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经过我同意下,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而在我不情愿的时候我又要离开这个世界。 这一切究竟是谁替我安排

在未经过我同意下,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而在我不情愿的时候我又要离开这个世界。 这一切究竟是谁替我安排,第1张

一个人孤单的来到这个世界,死后也是孤单的一个走了,那些朋友、爱人、父母、都是我们一路上陪伴着的人,他们让我们自己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有点什么留恋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无非就是克服来到这个世界时后的孤单感。

当一个人找不到生命的意义,经常感到空虚、无聊、绝望时,难免会产生厌世的情绪,极端时会选择自杀。一个20来岁的青年人,因为找不到生命的意义而自杀。在自杀前,他进行了数年的深思熟虑,试图通过思辨去论证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反复思考的结果是生命没有意义,最终他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命有没有意义”?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心理学问题。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说,当一个人内在“有一个整合的自体,以及与整合的他人(内部客体)的联系,使得一个人不管时间和环境的变迁始终存在着的一种连续感。这种连续感使个体感受到归属于人类关系网的感觉,并确保体验到生命的意义”(Otto·Kernberg)。所以,生命的意义来源于与他人的联结感。当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强烈的创伤),“内化的自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结受到了威胁,使得自体产生了一种被内部客体抛弃的感觉,或者自体与客体均在丧失的感觉,那么个体便会体验到强烈的痛苦,其中,空虚感,无意义感,无聊,以及对孤独的体验与应对能力的消失,是主要的内容”。

简单地说,当个体与他人存在着稳定的情感联系,那么他会产生一种整体感、连续感、意义感;反之,当这种情感联系被中断了,或受到威胁了,整体感、连续感消失了(自我认同的混乱),意义感受到了威胁(联结感丧失),此时,个体会感受到强烈的痛苦,其中空虚(emptiness)是占优势的体验。

前述那个青年,成长在一个不稳定的家庭里,父母因为经商经常早出晚归,他被不同的保姆抚养。而且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便离了婚,之后他寄住在不同的亲戚家。我们可以发现,在成长过程中,他跟别人的情感联结总是被打断,因此他内在可能缺少稳定而持久的自体与客体的联结。他努力寻找生命的意义,试图通过理智化的思考去找到生命的意义,这是他在试图与内部客体建立一种情感联结,只可惜这种单方面的探索没有成功。

空虚的感觉是非常痛苦的,为了逃避这种痛苦,有些人会进行各种各样的狂热活动,疯狂的社交活动,磕药或酗酒,或者通过性、攻击、食物和强迫性的活动来减缓内在的空虚体验。有些人已经被这种空虚感所吞没了,过上了一种行尸走肉般的生活,情感被抑制和模糊化了,现实感减弱了,整天无精打采地游荡着。

在生活中,有四类人经常会有空虚的体验。一种是精神病人格者,他们内在的自体与客体是碎裂的,因此他们无法与他人形成爱的、恨的、温柔的、渴望的、哀伤的关系,无法体验到这些情感。对于这些人来说,与他人形成情感联系是可怕的,以至于他们采取原始的防御机制(分裂、解离)来让关系断裂,让周围人摸不着头脑。与这些人工作时,治疗师会感觉到自己在面对一个没有生气的、空洞的、非人的存在,无法体验到正常交往时常有的情感联结。

另一种是自恋型人格者,他们内在有整合的自体与客体,只是因为病理性的夸大自体需要,使自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结被暂时中断了。这些人把爱投注于自身,而很少投注于他人,因此难以与他人形成情感联结。他们只对于被人赞赏和崇拜感兴趣,渴望不断地夸大自己,并持续地贬低内在的或外在的客体。当他们得到这种夸大的满足时,会产生暂短的意义感,但如果这些夸大满足消失之后,便会被空虚和无聊所控制了。Otto·Kernberg描述这些人:“他们的世界像一座监狱,只有刺激、崇拜、以及征服、胜利和源源不断的补给才能逃离这座监狱”。

第三种是边缘人格者。这些人由于自我认同的混乱,也会经常体验到空虚感,但没有像前两者那样普遍。因为他们会通过在外部制造一些敌人并与之战斗,有效的防御了内在的空虚感,而一旦敌人消失之后,也会频繁受到空虚感的左右。

