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了将近两千年的中国佛教,是拥有内容丰富绚丽多采的文化遗产。论它的典籍文化,论它的成绩经验,论它的国际影响,无论作为宗教或学术来看待,中国佛教在全人类的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中都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改造了无数的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灵魂,摒弃了无量的恶念陋习,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传承了中国古朴纯善的优良文化,净化了人们的心灵也净化了社会氛围与自然环境。
1949年以后,中国佛教从奄奄一息的状态中得到复苏和发展,宝镜重光,法炬复燃,像设严饰,气象万千。尤其是1979年以来,一切恢复整顿工作顺利进行,在近二十年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绩。抚今思昔,我深为中国佛教庆,深为中国佛教徒庆。我深信,作为灿烂的民族古典文化的绚丽花朵,作为悠久的东方精神文明的巍峨丰碑,中国佛教必将随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并在这一伟大事业中,为庄严国土,为利乐有情,为世界人类的和平、进步和幸福作出应有的贡献。瞻望未来,前程似锦,春回大地,万卉争妍,佛教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人类发展到今天的文明时代,全在于人为万物之灵,凭聪明才智的发挥,创造了文化。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里,科学、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都是人类智慧与实践结合的硕果。
本组特别提出的是道德,是因为道德乃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
依一般定义讲:道德本是依靠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信仰、舆论来调节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孟子曾说:“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所谓规范,就是说个人的行为必须循规蹈矩,有礼有节;推之于人与人、集体与集体之间,应该互相尊重,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利益,这样,大众安宁,生活不受到破坏。这是道德行为的基本效益。
目前,世界已进入原子能时代。科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明显可观的物质繁荣,但核武器的实验,唯武论者的军备竞争,给人类安宁带来极大威胁,使人心动荡不安。两次世界大战以后,有识者均主张以理性、道德控制科学,使之为人类造福。世界各地的和平组织,其中最显著的各种宗教和平组织,特别强调这一点。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于1989年1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的世界宗教和平会议第五届大会上指出:“佛教所强调的慈悲、平等的精神,对于提高人类道德的情操,促进人类和平友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呼吁和平,力争和平,反对战争,这是具有善良品德的宗教徒的共同心声。
越来越多的有识者体察到宗教对社会的效益,尤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这是因为:一、宗教信仰提倡抑制私欲和贪心,可以淡化某些人一味追求钱财而忽视道德的倾向。二、宗教的自督、自责、自尊的戒律,提倡仁慈、悲悯,有助于社会的稳定,降低社会的犯罪率;三、宗教主张物我一体,普敬飞潜动植物,可以创造和谐优美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四、宗教的利他主义无我精神,可以使人们崇尚理性,从善去恶,提高道德修养,有助于社会融洽祥和。
设若人们失掉理性,道德沦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秩序容易紊乱,生产发展会受到妨碍,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对整个世界来说,恃强凌弱,霸权代表真理,战乱频仍,就不会实现和平。人类只有倒退到野蛮时代。因此,人类的进步繁荣需要道德。
佛教在中国历史文化当中源远流长其精髓渗入我国传统堪称我国历史性的一大伟大产物在佛教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中其表现更是引人惊叹
存在了将近两千年的中国佛教,是拥有内容丰富绚丽多采的文化遗产的。论它的典籍文化,论它的成绩经验,论它的国际影响,无论作为宗教或学术来看待,中国佛教在全人类的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中都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过去长期的衰落,中国佛教也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局限。如何克服历史所给予的污染和困难,积极发扬自己的优良传统,主要在于当前中国佛教徒本身的努力。如培养传灯人才,管好重点寺庙,开展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等等都是要立即抓好的大事。1949年以后,中国佛教从奄奄一息的状态中得到复苏和发展,宝镜重光,法炬复燃,像设严饰,气象万千。尤其是1979年以来,一切恢复整顿工作顺利进行,在近二十年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绩。抚今思昔,我深为中国佛教庆,深为中国佛教徒庆。我深信,作为灿烂的民族古典文化的绚丽花朵,作为悠久的东方精神文明的巍峨丰碑,中国佛教必将随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并在这一伟大事业中,为庄严国土,为利乐有情,为世界人类的和平、进步和幸福作出应有的贡献。瞻望未来,前程似锦,春回大地,万卉争妍,佛教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佛教徒从事公益事业的面是很广泛的,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有的僧人行医施药,有的造桥修路,有的掘义井、设义学,有的植树造林,这在古人记载中是屡见不鲜的。特别是植树造林,成就卓越。试看我国各地,凡有佛教塔寺之处,无不翠枝如黛,碧草如茵,环境清幽,景色宜人。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我国许多旅游胜地,其风景自然之美与寺僧的精巧建筑和植树造林显然是分不开的。
这些事实说明佛教在中国不仅其本身发扬光大开出灿烂的花朵,而且延伸到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结出丰硕的果实。我们佛教徒应该为我们的先辈的卓越成就和贡献感到光荣和自豪,他们不仅在佛教事业上,而且在人类文化事业上,人类友好事业上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们不仅翻译了几千卷的经论和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著作,为中国和印度及其他民族留下了宝贵的共同遗产,而且热心地相互传播了各自民族的劳动和智慧的花果,从而丰富了各自民族的文化宝藏。特别是在亚洲各国的友好合作日益恢复发展的今天,我们佛教先辈们辛勤努力所做出的许多历史业绩,不但重新显发了它的光辉,并且继续起着新的积极作用。
