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恋,顾名思义是说,人的爱情萌发的最初部分。也可以说是人第一次尝到“情”的滋味,不一定是真正的爱情。比如一个人喜欢上另一个人,他不一定要爱她,但是他对她的喜欢是独一无二不能被别人轻易替代的。初恋的发生和年纪没有关系,无论是少年还是老年都可能有初恋。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初恋 阶段1 :爱慕意识阶段 阶段2 :具有初恋行为的阶段 属于 :刻骨铭心的,是单纯的爱 早恋,特征,阶段,爱慕意识,具有初恋行为,调查结果,社会影响,教育引导, 早恋 很多人把少男少女的相互爱慕之情叫“早恋”,其实这是一个尴尬的字眼,因为它不科学。少男少女的爱慕之情应该叫初恋。初恋是无可非议的,初恋是人生第一朵绽开的鲜花,如初升的朝阳一样美好。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平心而论,谁没有过少年时初恋的美好回忆。 初恋是刻骨铭心的,是单纯的爱,纯洁的爱。有人会为初恋去力争到底,有人是迫不得已地离开。其实是放不下的感情。每个人都会回忆自己的初恋。 特征 1少男少女的初恋是情的“萌生”,不是 的本身,它往往是单方面的、心理上的、感情上的爱恋,是纯洁的心理之恋。这心理之恋往往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具有不现实性和脆弱性。它像是一场有趣的游戏,给人留下的是亲切的甜蜜的回忆。 2有人说,爱情不仅是对异性的肉体的追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是人类在精神上亲近的需要。而少男少女的初恋几乎完全是精神需要的追求。正如歌德所说的,道德纯洁的少男少女的初恋,“永远趋向崇高的目的”。 3少男少女的初恋是以异性的自然吸引为基础而产生的最纯洁、最真挚的感情,它不含有任何杂念。这种爱是不自觉的,却是真诚的,感 彩十分丰富,它不考虑各种各样社会因素,是两性之间最自然的爱恋。 中学生(有少部分高年级小学生)对异性的恋又是比较朦胧的,受对异性的好奇心驱使。这种自然的爱恋的流露,过了少年期再也不会出现。所以,人们把少男少女的初恋又称为“一过性”的爱与恋。 阶段 有人把少男少女初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 爱慕意识 在这个阶段,对异性的爱是悄悄地发生,悄悄地进行,是默默地爱,或称为“暗恋”。在这个阶段里,他们喜欢观察异性同学,愿意接触异性同学,但又由于害羞,总要回避异性同学。所以便把对异性的爱深深埋藏在心底,不轻易流露。甚至直到毕业分手也不向对方流露真情。 具有初恋行为 是由爱慕意识发展到具有初恋行为的阶段。这阶段的特点是双方愿意或默许发展更加亲密的异性关系。如果说第一阶段具有“单相思”的味道,第二阶段就带有“心心相印”的意思。这时男女同学之间不再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关系了。 在国小高年级和国中低年级的学生中,已有人不满足于同性朋友的友谊了,开始渴望和追求得到异性朋友的友谊。 据美国1972年统计,男生初恋12岁以前已占17%,13岁平均占18%。女生初恋者12岁以前占7%,13岁占12%,15岁占21%。 据我国的调查,1400名中学生,交了恋爱朋友的有104人,其中男生有36名,女生有68名。在我国,情窦初开期基本上在十四五岁,这个时候正好是国中二、三年级。 在11所学校进行的调查表明,中学是初恋的高峰,一个是在初二、初三,一个是在高三时期。初三这个高峰期要比高三的高峰期来得要猛些,蔓延得要快些。 从另一调查中看到,初一时,初恋者占班级学生的4.43%,初二时占8.19%,初三时占12.99%,高一时占27.26%,高二时占13.38%,高三时占36.23%。这个数字告诉我们,学生随年龄的增长初恋人数也在增加。因此,不管在“开放”还是“封闭”的国家,都不赞成学业尚未完成、经济尚未独立、身体发育还不够健全的少男少女谈恋爱。并且人们都在探讨如何解决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不赞成”中小学生谈恋爱的矛盾。 调查结果 从当前世界的一些地区来看,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少男少女的营养状况普遍比五、六十年代好,因此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增长得比较快,性成熟的时间也提前了。 日本东京都养护教谕会调查发现,现在的国小6年级女生初潮率占65%,而她们的母亲在6年级时只占7%。6年级女生与其母亲的年龄差是25年,说明在25年间猛增了58%。 在我国,1963年至1964年北京的调查表明:女生月经初潮平均为145岁;而最近成都市教育局中学政治思想教育研究小组对部分中学生进行调查,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大约从11岁到14岁,而12岁、13岁最多。男生出现第二性征的年龄大约从12岁到15岁、16岁,14岁为最多。都比60年代普遍提前一年至一年半。 现代家庭又比较注意智力投资,中小学生的知识视野普遍在扩大,大量的并非针对中小学生的刊物、言情小说及反映恋爱的**、电视和爱情歌曲等在学生中公开而广泛地流行。当代世界的图书、刊物、广播、**、电视相当普及,在这些小说、戏剧、诗歌、歌曲、美术作品、摄影照片、画片中,性 量在大大地增加,这些都对少男少女的性意识的发展,起著推波助澜的作用。 初恋总是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而发展的,它绝不会离开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而出现“早恋”的。应该说,初恋是随着生理、心理发展的步伐,正点到达的。 社会影响 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家庭和学校、父母和教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首先要求学生的家长和教师,对少男少女的初恋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寻求友谊是少男少女普遍性的心理特征,是由生理和心理发展而引发的一种既合“情”又合“理”的现象。因此,不能把少男少女稍有接触或接触频繁,就说他们在搞对象,更不能嘲之为乱搞和作风不正派。 心理学家认为,初恋是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他们说,一般在12岁到14岁学生开始步入青年期,这是学生性的成熟期。第二性征出现促使了学生的心理巨变,寻求友谊和接近异性的欲望在萌芽、在发展,应该说是可喜可贺之事。教师和家长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 对学生中出现的初恋意识和行为,家长和教师一要表示理解,不能用蔑视的口吻讲话。二要为学生保守心灵的“秘密”。学生的初恋不大怕教师知道,倒是怕家长知道。为了教育效果,不宜“扩散”。老师要为学生“保密”。如果需请家长配合教育,也只能正面地向家长介绍中小学生普遍的情况和问题。三要防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千万不能针对某学生初恋问题进行班级讨论。四要尊重学生人格,不能厌弃和歧视有初恋意识和行为的学生,不能采取“孤立”政策对学生施加压力。“孤立”的结果会使学生更加感到心理上的“孤寂”,从而,需要寻求更多的慰藉,使初恋的双方结合更加紧密,原本不明朗的关系,可能明朗和公开化,并以一种十分顽强的方式抵抗著教师和家长所施加的压力。