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创作规范及评定标准(五)
——情感:基调 语气
情感,当然离不开内涵。因为所有的情感,它都有一个发源。你为什么要有这个情感。这一点呢,是我们在许多朗诵实践活动中容易忽视的。前边说的那些声音基础,声音应用,节奏,气息八大指标,如果用绘画来比喻的话,就好像是线条和透视、用笔,而到了情感就犹如上色。
情感包括两项指标,基调和语气。
1、什么是基调?
是朗诵中声音的“色调”。体现的是感情的基本倾向。
如果用绘画来比喻朗诵的学习和创作,可以同样借用美术的色调来说明。不管是一对幅画或者一张照片,它都有一个基本的颜色的倾向。当阳光不管是朝霞还是晚霞,笼罩大地的时候,其实,大地上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树是绿的,花是红的,可是它们都会笼罩上一层温暖的金色的光晕。这种光晕就是色调,就是整幅画或照片基本的颜色倾向。
那么,理解了这点,就很容易理解朗诵中为什么会有基调的概念。这个基调是这篇文章基本的情绪倾向,基本的感情倾向或感情色彩。
注意:在开篇伊始,就该对文章有一个正确的状态和正确的切入。如果没有,你开篇就是错的。定调错了,整个诵读就是失败的。
有时,背景音乐的选择,会对情绪基调的把握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要注意基调的准确性和基调的贯穿性。
3、基调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一是开篇定调,一是通篇把握。要求朗诵者一开口声音状态就要与文章的基本情绪相吻合。无论喜悦彷徨还是愤怒哀伤,都要立刻包涵在声音里。只有深刻理解文字,调动意识上的积极性,排除杂念,才能达到“未曾开言先有情”。
例句1:夜很深,夜,很静。要读出夜静的东西,把声音、状态马上调整到夜静。你绝不能用白天的喧嚣、清晨的悦动格调来读。
例句2、山乡落雨,极富有诗意。基调在“诗意”。要带着表现诗意的状态来读,不可能用夜很深、很静的语气来读。因为它描摹的是山乡落雨时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景。
例句3、我们总是聚少离多,如两岸。情绪上的无奈、冲突。基调在“聚少离多”。
开篇定调,确实有难度。开篇,有时是一种预示,而非明示。
例句4、柴可夫斯基 好像一直 生活在我的心里(说明他已经不在了)。
基调是“缅怀”。
例句5、太平山,并不远,就搁在港岛的臂弯里。
同样也是一种预示,如母亲,很美的。就不能是悲切的。
一定要注意开篇定好基调,首先要对文字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开好篇。
例句6、有这样一位母亲,每一天都和儿子聊天,讲一些儿子小时候的故事……
这篇是很悲情的故事,开篇应该是很深情的,不是一般的亲情。(儿子是脑死亡,被母亲终于唤醒)
所以说,更多的了解文字,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心境,开篇定调就能把握好。
二是通篇把握。
通篇时,不能从紧张的状态上松懈,或突然跳出来,打破了整篇文章的平衡,经常表现在人物的对话上。朗诵中的对话,只能有角色感,不能有角色化(意思是只能表现出这个人物的普遍性规律,而不能就去变成这个角色)。否则,还会破坏掉原来文章的基调。通篇,只能在基调之下一定的尺度内变化。变化主要在语气上变化。既不能掉下去也不能跳出来。
4、什么是语气?它有几种类型?
语气是声音中流露出来情绪,是语言的色彩。它非常细腻,应该成为我们一生的修养。
基本语气,包涵陈述、描述和情态句。一篇文章按着这个基调走,就可以避免“一道汤”。
(一)陈述句:基本保持客观冷静有距离的状态去读。不能抒情,否则就跑偏了。
例句1:小屋随旧,却异常牢固。那里住过下乡的知青、下放的干部、小商小贩,甚至是/举家逃荒的人。
例句2:后来,大的战乱来了,人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破衣烂衫地四处漂泊。说得是人们四处漂泊,重在表达这个语意。陈述,不能抒情,读成描述“破衣烂衫地四处漂泊”。
(二)描述句:
例句1:山崖上的庙宇,飘摇的经幡,都变成了/暗红色的剪影,(之前是陈述之后是描述)像远梦,像圣歌,像凝固的钟声,更像/遥望的背影。
如果都用陈述句来读,会大大削弱文章的表现力。如果都用描述来读,就会越听越腻味。
有些文章是带有隐蔽性的。如《蒙古长调》。有很多的形容词,让人误以为是描述句,读时,老觉得气息不够。其原因就是对陈述句的处理有问题。通篇都想去描述去抒情。
(三)情态句:如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例句1:我/是信前因的,(之前是陈述之后是感叹)真的,这是一件很奇异的事情。
这句话,前后读法不一样。
例句2:接连问了两遍,我惊讶极了。(之前是一般陈述之后就是疑问)这真是史籍里/反复出现的/青挫山吗?
疑问语气渗透进去,才能把文字读得兴味盎然。
例句3:我们不禁相顾愕然,如此漫山遍野的桐花,她居然问我们“哪有花?”
开始训练学习时,先不要管声音,放开了读出疑问语气来,等熟练掌握了之后,才对声音进行控制。如果只是把声音控制在自己保险的区域内,永远不会有突破、有进步。这就是“先破后立”的道理。
叹句例句:让我们呼唤真正的日出吧,愿我们在那一刻/能够/真正的醒来!
叹句对气息需要挺大的。
这些句式不同,语气情绪有明显的区别。朗诵中,语气无处不在,即使无动于衷,也是一种语气。语气需要用心挖掘。除了在陈述、描述、情态上语气的基本对应外,大量细腻的语气隐藏在文字背后,这是笔墨无法尽述的角落,也是朗诵最让人的探索。
4、为什么说语气是一生的修养? 朗诵的三个境界是什么?