佛教正式传来中国是汉朝,非正式还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陆续续传过来,但不是正式的,正式是国家派了使节到西域去迎请,礼请过来,这是正式的,正式来是在后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到中国来之后,因为是中国皇帝迎请他过来的,所以是以国宾的礼节来对待他,来了之后,与我们朝野人士谈的很投机,我们非常欢迎他,希望他能常住中国。最初来的二位法师,是竺法兰和摩腾,他们二位把佛教,佛像,经典第一次正式带到中国来,为中国朝野所接受,来到中国之后,是国家招待他们,就好像现在的外交部礼宾司来接待,那时候的政治制度与现在不相同,现在的外交部都在行政院之下,从前的外交部不归宰相管理,外交直接归皇帝管辖,那时的外交部也不叫这个名称,而叫做鸿胪寺。所以诸位要明了佛教中的寺是怎么来的?寺是汉朝的时候政府办事的机关,它并不是庙,而是帝王所辖的一级单位,直接属于皇帝督导的,皇帝下面有九个寺,寺的长官叫做卿,我们称做公卿,鸿胪寺卿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所以由鸿胪寺来接待,以后由于想把他们常留在中国,这样一来,鸿胪寺不能长远招待他们,因此皇帝下面再增加一个单位,也就是从九个寺增加到十个寺,这个寺就是佛寺,佛寺是从这里开始的,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称是白马寺,当时首都在洛阳,故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第一个寺,要知道这个寺的来源?它是皇帝下面办事的机关,它所办的事?第一点我们要认识清楚佛教它实在是教育,它不是宗教,这一点一定要明了,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跟我们中国的儒家一样,是孔老夫子的教育,过去中国人对于教育非常重视,自古以来我们即晓得教育的重要,礼记学记篇所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家政治要能上轨道,人民要能过真正安和乐利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教育。中国近百年来,遭受这么大的灾难,原因就是教育失败,教育政策错误了,所以才有这么大的苦难。中国过去帝王对教育非常重视,教育部在一切政治设施中列于第一,名为礼部,宰相下面六个部是以礼部为第一,把教育摆在第一,佛教也是教育,是外来的教育,但是它的教育的思想基础,跟我们中国教育的理想完全相应,中国儒家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是孝亲尊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样一来,东西方的圣人就不谋而合,如中国人所谓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当时的礼部负责一般的教育,替国家选拔人才。皇帝下面就增加了一个佛教教育部,白马寺实在讲就是佛教的教育部,是归皇帝管的,而不是宰相管辖的,因此中国有了二个教育部,而佛教的教育以后比儒家教育更是普及,这是由于皇帝提倡,上行下效,没有多久,佛教教育就传遍了整个国家,对于我们的生活文化思想起了融合作用,与我们中国儒道思想融成为一体,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基础。实在讲,佛教到中国的发展,是远远超过了印度,历代修学成就之人非常之多,比印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所以佛教教育从汉朝起一直到清朝,国家社会以及全国老百姓都非常喜爱与认真的学习,带给中国几千年来的长治久安,是个很大的稳定力量,这是我们应当要认识与不可忽视的。当时的佛寺是佛陀教育的机关;唐朝以前佛寺的主要工作都是从事经典的翻译、经典的讲解、以及指导大众修行。
海南三亚南山佛教文化园是一座展示中国佛教传统文化富有深刻哲理寓意所以本组把问卷调查的重心放在南山寺随机性的对一些游客进行了抽样调查
在70份的调查问卷中喜的是游客们都给予了极高的配合使得调查问卷一张不差的回到我们手中通过数据得知,有75%的人对佛有着较高的热情有20%的人热情不高,只是到此游玩还有5%的人来到南山寺,纯属对此的好奇可是75%的游客里有30%的人是佛教圣地的常客但是真正深入了解佛学的却只有15%的人!!
我们再把方向转到云南大理的崇圣三塔本组组员对14名游客进行了口头调查14人中却有9人对佛教有着很高的认知相比之下我们做的就不比外省的人好
我们做为文化思考者和文化研究者到南山总觉得除了崇敬之心外,还有一点点遗憾
宗教圣地它需要有一种精神的启悟,有一种心灵的洗涤。南山佛事很多,香烛很多,但是谈佛教和人生的讲堂还是少了一点。
而同时我们还在网上以发起投票的形式针对对佛学的态度有360人参与了投票有114人认为佛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应该去学习并把它发扬光大有169人保持中立认为佛学可有可无还有77人觉得应把学习事业放在首位不需要去理会还有83人在投票的同时还发表了对佛学各种不同的意见和见解!!
几千年来佛教已经渐渐融入我们!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去借鉴去学习的有很多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的去信仰崇拜而是通过佛教去看人生!学佛全在心地上用功夫,不一定要朝山进香,布施财物,只要存心善良就是在路上拾去一块西瓜皮,免得人滑跌,在车上为妇孺老弱让个座位,上船下车扶一把,听到福利事业,慈善团体在募化代作个宣传。这些都是学佛的慈悲精神,并不是只有花费钱财才是学佛。
要象净慧法师说的:“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经过几个多月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佛学知识与刚刚踏入佛学的门槛相比有了不少收获
佛学知识是丰富多样的这次研究性学习让我们在对佛教认知淡薄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了佛学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知识视野使我们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佛学的博大知识将我们带到一个奇妙的佛学世界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佛学的无穷魅力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既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也包括亲身实践体验能力的养成在这里研究性学习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我们完全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拓展视野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去学习运用享受这样我们的知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体现者佛学的至善纯美!
