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情感忽视“这一概念,是Jonice Webb博士基于自己二十多年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经验,正式提出并进行推广的。Jonice Webb博士认为:在一个家庭中,当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父母足够的认可、接纳、和回应,孩子便学会了去隐藏或者压抑他们的真实感受,情感忽视的负面影响就发生了。
当孩子感到伤心难过,没人关心一下:“宝贝,你怎么了?”
当孩子需要得到安慰的时候,父母注意不到或者故意视而不见。
没人问询问一下孩子:“你想要什么?”
孩子从学校回来情绪低落,没人问一声:“今天在学校里,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
上面罗列的这些父母的行为,没有一个能被看成是虐待性质的,没有一个涉及到让孩子吃不饱穿不暖的,也没有一个能被看成是临床心理学所定义的“创伤性事件”。但是,如果一个年幼的孩子,在他们最需要被认可被关爱的年纪,经历了足够多这样的有意无意的情感忽视,那么他们在日后将会体验到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心理问题。
为什么在情绪上被接纳和认可,对一个孩子如此重要?作为人类,婴儿降生后的首要任务就是与其他人建立“关系”。这种关系,不但使婴儿在生理上得到满足而存活下去,而且还使婴儿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使婴儿的社会化能够正常健康的开展,帮助他们由自然人顺利过渡到社会人。
在这一过程中,“情绪”就如同胶水一般,把婴儿和母亲或者其他主要抚养者粘连在在一起。依恋理论认为,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里,母亲要即时的连贯的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这样孩子才能和母亲建立和发展一种安全健康的依恋关系。母亲的这种回应,包括帮助孩子知觉自己的情绪状态,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反应,继而帮助孩子来调控自己的情绪。
可是,如果孩子的情绪感受经常的被父母忽视或者误读,那么父母就无意中给孩子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号:“你的情绪不重要”,“你的感受是错的”,“你的情绪是不被接受的”。当孩子的情绪自我被否定了,这个信号就等同于:“你,不重要;你,不被接受!”。
年幼的孩子,对父母的行为没有反抗和抵御的能力,但是他们有本能的生存策略。也就是说,孩子为了生存,会完全的接受父母对自己情绪的回应,从而作出相应的改变去迎合父母。一个孩子,如果经常体验到父母的上述行为反馈,便会逐渐的把自己的感受放下了并搁置一边,或者彻底隐藏了。只有这样,这些感受便不会再被父母发现,自己就能变相的取悦他们了。可是这样一来,时间长了,连他们自己最终都不能很好的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了。结果,外在的我和内在的我就割裂了。
在这样家庭环境长大的人,时常无法感知到自己真实的情绪,对自己的内心感受也时常表示怀疑。他们的情绪自我一直被否定被压抑,没能通过父母的肯定和接纳而真实的被体验过。他们的情绪没有根基,无法着陆,似乎总在一种飘渺的状态。他们的外表可能看似一个健全的人,但是内心深处却是彷徨、寂寞、空虚。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哪里有什么不对,但是又不知道具体少了什么哪里不对。
他们无法很好的知觉自己的感受,也不能很好的觉察和体会别人的情绪,因此他们很难和别人建立深刻的情感关系。总觉得有那么一堵墙横在自己和别人中间,因此内心时常没有归属感。他们总有种感觉,仿佛自己永远在别处,不知道这个世界哪里是属于自己的。
童年时期遭受过情感忽视的人,他们不能相信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就无法完全相信自己的决定。他们也因此经常对自己的决定十分纠结,常常发现自己做了不想做的事。对自己犯的过错,似乎又能很轻易的原谅自己。
临床心理学发现,遭受了童年情感忽视的人,他们似乎总是为别人着想,却很少为自己着想。他们或者因为意识不到自己的情感需求而无法表达,又或者体验到某种感受和需求却害怕表达出来。潜意识的声音一直在提醒他们:我的感受不重要,我的需求不重要。他们或许习惯了对别人报以微笑,但是对自己似乎额外的苛刻。当面对自己的时候,他们经常对自己感到失望,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
经历了童年情感忽视的成年人,他们的情感体验有盲点。他们不但无法很好的体会自己的内心状态,也很难准确的体会别人的感受。当他们自己做了父母之后,也自然比较难以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所以,他们的孩子也非常有可能与他们当年一样,在一个情感盲点里长大,遭受同样的情感忽视。
