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左宗棠的性格特征是什么,第1张

据说,左宗棠在年轻的时候,经常将自己和三国的诸葛亮相比,认为自己的能力和孔明水平差不多,甚至一度在给朋友的信中,经常提及自己的署名,比如说老亮等等,可见这个人不仅不谦虚,而且非常自负。大家也知道,如果是这种性格的人,那一般没有什么朋友或者根本不合群。左宗棠就是这样,在湘军时,他经常和同事们吵架,人际关系一度非常差。后来又与当年的曾国藩等人产生了很大的矛盾。终于进入了军机处,按道理说这个人的性格得收敛一些了,不过他没有,依然和恭亲王这样的大人物产生意见。可见,左宗棠这个人到哪都是人际关系不好的那一位。

不过,左宗棠这个人有一个优点,就是办事非常稳重,而且有能力。据说即使他是这样的性格,但大家都很清楚他的内心,所以只要是合理的工作,大家都会支持他,给他支撑力。当然,上司也看到这个人的长处,所以一直都在重用他。所以,左宗棠的升迁,有点儿违反了常规的升迁方式,不用巴结任何人,而且人际关系又差,但其就是能够扶摇直上,官越做越大,不得不说这个人的确有其本事。

大家不知道,其实左宗棠的家族出身贫穷,不过其父亲曾经是老师,后来一直等到他考上举人以后,家里的生活才稍微好一些。不过小时候的左宗棠,确实是在一种非常艰苦的生活中度过的。有史料介绍,当年他四岁的时候,有一次跟随自己的爷爷上山捡栗子,他捡了不少,爷爷叫他带回家给家人吃。他竟然全部分给了大家,一个也不留给自己。爷爷非常高兴,一直称赞这个小孩长大以后一定成大事。最终证明其爷爷当年的看法是正确的。

同样身为晚清四大名臣的左宗棠和曾国藩,这两人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是太过友好的。虽然早年之间曾国藩曾经对着曾国藩有着提携之恩,但是左宗棠后来却并没有和曾国藩的关系很近。不过也有很多人都认为,其实这是曾国藩和左宗棠演给慈禧看的,他们两人之间的决裂是为了防止慈禧猜忌他们。

左宗棠少年便是在家乡成名,但是却是因为不适合于科举,一直没有功名。而没有功名的左宗棠,只能在无奈之下去当一个军师。如果只是当一个军师的左宗棠最后十分可能会成为一个默默无名的人而泯然于众人,但是曾国藩却是发现了左宗棠的才能,并且对他提携,将他招募到了朝廷当中。

但是让人未曾想到的是,在左宗棠成为曾国藩的幕僚之后,左宗棠他却是因为自己军事才能而在仕途上面一帆风顺,后来两个人更是平起平坐。但就是到了这一刻,两个人却是分道扬镳。而其原因便是因为两人出生的不同,左宗棠是一个十分骄傲的人,他看不起曾国藩那样的儒生风格,因此他在和曾国藩相处的过程当中也多次反对曾国藩的想法。之后因为太平天国事件,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关系更是降到了冰点。

但是让人未曾想到的是,在曾国藩去世之后,左宗棠却是十分的伤心,他亲自为曾国藩写了28个字的挽联,而从这一幅挽联当中也可以看出左宗棠对曾国藩是十分敬重的。因此这就更加让人确信,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人之间的间隙完全是演给慈禧太后看的。但时间已经过去了百余年,我们如今也不晓得这两人到底是演给慈禧看的,还是这两人之间真的有互相不舒服的地方。但不论如何,他们没有把个人的事情放到国家大事来上面,这是十分让人敬重的。

关于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关系,什么“路线之争”、“湘淮之争”、朝廷故意挑拨等等都是阴谋论,都是后人的臆想。这里告诉你二人不和的真正原因 

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曾做过当年曾国藩手下的幕僚、将领,然而,二人却长期不和,巅峰对决相争长达数十年之久。凡是你支持的,我肯定反对;凡是你反对的,我肯定支持。

后世一些学者称二人是路线之争,说什么,左宗棠走的是林则徐路线,李鸿章走的是穆彰阿路线,这想像也让人服了。还有一些学者指称二人之争是湘淮二系地盘之争,更让人无语。当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清廷故意挑起矛盾,引起二人相争,起到驾驭重臣的作用。

这三种观点都是人们臆想。明眼人看到,左宗棠和李鸿章之争主要在于,一个主战,一个主和。但二人都是为了国家利益着想,最典型的莫过于塞防与海防之争,只不过左宗棠更重意气,不屈服;李鸿章更圆滑,重现实。

至于湘淮之间本就联为一体,曾国藩裁湘留淮之计,本就不涉及左宗棠,后来左部所属湘军赴西北,李部所属淮军留在东南,风马牛不相及,何来地盘之争?对于两位重臣,清廷都倚重很深,假如真的故意挑起矛盾,于大局何益?

