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审美是从何而来?

人的审美是从何而来?,第1张

对人类来说,适合生存、繁殖、发展的就是美,否则就是丑。审美是人类进化出来的一种应对环境的手段和策略,你也可以认为是生物趋利避害性的巅峰发展,刻骨铭心的形容都不足够,它写在基因里。审美差异来自于个体利益诉求的差异。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动情的语文教学不会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感情的诱发下进行的。语文教师在伴随认知教学的同时,研讨和实施审美情感功能,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从定情、扬情到激趣的审美情感功能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是说作者先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了解情思,沿着波流(辞)向上追溯源头(情),即使隐微的也一定会显露。刘勰从写作和阅读两个角度都谈到“情”是文章的源头。语文教学中,篇篇文学作品,从情感上讲都有一个基本情调,也就是“源头”。教师在备课、讲授、练习等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讨源”,要把握好“基本情调”,而且要始终如一,这就是所说的定情。情感定得准确,整个教学过程才能浑然一体,教学方法才能运用自如,即使遇到枝节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如《爱莲说》《陋室铭》两文,其意境隽永、言简意丰、韵味深长,为散文的名篇。两文情调看似一致,都有不愿与趋附权贵者、苟随时俗者同流合污之情,但斟酌定情却有差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虽然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但有隐居避世之意,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句中就可以看出。这种情趣正是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哀叹的“菊,花之隐逸者也”。“菊”在《爱莲说》中只是“莲”这个不愿隐逸、不贪富贵、在污浊世间保持正直操守的主人公形象的陪衬,因而《爱莲说》比《陋室铭》更有积极意义,周敦颐高出刘禹锡的地方是在于有批判之情。

情是作者因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志,是作品的客观存在。这个情不是露天的珠宝,碧空的银星,伸手可以摸得着,抬头可以看得见,需要你“沿波讨源”,教师“讨源”后,需要扬情――扬起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来感染学生的主观感受,来激发学习的情趣。这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第二步。扬情往往在课堂教学的起始,它能够拨起学生情感的琴弦,催动学生情感的波澜。如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讲授《春》这一课,是这样开始教学的:“我们一提到春啊,你们想一想看,会不会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于漪老师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以情动人,激起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从传情、移情到共鸣的审美情感功能

学生的情感被扬起后,需要与作品中的情感碰撞、交融相通,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喜亦喜,忧亦忧。为了使学生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共鸣,教师要架起沟通的桥梁,把作者之情传融为学生之情。传情这一审美情感功能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音容笑貌,举止神态,或诵读,或讲解,或板书……读则如出我口,讲则如出我心,把作品中的情感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学生在教师入境动情的传递中,把自己的有我之情转入到无我之情,把有我之境带入到无我之境。我们借列夫・托尔斯泰一句话来概括:“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艺术论》)移情审美情感功能中,学生发挥着主体作用。教师的传情,触动了学生的情思,作品中的人物在学生头脑里“活”了起来;作品中的环境、场面、景物、气氛等等,使学生感到真切,犹如身临其境。学生有了形象再创造之过程,对作品有了理性认识,作品的情才能移过来,才能出现共鸣现象。

如教学《背影》,教师把人们生活中的“父子”的情感体验讲给学生,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还情不自禁地用手攀住黑板的边缘,模仿“父亲”穿越铁道时攀越站台的吃力动作,在特定的意境中,完成了特写的定格镜头。学生在老师的情感传递下,有的讲起妈妈半夜起来给自己加盖被子,有的谈起爸爸结满老茧的双手,有的说起妈妈冒着风雪背着“我”上医院;教《最后一次讲演》,教师激情喷涌,拍案而起,讲台上站着的就好像是怒斥敌人、视死如归的“闻一多”,台下学生掌声四起,喊声共振,就好像是“悼念李公朴的会场”。传情、移情、情感的浪花和波涛在激荡,在裂变,在冲撞,在组合――语文课堂就是一个情感的殿堂。