近期阅读《被忽视的孩子》,文中“情感忽视”这个话题让人想到了童年时期,每个人的童年可能都曾被父母忽视过,或多或少,或大或小,这些忽视将影响一个人的自尊、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如今要孩子健康地成长,只是爱他是不够的,父母要想能够与他们的孩子产生情感共鸣,他自己必须是一个认识并理解大部分情绪的人。他要会细心观察,才能看到他的孩子在成长中什么能做和什么不能做。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可能造成情感忽视的12种类型的父母、被忽视的孩子成年后的10个特征以及疗愈方法:
你和你的父母是什么类型呢?哈哈,我不知道。你最讨厌哪种类型的父母?我觉得最不好是反社会和完美型父母,小孩被冷暴力对待,过得好压抑。
从上述的特征对照自己,你有这样的感受吗?如果有请勇敢面对它,尝试自我疗愈。
其一:父母能感到与孩子有一种情感连接;
其二:父母关注自己的孩子,并视他为一个独特而独立的个体,而非自己的延伸、所有物甚至负担;
其三:基于这份情感连接和对孩子的关注,父母适当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尽管这些技巧听起来很简单,但组合起来它们会成为非常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一个孩子学习如何认识和管理自己的天性,并使孩子建立起安全的情感纽带,使他拥有健康的情感来获得快乐的成年生活。结合我的经历,我能做到对孩子的关注并适当回应她的情感需求,但也有想对她发脾气或不理解她行为的时候,所以会看育儿方面的书去理解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发展,会尊重她的意见,把她当成“小大人”平等沟通,尽力而为,总之我们作为父母要学会正确地关心孩子。
情绪是承载着身体想传达给人的信息,它能帮助人们适应、存活和茁壮成长,同时滋养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我们要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感觉,不要消极、冲动地表达;要自信而平和、有同理心地表达。
第一部分:学会关爱自己,4个步骤:将自己放在首位,调节饮食,锻炼身体,休息和放松。
第二部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三件事计划:每天必须做三件不想做或停止做想做但不该做的事;
第三部分:自我安慰,健康的策略:听音乐或者某首特别的歌,烹饪或烘焙,和孩子一起玩,打扫卫生,自我对话;
第四部分:同情自己,5个原则:
1-反向黄金法则,即像对待别人那样对待自己;
2-察觉到破坏性的指向自我的愤怒;
3-从自己的智慧和同情中获益;
4-培养一个有爱而坚定的内心声音;
5-允许自己做个普通人。
PS:思维导图摘自樊登读书会
2020612
《被忽视的孩子》
第六章 情绪的重要性及如何对待情绪
昵称宁静
我的收获
1、情绪是生存的必需品,它就像指甲、膝盖一样是我们的生理构成成分,情绪是我们和身体沟通的方式。
我就是视情绪为负担,特别是负面的情绪,所以总爱压制着。其实最聪明的人是用情绪帮助自己思考,也用理性管理自己的情绪。
2、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会不加区别的内化所有感觉,让它们烂在心里,最后剩下的就只有生气和愤怒。
当你能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感觉时,就意味着你开始掌控了自己。
3、正确对待情绪的方法
❤学习监控自己的感觉。
识别并表达自己的感觉是种技能,需要下功夫,不断努力才能提高。
识别和命名练习。
❤接受并信任你的感觉。
①没有坏的情绪;
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对待这些情绪。
②情绪并不总是理性的,但它的存在总是有其原因;
所有情绪都是可以解释的。
③情绪很强大,依然可以被掌控。
隐藏的情绪对我们有很强的控制力,当我们能意识到一种情绪,就能掌控它。
IAAA 四步骤:识别、接纳、归因、行动。
首先识别情绪;其次接纳情绪;接着试着觉察产生这个情绪的原因,也就是归因;最后看看情绪是否应对着某个行动,如果是,以合适的方式来应对。
❤学习有效地表达你的感觉
一个有效控制和利用情绪的力量的方法就是适当的表达情绪。
适当的表达情绪,要自信而平和,有同理心地表达。
你自信而平和地表达了自己,没有将感觉关在心里,尽管无法控制别人的反应,你都会为自己采取了合适的行动而感觉更好。
❤认识,理解和重视人际关系中的情绪
如果你一直把情绪隐藏在心里,那么自然的,你会假设这些情绪对于别人来说是负担或令人不悦的。如果你不放下他们,他们会在生活中方方面面束缚你,尤其是在人际关系中。
乔治·科斯坦萨实验,就是和以往不同。
横向及纵向提问,横向体温的目的在于获取信息,而纵向提问旨在获得理解。
我最近的情绪:
1、我最近的情绪有些烦躁。
2、烦躁的来源是,事情太多忙不过来。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说不清楚,一直以来都是,事情多了就会烦躁。最近几天,照顾孩子,孩子的作业,我的作业,家务等等,而每一项我又潜意识地要求自己尽可能做的更好,玩不成或完成的不好,就会烦躁有压力。
4、应该怎么样做会有改善呢?
