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适应功能:情绪情感是个体在环境中生存以及谋求发展的重要手段,当个体面对新环境或者危险环境时,情绪情感可以帮助个体更好的寻求心理安全和发展。例如学生为了获得老师的奖励或者赞赏而努力学习;人在落水时大声呼救,都体现了这一功能。
2 信号功能:情绪情感是个体的心理过程,可以在个体交流交往过程中传递信息,将自己的要求、愿望、态度等传递给对方,达到个体间的沟通作用。而这种功能更多的是通过表情传达的。如点头微笑表示赞赏愉悦,摇头皱眉表示反对。
3 感染功能:个体之间情绪情感可以相互传递或者感受,这是人和动物显著区别。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产生“共鸣”、“感同身受”都属于感染功能的体现。
4 调节功能:调节功能在有的考试中也叫做组织功能,这一点要加以注意。调节功能是指个体面对困难或者无法接受的心里状态时,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检测和调整,是自身心理感受达到适应的状态。这里的调整组织分为积极地情绪和消极的情绪两种,其中积极地心理情绪对个体行为及其结果有促进作用,而消极的情绪情感则有阻碍作用。例如在做事情失败时,积极地情绪情感会客观看待;消极的则会悲观,获得习得性无助。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两种植根于生物学的需要: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缺失需要又称基本需要,基本需要的满足比成长需要更迫切,基本需要按照力量的大小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自尊需要。他认为,需要有一种渐进的层次,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一些需要。他指出,只有低级需要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需要;只有在所有的缺失需要满足后才会出现成长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把人类的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联系起来,纳入到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中。
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情感对于人的实践活动有着重要作用,但并不总是积极的,它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特性。在一定条件下情感会发挥积极的效能,促进入的实践活动,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情感则会产生消极影响,干扰乃至破坏人的实践活动,这就是情感效能。情感效能在教育教学中就象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好,就有利教学、优化教学;处理得不好,则会严重影响教学、损坏教学。人类的情感具有相互影响和感染的功能。人们在交往中,往往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出现情感共鸣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绪状态也会彼此影响,相互感染。作为教师,不仅要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做积极情感的导向。
首先,要以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学生中一部分人由于中考不考生物,是副科学不学无所谓,另一部分人由于家庭社会等原因、受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对学习抱有消极态度,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以饱满的热情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的),学生学习的情感被激起并满足后就会产生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使他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学习,这样学生学习主动性会得到极大提高。
其次,要培养教师与学生的友谊,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意识强度。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亲其师而信其道”,意思是只要喜欢、爱戴这个老师那麽就相信这个老师讲的一切道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既要进行认知信息交流,也要进行情感信息交流。师生之问的情感交流,不仅是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情感交流,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交流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教师要在教育目标和职业道德要求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关怀爱护的友情,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学生不论学习基础如何、家境如何、品行如何,教师都要以仁爱之心、真挚之情去了解和理解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这样,学生在心理上摆脱了自卑感,自尊心得到了保护,从而就喜欢、爱戴这个老师,实现了“亲其师而信其道”。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高级需要,即学生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认知的需要,也就是利用师生之间的友情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学习效果。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可以看出情感效能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孩子的心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营造平等的教学气氛,维护学生的自尊,批评学生要讲求艺术,尤其要制止、纠正体罚一类的行为,要多一份谅解、宽容、尊重。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基础,学生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学习的情绪,使学生的自我内驱力得到提高,成就感需要就会产生,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情绪和情感名词解释心理学
情绪和情感名词解释心理学,快节奏的生活和社会让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出现的现象愈发频繁,学会很好的调节自己的情绪很重要,下面和大家分享情绪和情感名词解释心理学。
情绪和情感名词解释心理学11、情绪:情绪是以主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愿望和需要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当客观事物不符合主体的愿望或需要时,就会引起消极、否定的情绪。情绪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部分组成的。情绪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社会(信号)功能。
