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隔离如何恢复正常

情感隔离如何恢复正常,第1张

您好:

我仔细看了您的问题描述,觉得您所说的“情感隔离”的意思,是指您本人的感受和您认为您所应有的情绪之间一个不够连通的状态,对吗?您的意思好像是说,比如愤怒,你知道愤怒应该有什么表现,但你内心的体验却未必跟你所知道的愤怒是一致的,可能感觉没有那么强烈,也可能是跟一般我们所认为的“愤怒”有偏差,是这样吗?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有可能会发生这种现象:身心不同领域的感受/活动不同步。例如作为一个学生,明天就要考试了,我们知道今天应该专注在复习书本上,但心里或许却又特别不想学习而只想打一会儿游戏或者想跟朋友聊一会儿天。或者有的成年人在明知道一段感情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可能由于家庭背景、地理距离等因素),却一直没有办法放下这段感情。这两种情况一般是理性思维和情感的步调不一致造成,经过一定的自省和自我调整、也经过时间的磨炼和检验,很多人可以自行调整到一个比较好的协调状态。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心里产生了某些感受,我们却因找不到合适的语汇而没有办法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出于自我保护的潜意识,就会像您所说的,出现“情感隔离”,与自己的情绪发生隔膜并且难以判断自身情绪的真实性。这很有可能跟幼年的成长环境有关,因为我们幼年的养育者,其实也肩负了帮我们培养情绪解读能力的责任。比如大人看见孩子摔倒了在地上哭时说:“宝宝摔疼了吧?”

这实际上是帮助孩子对事物进行意义赋予,因为婴儿并不知道“疼”这个感觉应如何命名,最初也不懂“摔”与“疼”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当孩子因玩具摔坏了而哭,大人说:“哦宝宝不开心了,玩具摔坏了。”

这亦是帮孩子为他心里的感受命名,其中的因果关系也在教孩子初步建立解读自身情绪(及日后读出他人内心感受)的能力。而有能力调节孩子情绪的大人可能会接着说:“妈妈/爸爸再帮你找一个玩具,宝宝就开心了。”
或者是说一些类似的安抚话语。这样,小孩就会从哭闹这一激烈情绪状态中逐渐回复到平静的常态,也同时习得了对自己情绪的解读能力和应对能力。

我在上面写的例子来自我对依恋理论的理解。如果您想较好地解决自己“情感隔离”的现状,我建议您找到一位能够熟练运用依恋理论进行工作的咨询师,在一段安全、健康的咨访关系里去改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862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