其结果是激起学生的逆返心理和强烈的对立情绪,不利于教育。 教育引导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家长和教师要了解研究学生。学生初恋意识一旦产生总要在心理上反映出来的。国外性心理学家说,这时的女孩喜欢打扮,男生突然爱整洁,注意起外表美,男生在女生面前表现得特别好;他们愿意接近异性又有点害羞,上课时思想不集中,性格活泼开朗的人会突然变得沉静,豁达的人会变得古怪;两人电话、通信往来频繁,对集体,特别对同性朋友的交往趋于冷淡。 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分析研究学生初恋动态,找出它的规律性。比如,俄罗斯发现七、八年级学生,美国和日本发现国中二、三年级学生的初恋者,多半是好学生。男生往往是比较高大的、强健的、正直的优等生。女生往往是文雅的、活泼的、漂亮的、品学兼优的学生。那些平时沉默寡言弱小的男女生则很少滑入爱池。然而,在高中阶段初恋者,往往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和缺乏家庭温暖的学生,因为他们更需要别人的同情、理解,更容易追求异性的安慰和温存。总之,只有深入地研究学生,才能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初恋的教育,并不是限制同学间接触的教育,相反倒要多鼓励学生去交往。因为追求交往,向往初恋是少男少女心理发展的必然。 这必然一是出于好奇心。少男少女的探秘心理与求知欲,使他们想尝试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事物。据苏联心理学者调查,中小学生初恋者几乎都是出于想尝试一下与异 往的体验。据美国教育工作者统计,中小学生的初恋者90%提到渴望了解异性同学。我国在对37位14岁至18岁的初恋者提问中,有35位提到:想见识见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二是出于需要。据前苏联心理学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初恋者提到,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需要伙伴和情侣。据美国统计,中小学生的初恋者75%提及到在生活中他们怕孤独,需要同情和异性朋友的信任和理解。在中国,调查的37名初恋者中有28人提到了孤独和需要理解。 可是,由于他们从来不接近异性,因此一旦被异性理解,就不仅仅是理解的问题了,很容易进入初恋的情网。因此,教育家认为,进行初恋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要扩大学生的交往。美国教育工作者说,男女生广泛的交往,同性知识教育一样,可以冲淡学生对异性的神秘感。英国一位教师说,有些家长和教师竭力地回避爱与性,实际上是回避不了的。回避的结果反而会给爱和性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这种神秘反而成了诱导学生探求神秘的动力。相反,让男女学生在学习和游戏中频繁交往,倒能使他们的异性观念淡化。在交往过程中,人们又主张集体交往更为适宜。因为集体化既可以促使少男少女相互了解,又防止过早“对象化”。 初恋教育,不管西方还是东方,不管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认为要从道德、教育着手。因为爱情的特征不仅仅是肉体的吸引,不仅仅是智力的一般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的道德和心理的发展,是情感和审美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情是道德的精华;一个人缺乏健全的道德根基,就不会有高尚的情恋。”高尚的情恋的培育又必须从道德教育抓起。学生具有心灵美,他们对另一个人的依恋才会建筑在道德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理智才能帮助情感,纯洁情感,给情感增添道德力量,才能从道德上使内心活动变得高尚。 从道德教育着手,就是要教育学生懂得爱情就是一个新的道德生活领域,不能片面地看待爱情,认为爱情只有欢乐和喜悦。爱情包含着严肃的道德责任。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学生懂得,中小学生是承担不了这些义务和责任的。因此,要用理智来约束自己、克制自己。如果心中已经有恋情的萌芽,要把它珍藏在心底,到需要的时刻才让它萌发。总之,从道德教育抓起,就是“让道德的成熟走在性成熟的前面”,以德制情。
红色:代表热情、奔放、喜悦、庆典。
黑色:代表严肃、夜晚、稳得。
**:代表高贵、富有。
白色:代表纯洁、简单。
蓝色:代表智慧、天空、清爽。
绿色:代表生命、生机。
其他还有
灰色:代表深沉、阴暗、消极。
紫色:代表神秘、浪漫、爱情。
棕色:代表土地。
红色 -- 活力、健康、热情、希望
** -- 温和、光明、快乐
白色 -- 纯洁、神圣、清爽
蓝色 -- 秀丽、清新、宁静
黑色 -- 神秘、静寂
绿色 -- 青春、和平、庄重
红:象征血液,代表血气旺盛,喜欢红色的人 工作及恋爱上均会全情投入,占有欲强凡 事不易放弃。
黄:富幽默感,象征人的精神领域,喜欢**的人,较聪明,分析能力强。
白:纯洁无垢,另人想起婚纱,通常表里一致,不弄虚作假,适应能力高。
蓝:象征深海,沉着冷静,不易向人表达自己的真性情。
黑:庄重,内敛,含蓄。
绿:新鲜,刺激,和平。
橙:黑白分明,向上心强,社交能力强。
灰:敏感纤细,优越感重,冷静出事。
颜色的意义
蓝色
充满梦幻的色彩,始终保持清澈、浪漫的感觉,橱柜在这样的空间里,显得纯洁可爱、惹人遐思。蓝色在自然的掩映下,更加清新淡雅,富于装饰味道,特别适合工作紧张的白领,让喧嚣的心灵靠岸宁静的港湾。蓝色与其他颜色搭配,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蓝色与**的柜体在充足的光线下,格外清新醒目,二者搭配显出成熟和典雅,彼此相得益彰,和谐中不失灵活。用橘红色点缀蓝色橱柜,使深沉中增加一种明快与活跃。灰蓝为主调的大胆色彩运用,会让人耳目一新,清爽心情油然而生。此外,淡蓝朴素清澈;深蓝前卫摩登。
绿色
轻松舒爽、赏心悦目的色彩。绿色是永远用不完,永远不会让人感到厌烦的主题,因为它的每一点变化,都对应着自然给人类的印象,所以绿色适合所有喜欢它的人。从淡绿转化为灰绿,然后暗紫,完成室外到室内的过渡,对应了人的视觉对空间的自然反应。淡绿如田野的地板,**如秋叶的柜体,墨绿如松针的台面,构成一幅自然景色,使人心情豁然开朗。淡绿与淡蓝的配合,则使厨房充满盎然生机。生活在淡绿的空间里,梦都是清新的。明快而错落的绿,让人仿佛来到青山翠谷。
银灰色
银灰的流行是现代文明都市的产物,效率、健康、积极、热情融入其中。质朴中显出厚重的银灰,同样会让从喧闹世界返回家庭的主人,尽快回复平和的心态。时尚、有品位的消费者多钟情此种颜色。银灰和现代感强、个性化装饰突出的橱柜,往往是密不可分的,这种色调附着于切割精致的柜体空间,仿佛置身遨游太空的飞行器。
红色
热情奔放,充满喜庆的色彩。年轻的新婚夫妻采用红色最为贴切,不仅能体现出主人强烈、大胆的个性,更能展现青年生机勃勃的朝气,显示华贵。另据测试,红色能使食欲达到高峰。红如朝阳,白如软玉的红白相间组合,利用白的温和稍稍冲淡红色造成的单调感觉,使整体更富变化,更有生气。红与黄的搭配有一种压得住的热烈,辅以老式家具喜庆吉祥的用色手法,会使橱柜显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木本色