1人多时,管住嘴。话多错多是非多,自找麻烦;人少时,管住心,妄念妄想痛苦多,自找烦恼;群处守嘴,独处守心。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2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会把太多心思花在取悦和亲附别人上面。所谓的圈子资源,都只是衍生品。学会做一只菜鸟,是为了有一天能成为凤凰,只有自己修炼好了,才会有别人来亲附。
3想不开时不如不想,想多了头疼,想通了心疼。不对机的时候,多说无益,沉默就是最好的解释。决定快乐的是心境,不是遭遇。
4世人贪婪,总想寻找两全,但这世间难有什么两全之策。人生百年,不过是教人如何取舍。
5人生就八个字,喜怒哀乐忧愁烦恼,八个字里头喜和乐只占两个,看透就好了。
6你羡慕我,一身潇洒,无牵无挂,也同样有人羡慕你,有家,有他,有人等你回家。我们常常喜欢望着别人世界里的风景发呆,却最容易忽略自己当下的幸福。我们都是近视眼,忽略了离我们最真的情感,我们都是远视眼,模糊了离我们最近的幸福。
7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8原来我们都变了,变得不轻易笑了。不再为自由活着,却被生活捆绑着。拥有太多,却不够深刻。
9生活有两大误区:一是生活给人看,二是看别人生活。其实只要自己觉得幸福就行,用不着向别人证明什么。千万不要光顾着看别人,而走错了自己脚下的路。
10我们执着于幸福,执着于拥有,却不知幸福就在身边,放下就意味着拥有。
11路一步一步走着,留下的脚印自己最清楚;你走得累不累,脚知道;你撑得难不难,肩知道;你过得好不好,心知道。
12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欲望和知足是天平的两端,欲望多了,幸福和快乐就会自动减少。适当给欲望减减肥,才能让幸福的天平平衡一些。
13人与人之间,距离是一种学问。落魄时,尽量靠近点,以便互相取暖;得志时,别靠太近,以免彼此受伤。
14这个世界,对着你笑的人太多太多。真心对你包容你一切的,太少。太多的时间里,我们都是一个人,要记得,最终能治愈自己的还是自己。
15钱的背后是“事”,把事做到极致,事成则钱自来!事的背后是“人”,把人做好了,结果一定会更好!人的背后是“命”,把生命维护好了,好运随之而来!命的背后是“道”,只要你心怀善念,正道就在眼前!
16福报是修来的,不是求来的;烦恼是自找的,不是别人给你的。
17人生在世,做事要坚持这三原则: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18人生,活得再漂亮,也会有不如意的时候,生活,过得再潇洒,也会有不满的时候,人生不会一蹴而就,在每个过程中,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生活,在喜怒哀乐间走走停停,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每段路都是在弯弯曲曲中成长。
19生活一定是有弹性的,有低谷就会有高峰,越是心态平和,越容易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顺利。
20谁说时间一定会给答案,时间只教会一个人伪装,把最重要的事情变得一般重要,把一般重要的事情变得不那么重要。
21每一个在你生命里出现的人,都有原因,都有使命。喜欢你的人给了你温暖和勇气;你喜欢的人让你学会了爱和自持;你不喜欢的人教会了你宽容和尊重;不喜欢你的人让你知道了自省和成长。没有人是无缘无故出现在你生命里的,每一个人的出现都是缘分,都有原因,都值得感恩。
赖特的《为什么佛学是真的》,笔记。
佛教和其它宗教相比,最大的好处是它允许思辨。赖特这里研究的是把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东方佛教里玄学的东西去掉,以冥想修行为主的在西方比较流行的佛教,更好的词是佛学。它允许你辨析和论证,也允许你用现代知识去检验它。
这时你会发现,现代心理学的很多研究结果和佛学的观点是一致的。
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基因决定了苦的体验是一种必然。
首先,我们的基因决定了我们永远不会满足,快乐必然是短暂的。
人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基因的唯一目的就是不断的复制下去,为此它会控制人类,让我们的行为对它的复制最有利,包括:
其次,我们的情绪不能反映真实世界。
草原时代、早期小规模的熟人世界里,我们的各种各样的情绪都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生存,比如恐惧、愤怒、焦虑、悔恨,但是这些到了文明时代,其负面作用远大于正面意义,于是逐渐成了我们的心理问题。这也是一种苦。
所以佛学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学为什么会流行开,除了解决了人对死的恐惧以外,最大的价值就是帮助人们解决苦的问题。
贪、嗔、痴,就是苦的原因。
佛学认为人的身体、感情、感知、想法行为、甚至意识,都不属于真正的自我。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证实了,我们的大脑中并非只有一个自我,而且我们经常会自己欺骗自己。
有部分脑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的大脑至少有7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都会试图控制我们。比如你考虑吸烟时,就会有支持你吸烟和反对你吸烟两个模块在竞争,最后会有一个模块胜出。这样我们就很难说我们有一个统一的自我,因为不同的模块的感情和思想都是不同的。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也无法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不同的模块会不断的跳出来对你进行骚扰。
佛学是强调修行的,仅仅靠认知无法领会佛学的真谛。好比,你永远无法让一个色盲真正体会什么是红色,只有他的色盲症好了,看到了红色,才算真正的体会。
冥想通过专注呼吸,或者某一件具体的事情,而达到不被人脑模块轮流影响和控制的境界,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自我。赖特举了一个例子,好比你在火车站,各种模块就是一辆一辆火车,它们都会尝试把你拉上火车,于是你就在不同的火车之间跳来跳去。 通过冥想,你可以做到站在原地不动,静静的看各列火车开来开去,而就是不上车。
色就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情感。我们看待任何事物,其实都是先天的带有情感的,比如,听到尖叫会联想到危险,看到阳光会感到温暖。这种情感在草原时代,有利于我们快速的做出各种判断,更好的存活下来。
但是由于这个情感是主观的,那就有可能出错,而且不同的人的情感也是不一致的,这就会给文明时代的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麻烦。举个例子,有一个人对你做了一件坏事,你就会给他贴一个标签,坏人,而且你的实际行动会和他对立。 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其实是没有固定性格的,在不同的场景下,会有不同的表现。给他贴一个简单的标签,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应。
佛学要求大家认识到,我们对世界的主观看法是不真实的,真实的世界是不带感情色彩的,是需要去除这些色,达到空的境界。 所谓的色即是空,就是说我们赋予万事万物的主观情感、看法、内涵,其实都不真实。
佛学认为,我们光认知到这点没用,需要通过修行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赖特问过一些修行到了很高境界的人的体验,他们感觉看待世界的确“颜色”变淡了,桌子还是桌子,人还是人,但是赋予它们的各种内涵或者情感变得没那么突出了。
前面说的无我,指的是我们没有一个统一的自我,所谓的自我是不存在的。而佛学里的自我,还有一个外部的概念,就是通过修练可以达到个人和外界合二为一的境界。
贪、嗔、痴里,最根本的就是贪,而贪的就是你想要把外部的东西占为己有,拿到我这里。如果你修练到了无我的境界,那你和外界就没有边界了,也就不存在贪了。
修行的最高目标是涅磐,是一种超级的宁静、幸福、自由,以及对万事万物的清楚的认知和理解。而且涅磐可以摆脱因缘,也就是因果关系的控制,进入绝对的无条件和自由。
这是一个终极目标,是一个过程,当今世上,还不太有人敢说自己进入了涅磐状态。
释迦牟尼生活在2600年前,那时相比草原时代,人类已经非常文明了。佛陀年轻时是个不折不扣的王子,有妻有子,荣华富贵,但他不觉得幸福,于是出家修行。他尝试了当时印度流行的各种宗教,都不满意,最后在菩提树下苦行,终于悟道,创立了佛教。
那么,佛陀究竟悟出了什么呢?