要探寻李左二人为何长期相争,关键要明白二人相争起于何时何事。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第一个入室弟子,始于曾国藩京官时期。

到1858年底,在安徽作战失败后的李鸿章到江西来看望在曾国藩手下管理粮台的哥哥李瀚章,打算到老师手下来做事。

李瀚章也向曾国藩推荐了这个弟弟。然而,对于李鸿章这个学生,曾国藩非常了解他才高气傲,自然希望他能来做帮手,但为了煞一煞其傲气,磨一磨他的性格,在去湖北与胡林翼商讨进军的路上,经停东流时,与李鸿章等人相见。李鸿章也陪同恩师走了一段路,但曾国藩故意不提李鸿章入幕一事,并非传言中所说,曾国藩故意一个月不见李鸿章。直到1859年,李鸿章正式提出入幕,曾国藩才答应他。

曾国藩与左宗棠决裂的原因有二点,其一左宗棠能爬上去,最初是得到了曾国藩的举荐和推举,但是,左宗棠这个人谁都不服,性格太过于霸道,目空一切。更是不把曾国藩放在眼里。曾国藩对此忍无可忍,其二是在天京城被攻克后,两人就洪秀全的继承者幼主洪福填是否已死的问题,向朝廷打起了笔墨官司。攻陷天京后,曾国藩向朝廷奏报,所有悍贼被一网打尽,并特别指出,城破后,伪幼主积薪于宫中,举火自焚。

左宗棠确得到消息,洪天贵福已经逃出了天京城,逃入了江西,左宗棠没有跟恩师报告,就直接向朝廷上了一道密折,称据金陵逃出难民之供认,伪幼主洪天贵福于同治六月二十一日由东坝逃至广德,被太平军将领黄文金迎入湖州府城,想借伪幼主名号,召集太平军余众。

清政府看到左宗棠奏报后,对曾国藩大为不满,直接下旨要曾国藩给出解释。曾国藩平生以忠君为本,假如按左宗棠所言,那么曾国藩的行为无异于欺君罔上。于是曾国藩上折反驳左宗棠,称洪天贵福已死,而黄文金为纠合太平军余众伪称洪天贵福还活着,无非是要借洪天贵福的名义当作一种号召而已。言外之意,左宗棠虚张声势,哗众取宠,有邀功请赏之嫌。左宗棠看到此奏后,具疏自辩,洋洋数千言,辞气激愤,指斥曾国藩有欺君之嫌。

后来事实证明,左宗棠所说的是正确的,为此朝廷虽然没有过多地指责曾国藩,却大大地表扬了左宗棠的公忠正大,称左宗棠“为一代名臣”。其实,由于南京城破之日,太平天国守军几乎全部被杀,城内十室九空,火光冲天,加上湘军数十万军队蜂拥入城,按照常理来说,洪天贵福于绝望中自杀是完全有可能的,曾国藩本人应该没有半点欺骗朝廷的意思,只是为了邀功而匆忙上奏有点操之过急。当然,就伪幼主洪天贵福死与没死这件事来说,两人都没有私心,只不过曾国藩是主观认定,而左宗棠也有些考虑欠妥,以致酿成了断袍割席的局面。

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和曾国藩被称为晚晴四大名臣,也有一说晚晴四大名臣分贝是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但是前者的认可度更高一些。而且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和李鸿章四个人位高权重,对晚晴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这四个人中,李鸿章和左宗棠,却是明争暗斗了二十年左右,1885年,左宗棠去世,两个人的斗争算算是解暑。不过李鸿章还赠予了这样一副挽联:

“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争,唯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一、李鸿章不想得罪曾国藩,只能得罪左宗棠。