三、从生情、动情到引思的审美情感功能

与作品情感共鸣的学生,其情感并没有终止,而会驱遣想象去联想,再生发新的情感。教师要在学生新的思绪动情中,点拨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创新。一是对作品中的主题、结构,语句以及情感诸多问题分析、评论、质疑;二是将从作品中获得的情感来充实自己的激情,以便于得心应手地驾驭构思、行文、修改等写作技巧。

以《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为例,学生从莫泊桑笔下的菲利普夫妇冷酷自私、贪财牟利的市侩形象中产生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的憎恶之情,经老师启发,又研究了高中教材中《项链》一文,两者比较鉴赏后写了“ 读后感 ”,又产生了新的情感。这多层次的情感正引发了学生多方位的思考。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强烈的思想情感往往能促进质疑:“《社戏》中,桂生、阿发、双喜一群农家少年和‘我’看社戏后归航途中偷罗汉豆吃,鲁迅是不是在‘奖励偷窃行为’《曹刿论战》里,鲁庄公在长勺之战中善于纳贤,勇于听谏,他的功劳应该不应该给予确切的评价《出师表》内,忠贞不移和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为什么不能成为三国的统一者……”抑制不住炽热情感的学生经教师的点拨也能进发灵感的火花来化解这些疑难问题。

作品中的情感决定了语文教学有着特殊的艺术性:认知过程与情感濡染应有自然的和谐;信息反馈与情感丝缕也应环环相扣;师生融洽与情感传递要有完美的契合妙语。定情、扬情、传情、移情、生情、动情这六大功能,正是为了造就这一特殊的艺术性,它虽不能囊括语文教学审美情感的整个过程,但可作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理论科研和实践应用的着力点。语文教师本是“感情丰富”的人,应该成功地尝试一下这些着力点。

(作者单位:邯郸市峰峰矿区太安中学)

论述题: 1、谈谈审美想象的类型与特点是什么? 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其次我们应该明确,审美使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做出一个评判的过程。由此可见,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当时的许多行为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是极端的丑恶,而在当时的人们的心中则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表现。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都会对人们的审美观噪声影响。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的审美。其实不然,人们对动物中是否存在审美这一行为的推测,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的思维所左右,而并不是真正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因此难免存在偏差,也很难说审美仅是人类所特有的。 审美的范围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

审美感受与审美评价的关系如下:

1、审美感受。

所谓审美感受,就是在审美情感基础上的一种主观体验,就是一种审美感知。审美感受具有自己的独特特点,一是主观性,审美感受是一种主观的东西、主观的审美认识、主观的情感体验。

所以,这种主观的东西往往更多的带有个人的色彩,更多地受到个人的社会经历、个人的素质、个人的理念、修养、经验、情趣、心境的影响,而且是随着个人素质的变化而变化。

2、审美联想。

审美联想是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实现的。所谓审美联想,就是指审美主体从当前所感知的事物出发,通过回忆其他有关事物而引发的由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联想的心理活动。

审美联想的实质就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表象的再现、组合和改造,这一过程初看是从表象出发又回到表象,实际上是在更高一级基础上的回复,是审美鉴赏借助于联想和想象可以达到超越时空的限制,既取得感受上的相对自由,又取得更深、更高层次上的审美感受。

3、审美意境。

审美意境是审美活动或审美鉴赏所达到的境界,是建筑在审美评价基础上的表现或者说是人们在审美欣赏或鉴赏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这个境界应该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思想家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审美意境或审美理想本身也有几个不同的层次,即意趣、意象和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1、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意象世界。

2、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自然”,它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是一个充满生命的有情趣的世界。

3、审美活动是人的超理性的精神活动。 总之,我们在建设真正具有国际性的现代美学的时候,我们在进行新的理论创造的时候,不能离开中国的传统美学。对于我们来说,中国传统美学仍然是一个没有完全被打开的宝库。

新时期二十年来文学理论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文学观念的多样化。可以列出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的文学观念,但我以为影响最为持久和巨大的文学观念有以下六种:

第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或审美反映论。这种观念采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视角,但与传统的单一的认识论视角又不同。传统的认识论实际上是知识论,把文学仅仅理解为一种知识,这种观念的局限是明显的。审美意识形态论最重要的改变是引入“审美”这一概念,从而把文学看成是美的价值系统。在80年代初、中期的美学热潮中,它力图摆脱了对“文学政治工具”论的单一的、僵化的思想的束缚,力图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地平线上揭示文学自身的特征。这一观念二十年来历久不衰,在我看来,至今仍是文艺学的第一原理。当然这种观念的不足之处是过分看重作品,没有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的过程。

第二,文学活动论。这种观念采用马克思早期人学的视角。它的新颖之处是把文学看成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活活动和精神活动,这种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这种观念的长处是揭示人与人性与文学的密切关系,揭示了主体的人的实践是文学活动产生的根源,进而说明人的自由是人的实践的收获。但这种观念立意在揭示人的文学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共性,对于如何来确定文学区别于人的其他活动的特性,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艺术生产论。这种观念采用的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它的突出的特点是把文学看成是一个生产与消费的过程。在这种观念下面,作家从独特的创造者变成普通的生产者,作品从高雅的艺术品变成普通的商品。文学的商品价值被突出强调。文学消费等许多新的问题被提出来了。这种观念对于实行商品经济的社会来说,无疑是有时代性的。但是,文学被完全纳入生产与消费的视野,未免太狭隘了。这就必然要有许多不可缺少的补充,如说明艺术生产的二重性等问题,需要有更充分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这种观念要揭示文学固有的特性也比较困难。

第四,艺术情感论。这种观念采用的是文艺心理学的视角。文艺心理学是新时期文艺学发展得比较好的一个部门。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是情感为核心的各种创作和欣赏的心理机制。文学是情感的表现(或自我表现),文学是体验,文学是回忆,文学是投射,这种种观念把文学主体性问题落到细微处。它在揭示文学的审美特质上也有不容忽视的贡献,因为审美的核心问题是情感的评价。但是这种文学观念往往忽视了文学的历史文化的维度,也是有弱点的。

第五,语言本体论。这种观念采用符号学的视角。其基本点是,文学是一种语言结构,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因而文学的本体是语言。语言不是媒介,不是载体,它本身就生成意义。写小说不是写生活,而是写语言。这种观念的长处改变了长期以来对文学语言本身的研究忽视,唤醒了我们对文学语言的重视,让人们理解文学所展现的生活与语言是无法剥离的,从而推进了文学文体学的研究,这是有很大贡献的。但这种观念一旦被推到极端,提出什么“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人”,就似乎很难被人理解。而且语言论在揭示文学自身的特征上面,也缺少了有力的理论表述。

第六,文化论。这种观念采用社会文化视角。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社会政治批评等,都属于这种观念下的不同流派。这种观念的基本点是把文学理解为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事物,文学是文化的象征,文学必然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纠正了那种不注重文学的社会历史维度所谓“内部研究”的偏差。目前这种观念在国内外都逐渐成为“显学”。文化诗学是可能的。它的优势也是明显的。但是,这种观念也不是没有弱点,即它较难切入文学固有的审美特质,也有脱离文学作品的实际而单纯关注社会文化问题的可能。

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

朗格则是从“生命形式”出发,来解释

美感形式。她认为,人的审美

活动中的情感状态实际上是种集中

强化了的生命状态,是生命之流中突起的浪峰。艺术家

“如果要

使某种创造出来的符号

(艺术品)

激发人们的美感„„就必须使

自己作为一个生

命活动的投影或符号呈现出来,

必须使自己成为

一种与生命的基本形式相类似的逻辑形式。

对这种结构

(逻

辑)

形式,

审美感受力就能直观感悟到其中的情感生命意蕴。

枟情感与形

式枠、

枟艺术问题枠、

枟哲学新解枠是苏珊

朗格重要

的美学著作。

她深受其老师卡西尔的

符号象征主义美学的影响。

卡西尔认为:

“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

说理性是个很不充分的名称。但是,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

形式。

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而“美必然地而

且本质上是一种符号。

”在此基

础上,

朗格提出了她的核心论点:

“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

即是说,

艺术和美都是人类情感符号创造结果。

以舞蹈艺术为例,朗格认

为,

虽然舞蹈包

含着许多物理事实,

如人体、

肌肉力量、

形体控制那些现实物就愈少,

完美舞蹈表现的是从

形象的中心向四周发射

的力或从四周向这个中心集聚的力、由它构成舞蹈形象要素,它们

本身不是天然物质,而是由艺术家人为创造出来的。

艺术创造的

目的又在哪里?朗格认为是为了标识和表达人的情感。

并进一步

指出,

人的主

观情感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形式结构,并非不可捉摸,

甚至可以用符号将其细腻深刻地表现

出来,而一般语言难以完成

这个任务。凡是用语言难以完成的那些任务———呈现情感和

情绪

活动的本质和结构的任务———都可以由艺术品来完成,

艺术品本

质上是一种表现情

感的形式。

朗格关于情感的含义规定得很宽:

任何可以被感受到的东西,从一般的肌肉觉、疼痛或舒

适觉、

躁动

觉和平静觉到那些最复杂的情绪和思想紧张程度,

还包括人类意

识中那些稳定

的情调均在“情感”之列。这样,文艺表现的情感十

分宽广和丰富。同时,她又认为文艺

不表现纯个人的情感,文艺不

是“自对于生命形式的基本特征,朗格将其概括四种特性:

有机统一

性,运动性,节奏性,生长性。

在艺术审美形式中,人们不难发现这

生命形式特性的种种转化变体。她还认为艺术运用符

号方式把情

感转变成人的知觉感受的对象,

不是诉诸于人的逻辑推理能力,

是一种难以

用言语表达的意象。因此,在情感与形式的关系上,是

视情感为艺术品的充满生命力的意

蕴,而将符号形式视为艺术品

的外观。这样,是否用艺术符号表现情感,就成了艺术与非

艺术之

间的界限。

以上,我们选择了几家对形式美或美的形式的研究具有代表

意义的理论作了简要介绍,可

以说,截至今日,各种各样的“形式”

美学理论仍大量出现,可见这方面的研究领域仍然

宽广,也为我们

把握和应用形式美提供了若干的参考。

形式美的广泛使用价值

何谓形式美?形式美是从大量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概括出来的

非内容要素的那类抽象形式所

具有的美。基于此,为了照顾理形式美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一般情况下(至少在表层)它

不与具

体的内容发生关系,例如“对称”这种结构形式,就有这种性质;又

如**,单就

颜色而言,**具有明朗辉煌之感,也是一种普遍性

的色彩形式美。

而“美的形式”却是与美的内容密切联系的概念,

与内容构成完整的统一体并受内容的制

约。

比如对称形式,

在中

国古典诗歌中成为对偶诗句的表现,

“无边落木潇潇下,

不尽长江

滚滚来”

的对偶句形式就与此诗的具体内容相统一;

同理,

普遍的

**感觉具体化为黄河、

黄土地、黄皮肤等,引起我们华夏子孙的

某种亲切感就离不开其特定的民族文化内容。黑

格尔谈到形式美

的这种“抽象的纯粹”性时举例说:

“例如画得笔直的线,毫无差异

地一

直延长,始终不偏不倚,平滑的面以及类似的东西由于它们坚

持某一定性,始终一致而使

人感到满足,天空的纯蓝,空气的透明,

平静如镜的湖以及平滑的海面也因为同样的缘故

而使人愉快。音的纯粹也是如此。人的口音如果很纯,单就它作为一种纯粹的

声音来说,

也就产生无限的动人力量”

古希腊的柏拉图也说

过类似的意思:

“我说的形式美,指的不是多数人所了解的关于动

或绘画的美,而是直线和圆以及用尺,规和矩所形成的平面形和

立体形„„这些形状的美

不像别的事物是相对的,而是按它们的

本质就永远是绝对的美。

此处所言“绝对的美”

即是指形式

美的普遍概括性,

它并不仅因某一具体对象才发生作用。

而“美

的形式”

这一

概念通常指从属于某一特定审美对象的形式因素。

当然,在生活实践里对审美形式进行应

用时,

倒不必拘泥于争

辩这两个概念,

令人注意的问题是,

审美活动中事物的感性形式为

么具有如此突出的使用价值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787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