朗诵有三个境界,一是读字面,二是读字理,三是读字后。
所谓读字面,就是读时没有错误读音,情感基调也没有问题,大体有一个逻辑断句,语流也顺畅,文字的基本意思都读出来了。
读字理,就是读出这句话里的意义。读出它最想表达的东西。这就牵扯到重音、断句等。
如:这个人,可能是一位四处打听女儿音讯的/可怜的母亲。
这个句子是陈述句,但陈述里很有内容,不但要遵循文章的基调,还要读出字里的“理”来,即文字里的情感。语气的变化,要根据文字不断的揣摩、体会、实践。这句话包涵了母亲的深情。“可怜的母亲”两种读法,其表现力是有很大区别的。
再如,例句2:扒开厚厚的积雪,他用衣袖轻轻擦去上面的冰屑,“中国”两个大字,便在蓝天和白云的映照下闪耀出光辉。
这句话,“中国”两字一定要特意处理,读出它深藏的感情——“振奋”来。
读字理,就是不断地吃透文字,努力把作者想表现的强调的东西挖掘出来,读出来。
例句:姑苏,听听这名儿,心里就痒酥酥的。
钻天杨/是这个季节唯一奔放的树;它整个春天都在长叶子,(那种疯劲儿/简直就是一场狂飙)。
括号里部分一定要特读,读出钻天杨生长旺盛的情态来。
读字后:字后是最有意思也是最微妙的。是需要每个人在诵读中,反复揣摩体会的东西。所以说朗诵没有“神童”。你没有这么多的人生阅历、情感历程、甚至没有悲悯的情怀,你读啥呀?小屁孩能读出充满人文情怀的东西吗?
例句1:他被称之为“孔老二”,不,不,还远远不及店小二。
这句话,读第二个“不”时,要带着嘲笑、调侃的语气来读,才能读出那个年代的荒谬、不可理喻及对孔子的不尊。
声音的技巧必须用对地方,不能炫耀和滥用技巧。
例句3:天子是谁?李白醉了。
“天子是谁?”要读出李白醉了的感觉。也带有戏谑、调侃的意味。
读字后,声音的表现力,有时胜过文字的千言万语,是作者想写也写不出来的,这也就是朗诵艺术成为一种独立的不被其他艺术代替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它的魅力所在。这就是朗诵艺术最让人着迷的、深思、探索、挖掘的东西。
例句4: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
读这句时,要体会文字背后包涵的太多的情感。字后是什么?是一处悲剧,只是为了给他帮寄一封信,只是少拿了一把小雨伞,就使爱人像夜晚的蝴蝶一样的飘落在冰冷的街面。注意气息的分配。
“虽然是春天”占十分之一,“好像已是深秋了”占十分之九。后句的语气是“叹”。
《草原夜色美》这首歌的主题思想是草原美丽的夜色,以及草原壮观景像。《草原夜色美》词作者是白洁,曲作者是王和声,演唱者是内蒙古著名歌唱家德德玛,《草原夜色美》是德德玛老师的经典代表作。
歌曲旋律流畅,意境优美,唱腔柔甜,声音具有张力,带人进入开阔的空间。这首歌描写了草原夜色的壮观景像,歌声浑厚、深沉、激越,展示了草原牧民以大自然为背景的风光写照。
草原夜色美歌曲歌词。
《草原夜色美》
作词:白洁;
作曲:王和声;
其歌词为:
琴曲悠扬笛声脆,晚风吹送天河的星啊。
汇入毡房闪银辉,啊哈呵。
啊哈呵,晚风吹送天河的星啊。
汇入毡房闪银辉,草原夜色美。
九天明月总相随,晚风轻拂绿色的梦啊。
牛羊如云落边陲,啊哈呵。
啊哈呵,晚风轻拂绿色的梦啊。
牛羊如云落边陲,草原夜色美。
未举金杯人已醉,晚风唱着甜蜜的歌啊。
轻骑踏月不忍归,啊哈呵。
啊哈呵,晚风唱着甜蜜的歌啊。
轻骑踏月不忍归,轻骑踏月不忍归。
轻骑踏月不忍归。
歌名: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歌手:布仁·巴雅尔
专辑:天边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
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
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
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
如今终于见到了辽阔大地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 找到回家的路
诶~~父亲的草原
诶~~母亲的河
虽然己经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
请接纳我的悲伤 我的欢乐
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
心里有一首歌
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诶~~父亲的草原
诶~~母亲的河
虽然己经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
请接纳我的悲伤 我的欢乐
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
心里有一首歌
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
心里有一首歌
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Over
“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提起蒙古,人们总会联想到几百年前的大元帝国和成吉思汗的驰骋拔扈。而在历史的进程中,王朝不久便分离崩析。帝国的子民们也四散到天南地北。所以在此席慕容并没有缅怀祖先们的丰功伟业,只是感激祖先的神灵保佑她找到了自己的根。这是一种诚挚的民族情怀,一种超脱狭隘的情怀。
“虽然己经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 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