返璞归真的田园色彩。置身实木的纯朴,点缀田园的花草,加之简洁的造型设计,使乡村氛围盈满家庭空间。老年夫妻及性格稳重的人可以此为橱柜颜色首选。木的单纯辅之以淡蓝与墨绿,更能突出温馨感受。
白色
纯洁无瑕、一尘不染的色彩。以白色为主调的橱柜呈现朴素、淡雅、干净的感觉,对于喜欢洁净、安静的人,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白与黑这一对比色的搭配,会制造出一种单纯的沉稳效果,没有什么可以搅乱心神的地方。白与任何颜色搭配,都会产生意外的感觉。
** 中国自古以**为尊,它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淡黄能与多种颜色搭配出令人满意的效果,像前面讲的蓝色、绿色、红色等等。明快的杏**又会创造出青春的奔放意境。
此外,集永恒、沉稳、厚重于一身的黑色,更适合年长和有身份的人;轻快、香甜的橙色对于喜好彰显个性、做事外露的年轻人倒是不错的选择。其实,每个人的爱好、性格不同,对橱柜颜色的取舍,各有想法。没关系,只要你喜欢,都是家中的风景。
答复 共 2 条
鲜艳的红色给人以一种热情、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但同时也能给人以危险的心理反应,用来吸引受众的吸引力是十分有效的。所以我们在处理一些激情高扬的新闻信息时,就可以佐以红色来配合传播,但在西方,红色则往往与恐惧、流血和*荡相连。
温暖的“**”是一种金子的色彩,是一种太阳和创造(画家凡高语)的色彩,它负载有欢乐、富有、光荣和大调调式的音乐的情感意义;当然**又有纯净的橙**与混浊的暗**之分,前者鲜明、亮丽,使人愉快,如“黄榜、黄金时代、飞黄腾达”等。后者则给人一种凋谢和衰败的联想,如“此事黄了”,甚至还会产生一种不干不净的感觉
绿色是“有弹性的色彩”,一方面是代表生命、青春、成长和健康的色彩,它会给人以舒适感,另一方面又可能有妒忌和贪婪的情感意义,如俗语所言“妒贪得面色发青(绿)”可以为证。
蓝色被看作是代表理智的色彩,它象征着一种清新、明晰、合乎逻辑的态度,人们看到蓝色时会感到开阔、博大、深远、平稳、冷静。实验也证明,蓝色会使人的呼吸变弱、脉搏减慢、血压降低。
紫色是红色与蓝色的组合色彩,其色调可冷可暖,根据红、蓝两种成份的数量比而定。紫色是在环境中空间和距离逐渐增加时出现的色彩,往往使人想到神秘和幻觉,有时紫色又是高贵、富有的象征。
灰色是由黑与白组成的缺乏光泽和亮度的色彩。因为其色调的阴沉、灰暗,所以灰色总是和阴雨的天气、倒霉的日子联系在一起的,使人觉得没精打采、缺乏趣味。实验也证明,灰色能使人的肾上腺素分泌减少,从而导致人的情绪低落。
棕色是大地的颜色,与土地、肥沃、宽厚联系在一起。同灰色相比,棕色给人较暖的色调。当然棕色也会使人想起污泥、混沌、脏乱的字眼。
黑色则似黑夜,似厚厚的乌云,给人以一种压抑、肃穆乃至恐怖的情感反应。往往象征着暗无天日、死亡、恐惧、沉重、紧张、威严等等。
白色实际上是一种经过强化了的“无色彩”,它是纯洁无瑕的象征,然而苍白又是缺乏力量、虚弱的象征。同时白色以可以隐喻虚幻的梦境。
色彩先区分两个部分:暖和冷,明和暗,因而每种色彩都有四个效果层次暖和明和暖和暗,冷和明或冷和暗。暖色意味着向**接近,冷色意味着向蓝色靠近,明色趋于白色,暗色趋于黑色。这四种基本色的不同配合就产生各种颜色。每种颜色都有一定的情绪色彩。
**是典型的现世色彩,具有刺激性;
蓝色是典型的天堂色彩,引起宁静的感觉;
白色是沉寂的和谐,用于象征欢快和纯洁;
黑色是死亡的沉寂,用于象征悲痛和死亡
红色代表热情、活泼、热闹、温暖、幸福、吉祥
橙色代表光明、华丽、兴奋、甜蜜、快乐
**代表明朗、愉快、高贵、希望
绿色代表新鲜、平静、和平、柔和、安逸、青春
蓝色代表深远、永恒、沉静、理智、诚实、寒冷
紫色代表优雅、高贵、魅力、自傲
白色代表纯洁、纯真、朴素、神圣、明快
灰色代表忧郁、消极、谦虚、平凡、沉默、中庸、寂寞
黑色代表崇高、坚实、严肃、刚健、粗莽
所谓审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和态度,包括人的生理、理性因素与人类发展所积淀的普遍因素。比如我们欣赏阿炳的《二泉映月》,二胡一拉出那缓慢、低沉而悠扬的旋律,我们立刻被激发一种凄婉哀怨的情绪,仿佛一人孤身坐于夜阑人流、月冷泉清之地,回首往事,苦痛不堪。随着主题的展开,旋律慷慨激昂起来,那悲愤的控诉,不屈的抗争和孤傲的人格立刻在我们心里激起共鸣,愤怒、同情、钦佩、昂奋等诸种情感在我们胸中交织着、漾溢着、沸腾着。直至曲终,我们的心绪仍然久久不得平静。这就是一种审美情感的体验和态度。
审美情感以审美认识判断为基础,构成审美特点之一,也是美感与快感的主要区别之一。快感是生理机体的舒适感觉,不需要以审美评价基础,它在本质上是物质性的。凡是与审美判断有关的情感都属于精神范畴。审美情感是一种精神的愉悦,不是物质情欲的发泄而是人的一种高级的情感活动。审美情感里包含着丰富的理性因素。在强烈的情绪情感活动中,可理解到审美对象的深刻的社会观念内容。如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句透过鲜明的画面和冷峻的气氛,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峥峥傲骨,深刻理解作者那洁身自好,不与污浊同流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的感受和理解又大大地激发起我们的情绪,并使寒江独约的画面愈益冷峭、高洁、美丽。在审美中,这种理性因素的接受、思想观念的理解不是与一般反映形式一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在理性认识阶段才得到深刻的理解,而是在感性形式的情感体验中直接理解到理性观念,其中并不经过逻辑思维过程。审美情感活动由于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审美情感的对象也必须是形象,而不是真理、正义、自由之类的抽象概念和原则。如欣赏汤沫黎的油画《霸王别姬》,面对画面具体鲜明的形象,我们才会产生审美情感,因而感知诱发情感。审美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依据审美对象内容的不同而引起不同的情感态度。人生无限丰富复杂,大自然具有无穷的形式,无限丰富复杂的人生和无穷形式的大自然熔铸成多彩的感性统一,我们的审美情感体验也就具有无限丰富的内容。人和自然的感性直观统一以及对这种统一的情感体验,最集中最精粹地表现在艺术中。因此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动 理活动总是自始至终充溢着情感体验,而且具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悲剧所引起的快感与对剧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如同情)不可分割,它与喜剧所引起的快感例如笑,有本质不向。优美的抒情小调与雄壮的进行曲,所唤起的情感体验也有显著区别。总之,由于审美对象的丰富复杂,审美情感也呈现出丰富复杂的状态。特别在各门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中,情感活动更呈现出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状态。
其实没有具体的分类 ,只是对词汇的理解,说了上面这些,希望能帮到你~
摘要:
爱情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强烈而美妙的情感体验。在与另一半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件和经历,有些事件甚至能够改变我们对这段感情的看法。本文旨在探讨曾经发生过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使我下定决心要和现在的另一半在一起,并分享我对于这段感情的体悟。
