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是一条自我探索的路。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我们年轻的时候,都会想我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就是我们的自我探索。就像你所说的自己的这些特点,其实就表明自己是怎么样的。你说“不知怎么感知别人的情绪”, “不喜欢过于亲蜜的接触”,那么,每当你难受,不愉快时,得到过别人的关怀和理解吗?
如果我们小时候,当我们有脆弱情绪,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情感比较淡漠、没有温柔地回应我们,我们没有得到过理解和关爱,我们可能就慢慢把自己的感受压抑起来,渐渐地我们可能也不太会感知别人的情绪,很难与人交心。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经验。
二、认识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情感隔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情感隔离表现为觉察不到他人的情感。也被称之为缺乏共情能力。
把自己封闭起来。我们可能觉得太过亲密是不安全的,会让自己焦虑,所以为了有效缓解焦虑情绪,获得一种“置身事外”的解脱感。就不去感知别人的情绪,以一个局外人,旁观者的样子,让自己免受因为亲密而带来的伤害。
但隔离时间过长,容易变麻木。也不容易感知别人。所以,一般而言,既不能没有隔离,也不能完全隔离。
三、如果想改变,可以大胆尝试。
隔离虽然让我们与每个人保持着恰当的距离,感觉很安全。同时,我们可能也隔离了美好的情感,抑制和剥夺了自己感受快乐和爱的能力。如果想改变,不妨试试以下的方法。梳理自己的过往经历。想想自己是否得到过别人的反馈,是否曾被理解,自己的感受如何?
就像自己在高兴时,如果有人与你一同高兴,这时,高兴会加倍。当自己难过时,如果被别人安慰,理解,这时,难过好像也不再那么难过了。可以尝试一点点打开自己的心,去感受。比如,你说自己会难受,不愉快,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多长时间之后,自己就不再那样难受了。可以设想一下别人如果遇到和你类似的事情,会不会也难受?
这样一点点练习,我们就能慢慢恢复我们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我们其实一直都有,就像几个月大的孩子,都能觉察到父母的情绪。我们只是把这部分感知能力压抑下来了。
四、慢慢感知自己,然后去与他人交往。
如果自己一个人还是觉得很难共情他人,不想继续这样,可以找心理咨询师陪你,咨询师能够为你提供示范的作用。
情感隔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觉察不到自己的情感 二是觉察不到他人的情感。后者也可以被称之为缺乏共情能力。
有些人在面对自己的亲人逝去的时候 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 表现出多大得悲伤 就像正常人一样 吃饭睡觉做事 没有像其他家属一样 哭的死去活来。这就是使用了情感隔离 有些人能够笑着说自己悲痛的经历 脸部表情与事实产生得效应完全不一样 这种也是隔离的表现。
正视它吧 我们要去看见和允许自己的这些心身反应 关注自己的内心 认识 理解和接纳自己 学会表达 尝试在生活中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情感隔离是一种与儿时家庭经历有关的心理障碍,但并不一定只会在原生家庭里出现。如果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各种负面影响或遭受了心理创伤,也有可能出现情感隔离的症状。例如,有些人可能因为自闭、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而出现情感隔离症状,同样会出现情感隔离的征兆。因此,情感隔离并不局限于家庭环境,也可能与自身心理状态有关,包括不良的情感体验、人际关系等。如果出现情感隔离症状,建议及时寻求专业机构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