心里有一首歌; 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是词中很触动人心的一句,忘记了母语肯定成了诗人心中一个很大的缺憾。席慕容曾被问及对自己母语(蒙古语)的运用时,她说:“我虽然是蒙古人,我却不会讲蒙语。”她说5岁之前她是一个标准的蒙古娃娃,能说流利的蒙语。可后来,由于自己生活在南方,后来又漂移在台湾,母语已经忘得干干净净了。从前,外婆经常对她讲,土生土长的蒙族孩子生来骑得好马、唱得好歌、讲得流利的蒙语,席慕蓉隐约感觉到外婆语气里的惋惜与责备。1989年初次来到故乡内蒙古,当举起杯面对家乡亲人的祝福时,当倾听原声的蒙古长调时,不会讲蒙语的她需要借助朋友的翻译才得以沟通,无论如何,只能表达出七八分的情感,不能代表她心中渴望发出的心声。她说:“那个时候,我才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疼痛与欠缺,好像在心底深处纠缠着、撕扯着的东西都浮现出来,我感到空虚而又无奈。”不能流利地运用自己的母语表达,这是深藏在诗人心底的一个不解的情结。
其实在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无数的少数民族儿女何尝没有这种缺憾。然而,这也是历史民展的必然,这也是“民族情怀”与“世界大同”的矛盾。于是,在这种矛盾中,产生了离愁,产生了诗歌。我曾想,为什么我们都对自己的根源那么关注,对我们的血统那样深信不疑,虽然有时我们并不一定能确定我们前N辈人的真实身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无论夷夏,无论大小,一个民族并不可能都能像大汉,大元,大清一样创建自己的帝国,然而,他们的祖先也曾在那片土地上披荆斩棘,造福子孙,创造历史。对祖先缅怀,是圣洁的,是虔诚的,无关政治,无关宗教,无关意识形态。
《草原即景》描写了塔木钦草原的广袤、牧民的雄姿、云彩变化无穷所呈现的美景,讲述了内蒙古草原给人留下印象,抒发作者了对马背上牧民的敬幕之感。
《草原即景》作者是萧乾,选自《萧乾散文特写选》,本书是萧乾1979年编订的一本散文特写选集,包括散文特写39篇。
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原名萧秉乾、萧炳乾。北京八旗蒙古人。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先后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燕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
扩展资料:
《草原即景》中优美的句子
塔木钦草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多么像海啊!只有在海上,天和地才能像接到一起的两匹布那么完完整整,没有隙缝;只有海才这么寂静,广袤得望不到边际,永远像一幅没有框子的画。
朝四下里一望,乌云罩不到的地方却仍然是黄澄澄的一片阳光。骤雨还没住,太阳又嬉戏着,从云隙里投下一道亮光,就像悬在半空的一匹薄纱。
一、事件梗概
近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一群高中生演唱曲调婉转悠长的长调走红。音乐老师哈斯其其格介绍,她的学生多是牧民的孩子,从小就接触长调,为传承保护传统长调,学校也增加了长调课程。
据了解,蒙古族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二、长调简介
长调是蒙古民族声乐。而蒙古长调可称为游牧文化的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常伴有颤音和装饰音。哪里有草原,哪里就有长调,哪里有牧人,哪里就有长调。长调是草原上的歌,是马背上的歌。
长调民歌“乌日汀道”,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奈日乌日汀道(礼仪歌)、潮尔道(一种带有持续低音伴唱的二重结构长调演唱形式)和一般歌曲。表现内容多为训谕和伦理道德为主,根据不同地域和歌曲的结构规模、旋律形态、节奏组合和心理感受等差异不同,形成不同的色彩区域,锡林郭勒大草原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特征的色彩区域之一。音乐特点为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自由而悠长,多采用复合式节拍。曲式结构以上、下句构成的乐段较为常见,也有复乐段乃至多乐段构成的联句体,以非方整性结构居多。歌词多以两行为一段,在不同的韵步上反复叠唱。词曲结合则“腔多字少”,常用甩腔和华彩性拖腔,以各种装饰音(诺古拉)点缀旋律。除独唱外,还有齐唱、对唱、伴唱,乃至“潮尔”合唱等演唱形式,集中地体现出蒙古族长调民歌极至抒情的本质特征,代表着长调民歌艺术的高峰。
三、长调现状
2020年12月22日至2021年1月19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向社会公示,西乌旗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乌珠穆沁长调)名列其中。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扶持力度,采取了各种积极有效措施,广大专业文化艺术工作者和牧民群众对传承长调民歌的热情与日俱增,推动促进蒙古族长调民歌艺术发展的各种活动频繁不断,使一度濒危的这一古老艺术瑰宝又呈现出勃勃生机。
一、长调的追忆
长调,从草原孕育而生。
那些从肺腑里流曳而出的蒙古长调,悠远地飘过来,飘过来,时而会华丽地抖动着,像鸟儿抖动翅膀飞入云端,融汇在草原的虫鸣、鸟歌、牛羊欢叫的重唱中,里边还搅拌了绿草与野花混合而成的气息。
一个牧人,他为什么会显得很孤独呢?是因为离开了草原吗?是因为到了一个陌生之所在吗?他的孤独是他所觉察不出的,所以我们也无从知道原由。
