳自己的人常会把很多能量用在自否认和排斥上,带着那么多对自己的不满、失望,甚至否认和拒绝,又怎么可能成长? 自我接纳加上能力,这是构成自信的两大基石。 有自我接纳,有不断自我完善的动机和行为,总有一天,就会具备能力,并最终具备自信。 所以,自我接纳是自信的起点。从自我接纳出发,不仅可以让一个青年学生早日摆脱自卑这一“青春病”,更可以让其早一天走向自信。 进取与自我接纳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接纳自己的人未必一定会进取,但是,不接纳自己,也很难有较大的进步。 进取心有两种,一种是追求成长,一种是避免失败。不接纳自己的人,他的进取心更多地用在了避免失败上。因为他不信任自己,所以,很难鼓起勇气对自己提出高要求。结果就是,他无法取得建设性的进展。 三、自我接纳的方法 1、停止与自己对立 “停止与自己对立”是指停止对自己的不满和批判。不论自认为做了多少不合适的事,有多少不足,从现在起,都停止对自己的挑剔和责备,要学习站在自己这一边,维护自己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功能主义者认为,任何适合于目的的形式都是美的,勉强的形式则既不合适也不美。
从曲线到曲线的转变,或从直线到直线的转变都必须是渐缓的。
如果两条曲线当中有一阶跃,这两条曲线都必须和另一条假想的曲线平行,使这两条曲线为切线……。因为假如两条曲线互相分离,我们就不会顺着曲线逐步往下看,而会向图外看,图案便会因此而失去恬静感。
你若要跨入无限的世界,请将有限世界的各处都走遍。——歌德
观赏者能看见什么,取决于他如何分配注意力,也就是说,取决于他的预期和他的知觉探测。 ——乌尔里克奈塞尔《认识和现实》
只要稍微研究一下视觉心理,我们就会发现,观看从一开始就是有选择的,眼睛对样本做出什么反应取决于许多生理和心理因素。
视觉延续的中断最容易引起注意。色彩、结构和形式上的对照以及最重要的运动状态都可以表达一个独立的、值得注意的物体或事件的存在。
就像照相机在进行摄取时有一个物理焦点一样,在神秘的注意过程中也有一个类似的心理焦点。
整齐或规则程度上的任何变化都将引起注意,对规则的破坏,比如平整的织物上的一个污点,会像磁铁一样吸引眼睛。同样,杂乱环境中意外出现的规则,也会引人注目。这两种反应证明,感觉系统具有节省注意力的倾向,这一倾向符合波普尔不对称原理。为了节省注意力,感官系统只监测能引起新的警觉的刺激分布变化。
我们同时还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对视觉震动的反应是不同的。一个偏离几何规则的图案可能会使某个人无动于衷,但对另一个人来说也许是一个明显的视觉显著点。这种不同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寻找什么以及我们具有什么样的“心理定向”。
结构不受比例限制,而知觉却受到比例限制。
从心理学来说,人们能接收和加工的视觉信息是有限的。
客观地说,不是中断在吸引眼睛,而是眼睛在寻找中断。
我们总是准备着对延续做出预期和补充,除非眼睛看到了间断。换句话说,我们好像总以为只要中断能为我们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我们就可以把延续看成是“多余的”。
要达到对称图案的“平衡”,必须要有一个坚固的框架或另一种孤立该图案的手段。尤其要注意的是,对一个对称作任何程度上的重复都将威胁这一对称的恬静感,因为重复破坏了对称轴的单一性。
我们看图时是从外向里看的。
可以通过视觉显著点来调整图案的平衡,反过来说,视觉显著点的分量取决于它们对平衡所起的作用。
延续的间断有着突出重点和吸引注意力的作用。
在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什么都无法预测的情况下,习惯便成了我们描述各种经验的参照框架。
人们只有先形成预期,这些预期才可能被证实或证伪。
知觉心理学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不能简单地“录下”我们所看见的东西,而必须 在一个缓慢的“制作和匹配”、“图式和矫正”的过程中求助于试错法。
设计者宁可改进一种现成的纹样也不愿从涂鸦中创造一种新的纹样。全新的创作既有心理方面的困难也有社会方面的困难。真正有独立创作才能的人毕竟是极少数的,而这些人又很可能被公众警告去坚持既定传统,结果就像弗西雍的学生乔治库布勒在《时间的形式》这本颇有创见的书中所说的那样:“人类只把发明作为一种艰苦无比的绝技来接受。”
熟悉的东西比不熟悉的东西较少引起脑子的注意,因而公众总是要求更强烈的刺激。
