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及对师生活动不同安排,就构成不同的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应包含以下六个基本要素:1.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每一个模式都有一个内在的理论基础”。教学模式的方向性和独特性是由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决定的。例如: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教学模式(布鲁纳的概念获得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人本主义心理学。2.教学功能目标任何教学模式都要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即教学模式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构建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构成的核心要素,它影响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的组合方式,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例如,合作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民主精神、独立人格、交往能力和创造才能。3.教学结构及活动程序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套独特的教学结构和体现教学活动的逻辑过程的操作顺序。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合理处理教学过程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合理确定按照时间流程从逻辑上展开的各个教学步骤(即教学过程结构)例如,加涅的累积性教学模式的活动程序是:注意→知觉→获得→保持→提取→迁移→反馈→强化,八个步骤。它包含了教材内容的展开顺序、师生复杂心理活动顺序、教学方法的运用顺序这三个方面的整合。4.师生交往系统在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方式、方法、地位、角色、关系、相互作用等的不同配合是构成一定的教学模式的重要要素。主要有四种类型:⑴高度集中型(如讲授模式),即教师是活动的中心,是信息的来源,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协调者。⑵温和型(如“探究──发现”模式、合作模式)。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相当,教学民主,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意义建构,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⑶放任型(即松散型,如自学辅导模式、活动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只提供一些帮助和辅导,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弹性。⑷管理型(如程序教学模式),这是高度集中型和温和型的中间类型。5.反馈方式反馈方式指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如何对学生的外显行为作出反应。不同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反馈方式有不同的要求。6.支持条件任何教学模式都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效力。教学模式的支持条件包括环境、设施、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等)、教学手段、教学的时空组合等。例如,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模式的支持条件包括认知前提行为、情感前提特性和教学信息结构三大变量。随着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对于物质条件的依赖程度愈来愈大,各种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对于实现教学模式的功能起到不可或和缺的作用,认真研究并保障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可以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教学模式,成功达到预期目的。以上六大要素各有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彼此联系,相互蕴含,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从不同的基点出发有不同的分类。例如,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把众多教学模式归纳为四种基本类型:第一类是信息加工教学模式。这类教学模式依据信息加工理论,把教学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信息加工过程。它着眼于知识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主要有以信息处理能力的发展研究为基础的模式(皮亚杰);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模式(加涅);概念获得模式(布鲁纳)。第二类是个性教学模式。这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个别化教学理论与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其核心是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着眼于个人潜力和人格的发展。如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杜威的“活动教学模式”。第三类是合作教学模式。这类教学模式依据的是社会互动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影响和人际交往,着眼于人的社会性品格的培养,如前苏联戈盖巴维利等一批学者创立的合作教育学。第四类是行为控制教学模式。这类教学模式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把教育看作一种行为不断修正的过程。它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并驾驭自己的环境,来提高目标行为质量和减少不适应的行为。如程序教学模式(斯金纳),以“智力行为多阶段形成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加里培林)等。在国内,教学模式的分类也有多种。有人按师生活动的不同强度把教学模式依次分为注入式、启发式、问题式、范例式和放羊式等五类。第一类教师活动强度最大,学生最小,依次递减(递增)至第五类则表现为教师活动强度最小,学生最大。有人从教学意义的生成方式把教学模式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替代性教学模式”,即学生通过教师呈现教材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第二类是“生成性教学模式”,其教学策略倾向于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观点,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第三类是“指导性教学模式”,它是“折衷于前两者之间的产物”,它在前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扬长避短,使前两者的优点相得益彰。再如,有人从教学活动特征可将模式分成以下五类:“指导──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探索──发现”模式;“情趣──陶冶”模式;“示范──模仿”模式;用分类的方法来考察教学模式,实际上有割裂各种相关理论和模式并勉强予以界定等缺陷,但它毕竟有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不同模式的特点,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和掌握现有的教学模式。对每一个具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从纵向去追寻它的来龙去脉,从横向去进行相互间的比较分析和取长补短,从而有利于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的提高。
现代教学模式有哪几种
现代教学模式有哪几种。教育是具有全民化的,而且每个人都是有着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对国家的发展来说意义深远,可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下面看看现代教学模式有哪几种。
现代教学模式有哪几种1一、传递-接受式
传递-接受式主要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是我国中小学使用最广泛、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从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非常注重教师传授知识的作用,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这是我国最主要的教学模式,太过重视教师的作用,有时候会忽视学生的自主性。
二、自学-辅导式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过程始终的教学模式。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速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有利于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性格特征进行特别指导。