本书就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试图做出解释。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我们之所以要带着感情色彩去看万事万物,之所以有贪和嗔,是自然选择给我们大脑的设定。凡是看上去对传播自身基因有利的,我们就认为它是好的,就贪,反过来就是坏的,就嗔。你可以把佛法当成一个超越自然选择的方法。
为什么要超越自然选择呢?因为自然选择的设定具有天生的不合理性。
赖特说,自然选择给每个人的基本假设就是,你是特殊的,你比别人重要。我们总是从自我的视角出发,去判断好坏。但是这个基本假设不可能是正确的,因为全世界有这么多生物,不可能每个生物都比别的生物重要,不可能每个人都特殊。
那我们能不能换个视角。如果你能跳出自己, 用上帝视角或者说宇宙视角去看世界, 那么 “无我”和“空” 这两个概念就很自然了 —— 它们等于就是说,你并不比其他事物特殊。
一块腐败发臭的肉,从人的视角来看,它里面有细菌、对健康有害,显然是个坏东西。但是从细菌的视角来看,腐肉恰恰是它们繁殖的温床。这就是“色即是空”。认识到这一点,这块肉就是一块肉,并不存在好与不好。
也许这就是佛学的意义所在:把我们从自然选择给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从一个更高的水平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
两千六百年前,佛陀体察到了自然选择给人的思想的限制。他没有任何现代科学工具,但是他发现了问题所在,找到了解决方法,还发展出一套知行合一的佛学体系。佛陀走得非常非常远,以至于后世的人已经难以理解他。
两千六百年后,现代科学让我们再一次发现同样的问题,使得我们可以学习佛陀的方法,印证佛陀的思想。
佛陀的时代,大部分人都是文盲,而且语言本身的发达程度也没法和现在比,佛陀为了传教,就要使用大量的口语化的描述以及各种比喻,以让普通老百姓也能理解。而在佛教传播到全世界各地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翻译和二度甚至数度解读的问题。原始的佛经是用梵语写的,现在纯正的梵语已经失传。所以,我们现在所有的解读都无法还原佛陀的本意。
正因为如此,这也给了现代科学进行尝试的机会和空间。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佛学的意思,可以说是, 通过认知革命和刻苦修行,从而做到不从自我的角度来看世界 。
参考文章:万维刚,精英日课。
在佛教中,有一些诸如十难、五毒、六欲、七情、八苦、九难、十劫等名词,它们是佛教中比较著名的概念之一,每个概念都有其独特的含义。
十难:指佛陀在成道之前和成道之后所经历的十种艰难险阻,如生、老、病、死等。十难是指人生的苦难,也是人们追求解脱的原动力。
五毒:指贪、嗔、痴、慢、疑五种执著或烦恼,是造成众生轮回的根源之一。
六欲:指眼欲、耳欲、鼻欲、舌欲、身欲、意欲六种欲望,也是导致众生轮回的因素之一。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是人类情感生活的基本体现。
八苦:指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八种苦难,是佛教中对人生痛苦的全面描述。
九难:指人类难以避免的九种困难和苦难,如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得意、五蕴盛满。
十劫:指人类修行之路上必须经历的十个阶段,从初发心到证得佛果,分别称为十劫。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概念在不同的佛教派别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可能有些微的差异。
佛友您好,推荐您阅读《婚姻情感开示集锦一》,网上可以搜到电子书,感恩!
