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说马关条约需要李鸿章自己一个人去签约,主要有三个原因。当时其实这并不是李鸿章自己的意愿,是跟当时的整个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第1个原因就是日本人的选择。当时所进行的甲午中日战争无论战场是在陆地上还是在海洋上,淮军都占这些清朝军队的大部分。所以由于李鸿章是淮军的***,所以无论是战争获得胜利还是获得失败,这个责任主要全都在李鸿章身上。当时日本人派来的谈判官以及所有西方国家的代表,全都指明需要李鸿章去与他们进行谈判。在一开始其实清朝派的代表并不是李鸿章,但是那些西方国家代表的态度非常坚决指名要叫李鸿章去,所以清朝才派李鸿章去签订这个条约的。第2个原因就是清政府的用心。对于当时清政府而言派出李鸿章去签订这个条约,既打击了淮军同时又压制了汉臣。并且当时李鸿章这个人,深知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并且并不在乎世人如何看待他。当时他也知道自己如果签订这个条约之后就会被世人所辱骂,但是他还是毅然决然的去了。在李鸿章签订条约的时候名字用的是肃,这个字也足以表明当时清朝的态度,同时也可以反映出李鸿章当时签订条约时内心非常复杂的情感。其实当时李鸿章也认为自己签订这个条约只是表面功夫。因为在本质上来说,清朝当时已经彻底没落了,并不是他一个人可以挽回得了这种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的。第3个原因就是当时时代的选择。当时李鸿章不仅会在外交方面与其他国家的代表谈论,通过他的才华还会对当时的大臣进行压制。当时他受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想要让整个清朝进行大范围的改革,所以就是因为他受到这些先进影响的思想派他去与西方列强进行谈判才是最好的选择。可以说当时虽然李鸿章签订了卖国条约,但是在其他方面同样也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也是一位伟人。
《走向共和》理出了“找出路”“建立共和制度”这一主线,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取舍和强调,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深刻反思。而导演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我认为是告诉我们现如今的生活得来不易,是经历无法相向的艰难险阻而成的。
走向共和最大的贡献是更新了国人久已被禁锢的历史观和思维方式,构造的人物摆脱了过去脸谱化,程式化,正邪一看即知的窠臼,使历史人物比较丰满的呈现于观众面前,还历史以真实,是难得的佳作。
某位朋友在标签中将这部电视剧称为“中国电视剧之最”,我认为直至现在为止,它配得上这个赞美。有点不足的是甲午海战那一部分,明显的偷工减料,而且减得很严重,也许是经费不足,也许是编导觉得具体战争过程对这部电视剧而言并不重要,这就不是我所能知道得了。
电视上演的不一定是真相,历史书里写的也不一定是事实。从不卑不亢义正言辞到后来的卑躬屈膝步步后退,实在让人心酸。
最后他签的时候,脸上裹着的白纱布渗着血,他执笔,又放下,抬头说,再减少一千万行不行,就当是老夫回国的旅费吧!声音铿锵,却是在乞求对手。左右之人皆跪下痛哭。这场景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下课后我就去下了整部电视剧,它就这么史无前例的扭转了我的历史观,我想如果我是一名高中老师,我大概会向我所有的学生推荐这部电视剧。它不一定在还原历史,但至少它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历史。
因为李鸿章很明白,他去就没命回来了,他不想给当时的朝廷送死了。要知道那时候是怎么回事,那时候的他已经不是前几年的他了。而后者一开始就不喜欢慈禧,他还要阻止李帮慈禧呢,自己就更不可能听慈禧的调动了。
