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形式之美。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情感内容的表现,二是构图的表现。内容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表达,构图通过画面的布局来表达。中国山水画从一开始的天真烂漫,经过不断吸收东方哲学、文化、艺术的精髓,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演变和发展。历代山水画画家以他们的智慧和智慧,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既继承先贤又符合时代审美特征的山水画构图形式。逐渐产生了绿色山水、淡紫色山水、水墨画山水等绘画风格,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文化精华。发展出构图细腻,变化万千的中国山水画作品。
在东西方文化融合加速的今天,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新的变化,当代山水画家的绘画技法和绘画理论也有了新的突破。各种新奇、独特、美丽的图式深深吸引着中国山水画爱好者。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是基于“造景、开化、造势”的认知和操作原则。山水画在构图上不受视野的限制,摆脱了西画焦点透视的束缚,采用散点透视和视觉记忆来布局构图。郭熙在《林泉高志》中指出:“山形步步移,山景处处可见”。在这种独特的审美规律下,注重画面的整体气势,注重画家的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是山水画美的理想追求。
这种美学思想的指导下,艺术家从客观形象的束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处理屏幕布局,最大化追求艺术形象的电动势,和独特的特点和墨水的空间意识,注重黑白、实境和密度、开合、宜让等因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合包容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画家的智慧,从而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审美意识,给人以艺术美的影响和感染。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借助笔墨、色彩、构图等手段,表达艺术家对自然景象的审美感受和心灵追求。
一、自然山水是主要题材
1山水元素的典型性
中国山水画具有鲜明的自然山水元素,经常描绘雄浑壮丽、峻险奇特、秀丽清幽的地形景观。这些山水元素反映了中国自然环境的多样化和文化对自然的人文情感。
2山水与意境的融合
山水画中大量使用的山水元素不仅是艺术家所描绘的意象,更是他们表现内心情感的符号。
同时,山水画注重在画面中营造一种以自然景象为背景的多样人文情境,通过山水元素的精妙组合,让观者领略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的意境和思想,传达出其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追求。
二、笔墨、色彩和构图是关键手段
1线条描绘和墨色运用
中国山水画善用线条描绘,轻重、粗细、长短的运用都能表达出山水的特征和气势。同时,中国山水画的墨色也具有独特性。富有变化的浓淡干湿、石骨清浑、皴擦交错等技法,在创作中充分发挥出笔墨的表现力。
2颜色使用和配合
中国山水画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和运用,通常以淡雅、素净的色彩为主调,柔和的色彩渗透在画面的各个角落,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细节感,同时也表现出山水所表现的文化审美意境。
3构图和留白的运用
对于山水画而言,构图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之一。这不仅涉及到对象的安排与选材,更反映了艺术家的思想心态。同时,中国山水画常用留白手法,通过大开大阖的留白使其画面更趋向于简明、明快和高古。
拓展知识:
1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美术的重要类型之一,经过漫长的发展,展现出了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2中国山水画作为文化遗产之一,在当代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人们认识自然、审美自然的重要方式,也是反映中国文化精髓和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