2、情感:情感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作为一种感受,情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情绪和情感都是与人的特定主观愿望或需要想联系的,历史上曾都被统称为感情。
情绪主指导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景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境的变化和需要的满足而变化,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
情绪与情感的具体区别可以从一下四个方面理解:
(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通常与个体的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通常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2)从发生角度看,情绪是反应性和活动性的过程,即个体随着情境的变化以及需要满足状况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受情境影响较大;情感则侧重个体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心理体验,虽然不轻易表露,但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3)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的特点,一旦情绪不再存在或发生变化,相应的情绪感受也就随之消失或改变;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一旦产生就相对稳定,不易为情境所左右,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
(4)从表现方式看,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情绪一旦发生,强度一般较大,有时会导致个体无法控制(就是所谓的激情);情感则以内涵的形式存在或以内敛的方式流露,始终处于人的意识调节支配下。
联系:情绪和情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稳定的情感是建立在情绪的基础上的,而且又通过情绪表达出来。情绪变化反映着情感的深度,蕴含着情感。
情绪和情感名词解释心理学2情绪分哪几种
情绪可分为7种类型:喜、怒、哀、乐、恐、惊、思;
情绪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但在情绪发生时,又总是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这种外部表现也就是可以观察到的某些行为特征。这些与情绪有关的外部表现,叫表情。
情条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扩展资料:
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人际关系是否融洽、个人健康状况、自然环境的变化等,都可能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
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境,可以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增强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益于健康;
消极悲观的心境,会降低认知活动效率,使人丧失信心和希望。经常处于焦虑状态,有损于健康。人的世界观、理想和信念决定着心境的基本倾向,对心境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情绪和情感名词解释心理学3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
情感客观的方面:生活现象中蕴含了情感,人的大脑可以感受到这种情感。
情感的个体差异
情感的倾向性
情感的倾向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指向什么和为什么会引起,它和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和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有关。比如憎恶的情感,如果它指向危害国家利益,破坏国家财产的人和事,那这种情感就是高尚的情感;如果把这种情感指向批评过自己缺点的人,或在能力和人品上都超过自己的人,那这种情感就是低下的情感。评价同样一种情感,要分析其倾向性。
情感的深刻性
情感的深刻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涉及有关事物的本质程度。能深入地渗透到一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情感就是深刻的情感。人的情感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越是接近事物的本质,就越具有深刻性,而由表面现象引起的情感则缺乏深刻性。具有艺术修养的人在欣赏舞台上的时装表演时所产生的情感,即美感,就是一种深刻的情感;
而缺乏艺术修养的人只是图新鲜、凑热闹来看演出,这时他表现出的情感即是快感,就是一种肤浅的情感。两个人经历了风风雨雨并相濡以沫的情感是深刻的情感;而萍水相逢或酒肉朋友之间的情感,则是肤浅的情感。同一种情感能深入地体现一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是一种深刻的情感。
心理学基础知识重点有那些那些事心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看看下面吧!
《基础心理学》复习重点1
第一节 绪 论
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的定义(识记)、心理学应用分支(领会)、基础心理学定义(识记)。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识记)
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领会)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功能
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领会)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领会)
三、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
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领会)
四、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
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向结合的产物。(领会)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的简单历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识记)
二、学派的纷争
代表人物(识记)
1构造心理学派 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2行为主义学派 代表人:华生
3格式塔心理学派 代表人:魏特海墨等
4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代表人:詹姆士
5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弗洛伊德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领会)
第四单元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心理学的原则(应用)