《珍惜姻缘随顺因缘——婚姻•情感开示集锦(一)》一书将集合台长对婚姻感情类的开示,向大家详细解读恋爱婚姻感情中的种种问题,以佛法教授大家如何化解冤结、破除情执、珍惜姻缘、随顺因缘。
编者按
珍惜姻缘随顺因缘
人常说“情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深不堕轮回”,爱情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佛法中感情皆由缘而生,一切皆为因果,往世的因,今世的果。往世种下善因,今世得到善果;往世种下恶因,今世得到恶报。无论是夫妻间的恩爱、仇恨、第三者插足等等,皆源于往世的缘分和因果,简而言之,善缘恶缘皆是“债”。因为你曾经往世有恩于我,于是我此生百般回报,哪怕忍受屈辱做牛做马也要伺候你;因为你往世抛弃我离弃我,此生我对你心生怨恨,甚至抛弃你离弃你;因为你往世曾经加害于我,此生我必恩将仇报……如此等等,皆为因果所为。然而多世轮回,冤冤相报何时了。到了末法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冤结累世相加,故婚姻中充满了爱恨情仇,“小三”也成为当今社会的流行词汇,婚姻遭遇着各种各样的考验。
在轮回中,如何避免再造情缘或尽量少造情缘,已成为修行者的重要课题。在本书中,台长告诫我们用如何修行来化解婚恋上的各种问题,让我们了解了爱情的缘由——情债,教导我们用菩萨的智慧来破除情执,远离邪*,去除贪爱,转为道用。《无量寿经》中说:“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独自一人,最后离开时也是孑然一身。所以,我们更应理性地看待“感情婚姻”,把对爱情的执著扩展为亲情和佛情的大爱,让爱情中少一分“占有”和“私欲”,多一份信任、尊敬和无私奉献,这样的爱才能更持久,才能对自己和众生更加有益。
爱情像衣服虽然很多,但适合的只有一件,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佛学爱情哲理小 故事 。
佛学爱情哲理小故事1:宿世情执
妙法老和尚带着我在某大道场挂单期间,该院的尼众住持向老和尚讲述她们这儿有两个沙弥尼,相貌庄严,20出头的年纪,出家前同是某大学的 毕业 生,都有硕士学位。发心出家后,诵经拜忏、敲打念唱、四大威仪,样样出色,大部头的《楞严经》都背下来了。她们应当是尼众当中的佼佼者。然而却有一个令住持调教不过来的毛病——“同性恋”。
我把她们称作女尼甲和女尼乙吧。起初是两个人谁也离不开谁,睡觉俩人要挨着(通铺),站队要站在一起,进殿早晚课也要一前一后,禅堂打坐、斋堂用斋都要坐在一起,这么说吧,就是去洗手间,俩人都不分离,起初大家谁也不注意,时间久了,大众中便开始议论和注意上了。
因为,就是住持派其中一个去办事,另一个也一定跟着,不让去就闹情绪,这一发现问题不要紧,却影响到道场内所有尼众的清净。虽然大众嘴里不说,可心里随时都在注意着她俩,倒也没有发现她俩真的有不轨行为。在住持找她俩多次谈话、甚至批评后,女尼乙开始疏远女尼甲了。
谁知这一下倒坏了,女尼甲不能忍受乙的疏远,俩人之间出了争执,虽然不敢大声吵架,可俩人常常急得面红耳赤。吵归吵,甲仍然不许乙离开半步,就好像母亲呵护刚会走路的孩子一样。据她俩说,她们的这种情感从中学刚认识时就开始了, 可以说是“一见钟情”。
说来也怪, 从认识就再也没有分开过。到了大学开始住校,俩人是上下铺,可常常是俩人睡在一个铺上。女尼甲对住持说:“她只要不在我的视线之内, 我心里就忐忑不安,我也觉得这不正常,可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心。”
住持希望妙法老和尚能帮助解决这个难题。老和尚沉默一刻后说:“她们俩前三生是母子,母慈子孝,恩爱至深。再一生成为夫妻,关系更加亲密,如漆似胶,厮守一生。因为*心重,来生堕为一对燕子,朝夕不离。
这对燕子把窝建在了一个寺院内的大树上,所以天天都能听经闻法,今生才能同转为女身,聪明强记,又一同出家修道来了。
好好修行,今生就可以了生脱死。如果多生以来溺于情爱的心还不能放下,来生会堕地狱,再想接触佛法就难了。
老和尚应住持的请求,又特地为女尼甲乙作过一次长谈,当她们明白彼此因缘后,当即发愿要放下,去大殿求忏悔去了。
佛学爱情哲理小故事2:《梁皇忏》背后的 爱情故事
将从佛学院毕业那年,按规定必须入关房闭关。我一向胆小,怕黑又怕鬼,一想到七天的禁足,一颗心七上八下的,要做什么功课呢思量再三,我决定拜《梁皇忏》。
一来,听说《梁皇忏》忏文优美,读来心旷神怡;二来,藉着匍匐起落的礼忏,应可消除独处的恐惧。就这样,我在邻近后山的关房中,一面随着照入屋内光影的挪移,在日夜轮转之间,拜了十部《梁皇忏》。
对当时年轻气盛的我来说,《梁皇忏》写了什么,并未有深刻的印象,一心只想快快完成功课。十年后,重读《梁皇忏》,我突然发现,这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忏文,撇开梁武帝以此忏「教化」僧人的政治面不谈,里头所写的其实是真实人生的百态。
从一条大蟒蛇的忏悔开始
和《慈悲三昧水忏》一样,《梁皇忏》的缘起,也有着一个传奇的故事。这故事要从梁武帝的皇后郗氏说起。
自从郗后死后,武帝日夜郁闷不乐。一夜,蓦然惊见一条大蟒蛇盘绕梁柱,武帝惊骇极了!不料,蟒蛇幽幽地诉说:「我就是郗氏,生前嫉妒六宫嫔妃,动心发口,有如毒蛇,因心怀瞋毒,死后堕为蟒蛇。不但饱受饥饿,也无洞穴可栖,身上每一鳞甲被虫啃囓,如刀割一般。……希望皇上能做功德来救拔我。」
武帝听后,万分感慨,不一会儿,蟒蛇不知去向。次日,武帝集合高僧,问有何善法可为郗氏赎罪脱苦,宝志禅师回答必须礼佛忏悔方可,于是武帝请宝志等人编辑了忏文十卷。礼忏完毕后,室内异香扑鼻,抬头见一位容貌端丽的天人,说:「蒙皇上礼忏功德,我已脱蟒蛇之身,超生忉利天,特来拜谢。」说完不见踪影。
这忏法便以梁皇为名,称为《梁皇宝忏》,又以佛法慈悲救度,又名《慈悲道场忏法》。至今千余年来,世人欲报亲恩,荐拔祖先及冤亲债主,或为在生者消灾祈福、除病延年等,多虔敬礼拜此忏,感应故事流传不断。
《梁皇忏》写出真实人生的百态
那么,《梁皇忏》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为何能「忏文举处罪花飞」,超度堕落为蟒蛇的皇后升天呢
在佛教中,礼忏是一种透过忏文反省自己种种错误的言行,进而发愿改过迁善的修行法门。因此,翻开《梁皇忏》,你会发现里面有各种形形色色的「恶人」与「恶行」,也有造作恶行之后所受的种种果报。忏文所描述的种种情节,简直就是一部《台湾霹雳火》!