摘要:中国山水画已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细观每一时期的经典山水画作品,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山水画作品均有不同的图式个性。图式作为山水画作品中可视的艺术形象,它具有丰富的情感性和生动的表现力,直接反映着艺术家对客观山水感性体验的表达。纵观周韶华西部山水画作品,可以发现其作品图式与传统山水画的图式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其作品图式特点主要以满幅构图和浓墨大板块结构为主,他在集传统与西方绘画的基础上追求着自己的图式个性,其西部山水画的构图特点与他本人的思想、生活经历和艺术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此,本文就对其进行探究并详细阐述这一联系。
关键词:周韶华 西部山水画 图式特点 情感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周韶华多次西行,深入祖国的西部地区进行了艰辛的艺术实践与采风活动,并取得了斐然的艺术成就。通过观察他的西部山水画,可以发现他的西部山水画作品格调很独特,其西部山水画作品的图式特点主要是以浓墨大板块结构和满幅构图为主,这同西方绘画的图式有着相似的地方。我们知道中国绘画注重笔墨,善于把所要表现的客观物象转化成笔墨结构,并把表象程式化,然而西方绘画则善于将团块结构进行重新组合,以强化作品图式的张力结构,可以清楚的看出西画则是把表象形式化了。然而,通过观察周韶华西部山水画作品时,不难看出,他把这两者都调度到“气势”和“力度”的表现上,从而提炼了他的西部山水画图式。通过观察他的西部山水画作品时,总会给人以一种不言而喻的势能感,他将力度视为西部山水画的魂魄,每观传统的山水画作品时总会给人以“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般的惬意;然而每每看到周韶华西部山水画作品时,会使你感知到的是山河湖海的呼唤、历史的呼唤和时代的呼唤,同时也是一位东方赤子的深情呼唤。那么周韶华西部山水画作品的图式个性及情感表达具体有哪些呢,下文将给予详细论述。
1 满幅构图的图式特点
周韶华在表现西部山水时,大部分作品均采用了满幅构图的表现形式,通过观察这一类作品时总会给人以强有力的张力感和充实感,正如艺术评论家刘曦林先生对其所言,“仿佛雄关大笔不足以壮其骨,原色重染不足以现其情,冲破那纸的边沿也不足以张其力”。如作品《狂澜交响曲》、《雪域之灵》和《火洲图》等。作品《狂澜交响曲》采用了满幅构图,并且以写实的表现手法描绘了黄河壶口瀑布奔涌不息,激越飞扬而势不可挡的图式形态,作者借用西方绘画中的肌理手法来表现作品中激起的瀑布,斑斑勃勃并富有生动的表现力,远山则以淡墨渲染,营造出作品的空间感和层次感,整幅作品,近实远虚,使人看后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从这幅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出作者借用黄河瀑布的奔涌不息来来表现人类生命力的顽强和自强不息的思想情感,尽管作品满幅构图且只有数尺大小,但是给观者传达出的信息是很丰富的。再如作品《火洲图》,该作品同样采用了满幅构图的表现形式,描绘了一队行旅驼队艰难的行走在无比炎热的火洲走廊上,整幅作品,气势恢宏。画面以红色为主,猛一看,好像一团烈火熊熊燃烧,山地间流出很窄的一道白并将驼队疏密得当的置入其中,可以发现驼队已经非常的精疲力尽了,但是却没有停下来。周韶华作为一名革命出身的艺术家,献身于革命和艺术事业对于他来说都是同等的重要,在这幅作品中,从侧面也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革命热情和生命精神。同时作者通过这样的图式和色调也为我们展现了西域之景的壮美。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作者以个性化的图式结构为我们展现了西部山水的形貌,同时也是基于对客观自然对象内在结构的提炼。西部地区因具有辽阔,苍茫的特点,作者以满幅构图的造型方式来表现之,使观者看后会立刻体悟到西部山水之大。从这些作品的思想意蕴深层次来讲,作者均采用这种充实的满幅构图为我们传递出正能量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浓墨大板块的图式特点