那次战争失败之后他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却也运气好躲过了一系列大变。临近后期时李鸿章也是偶尔出现一下,偶尔出国探访一下,基本处于半退休状态。直到1899年底才又被朝廷找回来,让他做总督管理两广地区。而且那时候八国对中国发动战争。
当时的他就是那种一口气不顺可能就不行了,这你让太后应该怎么调?让人抬着他上战场吗?李鸿章说话都不明白了,别说上前线打仗了!而且张之洞根本不会让他出手帮太后的。他这辈子为太后处理了太多的事情,不过他也是太后最信任的人,在他因为著名条约之后出现的越来越少了以后,太后才开始重新找他的继承者,我认为他们俩也是是有不一样的情感的。
而张之洞是那时候有名的官员,从政多年,在人民心中的名声很好。在不同意条约签订的事情发生之后,他还多次建议国家管管,结果没人理他。某次政变后,太后曾想换掉当时的皇帝,但是很多人都反对,太后因此不喜欢他们。当反对者们越来越靠近北京的时候,太后决定实行一个酒啊,企图利用他们的手反过来跟外国人相斗,并且,还让国家同时和多个国家宣布战争,这还是太后在外交的问题上第一次表现这么硬气。
李鸿章留下的很多副对联,如今读来,感慨良多。
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
祈寿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可为地上神仙。
人的欲望没有尽头,懂得知足才能快乐。
兜里有钱不用太多,够花就好;仓里有米,不用太满,够吃就好,手边有一卷喜欢的书,这样的人生便足够惬意,何须追寻极致的富贵呢。只要身体没有病,心里没有忧愁,便称的上是神仙日子了。
受尽天下百官气
养就胸中一段春
站的位置更高,就要承受更多东西。身处高位,自然也要承受更多的非议与委屈。面对周围的情绪,要练就金钟罩的本领,无端的指责与抱怨,听听就好。如果事事都往心里放,再大的空间也不够容纳。
水流花开得大自在
风清月朗是上乘禅
流水、落花、明月、清风,这些元素都是文人的标配。在自然中得大乐趣,在天地间悟大智慧。
人不仅仅要活着,还要活得通透,学会享受生活。
大海有真能容之量
明月以不常满为心
能忍耐,能容人,心胸宽大的人才有大出息。斤斤计较,故步自封干不成大事。
做事不怕困难,就怕自大自满,自己给自己使绊子。谦虚谨慎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丢的。
万卷藏书宜子弟
一日过海收风帆
留给子孙后代最珍贵的财富不是金银珠宝,而是知识与家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金银珠宝总有败光的一天,好的家风与家教可以让一个家庭长久兴旺。
炼心略似无波井
养气应如出岫云
修心养气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事,养生也不外乎这两方面。修心养气就是要保持“静”的状态,不浮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太过情绪化。
守正行权真事业
平矜节欲大功夫
恪守正道是对人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成就事业就要走正道,偷鸡摸狗走歪门邪路的人长久不了。
克制欲望,不骄不矜是一项大功夫。做事不能只为利益,道德情感也很重要。
无瑕人品清如玉
有骨文章淡若仙
人品是人的底牌,是一个人最大的竞争力。人品不好能力再强也没用。没有人十全十美,做人可以有点小缺点、小瑕疵,但人品不能出现问题。
歌德惠化速邮置
尚节俭志絜羔羊
做官要行德政,为人要怀仁心。将心比心,不要恶意诋毁别人。崇尚气节,心怀谦逊才是处世之道。
为良相,为良医,只此痌瘝片念
有治人,有治法,何妨中外一家
个人有个人的长处,不要只着眼在自己的优势上,还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做事不要执着于过程,方法要灵活变通。
平则得中虚乃集益
德能载福和以致祥
心态平和践行中庸之道,虚心向他人学习才能集思广益。厚道有德行的人才有福气,与人相处和睦一点,和谐的氛围才能给周围人带来好运。
性拙自知能事少
礼常觉慢人多
学识浅薄觉得自己能做的事情比较少,礼节不到位就会觉得怠慢别人。
多读点书没有坏处,看的书多了,眼界开阔了,说话做事也有底气,待人接物也会更得体。
每临大事有静气
不信今时无古贤
