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寥寥22字,抒发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其中表露的悲哀也引起了历史上诸多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广泛共鸣。如此拳拳之心,如此军棍之治,沉淀为《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为我们留下的是历史截图,一幅捕获了绵绵历史,并留驻于悠悠天地,充满哲理的画图。诗人在这广袤悠长的时空聚象中,孤单寂寞、苍凉悲壮。如此孤单寂寞、如此苍凉悲壮,悠悠苍天啊,“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同样是历代知识分子的心病。忧郁、愤懑,达到已极,想必后来者不再会如此遭际、如此心际。《登幽州台歌》就是历代知识分子如此遭际、如此心际的悲怆的泪洗之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逝者如斯,绵绵绝期,前浪逝去、后浪未起。历史上的伯乐,于今不再见踪迹,诗人钦慕燕昭王礼遇乐毅、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因为在当下的时空凝固中,英雄真乃无用武之地。如此遭际,恐怕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也不会再有,因报国无门,只有分忧天地。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诗人登台远眺,天地广大寥廓中浸透着绵绵的历史悠悠。景如此,情如何?情是苍凉悲壮、苦闷忧伤。诗人正是在这苍莽天地与悠悠历史中画龙点睛、点到为止,从此绝笔,给读者留下同样是苍莽与悠悠的想象时空。
这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哭泣,恸哭不似,粉泪不比,哭而无声,悲泪无泣。倘若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在于己的仕途上考量,倒也罢了。但是,此时此刻,修好了身,却报国无门,更不消说平天下了。感遇如此无用,诗人能无欲无求地静心么?
登幽州台歌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直发胸臆,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将诗人的情感像火山一样喷发而出。一个“独”字就让人心寒无比;“怆然而涕下”,更见凄凉,引发了后世众多怀才不遇士人的广泛共鸣。表达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感情,具有凄凉的感情基调。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文,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登幽州台歌
唐代: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扩展资料:
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诗词《登幽州台歌》——唐代: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扩展资料
1、《登幽州台歌》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2、《登幽州台歌》鉴赏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这是一种在对事业和人生的执着追求中产生的喟叹。
唐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陈子昂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
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