列计划,详细规划时间。
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不自责。
接纳自己。
输出倒逼输入,我们一起抱团取暖奥[爱心]
在童年遭受过情感忽视的迹象
自尊水平很低
你总是把自己和其他人作比较吗如果你是在经常与他人竞争的环境下长大的,你就很难发现并肯定自己的价值,并且害怕竞争失败的严重后果
你可能会倾向于将他人视为竞争者,导致孤立感和低自尊感。
害怕依赖别人
当你很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很难向他人寻求帮助吗如果你曾因为寻求帮助而被责备你就可能会觉得寻求帮助是冲突的根源。
所以比起向别人寻求帮助,你更倾向于什么都靠自己,但是这种对依赖他人的恐惧可能会让你难以与他人合作。
无法形容自己的感受
当有人问你的感受时,你无法用准确的语句来表达,因为你从小都觉得自己的感受并不重要,于是你会回避自己的感受。
这可能会影响到你的决策能力,因为你不知道自己对于不同选择是怎样的感受。
时常压抑自己的情绪
你无法识别、管理和表达你的情绪。
童年时期,你可能不被允许表达你的情绪,或是曾因表达情绪受到训斥。这些负面的体验可能会在让你隐藏很多重要的情绪。
感到孤独无助
你感觉自己是一座孤岛,蜷缩在世界的角落。
你不知道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有些麻木,无法与其他人有密切的联系,很容易感到孤独无助。
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首位
总是想确保其他人都快乐,即使这意味着你必须牺牲自己的需要。
如果你从小就意识到自己的感受是不重要的,那么你很容易一直忽视自己,取悦他人。
如何摆脱情感被忽视的童年阴影
探索自己的需要
你需要探索自己的情绪和需要,逐渐改变自己对”爱的需求"的认知。最终开始可以满足自己的这些需求。
学会对自己负责
你要去了解自己的"伤疤",目的并不是要去指责他人的过错。而是为了明白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而后更好地爱自己,对自己负责,做出积极的改变
进行心理咨询
任何深入探索自己旧体验和创伤的行为,都应该在"安全的环境或关系”(比如咨访关系)中来进行否则是有潜在危险的。你可以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陪伴下,对童年被忽视的经历进行探索和认知
童年期情感忽视究竟是什么?
童年期情感忽视指的是一种由于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所造成的创伤。
和家庭暴力或是儿童虐待相比,情感忽视的表现形式极其隐秘。情感忽视的表现有多种形态,从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不关注子女的真实心声,到忽视孩子的情感体验,造成他们的低自尊与自卑等等……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这不仅仅是指榜样作用,亦是指孩子能从父母那里找得到回应和反馈。
而情感忽视下的孩子得不到回应和反馈,他们发出的所有信号,喜怒哀乐,都如同投进了深不可见的海底,没有回音。
被忽视的我们会是什么样?
1自我价值以及自尊缺陷
童年期情感忽视的人通常会表现出“低自尊”,一个人自尊以及自我价值的形成和你的家庭密切相关。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觉得自卑,得不到支持,很容易被打倒,气馁,孤独,丧失归属感。
2 表达障碍
无法明确自己的感受与需求,更无法对外界表达出来。在意识到自己有对于爱、关怀和赞扬的需要时,觉得这是羞耻的,自己是不值得的,是需要被隐藏的。
3 感觉被剥夺,普遍的缺失感
在潜意识里,你总觉得自己缺乏了某些东西,但又难以名状。你也有可能觉得自己的生活中缺乏各种东西:爱,乐趣,金钱等等。更极端的情况,可能是觉得自己的生活空虚无意义。
4抑郁
一直以来,抑郁都和丧失、剥夺感、需求不被满足、低自尊、缺乏支持、无法明确的痛苦和失望等因素相关。
5成瘾行为
童年情感忽视会造成孩子对生活丧失控制感,因此,一些人会转而从成瘾行为中寻求慰籍,重获控制感。
——摘自《童年情感忽视:所有的爱都像投入了深海》
情感忽视的核心内容是有效识别情感忽视,避免走入情感忽视的怪圈,造成恶性循环。情感忽视是心灵陷入了困境,如陷入迷雾之中,迷失了方向和自我,对生活失去热情。
为什么会发生情感忽视?