想起光布加甫,一位牧人,第一眼见到他的时候,他和一群民间艺人在一起,高高的个子,有些无措的双臂垂在两侧,在人群里,显得那么孤独。于是,也显得那么惹眼。尽管他始终沉默着。
他头戴着尖尖顶部的民族帽,身穿蓝底金色印花的蒙古袍,站在一群神态各异、呈现动态的民间艺人中间,是惹眼的。他的表情,却是凝重的,甚至处于一种静止状态,仿佛丝毫不受这个热闹的氛围的影响。
他挺拔的个子,以及英俊的相貌,配合着他那身可能也是第一次穿的蓝色盛装,以及那种孤独感,都让他显得卓尔不群。
他的古铜色面颊看上去有点疲惫。他来一趟县城非常不易。他的家,就在草原上,从场部走还有80公里。
我们与一群民间艺人聊得忘记了时间当然也忘记了他,他就不声不响地坐在旁边,不论我们听歌、听琴、欢笑,都不会有他的声音出现。当我们与民间艺人握手、合影、道别以后,才有人提醒我们,把他给漏掉了。
于是,带着慌乱和歉意,我们请他跟我们一起去吃饭,这样就可以从容地与他的交流。于是,在正午刺目的白光里,我们眯缝着眼睛,忍耐着火辣辣的空气烤灼,大步流星地往回赶,因为开饭时间早已过了。他就默默地跟着我们走向了饭桌。那天的饭可能正适合他的口味:风干羊肉抓饭。饥肠辘辘之时,那些有些变凉的抓饭吃起来仍然挺香。我们谦让着光布加甫,请他吃肉。不经意间,却见他已经小刀在握,抓起骨头,熟练地剔起肉来,俨然是在他自己家里一样。然后他就做了一个“请”的手势,让我们吃肉。我们看到了一个宽厚淳朴的人,从他的缄默里显露出身形。
只有在谈起蒙古长调的时候,他的脸部表情才变得活跃了一些。
在寂寞的草原上,他唱长调,常常可以唱到泪流满面。
是的,面对草原的广袤,人就像一粒尘埃一般渺小,无足轻重。于是,人太容易被草原所忽略。
每当此刻到来,草原就藏着一个隐形的黑洞,任何东西都有可能在瞬间被吸走,无迹可寻。
人的孤独感也是由此而来。
在空旷之处,为了摆脱被这个世界所离弃的孤独与恐惧感,人必须要弄出一点声音来,以显示自己的存在,哪怕是为了娱乐自己。当人的声音与大自然的种种声音交汇融合,当人类被自己的歌声所感动了的时候,他们以为,他们也感动了草原,感动了自然万物。
而那些悠长又悠长仿佛旷远的时光的长调,就是一望无际的草原,那些时而颤动的华丽音符,就是开放在草原上的美艳花朵。
长调,就是这样,带人走进了开满烂漫野花的大草原,走进了大草原的深处,然后,自己也变成了草原的一个景致。
那些长调,听着听着,直教人生出一种渴望,渴望仰躺在幽深的草原上,淹没在那些醉人的音符里……待到浸满了草原的汁液,你就回到一片自己的栖息地,像马儿一样,悄悄地,在寂静的黑夜里反刍、品啜,再度重温那些天籁般的歌唱……当你坠入梦境的时候,就为自己寻找到栖身家园后的恬淡与宁静。
这些先祖代代相传下来的东西,都是经过了无数人的生命体验而缔结的智慧。先祖们就是在这些智慧里活过一生。这些艺术的结晶给了快乐更多快乐,也给了忧伤更多安抚,它引领人们畅游在彩色的欢娱的高空,得到飞起来一般的通透淋漓的美好享受。
先祖们认为人就应该这么活,所以就将这些东西当做了无形的财富传给了后人。传承的工程是自觉自愿进行的,一个民间艺人往往家里已是几代传人。我们接触的民间艺人,就是从先祖那里接过了一代代传下来的接力棒,口口相传,全凭艺人耗费一生的精力去学习、去铭记,然后想方设法再传给他们的下一代。
当人类得以在代代相传的智慧中一波波上升,才能够离神性更近。
于是我们惊觉,现代文明让我们逐渐偏离了那些草根的本真时,其实也使我们偏离了生命的本真。
循着长调,溯流而上,我们找到了作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根究竟在哪里,也找到了生命花开花落的脉络。我们触摸到了从远古河流飘来的民族的记忆,也依稀体会得到那一脉同生的情感的温度。
我恍然理解到,在蒙古人的生命中,既可以随时领略《江格尔》的英雄主义气概,也会任由激情万丈的祝赞词贲张血脉,更可以高歌一曲蒙古长调释放那些情感思念……人类就是这样运用了各种途径,通过诗词、歌唱、器乐、舞蹈,最终打通生命的边边角角,生命如同河水一般流动以至流畅,以至一泻千里,就不会有阴翳遮盖了阳光的映照,也不会有郁积阻滞了快乐的抵达。
接近精神的本源,其实就是如此简单。对于一个人来说,漫漫人生,就像是望无边际的草原,而那些先祖们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化艺术,就是草原上色彩繁复的花朵。
一曲长调,就这样,将一个悠远的博大的天地向我们展开来,当我们渐渐地被引领,被淹没,被融化了的时候,就是长调留给我们的最美妙的印记。
二、闻馕则喜
闻“馕”则喜,是我对馕最露骨的表达。
馕,在生活于新疆的人们的眼里,总是带着麦香气息。闻之,口水涌流的幸福感就会从心里冒出来。
去年在库车县的一个火热乡村,路过馕铺,正巧一只馕从馕坑里被勾出来,抛向半空中,馕和我打了个照面,金黄金黄的,上边还有丝丝点点的红花、洋葱,美艳之极。而最不能忍受的是一股说不出的馕香,迅疾窜入我的嗅觉,我不禁深深吸了口气,那种味道就又迅疾散布,以致迈不动脚步。
停下,看那个脸上油亮亮的打馕人。那个打馕人跪在馕坑边儿上,正将一个柔软的面饼在手上旋转几下,用刷子往一个碗里蘸了蘸,那碗里盛着用盐水调配好了的细碎洋葱与红花丝,以及喷香的孜然调料。然后,放在一个大大的半圆形布包上,嘭的一声,非常果决地拍到了馕坑内壁上,馕就牢牢地粘在上边。观此过程的人,才能领会何以名为“打馕”。
如此这般,馕一个个地粘上去,围了一圈,我探头望下去,仿佛花朵开放在四周。馕坑底部,是烧得红红的火炭,既温柔,又火热,像是早就等在那里的怀抱。
恰到火候的热度,慢慢地将白色的面饼烤到色香喷薄。大约十分钟后,飘着洋葱和孜然香味的馕,就一个个地被抛出馕坑,摆在最显眼的位置,等待着悦己之人。
馕在新疆,就是因一些微小的区别,而有了各个地方的本地特色。
到了和田,馕也像库车的那样,很大,看上去不似库车馕那么美艳,素朴的外表下,却另有一番打动味蕾的美好。那美好全在吃到嘴里的一刹那间闪现。那是一种惟有在缓慢的火候里被缓慢地逼出的麦香,是惟有和田那缓慢悠长的时光才能够烘焙出来的缠绵味道。和田馕的悠远,需缓慢地品,才可知。一旦知,便如知己,无法忘怀。
在尉犁县罗布人村寨,满眼里尽是小巧玲珑的馕,仿佛小点心,里边放了羊油,酥香喷鼻,在燥热的天气里给人怡养和镇定。这种馕,可以放置很久而不坏,适合与旅人为伴。