例如,「或为田业,或为舍宅,或为钱财,更相杀害」;或「陡秤欺狂、倾陵下劣,或偷盗他财,以自供给,无有诚信」;或「小不适意,便大恚怒,取诸众生,种种恼害」。还有惟恐「我不胜人,人能胜我」,于是以「华门望族」、「多闻识达」、「篇章计艺」等凌人傲物。其中两句令人拍案:「言己者,则靡德不归;说他者,则何恶不往。」
仔细地想想,这不就是现实人生的写照吗即使没作奸犯科,大部分的人总喜欢赞扬自己,诋毁他人,甚至损人以利己。这都是由于牢不可破的「我执」使然,因而从身体、语言、意念之中,造作种种贪婪、瞋恚、愚痴等行为,使得人际间怨怼无量,苦恼无边。
在种种人际苦迫中,《梁皇忏》特别点出「怨从亲来」。许多怨怼其实是亲近的人造成的,如果是两个不相干的人,何来怨怼「得起怨恨,皆由亲近,以三毒根,自相触恼,以触恼故,多起恨心。」对照许多当今社会亲友间相互伤害的案例,这段忏文更发人深省。
与其说《梁皇忏》是谈论「罪与罚」,倒不如说它像面明镜,让我们照见真实人生百态。只有看清楚生命的有限与困境,才能走出黑暗,迎向光明。因此,《梁皇忏》便引导礼忏者由皈依三宝开始,深信因果,惭愧忏悔,发菩提心,出离地狱苦,解冤释结,并生自庆心,知恩报恩,警念无常。最后发回向心,以求解脱、离苦得乐。
忏悔是一种转化心灵的方式
「善恶二途,皎然可见。罪福果报,谛了无疑。唯应努力,勤行忏悔。」《梁皇忏》强调,只有忏悔才能除灭一切怨怼。因为要改变命运,还是得从「心」转变起,忏法是帮助我们看见并转化自心的一种法门。
或许有人认为:「自己没做错事,何须忏悔忏悔不是大奸大恶之徒的事吗」但人常常是善忘且昏昧的,在不自觉中产生不善的念头或行为,伤害众生而不自知;人常常也是无法自主的,在情绪或偏见的牵引下,很容易做出悔不当初的事来。若我们能时时发忏悔心,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心也就能醒觉而柔软,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不是道德救赎,而是心灵的净化与提升──慈悲一切,怨亲平等。
夏夜里,阅读《梁皇忏》的我,彷佛上了人生宝贵的一堂
佛学爱情哲理小故事3: 记得前世的德尼蚌牡姑娘
从前山沟里住着一个美丽的姑娘;她对男人从来不说一句话。王子、财主儿子和小乞丐三人在一起打赌,看谁有本领能取得她的欢心,让她开口讲话。王子和财主的儿子先去,尽管他们衣着华丽,携带着各式各样的珍宝,还在姑娘面前 唱歌 跳舞,姑娘还是不开口。
后来小乞丐向一个老阿妈打听她的身世,老阿妈告诉他,姑娘不想讲话是由于她还记得自己前几世的悲惨经历。她最早转生成为老虎,丈夫和两只虎崽被猎人打死了;她愤怒地扑向猎人,也被打死。
随后转生成鹧鸪鸟,牧童放火烧鸟窝,把小鹧鸪和她烧死了,丈夫把翅膀浸在水里再飞回来灭火,也被烧死。第三世他投生成百灵鸟,在财主家的地里做窝下蛋,孩子刚出壳,丈夫出外觅食,财主给地里灌水,她和孩子们又被淹死在水里。
她想起这些事无限哀痛,所以不愿意同男人讲话。小乞丐来到姑娘面前,姑娘还是睬也不睬地把门关上。
他便用姑娘前世丈夫的口吻哭诉起过去的苦难经历来,姑娘的心被打动了,“一世一世的事回想起来太伤心了,你每一世的妻子都是我,冤家呀,请到屋里来吧!”