在周韶华西部山水画作品中,浓墨大板块可以说是又一图式特点,他花费了将近30年时间对其进行探索与完善。从他的西部山水画作品中可以看出,浓墨大板块结构是其画面构成的基础,同时也是各个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其构成样式和质量决定着作品的个性和质量。通过观察周韶华西部山水画中弄墨大板块结构的这类作品时,可以清晰的看出他的浓墨大板块结构图式有点类似于以小见大的篆刻艺术,在简洁、整体和单纯的图式结构中依稀可以看出所表达客观物象的丰富、充实和磅礴。如作品《征服大漠系列—战旱极》,该作品为典型的线面结合之作,细观该作品可以看出作者是用大排刷以及浓墨画出的严谨大板块,用来支撑着画面的图式结构,随后在以毛笔勾出浓淡干湿和粗细疏密等不同质感的曲线,画面背景则以留白、蓝色和**来表现,为观者营造出了一个脍炙人心的图式结构,整幅作品大气磅礴、气势雄伟。周韶华这种浓墨大板块结构图式与他水墨画革新中的“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是吻合的,同时与他所追寻的“意象、结构象征、主体”等都归一了,并且与他的“大将气派”也相符合。从《征服大漠系列—战旱极》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人类在恶劣的环境下也不完全是无能为力的,通过工业革命是可以战胜干旱的,从这幅作品也可以看出人类在战胜干旱沙漠时所表现的超拔智慧。
通过以上分析论述可以看出,他的浓墨大板块结构图式融汇了西方表现主义因素,同时又传承着中国画“畅神”传统,这也证实了他所提倡的“隔代遗传,横向移植”艺术理论。
综上所述,周韶华的西部山水画图式个性有着极强的主观意识,并在其诸多的作品中形成稳定的艺术样式。其个人图式风格的形成与自身思想和人生经历等因素息息相关,这种因素直接促使他心理情感的表达,这种情感深深地镌刻在周韶华西部山水画作品的图式之中,同时也强有力的表现了他个人与众不同的艺术气息。
参考文献
陈传席著,中国山水画史[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周韶华著,大家之路—周韶华[M],山东美术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雪松,山水画专业,书法爱好者
提起青花瓷,人们都知道它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其瓷白中泛青,其花青翠欲滴,是典雅素静的“人间瑰宝”。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青花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也有学者称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在陶瓷艺术作品中,青花山水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山水画取材于自然,
但比大自然的山水更凝练。现代青花山水画,是在传统山水画的表现技法上继承发展的。古代青花山水画的主要题材有:渔樵耕读图,山居图,行旅图,梧桐山水等。青花艺人运用熟练的装饰技巧,把丰富的景物集中在一个画面上,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
青花山水画是在花瓶、碗、盘、瓷板的坯胎上作画,泥坯有较强的吸水性能,用青花料在坯上绘画,经高温烧成后,有水墨画酣畅淋漓的料韵,与国画山水有异曲同工之妙。青花山水在绘制风格上,吸取国画技法。把民间青花的笔墨技巧与官窑青花的高档材质相结合。在表现手法上,根据器型特点,结合当代审美情趣,采用多种绘制形式,形成青花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在料色运用上,青花山水画比人物,花鸟画的皴擦勾勒,点染渲染的变化更多。用毛笔蘸料,在能吸收料色的胚胎上作画,表现山石云树流泉等各种物象的形态,需要用笔巧妙。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能准确地表现出山水、树石的质感肌理。画面清爽自然,有水墨画的渲染、渗化效果,又有陶瓷装饰的特色。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笔者在青花山水画创作中,注重构图、效法、技法、意境、情景、层次的安排,作品清新别致。