拜城的馕,长着大众面孔,却由于出自古丝绸之路龟兹国所在地,而有了别样的美妙气息。
难道是由于馕拥有千年光阴,才会被今人如此钟爱么?“馕”源于波斯语,由此可以望见馕的`源头。古时称馕为“胡饼”、“炉饼”。《突厥语词典》还称馕为“埃特买克”和“尤哈”。据记载,张骞凿通西域后,馕成为驼铃叮当的丝绸之路上不可或缺的美物,从西域流传到中原,直至宋代,对中原的饮食文化产生很多影响。
而新疆的行者,每每远途,褡裢里总是装满了馕,沿着塔里木河、叶尔羌河抑或别的什么河走。饿了,停在树下,将已经久放而风干的馕放进河水里沾一沾,馕就吸饱了水,吃下去,腿上有了力气,继续走。从古时至今,都如此。
在新疆各地,走进少数民族人家,几乎无一例外,女主人首先端上来的待客食物就是馕,或用手撕开,或用刀切片,当她精心地打开那个布包,摊开,悠悠麦香就连同一种情意,传递给做客的人。客人也坦然接受这份情意,或多或少地吃一点,以示谢意。
我对馕的牵念,隐在骨子里。而如此强烈的情感,还是从上大学显现出来。我那时并不知道去北京上学,远离馕的统领范围,竟会有失魂落魄之感。四年,我的心一直在远方,在故乡,在馕的身上,须臾未曾离开。
十多年前,胃病严重,医生的警告令人心惊。无意间发现,一旦胃疼,吃点馕,就会缓解。于是暗喜,胃有不适就吃馕,以至于最后一日不可无馕。狂喜的是,不知不觉间,胃病渐渐痊愈。一位养生学家告诉我,原因在于馕在泥巴馕坑里烘烤的时候产生远红外线,具有了怡养身体的功效。胃病好了,就是明证。
在新疆,若在街市,在公交车上,当有人提着馕,总会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一刻。那或焦黄或素淡的馕,气息忽近忽远地飘过来,令一种需要倏地被勾出来,上下奔突。如果馕实在诱人,就有人忍不住追问:在哪里买的?提着馕的人也欣然告知馕的出处。
以前自行车多的时候,每每看见男人们把买来的馕往后座上一夹,一溜烟地回家去,就会心一笑。
许多外地人来到新疆,也被馕之美味所俘获,临走,总会带些馕。前两年出差去威海,看望一位在那里工作的新疆朋友时,忽然想到路上带的馕,还剩下两个,于是提了给他,他竟惊喜欢呼。两个馕,一定是缓解了他埋藏心底的对新疆的怀念,也缓解了他对馕的思念。
在新疆,无论什么民族,都喜欢吃馕,虽说喜好可能有差异。有的爱吃油馕,有的喜欢葱花馕,还有的喜欢吃用牛奶和面的馕……几乎所有种类的馕我都吃过,但最后我返璞归真了,我吃纯粹的朴素的馕,上边沾着些许洋葱孜然,就心满意足。
闻“馕”则喜,其实包蕴了多少情感因素啊。
唯有久居新疆的人,才会从每个地方的馕的细微差别里,真正体会到馕的绵长滋味。这种滋味,也在时光的堆积中,慢慢地化作了心底里最温暖的感觉。
在这里,且是APE的,一定不错,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73887/专辑中文名: 嘎达梅林 专辑英文名: Gada Meilin 艺术家: 三宝 / San Bao 资源格式: APE 发行时间: 2002年 地区: 大陆 语言: 普通话 简介:
专辑介绍:
《三宝**原声音乐:嘎达梅林》的导演冯小宁请三宝为自己最新的**谱写**音乐,而这部以蒙古族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的**,片名就叫“嘎达梅林”。命运在此时向三宝显现了惊人的力量,“嘎达梅林” 这四个字与三宝似乎有着不解的缘分,也为三宝开启了一扇在音乐里向着故乡的回归之门。
因为三宝的母亲中国著名的音乐家辛沪光就曾经根据蒙古民歌《嘎达梅林》创作过一组交响乐。此次创作中,三宝尽可能的将蒙古族的音乐人带入**音乐的制作过程中,除了三位民歌手演唱了蒙古长调之外,马头琴的演奏者以及歌词的创作者均来自内蒙古。三宝曾说,“嘎达梅林”更多是为自己而作,他喜欢用音乐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它能让自己那么的纯粹,那么没有杂念。
2002年底,中国**的最高奖项金鸡奖的颁奖典礼上,三宝凭借《嘎达梅林》和《天上的草原》(收录于“直接影响Ⅱ”)两部**音乐获得提名最佳**音乐,并最终以《天上的草原》捧得金鸡。**《嘎达梅林》上映后,**的音乐更成为媒体关注的亮点,甚至有很多人是为了聆听**音乐而去观赏了**,以致有人说《嘎达梅林》是一部要用耳朵听的**。
作者介绍:
三宝,男,本名那日松,蒙古族出生于音乐世家,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十一岁学习钢琴,十三岁进入北京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附中学习小提琴。一九八六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自一九九零年开始,三宝分别与广西歌剧院交响乐团、武汉舞剧院交响乐队及中央芭蕾舞交响乐队、北京交响乐团、中国交响乐团、中国歌剧院交响乐团、中国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一九九七年后成为自由音乐人。
在民族学院学习期间,三宝对欧美流行音乐产生极大兴趣,开始尝试流行歌曲创作,一九八九年北京亚运会大型演出中,他以一首《亚运之光》正式成为流行乐坛的出色代表,此后积极致力作曲、编曲、制作及演奏活动。他曾为台湾著名歌手苏芮写曲数首,亦与李宗盛、卢冠延合作,制作《我们就是这样》专辑。在为毛阿敏制作的第一张专辑里,其中《我不愿再次被情伤》更获香港电台一九九五年第一季十大金曲第一名。至今,他已编配的作品达数千首,而创作的流行歌曲已达数百首,其中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有:红豆的《一个童话》;李玲玉专辑中的《挥挥手》;景岗山专辑中的《我的眼里只有你》、《花灵》、《我是不是还能爱你》、《我知道你在等着》;丁薇专辑中的《断翅的蝴蝶》;林依轮专辑中的《告诉明天再次辉煌》、《带上你的故事跟我走》等。