三、引导-发现式
又叫问题-探究式,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独立思考问题,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情境- 陶冶式
具体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造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的获得知识,又能陶冶情操。情境- 陶冶式。教学模式从人的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理性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的观念出发,强调个性发展。
五、示范-模仿式
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进行参与性的练习,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比如说读、写、算以及各项运动技能等。示范-模仿式教学方式多用于以训练行为技能为目的的教学。
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很多行为都是在模仿和学习他人,而作为学生来讲,他们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有些技能不能非常直观的用言语来表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会通过示范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模仿来学习。
现代教学模式有哪几种2教学模式的四种类型:
1、信息加工教学模式。
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依据的是信息加工理论,把教学看做是一种创造性的信息加工过程,依据计算机、人工智能的运行规程确定教学的程序,着眼于知识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
2、人格发展教学模式。
这种类型的模式依据的是个别化教学理论与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强调个人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个别化教学,着眼于人的潜力和整个人格的发展。
3、社会交往教学模式。
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依据的是社会互动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影响和社会联系,着眼于学生社会性品格的养成。
4、行为修正教学模式。
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把教学看做是一种不断修正的过程,着重学习者行为习惯的控制和培养。
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概念获得模式和先行组织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而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论依据则是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理智与情感活动在认知中的统一。
现代教学模式有哪几种3关于教育模式的分类,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分类。乔伊斯和威尔根据教学模式的理论跟根源,区分出四种类型的教学模式:
1、信息加工教学模式。
2、人格(人性)发展教学模式。
3、社会交往教学模式。
4、行为修正教学模式。
国内对教学模式的分类很多:
有的研究者把教学模式分成三类,一类是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一类是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教学模式,还有一类是折中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从我国高中教育发展阶段来看,高中普及化阶段已经来临,要求普通高中改变传统精英式与选拔式教育模式,要以更加注重面向人人和更加注重终身学习的思想,服务于满足高中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
关于教育模式的分类,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分类。乔伊斯和威尔根据教学模式的理论跟根源,区分出四种类型的教学模式 :1、信息加工教学模式。2、人格发展教学模式。3、社会交往教学模式。4、行为修正教学模式。
国内对教学模式的分类也很多。有有的研究者把教学模式分成三类,一类是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一类是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教学模式,还有一类是折中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和方法有哪些
教学模式和方法有哪些,在教育方面上对我们是有很大的意义的,教学的方法对我们来说是有很大的意义的,教学模式也是有针对性和教学方法的,以下分享教学模式和方法有哪些。
教学模式和方法有哪些1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手段。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的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一般的教学方法应该有以下的几种: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训练和实践法、合作学习法、示范模仿法、强化法、实验法、练习法等。
教学模式是指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样式,是就教学过程的结构、阶段、程序而言的,长期而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model还译为“模型”、“范式”、“典型”等。一般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最先将模式一词引入到教学领域,并加以系统研究的人,当推美国的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il)。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实际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计划往往显得太具体,太具操作性,从而失去了理论色彩。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理论中,是想以此来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
结构
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这五个因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着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
分类
关于教育模式的分类,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分类。乔伊斯和威尔根据教学模式的理论跟根源,区分出四种类型的教学模式:1、信息加工教学模式2、人格(人性)发展教学模式3、社会交往教学模式4、行为修正教学模式。
国内对教学模式的分类也很多。有有的研究者把教学模式分成三类,一类是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一类是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教学模式,还有一类是折中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概念获得模式和先行组织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而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论依据则是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理智与情感活动在认知中的统一。
教学目标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正是由于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这种极强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不同教学模式的个性。不同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
操作程序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
实现条件
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等。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当然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除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外,有不少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教学模式的特点
1、指向性
由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的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评价最好教学模式的标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性能,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2、操作性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