(一)客观性原则
(二)辨证发展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用)
(一)自然(一般)观察法(识记)
(二)调查法(识记)
(三)个案法(识记)
(四)实验法(识记)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
神经元的定义(识记)
神经元的功能(识记)
神经元的分类(识记)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自主神经系统(识记)
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脊髓、脑干、间脑、小脑(识记)
四、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识记)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领会)
第二单元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内分泌系统、垂体腺、甲状腺(识记)
第三单元 巴甫洛夫学说简介
一、兴奋和抑制(识记)
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识记)
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识记)
四、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识记)
五、 动力定型(领会)
第三节 认识过程
第一单元 感觉
一、感觉及其种类
感觉的定义(识记)、感觉的种类(领会)
二、感受性及感觉阈限
感受性、感觉阈限、韦伯定律、费希纳定律(识记)
三、感觉现象(领会)
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联觉(识记)
四、视觉(领会)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二)视觉器官(识记)
(三)颜色视觉
五、听觉(领会)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识记)
(二)听觉器官(识记)
(三)听觉的特性
六、其它感觉
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平衡觉、运动觉、内脏感觉、痛觉(识记)
第二单元 知觉
一、知觉的定义(识记)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识记)(领会)
整体性、选择性 、两可图形、恒常性、理解性
三、知觉的种类(识记)(领会)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第三单元 记忆
一、记忆及记忆过程
(一)记忆的定义(识记),(二)记忆的种类(领会)
(三)记忆过程(领会)、遗忘、遗忘曲线(识记)
二、表象
表象的定义(识记)、表象的作用、三个记忆系统(识记)(领会)
瞬时记忆(领会)、短时记忆(领会)、长时记忆(领会)
第四单元 思维、言语及想象
一、思维
思维的定义(识记)、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领会)、思维的种类(识记)
概念的形成(领会)
二、语言与言语
语言与言语(识记)、言语活动的形式(识记)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识记)
三、想象
想象的定义(识记)、想象的种类(识记)、无意想象(识记)、梦(识记)、有意想象(识记)、幻想(识记)
第四节 意识和注意
第一单元 意识
一、意识概述
意识的定义(识记)、意识的形态(领会)、潜意识和无意识(识记)
二、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睡眠、梦(识记)、生物节律(识记)(领会)
第二单元 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识记)(领会)、指向性和集中性(识记)、
二、注意的种类(识记)
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三、注意的特征(识记)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识记)
第五节 需要和动机
第一单元 需要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的定义(识记)
二、需要的种类(识记)
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三、需要层次理论(识记)(领会)
第二单元 动机
一、什么是动机
动机(识记)、(领会)、内驱力、诱因和情绪也都可激发活动的动机。(领会)
二、动机的种类(识记)(领会)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识记)(领会)
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识记)(领会)
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识记)(领会)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识记)(领会)
第六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单元 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识记)(领会)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领会)
三、情绪和情感的功能(识记)(领会)
适应功能(识记)(领会)
动机功能(识记)(领会)
组织功能(识记)(领会)
信号功能 (识记)(领会)
第二单元 情绪理论
一、情绪的外周理论(识记)(领会)
二、 情绪的丘脑理论(识记)(领会)
三、情绪的认知理论(识记)(领会)
四、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识记)(领会)
第三单元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其两极性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的维度和两极性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识记)(领会)
二、情绪、情感的维度
情绪情感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识记)(领会)
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的两极(识记)(领会)
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识记)(领会)
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识记)(领会)
第四单元 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从情绪的`内容来分--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识记)
二、从情绪的状态来分--心境、激情和应激 (识记)
三、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识记)
第五单元 意志品质
一、什么是意志
意志的定义(识记)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领会)
二、意志行为的基本阶段
准备阶段: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识记)(领会)
执行阶段(识记)(领会)
三、意志的品质
意志的自觉性(识记)(领会)、意志的果断性(识记)(领会)
意志的坚韧性(识记)(领会)、意志的自制性 (识记)(领会)
第七节 能力与人格
第一单元 能力
一、能力概述
能力的定义(识记)、智力的定义(识记)(领会)
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领会)
能力的分类(领会)
二、能力结构理论
