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读书人中有横渠四句吗

大魏读书人中有横渠四句吗,第1张

张载横渠四句: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译文: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出自:宋·张载《横渠语录》

释义:读书人其心当为天下而立,其命当为万民而立,当继承发扬往圣之绝学,当为万世开创太平基业,说出了读书人应当有的志向和追求:天下、万民、圣贤之道、太平基业。

扩展资料:

解读:

1、“为往圣继绝学”,所以“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关、闽诸大家,则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惟有宋儒。

2、“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开”期待之谓。“为万世开太平”,实现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

1 横渠四句的作者介绍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北宋大儒,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徙家凤翔府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学者称横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历授崇文院校书、知太常礼院。后其弟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贬,横渠遂辞官。归家后,专注于读书讲学,开创“关学”,名震一时,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病逝于潼关。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宋宁宗赐谥“明”,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封郿伯,从祀孔庙,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儒张子。

年少时博览群书,颇有出仕建功之志,但在范仲淹勉励下,投身学术研究。出入佛老,终于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儒家思想。

横渠一生主张“实学”,强调经世致用,研究面广泛,对天文历算等自然科学和农学、军事、政治等都有独到的成果。与二程的“洛学”不同,横渠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而非“理”。通过“气”的概念,张载构建起了一个独特的“一元论”哲学体系。”冯友兰评价其为张载对中国哲学的一大原创性贡献。

横渠哲学从天道说起,由《易传》的解释开始,论述宇宙的本体是“气”。气的本初状态是“太极”。由于气具有阴阳这种彼此对立的属性,因此永远处于运动状态。气聚则成万物,气散则归于太极。由此,横渠得出“万物本是同一”的结论。他在《正蒙·干称篇》中把天地、宇宙视为一个大家庭,人应该亲近同类和万物,他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 视为哲学的代表之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关于张载祠和张载墓

张载祠又称张子祠,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城东26公里处的横渠镇,南靠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北临佛教圣地法门寺,东与道教圣地楼观台相连,西与西府名胜诸葛亮庙、钓鱼台、周公庙、金台观毗邻。它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领袖张载的讲学之地,是陕西省人民 1992年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载祠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年少时曾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一直在此兴馆设教。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开始在原横渠书院旧址上建张载祠,历史上张载祠曾修复14次。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在张载祠内恢复横渠书院,成“后祠前书院”格局。1990年,陕西省文物局正式批准立项修复张载祠,现已完成大殿、讲学堂(两座)、山门等建筑的修复及彩绘工程。整体建筑以宋式仿古形式为主,兼有清代建筑特色。1998年,眉县人民 决定搬迁横渠地段医院及地税所,至此,基本上恢复了张载祠的历史规模(15亩)。祠内现存清康熙帝御匾一块及横渠书院笔筒、院印、砚台等;另存有北宋以来文人墨客留下的石碑50余幢,讲学堂内办起了张载及关学思想文化展,大殿内雕有塑像并绘制了长达60米的巨幅壁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祠内矗立的7棵千年古松饱经风霜,仍傲然屹立,成为历史的见证。清代眉县举人王象贤有诗赞曰:“云树森森默想闲居气象,水田漠漠堪追往日经纶。”按照规划,还将增建碑廊、学圣殿、精讲堂、眉县博物馆陈列室、钟鼓楼等。同时,已经成立的陕西关学研究中心、西安社科培训学院眉县培训部、横渠书院等机构已开始运行。不久的将来,张载祠将成为国际关学研究中心及著名的人文旅游圣地。

张载墓位于张载祠南7公里处的大镇谷迷狐岭,占地872亩,是张载及其父张迪、弟张戬的安葬之地,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载墓从宋明道二年(1033年)至公元1985年,历时九百五十二年,共维修、绿化5次。1998年投资6万元,对墓区进行了整修,包砌了墓冢,增添了香炉、供桌,修建了碑楼、祭祀台等。目前,通往张载墓的二级公路已经完工。依照省文物局的规划,张载墓还将扩展50余亩,同时修建山门、石桥、庙堂、厢房等。

张载创立关学,特立独行,在中国哲学史上树起了一幢高大的丰碑,在国际、国内影响颇大。近年来,法、德、日、韩、美国等不少专家学者,不远万里,慕名前来张载祠谒拜先哲,访真求学。1999年9月,张载关学及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张子故里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的120余名专家学者云集太白山下,参加了一次历史盛会,真所谓“张氏有声名四海,载公气韵炳千秋”。

2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1第一句:人对于天地的认识即所创造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天地的自我认识,这就是为天地“立心”。

