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这篇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以画面再现了挑山工的形象,并写出挑山工的精神对“我”的鼓舞。《挑山工》是冯骥才在年写的泰山见闻之一,也是泰山题材的著名散文之一。年选入全国高中语文课本,后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学者王克煜将这篇散文和姚鼐的《登泰山记》、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杨朔的《泰山极顶》并称为现代泰山四大著名散文。就是因为这一篇散文竟使著名作家冯骥才成为泰安的荣誉民。他在文中没有着墨于泰山的雄姿和胜景,而是把目光投向挑货上山的山民,描绘了他们艰辛的劳作和惊人的毅力,赞颂了挑山工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同样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干什么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往前走,就能到达目的地。 冯骥才,男。汉族。浙江宁波人, 祖籍浙江慈溪,年生于天津。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著名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1] 主席,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谈》和《艺术家》主编,并任中国促进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年1月16日被聘为参事,现任央视《感动中国》推选委员。
二、课文内容分析。
1、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故事?
《散步》一文主要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
2、这篇短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本文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如何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散步》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①):总起,交代了散步的地点和有关的人物。
第二部分(②~⑧):重点写散步的过程。
这一部分又可根据内容分为三层。
第一层(②)交代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的转变。
第二层(③~⑤)写田野的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第三层(⑥~⑧)写产生散步路线的分歧以及解决办法。
4、《散步》一文中"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怎样理解这句呢?
"我"小时候很听母亲的话,显然是个孝顺、听话的儿子。正因为这,母亲相信"我"说的话是对的。同时为后面写到母亲变了主意设下伏笔——母亲当然听从"我"的话,但她更爱孙子。
5、《散步》一文的结尾"……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如何理解?其中"走得很仔细""整个世界"是什么意思?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她们如同生怕惊动整个世界那样,生怕稍有点闪失给老人和孩子带来惊恐、不安甚至伤害。因此他们"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二是"我"和妻子确实如同背着整个世界:一个老人,代表着业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世界和未来的时代。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承担着孝敬老人、爱护儿子的双重责任,这种责任已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更是社会的,也是对生活的使命感,当然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作者运用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写出了作者本人的使命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意思,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走得很仔细"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的高贵品德。"整个世界"是指"老人"和"孩子"分别代表过去和未来两个不同的世界和时代。
6、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人物某些典型的细小的举止行为或对典型细微事件的描写。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刻画人物的性格,也可以细致地描述事物的发展。
如本文中: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一个"摸"的动作,生动的表现出"我"的母亲对孙儿的爱。一家人互谅互爱,愉快和谐的亲情就在这细微的动作中自然流露出来了。
三、请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1)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了,太迟了。( )