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贵人,毕竟他对李鸿章是有知遇之恩的。所以当时清政府命令李鸿章去攻打天京的时候,李鸿章是不愿意去的,因为当时湘军已经攻破了太平军的主力,取得天京只是早晚的问题,所以李鸿章不想和曾国藩抢功。但是按兵不动的李鸿章,势必要得罪人的,这个人就是左宗棠。

二、左宗棠当时担任闽浙总督。

左宗棠当时还是管辖着附件,浙江的军务,粮食和河道的事务,同时还兼任着巡抚。从大的方面来看,浙江和福建,应该是左宗棠的地盘。但是李鸿章因为不想去天京,就擅自跑到了浙江来评定叛乱,这么明目张胆的和左宗棠抢功劳,只会让政府觉得左宗棠的能力不足。

三、两人在塞防和海防上的政见不同。

针对抢功的行为,两个人相互职责,于是清政府就各打五十大板完事。但是在塞防和海防问题上,两个人也产生了分歧。左宗棠主张的是塞防为主,而李鸿章却是海防为主的代表,这场争论也激化了两个人的矛盾。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迷案”: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反目事件。有人说,两位名将互相瞧不起;也有人说,两位名将心有灵犀、大智若愚,在伴君如伴虎的复杂环境中,两位汉人大臣得以相安无事,颐养天年,值得所有人学习借鉴。

其实,后者的判断更加准确,不信,请看左氏对曾氏的真实评价——那幅传至今日的挽联: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左宗棠送给曾国藩的挽联的落款,显得非常谦卑。他没有落款左宗棠,而是落款:“晚生左宗棠”。一直心高气傲的左宗棠在曾国藩死后自称为“晚生”,可见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深厚情谊。曾国藩去世之后,左宗棠对他的家人也是非常的照顾,丝毫不见曾经的针锋相对,由此可见左宗棠的胸襟之宽大,为人之坦荡。

从这些历史记载中可以判断,俩人实际上在“演戏”给皇帝看。所以说,“官”场如战场,必须有姿态!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俩人之间的历史恩怨:

曾国藩和左宗棠,均为晚清重臣,位列“中兴四大名臣”。两人性格,相同之处是:刚强固执。但是,区别之处是:“一硬一软”。左宗棠是“硬”:狂傲狂放、光明磊落,生活中没有朋友,人们对他是“服而不近”;曾国藩是“软”:小心谨慎、城府甚深,人们对他是“敬而不亲”。俩人相处,可以说是“针尖对麦芒”。

其实,曾国藩是左宗棠的领导,左宗棠是曾国藩的下属。曾国藩对左宗棠是有知遇、提携、举荐之恩的。在左宗棠成就霸业的道路上,曾国藩是有功的。如果按照国人的心态,俩人应该是“铁瓷”、一对“好友”。但是,历史上却没有按照民间世俗的规矩上演,反而是上演了一出“冤家路窄”的好戏:左宗棠和曾国藩齐名之后,经常隔空吵架。左宗棠就像“白眼狼”一样,屡屡公开表示对曾国藩不敬,生怕全世界不知道他俩闹翻了一样。

真正的大智慧在于:左宗棠和曾国藩互相“对立”十八年,却都得以善终,给世人留下诸多做人做事的瑰宝。历史学家终于揭开这个“谜底”:

晚清,汉人毕竟是“外人”,很难得到皇帝的信任,心存防备的。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手握重权的大臣,分别掌管粮食、财政、兵马。如果俩人关系好,请问皇帝能睡得着觉吗?他们都是聪明人,公开决裂,这是一种保命手段。对咸丰慈禧来说,俩人联手,那才是心腹大患。被皇帝如此防范,你认为他们能得到善终吗?

两位“旷世奇才”的人生大智慧,也是职场“大哲学”。这个经典故事,即使到今天,对现代的职场“江湖”,也是有三点启示的:

一同事之间不要表现出亲近。

作为领导,既不希望中层之间有矛盾,更不希望中层之间太亲密。在职场上,都有岗位职责和业务职权的划分,常见的手段就是互相牵制,专业词汇是“互不兼容”。如果中层之间、下属之间互相抱团,互相串通,那么,对领导来说就是一种危险,领导有理由顾虑自己被下属架空,甚至怀疑下属联手谋取私利。所以,重要岗位上的下属之间,不能交情太深,领导心存防范,对发展不利。

二同事之间绝不因私废公。

在职场上,很多岗位之间本身就是对立矛盾的,比如,业务与风控,工作与监督,等等。该唱黑脸就要唱黑脸,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这是领导不愿意看到的。如果同事之间不敢互相监督,不能矛盾对立,领导是不放心的,一团和气,就会造成隐患,可能带来风险。