还有一种是抑郁型人格或神经症性的抑郁。他们的自我认同是持久且稳定的,自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结也是稳定的,他们不像精神病人格和自恋型人格,持久地被空虚感所左右,他们只是间断地产生空虚感。当产生空虚感时,他们与别人(或内部客体)的联结中断了,会觉得别人是疏远的、隔离的和无生命的,他们对自己的感觉也同样如此。因此,对生命的意义感消失了,对未来的希望也消失了,他们觉得没有什么事值得追求,没有人值得爱,也没有人会爱他们。深入的探索会发现,这些人被一种无意识的内疚感所控制了,这种内疚感来源于他们苛刻的超我的责备(来源于指向了自身的愤怒)。在超我的打压之下,他们觉得自己是不可爱的,因此他们只能孤独地生活着,但在内心深处,他们渴望与他人的联结。

如何应对空虚感?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会发现,关键是建立与他人的情感联系。从治疗的角度来说,由于四种人格其空虚背后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所以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精神病型人格和边缘型人格来说,在移情关系下,通过治疗师的参与其中,将病人内在的部分客体、部分自体慢慢地整合在一起(通过修通原始防御的操作,通过对治疗情景下空虚感与分裂感的忍受、觉察和解释),并逐渐形成自体与客体的情感联结。对于自恋型人格来说,当他们的原始自恋被充分的理解、回应,逐渐地减缓其能量,那么被原始自恋所覆盖的自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结,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便能建立起来。对于抑郁型人格或神经症性抑郁,他们的自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结是稳定的,只是因为严厉超我的苛责而阻碍了这种联结。因此,当超我变得柔和,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平等之后,本身存在的自体与客体的联结便能重新体验到。

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个体需要他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始终是一个人需要考虑的问题。那个自杀的青年人面对空虚时只是局限于哲学的思考是不够的,这可能是对于建立关系的逃避。如果他允许别人走进内心,重建对人的信任感,当情感联结被建立起来之后,也许不致于走上绝路。当把关系建立过程中的阻碍充分的移除之后,人的天然的情感联结就会浮现出来,也便能得到一段持久而稳定的关系。此时,整体感、连续感、意义感均被持久的体验到,空虚感、无意义感、厌世的情绪自然不会再有。

参考文献:Otto, Kernberg Borderline Conditions and Pathological Narcissism Jason Aronson Inc Publishers, 2000

你并没有说是什么感情,怎么帮助你呢。但我估计,和爱情有关系。

如果爱上了不能爱的人,那么要抑制住自己现在的冲动,就要少见面,少关心,也就是不看、不问、不听可能导致你情感放纵的这些信息。然后就是告诉自己,现在你所有的情感,再过2~3年,回头看的时候,一定会云淡风轻。

有时候你越抑制,就越容易遭成情感的爆发。所以要理智客观的评价自己的情感,再确定、肯定、一定的告诉自己,我现在若是做得好,再过几个月就不会因此而苦恼了。

这是人类社会演化造成的。

从原始社会甚至人猿时代开始,女性就担负哺乳、教育小孩等职责,这导致女性更注重情感沟通、感情更细腻。因为只有柔情似水的女人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保证家族的存活率。

而男性则一直担负着打猎、战争等职责。其刚强、勇敢等品格得到发展,而日常生活情感受到抑制。

在择偶方面,也是一样。男性需要以实力战胜其他雄性来获得择偶权。所以男性把精力都花在如何获取强健身体和社会地位上。只要是强者,就不怕没有女人。这就导致男性越来越忽视女性的需求。他只要战胜其他雄性就行了。

所以女性埋怨男人不重情感生活,就像男人埋怨女人不喜欢足球和军事一样,是没必要的。

当然,注重情感交流的男人,也是有的,随着社会越来越和平、稳定,女性权利越来越高,男人也会变得越来越适应女性。

现代社会的男性,压力是很大的,他们需要适应高智商的经济社会,以取得社会地位,同时还要兼顾性格和体魄方面的自强,以保证日常生活所需的竞争需要,同时还要努力让自己有更高的情感沟通能力和更好看的外表。

而女性相对来说压力较小,只需要把外表打理好,就能吸引大量的异性。

抑制感情还是控制感情,要控制感情。不要抑制感情会更难过顺其自然自然而然有多忙就多忙不停下来,抑制感情还是控制感情,要控制感情试着从情境中剥离出来,做一旁观者,遇到事情时要保持冷静,不要有消极自贬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不被情感控制的习惯要控制感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39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