(2)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
谈谈《散步》的双重主题
江苏 武 海
《散文》看似是一篇叙事散文,而其哲思却若隐若显于字里行间。"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这里的"春天",不仅仅写的是自然界的春天,而是说中国政治气候的松动,酷冬已过去,坚冰已打破,中国迎来了政治上的春天。"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是的,生命,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主题啊!生命如此重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其走向如何,更是与广大人民休戚相关,所以"我"(这里的"我"当然具有象征意味)在选择"路"的时候才会感到"责任的重大"。"民族领袖"如何在"严重关头"找到一条适合自己民族发展的灵活变通而又实际的道路,确乎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怎能不感"责任""重大"呢祖孙两代在选"路"问题上的对立,其实是隔代人思想上守旧与进步的对立,而"母亲""变了主意"似乎不单纯是顺从"孙儿"的结果,也许更多的是理解、宽容,这种自我扬弃和否定,正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而子背母,母背子,到共同走路,难道不是中华民族就自己发展问题取得一致后,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走自己民族发展道路的象征吗一方面我们背着过去,不能割舍历史,历史是我们的母亲;另一方面我们得驮着未来,未来是我们的新生,所以我们这代人注定任重而道远,"我"和"妻"的这种任劳任怨、坚毅执著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之永久的美德。
人民空军的飞机一队队排成人字,飞过天空时,广场上的人们都在观看。
英姿飒爽的人民空军的飞机,一队队整整齐齐的排成人字,呼啸着飞过天空时,宽阔的广场上笑容满面的人们都在满腔热情地观看。
先时读胡兰成的《山河岁月》,见他与张爱玲的几笔,也未觉得他有如何讨厌,直至看了《小团圆》,又看《今生今世》,竟对此人有了咬牙切齿的憎恨,当然,是因为张爱玲。胡兰成自己写下的本书的副标题《我的情感历程》,很是褒义,在读者看来很是讽刺。又及:“今生今世已惘然,山河岁月空惆怅。”这话却很感慨。倒是书的横条上那两句话的后半句很贴切:“从林语堂,梁实秋,钱钟书直到余秋雨,才子散文,胡兰成堪称翘楚;从张爱玲,周训德,范秀美直到佘爱珍,薄情寡义,胡兰成情债累累。”
诚如止庵在序中写到:“世事沧桑,多年后,我们找到胡兰成其人,读他的书,却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对于张迷来说,“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便皆成为好”(胡兰成语),何况他又讲了那么多呢。所以还是看,如饥似渴,看完之后,总的来说,我不喜欢这本书,如同不太喜欢这个人一样,但不不可否认地,其中有精彩的片段,不能说明胡兰成的感情是假的,写到张爱玲处出彩,写他人亦然。
胡兰成是那种到处风流到处认真的人,估计潜意识里他自比乾隆,这样的人,他对待欣赏的女人会很细心,会从精神上首先去关注,去打动,他的记忆力极好,总会记得人家重要的事,以便给人的感觉总是“他在乎我”,于是女人的心防被乘虚而入,精神上的相契,便促成了一段又一段风格迥异的爱情。
再说一遍读《小团圆》时说过的一句正确的废话:胡兰成的心理学想必是学得很好。你说他是故意,或者说他耍手段,倒是未必;似乎他天生就有这种本事,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人,虽然极为鄙视,却也佩服其高明,而被他笼住的女人,却毫不计较,当然,张爱玲除外,她应该得到一份相对完美的爱情,所以她及时地与胡兰成断,否则她也就不是我所喜欢的张爱玲了。
《今生今世》里写道张爱玲的部分,除了《民国女子》一章外,尚有》汉皋解佩》、《天涯道路》《永嘉佳日》和《雁荡秀气》的个别片断。我从第一页翻看,前面写他的童年,他的原配,他的谋职,他的丧妻,文笔并不十分糟糕,但看得十分不耐,不稀罕看,直至翻至《民国女子》,才细细看了起来。
他二人相见,只管“一坐五小时的瞎侃”,却非常地相契。“这样奇怪,不晓得不懂得亦可以是知音”。胡写给张的第一封信,说她谦逊,道着了她,张便回信“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一直觉得这八个字何等熟悉,原来是张说过的。
因胡说起登在《天地》封面上的那张照相,翌日张便取出给他,背后还写有字:见了他 ,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此后二人便“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胡评张“无论她在看什么,她仍只是她自己,不致与书中人同哀乐,清洁到好像不染红尘。”我想是张特有的清冷的气质,骨子里总有一点傲的。
“她还是小女孩时就有一篇文字在报上登了出来,得到五元,大人们说这是第一次稿费,应该买本字典做纪念,她却马上拿这钱去买了口红”。张真是有个性,从小就与众不同。
“她十四岁即写有一部《摩登红楼梦》,订成上下两册的手抄本,开头是秦钟与智能儿坐火车私奔杭州,自由恋爱结了婚,但是经济困难,又气又伤心,而后来是贾母带了宝玉及众姊妹来西湖看水上运动会,吃冰淇淋。我初看时一惊,怎么可以这样煞风景,但是她写得来真有理性的清纯。”这是她小时候的作文,估计是不会出版,也不可能出版,绝迹了哦,可惜。
“爱玲从不牵愁惹恨,要就是大哭一场。她告诉我有过两回:一是她十多岁前后,为一个男人,不知是讨厌或喜欢他而失意,就大哭起来。又一回在香港大学读书时,一年放暑假,炎樱没有等她就回上海家去了,她平时原不想家,这次却倒在床上大哭大喊得不可开交。她文章里惯会描画恻恻轻怨,脉脉情思,静静泪痕,她本人却象晴天落白雨。”而胡出轨后,张却是几度落泪,叹!