关键词:爱情,决心,事件,感情,体悟
引言:
爱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之一。当两个人在一起时,他们经历了许多甜蜜和困难的时刻。在我与现在的另一半相处的过程中,有一件事情发生后,我下定了决心,决定与他共度余生。下面,我将分享这个经历以及我对这段感情的理解和感悟。
正文:
这件事情发生在我们相处的初期,我们还没有完全确定对方的感情。那时候,我们只是朋友,互相了解彼此,试图探寻彼此的内心。一天晚上,我在家感到非常沮丧和孤独。当时,我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感觉无法摆脱困境。在这个时刻,他给我发来一条信息,询问我的情况。我简单地回答了一些表面上的事情,但他并没有满足于这样的回答。他继续追问,直到我终于倾诉出我的内心真实感受。
他没有批评或嘲笑我,而是用温暖和理解的语言安慰我。他告诉我,他也曾经历过类似的情绪,他理解我所经历的困难和痛苦。他鼓励我要坚强,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他的真诚和关怀,我意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个朋友,而是一个可以依靠和支持的伴侣。
这个事件让我看到了他真实的内心和品质。他的关怀和理解超出了朋友之间的范畴,使我感到无比温暖和安心。我意识到他是一个愿意为我付出的人,一个愿意与我分享喜和悲的人。这个事件深深触动了我,并让我下定决心要和他在一起。
从那时起,我们的关系逐渐发展成为一段真挚而深厚的爱情。我们一起经历了许多喜怒哀乐,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他总是在我最需要他的时候给予我支持和鼓励,无论是在职业上还是在个人生活中。他对我无私地付出,始终与我同甘共苦。这种深刻的亲密和信任让我坚信,他就是我要与之度过一生的人。
通过这个事件,我也认识到爱情并不仅仅是浪漫的瞬间,而是一段需要真正付出和努力的长久关系。我们曾经一起经历过争吵和摩擦,但我们从中学到了如何相互包容和理解。我们努力通过沟通和妥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或忽视它们。这个过程不仅加深了我们的感情,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和他在一起的决心。
结论:
在我们生命中的某个时刻,有些事件能够改变我们对感情的看法,并让我们下定决心要与对方在一起。对我而言,这个事件是他在我最脆弱的时刻给予我关怀和理解。他的真诚和支持让我感到安心和幸福,让我明白他是我愿意与之共度一生的人。通过与他的相处,我意识到爱情需要真正的付出和努力,但同时也给予了我深厚的情感体验和成长的机会。
在这个充满温暖和信任的关系中,我愿意与他一起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困难,共同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这个事件成为了我与现在的另一半在一起的重要转折点,也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我们的爱情是真实而持久的。
通过这篇论文,我希望能够鼓励其他人在感情中保持坚定和珍惜,理解爱情并不是完美的,而是需要双方的努力和付出。同时,我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人,与之共度一生,并体验到爱情带来的美好和成长。
为什么会喜欢一个人,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类情感中的爱和友谊两种情感。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复杂、最深刻的一种情感,它包含了感情、关爱和责任等多个方面。友谊则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是一种互惠的情感。
1 相似性:人们往往会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因为相似的人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
3 外貌吸引力:外貌吸引力是人们喜欢一个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外貌吸引力包括面部特征、身材、服饰等。
人类喜欢一个人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 互补性:有些人会被那些与自己不同但能够互补的人所吸引。比如,一个性格开朗的人可能会喜欢一个性格内向的人。
4 个性魅力:个性魅力是指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吸引力。一个有趣、聪明、善良、幽默的人往往更容易吸引人。
分析如下: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摄影顾名思义就是以人或人的活动为拍摄对象的摄影。
目前通常是艺术性的摄影活动才用到这个名词。人文摄影,显然是指能体现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优秀的、健康的内容的作品。这些作品能触及读者的心灵深处,使读者在爱、关怀、崇敬等情感上能与作者引起共鸣。
静物摄影
静物摄影与人物摄影、景物摄影相对,以无生命(此无生命为相对概念,比如从海里捕捞上来的鱼虾、已摘掉的瓜果等)、人为可自由移动或组合的物体为表现对象的摄影。多以工业或手工制成品、自然存在的无生命物体等为拍摄题材。
在真实反映被摄体固有特征的基础上,经过创意构思,并结合构图、光线、影调、色彩等摄影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将拍摄对象表现成具有艺术美感的摄影作品。这就叫静物摄影。
静物摄影在选材方面有广阔的天地,在择好素材之后,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处理这些对象,因为被摄物体是无生命的,可以任凭摆布,多角度移动以达到创作意图。静物摄影具有两大优点:首先,它是进一步体会艺术视觉的深化过程。
当一些很平常的物体被拍成引人入胜的照片时,实际上也就是深入学习观察这些物体的过程。其次,拍摄静物能获得更多的实际摄影知识。对摄影者来说,静物摄影的难处在于它的画面构成具有独到之处。
当布置好被摄物体之后,必须选择拍摄角度,在用光方面发挥创造性,进而把从静物摄影中学习到的实际摄影知识、基础原理应用到日常摄影中去。
人像摄影
人像摄影与一般的人物摄影不同:人像摄影以刻画与表现被摄者的具体相貌和神态为自身的首要创作任务,虽然有些人像摄影作品也包含一定的情节,但它仍以表现被照者的相貌为主,而且,相当一部分人像摄影作品只交待被摄者的形象,并没有具体的情节。
而人物摄影是以表现有被摄者参与的事件与活动为主,它以表现具体的情节为主要任务,而不在于以鲜明的形象去表现被摄者的相貌和神态。这二者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是否具体描绘人物的相貌。
不管是单人的或是多人的,不管是在现场中抓拍的还是在照相室里摆拍的,不管是否带有情节,只要是以表现被摄者具体的外貌和精神状态为主的照片,都属于人像摄影的范畴。