第二句:儒家将外在与内在统一结合起来,将天与人、顺应自然与自强进取结合起来。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并不是要接续一般意义的中国学统,而是接续儒家之学统。

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最高统治者应为有圣人之德者,实现王道。2。

参考:①比喻,突出了人类之于大自然的意义,没有人类的大自然在漫长的历史中会黑暗如夜。②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应认识到在自然中的角色和作用,以人之心、以人化的眼光来看待、对待天地万物。

1考查对文本语段的归纳概括能力,提取主要信息整合。2考查对文本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结合下文及作者的见解理解。

3 横渠四句读后感

新中国成立前,冯友兰在乙所优雅的大客厅的一面墙上,高高悬挂着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名言。

冯先生则爱简称之为“横渠四句”。这,彰显着作为主人的冯先生对“横渠四句”的情有独钟与无限崇拜,并刻意要与前来的客人共同分享之。

冯友兰高寿,活了九十五岁。据统计,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三位长寿的哲学家。

他自一九一五年考入北大哲学门学哲学起,直到一九九○年十一月逝世时为止,一辈子与哲学打交道,长达七十五年之久。他在漫长的四分之三的世纪里,在自己所撰写的许多鸿篇巨制中,反复讲到了张载的哲学。

而他所讲的张载哲学的重中之重,并非别的,就是这“横渠四句”。冯友兰指出“横渠四句”有异文。

但他认为就义理而言,应从朱熹编的《近思录》所作“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4 如何理解北宋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

北宋大儒张载(人称横渠先生)在《张子语录》有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名言最能表现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张显儒者的器识与信念。那么,如何理解这历代流行不衰的“横渠四句”呢? (1)为天地立心。

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 “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 天地本无心,只是生生之德的自然流行,并非有意生出这样一个大千世界。

无心而有心,是人对天地生生之德的亲切理会,通过这种理会,天地生化万物 的心得以显立。 (2) 为生民立命。

“生民”指民众, “命”指民众的命运。这涉及儒家一直关注的“安身立命”问题。

有了“安身立命” 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却能潜移默化,加上伦常政教的设施,使生民的生活有了依循,而得以护持生命,贞定活路,此即 “为生民立命”。 (3) 为往圣继绝学。

“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儒家所谓圣人,其实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

儒家圣人之学,自两汉以下至隋唐,却未能善续先秦儒家的学脉。唐末五代,中国文化之花更是萎缩堕落到极点。

北宋初期,中国也找不出一个能拿出手的精神领袖。直到理学家问世, “为往圣继绝学”,才复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使天道性命(心性义理)之学,内圣成德之教,重新张显,从而将华夏民族精神的领导权从佛教手里夺回。

(4) 为万世开太平。儒家以“内圣为本质,以外王表功能”。

功能之大者,便是开出太平盛世。张载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此。

张载不局限于当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远的视野展望“万世”的“太平”基业问题。 。

5 “横渠四句”指的是哪4句

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北宋儒学家张载的名言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

由于其言简意宏,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 “横渠四句”包含下面的意思: 一、“为天地立心”,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

实则,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 以此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二、“为生民立命”,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 也。”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 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

张载所标示的“为生民立命”,实 即为“民吾同胞”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此之谓也。 三、“为往圣继绝学”,故“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 之道学也。

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关、闽诸大家,则把儒学拓展提升 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唯有宋儒。

四、“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开”,期待之谓。“为万 世开太平”,实现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 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

6 写一篇作文为了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句话是北宋大儒张横渠说的。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这四句的意思是: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第一句“为天地立心”。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认为天地没有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发展人的思维能力,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这是一种误解。首先,在古代“天地”一词并不专指自然界。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一个关于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张载把社会涵义的“天地”也称作“天下”。其次,张载并没有否认“天地之心”的存在。“天地之心”是《周易·复卦》的术语,张载作为著名的易学家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横渠易说·上经》)显然,在天地能够生成万物这一意义上,张载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无需人来“立”,否则将不恰当地夸大人的能力。其实,“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中,对“立心”的涵义、方法等内容有集中的论述,如果视而不见,对“立心”的理解则易流于臆断。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正蒙·诚明》)依据这些资料来看,“为天地立心”的涵义很清楚,其重点不在认识论,而在价值论。

第二句“为生民立命”。“生民”指民众,“命”指民众的命运。这涉及儒家一直关注的“安身立命”问题。史称,张载“喜论命”。“为生民立命”之“命”,主要指人的命运。历史上长期流行的是命定论,认为人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然而张载却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够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赋予生命以意义。因此,“为生民立命”是说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