在创作流行歌曲的同时,三宝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特长,多次在国内外交响乐队的演出活动中担任指挥,并热心从事纯音乐及影视音乐、广告音乐的创作,从而以他的的音乐天份以及作品的多元化、色彩化和旋律性而着称。
一九九六年在香港艺术节中,三宝亲自率团演出了他的系列音乐作品,在这部长达90分钟的作品中,他以其深厚的古典音乐功底,结合现代音乐及蒙古民歌素材,赋予音乐强烈的画面感,令观众反响热烈,并于返京后将作品自费录制成专辑,名为《归》。
从90年代中期,三宝作为一名著名音乐家,曾多次被中央电视台、CHANNEL[V],北京电视台、各地方电视台等媒体以及诸多单位举办的大型音乐比赛活动邀请担任评委。
1998年三宝为中国五位男歌星在北京举办的大型演唱会担任了策划、总监、编曲等工作,并亲自担任指挥。 2000年10月,三宝在中国艺术家赴英国举办的大型演出《为中国喝彩》中担任音乐总监。 2000年,三宝与张艺谋导演再次合作,完成了申奥片的音乐制作工作。 2001年4月6-7日,三宝在世纪剧院举办了他的首次个人影视音乐作品音乐会,演奏部分由——中国歌剧院交响乐团完成,并由三宝亲自指挥,而演唱部分则邀请国内著名歌手刘欢、毛阿敏、孙楠、那英,整场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专辑曲目:
01嘎达梅林主题 / Main Title
02 童年 / Childhood
03 沙暴 / Sandstorm
04 离别 / Farewell
05 摔跤/赛马 / Wrestling/ Horse Riding
06 牡丹主题 / Mudan's Theme
07 家 / Home
08 爱情主题 / Love Theme
09 嘎达被捕 / Arrest of Gada
10 营救嘎达 / Rescue of Gada
11 起义 / Uprising
12 火烧 / Fire
13 友情 / Friendship
14 女儿之死 / Death of Daughter
15 决战 / Final Battle
16 终曲 / End Title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草原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草原教案 篇1课题: 《牧歌》
课型: 歌唱欣赏课
教学内容:
1、欣赏《万马奔腾》
2、学习有关音乐知识:变换拍子
3、完成实践与创造第五、六题
4、复习歌曲《银杯》和《牧歌》
5、继续学习一、二
教学目标:
1、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马头琴的音色及乐曲的艺术表现力,认识了解马头琴的形制及独奏、齐奏的演奏形式。
2、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的歌曲及音乐知识,能够对蒙古族音乐感兴趣,并乐于主动学习、认识、了解蒙古族的音乐的。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实践与创作”第四题,感受、体验、判断马头琴的音色。
2、通过“实践创造第六题”,初步学习变换拍子的创作。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电子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演唱上节课歌曲《牧歌》
2、提问:最有代表性的蒙古族乐器叫什么名?属于哪一类?(马头琴、拉弦乐器)
二、认识马头琴
1、马头琴,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音箱为木制,呈梯形,两面蒙饰有图案的马皮〔或羊皮〉。琴身由硬木制作,并张有两根弦。马头琴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辽宁、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蒙古族居住的地区。最初的马头琴琴首的雕饰并不是马头,而是“马特尔”,传说此图像类似古代图腾崇拜时期的“龙马”,以示吉祥和幸福。而西部却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马头琴的传说:牧人为了怀念已死去的心爱的小马,制作出了马头琴:用马皮蒙琴面,马头骨为音箱,腿骨做琴杆,马尾为琴弦和弓毛,并在琴首上端雕刻小马头像等。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最重要的乐器。
2、马头琴的演奏特点是以指甲从弦侧触弦发音,音色清晰、明亮,宜于奏出丰富的泛音。善于表现柔和深情的乐曲,特别适合演奏悠长辽阔的旋律。用马尾弓在琴弦外方拉奏,可奏双音,发音圆润,音量较小。马头琴除独奏外,还用于民歌、说书的伴奏,在伴奏民歌时,多用三度、四度的颤音来模仿演唱的特点。马头琴也常与四胡等乐器合奏。
三、欣赏《万马奔腾》
1、欣赏前认真查看曲谱中带有马头图像的旋律,并查看乐曲的拍号;
2、初听乐曲,感受三种变换拍子的旋律特点变化和马头琴在演奏“风吹”“马叫”时的音色变化及演奏方法。
3、观看高宝力现场演奏的《万马奔腾》视频,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感受马头琴的演奏。
四、学习音乐知识,完成实践创造第六题
1、变换拍子:在乐曲中,各种拍子交替出现,叫做“变换拍子”。变换拍子的拍号,一般都记写在拍子变换的地方。假如拍子的变换有规律的出现,也可以在乐曲开始处一并记出。
2、实践创造第六题
1)视唱《鄂伦春小调》的旋律,感受所具有的整齐划一的感觉
2)让学生将《鄂伦春小调》的节拍改为3/4拍(可以有多种改编方法,不必拘泥于一种,还可以分小组改编)
3)请学生视唱各种改变后的3/4拍乐谱,体会3/4拍舞曲般的感觉。更进一步感受2拍子和3拍子的不同特点。
五、继续练习“学习一、二”
六、课堂后下课!