他俩成亲以后双双来到王宫,按照当初三人打赌时的承诺,王子给了小乞丐半壁江山,财主的儿子给了他许多财宝。后来姑娘还当上了当地的国王。那儿从此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1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人生的痛苦和快乐,一半来自生命里的境遇,一半来自自己的心态。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凡事有得必有失,就看你如何看待。人可以没有名利没有金钱,但必须拥有一份美好的心境。看淡了,是是非非也就无所谓;放下了,成败得失也就那么回事。
2一样东西,如果你太想要,就会把它看得很大,甚至大到成了整个世界,占据了你的全部心思。我的劝告是,最后无论你是否如愿以偿,都要及时从中跳出来,如实地看清它在整个世界中的真实位置,亦即它在无限时空中的微不足道。这样,你得到了不会忘乎所以,没有得到也不会痛不欲生。
3欲望越小人生越幸福。即使我们拥有整个世界,我们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能睡一张床。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实在数不过来,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东西。其实欲望太多,反而会成为累赘。还有什么比拥有淡泊的心胸,更能让自己充实满足的呢?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
4人生有四苦:一是看不透。看人际中的纠结争斗后的隐伤,看不透喧嚣中的平淡繁华后的宁静。二是舍不得。舍不得曾经的精彩不逮的岁月,舍不得居高时的虚荣得意处的掌声。三是输不起。输不起一段情感之失,输不起一截人生之败。四是放不下。放不下已经走远的人与事,放不下早已尘封的是与非。
5人生的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每段路有每段路的风景,每段路有每段路的担当。一路上会有风和日丽,也会有雨雪风霜;会有艰难险阻,也会有一马平川。别人想什么,我们控制不了;别人做什么,我们也强求不了。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按自己的原则好好生活。
6人生,有多少计较,就有多少痛苦;有多少宽容,就有多少欢乐。痛苦与欢乐都是心灵的折射,就像镜子里面有什么,决定于镜子面前的事物。心里放不下,自然成了负担,负担越多,人生越不快乐。计较的心如同口袋,宽容的心犹如漏斗。复杂的心爱计较,简单的心易快乐。
7俗话说吃亏是福。肯吃亏的人,总有厚报时候,即有所付出就会有所收获;爱占便宜的人,只是赢了眼前微利,却失了大贵。再好的东西,你不可能永远拥有,不必计教一时得失,莫不如常怀怜悯之情和慈爱之心,布施你的善良,散发你的热量,提升你的人格,收获明天的阳光。所谓因果报应,丝毫无爽。
8人生就是一场历练的修行。修的是心,磨练的是意志。不管前世的因,能否看到来世的归途,修行的缘,终是一路因果的轮回。岁月是禅,行亦禅,坐亦禅,心内是禅,心外是禅,只要有一颗修行的心,一切皆禅。禅就是静,静就是空。
9珍惜生命者,感叹人生苦短;挥霍生命者,埋怨人生苦长;认识生命者,了悟人生苦多;主宰生命者,不惧人生苦空。
10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11当你遇到一件事,如果你,喜欢它,那么享受它;不喜欢,那么避开它;避不开,那么改变它;改不了,那么接受它;接受不下,那么处理它;难以处理,那么就放下它。人最难的是“放下”,放下了,就释然了。
12聪明的人,凡事都往好处想,以欢喜的心想欢喜的事,自然成就欢喜的人生;愚痴的人,凡事都朝坏处想,愈想愈苦,终成烦恼的人生。世间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当我们以圣人之心看世间,一切人都是圣人;以盗贼之心看人,则所有人等都是盗贼。因为想法不同,就有天堂地狱之别。
13有些人不如你,就别跟他计较,过了就过了,你计较得越多,失去的亦多,最后沦落到和他一样;有些事拦不住,就不要螳臂挡车,来就来吧,如果没有阴霾风暴,泛白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不要畏惧挫折,它是一种沉淀于骨髓的钙质;不要拒绝简单,它是一种描绘人生的底色;不要害怕沉默,它是让你爆发的前夜。
14有同情心才能利人,有体谅心才能容人,有忍耐心才能做人,有慈悲心才能度人。
15把欢喜布施给人,自己更欢喜;把烦恼传染给人,自己更烦恼。
16提得起,放不下,心门狭窄窄;提不起,放不下,心中长戚戚;提得起,放得下,心胸坦荡荡。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当年六祖慧能因证悟这一句而坐地成佛!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应该不要去执着什么,不要让一些表相的东西生根不动,然后我们才可以发现自己的真心,知道自己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
这句话和我们常听到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一个意思!
“色”乃世间万相,既是万相,便是什么都没有,或有一切色,也就是“空性”!
那么什么才是我们应该“有所住”的呢?
是我们的真心,而不是我们以为的心!是世间一切爱!
如果处在亲密关系当中的人,都能可见自己真心,那么就可以到达亲密关系的最高境界!
在《亲密关系》这本书里,作者克里斯多福,提到了夫妻或情侣所必经的四个阶段,它们是月晕阶段,幻灭阶段,内省阶段,启示阶段!
一,月晕阶段
处在月晕阶段的情侣,也就是恋爱期,彼此看不清对方,看见的皆为假象,这个阶段的美好就在于它的朦胧!
这种朦胧之美也让我想起《金刚经》的一段: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梦幻、露珠、泡沫这些转瞬即逝的东西,比做这世间所有依缘而生的事物,比喻万事万物都是没有自性的,都是不会独立存在的!
月晕阶段的爱恋就像极了这些短暂而美好事物啊!
二,幻灭阶段
大部分情感幻灭于幻灭阶段,为什么呢?因为发现了对方的缺点,想要彼此改造对方,结果就是幻灭了!
电视剧《父母爱情》中的俩个人之所以可以携手一生,是因为在幻灭阶段他们在拼命改造对方的过程中发现并爱上了对方的优点,才获得平凡而不无奇的彼此!
安全度过幻灭阶段的关键就在于,放下对方的缺点,不要执着于对方带给自己的幸福感快乐感,才可以发现对方的优点!如果彼此因为对方的缺点而无法容忍接受,或发脾气,或用别的方式让对方不舒服,那么就可能真的幻灭了!
因为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获得幸福和快乐的能力!
三,内省阶段
内省阶段教会我们幸福如何获得,它取决于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对这个角色有多认真,就会有多幸福!我们对于角色的认真,在于我们要不停的转换角色!比如从公司高管转换为丈夫,从丈夫转换为父亲!而失败的亲密关系通常要么转换失败,要么会陷入三个角色,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
一个人多种角色的转换,就像极了佛学里的“空性”,我们生为万相之一,可以是石头就可以是文物,可以是绊脚石,可以是凶器可以是化石……关键在于,我们到底是什么要什么!
许多婚姻是破灭于内省阶段,通常是因为在吵架中发现问题,却不能够解决问题!
万事皆因自己而起,懂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认清自己的角色,让爱生根,才可获得自由,自由并非来自答案或结果,而是来自问题来自障碍,心无所住才可得自由真心!