3、完整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所以它有一套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行要求,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上的有始有终。
4、稳定性
教学模式是大量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带有的普遍性规律。一般情况下,教学模式并不涉及具体的学科内容,所提供的程序对教学起着普遍的参考作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但是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理论或教学思想提出来的,而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又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因此教学模式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的水平联系,受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制约。因此这种稳定性又是相对的。
5、灵活性
作为并非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现某种理论或思想,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操作的教学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微的方法上的调整,以体现对学科特点的主动适应。
教学模式的功能
1、教学模式的中介作用
教学模式的中介作用是指教学模式能为各科教学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的模式化的教学法体系,使教师摆脱只凭经验和感觉,在实践中从头摸索进行教学的状况,搭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教学模式的这种中介作用,是和它既来源于实践,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形式的特点分不开的。
一方面,教学模式来源于实践,是对一定是具体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加工的结果,是为某一类教学及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操作框架,这种框架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理论依据,已经具备了理论层面的意义。
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表现方式,它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象征性的符号、图式和关系的解释,来反映它所依据的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程序性的实施程序。便于人们对某一教学理论的理解,也是抽象理论得以发挥其实践功能的中间环节,是教学理论得以具体指导教学,并在实践中运用的中介。
2、教学模式的方法论意义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教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一种革新。长期以来人们在教学研究上习惯于采取单一刻板的思维方式,比较重视用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的各个部分进行研究,而忽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或习惯于停留在对各部分关系的抽象的辨证理解上,而缺乏作为教学活动的特色和可操作性。
教学模式的研究指导人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历史发展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每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只不过这里有一个你采取的存在一个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了解教学模式的历史发展有助于人们借鉴传统和对当代各种新教学模式的理解,有助于人们把握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教学模式的演变
系统完整的教学模式是从近代教育学形成独立体系开始的,“教学模式”这一概念与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不过在中外教学实践和教学思想中,很早就有了教学模式的雏形。
古代教学的典型模式就是传授式,其结构是“讲—听—读—记—练”。其特点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书中文字与教师的讲解几乎完全一致,学生对答与书本或教师的讲解一致,学生是靠机械的重复进行学习。
到了17世纪,随着学校教学中自然科学内容和直观教学法的引入,班级授课制度的实施,夸美纽斯提出应当把讲解、质疑、问答、练习统一于课堂教学中,并把观察等直观活动纳入教学活动体系之中,首次提出了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教学模式。
19世纪是一个科学实验兴旺繁荣的时期。赫尔巴特的理论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的趋势。他从统觉论出发,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当新经验已经构成心理的统觉团中概念发生联系时,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选择正确的材料,以适当的程序提示学生,形成他们的学习背景或称统觉团。从这一理论出发,他提出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四阶段教学模式。以后他的学生莱因又将其改造为“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的五阶段教学模式。
以上这些教学模式都有一个共性,它们都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片面强调灌输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19世纪2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强调个性发展的思想的普遍深入与流行,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应运而生的杜威的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得到了社会的推崇,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模式向前推进了一步。
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做中学”为基础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倾向,弥补了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不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活动教学,促进学生发现探索的技能,获得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辟了现代教学模式的'新路。
当然,实用主义教学模式也有其缺陷。它把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过程等同起来,贬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片面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了社会的强烈批评。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面临着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促进人们利用新的理论和技术去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问题。现代心理学和思维科学对人脑活动机制的揭示,发生认识论对个体认识过程的概括,认知心理学对人脑接受和选择信息活动是研究,特别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加工理论等的产生,对教学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教学模式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因此这一阶段在教育领域出现了许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和方法有哪些2幼儿教学方法有哪些
1、启发探索法。启发探索法的目的是依靠幼儿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其去探索并获得新的知识,这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2、游戏法。游戏法的目的是通过游戏引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游戏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和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
3、归纳演绎法。归纳法是借助已掌握的知识,概括出简单本质特征和规律,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方法。演绎法是运用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进行推理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方法。
4、比较法。比较法的目的是通过两组或两组以上物体的比较,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按照比较的形式来分,可分为对应比较(如重叠等)和非对应比较(如单双排的不对应等)。