构图:作品中的疏密、虚实、动静、藏露,都要在构图中体现出来。画面的疏密,是块面和点线之间的区别。大面积的料色,会形成紧密的画面。料色的厚重处密集,料色的浅淡就是疏阔的景物。房屋汇聚是密,树林、坡岸为疏。疏密结合,有鲜明的对比效果。作品中的虚实,是在画面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虚实安排得当,画面就会吸引人。国画中虚实,有“疏可走马,密不通风”之说,显示了明显的虚实关系。密中有疏,疏中有密,虚实结合,才有协调的装饰构图。青花瓷画讲究“水路均匀”,所谓“水路,”就是画面的空白“虚”处。“均匀”并不是平均,画面景物平均,就会有平板的弊病。“均匀”是均衡,才能表现出构图美,虚实之间,既可以有衔接,也可以构成呼应对比。“虚”有材质美,“实”是画面美。一件艺术作品的吸引人之处,首先就是动态景物。在山水画中,动物特别容易引人注目。动态既可以用人物、动物显示,也能从流水、云雾中产生,自然界的山水,即使看一个局部,也会感到很丰富。把自然界的丰富景象表现出来,除了笔墨技巧以外,隐现藏露也是重要的表现方法:“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而以云雾显其高。建筑景物、树林、山峰,都必须有隐现,有藏露。隐约之间,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效法:在青花山水画中,采用不同的效法表现山石的质感。瓷画中的皱法,吸收了国画的皱法。我国地大物博,塞北、江南的风景有不同的特点。西北高原石骨凌峥;江南地区,山川浑厚,草木茂盛,不少名山大川都以其独特的地貌而姿态各异。因此就必须用不同的皱法来显示江南塞北山川的不同地貌,效法虽多,但是,按其特点,大致可分成三种类型。(1)表现线条的皱法,多以中锋用笔,笔法松散灵巧,表现草木繁茂的土质山峦时常用。(2)表现大块面的皱法,如斧劈皱,刮铁皱,多用侧锋阔笔画出,展现陡峭坚硬的山石,质感刚劲有力。(3)表现点的皱法,有雨点皱、米点皱等,适合表现山峦的形状。
技法:在表现技法,把国画技法与西画素描、速写画法相结合。用线造型是绘画造型中的重要表现手段,不论描绘任何物象,都要用不同的线描形式,以体现不同物象的质感。线条是形象的骨架,山水画作品中的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以点、线、面结合,有水耀画的湿润和飞白笔触,也有晕染的虚实效果。人的思想感情的陶冶,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情景:艺术作品必须表达感情,这种感情还必须是真挚深沉的。只有表达了深厚感情的艺术作品,才能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层次:山水瓷画层次分明,才有空灵的感觉。没有层次就不能表现出自然空间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层次在山水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件青花山水作品,有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如果近部以树丛为主,上面中间的山峰涌泉即为次,也可以画出隐约的山峰,与繁密的山峦相对比,显示出远近高低的不同层次。有主次开合,画面才会层次清晰,一目了然。
山水画的虚实关系,通过笔墨来体现。笔墨繁聚处为实,用笔疏散简略处是虚。从透视角度上看,近景为实,树木楼阁,用料较浓。远景为虚,山水苍茫,用笔疏淡。在构图上,画面的平衡、疏密、开合,山石、树木、云水的结构,从整体气势到局部表现,需严谨细密,不能顾此失彼。整个画面要给人远看气势生动,近看精细耐看的效果。
以祖国大好河山为表现题材的青花山水画,是陶瓷艺术工作者以名胜风景和乡村田野的自然景观为主题创作的,表现出大自然中的美妙景色。想创作出精美的青花山水画,必须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对自然山水的精心观察,深入理解。要“善师造化而夺造化之神”,“览宇宙之宝藏,穷天地之常理,窥自然之和谐,悟万物之生机。穷年累月,胸中自有生机,造物自为我有”。青花山水画是陶瓷艺术工作者的创造。风景入画,应该给观者以自然天成的印象,不能有人为拼凑的痕迹,画中景物要比山水实景更精练,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觉。
从诗意之美、空灵之美、人文之美和形神兼备角度来论证。
(一)诗意之美:给观赏者带来一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感觉。
(二)空灵之美: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通常是采用“虚实交融”描绘手法表现出来的,其中“虚”指的是自然界中的云雾、天空、水汽以及河流等景观景象,这些景象都是以空白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三)人文之美:在山水画创作中能够体现出人们精神之美,就比如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仁义之道、道家思想文化中的清静无为等。
(四)形神兼备:中国山水画强调的是“神似”,也就是在追求物体真实形态以外,还需赋予一种精神文化,这样一来就能够促使画面蕴藏丰富情感和内涵。
意境介绍
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