三、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领会)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识记)(领会)
第二单元 人 格
一、人格概述
人格的定义(识记)、人格的特性: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识记)
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领会)、人格的结构(领会)
二、气质
(一)气质的定义(识记)
(二)气质类型学说(领会)、
(三)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领会)
1、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识记)
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两个,即兴奋和抑制(识记)(领会)
2、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和心理学中的气质类型之间有着对应的关系 (领会)
3、气质的特性:感受性和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指向性(识记)
4、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识记)
5、 如何看待气质类型(识记)
三、性格
性格的定义(识记)(领会)
性格的结构: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识记)(领会)
四、人格理论(应用)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二)容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三)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四)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五)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的维度理论
基础心理学章节重点2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个性)。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得到科学的证明。
生理心理学研究内容: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心理活动的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们,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心理发展阶段1、无脊椎动物;感觉;2脊椎动物;知觉;3灵长类如猩猩、猴子为思维萌芽;4人类;思维、意识
心理学研究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看作是科学心理诞生的标志。
神经元可分为感觉、运动、中间神经元。大脑机能:额叶(中央前回)—运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颞叶—听;枕叶—视。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点优势(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右半球空间知觉(音乐、美术、情绪)点优势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躯体和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又植物神经系统、一般不受意识的支配、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与情绪反应有密切的关系。脑干包括延脑、脑桥、中脑。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从亮处到暗处,开始看不到东西,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的现象属于感觉适应。电灯灭了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声音停止后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属感觉后像。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吃完苦药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一样亮的灰分别放在白痛景和黑前景上看起来明度不一样了、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属感觉对比,娱乐场所的暖色调及教室的冷色调为联觉。
情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一般来说,情感(affection,又译感情)是作为情绪(emotion)、感情(feelings)这一类心理现象的笼统称呼来使用的。心理学教科书中,对情绪和感情的定义大概有种:态度说——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体验说——情感是对象和现象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关系反映说——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尽管情感的界定没有得到一致的意见,但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1情感是个体对刺激事件的反映所产生的一种态度的体验,它是为个体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而同认知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动机力量。按社会化程度区分,同生理社会事件相联系的情感称为情绪。同社会意识相联系的情感称为感情,也叫高级情感,通常将其划分为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情感有正负或积极与消极之分,也就是我国古代所谓的“情的两端性”,这样就决定了情感影响的两种性质,即增力与减力效应。 教学与情感的相互关联是客观存在的。寓理于情,情自理出,情理结合,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麦克默林所指出的:“情感的因素是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基础,同样也是艺术教育的基础。①”但是,由于受到教育的功利主义的支配,1世纪中期以来,特别是到0年代中期,专注于知识、理性、技能的唯理智教育基本上占统治地位,格式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普遍忽略了情感的目标及其教育功能,造成了情感与教学活动的分离。现代钢琴教学论试图从情感层面,来探讨现代钢琴教学的基本规律,深刻揭示情感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切实提高钢琴教学质量,这也是本文所力求阐明的。
。一、情感的调节功能与钢琴教学