5、操作法。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由于幼儿时期的各种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所以一些新颖的、有情节的、变化的、让他们动手的活动,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幼儿通过操作活动,通过操作具体的材料。
6、讲解演示法。讲解演示法目的是通过教师展现直观教具并结合口头讲解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呈现出来。
幼儿园启发教学要注意些什么
1、启发探索法要贯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以及教师指导下幼儿进行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过程。
2、启发探索法应与操作法结合进行。
3、教师的提问要能起到引导幼儿思路、引导探索方向的作用。
4、在教师的启发下,鼓励幼儿独立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5、当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予以开导、鼓励,并给予帮助。
总的来说,幼儿园的教学方法不简单。幼儿园教学方法有哪些?大概是以上6种教学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易于小孩的接受。因为小孩上幼儿园,还小,接受能力不及小学生。所以其教学方法比小学生的要更为复杂,多样化,并不是单一的教学。
心理学家西伯曼把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关系分为四类包括依恋型、冷漠型、关怀型和拒绝型四种类型。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无时无刻都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感情的接近,心灵的共鸣,知识的启发,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无时无刻都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感情的接近,心灵的共鸣,知识的启发,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师生感情好时,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表扬和批评在融洽的师生感情中能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如果师生关系紧张,表扬则被学生认为是哄人;批评则被认为是整人。在这里表扬和批评就成了教育的障碍。
所以,只有注入了爱生之情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全面地关心学生。当然,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光有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除了学生之间的关系外,师生关系可说是构成了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关系。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和谐而亲密的关系。在师生关系的相互作用中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转变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热点,而课堂教学更是集中体现教与学的价值阵地,在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中更能清楚地看到教师尊重教育的风采,学生尊重学习的良好品质。遵循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师生互动也可理解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合作型教学模式,其基本的指导思想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情感的变化,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养成良好的 学习品质,使学生得以健康的发展。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课堂教学能有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对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是有着重要意义。
在以前的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偏差主要表现为:
1、形式过于单调,师生间的机械互动多,生生间互动少。课堂上大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十分少见。
2、师生互动多是认知互动,很少有情感互动和行为互动,缺少思想和心灵的深层互动。
3、师生互动作用失衡,教师多是以课堂的主宰者出现,学生的思路由教师的教学思路控制,属于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很少有师生及生生的多边型互动,整个课堂教学缺少生命活力。
因此,通过观察、比较、实验探求产生课堂互动低效的根本原因,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最佳对策,力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为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做好准备。我认为构建有效师生互动方式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
1、教师的角色定位
我们大力提倡课题组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课题组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已成为师生是否能有效互动的重要条件。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自身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师生建立平等关系
师生建立平等关系就是要消除老师高高在上的尊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仅要成为可敬的人,而且更应是一个可亲的人。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师生之间互相理解、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我们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一个有自尊、与教师平等的人,然后把他们看做是一个需要教师去关爱和爱护的孩子。其次要求教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的人格品质,要时时处处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朋友。具体在教学中课题组教师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的:①、平易近人,消除恐惧。②、平等相处,缩短距离。③、相互尊重,成为朋友。只有在教学中师生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中的一些难题就迎刃而解,为师生进行有效互动提供了前提条件。
3、创建宽松、民主、和谐 课堂氛围
在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沟通平台的基础上,我们努力创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师生进行有效互动提供保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创建适合学生参与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充分进行互动和交流提供机会。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如我校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教具、语言的激励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回答问题争先恐后,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教师设计教学的核心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和学生的个性的发展,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地投入到有效的师生互动中来。在课堂上教师积极创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积极进行交流,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自然而然,学生就把交流当成一种习惯,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恩格斯曾说过:就个别人说,他的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学生也是这样,他们是有着丰富情感的,接受教育也是有选择的,,对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甚至对不同的教师,都会做出不同的反映,或是产生积极的接受态度,或是产生消极的抵制情绪。所以,我们非常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仅不会降低教师的威信,还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是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教师不能把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尽力克制和调控,以饱满的热情和健康的心态出现在课堂上,那么学生也会以愉快、轻松的情绪听讲,积极参与到师生有效互动活动中来。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也是构建有效互动的必要条件。