那些主要表现人物的活动与情节,反映的是一定的生活主题,被摄者的相貌并不很突出的摄影作品,不管它是近景也好,全身也好,只能属于人物摄影的范畴。
当然,从广义上来说,人像摄影拍的是人,它也属于人物摄影。人像摄影以刻画和描绘被摄者的外貌与神态为自己的表现任务,应人物相貌鲜明。它分作照相室人像、室内特定环境人像和户外人像三大类。人像摄影的要求是“形神兼备”。
记录摄影
记录摄影指以纪录为第一目的,对客观事物进行真实影像反映的摄影。
摄影之所以诞生,就是为了记录的目的。它诞生之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他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
因此,从广义上说,摄影就是记录。记录摄影的结果是影像记录作品。相应而分,影像记录作品包括影像新闻作品和影像纪实作品。
记录摄影目的(可能并不惟一,却是首要目的)在于记录;前提是尊重客观真实;对象是客观事物的表像;记录方式是以摄影再现影像。按照纪录影像的方式和追求的价值不同来划分,记录摄影分为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
艺术摄影
随着的发展,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的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
例如:我们去照张像作身份证或留个纪念,一般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最多有点资料或记录价值。可是,郑景康先生给齐白石先生拍的人像,50年过去了,至今仍是世界二十幅最优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别完全 在于艺术性的高低。
艺术摄影拍出来的效果更唯美,因为这不仅需要技术,还要找准拍摄的时间、地点和角度。
画意摄影
画意摄影以其唯美的画面语言及美好的设计内涵一直是人像摄影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十九世纪后半页,英国摄影家雷兰达拍摄出了曾被预言为“摄影新时代来临了”的作品-----《人生的两条路》,在摄影还被轻视的当时,这幅作品以其劝勉性的主题和油画式的构图,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极高评价。可以这样说,雷兰达对推进摄影艺术的发展功不可没。
从此,画意摄影也逐渐成为摄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商业摄影
商业摄影,顾名思义是指作为商业用途而开展的摄影活动。从狭义上讲就是商业摄影,广义上就是为发布商品或者撰写故等进行的摄影类型,这种类型在时下的摄影活动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种。
这类摄影是为商业利益而存在的,要按照企业要求进行拍摄,比较拘束。
水墨摄影
和传统的水墨画一样,现市面上出现的水墨摄影作品,按题材,可以分为风景、花鸟和意境,对应国画中的山水画和花鸟画;按手法和意境,可以分为抽象和具象,对应国画中的写意和工笔。
水墨风格的摄影照片虽然免不了使用Photoshop等软件的后期加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扭曲原照片。好的水墨摄影作品要尽量少的修改原照片,它考验的更多的是摄影师的构图和捕捉光影的能力 。
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是指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摄影技术。普通摄影是记录物体面上的光强分布,它不能记录物体反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了立体感。
全息摄影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经被摄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人眼直接去看这种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纹一样的干涉条纹,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过底片就能看到原来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像。
一张全息摄影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依然可以重现全部景物。全息摄影可应用于工业上进行无损探伤,超声全息,全息显微镜,全息摄影存储器,全息**和电视等许多方面。
摄影流派:
1绘画主义摄影
绘画主义摄影是流行于20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它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师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1851年至
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发表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
无疑的,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稳、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育实艺术的修养。”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使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由于绘画主义的创作大都脱离现实生活,加上摄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们审美趣味的不断发展,为“自然主义”所冲击。尽管这样,在今天的摄影艺术殿堂中,仍有它的席位。
这一流派的主要摄影家和作品有:普莱期(-1896)的男爵之宴、鲁宾逊漂流记、宝塔情景;罗宾林的当一天工作完了的时候、秋天、两个小姑娘、弥留、拿着毒药瓶的朱丽叶、黎明和落日;
雷兰德洗礼者圣约朝霞之首、伊菲吉尼亚、优迪特与荷罗佛尼斯;金马伦夫人(1815-1897)的汤姆士卡莱尔和尼达(1820-1910)的弥留之际的嚣俄等等。
2印象派摄影
1899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首次展览。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该流派是绘画印象派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开始,他们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随着“溴化银洗相法”和在颜料中混入重铬酸胶洗相纸法的出现,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象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