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儒家所谓圣人,其实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绝学”,指中断了的学术传统。理学家普遍认为,儒家学统自孟子之后就中绝了,所以要努力恢复。张载继承“绝学”,却并非照搬前人,而是力求创新,在他的学说中有不少内容是六经所未载、前圣所未言的。

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太平”、“大同”等观念,是周公、孔子以来的社会政治理想。到北宋,以范仲淹、李觏等人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提出过“致太平”的主张。张载不局限于当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远的视野展望“万世”的“太平”基业问题,这是他的不同凡响之处。

对“四为句”的理解,不能脱离宋初的建国背景。赵宋统治者总结国家长期分裂的经验教训,为了重建社会秩序,确立了“以儒立国”的国策。在这种政策环境下,以张载等人为代表的北宋理学家的最大关怀,是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秩序奠定永恒的精神基础,而不是认识“自然界的规律”。

总之,“四为句”涉及社会和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内容。我们可以把张载的“四为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一、出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自北宋儒学家张载的《横渠语录》,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

二、释义

1、替历代圣贤延续行将绝传的不朽学说,给千秋万代开创永久太平的伟大基业。

2、“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开”期待之谓。“为万世开太平”,实现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

扩展资料:

横渠四句的深意:

1、在“横渠四句”中,“为生民立命”是四句的核心,天地本无心,生民之命即天地之心。张载开创关学,从天道入手,阐析易经,认为气是宇宙本体、“万物本是同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2、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张载是传统社会正式提出“天人合一”一词的人,他在《正蒙·干称》中说:“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

3、“横渠四句”清楚明白的总结出了天人合一的终极目的与现实途径,将个体生命的人生价值与天人合一的终极意义统一起来,成为整个传统社会安心立命之所在。

参考资料:

横渠四句-

张载横渠四句

有奖励写回答

专注文化历史哲学

高能答主

2020-11-26

运营,广州鲜捌度生态发展有限公司

关注

成为第4154位粉丝

张载横渠四句: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译文: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出自:宋·张载《横渠语录》

释义:读书人其心当为天下而立,其命当为万民而立,当继承发扬往圣之绝学,当为万世开创太平基业,说出了读书人应当有的志向和追求:天下、万民、圣贤之道、太平基业。

扩展资料:

解读:

1、“为往圣继绝学”,所以“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关、闽诸大家,则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惟有宋儒。

2、“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开”期待之谓。“为万世开太平”,实现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

横渠四句的意思为:人对于天地的认识即所创造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天地的自我认识,这就是为天地“立心”。儒家将外在与内在统一结合起来,将天与人、顺应自然与自强进取结合起来,并不是要接续一般意义的中国学统,而是接续儒家之学统,最高统治者应为有圣人之德者,实现王道。

出处:张载《横渠语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白话释义:

1“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实则,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以此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2“为生民立命”,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

3“为往圣继绝学”,故“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关、闽诸大家,则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惟有宋儒。

4“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开”期待之谓。“为万世开太平”,实现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宋真宗天禧四年,张载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青年时喜论兵法,上陈《边议九条》。交好范仲淹,研读儒家《六经》。进士及第,拜祁州司法参军,授云岩县令,迁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郎。辞官归家后,讲学于关中,建立学派称为“关学”。

张载是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历授崇文院校书、知太常礼院。后其弟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贬,横渠遂辞官。归家后,专注于读书讲学,开创“关学”,名震一时。

年少时博览群书,颇有出仕建功之志,但在范仲淹勉励下,投身学术研究。出入佛老,终于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儒家思想。

主张“实学”,强调经世致用,研究面广泛,对天文历算等自然科学和农学、军事、政治等都有独到的成果。与二程的“洛学”不同,横渠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而非“理”。通过“气”的概念,张载构建起了一个独特的“一元论”哲学体系。”冯友兰评价其为张载对中国哲学的一大原创性贡献。

作者简介:

张载,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宋神宗熙宁十年,病逝于临潼,时年五十八,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

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赅,历代传颂不衰。著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张载横渠四句: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译文: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出自:宋·张载《横渠语录》

释义:读书人其心当为天下而立,其命当为万民而立,当继承发扬往圣之绝学,当为万世开创太平基业,说出了读书人应当有的志向和追求:天下、万民、圣贤之道、太平基业。

扩展资料:

解读:

1、“为往圣继绝学”,所以“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关、闽诸大家,则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惟有宋儒。

2、“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开”期待之谓。“为万世开太平”,实现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16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