那年,胡的妻子英娣与胡离异,二人结婚,胡三十八岁,张二十二岁。婚书文曰: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从此二人“同住同修,同缘同相,同见同知。”
无可厚非地,胡兰成对张爱玲的捕捉是相当准确的。他说“爱玲极艳,她却又壮阔,寻常都有石破天惊,她完全是理性的,理性到得如同数学”。“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看她的文章,只觉得她什么都晓得,其实她却世事经历得很少,但是这个时代的一切自会与她有交涉,好像花来衫里,路落池中。”胡又写道:“我从来不见爱玲买书,她房里亦不堆书。”这就有些奇怪了,或许她家里藏书甚多,又或许她只读借来的书抑或是少时都看过了,都铭刻在记忆里了。
汉乐府有“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二人在家欢喜,又看水浒玄女“天然妙目,正大仙容”,又赞《金瓶梅》写孟玉楼,“行走时香风细细,坐下时淹然百媚”。爱玲解释“淹然”二字,“有人虽遇见怎样的好东西亦滴水不入,有人却象丝绵蘸着了胭脂,即刻渗开得一塌糊涂。”还真是,没有任何一种感觉或者意态形致,是她所不能描写的。
张对胡的情深,当胡说夫妻亦要大限来时各自飞,爱玲道“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又或叫张招,天涯海角,有我在牵你招你。”
可事实上,一有了银河,胡兰成的深情就不那么可信了。他很快在武汉与护士周训德好了,他倒也没觉什么错,一只脚踏两船,却是心安理得!这小周也与他一张照相,题上了隋乐府诗:“春江水沉沉,上有双竹林,竹叶坏水色,郎亦坏人心。”颇为贴切。
抗战胜利,胡避难到同学斯颂德家,得范秀美“送郎送到一里亭,一里亭上说私情”,二人便又勾搭上了,这里不应该用这个贬义词,这主要是针对胡说的,个人觉得范这个人人品还可以。十二月八日到丽水就结为夫妇之好了。都不知道他算不算犯重婚罪,因为胡与张其实只有一张纸,没有法律程序的。与范估计也只有简单的仪式。撇开其他,不要看人,只针对这事儿,这还真算是一段美谈,这速度也忒神了点。当年梁祝十八相送,一路唱过去,奈何梁兄太榆木疙瘩了,只是打下了铺垫,要人点化才惊醒。这胡范二人一路走到了底,竟水到渠成了。
二月张到温州看胡,这事似乎在《山河岁月》里提到过,但并没有说他当时与范秀美的关系,胡自己说“与张爱玲结婚已两年”又说“我与秀美的事,没有告诉爱玲,不是为要瞒她,因我并不觉得有什么惭愧困惑。”当初小周的事他还想了一番是不是对不起张爱玲,如今越发无耻了去。
张还让胡在小周与她二人中选,胡不肯,送走张,张信中写“那天船开时,你回岸上去了,我一人雨中撑伞在船舷边,对着滔滔黄浪,伫立涕泣久之。”真是柔肠欲绝。张还是太天真了,还没有看透胡,或者已经看透了,还抱着微茫的希望。只是,希望终究只是希望罢了。
一年半后六月十日,张信决绝:“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惟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到了日本,胡兰成又找着了一红颜知己“一枝”,连他自己也说“我于女人,与其说是爱,毋宁说是知。”为什么胡的桃花运那么多,人见人爱,车见爆胎呢我想,还是因为他心理学学的好,哈,这句话老套了点。
中华民国43年三月,胡又与佘爱珍(原吴四宝妻)结婚了。然而他又提到“应**原是我的前妻,昔年为了张爱玲,发脾气离了我。”晕,这破男人到底有多少老婆,在香港又娶了一个!
之后,张亦只独自萎谢,胡亦只是一个人想着“三美团圆”,自己对月作词:“晴空万里无云,冰轮皎洁。人间此时,一似那高山大海无有碑碣。正多少平平淡淡的悲欢离合。这里是天地之初,真切事转觉惝怳难说。重耳奔狄,昭君出塞,当年亦只谦抑。他们各尽人事,忧喜自知。如此时人。如此时月。却为何爱玲你呀,任使我意气感激。”看了最后一句,觉得胡还是有一点点点点良心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