。 所谓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这是现代心理学所揭示的一个最为引人瞩目的功能。过去人们往往把情感作为理智的对立面来认识,以为情感只是对高级形式的理智活动产生混乱的影响。但现在的研究表明,这是对情感的一种认识上的偏见。美国心理学家莫维尔(Mower)提出情绪是智慧的高级组织者的观点,认为情绪指导认知过程、影响推理。前苏联心理学家基赫尼罗夫(ОКΤихонироВ)也提出思维活动的情绪调节观点,认为协调思维活动的各种本质因素正是同情绪相联系,保证了思维活动的灵活性、重新调整、修正,避免刻板式和更替现存的定势。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近年来亦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国外的同类研究,认为情感确实对个体的认知过程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两重性,表现于情感强度和性质两个方面:一是中等强度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而过高或过低的强度都不利于该活动,这也是叶克斯—道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所揭示的规律;二是愉快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而痛苦、惧怕和愤怒等情绪则不利于该活动。我国的研究还表明,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为智力活动提供最佳情绪背景。前苏联心理学家则在病理心理学实验中证实严重的情绪反映导致思维分裂的现象,这可谓是情绪对认知过程具有瓦解效能的最佳例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情绪愉快时,思维灵活、记忆迅速,头脑显得特别清醒。而当我们情绪不好时,思维迟钝、记忆困难,头脑似乎混浊不清,这便是这种功能的反映。 钢琴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认知活动,但它与一般的认知活动不同,它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里摄取、加工、储存大量的音乐信息,并掌握一定的钢琴演奏技能,这对学生的智力活动、学习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钢琴教学历来采取“一对一”“填鸭式”的办法来解决“时间短”、“信息量大”与“演奏技能难”之间的,而这种授课的基本形式是老师说,学生弹;老师示范,学生模仿。这是一种教师始终处于主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相对沉闷,难以形成愉悦的教学情绪,教学效果较差。现代心理学对情感的调节功能的揭示,为钢琴教学开辟了一条通过非智力因素改善促进智力因素发展的直接通道。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②”学生在钢琴学习时的情绪兴奋性,即情绪的一般唤醒水平,应控制调节在适中的程度,以利于钢琴演奏技能的操作。在钢琴教学实践中,问题往往不是如何降低学生的情绪兴奋性,而是怎样提高它,以达到适中的程度。在这里,教师通过发挥情感调节功能来控制学生的情绪兴奋性,是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例如,在钢琴教学中,可时常采取讨论式的集体课方式,这无疑是对“一对一”个别课的补充。这种课堂讨论可以用多种形式、多种内容进行:或可以让学生互相观摩、互相评议;或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就钢琴学习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它的优越之处在于,课堂情绪气氛愉快,形式活泼,内容丰富,视角广阔。学生可以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谈自己的看法,还可以通过口头发言把自己平时的感悟体会总结成理性认识,更理智地指导练琴。其原因在于,正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认识的,人类有一种基本心理需要,“这是一种对亲密的和真实的人际关系的渴求。在这种关系中,情感和情绪能自发地表现出来,它们并没有得到详细的审查或者受到各种各样的胁迫;在那里,能冒险采用新的行为方式,并且不断加以提高,总而言之,在那里,他能接近被充分理解和充分接受的状态。③”总之,这种宽松活泼的授课形式,充分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有效促进了学生对钢琴作品及演奏技法的鉴别力和判断力,极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一方面促进教师与学生见的深入了解,由了解而相互密切配合,教学相长,共同切磋;另一方面,则让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由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创新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性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④”
。二、情感的动力功能与钢琴教学
。 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这是现代心理学所揭示的人类情感的又一极为重要的功能。过去只认为动机才能推动一个人的行为,情感只是在行为满足或不满足需要时产生的体验,对行为无甚作用。但研究表明,情感不啻是伴随人类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一种体验,而且对人类行为动力直接施予巨大影响。例如,同一个人,在同一个动机支配下,在情绪高涨和情绪沮丧两种情况下,其工作动力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在前一情况,个体全力以赴,能克服困难直达预定目标;而在后一情况下,个体则无精打采,稍有阻碍,便畏缩不前。现代心理学很重视情感的这种功能,美国心理学家利珀(Leeper)甚至明确提出“情感本身就是动机”的观点。他认为情绪性动机在指导行为上的效果,可以同有生理基础的动机一样。另一位心理学家汤姆金斯(Tomkims)进一步把情感视为第一性动机,生物的内驱力只有经过情感体系的放大才具有动机作用。七十年代末以来,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提出人的发展的整合模式,认为情绪、情感与逻辑思维过程相互作用,使概念中产生了情绪纬度, 强调情感性(affectivity)是认知发展的动力。因此,情感对于个体学习行为所具有的动力功能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情感的动力功能运用在钢琴教学中,就能有效强化学生直接指向教学目标的钢琴学习行为。钢琴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按规定程序接受规定内容,进行规定的演奏技能操作。因而强制性的各种“规定”必然产生消极影响。通常学生是用意志来调节,然而实践证明是不够的,只有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才能切实提高钢琴学习的效果,还将影响学生潜在的音乐素质和演奏能力的发挥。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钢琴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音乐听觉感知能力,充分利用钢琴教学中各种欣赏的环节,如教师示范、观摩音乐会、听音响资料等方式。通过音乐拨动学生的心弦,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得到美的享受,丰富自身情感。通过各种音响和“通感”作用引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融于音乐作品中,直接强化学生的钢琴学习行为,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正如前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弗·鲍良克所指出的,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即教学对他们有吸引力还是引起反感,情绪感受还决定学生在教学中是注意、集中、有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还是冷淡、消极、散漫,不满足、压抑。特别是我们还要看到,学习钢琴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这就更需要明确的学习动机和情绪情感推动作用,依靠情感的动力作用。这使我们能更深切体会列宁的那句名言:“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⑤”