一 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形成情感链接。
孩子小时依赖父母是天性使然,再大一点儿与孩子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就要靠感情来维系了。
父母要与孩子互动,在玩闹中了解孩子,孩子会把你当成玩伴儿,容易敞开心扉,进行有效沟通。父母在适当的时机对孩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要求,孩子也更容易接受和改正。
多关注孩子,表达喜欢和爱孩子,会使孩子有安全感,幸福感和被需求的优越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使他更有责任感,满足感,建立自信心。
二 父母要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
孩子自出生以来就已经开始在学着生存了,会通过哭闹引起父母注意,使其寸步不离。会用自己的小心思获得父母的爱和关心,对待任何事情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自出生开始他们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父母总是以成人的思维揣测孩子的内心,去束缚,说教,不去倾听孩子心里的声音。不要以还是孩子为借口就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时他们一套一套的古怪想法也会让大人瞠目结舌。
虽说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应以尊重和包容孩子为前提。父母的独断专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心灵的伤害。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平等,真诚的沟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帮助。
三 当孩子有情感需求时要积极回应。
如果孩子对父母倾诉,抱怨,分享某些事情时一定要耐心听完,不管想法有多离谱。父母不要武断的去下结论或判断,关闭了孩子的心门,他就再也不会敞开了。
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坚强和健忘,父母对自己的语言攻击,否定和怀疑都会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伤痕,只是他不愿意再诉说了。
父母是孩子一生之中是最重要的人,也是影响其一生的人,理智,宽容,有爱心的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榜样。
你觉得有多大呢? 个人觉得影响是很大的,如果情感忽略啦,那么这个孩子都感觉到非常孤单,而且孩子正处于发育阶段,也就是说虽然你不要以为她什么不懂都不懂,但是此时大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他的性格等多方面造成很重大的影响,对于她以后的成长来说,我觉得是极其不利的,每个人的成长阶段,其实最后的基础可塑性最高的就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往往要培养她的一些细腻的感情都是关键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发生什么意外 很有可能会造成他之后的成长会非常的不正确,不能培养出一个有健康的三观的人,还有不能让她更好的感觉到这个社会对他的爱,很有可能会产生出一些不真当的思想和观念,造成一些反党之类的东西,觉得社会都是不公平的,这些感觉都是很有可能形成一些不好的因素。
其实身边有很多例子就是因为幼儿时孩子缺少对感情上的呵护,然后造成孩子非常的放荡不羁,然后非常的不听话,然后经常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有些时候甚至和家长对打,非常不理解家长 也做出一些非常令人心疼的举动,其实这些都是源于在幼儿时代,对孩子不能进行更好的培养造成的,其实我觉得就和湖南卫视播出的变形记是一样的。那里面城市的主人公家庭往往非常的富裕,但父母缺少对孩子的感情的培养和呵护,所以就造成了最后严重的后果
“如果孩子不能确信自己对父母是重要的,如果孩子经常因为自己对父母关注的需要而感到羞愧,他将会成长为一个忽视自己情感需求的人。”——《被忽视的孩子》
01
公园里,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在滑滑梯玩,自己坐在旁边的石凳上跟另一位妈妈聊天,聊着聊着,一看时间,发现得回家做午饭了。
于是,匆匆起身,过去一把拽起女儿的手,说:“快11点,咱们得赶紧回家做饭了。”
小女孩跟小朋友玩得正兴,奋力反抗,试图挣脱妈妈的手,边挣脱边喊:“我还要玩,我还要玩!”
妈妈大吼:“玩什么玩,都几点了,赶紧回去!”