古往今来圣贤人物都是有静气的,越遇大事越能沉着应对。常言道: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不论是面对危险还是面对诱惑或者是面对挑战,都应泰然处之。
笔者访此旧居前对李鸿章及家人情况有些了解,但见此铭牌后顿起疑惑:李鸿章之母83岁去世(1882年)。而该别墅是1889年建,其间相差7年!如何说此是李鸿章母住宅?李鸿章在家排行老二,1823年生,1901年11月78岁时离世。如这组数字没错,那么李鸿章是其母21岁时所生。
上图是李母1871年(72岁)摄于天津的照片。72岁在当时已是高寿,从照片中我等多少能看出些其母早年生活艰辛的痕迹。
这栋李母旧宅建筑的南立面原有一堵三个圆洞的廊墙,现已被封死,但旧迹可见,墙后是一3米宽进户门廊。这便是当年别墅面向东南的主通道,人从小院在此拾阶往上进入别墅。但今天这东南向的宅门也被封死,原3米宽的门廊隔成了一房间,为一住家所用。下图便是从室内看此别墅早先由门廊道进厅堂的入口。现原门廊被隔断后,里面的门廊现成了一户住家的房间。
别墅外观看,是一两层的类塔形建筑,底层面积较大,二层收缩后面积稍小。底层东西两边的房间被削去四角,成八角形房间。屋顶为二层重檐,有戗角反翘。听说这上面早先装有传统建筑的吻兽等饰物,在二层屋顶上还曾设一仙鹤(寓意的长寿)。但现在这些饰件早已没了踪影。据说,上世纪70年代后期的大修时被“省略掉”了,而这也已过去了40多年。
说明 此为从别墅的西南向拍摄
这栋砖木结构的别墅外墙为混凝土贴小卵石,走进小楼里细看:内墙现为水泥抹灰,早先则是内板条抹泥灰。建筑内装饰木料据称均为檀木。
但就笔者看,此建筑内被保留下来的地板、门窗、楼梯等结构和部件,虽说用料上乘,细部做工还较一般。如下图中是门厅处的镶嵌贝雕饰屏。厅内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这件内室门罩木制镂空挂落。在堂屋的顶棚上还保留着这些约30公分原木井字构架。
说明 此为站在别墅厅堂中央,面东拍摄的照片。左为楼梯,右为原进户门廊及现仍保留的原建筑装饰挂架等
带红箍值勤的大妈还与笔者说,这李氏住宅原有其后人居住,上海解放前便移居美国。解放后该别墅分给上海广播电台的职工居住。而据笔者所知,李鸿章后人多从业外交,移民美国或只是一说。
从相关史料看,李鸿章作为晚清第一重臣,当年并未在沪久住,但他的洋务运动在沪地却留下诸多印记:江南制造局、南洋公学、招商局、通商银行、华盛纺织、上海机器织局等。而此小院和别墅得以保留至今,就笔者看,还真亏得80年代时小院里建起的那两栋多层工房,要不然这样的建筑密度如此低的小院,说不定就被全拆了为改建新楼之用了。
李鸿章及家族在上海私宅还有多处,除利西路44号的别墅外,还是丁香花园、华山路的枕流公寓等。此外沪地现在还有未消失的李氏纪念建筑,如昔日李公祠的留存至今的部分实体建筑(见图 ,1906年建,今华山路1628号)。李公祠后为复旦公学之校舍。这里也是今日复旦大学的前身。由此看来,今天的交通大学(当年的南洋公学也在今天的华山路上)与复旦大学,昔日两家还曾是相近的邻居呢。
李鸿章希望远方边疆能够安定,海疆能够安定。
定远舰是由李鸿章直接命名的。当年,李鸿章发电报告诉李凤苞:国家已经给第一号铁甲定好了名字,叫做定远。但其实“定远”这个名字是李鸿章自己定的。谈及定远舰的命名,陈悦大加猜想:“定远舰上的舰铭牌,也极有可能出自李鸿章手写,然后由使馆找人做成了铜牌,放在了军舰上。”
“定远”这个词的意思,有各种解释。有人怀疑,“定远”可能是跟安徽定远县有关系,但其实“定远”不是地名,它只是一个词汇,一个比较有喻意的词汇。“定远”的意思其实就是希望我们的远方能够安定,我们的海疆能够安定。
扩展资料:
定远舰开创了很多个第一:
由定远舰开始,北洋海军的军舰出现一个传统:军舰的舰名都叫做某某远。致远、靖远、来远、威远……形成了一个以“远”来命名军舰的传统。除此之外,定远舰也开创了很多个第一:第一条我们自己独立去欧洲采购定合同的军舰、第一条德国生产的出口的铁甲舰、远东国家购买的第一条铁甲舰……
在那个时代,定远舰相当于航空母舰,中国有了真正的坚船利炮,这让国人兴奋不已。从开始购买铁甲舰,上海《点石斋画报》就发布了好几期关于铁甲舰的新闻。最有意思的是,定远舰在回国的途中,《点石斋画报》居然提前报道了这件事,说商船在海上遇到定远舰试验探照灯,照耀海面如同白昼,何等威武,何等雄壮。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