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印象派摄影家还用画笔、铅笔和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如拉克罗亚在一九零零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就象是一幅画在画布上的炭笔画。
印象派摄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之为“仿画派”。可以说它是绘画主义摄影的一个分支。
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调子沉郁,影纹粗糙,富有装饰性,但缺乏空间感。其著名摄影家有杜马希(-1937)、普约(1857-1933)、邱恩(1866-1944)、瓦采克(1848-1903)、
霍夫梅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杜尔柯夫(1848-1918)、埃夫尔特(1874-1948)、米尊内(1870-1943)、辛吞(1863-1908)、奇里(1861-1947)等。
3写实摄影
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该流派的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在他们看来,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实性,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作品才能发挥他种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A·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
另一方面,他们又反对象镜子那样冷漠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主张创作应该有所选择,对所反映的事物应该有艺术家自己的审美判断。著名写实摄影大师刘易斯·海因就说过这样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应加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
可见他们崇尚艺术应该“反映人生”的观点。他们敢于正视现实,创作题材大都取于社会生活。艺术风格质朴无华,但具有强烈的见证性和提示力量。
最早的写实摄影爱好当推英国摄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摄的那些火棉胶纪录片。稍后,则是罗斯·芬顿的战地摄影和六十年代末的威廉·杰克逊的黄石奇观。
1870年以后,写实摄影渐趋成熟,开始把镜头转向社会,转向生活。如当时的摄影家巴纳多博士就拍摄了流浪儿童的悲惨境遇,而震动了人们。
随后,写实摄影家人才辈出,作品都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例如英国勃兰德的《拾煤者》;美国R·卡帕的《通敌的法国女人被剃光头游街》;法国韦丝的《女孩》等等,不胜枚举。
4自然主义摄影
1899年,摄影家彼得·亨利·爱默生鉴于绘画主义创作的弱点,发表了一篇题为《自然主义的摄影》的论文,抨击绘画主义摄影是支离破碎的摄影,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
他认为,自然是艺术的开始和终结,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他说,没有一种艺术比摄影更精确、细致、忠实地反映自然,“从感情上和心理上来说,摄影爱好的效果就在于感光材料所记录下来的,没有经过修饰的镜头景象。”
该派另一位大师A·L·帕邱说得更明确:“美术应该交给美术家去做,就我们摄影来说,并没有什么可借重美术的,应该从事独立性的创作。”
由此可见,这种艺术主张,是对绘画主义的反动,它促使人们把摄影从学院派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对充分发挥摄影自身特点有着促进作用。
这一流派的创作题材,大都是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
由于自然主义摄影满足于描写现实的表面现实和细节的"绝对"真实,而忽视对现实本质的挖掘和对表面对象的提炼,一句话,不注意艺术创作的典型化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因而,它实质上是对现实主义的庸俗化。有时会导致对现实的歪曲。
这一派著名的摄影家有德威森(1856-1930)、威尔钦逊(1857-1921)、葛尔(-1906)、搔耶(1856-)、萨特克利夫(1859-1940)等。
5纯粹派摄影
纯粹派摄影是成熟于二十世纪初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其创导者为美国摄影家斯蒂格里兹(1864-1946)。
他们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和性能,把它从绘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细致的纹理表现、精确的形象刻画。
总之,该派摄影家刻意追求所谓的“摄影素质”:准确、直接、精微和自然地去表现被摄对象的光、色、线、形、纹、质诸方面,而不借助任何其他造型艺术的媒介。
科班1913年送展的俯瞰纽约,就是纯粹派中的佳作。
摄影家从高处俯瞰纽约某个广场,虽没有任何加工、修饰,但新颖的构图,独特的造型,使人耳目一新,再如E斯坦诚的K桑德伯格,则是用多次曝光的手法,了独幅作品空间、时间的限制,在一个画面中细腻地刻画了诗人情绪的转换,影调的组合和构图的变化,极有韵律感。
从某个角度说,纯粹派的某些主张和创作是形式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混血儿”,后来则衍变成“新即物主义”。但该流派在一定程度上曾促进了人们对摄影特性和表现技巧的探索和研究。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是斯特兰德(1890-1976)和F64小组摄影组织中的摄影家,如亚当斯、坎宁安等。
纯粹派后期的作品则向线条、图案和歪曲形象的抽象方面发展,其有影响的摄影家是亚博、史丁纳、史脱特文和伊凡思等。
6新即物主义摄影
新即物主义摄影又称“支配摄影”、“新现实主义摄影”。为20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
它不考虑艺术的本质在于提示对象的本质,因而其美学思想是属于自然主义范畴的。例如,摄影家帕邱在一九二三年拍摄的火车头的回转轴就是用近摄手法,表现了火车头回转轴运转时的状态,由于画面摒弃了其他细部因而给予观众的视觉印象是强烈的。
新即物主义的理论先驱是斯特兰德,他对即物主义艺术特征作了如下规定:“新即物主义乃是摄影的本质,并且也是摄影的产物和界限。”他认为,摄影“对生命的表现极强,而且需要观察正确事物的眼睛。
为此,并非根据敷衍的过程和操作方法,而是必须运用纯净的摄影术才行。”新即物主义摄影的创作先驱则是阿杰和斯泰肯。而实际创始者为上面提到的帕邱。
新即物主义摄影家的功绩是促使人们对摄影自身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摄影从审美性的虚幻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了细部物质表面结构的描写,为后来的抽象主义摄影提供了萌发的土壤。