。三、情感的感染功能和钢琴教学
。 个体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就是情感的感染功能。这一功能又可细分为两种效能。一是以情育情,以个体的情感“感应”出他人的相应情感。这在西方心理学上称为情感移入(empathy)。美国心理学家斯托特兰德(Stotland)把它解释为:“由于知觉到另一个人正在体验或要去体验一种情绪而使观察者产生的情绪性反应。”他用实验证实,当我们觉察到另一个的情绪时,会改变自己生理上和主观感受上的情绪状态。我们平时说的情感共鸣就是典型的情况。二是以情动人,以个体的真挚情感打动他人的情感,提高他人对个体言行的接受性。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用实验证明,当故事讲述者富于感情地讲述故事主人翁的道德行为时,被试者也被激起相应的积极情感体验,并提高接受故事中道德内容的水平,促进道德感的形成。我们也都有这样的体会:热情洋溢的演说远比语调平淡、照本宣科的报告更为人喜闻乐听,并易倾向于接受其内容。 情感的这一功能运用在钢琴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在钢琴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思维和行动之间的有机结合,使人在兴趣和关心的驱策下组织智力加工活动,对教学对象、学习对象投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以神入、体验、主客融合、人我共感的情感状态把握客体。具体体现在:1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钢琴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形式多样的钢琴音乐实践活动,感受和表现钢琴音乐的情感。并使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音乐情感表达结合起来,逐渐在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不断丰富和积累不同情感与相应的音乐语言、音乐情感的表现方式。教学内容是否为学生所乐于接受,这当然首先取决于内容本身以及学生的认知倾向,而情感感染功能向我们表明,钢琴作品对学生的情感感染状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比如在教授学生演奏波兰作曲家肖邦的波罗奈兹舞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寄托在作品中的这为“钢琴诗人”心中巨大的思想情感,用肖邦的民族精神、爱国感情感染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音乐风格。
。四、情感的信号功能与钢琴教学
。 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情感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息传递的效能。表情是情感在我们机体上的外部表现,也是情感这一心理表象所特有的表现形式。它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体态表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表情具有一系列特征:1具有先天性,如,人类婴儿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天里就表现出某些表情;具有人类共性,如,对世界各地的跨文化研究证实,人类基本表情在识别和运用上具有一致性;具有习惯性,人类表情在先天发生的基础上,又在后天社会交往中不断丰富、发展。先天性盲人的表情比正常人明显呆板,便是一例;具有可控性,人类表情主要受躯体神经系统支配,因而人们可以自觉加以调节、控制。如,演员能自如运用表情,塑造任务;青年开始出现表情反饰现象,适应社会环境。根据达尔文的观点,人类表情最初也是生存竞争的一种手段。但现代人类生活则赋予表情以传递信息的功能,人们能通过表情表达和了解彼此的情绪体验,乃至思想、愿望和要求。表情也就成为人类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被称为“非言语行为”。由于表情具有上述特性,它比言语又有许多独到之处,正如心理学家汤姆金斯所指出的,情感易于被别人理解,而且能以可靠的方式相互交流。 钢琴教学中,运用情感的信息功能,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部各种信息的基本内涵,以及教师主体的评价方面的信息,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在进行作品音乐处理教学时,运用恰当的言语表情、体态以及富于表情的范奏,能使讲课格外生动形象,从而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使学生较快地体会到音乐的意境、触键的要求,更好地领会作品的艺术内涵,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当的表情,能更好地传神入微,让学生领会教师教学意图。一个赞许点头、一个鼓励的称赞、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渗入学生心头,使学生准确把握学习的方向,同时激发起巨大的精神力量。心理学中有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由于发挥了情感的信号功能,使学生感受到从教师的语言中、眼神里流露出来的期望之情而产生的奇妙现象。因此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强调指出:“做教师的定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⑥”他甚至说:“只有当一个人能用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才能成为出色的教师。⑦”
。五、结束语
。 以上我们逐条论述了情感的功能及其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其实,在钢琴教学过程中,由这些功能所发挥的各种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从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教学情感回路的动态网络。如何认识和利用这一网络,充分把握情感的教学功能,从而优化钢琴教学效果,切实提高钢琴教学质量,是一个融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现代钢琴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需要我们不断地从理论上加以研究,从实践上加以探索。
基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它的内在逻辑是建立在对脑和意识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之上的。这些过程包括认知、情感、记忆、语言、思维、注意力、决策和行为等。基础心理学研究这些过程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基础心理学的内在逻辑还包括对心理过程的测量和评估。为了研究心理过程,心理学家使用各种工具,如实验、问卷、观察、测验和模拟等,来收集和分析数据。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心理学家了解人类和动物的心理过程的本质,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行为。
基础心理学的内在逻辑还包括对心理过程的理论建模。心理学家建立各种理论,来解释心理过程的本质和机制。这些理论可以帮助心理学家预测和解释心理过程的变化,并为应用心理学提供理论指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