草原教案 篇2教学目标: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二、能够根据《银杯》及《小黄鹂鸟》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银杯》;能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能用二部合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
三、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及《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四、学习并感受五声调式音阶,尝试用五声音阶进行旋律创作。
教学重、难点:
1、继续训练用和谐自然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
2、学习五声调式,并进行创作。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
我们平时过节都是怎么过的呀?(学生自由讨论)
二、学习歌曲《银杯》
1、歌曲简介:它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2、聆听《银杯》,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3、请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带着学生演唱歌谱。
5、完整的演唱歌谱。
6、自由朗读歌词。
7、把歌词带进歌谱中试着演唱。
8、老师随机纠错,指导。
9、完整演唱。
三、进行音乐知识拓展活动
1、让学生自由学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动作。
2、创设情境,随音乐进行蒙古族关节的情景,让学生充分体会气氛。
四、演唱《银杯》,结束新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银杯》
二、对比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天堂》。
1、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要求感受其情绪、风格。
2、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并提出在音色上与我们平时听到的女声演唱的不同之处。
3、对比聆听《天堂》,请学生思考,与上一首歌曲在风格、情绪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跟着音乐的第一、二乐句划旋律线再次感受。
5、再次完整聆听音乐。
三、边播放录音,边完成作业。
第三课时
一、开课:
1、复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形式。
2、谈话:我们前节课学习了蒙古长调民歌——《银杯》,那么长调与短调有什么区别呢?(请学生复习长调与短调的含义,找出不同支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蒙古歌曲《小黄鹂鸟》,看看它到底属于哪一种类型。
二、学习歌曲《小黄鹂鸟》
1、老师范唱、初步聆听,学生感受旋律并判断它属于长调还是短调。
2、简单介绍歌曲。
3、让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学生演唱歌谱。
5、自由朗读歌词。
6、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如何读歌词才好听。
7、把歌词带进歌谱里,试着演唱。
8、随机纠错。
9、完整演唱。
三、音乐活动
1、找出《银杯》与《小黄鹂鸟》共同采用的音符。
2、即兴创作旋律。
四、老师小结。
第四课时
一、观看蒙古舞蹈录象——筷子舞
二、简介:
筷子舞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种民族舞蹈。这种舞蹈多在喜庆的节日里由男艺人做单人表演。表演时,演员右手拿一把筷子,用半蹲的姿势边唱边跳舞。舞动时,用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有时还旋转着敲击地面。通常,舞蹈的节奏会由慢到快。总之,这种舞蹈具有节奏性强、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
三、跟着音乐,学动作。
四、随音乐舞蹈。
五、分组展示。
六、小结。
草原教案 篇3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草原》。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蕴涵的意思,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蕴涵的意思,积累优美的词汇。
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的词汇,并且应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课文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主要采用朗读、图像、交流、写作、资料、制作手抄报等教学方式,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
通过让学生主动去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最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媒体设计
制作一个网站型课件,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资料库中进行阅读与探究,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这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信息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大信息量、开放的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听配乐朗诵《刺勒歌》录音,把学生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
2、提出本课课题。
3、回顾课文:
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二、引发探究主题
1、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何忍别这样的感受呢?从这是怎样的草原?这是怎样的草原人?等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把握探究的方向。
2、利用课件,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草原美景,品味文字。通过提名读、齐读、领读等朗读,并适时加以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深入感悟语言,体会文字与多媒体信息表现美的方式相同和不同及各自的优势。
3、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草原美的惊叹之情。学生进行交流,师生互评小结。
4、用上述的学习方法,利用多媒体资料库对这是怎样的草原?展开小组讨论。在学生自主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5、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的,能最大限度地表现蒙古族人民接待远客的方法,如运用感情读、抓词句说、讲故事、想像描述等方式向全班讲解。
三、揭示中心,总结全文
1、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
2、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对草原的风光美与人情美发出内心由衷的赞叹,体会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含义。
四、查阅资料,拓展创新
1、通过网络教学课件,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了解草原新貌并设计草原未来。
2、学生留言。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自觉在信息海洋中学习研究的习惯,并利用网络论坛进行实时交流。
五、作业
以4个人为一小组,出一期关于草原的手抄报。
点评
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得比较好的语文课,在教学设计的理念上凸显课改新理念。
一、创设基于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关系
教师在充分分析学生认知水平及年龄特征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教师通过组织讨论、指导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边读边解疑,并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
二、注重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了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主要环节表现为问题引路,协作探索,共同提高。学生置身于优美的音乐和草原影像之中,围绕这是怎样的草原?和这是怎样的草原人?两个问题,通过看、听、读等方法,在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三、注重综合性学习
以4人小组为单位,出一期关于草原的手抄报,做到了学以致用。既完成了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检测,又促使学生调动自身潜力,利用资源,团结合作,进行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计算机网络成了教与学的有力工具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那抒情动人的旋律、风吹草低见牛羊那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为其体会课文内容创设了情境;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草原教案 篇4一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8个字。
2、自主积累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学习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感受热爱家乡的情感,背诵课文。
四、教学准备识字卡片、有关草原的风光片或。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草原的`录像,激趣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二)指导读课题,读出喜爱之情。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读准字音。 2、拼读会认字,注意读准字音。 3、小组内检查生字词读音的掌握情况。
4、教师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1)读一读这些生字词,指名读、齐读“枣红马、百灵鸟、忘记、因为、这里、最鲜艳、壮、不管”。
(2)开展拼读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词语接龙朗读,看哪一组读得又快又准。
(3)让学生质疑:哪个词不懂?理解“壮”:在文中找一找带有这个字的句子读一读,(这里的牛儿最壮)学生自己说一说“壮”字在这句话中的意思。
(4)自己小声读文,看看还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请老师和同学帮助。
5、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标画自然段。(四)朗读感悟。 1、分小组指名读文,思考:课文写了谁喜欢草原?