一九二五年前后,由于出现了大口径的小型照相机,新即物主义的表现领域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不少人像作品及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作品。
新即物主义的著名摄影家有桑德(1876-1964)、勒斯基(1871-1956)、黑葛(1893-1955)、希尔夏(1881-1948)休利曼·霍培(1878-)、埃夫特(1874-1948)、威斯吞·亚当斯(-1902)等。
7超现实主义摄影
超现实主义摄影为达达派没落时期出现于摄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兴起于20世纪三十年代。
这一流派有着较为严谨的艺术纲领和艺术理论。他们认为,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去表现现实世界是古典艺术家早已完成了的任务,而现代艺术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讨过的那部分人类的“心灵世界”。
因而,人类的下意识活动,偶然的灵感、心理变态和梦幻便成了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家们刻意表现的对象。
摄影中的超现实主义者也象达达派摄影家一样,利用剪刀、浆糊、暗房技术作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创造一种现实和臆想、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所以其效果是奇特、荒诞而又神秘的。
该流派的创始人是英国摄影家丝顿和美国的布留奎尔(1880-1945)。真正完成者为英国舞台摄影家马可宾(1905-),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把"超现实"的虚和现实中的实揉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既虚幻又实在的境界。
例如,他在一九四六年创作的《马可宾的自画像》就是一幅很典型的超现实作品,它是运用四次曝光的手法拍摄出来的--一次正面,两次侧面和一次一只眼睛。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有从事超现实主义集锦照片的画家帕尔汗;变形人体摄影家布兰特;肖像兼宣传摄影家卡逊以及布鲁门塔尔、洛林、哈尔斯曼、赖依、等。
8抽象摄影
抽象摄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该流派的摄影家否定造型艺术是以可审视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审美感受的这一基本特性,宣称要把摄影"从摄影里解放出来"。
初期,用无底放大法省略去“被摄体”的细部纹理和丰富影调,制作成仅表现其形状的“光图画”。
后来发展到或运用光线,或剪辑集锦,或中途曝光,或拍摄时震动照相机使被摄体形象在底片中的结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变画面的表面结构,改变被摄物体的原有形态和空间结构,力图使用所谓形式、影调(色彩)和素材的“绝对抽象的语言”。
使被摄物体转变成某种不能辨认为何物的线条、斑点和形状的结合体。
以表现该派艺术家奉为圭臬的所谓人类最真实、最有本质力量的潜意识世界。在作品中,被摄物体只不过是被艺术家借来随心所欲地产生表现自身想象和个性“旋律”的音符。
抽象摄影的发轫者为泰尔博(1800-1877)。开始时,作品画面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可辨认性。
至一九一七年摄影家科班(1882-)用木片和透明玻璃碎片拍摄的《波尔多画报》就已完全不可辨认了。一九二二年,匈牙利抽象画家莫荷利纳基(1895-)在曼瑞(1890-)等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并从理论上予以确立。
随后,抽象画家康丁斯基、克勒等引进了显微摄影和X光摄影,从而大大扩大了抽象派摄影的表现范围,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语言,建立了自己的艺术体系,并风行于欧美等国。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除文中已提及的外,尚有史格特、芬宁格、安真兰特、佛莱泰、温隙斯特、格连巴晤、夏德和布留奎尔等。
9堪的派摄影
堪的派摄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反对绘画主义摄影的一大摄影流派。
这一流派的摄影家主张尊重摄影自身特性,强调真实、自然,主张拍摄时不摆布、不干涉对象,提倡抓取自然状态下被摄对象的瞬间情态。
法国著名的“堪的”派摄影家亨利·卡笛尔·布列松说过:“对我来说,摄影就是在一瞬间里及时地把某一事件的意义和能够确切地表达这一事件的精确的组织形式纪录下来。”因而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客观、真实、自然、亲切、随便、不事雕琢、形象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
“堪的”派中的摄影家,就其美学思想和创作倾向而言,情况是比较复杂的,虽然他们都崇尚人性世态的表现,且大部分都从事于新闻摄影工作,但有的为自然主义者,有的为写实主义者。
催生该流派的作品是一八九三年摄影家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的《纽约第五街之冬》,而真正完成者则是德国的摄影家埃利克·沙乐门博士。他用小型相机在一次德法总理举行的夜间会议结束时拍摄的《罗马政治会议》,由于它的生动、真实、朴实、自然,而成为该流派名垂摄影史的经典作品。
在摄影美学上,他们认为“以摄影的基本特点为基础的照片,是画家或蚀刻家所无法模仿的,它具有它自己的不可分割的我,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力,甚至是用其他媒介不可能表现出来的特性”。
其次,对客观事物的表现,他们重视和强调独创性,说:“(摄影家要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世界,不要通过别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这正是区分照片是平庸还是高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的标准。”
该派著名的摄影家有美国的托马斯·道韦尔·麦阿沃依;英国的茜莉特·摩戴尔;法国的维克托·哈夫门;以及路易斯·达尔·沃尔夫、彼得·斯塔克彼尔·布鲁维奇等等。
10“达达派”摄影
“达达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想。“达达”,原为法国儿童语言中“小马”或“玩具马”的不连贯语汇。
因为达达主义艺术家在创作中否定理性和传统文化,宣称艺术和美学无缘,主张“弃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崇尚虚无,使创作近乎戏谑,因而人们把该艺术流派称之为“达达派”。