“在我看来,大凡怪诞之物都由两种成分组成:一是荒唐;二是恐惧。这两者之中只要这方或那方与主导便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为可笑的怪诞,其二为可怕的怪诞,只是我们无法把这两种情况合理地定下来,因为所有这类作品无不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具有这两种成分,没有哪幅怪诞出只是一味地追求滑稽可笑而不会有恐惧的色彩;也很少有一幅让人恐惧的怪诞画不具有逗乐取悦的意图。” ——罗斯金《威尼斯之石》
心理学家根据自然界点线面的不同形状归纳出其特有的个性和情感表达。结合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字迹和嗜好,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的人吧~
点:
1。大点:简洁,单纯,缺少层次
2。小点:丰富,复杂,光泽感
3。方点:次序感,滞留感
4。圆点:完美,运动感,柔顺。
线:
1。直线:力量,平静,具有男性的情感特征。
2。垂直线:下落,上升,端庄,肃穆。
3。斜线:飞跃,下滑
4。粗线:有力,强劲,笨拙,迟钝。
5。细线:秀气,敏锐,锐利
6。折线:动荡,焦躁不安
7糙线:古朴,神秘,柔弱。
8。曲线:速度感,动力,具有女性的情感特征。
9。开放的线:柔和,活泼。
10:大弧线:有力,弹性,犹如竹与钢。
11。小弧线:柔乱,杂乱,好似铅丝无力。
12。几何曲线:规范,典雅,柔乱,呆板。
13。封闭的线:自由,轻快,极富表现力,随意,柔弱。
面:
1。自由形面:人情味,典雅,舒适,柔软。
2。角形面:刺激,鲜明,醒目
3。正圆形面:由于过于完美而缺少变化
4。偏圆形面:严谨,呆板。
体:
1。完整的体:完整,圆满
2。残缺的体:遗憾,叹息
3。实体:真实,可信。
4。虚体:漂浮,空幻
5。大体:压抑
6。小体:紧密地收缩
7。几何体:严谨
8。自由体:轻松
9。 抽象体:科幻超越感,迷幻神秘,奇异,多变。
形态的情感即是人对形态产生不同心理反应。这个反应是由客观到主观,主观回到客观的过程,是艺术创造上的“情与物”的辩证法。有时是客观起主导作用,有时则是以主观为制约的。当人们看到盛开的鲜花,会感到满心的愉快与喜悦;但当心绪不佳,悲愁苦闷时,则无心欣赏,无动于衷,甚至会引起感伤。这就是说,物质本身,并不存在于情感的因素,它是随着人的主观意识,心理变化面得以不同感受的。因此,人的感情与心理反应对形态的感受是一样产生重要作用的。不同形态,经过组织不同的心理效应与情态;相应的,不同的情感意念,赋予作品中,使图形有了情绪表现,有了一定的生命力。
1、线条的变化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态、情感:
松弛(没有弹性、放松的线条) 悠闲(自在与随意的线条)
犹豫不定(有一定紧张感的线条) 恐惧(颤抖、不安的心情)
烦恼(思绪杂乱无章) 平静(平和、恬静的水平线)
畅快(自由并流畅、优美的线条) 紧张(神经高度警觉)
2、形态变化表现情态、情感:严整/活跃
安定/动荡/速度
3、面积变化表现情态、情感:饱满/膨胀 渺小/退缩/注目
其大无比,显有重量感
4、主形态所处的位置变化表现情态、情感: 位于中心:集中、庄重
重心偏上:飘浮、活泼 重心在左或右:反弹
重心向下:下附、稳重5、肌理的变化表现情态、情感: 光:平滑、纯静。
毛:轻松、朴实 粗:粗犷、庄重 细:尖锐、精致
滑:畅快、随意
涩:阻力 提示:当有意识地赋予构成作品一定的情态、情感、情调时,将作品更富有表现力与韵味。因此,作点线面的情态表现练习是具有相当意义的。
题目设置:A、轻快、活泼 B、急躁、浮动 C、热情、活力 D、心神不定 E、漫不经心 F、平静、安详
以上可以作为参考,谢谢!
① 圆形。给人的第一感觉大多是充实、圆满、美好的。构成圆形最基本的要素是曲线,曲线具有方向性,相比与直线来说不同的方向性就会有变化多样的情感特征,带给我们一种圆满无缺、美好未来的满足感。椭圆形蕴含着柔和、流动、舒适、优雅等情感性。
②方形。方形应用表现可分为多种,有的以方形作为基础要素,进行叠加、旋转等构成,方形给人的感觉是刚硬、棱角分明,具有稳固、安全、平等、诚信的情感性。
③三角形。 三角形给人一种稳定的感受,而倒三角则给人一种紧张感和摇摆不定,三角形不同于方和圆,让人有警醒或指示的感受,拥有无限的能量。箭头中的三角形就有明确的指引性,让人的视线下意识的寻找所指示方向的信息。
关于平面设计中几何元素传递哪些情感,环球青藤小编今天就和您暂时分享到这里了。如果您对网站设计、页面排版、图像处理方面比较感兴趣,希望分享的这篇文章可以给您的学习或工作提供帮助。如若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平面设计的素材及技巧等内容,可以点击本站的其他文章进行学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