三同事之间要靠人品赢尊重。

行走职场,正人先正己,求同存异。正人君子,未必是一对好朋友,反而互相之间的私交并不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职场的本质就是博弈和竞争关系,你瞧不上我的技术,我看不起你的业务,这都是非常正常的。只要做人做事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就应该互相赢得尊重。我不认同你的做法,但我敬重你的为人。工作意见,可以争锋相对;日常交往,可以不相往来;只要彼此若行得正、走得直,对方也会从内心深处互相敬重。

公元1864年,曾国藩率领湘军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之后便向朝廷报喜,奏折中写道:“城破之后,伪幼主积薪于宫中,举火自焚。”曾国藩便将功劳全部揽在了自己的身上。

左宗棠听闻,也上了一道奏折,称大批难民外涌,洪天贵福没死,夹杂在难民之中,逃往太平军将领黄文金所占领的湖州府城。准备以幼主的名义,召集太平军的余众;另起炉灶,再次举起反清的大旗。让人不解的是,这两人同为湘军大佬,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竟然没有过交流,而是各自上书实在是令人不解。

这两份差距甚大的奏折让同治帝面前,使得同治对曾国藩十分不满。曾国藩随后上书反驳左宗棠,坚持洪天贵福已死。之后左宗棠痛斥曾国藩此举是欺君之罪。就这样来来回回,争论不休。

“左文襄公自同治甲子与曾文正公绝交以后,彼此不通书问。”曾国藩幕僚薛福成记载道。自此事件之后,二人便是绝交。尽管后来事实证明,洪天贵福确实成功外逃,曾国藩被确证“谎报军情”,但从此之后二人便不再来往。

如果放在藩镇割据时代,左宗棠此举尚且可以理解,但是在君权高度集中的清朝,这种做法实在是没有必要。此外曾国藩与左宗棠原本就交往甚密。曾国藩创建湘军之时,就与左宗棠有过来往,之后左宗棠成为曾国藩的幕僚。曾国藩又向咸丰举荐了左宗棠,以平太平天国之乱。此后的左宗棠平步青云,官至封疆大吏。

“宗棠向喜与国藩争,国藩尝礼下之”,虽二人屡屡出现争执,左宗棠对有知遇之恩的曾国藩都是执弟子之礼。二人可谓是亦师亦友。既然如此,左宗棠胆敢主动交恶曾国藩?忘恩负义之骂名可不是一般人能背负得起的。

当今也有人对于二人绝交给予高度评价,左宗棠和曾国藩此番绝交事件,绝非为了争功。而是为了自保。

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朝中流传“天下提镇无不出于曾帅”,虽有些过于赞誉,但也反映出当时的背景。当时曾国藩拥40万湘军。湘军中出任督抚的二十三人,拥有着清朝军力的半壁江山。但经过如此,一支湘军并没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实力。朝廷自然对其有所防备。在天京被曾国藩拿下之后,满蒙八旗部队就一直在京城守卫,监视湘军的一举一动,怕的就是曾国藩调转枪头,直指满清。从清初到清末之前,凡是手握重兵之汉人,皆无一个能够安然无恙。即使曾国藩无反叛之心,但在此情况下,朝廷只要不傻就会剥夺其军权或者将其除掉。而曾国藩左宗棠两人同为湘军大佬,两个人如穿一条裤子,只会加深皇帝的怀疑。而二人闹翻,湘军从内部分裂,这将是朝廷最愿意看到的。

事实正面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曾国藩虽然主动交出兵权,仍然居晚清四大功臣之首,左宗棠继续做他的封疆大吏。对于三者而言,这将会是最好的结局。此外,曾国藩死后,曾国藩的儿子曾纪鸿,女婿聂仲芳都得到左宗棠的非同一般的照顾,倘若二人真的是恩断义绝,此举也未免说不过去了吧。

由此可见,左宗棠曾国藩这一番“绝交”,极有可能是两人合演的一出大戏,谋略之高实在实在是让人佩服。不过遗憾的是,曾国藩虽交出兵权,但向来骁勇的湘军,在满清的统治下似乎慢慢的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抗击外来侵略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资料:

《细说清朝》《清史稿》《曾国藩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613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1
下一篇2023-09-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