在一个家庭当中,亲密关系很多,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但只有所有的亲密关系让位于婚姻关系,婚姻才能幸福长久!
所以《亲密关系》一书的侧重点在于婚姻关系和恋爱关系,亲密关系到了内省阶段,都在婚姻关系里了,书中提出了几个婚姻困境,并指出能够破除婚姻中的困境,理解另一半,才是最高级的内省!
困境一:左右为难的煎熬
**《北京爱上西雅图》中,汤唯扮演的文佳佳经历委曲求全、小三转正,全部拥有后终于明白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之后离婚,自力更生,潜能被激发,事业风生水起,成为独立女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内心的自由!
而现实中许多女人无法面对出轨和不忠,却又离不了婚,这便是婚姻困境之左右为难的煎熬,这个时候要安静下来观察自己内心,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而不要被外界的东西左右而煎熬!
困境二:对原生家庭的死忠
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就是所谓的“妈宝男”、“妈宝女”,在家庭环境中,通常把亲子关系置于夫妻关系之上的家庭或母亲强势,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心理学机制里,“妈宝男”将妈妈分裂成为“好妈妈”和“坏妈妈”,他们把好妈妈投射为真实的妈妈,把坏妈妈投射到妻子身上,所以“妈宝男”的爱情婚姻一般不那么顺利!
困境三:牺牲者心态
这种心态典型的话语是“我容易嘛”!出现这种心态的家庭里,一定有一个放纵者,或丈夫,或是被骄纵的儿子,牺牲者以牺牲者的心态做一切事或者付出一切,放纵者是心安理得的享受一切,觉得一切都是该得的!如果牺牲者觉得自己的付出是一种牺牲的话,那么婚姻关系将是一种负担。
困境四:依附者心态
典型的话“没有他(她)我活不下去”“他离不开我我离不开她”,甚至是许多父母依附孩子,为孩子找工作、买房、高价送出国、带孙子……
这种依附关系对双方都是极大的伤害。你开心就好我开不开心无所谓,你以为对方过得开心吗?被依附者对自己的满意度会极差,他会觉得非常痛苦,只是在外在的行为上他已经被依附惯了,没法改了,但是他内心当中的评价是很低的,所以这种心态没有好的结果,这样的婚姻也会崩溃!
四,启示阶段
启示阶段是爱情最美的样子!亲密关系怎样才能进入到启示阶段呢?
作者给出俩个方法,一是体会爱的流动,二是允许!
作者用自己举例,他与妻子吵架后,进入冷战状态,他想,如果我是爱她的,是什么样的?他想那样妻子会喜欢吃自己做的饭,所以他把冷战放一边,为妻子做了一顿饭,矛盾就这么化解!这便是爱的流动。
佛教当中正念修行,行住坐卧都是禅!而能够修炼灵魂最好的地方就是家,因为爱是这世间最难的修行!
在亲密关系里,重要的并不是你做了多少事,而是你做完的事产生的效果!
《爱情保卫战》里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女孩天天给男孩做各种美食,长期烟熏火燎,不仅熏成黄脸婆,还吃成臃肿身材,反被男孩嫌弃而分手,女孩觉得委屈和愤怒,我是为了你才变成这样的啊!
所以,亲密关系不是靠我们做了多少!也不是呆坐无所事事,而是听从自己的心的指导去做事,这便是允许!
允许是好好做事,在不允许的状态下,你的心会乱,总是患得患失,所以做事不纯净,如果你能放下对结果的控制欲,把得失放在一边,把当下之事安心做好,才叫尽人事!
一旦亲密关系到了允许的程度,那么无论是感情生活还是人生境界,都以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了,这也是感情最好的结局!
五,灵魂伴侣
亲密关系的至高境界是灵魂伴侣!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便是一对灵魂伴侣了,钱钟书先生曾在书中写道: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从未后悔娶她!
他们夫妇曾被下放农村还不在一处,吃过许多苦,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他们没有诉苦,而是诗情画意般打气,80岁的杨绛在面对一边照顾病重的钱钟书,一边失去了爱女之痛,坚强的撑过来,他们把彼此都揉进了各自的生命里,被许多人称颂,他们可谓是超脱了外在的虚荣,懂得了真正的爱,外界的诱惑对他们造不成干扰,彼此就是生活中最好的风景!
《亲密关系》中提到的灵魂关系的境界,正好对应了佛学中最核心的三种境界:无常、无我、放下!
无常
人世间一切都充满意外,是不可控的,只有我们从内心接受这种无常的状态,内心才会平静!
如果我们和自己爱的人一起生活,我们若能进入到无常的状态,便会珍惜每一天,因为明天和意外我们不知道哪一个先来!
无我
人必须要认知自己的身份,世间万物只是我们各自眼中的一种解释,每个人会有许多身份,但我们必须明白哪个是真正的自己,在感情里,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是恋人或者爱人,而不是职场里的谁,商场里的谁……
放下
对一些事不贪念不强求,事实上允许这个心态就是放下的心态!
这三种境界便是亲密关系的终极状态,“无常”是人生的大豁达,“无我”是大无私的爱,“放下”是安住当下的大自在!
最后以作者的一首诗结尾:
俩个相爱之人创造了一座伊甸园,
并开启了天堂之门,
经验说这是不可能的!
爱说,事无好坏,全是在人!
谨慎说这太冒失了!
爱说,事无好坏,全是在人!
理性说这不合理!
爱说,事无好坏,全是在人!
迷信说这会带来霉运!
爱说,事无好坏,全是在人!
远见说这没有希望!
爱说,事无好坏,全是在人!
当你说话时要让自己的话语发自于爱!
当你沉默时要让自己的沉默发自于爱!
当你骂人时要让自己的骂语发自于爱!
当你与伴侣相互保护时要让彼此保护发自于爱!
事无好坏,全是在人,最后晓敏希望大家都可以获得亲密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