2、指名回答,老师贴图。(枣红马、百灵鸟、小作者) 3、学习“百”。(1)这个字怎样记?(白加一横)(2)教师板书,学生注意观察占格。(3)学生们练习书写,注意把第一笔横写长点儿。
4、学习课文内容。 提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草原?读文找答案。
5、自己读文,找答案。谁找到了就告诉大家,自愿选择汇报。(学生说哪部分内容,教师就和学生共同学习哪一小节)
6、学习第一小节。(1)师生配合读文。(2)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为什么马儿喜欢草原?”
(3)出示练习:草儿( )牛儿( )羊儿( )(4)指导朗读“最鲜、最壮、最欢”。读出草原的美丽和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7、学习第二小节。
过渡:百灵鸟为什么喜欢大草原?
(1)谁能从文中找到答案?请读出来。
(2)指导朗读。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喜爱之情?请你试一试,读一读。
8、学习第三小节 作者为什么喜欢大草原?可以结合前边所学习的内容说一说,齐读最后一句话。
(五)总结。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你喜欢草原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口语交际练习。(根据学生情况任选其一)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家(家乡或祖国)吗?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1、无论走到哪里,也不会忘记可爱的家,因为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论走到哪里,也不会忘记可爱的家乡,因为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无论走到哪里,也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因为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开课导入(二)背诵课文采取多种形式练习背诵。
(三)学习生字词
1、复习“什、抓、把、地”的读音。
2、观察“朋、什、抓、挂、打、把、地”这几个会字的结构特点(都是左右结构)。
3、记忆字形。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先自己记一记,然后小组交流记字方法,最后集体反馈(以旧带新)。
4、练习巩固字形
(1)看偏旁组字组词。
(2)给熟字加偏旁组成新字月—( ) 十—( ) 巴—( ) 也—( )
5、指导书写,注意把字写匀称。
(1)指导“朋”字的占格,左右相同。
(2)观察其余几个字的结构特点是什么。(都是左窄右宽) 请学生注意:在书写时右边部分占了左半格一点。
(3)练习写字 先描一描,再自己写,注意把字写端正,写漂亮。
草原教案 篇5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放腾格尔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将学生引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宝岛台湾,见到了阿里山和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景色美
美 风光美
人情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出示:理解“一碧千里”。
②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②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 、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草原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
(没有。)
在影视中见过吗
(见过。)
谁来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草原
2、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3、导入新课:
看来大家对对草原的了解还真不少。下面,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老舍走进草原,去浏览一番,领略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受美
1、谈话引入:
请同学们和邻近的小伙伴组成一个小旅游团,去草原浏览,切记不要走马观花,因为你们还有浏览任务呢。
2、出示自学要求:
⑴ 草原上的什么最使你留恋为什么
⑵ 设计一种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汇报方式,如:
画画、唱歌、朗读、从课外积累的知识等。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三、汇报交流美
1、草原的美景:
⑴ 学生:浏览后,我们觉得草原的景色实在太美了。
师:美在哪里呢
生:美在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 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你们想唱什么歌呢《天堂》、《我爱草原》、《我的草原》、《草原之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有谁能唱几句吗一句、两句都可以。
教师播放VCD《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观赏,要求学生用手打节拍,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⑵ 学生:我们小组也特别留恋草原美景,尤其是那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绿和洁白的羊群。
教师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
⑶ 学生:草原的美景让我们看也看不够。如果说要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
师:你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生背)
⑷ 播放《草原》的课文录相让学生观赏。
⑸ 朗读第一自然段:
请大家选择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后,教师指名几个同学读一读,然后全班齐读。
⑹ 你们除了爱草原的美景,还爱什么
学生:我们觉得草原不仅景美,人更美。我还爱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师:从哪里看出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
生答(略)
(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⑺ 练习表演:
学生先读课文的有关段落,选择一个场景自由练习表演,再指名上台表演,表演后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性的评价。
⑻ 从他们的表演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民族团结、蒙汉情深)
⑼ 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临别之际,作者发出了这样由衷的感叹。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创造美
1、在我们即将离开草原时,你最想说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
3、作业超市:
⑴ 画:
草原的美景。
⑵ 拍:
草原的风光。
⑶ 说:
向他人介绍草原。
⑷ 写:
自己家乡的美景和风俗习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