于是,女孩在妈妈的拽拉下,一边不情愿地走着,一边恋恋不舍地频频回头。
生活中,这样的情况随处可见,很多父母从来不会去顾及孩子的感受,也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只是一味使用父母的威严、用命令的口吻逼迫孩子就范。
这样的父母属于典型的情感忽视,什么是情感忽视?意思是指:当孩子玩得正开心时,父母粗暴地制止,没有任何情感过渡,忽视孩子的情感反应。
02
很多家长根本察觉不到自己忽视孩子了,他们经常会觉得“这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有时候看似不起眼的一件事,却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影响。
经历过情感忽视的孩子,一旦造成了心理创伤,他们的痛苦是非常不能被理解的。只是会莫名地感到忧伤、没意义,严重者甚至莫名其妙产生自杀念头等。所以,家长一定不要轻视情感忽视。
情感忽视分为两种:
1、 短期忽视
心爱的宠物狗死了,你哭得稀里哗啦,但爸爸妈妈却没有对你说出一句安慰的话;
你的毕业典礼,但父母却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没去参加;
你和朋友闹矛盾了,满脸沮丧地回家,但是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却丝毫没有发现你的异样。
2、长期忽视
孩子在家没有话语权,父母从来不会征求他们的意见,而是随意介入或终止孩子正进行的活动与游戏。
短期忽视是急性的共情失败。
比如,发生一件“大事”,但却没人给他共情、帮他缓解压力。
而长期忽视则是一种慢性的共情失败。就是长期都这样,孩子也习惯了,但是久而久之,孩子同样会忽视别人的感受与忽视自己的情感需求。
英国慈善机构“儿童协会”曾经对英格兰初中学生做过一份调查,调查显示,大约有1/7的孩子曾被家人忽视过。而长期被情感忽视的孩子成年后会出现什么特征呢?
1、 空虚感:一种时有时无的、无法满足的缺失感;
2、 反依赖:恐惧依赖他人的倾向;
3、 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才能与弱点等方面认识不准确;
4、 对自己毫无同情,对他们满怀同情:对自己比别人更严格;
5、 负罪感和羞耻感:无法针对自己的问题找到原因,只能责怪自己;
6、 对自己生气、自责:很容易且常对自己生气,对自己常感厌恶;
7、 感到自己有致命陷:觉得如果人们和自己走得太近,就会讨厌自己;
8、 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不喜欢让自己需要什么,不喜欢有人很需要自己的感觉;
9、 自我约束能力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是个拖延者;
10、述情障碍: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容忍甚至感受任何情绪、情感。
所以说,父母缺乏共情,长期忽视孩子的感受,不仅让孩子找不到存在感与价值感,还会陷入不自信与自我怀疑之中。
03
那么健康的亲子关系应该是怎样的?父母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出现情感忽视?
1、 跟孩子有情感连接。孩子遇到问题愿意跟你沟通
知乎上有一个网友说,小时候他很渴望父母能给他多点关注,每次放学回来,当他想跟妈妈一起分享下学校发生的有趣事情时,妈妈的回答永远是:作业做完了吗?慢慢的,他变沉默了,跟父母沟通也越来越少,最后连跟父母说话的欲望都没有。
所以,多跟孩子互动,多回应孩子的情绪,多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这样孩子遇到问题时才会愿意为你敞开心扉。
2、 视孩子为独立的个体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值得被尊重与重视,所以,不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延伸或自己的工具,而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与决定。
有些家长会因为自己没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没能得到一份好工作,然后就把这些愿望转嫁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来帮忙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无形中让孩子去承担一个跟自己完全无关的责任,对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正确应该是视孩子为独立个体,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与回应,才能让孩子找到归属与价值。
3、 父母会回应孩子的情感
孩子天生渴望被关注,所以,父母应该懂得回应孩子的情感。从婴儿开始,孩子即对大人的脸感兴趣,也能够对大人的表情产生回应。当妈妈面带微笑、眼里带着愉快的光芒时,孩子会感到愉悦,因为他们能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喜爱。
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当他们向你表达自己的心情里,我们应该积极回应,哪怕仅仅只是倾听,他们也会从我们身上找到安慰与勇气。
总之,教育孩子应避免出现两个极端。
一是情感忽视,比如,不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以大人的意愿行事或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等;
二是期望过高,关注过多,犹如“直升机父母”一般,成天在孩子头顶盘旋,投入太多的时间与精力,给予孩子过高的期望,接受不了孩子的失败,导致他们背负太大的压力等。
好的教育应该爱与规则并存,在生活中除了多关注孩子的情感反应、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爱外,在行为与处事方面还要有一定的原则与底线。
所以,情感忽视的反面不是过度关注,而是在孩子向你发出情感需求时,我们能做到尊重、倾听与接纳。让孩子拥有足够空间的同时并坚信:我的父母永远是爱我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