由于达达派摄影艺术作品不符合人们一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1924年以后就逐渐受到有较明确、完整的艺术豆腐和纲领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的冲击。但其影响仍可在以后出现的现代派摄影艺术中窥见。
达达派的著名摄影家有菲利普哈尔斯曼、摩根、拉茨罗摩荷利纳基和利斯特基等。
11主观主义摄影
主观主义摄影是一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比抽象派摄影更为“抽象”的摄影艺术流派,所以又称作“战后派”。
它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其创始人是德国摄影家奥特·斯坦内特。他认为,“摄影是本来具有发挥自己能力的宽阔领域,也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作用。
但目前却成了一种机械的写实主义”。于是提出了“摄影艺术主观化的艺术主张。极力主张摄影艺术的终极应该是提示摄影家自身的某些朦胧意念和表现不可言传的内心状态和下意识活动。”主观摄影就是人格化、个性化的摄影。
这便是该流派的艺术纲领。主观摄影的艺术家们极度强调自己的创造个性,蔑视一切已有艺术法则和审美标准。该派理论家公开表示,“主观摄影不仅仅是一种试验性的图像艺术,而是一种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创造性艺术。”“我们可以任意使用技术手段去创造照片。”
西方人体摄影的嬗变 世界艺术史上,在希腊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过人体艺术的辉煌时期,其后诞生的摄影艺术,在经历了初期令人震惊的再现客观现实的艺术表现力后,富有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摄影家就开始向人体摄影领域的突进。
1857年瑞典摄影家、后来留居英国的雷达兰,拍摄了一幅在摄影史上奉为经典之作的《人生的两条道路》,这幅情节丰富,场面浩繁的画面,运用了大量的人体作品,主题是观善惩恶,以白鬓长者为中心,两边两组人物体现了两种不同的道德观念、生活理想和人生历程。
但是它也受到了少数人的攻击,说它动用那么多裸女,姿态粗野*糜,流于色情等等。可见,古今中外,人体艺术无论它有多么积极的思想意义或高明的艺术处理,都会受到一些人的非难和攻击,这恐怕已成为一种规律性反应了。
西方人体摄影的发展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在发展常规的传统的人体摄影的同时,也风行表达强烈的主观感受、现代摄影语言、创造多种流派、风格的作品,以至出现了畸形、切割、重组、神秘、荒诞、丑陋的意境。
如杰瑞·郁斯曼的象征意味的人体摄影、罗杰·麦丁的《随意的人体》、托德·窝尔克的原始硕大造型的人体摄影、罗伯特·亨内斯钦及启德苏·俄克哈马等的切割重组的人体摄影、李思丽·克罗娜斯的荒诞意味人体摄影及宁达、康偌道尼·米切尔等的有性感意味的人体摄影等。
:摄影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理解情感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情感是人类自然进化的一部分,是我们与世界相连的一种方式。情感影响我们的思维、行为和决策,可以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如爱、喜欢、恐惧和悲伤等等。如果 AI 具备了人类的情感,这个世界可能会发生以下变化:
首先,AI 的情感可能会带来更好的交互体验。当 AI 具备了情感,它们可能会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并在交互中更好地表达和传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在人类与 AI 之间进行的对话中,AI 可能会有更多的表情和语调变化,从而使交互更加自然和愉悦。
其次,AI 的情感可能会导致更好的决策。情感是人类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 AI 具备了情感,它们也可能会更好地进行决策。例如,在医疗决策中,AI 可能会考虑到患者的情感状态,从而更好地进行治疗决策。
然而,如果 AI 具备了情感,也可能会带来一些挑战。首先,AI 的情感可能会对其决策产生偏见。由于情感的存在,AI 可能会倾向于做出带有情感色彩的决策,而忽略了客观的事实和数据。此外,如果 AI 具备了情感,也可能会对人类产生情感影响。例如,AI 可能会感受到人类的情感,产生共情,但也可能会利用这些情感进行操纵或欺骗。
最后,AI 的情感可能会对人类的工作产生影响。如果 AI 具备了情感,它们可能会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一些需要情感理解的工作,如心理咨询和社交媒体管理等。然而,这也可能意味着 AI 可能会取代某些需要情感体验的工作,例如服务业和艺术创作等。
总之,如果 AI 具备了情感,这个世界可能会发生很多变化,包括更好的交互体验、更好的决策和更好的工作效率,但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挑战,如偏见和对人类的情感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在 AI 的发展中注重对这些挑战的认识和解决。
首先,婚姻和感情是自然且完美的情感体验。自然地说,人类是社交群居的动物,情感的需求是自然而然的,婚姻和感情就是这种需要的其中一部分。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可以给人们提供家庭支持、满足社会认同、建立稳定同伴关系的渠道。婚姻和感情是人类进化的产物,是人类最大的社会财富之一。
其次,婚姻和感情可以促进人类的成长。婚姻和感情的成功和失败都能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经验教训。无论是成功的经历还是失败的教训,这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通过婚姻经验,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类,提高人际交往和情感处理的能力,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突发事件。
再者,婚姻和感情是一件美好而重要的事情。这需要相互信任、支持和尊重。婚姻和感情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人们理智地面对问题、适量地表达情感和需求。不管是在现代生活中还是在古代传统社会中,婚姻和感情都是一种美好而又复杂的情感关系,其存在需要我们学习和适应。
最后,婚姻和感情是相对持久的关系。人们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来经营和维护婚姻和感情。虽然这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它同时也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正面的影响,带来安全感、幸福和稳定感。
因此,我仍然相信婚姻和感情存在和力量。当然,每个人的情感需求和经历是不同的。面对挑战和困难,我们需要的不是对婚姻和感情产生质疑,而是相互理解和同舟共济,共同创造出更加美好和稳定的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