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知识水平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自然有所不同。有时,教师追求课堂教学效率,会经常与那些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善于交流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而对于那些不善言辞的学生或学困生关注较少,这种状况的出现不利于师生互动,甚至会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障碍。教育心理学认为,学困生同样有进取心,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功欲,不仅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还可以激起他们对更大成功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只有教师真正关注这样的学生,平时多给予他们关爱和鼓励,交流中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有开口的机会,提高他们说话的勇气。对口语表达不流畅的学生,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允许他们说错,并适当降低标准,让他们由易到难,逐渐参与到师生互动合作中来;同时,教师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一点点建立起自信心,产生上进的动力,进而喜欢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的氛围。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往,这种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而语言文学的本质和灵魂就是情感,语文教学作为情感的教育活动,决定了其教学过程不能仅仅是教师交给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非强制性的情感活动,在这种情感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浸润,感受到幸福,快乐,满足,形成健康的个性,良好的品质,高尚的情操,从而为其终身幸福奠定基石。那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让语文教育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呢?�
1尊重学生,做学生的朋友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判者,在学生面前具有权威性,学生是在这种权威面前被动的接受知识,并按照老师的期望改变自己,逐渐“成长”起来的。在这种成长过程中,被改变的是学生的兴趣,个性。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是不可能进行情感教育的。必须首先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课堂气氛的营造者,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11 真心关爱学生。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高尔基也曾经说过:“谁最爱孩子,孩子就最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从这些话可以看出,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必须用一颗真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让自己实施的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不厚此薄彼,关心孩子,不仅关心孩子学习,还要关心孩子身体,天凉了,提醒孩子加衣服,跑热了,提醒孩子减衣服。孩子是藏不住情绪的,开心,生气都写在脸上,因此要留心孩子的表情,看见孩子不开心,要主动询问。特别是对待“问题”孩子或者性格内向的孩子,老师更要多鼓励,多关心,多引导,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12 蹲下来,与孩子融为一起。
要走进学生心里,还要求教师必须蹲下来,跟学生象朋友一样平等相处。这种师生间的朋友不应该只是课堂上的朋友,也应该是生活上的朋友,特别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更渴望与老师亲近地谈谈话,因此教师要有一颗童心,多与他们闲谈,多与他们游戏。在与学生“闲谈”时,教师要对谈话内容表现出高度的兴趣。促使孩子自由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创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气氛,使孩子能够畅所欲言。在与孩子一起游戏时,教师更要兴趣盎然,主动向孩子请教游戏规则,并全身心的投入游戏,这看似毫无意义的做法,不仅能让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也能让孩子觉得老师就是自己的伙伴,是可亲可近的,是完全可以信任的。从而促进师生关系更加亲密融洽,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2教师要着力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我国目前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都是在一定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的。宽松和谐,友爱祥和,让人无拘无束令人心情舒畅的课堂氛围,无疑会让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中,从而使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如何形成宽检和谐的课堂氛围呢?我认为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恰当运用表情,拉近师生距离。
心理学家莫勒比恩曾经得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感情表露等于百分之七的言词加百分之三十八的声音加百分之五十五的面部表情。由这个公式我们不难看出,在人与人的感情交流中,面部表情。由这个公式我们不难看出,在人与人的感情交流中,面部表情起着多么大的作用。走进课堂,教师首先要带着真诚的微笑,微笑是融化剂,她能把教师和学生由不同的个体融化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而冰冷的表情则是一堵墙,生硬的立在师生之间,让彼此无法顺畅的交流。课堂中教师还要恰当运用眼神,吸引学生的注意。“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表达心灵情感,传达心灵意思的窗口,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窗口的作用。提出问题,老师用期盼的眼神环视大家,学生会马上投入思考,积极发言,回应教师的期盼,给发言学生一个赞许的眼神,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用更大的激情投入学习;给紧张学生一个鼓励眼神,让他多一分信心,缓解紧张情绪,给走神学生一个关注的眼神,使他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注意,从而自觉的把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给生病的学生一个关切的眼神,让他感受到老师的爱心……总之,表情是心灵交流的工具,手段,一声赞许,一声责备,一次会心的示意,一个及时的提醒都要表现出教师课堂行为的艺术魅力。�
22 用生动亲切的语言,融洽课堂气氛。
众所周知,教师的语言是否生动、有趣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小学低段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教师更应该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老师总是用一种很高的语调课课,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容易疲倦;如果老师总是用一种语速,一种语气讲课,这种没有变化的语言会让学生昏昏欲睡。语调,语速适当而又倾注感情的语言,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课堂变得跌宕有致,虎虎生气。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做到“生动,富于变化。”“亲切”也是教师语言应该具备的特点,学生举了手,却不能回答问题,老师轻轻的摸摸他的脑袋,亲切地说:“敢举手,很勇敢!但有点紧张,对吧?没关系,我们先听听别人怎么说。”让学生很自然的下了台阶,保护了自尊。学生回答了问题,但是还不够全面,教师可以一边给他一个赞许的眼神,一边满怀期望的对大家说:“他能理解到这个程度了,真了不起!我们能不能在他的基础上,把问题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一些呢?”既让回答问题的同学充分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又能引起大家更深入的思考问题。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的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时适时,灵活,有针对性的运用语言,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体会到学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